CN220985383U - 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 - Google Patents

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85383U
CN220985383U CN202322876085.7U CN202322876085U CN220985383U CN 220985383 U CN220985383 U CN 220985383U CN 202322876085 U CN202322876085 U CN 202322876085U CN 220985383 U CN220985383 U CN 2209853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oard
electromagnet
magnetic
charging devic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87608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伯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ker Innovation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87608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853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853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853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充电装置包括磁吸组件和线圈组件。磁吸组件包括电路板和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电磁铁。每个电磁铁的至少部分嵌设于电路板内。电磁铁用于吸附待充电设备。电路板电连接每个电磁铁,以控制每个电磁铁的通电状态。线圈组件与电路板相对固定,用于为待充电设备充电。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减少充电装置的体积,有利于实现充电装置的轻薄化。

Description

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
背景技术
在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使用各类电子产品,许多电子产品需要经常充电。传统的有线充电操作较为繁琐,功能也比较单一。随着科技的发展,便于用户进行充电操作的无线充电器应运而生。
无线充电器常常设置有磁吸组件将待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器吸引在一起。目前,现有技术中磁吸组件占用空间较大,使得无线充电器常常具有较大的体积,不便于用户使用和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能够减少充电装置的体积,有利于实现充电装置的轻薄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充电装置包括磁吸组件和线圈组件。磁吸组件包括电路板和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电磁铁。每个电磁铁的至少部分嵌设于电路板内。电磁铁用于吸附待充电设备。电路板电连接每个电磁铁,以控制每个电磁铁的通电状态。线圈组件与电路板相对固定,用于为待充电设备充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第二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磁吸组件,磁吸组件包括电路板和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电磁铁。每个电磁铁的至少部分嵌设于电路板内。电路板电连接每个电磁铁,以控制每个电磁铁的通电状态。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通过磁吸组件包括电路板和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电磁铁,每个电磁铁的至少部分嵌设于电路板内,电磁铁用于吸附待充电设备,电路板电连接每个电磁铁,以控制每个电磁铁的通电状态,线圈组件与电路板相对固定,用于为待充电设备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充电装置和待充电设备可通过磁力吸附稳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可提升充电效果,通过将每个电磁铁的至少部分嵌设于电路板内,一方面可实现电路板与每个电磁铁稳定连接,有利于提高电磁铁工作可靠性,另一方面可减少磁吸组件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少充电装置的体积,实现充电装置的轻薄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充电装置实施例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充电装置实施例的电路结构示意框图;
图3为本申请充电装置实施例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电路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人经过长期研究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便于用户进行充电操作的无线充电器应运而生。无线充电器常常设置有磁吸组件将待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器吸引在一起。目前,现有技术中磁吸组件占用空间较大,使得无线充电器常常具有较大的体积,不便于用户使用和携带。为了解决这一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以下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充电装置实施例描述的充电装置1包括磁吸组件100和线圈组件200。磁吸组件100包括电路板110和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电磁铁120。每个电磁铁120的至少部分嵌设于电路板110内。电磁铁120用于吸附待充电设备2。电路板110电连接每个电磁铁120,以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线圈组件200与电路板110相对固定,用于为待充电设备2充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组件200与电路板110相对固定指在稳定的充电状态下线圈组件200与电路板110相对固定。而在进入稳定的充电状态之前,线圈组件200与电路板110可相对运动。
充电装置1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为待充电设备2进行充电。具体来说,充电装置1可设置有线圈组件200,待充电设备2可设置有接收线圈。线圈组件200在电力的作用下可发出电磁信号,接收线圈收到电磁信号后可将电磁信号转变为电流,从而实现无线充电。待充电设备2可以是手机、耳机、智能手表等等。
通过磁吸组件100,在充电过程中,充电装置1和待充电设备2可通过磁力吸附稳定连接在一起,使得线圈组件200和接收线圈相对固定且保持准确对位,从而可提升充电效果。
磁吸组件100的磁吸力由电磁铁120提供。电路板110通过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可调节磁吸组件100整体磁吸力的大小,有利于充电装置1应用于不同工作场景。例如,充电装置1放置于行驶的车辆之上时,电路板110可通过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以增加磁吸组件100的磁吸力,从而减少待充电设备2因车辆颠簸而相对于充电装置1滑动错位的风险。又例如,充电装置1在办公室为待充电设备2充电时,用户可能需要频繁取用待充电设备2,电路板110可通过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以减少磁吸组件100的磁吸力,从而便于用户取用待充电设备2。
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既包括电磁铁120通电与否,又包括电磁铁120的通电电压和通电电流的大小。不同的电磁铁120的参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电磁铁120可包括铁芯和导电绕组。每个电磁铁120产生的磁吸力可通过如下公式进行计算:
F=(N·I)2·μ0·S/(2·δ2)。
其中,F是电磁铁120产生的磁吸力,N是导电绕组的线圈匝数,μ0是真空磁导率,I是导电绕组的电流,δ是气隙长度,S是铁芯极面的截面积。
通过设置至少两个电磁铁120,充电装置1可通过给电磁铁120断电的方式控制通电的电磁铁120的数量来调节磁吸组件100整体磁吸力的大小。电磁铁120总数量一定时,断电的电磁铁120的数量越少,则通电的电磁铁120的数量则越多,反之亦然。电路板110还可以通过调节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电压和通电电流来调节磁吸组件100整体磁吸力的大小。一般来说,通电电压和通电电流越大,通电的电磁铁120的数量越多,磁吸力越强。通过将至少两个电磁铁120间隔设置,可使得磁吸力能够较为均匀的分布,有利于提升吸附效果。
沿电路板110的厚度方向上,电磁铁120的至少部分与电路板110产生重叠,有利于减少充电装置1的厚度。垂直于电路板110的厚度方向,电磁铁120的至少部分也与电路板110产生重叠,有利于减少充电装置1的长度和宽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110可以通过多层板做得很薄,电磁铁120可以通过密绕的导电绕组设置为与电路板110的厚度相匹配。
通过将每个电磁铁120的至少部分设置为嵌设于电路板110内,一方面可减少磁吸组件100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少充电装置1的体积,实现充电装置1的轻薄化,另一方面便于将电路板110上的电路与每个电磁铁120连接在一起,有利于提高连接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电磁铁120部分嵌设于电路板110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电磁铁120完全嵌设于电路板110内。
可选地,电磁铁120的数量可设置为2个,3个,5个,10个或20个。
可选地,电磁铁120沿电路板110的周向均匀间隔分布。
通过磁吸组件100包括电路板110和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电磁铁120,每个电磁铁120的至少部分嵌设于电路板110内,电磁铁120用于吸附待充电设备2,电路板110电连接每个电磁铁120,以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线圈组件200与电路板110相对固定,用于为待充电设备2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充电装置1和待充电设备2可通过磁力吸附稳定连接在一起,从而可提升充电效果,通过将每个电磁铁120的至少部分嵌设于电路板110内,一方面可实现电路板110与每个电磁铁120稳定连接,有利于提高电磁铁120工作可靠性,另一方面可减少磁吸组件100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少充电装置1的体积,实现充电装置1的轻薄化。
如图3和图4所示,可选地,电路板110开设有至少两个安装槽111,至少两个电磁铁120一一对应地设置于至少两个安装槽111。
安装槽111用于容纳电磁铁120。安装槽111的尺寸可与电磁铁120的尺寸相匹配,从而便于将电磁铁120装配于电路板110。
安装槽111的深度方向可与电路板110的厚度方向平行。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11沿电路板110的厚度方向穿透于电路板1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槽111沿电路板110的厚度方向不穿透电路板110,安装槽111的开口方向可朝向待充电设备2设置。
如图1和图3所示,可选地,电路板110具有用于贴近吸附待充电设备2的吸附侧112,磁吸组件100还包括第一隔磁板130,第一隔磁板130设置于电路板110的与吸附侧112相背的一侧。
在待充电设备2在充电装置1上放置到位时,电磁铁120位于第一隔磁板130和待充电设备2之间。第一隔磁板130具有高磁导率低磁损因子。在电磁铁120朝向第一隔磁板130的方向上,第一隔磁板130可吸收电磁波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达到衰减电磁波的目的。在电磁铁120朝向待充电设备2的方向上,第一隔磁板130可以利用其优异的导磁性能加大导电绕组的磁通量,降低导电绕组的损耗,增加电磁感应强度,提高电磁铁120的电磁转化效率,从而提升磁吸效果。
可选地,第一隔磁板130的形状与电路板110形状相匹配,例如第一隔磁板130为环形。
可选地,电路板110上的电路可以设置于吸附侧112,也可以设置于电路板110的与吸附侧112相背的一侧。
可选地,电路板110可以是单面板,也可以是多层板。
如图1和图3所示,可选地,电路板110开设有容纳孔113,线圈组件20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孔113内,至少两个电磁铁120环绕容纳孔113间隔设置。
通过将线圈组件20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孔113内,可使得充电装置1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充电装置1的体积。容纳孔113与安装槽111可间隔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线圈组件200部分嵌设于电路板110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线圈组件200完全嵌设于电路板110内。
通过将至少两个电磁铁120设置为环绕容纳孔113,可使得至少两个电磁铁120环绕线圈组件200,从而使得磁吸力能够较为均匀的分布,有利于提升磁吸效果。
进一步地,电路板110为圆环形,容纳孔113设置于电路板110的中心位置。
如图1和图3所示,可选地,电路板110具有用于贴近吸附待充电设备2的吸附侧112,线圈组件200包括发射线圈210和第二隔磁板220,第二隔磁板220设置于发射线圈210远离吸附侧112的一侧。发射线圈21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孔113内。
发射线圈210在电力的作用下可发出电磁信号,接收线圈收到电磁信号后可将电磁信号转变为电流,从而实现无线充电。通过将发射线圈210的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孔113内,可使得充电装置1结构紧凑,有利于减少充电装置1的体积。
在待充电设备2在充电装置1上放置到位时,发射线圈210位于第二隔磁板220和待充电设备2之间。第二隔磁板220具有高磁导率低磁损因子。在发射线圈210朝向第二隔磁板220的方向上,第二隔磁板220可吸收电磁波能量并将其转化为热能,从而达到衰减电磁波的目的。在发射线圈210朝向待充电设备2的方向上,第二隔磁板220可以利用其优异的导磁性能加大发射线圈210的磁通量,降低发射线圈210的损耗,增加电磁感应强度,提高发射线圈210的电磁转化效率,从而提升充电效果。
可选地,第二隔磁板220的形状与发射线圈210形状相匹配,例如第二隔磁板220为环形。
可选地,第二隔磁板220至少部分设置于容纳孔113内。
可选地,第二隔磁板220至少部分设置于第一隔磁板130内。
可选地,第二隔磁板220与第一隔磁板130一体设置。
如图1和图3所示,可选地,充电装置1包括磁检测组件300,磁检测组件300用于感应至少两个电磁铁120产生的磁场强度。磁检测组件300设置于容纳孔113内。发射线圈210具有避让空间211,以避让磁检测组件300。
充电装置1的磁吸力可由多个电磁铁120共同提供。为了满足充电装置1的吸附要求,需要分别使得每个电磁铁120提供一定的磁吸力。充电装置1需要向每个电磁铁120提供与磁吸力对应的通电电压和通电电流。但是通电电压和通电电流使得多个电磁铁120产生的总磁吸力不一定满足需求。此时,充电装置1可通过磁检测组件300检测多个电磁铁120产生的磁场强度的大小,并根据磁场强度的大小判断总磁吸力是否满足需求。通过设置磁检测组件300,可以对磁吸组件100产生的磁吸力进行监控,提高磁吸组件100提供磁吸力的可靠性。
发射线圈210的结构可使得发射线圈210的中心处具有避让空间211,因此磁检测组件300与发射线圈210不会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磁检测组件300至少部分处于避让空间211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磁检测组件300可处于避让空间211外。
例如,磁检测组件300为磁力计。
可选地,容纳孔113为圆柱形,磁检测组件300设置于容纳孔113的中心位置。
如图2和图4所示,可选地,电路板110上设置有第一处理器114,第一处理器114与每个电磁铁120电连接,用于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
具体来说,第一处理器114可以控制每个电磁铁120是否通电以及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电压和通电电流的大小。
第一处理器114还可以称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第一处理器114可能是一种集成电路芯片,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第一处理器114还可以是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如图2和图4所示,可选地,电路板110上设置有用于与电源电连接的恒流源115,恒流源115电连接每个电磁铁120,以使得电源能够通过恒流源115向每个电磁铁120供电,第一处理器114通过恒流源115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
恒流源115可使得电压和/或电流恒定输出,从而可使得电磁铁120获得恒定的电压和/或电流,有利于电磁铁120的稳定工作。
如图2和图4所示,可选地,恒流源115具有至少一个输出通道116。每个输出通道116与至少一个电磁铁120电连接。第一处理器114用于控制每个输出通道116的输出电压和/或电流,以控制相应的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
每个输出通道116可控制一个或多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输出通道116控制一个电磁铁120,可使得对磁吸力的控制更加精确,磁吸力均匀程度更好。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输出通道116控制多个电磁铁120,如此可以降低成本。
如图1至图3所示,可选地,充电装置1包括磁检测组件300,磁检测组件300用于感应至少两个电磁铁120产生的磁场强度。第一处理器114与磁检测组件300电连接,以通过磁检测组件300获取磁场强度。第一处理器114用于判断磁场强度是否满足吸附要求。第一处理器114还用于控制至少两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以使得磁场强度满足吸附要求。
第一处理器114可通过磁检测组件300检测多个电磁铁120产生的磁场强度的大小,并根据磁场强度的大小判断磁吸力是否满足需求。如果与磁场强度对应的磁吸力较小,第一处理器114可通过控制至少两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以增加磁吸力。如果与磁场强度对应的磁吸力过大,第一处理器114可通过控制至少两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以减少磁吸力。
通过磁检测组件300,第一处理器114可以对充电装置1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控。比如汽车过坎时产生颠簸,会引起磁检测组件300检测结果的波动。基于磁检测组件300的检测结果的波动,第一处理器114可控制磁吸组件100增强磁吸力,以降低颠簸对充电过程的不良影响。
第一处理器114还可根据电磁铁120的电流变化、待充电设备2的型号信息等控制磁吸组件100增强或减弱磁吸力。
可选地,充电装置1可包括环境检测组件,环境检测组件用于检测充电装置1所处的环境条件。第一处理器114与环境检测组件电连接,第一处理器114基于环境检测组件的检测结果,可控制磁吸组件100减弱或增强磁吸力。
如图2所示,可选地,电路板110上设置有档位切换电路117。档位切换电路117与第一处理器114电连接。档位切换电路117用于切换档位,至少两个电磁铁120在不同的档位下的通电状态不同。第一处理器114按照档位切换电路117所切换的档位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
为便于对磁吸组件100的磁吸力进行快速准确地定量控制,可预先设置若干个磁吸力的档位。不同档位对应的磁吸力不同。具体来说,可根据通电电磁铁120的数量不同设置不同档位,也可根据电磁铁120的通电电压和通电电流的大小不同设置不同档位。不同档位的切换可通过档位切换电路117实现。
如图2所示,可选地,充电装置1包括手动档位开关118,手动档位开关118设置于电路板110上,并与档位切换电路117电连接,用于供使用者进行手动操作触发档位切换电路117切换档位。
通过设置手动档位开关118,便于用户进行档位切换的操作,提升充电装置1与应用场景的适配性,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2所示,可选地,充电装置1包括第二处理器410,第二处理器410用于控制线圈组件200的电磁状态。第一处理器114与第二处理器410电连接。第二处理器410还用于向第一处理器114发出磁吸指令,第一处理器114基于磁吸指令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
第二处理器410可用于控制线圈组件200的通电电压和通电电流,从而控制线圈组件200发出的电磁信号。第二处理器410还可对应用场景进行识别,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发出不同的磁吸指令。通过设置第二处理器410向第一处理器114发出磁吸指令,可使得线圈组件200发出电磁信号为待充电设备2充电时磁吸组件100能够同步吸附待充电设备2,从而提高充电效果。
通过分别设置第一处理器114与第二处理器410,可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可选地,第二处理器410设置于电路板110,可使得充电装置1结构紧凑。
如图2所示,可选地,充电装置1包括不同于电路板110的充电电路板400,第二处理器410设置于充电电路板400。如此设置,可使得充电装置1结构更加灵活,有利于满足结构设计的需求。
如图2所示,可选地,充电装置1包括通信电路420,通信电路420用于与待充电设备2通信连接,以获取待充电设备2的磁分布信息。第二处理器410与通信电路420电连接,第二处理器410通过通信电路420获取磁分布信息,并将磁分布信息发送给第一处理器114。第一处理器114用于控制至少两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与磁分布信息相匹配。
通信电路420可以实现待充电设备2与充电装置1的有线通信或无线通信,从而待充电设备2与充电装置1之间可以传输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电路420与第二处理器410设置于电路板11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信电路420与第二处理器410设置于充电电路板400。
待充电设备2设置有磁吸模组,磁吸模组与磁吸组件100可相互吸引,以使得待充电设备2与充电装置1可以吸附在一起。对于不同的待充电设备2,磁吸模组的形状和分布往往不同。磁分布信息可反应磁吸模组的形状和分布。例如,磁分布信息为待充电设备2的型号,根据待充电设备2的型号,第一处理器114可以获取磁吸模组的形状和分布信息。
进一步地,磁吸模组可由若干个磁铁组成,磁铁的数量和位置决定了磁吸模组的形状和分布。可根据磁铁的数量和位置调整通电的电磁铁120的数量和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114获取磁分布信息后,可根据磁分布信息控制与磁吸模组靠近的电磁铁120处于通电状态,控制与磁吸模组远离的电磁铁120不通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处理器114获取磁分布信息后,如果发现与磁吸模组靠近的电磁铁120数量较少,则增加与磁吸模组靠近的电磁铁120的通电电压和通电电流,以增强磁吸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预先设定好与待充电设备2的型号相对应的至少两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例如,待充电设备2的型号为A,充电装置1预先根据型号为A的待充电设备2的磁分布信息设定好给某些位置的电磁铁120通电,以及设定好通电电流和通电电压的值。充电装置1获取待充电设备2的型号后确认为型号A,则按照预设的电磁铁120位置以及通电电流和通电电压的值为电磁铁120通电。
如图1至3所示,本申请磁吸组件实施例描述的磁吸组件100可应用于充电装置1。磁吸组件100包括电路板110和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电磁铁120。每个电磁铁120的至少部分嵌设于电路板110内。电磁铁120可用于吸附待充电设备2。电路板110电连接每个电磁铁120,以控制每个电磁铁120的通电状态。
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系统10包括待充电设备2和充电装置1,充电装置1与待充电设备2耦合连接,以为待充电设备2充电。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一方面可以实现电路板110与每个电磁铁120稳定连接,有利于提高电磁铁120工作可靠性,另一方面可减少磁吸组件100的占用空间,有利于减少充电装置1的体积,实现充电装置1的轻薄化。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磁吸组件,包括电路板和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电磁铁;每个所述电磁铁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电路板内;所述电磁铁用于吸附待充电设备;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每个所述电磁铁,以控制每个所述电磁铁的通电状态;
线圈组件,与所述电路板相对固定,用于为所述待充电设备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开设有至少两个安装槽,所述至少两个电磁铁一一对应地设置于所述至少两个安装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具有用于贴近吸附待充电设备的吸附侧,所述磁吸组件还包括第一隔磁板,所述第一隔磁板设置于所述电路板的与所述吸附侧相背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开设有容纳孔,所述线圈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孔内,所述至少两个电磁铁环绕所述容纳孔间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具有用于贴近吸附待充电设备的吸附侧,所述线圈组件包括发射线圈和第二隔磁板,所述第二隔磁板设置于所述发射线圈远离所述吸附侧的一侧;所述发射线圈的至少部分设置于所述容纳孔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磁检测组件,所述磁检测组件用于感应所述至少两个电磁铁产生的磁场强度;所述磁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纳孔内;所述发射线圈具有避让空间,以避让所述磁检测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一处理器;
所述第一处理器与每个所述电磁铁电连接,用于控制每个所述电磁铁的通电状态;和/或,所述充电装置包括磁检测组件,所述磁检测组件用于感应所述至少两个电磁铁产生的磁场强度,所述第一处理器与所述磁检测组件电连接,以通过所述磁检测组件获取所述磁场强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用于与电源电连接的恒流源,所述恒流源电连接每个所述电磁铁,以使得电源能够通过所述恒流源向每个所述电磁铁供电,所述第一处理器通过所述恒流源控制每个所述电磁铁的通电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档位切换电路;所述档位切换电路与所述第一处理器电连接;所述档位切换电路用于切换档位,所述至少两个电磁铁在不同的所述档位下的通电状态不同;所述第一处理器按照所述档位切换电路所切换的所述档位控制每个所述电磁铁的通电状态;
所述充电装置包括手动档位开关,所述手动档位开关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并与所述档位切换电路电连接,用于供使用者进行手动操作触发所述档位切换电路切换档位。
10.一种磁吸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吸组件包括电路板和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电磁铁;每个所述电磁铁的至少部分嵌设于所述电路板内;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每个所述电磁铁,以控制每个所述电磁铁的通电状态。
CN202322876085.7U 2023-10-25 2023-10-25 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 Active CN2209853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76085.7U CN220985383U (zh) 2023-10-25 2023-10-25 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876085.7U CN220985383U (zh) 2023-10-25 2023-10-25 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85383U true CN220985383U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56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876085.7U Active CN220985383U (zh) 2023-10-25 2023-10-25 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853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4941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US20130257368A1 (en) Portable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WO2017151933A1 (en) Receiver coil arrangements for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portable devices
KR101528722B1 (ko) 수급전 장치 및 휴대 기기
US20180054078A1 (en) Device having wireless charging function an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EP3036817A1 (en) Systems,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 dual mode wireless power receiver
CA2615309A1 (en) Magnetic holder for rechargeable devices
CA3044188A1 (en) System for inductive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for portable devices
US9531213B2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US20190311848A1 (en) Inductive power transfer assembly
CN210007424U (zh) 一种结合磁吸对位的无线充电装置
JP2013110954A (ja) ワイヤレス充電式の携帯電子装置及びそれに組み合せる充電装置
EP270552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harging
US9450448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electric energy recycling method thereof
CN220985383U (zh) 充电装置和磁吸组件
US20220360121A1 (en)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harging system
CN213959831U (zh) 无线充电装置和移动终端
KR20200016083A (ko) 유무선 통합 전력 수신 시스템
CN210246352U (zh) 一种双面发射无线充
CN219436718U (zh) 无源nfc系统及无源nfc设备
CN215452593U (zh) 一种磁吸式无线充电面板、充电器及移动电源
US10439439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the contactless energy transfer to an apparatus equipped with a loudspeaker
CN219643600U (zh) 一种磁吸式无线充电设备
CN205725065U (zh) 无线充电系统
CN219145045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