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63124U - 旋钮组件及电器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旋钮组件及电器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63124U
CN220963124U CN202322734275.5U CN202322734275U CN220963124U CN 220963124 U CN220963124 U CN 220963124U CN 202322734275 U CN202322734275 U CN 202322734275U CN 220963124 U CN220963124 U CN 2209631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lifting mechanism
magnet
magnetic sensor
magne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3427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葛飞飞
李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nzhou Yise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anzhou Yise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nzhou Yise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anzhou Yise Industrial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34275.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631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631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631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钮领域,提供一种旋钮组件及电器系统,旋钮组件包括旋钮体和具有至少两个配合位置的基体;旋钮体包括底座、升降机构、回位机构和转子部件,旋钮体能够通过底座可分离地定位配合于任一配合位置;转子部件可转动地安装于升降机构,升降机构沿转子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底座,回位机构用于迫使升降机构保持于其移动行程的远离基体的一端;基体固设有身份识别磁体,升降机构固设有第一磁传感器,身份识别磁体产生于各配合位置的磁场具有差异,第一磁传感器用于通过感应磁场来识别旋钮体所处配合位置的身份。本实用新型便于使旋钮体的调节功能与其所处配合位置的身份相匹配,并且便于设置机械式的按键功能。

Description

旋钮组件及电器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旋钮组件及电器系统。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9901662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为了实现一个旋钮对应多个家用电器的目的,公开了一种磁吸旋钮和家用电器,该磁吸旋钮通过磁性组件吸附于家用电器上,并通过无线充电发射模块和无线充电接收模块的耦合来实现对磁吸旋钮的无线充电。
并且,为了实现按键功能,该磁吸旋钮采用触摸屏的方式,这导致其成本较高,只能满足部分场景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旋钮组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旋钮组件包括旋钮体和用于与旋钮体配合的基体;基体具有至少两个配合位置,旋钮体包括底座、升降机构、回位机构和转子部件,旋钮体能够通过底座可分离地定位配合于任一配合位置;转子部件可转动地安装于底座或升降机构,升降机构沿转子部件的旋转轴线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底座,回位机构作用于底座与升降机构之间,用于迫使升降机构保持于其移动行程的远离基体的一端;基体固设有身份识别磁体,升降机构固设有第一磁传感器,身份识别磁体产生于各配合位置的磁场具有差异,第一磁传感器用于通过感应身份识别磁体产生于对应配合位置的磁场来识别旋钮体所处配合位置的身份。
由上可见,本实用新型能够通过第一磁传感器与身份识别磁体的组合来识别旋钮体所处配合位置的身份,这样便于旋钮体在切换配合位置时,有条件根据当前所处的配合位置自动调整其调节功能,以便于使旋钮体的调节功能与其所处配合位置的身份相匹配,进而便于更便捷地实现一钮多用的目的;并且,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旋钮体设置有升降机构,因而有条件将按键功能设置为机械按压的形式,有利于提升用户体验,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使用需求;尤其是本实用新型将用于身份识别的第一磁传感器设于旋钮体的升降机构,这也为将第一磁传感器与身份识别磁体的组合复用于实现按键功能创造了条件,使得本实用新型有条件通过第一磁传感器感应身份识别磁体产生于对应配合位置的磁场来检测升降机构是否被按压,从而实现按键功能。
本实用新型中,基体可以是单个实体(例如单个电器),也可以是多个不同的实体(例如两个以上电器),至少两个配合位置可以同时位于一个实体上,也可以分布于不同的实体上。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身份识别磁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身份识别磁体与各配合位置一一对应;身份识别磁体与对应的配合位置沿旋转轴线方向正对。
进一步的方案是,在底座被定位于任一配合位置时,第一磁传感器与对应的身份识别磁体沿旋转轴线方向正对。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身份识别磁体的磁化方向垂直于旋转轴线方向;或者身份识别磁体的磁化方向平行于旋转轴线方向。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第一磁传感器用于通过感应身份识别磁体产生于对应配合位置的磁场来检测升降机构是否被按压。
进一步的方案是,底座与任一配合位置均仅能以唯一姿态进行定位配合。
由上可见,这样在旋钮体被定位于任一配合位置时,第一磁传感器所处的位置均会被唯一确定,第一磁传感器感应对应身份识别磁体产生的磁场也仅具有唯一结果,这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第一磁传感器的检测结果直接对应得出旋钮体所处的配合位置的身份,有利于降低本实用新型得出旋钮体所处配合位置的身份的计算难度。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升降机构还固设有第二磁传感器,转子部件固设有磁性体,或者转子部件传动连接有磁性体;第二磁传感器用于通过感应磁性体产生的磁场来检测转子部件的旋转角度位置。
由上可见,这样便于实现对第一磁传感器和第二磁传感器的集中于升降机构进行防护,有利于降低防护难度、实现密封防护,提升防护效果。
进一步的方案是,旋钮体在升降机构形成有密封腔,第一磁传感器及第二磁传感器均位于密封腔中。
由上可见,密封腔的设置进一步有利于降低对带电器件的集中密封防护难度,以及有利于提升防护效果。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升降机构固设有显示模块,沿旋转轴线方向,显示模块位于升降机构的远离基体的一端,密封腔由显示模块与升降机构围成。
再进一步的方案是,升降机构固设有电池,第一磁传感器、第二磁传感器及显示模块均与电池电连接,电池位于密封腔中。
又一个优选的方案是,各配合位置分别对应有固设于基体的第一定位磁吸件,底座固设有第二定位磁吸件,底座在第一定位磁吸件与第二定位磁吸件的吸力作用下可分离地定位配合于对应的配合位置。
由上可见,采用磁吸件定位有利于避免在配合位置的表面设置凹凸定位结构,便于实现配合位置的外部结构简洁。
进一步的方案是,升降机构在朝向基体的一端具有配合槽腔,底座的一端在第一定位磁吸件与第二定位磁吸件的磁吸力作用下与基体可分离地定位配合,底座的另一端伸于配合槽腔中且与升降机构沿旋转轴线方向可移动地配合,第一磁传感器与对应身份识别磁体的组合位于底座、第二定位磁吸件与对应第一定位磁吸件的组合的一侧;或者底座呈环状,第二定位磁吸件沿底座的环向设置,第二定位磁吸件与对应的第一定位磁吸件沿旋转轴线方向正对相吸,第一磁传感器与对应身份识别磁体的组合位于底座、第一定位磁吸件与对应第二定位磁吸件的组合的径向内侧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一种电器系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器系统包括前述任一项的旋钮组件,基体构成电器的机体的一部分,机体与旋钮体无线通信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旋钮组件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旋钮组件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旋钮组件实施例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旋钮组件实施例中旋钮体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图1至图4采用统一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右手系),以表示各特征之间的相对方位关系。
请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旋钮组件包括基体和旋钮体,基体包括面板1、身份识别磁体2、第一定位磁吸件3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面板1的主面法线沿Z轴方向,身份识别磁体2、第一定位磁吸件3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均固设于面板1的Z轴负向侧(面板1的内侧),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呈圆环盘状,身份识别磁体2位于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的径向内侧空腔中,第一定位磁吸件3包括围绕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的外周分布的六块磁体,具体地,身份识别磁体2、第一定位磁吸件3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均通过定位壳架17固定在面板1的Z轴负向侧,身份识别磁体2、第一定位磁吸件3和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的相对位置关系由定位壳架17进行限定。
旋钮体包括底座5、第二定位磁吸件6、升降机构7、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电池9、电控单元10、转子机构11、磁性体12、轴承13、显示模块14和复位按钮15(回位机构的实例),第二定位磁吸件6固设于底座5,旋钮体通过第一定位磁吸件3与底座5上第二定位磁吸件6的磁吸力作用可分离地定位配合于面板1的Z轴正向侧壁上(面板1的外侧壁),旋钮体在被定位于面板1的Z轴正向侧壁面时所处的位置为配合位置,配合位置沿Z轴方向与对应的第一定位磁吸件3、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和身份识别磁体2正对。
转子机构11环绕于升降机构7的外周,且通过轴承13与升降机构7可转动地连接,转子机构11的旋转轴线方向为Z轴方向,升降机构7与转子机构11的组合位于底座5的Z轴正向侧,底座5为中心线沿Z轴方向的圆环状结构,升降机构7的Z轴负向端伸于底座5的径向内侧空腔中,且沿Z轴方向可移动地配合连接于底座5。
复位按钮15被挤压于底座5与升降机构7之间,复位按钮15迫使升降机构7保持于其移动行程的Z轴正向端,在升降机构7被按压时,按压力克服复位按钮15的复位力而迫使升降机构7向Z轴负向移动,在按压力撤销后,复位按钮15迫使升降机构7向其移动行程的Z轴正向端回位。
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电池9和电控单元10均固设于升降机构7,电控单元10包括主控板101、第一磁传感器102、第二磁传感器104,第一磁传感器102与第二磁传感器104分别与主控板101电连接且被分别定位安装于升降机构7上,第一磁传感器102及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均位于底座5的径向内侧空腔中,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呈圆环盘状,第一磁传感器102位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的径向内侧空腔中,第二定位磁吸件6为沿底座5的环向分布的六块磁体,在底座5定位配合于面板1时,第一定位磁吸件3的六块磁体与第二定位磁吸件6的六块磁体一一对应相吸,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耦合于底座5、第一定位磁吸件3以及第二定位磁吸件6的径向内侧空间。
具体地,升降机构7包括沿Z轴正向依次固定连接的第一壳架71、第二壳架72和第三壳架73,显示模块14固定连接于第三壳架73的Z轴正向端,第一壳架71、第二壳架72、第三壳架73和显示模块14围成密封腔16,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电池9和电控单元10电连接,且均位于密封腔16内;具体地,第一壳架71与第二壳架72之间以及第二壳架72与第三壳架73之间分别通过密封圈进行密封连接,第三壳架73与显示模块14之间通过密封胶水进行密封连接。本实施例将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电池9和电控单元10(合称电路构件)均固设于升降机构7的方案有利于实现对以上电路构件的集中密封防护,各电路构件之间的线缆不用在升降机构7与底座5之间走线,有利于降低本实施例对电路构件的密封防护难度,尤其是由于本实施例将旋钮体的电路构件设于密封腔16中,进一步有利于便捷实现对电路构件的密封防护。
底座5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一筒状外壳51和圆环状承载架52,第一筒状外壳51的中心线与转子机构11的旋转轴线重合,圆环状承载架52连接于第一筒状外壳51的Z轴负向端的径向内侧,圆环状承载架52的Z轴负向侧壁上具有六个沿环向分布的第一安装孔53,第一定位磁吸件3的各磁体一一对应嵌于各第一安装孔53中,以实现第一定位磁吸件3与底座5的固定连接,圆环状承载架52的Z轴正向侧壁上具有三个沿环向分布的第二安装孔54,各第二安装孔54中分别固设有复位按钮15。
第一壳架71具有依次连接的圆形底板711、第一侧板712、环形台阶板713和第二侧板714,圆形底板711的主面法线和环形台阶板713的主面法线均与转子机构11的旋转轴线重合,第一侧板712与第二侧板714均为中心线沿Z轴方向的筒状板,第一侧板712的Z轴负向端连接于圆形底板711的外沿(径向外侧端),第一侧板712的Z轴正向端连接于环形台阶板713的内沿(径向内侧端),环形台阶板713的外沿(径向外侧端)连接于第二侧板714的Z轴负向端,环形台阶板713被承载于圆环状承载架52的Z轴正向侧,复位按钮15被挤压在环形台阶板713的Z轴负向侧壁面与圆环状承载架52的Z轴正向侧壁面之间,第一侧板712及圆形底板711伸于圆环状承载架52的径向内侧空腔中,第一磁传感器102及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均固设于圆形底板711的Z轴正向侧壁面上,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的外周壁由第一侧板712的内周壁限定位,圆形底板711的Z轴正向侧壁中心部位具有定位槽717,第一磁传感器102被定位于该定位槽717中。
第一筒状外壳51的内周壁面上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滑槽55,第二侧板714的外周壁面上具有与滑槽55匹配的滑凸,滑凸与滑槽55的槽壁沿Z轴方向可滑动地配合,滑槽55与滑凸的配合具有沿旋钮体的周向分布的至少三组;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第二侧板的外周壁上设置沿Z轴方向延伸的滑槽,并在第一筒状外壳的内周壁上对应设置滑凸,同样能实现第一壳架与底座的滑动配合。
第一壳架71还一体成型有从环形台阶板713向Z轴正向延伸的连接柱715,并在该连接柱715的Z轴正向端形成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插接孔716,第二壳架72的主体为主面法线沿Z轴方向的呈圆环板状结构,第二壳架72的Z轴负向侧壁上一体成型有向Z轴负向延伸的插接柱721,各插接柱721一一对应插接于各插接孔716中,连接柱715与插接柱721通过螺钉(图中未示出)固定连接。
第三壳架73具有一体成型的承载盘731和连接筒732,承载盘731呈圆环板状,承载盘731的主面法线沿Z轴方向,连接筒732呈圆筒状,承载盘731的中心线以及连接筒732的中心线均与转子机构11的旋转轴线重合,连接筒732的直径小于承载盘731的直径,连接筒732从承载盘731的径向内侧端向Z轴负向延伸,显示模块14覆盖于承载盘731的Z轴正向侧且与承载盘731固定连接。
第二壳架72的Z轴正向侧壁面上具有一体成型的第一凸台722和第二凸台723,第一凸台722及第二凸台723均为中心线与转子机构11的旋转轴线重合的圆环台,第二凸台723位于第一凸台722的径向外侧,连接筒732的Z轴负向端插套于第一凸台722的外周壁上,连接筒732与第一凸台722通过螺钉(图中未视出)固定连接,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胶粘、卡扣等其它方式将连接筒732与第一凸台722固定连接。
转子机构11可转动地环绕于连接筒732的外周,且位于承载盘731的Z轴负向侧与第二壳架72的Z轴正向侧之间,转子机构11包括沿径向由内至外依次连接的磁体托架113、连接辐板112和第二筒状外壳111,第二筒状外壳111呈圆筒状,连接辐板112为主面法线沿Z轴方向的环状板,第二筒状外壳111的中心线和连接辐板112的中心线均与转子机构11的旋转轴线重合,连接辐板112的径向外侧端连接于第二筒状外壳111的内周壁,磁体托架113从连接辐板112的径向内侧端向Z轴负向延伸,磁性体12固定连接于磁体托架113的径向内侧壁上,轴承13连接于转子机构11与第二壳架72之间,轴承13的内圈套于磁体托架113的径向外侧壁(外周壁),轴承13的外圈配合连接于第二凸台723的径向内侧壁(内周壁),第二筒状外壳111环绕于显示模块14、承载盘731以及第二凸台723的外周。
第二磁传感器104通过电路板103被定位在连接筒732的筒腔中,电路板103通过排线与主控板101电连接,转子机构11的旋转轴线穿过第二磁传感器104,磁性体12包括第一磁体121和第二磁体122,第一磁体121与第二磁体122分别固设于磁体托架113,第一磁体121与第二磁体122沿旋钮体的径向(图示的X轴方向)间隔设置,且分置于第二磁传感器104的两侧(分置于转子机构11的旋转轴线两侧),第一磁体121至第二磁传感器104的距离与第二磁体122至第二磁传感器104的距离相等。
第一磁体121与第二磁体122均为方形体,第一磁体121、第二磁传感器104与第二磁体122沿X轴方向依次分布,第一磁体121的朝向第二磁传感器104一侧的端面的法线沿X轴方向,第二磁体122的朝向第二磁传感器104一侧的端面的法线沿X轴方向,第一磁体121及第二磁体122的磁化方向均沿X轴方向,第一磁体121的南极朝向第二磁传感器104和第二磁体122,第二磁体122的北极朝向第二磁传感器104和第一磁体121,第一磁体121与第二磁体122之间的磁场沿X轴方向经过第二磁传感器104,这样当用户操作转子机构11旋转时,第一磁体121、第二磁体122及其之间的磁场相对第二磁传感器104转动,从而通过第二磁传感器104来检测转子机构11的旋转角度位置,进而实现旋钮功能。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磁体与第二磁体122也可以不为方形体,例如第一磁体121与第二磁体122的法线沿Z轴方向的截面形状呈扇环形等;当然,优选第一磁体121与第二磁体122均为方形体,这样第一磁体121与第二磁体122之间区域的磁场方向较为一致,有利于降低对第二磁传感器104安装位置的精度要求。
本实施例由于将磁性体12设为分置的第一磁体121和第二磁体122,因而本实施例的旋钮体能够基于结构和空间利用合理等因素来灵活调整第一磁体121与第二磁体122的距离,使得旋钮体的结构和空间设计能够更加合理,例如本实施例的第一磁体121与第二磁体122的距离可以不同于任何一款国标的圆环状磁体的内径;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二磁传感器的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例如将第二磁传感器设于连接筒的筒腔上方。
本实施例中,旋钮体在面板1上的配合位置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配合位置分别为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每个配合位置各对应有一套第一定位磁吸件3、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和身份识别磁体2的组合,两个身份识别磁体2产生于对应配合位置的磁场具有差异,第一磁传感器102用于通过感应身份识别磁体2产生于对应配合位置的磁场来识别旋钮体当前所处的配合位置的身份。
利用第一磁传感器102与身份识别磁体2的组合识别旋钮体所处配合位置身份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采用磁传感器与磁体的组合识别物品种类和检测旋转角度位置等技术方案在技术原理上实质相同,因此第一磁传感器102与身份识别磁体2的组合设置方式可以参照识别物品种类的CN113900051A、CN113900052A等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方案,以及可以参照检测旋转角度位置的CN219105996U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方案。
具体例如第一位置对应的身份识别磁体2的磁化方向沿X轴方向,第二位置对应的身份识别磁体2的磁化方向沿Y轴方向,这样在底座5和升降机构7仅能以唯一姿态被定位于配合位置的情况下(例如第一定位磁吸件3的各磁体中,有一块为南极朝向Z轴正向,另五块为北极朝向Z轴正向,对应于第二定位磁吸件6的各磁体中,有一块磁体的北极朝向Z轴负向,另五块的南极朝向Z轴负向,这样在第一定位磁吸件3的各磁体与第二定位磁吸件6的各磁体的一一对应相吸时,底座5和升降机构7以唯一姿态被定位于对应配合位置),在旋钮体被定位于任何配合位置时,第一磁传感器102正对于对应身份识别磁体2的Z轴正向侧,因而如果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方向就沿X轴方向,那么就能据此得知此时旋钮体所处的配合位置为第一位置,同理,如果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方向沿Y轴方向,那么就能据此得出此时旋钮体所处的配合位置为第二位置。
再例如各身份识别磁体2的磁化方向均沿Z轴方向,在旋钮体被定位于任一配合位置的情况下(只要求将旋钮体定位于配合位置,而对于旋钮体被定位于配合位置时的周向角度姿态则可以不做要求),第一磁传感器102正对于对应身份识别磁体2的Z轴正向侧,但第一位置对应的身份识别磁体2产生于第一位置的磁场强度为200高斯,第二位置对应的身份识别磁体2产生于第二位置的磁场强度为400高斯,因而如果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强度为200高斯,那么就能据此得出此时旋钮体所处的配合位置为第一位置,同理,如果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强度为400高斯,那么就能据此得出此时旋钮体所处的配合位置为第二位置。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对身份识别磁体2的磁化方向、磁场强度等进行调整,只要各身份识别磁体2产生于对应配合位置的磁场具有用于区分配合位置身份的差异(磁场强度具有差异,或者磁场方向具有差异均可),就能实现发明目的。
并且,由于本实施例将第一磁传感器102设于升降机构7,升降机构7在被用户按压时会与身份识别磁体2发生相对运动,因而使得本实施例有条件利用第一磁传感器102与身份识别磁体的组合来检测升降机构7是否被按压,实现按键功能。
例如在前述“第一位置对应的身份识别磁体2的磁化方向沿X轴方向,第二位置对应的身份识别磁体2的磁化方向沿Y轴方向”的方案中,按压升降机构7会引起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强度发生变化,进而能够检测出升降机构7是否被按压(与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9105996U检测按压的原理相同),具体例如在旋钮体以自由状态(未被按压)被定位配合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强度为300高斯,而在用户将升降机构7沿Z轴负向按压时,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强度就会增强(例如增强为350高斯),如此就能够根据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强度变化检测出升降机构7是否被按压。
再例如在前述“各身份识别磁体2的磁化方向均沿Z轴方向”的方案中,旋钮体以自由状态(未被按压)被定位配合于第一位置时,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强度为200高斯,然后在用户将升降机构7沿Z轴负向按压后,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强度就会增强(例如为250高斯),如此也能够根据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到的磁场强度变化检测出升降机构7是否被按压。
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升降机构固设现有技术的其它按键来检测升降机构是否被按压,该按键抵接于底座,在用户按压升降机构时,升降机构相对底座沿Z轴负向移动触发按键,从而通过按键来检测升降机构是否被按压。
本实施例各配合位置分别对应有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旋钮体在处于配合位置时不仅可以实现其旋钮功能,而且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功能。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不为配合位置设置对应的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而额外设置专门的充电位置,在该充电位置对应设置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旋钮体只有在位于充电位置时才进行充电,在位于配合位置时仅实现其旋钮功能,这样不仅有利于减少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的数量,而且,该充电位置可以取消身份识别磁体2,也可以视情况设置磁场强度更弱的第一定位磁吸件3或者取消设置第一定位磁吸件3,以减弱消除身份识别磁体2和第一定位磁吸件3对无线充电过程的干扰。
本实施例的磁性体12为固设于转子机构11的第一磁体121和第二磁体122,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磁性体也可以是固设于转子机构的单个环形磁体,在转子机构11固设单个环形磁体的具体方案可以参照CN219105997U进行设置,这里不再赘述;或者磁性体也可以是固设于转子机构的多极磁环,该多极磁环的中心线与转子机构的旋转轴线重合;或者磁性体也可以是传动连接于转子机构的单个磁体,例如将该单个磁体通过齿轮(图中未示出)传动连接于转子机构,该齿轮可转动地安装于升降机构7或底座5上,该单个磁体固定在该齿轮上,并在转子机构设置与该齿轮啮合传动的齿圈,用户在转动转子机构时,通过齿圈和齿轮的啮合带动该单个磁体转动,单个磁体、齿轮及齿圈配合的具体方案可以参照公开号为CN219105996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进行设置,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以被直接挤压于底座5与升降机构7之间的复位按钮15作为回位机构;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弹簧、弹片、弹性硅胶等代替本实施例的复位按钮15用作回位机构,并且,可以将回位机构直接挤压于底座和升降机构之间,也可以将回位机构间接挤压于底座和升降机构之间(例如将回位机构直接挤压于底座和与升降机构同步升降的转子机构之间)。
本实施例的转子机构11可转动地安装于升降机构7,转子机构11随升降机构7一起升降,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将转子机构可转动地安装于底座,转子机构仅相对底座旋转,而不跟随升降机构一起相对底座升降,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19105996U、CN218601734U均将转子机构可转动地安装于底座上,转子机构仅相对底座旋转。
本实施例的底座5呈环状,升降机构7伸于底座5的径向内侧空腔中与面板1直接正对,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耦合于底座5、第一定位磁吸件3以及第二定位磁吸件6的径向内侧空间,这样有利于减少底座5对无线充电发射线圈4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8进行耦合充电的阻隔作用,以及减少底座5对第一磁传感器102检测身份识别磁体2的阻隔作用;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升降机构的Z轴负向端设置配合槽腔,底座的Z轴负向端在第一定位磁吸件与第二定位磁吸件(此例中第一定位磁吸件与第二定位磁吸件优选为各具有一块磁体,例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CN110895053A的方案)的磁吸力作用下与基体可分离地定位配合,底座的Z轴正向端伸于该配合槽腔中且与升降机构沿Z轴方向可移动地配合,第一磁传感器与对应身份识别磁体的组合位于底座、第二定位磁吸件与对应第一定位磁吸件的组合的一侧,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耦合环绕底座、第一定位磁吸件和第二定位磁吸件设置。
本实施例的旋扭体通过无线充电发射线圈与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耦合进行无线充电,可选择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取消无线充电发射线圈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并在升降机构上设置充电接口或者引出充电线,采用有线充电的方式为旋钮体充电。
本实施例的电器系统可以包括冰箱、洗衣机、空调等电器中的一个或多个,本实施例的电器系统包括本实施例的旋钮组件,基体构成电器的机体的一部分,面板构成电器的机壳的一部分,例如电器系统包括两台洗衣机,每台洗衣机在机壳表面各具有一个配合位置,旋钮体在配合于该配合位置时用于调节洗衣机的洗涤模式;再例如电器系统包括一台洗衣机,该洗衣机在机壳表面具有两个配合位置,旋钮体被定为其中一个配合位置时用于调节洗衣机的洗涤模式,旋钮体在被定位于另一个配合位置时用于调节洗衣机的洗涤水温;又例如电器系统包括一台洗衣机和一台冰箱,洗衣机表面和冰箱表面各具有一个配合位置,旋扭体在被定位于洗衣机表面的配合位置时用于调节洗衣机的洗涤模式,而在被定位于冰箱表面的配合位置时用于调节冰箱的制冷温度。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变化和更改,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旋钮组件,包括旋钮体和用于与所述旋钮体配合的基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体具有至少两个配合位置,所述旋钮体包括底座、升降机构、回位机构和转子机构,所述旋钮体能够通过所述底座可分离地定位配合于任一所述配合位置;
所述转子机构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座或所述升降机构,所述升降机构沿所述转子机构的旋转轴线方向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底座,所述回位机构作用于所述底座与所述升降机构之间,用于迫使所述升降机构保持于其移动行程的远离所述基体的一端;
所述基体固设有身份识别磁体,所述升降机构固设有第一磁传感器,所述身份识别磁体产生于各所述配合位置的磁场具有差异,所述第一磁传感器用于通过感应所述身份识别磁体产生于对应配合位置的磁场来识别所述旋钮体所处配合位置的身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身份识别磁体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各所述身份识别磁体与各所述配合位置一一对应;
所述身份识别磁体与对应的配合位置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正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座被定位于任一配合位置时,所述第一磁传感器与对应的所述身份识别磁体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正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身份识别磁体的磁化方向垂直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或者所述身份识别磁体的磁化方向平行于所述旋转轴线方向;
所述第一磁传感器用于通过感应所述身份识别磁体产生于对应配合位置的磁场来检测所述升降机构是否被按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与任一所述配合位置均仅能以唯一姿态进行定位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还固设有第二磁传感器,所述转子机构固设有磁性体,或者所述转子机构传动连接有磁性体;
所述第二磁传感器用于通过感应所述磁性体产生的磁场来检测所述转子机构的旋转角度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旋钮体在所述升降机构形成有密封腔,所述第一磁传感器及所述第二磁传感器均位于所述密封腔中;
所述升降机构固设有显示模块,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所述显示模块位于所述升降机构的远离所述基体的一端,所述密封腔由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升降机构围成;
所述升降机构固设有电池,所述第一磁传感器、所述第二磁传感器及显示模块均与所述电池电连接,所述电池位于所述密封腔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配合位置分别对应有固设于所述基体的第一定位磁吸件,所述底座固设有第二定位磁吸件,所述底座在所述第一定位磁吸件与所述第二定位磁吸件的吸力作用下可分离地定位配合于对应的配合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旋钮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机构在朝向所述基体的一端具有配合槽腔,所述底座的一端在所述第一定位磁吸件与所述第二定位磁吸件的磁吸力作用下与所述基体可分离地定位配合,所述底座的另一端伸于所述配合槽腔中且与所述升降机构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可移动地配合,所述第一磁传感器与对应身份识别磁体的组合位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二定位磁吸件与对应第一定位磁吸件的组合的一侧;
或者所述底座呈环状,所述第二定位磁吸件沿所述底座的环向设置,所述第二定位磁吸件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定位磁吸件沿所述旋转轴线方向正对相吸,所述第一磁传感器与对应身份识别磁体的组合位于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定位磁吸件与对应第二定位磁吸件的组合的径向内侧空间。
10.电器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旋钮组件,所述基体构成所述电器的机体的一部分,所述机体与所述旋钮体无线通信连接。
CN202322734275.5U 2023-10-11 2023-10-11 旋钮组件及电器系统 Active CN2209631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34275.5U CN220963124U (zh) 2023-10-11 2023-10-11 旋钮组件及电器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34275.5U CN220963124U (zh) 2023-10-11 2023-10-11 旋钮组件及电器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63124U true CN220963124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77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34275.5U Active CN220963124U (zh) 2023-10-11 2023-10-11 旋钮组件及电器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631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81058B1 (ko) 유도성 커플링을 위한 자기 위치 설정 시스템
CN109901662B (zh) 磁吸旋钮和家用电器
WO2018094861A1 (zh) 自动释放磁吸式充电设备及方法
CN220963124U (zh) 旋钮组件及电器系统
CN109920685A (zh) 磁吸旋钮和家用电器
CN220894792U (zh) 旋钮体、旋钮组件及电器
CN110895053A (zh) 一种磁性旋钮组件及热水器
CN211316586U (zh) 一种磁性旋钮组件及热水器
CN206075518U (zh) 一种控制器及应用其的电器
CN213483629U (zh) 一种中心定位式多功能磁吸附旋钮
CN112271831A (zh) 壁挂磁吸式无线充电装置
CN109426278B (zh) 物联网控制装置
CN210897035U (zh) 一种遥控器
CN220710173U (zh) 磁旋钮及电器
CN110865680A (zh) 一种多功能磁吸附式旋钮
CN219577460U (zh) 一种旋钮遥控器
CN220066956U (zh) 充电器及电子设备
CN219739977U (zh) 磁吸式无线充支架
CN210924316U (zh) 一种多功能磁吸附式旋钮
CN219179832U (zh) 终端设备及终端系统
CN216702313U (zh) 检测装置、充电盒、锅具构件及烹饪器具
CN213717695U (zh) 壁挂磁吸式无线充电装置
CN215990244U (zh) 一种移动电源以及无线充电系统
CN213213140U (zh) 电子设备背贴及无线充电系统
CN211183453U (zh) 一种控制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