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58627U - 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58627U
CN220958627U CN202322474517.1U CN202322474517U CN220958627U CN 220958627 U CN220958627 U CN 220958627U CN 202322474517 U CN202322474517 U CN 202322474517U CN 220958627 U CN220958627 U CN 2209586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valve
buried pipe
pipe
dee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7451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超
董乐
丁涛
熊尉辰
吴子豪
王妍心
师鹏
赵隆
白欢
赵晶轩
张拓
张小平
李华
刘娇健
王辰曦
谢萍
李梦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Network X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an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Network X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an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Network X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an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Network Xi'a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7451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586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586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586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所述跨季节供能系统中,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依次经第一阀门、中深层地埋管、第二阀门与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端相连通;中深层地埋管的一端依次经第五阀门、热泵机组、第六阀门与中深层地埋管的另一端相连通;蓄热水箱的一端依次经第三阀门、中层地埋管、第四阀门与蓄热水箱的另一端相连通;中层地埋管的一端依次经第七阀门、热泵机组、第八阀门与中层地埋管的另一端相连通。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够解决热电厂热资源浪费、光伏光热系统产生的热量夏季难消纳以及寒冷地区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所面临的地下岩土体温度失衡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
背景技术
在寒冷地区,建筑冬季供热负荷要大于夏季供冷负荷,造成热泵冬季从地下土壤吸取的热量大于夏季向土壤排放的热量,导致土壤温度逐渐降低,致使系统供热量下降,耗功率上升,供热系数降低。
据统计,一般情况下土壤温度每降低1℃,会使制取同样热量的能耗增加3%~4%。因此,为了保证热泵系统能够长久、正常的运行,需要在系统中加入辅助加热设备,以解决在寒冷地区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所面临的地下岩土体温度失衡的问题。
光伏光热系统产生的热量受天气、季节影响较大,存在热量夏季难消纳的情况,故太阳能集热器可以作为辅助加热设备;冬季取热时,将夏季蓄存在土壤中的太阳能热量作为低位热源经热泵循环提温后供给热用户,可以有效提升太阳能综合利用率。另外,一般大型的热电厂实际热效率仅为40%,其余60%左右的热量由冷却水带走,大量的热量以冷凝热的形式通过冷却循环水排放到空气环境当中,还有一部分热量由高温烟气带走,造成了热能的低效利用,故工业余热可以作为辅助加热设备,将原本废弃不用的热量蓄存在土壤中用于冬季供热,可以大大提高热电厂热能的综合利用率。
综上所述,鉴于热电厂大量热资源浪费、光伏光热综合利用技术因天气、气候影响存在热量夏季难消纳以及寒冷地区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所面临的地下岩土体温度失衡的问题,亟需开发一种新的地源热泵耦合工业余热、光伏光热的跨季节供能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以解决上述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地源热泵耦合工业余热、光伏光热,可以解决热电厂热资源浪费、光伏光热系统产生的热量夏季难消纳以及寒冷地区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所面临的地下岩土体温度失衡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包括:换热器、蓄热水箱、中层地埋管、中深层地埋管和热泵机组;其中,
所述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用于通入工业余热;所述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依次经第一阀门、中深层地埋管、第二阀门与所述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中深层地埋管的一端依次经第五阀门、热泵机组、第六阀门与所述中深层地埋管的另一端相连通;
所述蓄热水箱用于储存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到的热量;所述蓄热水箱的一端依次经第三阀门、中层地埋管、第四阀门与所述蓄热水箱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中层地埋管的一端依次经第七阀门、热泵机组、第八阀门与所述中层地埋管的另一端相连通;
所述热泵机组用于向热用户供热。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汽轮机组,用于提供乏汽并通入所述换热器的第一换热通道。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太阳能集热器,用于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为热能并存储于所述蓄热水箱中。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层地埋管为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所述中深层地埋管为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层地埋管为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所述中深层地埋管为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热用户包括生活用水热用户、工业热水用户和冬季供暖末端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
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于热泵机组与热用户之间的连通管道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中层地埋管和所述中深层地埋管布置在同一口地热井中,且平行填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体是一种地源热泵耦合工业余热、光伏光热的跨季节供能系统,其针对热电厂工业余热和光伏光热系统所产热量夏季难消纳以及寒冷地区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所面临的地下岩土体温度失衡的问题,具体采用梯级蓄热的形式冬取夏蓄,热电厂工业余热热量高,储于中深层地埋管内,光伏光热系统所产热量相对较低,储于中层地埋管内,可满足不同温度区间热源的换热需求,实现热量梯级储存和跨季节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解决热资源浪费、夏季太阳能难消纳以及寒冷地区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所面临的地下岩土体温度失衡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中,中层地埋管和中深层地埋管结构相同,以U型管式或同轴套管式梯级布置在同一口井中,可节约钻孔成本和占地空间。
本实用新型中,针对用户端用热需求存在周期性变化的时变特性,需要热负荷供给侧频繁调节出力大小的问题,设置有流量调节阀,可采用用户用热需求监测和地源热泵流量控制方式,通过实时监测用户侧用热需求,控制用户侧入户流量,达到供热水力平衡,缓解供暖系统负荷调节压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公开的一种地源热泵耦合工业余热、光伏光热的跨季节供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双U型管式地埋管内部结构剖面图及夏季蓄热时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双U型管式地埋管内部结构剖面图及冬季取热时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公开的一种地源热泵耦合工业余热、光伏光热的跨季节供能系统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双同轴套管式地埋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双同轴套管式地埋管内部结构剖面图及夏季蓄热时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双同轴套管式地埋管内部结构剖面图及冬季取热时流体流向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解释:1、汽轮机组;2、换热器;3、太阳能集热器;4、蓄热水箱;5-1、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2、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6-1、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7、热泵机组;8、热用户;
9-1、第一循环泵;9-2、第二循环泵;9-3、第三循环泵;9-4、第四循环泵;9-5、第五循环泵;9-6、第六循环泵;
10-1、第一阀门;10-2、第二阀门;10-3、第三阀门;10-4、第四阀门;10-5、第五阀门;10-6、第六阀门;10-7、第七阀门;10-8、第八阀门;
11-1、第一流量调节阀;11-2、第二流量调节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地源热泵耦合工业余热、光伏光热的跨季节供能系统,包括:汽轮机组1、换热器2、太阳能集热器3、蓄热水箱4、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热泵机组7、热用户8、第一循环泵9-1、第二循环泵9-2、第三循环泵9-3、第四循环泵9-4、第五循环泵9-5、第六循环泵9-6、第一阀门10-1、第二阀门10-2、第三阀门10-3、第四阀门10-4、第五阀门10-5、第六阀门10-6、第七阀门10-7、第八阀门10-8、第一流量调节阀11-1、第二流量调节阀11-2;其中,
所述汽轮机组1,用于提供乏汽,进行工业余热的回收利用;
所述换热器2,用于将所述汽轮机组1中提供的乏汽在所述换热器2内部进行换热;
所述太阳能集热器3,用于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为热能;
所述蓄热水箱4,用于储存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到的热量;
所述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解释性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是指1500m)和所述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解释性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是指2500m),用于夏季蓄热和冬季取热;进一步示例性的,所述材质为钢管;
所述热泵机组7,用于提升用户侧回水温度;
所述热用户8,包括生活用水热用户、工业热水用户和冬季供暖末端等;
所述第一循环泵9-1、第二循环泵9-2、第三循环泵9-3、第四循环泵9-4、第五循环泵9-5、第六循环泵9-6,用于循环连接管路内流体;
所述第一阀门10-1、第二阀门10-2、第三阀门10-3、第四阀门10-4、第五阀门10-5、第六阀门10-6、第七阀门10-7、第八阀门10-8,用于控制连接管路内流体流向,用于切换系统运行模式;
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11-1、第二流量调节阀11-2,用于调节用户侧入户流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一步具体示例性的,汽轮机组1经管道与换热器2的第一换热通道相连通,换热器2的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经管道与第一阀门10-1的一端相连,另一端经管道与第二阀门10-2的一端相连,第一阀门10-1的另一端经管道与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右侧相连,且经管道与第六阀门10-6相连,第二阀门10-2的另一端经管道与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左侧相连,且经管道与第五阀门10-5相连;太阳能集热器3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为热能,热量经管道储存于蓄热水箱4中,蓄热水箱4的一端与第三阀门10-3的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四阀门10-4的一端相连,第三阀门10-3的另一端经管道与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的右侧相连,且经管道与第八阀门10-8相连,第四阀门10-4的另一端经管道与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左侧相连,且另一端经管道与第七阀门10-7相连;第五阀门10-5、第六阀门10-6、第七阀门10-7、第八阀门10-8分别经管道与热泵机组7的一端相连,热泵机组7的另一端经管道与热用户8相连。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原理性说明:由于常规地热供暖系统内安装的单组或单台换热设备形成的温降效果较差,造成抽吸出的循环介质换热后直接排放的水温较高,且根据地温梯度,地层每加深100m,土壤温度升高3℃,而热电厂工业余热温度一般来说高于100℃,若将其通入深度低于2000m的地埋管内,土壤与循环介质温差相对过大,实际换热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为拓展地热可利用温差、适应综合园区内不同温区热源的换热需求,可以根据不同热源的温度范围,串并联使用换热设备,按照梯级分布的方式,经高温到低温逐级提取、充分利用地热能,提升地热能整体利用效率,让换热以及储热效果更好,更贴合不同热用户的用热水温。具体的,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点在于,具体采用梯级蓄热的形式冬取夏蓄,热电厂工业余热热量高,储于中深层地埋管内,光伏光热系统所产热量相对较低,储于中层地埋管内,可满足不同温度区间热源的换热需求,实现热量梯级储存和跨季节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解决热资源浪费、夏季太阳能难消纳以及寒冷地区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所面临的地下岩土体温度失衡的问题。
请参阅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双U型管式地埋管内部结构剖面图及夏季蓄热时流体流向示意图、冬季取热时流体流向示意图中,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和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梯级布置在同一口地热井中,平行填入,节约了钻孔成本和占地空间;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用于存储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的相对较低的热量,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用于存储热电厂提供的热量相对较高的工业余热,满足不同温度区间热源的换热需求,实现热量梯级储存和跨季节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解决热资源浪费、夏季太阳能难消纳以及寒冷地区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所面临的地下岩土体温度失衡的问题。夏季蓄热时,换热介质在循环泵的驱动下从双U型管式地埋管左侧向下流动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到达双U型管式地埋管的底部后,再返到双U型管式地埋管右侧流出换热装置;冬季取热时,换热介质在循环泵的驱动下从双U型管式地埋管右侧向下流动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到达双U型管式地埋管的底部后,再返到双U型管式地埋管左侧向上流出换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U型管式地埋管的结构方案有多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实施例1仅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进一步的,U型管式地埋管的结构方案还可以为三种及以上U型管式地埋管按热源温区梯级排列布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地源热泵耦合工业余热、光伏光热的跨季节供能运行方法,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上述的装置,有两种工作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在夏季蓄热工况下,针对工业余热辅助加热系统,汽轮机组1乏汽经管道与换热器2连接,乏汽凝结水经换热器2乏汽凝结水出口连接的管道返回热电厂原凝结水系统,高温热水换热后流出换热器2,第二阀门10-2开启,高温热水经管道流入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左侧,到达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底部后,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再返到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右侧向上流出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完成蓄热;针对光伏光热辅助加热系统,太阳能集热器3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为热能,热量经管道储存于蓄热水箱4中,第四阀门10-4开启,低温热水经管道流入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左侧,到达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底部后,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再返到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右侧向上流出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完成蓄热。
2)在冬季取热工况下,第一阀门10-1~第四阀门10-4关闭,第五阀门10-5~第八阀门10-8开启,地源侧循环水经第六阀门10-6所在管道流入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右侧,到达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底部后,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再返到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左侧向上流出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完成取热,加热后的地源侧循环水经第五阀门10-5所在管道流入热泵机组7,用户侧循环水经热泵机组7提温后供给热用户8;地源侧循环水经第八阀门10-8所在管道流入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右侧,到达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底部后,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再返到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左侧向上流出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完成取热,加热后的地源侧循环水经第七阀门10-7所在管道流入热泵机组7,用户侧循环水经热泵机组7提温后供给热用户8。
实施例2
请参阅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另一种地源热泵耦合工业余热、光伏光热的跨季节供能系统,包括汽轮机组1、换热器2、太阳能集热器3、蓄热水箱4、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热泵机组7、热用户8、第一循环泵9-1~第六循环泵9-6、第一阀门10-1~第八阀门10-8、第一流量调节阀11-1、第二流量调节阀11-2;其中,
所述汽轮机组1、所述换热器2、所述太阳能集热器3、所述蓄热水箱4、所述热泵机组7、所述热用户8、所述第一循环泵9-1~第六循环泵9-6、所述第一阀门10-1~第八阀门10-8、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11-1、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11-2,作用同实施例1;
进一步解释性的,所述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解释性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是指1500m)和所述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解释性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是指2500m)中,地埋管内部均包含有内管和环腔;其中,所述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和所述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用于夏季蓄热和冬季取热;进一步示例性的,所述环腔材质为钢管,所述内管材质具有隔热功能,如PE管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汽轮机组1经管道与换热器2连接,换热器2的一端经管道与第一阀门10-1相连,另一端经管道与第二阀门10-2相连,第一阀门10-1的另一端经管道与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环腔相连,且经管道与第六阀门10-6相连,第二阀门10-2的另一端经管道与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内管相连,且经管道与第五阀门10-5相连;太阳能集热器3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为热能,热量经管道储存于蓄热水箱4中,蓄热水箱4的一端与第三阀门10-3的一端相连,另一端与第四阀门10-4的一端相连,第三阀门10-3的另一端经管道与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的环腔相连,且经管道与第八阀门10-8相连,第四阀门10-4的另一端经管道与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内管相连,且经管道与第七阀门10-7相连;第五阀门10-5~第八阀门10-8经管道与热泵机组7的一端相连,热泵机组7的另一端经管道与热用户8相连。
请参阅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双同轴套管式地埋管的结构示意图中,采取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环形包围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外部的形式布置在同一口地热井中,平行填入,节约了钻孔成本和占地空间;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用于存储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的相对较低的热量,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用于存储热电厂提供的热量相对较高的工业余热,满足不同温度区间热源的换热需求,实现热量梯级储存和跨季节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解决热资源浪费、夏季太阳能难消纳以及寒冷地区应用地埋管地源热泵所面临的地下岩土体温度失衡的问题。
请参阅图6和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双同轴套管式地埋管内部结构剖面图及夏季蓄热时流体流向示意图、冬季取热时流体流向示意图中,夏季蓄热时,换热介质在循环泵的驱动下从内管向下流动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到达双同轴套管式地埋管的底部后,再返到环腔向上流出换热装置;冬季取热时,换热介质在循环泵的驱动下从环腔向下流动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到达双同轴套管式地埋管的底部后,再返到内管向上流出换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同轴套管式地埋管的结构方案有多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实施例2仅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为例进行示意性说明,进一步的,同轴套管式地埋管的结构方案还可以为三种及以上同轴套管式地埋管按热源温区梯级排列布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另一种地源热泵耦合工业余热、光伏光热的跨季节供能运行方法,基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上述的装置,有两种工作模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在夏季蓄热工况下,针对工业余热辅助加热系统,汽轮机组1乏汽经管道与换热器2连接,乏汽凝结水经换热器2乏汽凝结水出口连接的管道返回热电厂原凝结水系统,高温热水换热后流出换热器2,第二阀门10-2开启,高温热水经管道流入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内管,到达内管底部后,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再返到环腔向上流出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完成蓄热;针对光伏光热辅助加热系统,太阳能集热器3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为热能,热量经管道储存于蓄热水箱4中,第四阀门10-4开启,低温热水经管道流入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内管,到达内管底部后,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再返到环腔向上流出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完成蓄热。
2)在冬季取热工况下,第一阀门10-1~第四阀门10-4关闭,第五阀门10-5~第八阀门10-8开启,地源侧循环水经第六阀门10-6所在管道流入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环腔,到达环腔底部后,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再返到内管向上流出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完成取热,加热后的地源侧循环水经第五阀门10-5所在管道流入热泵机组7,用户侧循环水经热泵机组7提温后供给热用户8;地源侧循环水经第八阀门10-8所在管道流入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环腔,到达环腔底部后,与周边土壤和岩石等换热,再返到内管向上流出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完成取热,加热后的地源侧循环水经第七阀门10-7所在管道流入热泵机组7,用户侧循环水经热泵机组7提温后供给热用户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针对用户端用热需求存在周期性变化的时变特性,需要热负荷供给侧频繁调节出力大小的问题,采用用户用热需求监测系统和地源热泵流量控制系统,通过电价、气象参数及不同场景用热量等数据模型实时监测用户侧用热需求。峰谷分时电价存在差异,高电价时可通过地源热泵流量控制系统启用流量调节阀加大用户侧入户流量,低电价时启用流量调节阀减少用户侧入户流量,配合电网削峰填谷的同时,为热用户节省了电费;随着气候变化,用户的用热需求也会相应改变,在不破坏热用户热舒适度的前提下,冬季环境温度较高时,启用流量调节阀减少用户侧入户流量,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时,利用流量调节阀加大用户侧入户流量,达到供热水力平衡,缓解供暖系统负荷调节压力。进一步的,不同用热场景用户的用热需求具有热惯性,居民日间用热量低于夜间用热量,故日间可以启用流量调节阀减少居民用户侧入户流量,夜间用热高峰期可提前两小时启用流量调节阀,加大居民用户侧入户流量;工业热用户则与居民的用热时段相反,故日间可以启用流量调节阀加大商业用户侧入户流量,夜间可启用流量调节阀减少商业用户侧入户流量,分时段优化调控不同用热场景用户的用热需求,更贴合不同用热场景下用户的用热特性。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者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器(2)、蓄热水箱(4)、中层地埋管、中深层地埋管和热泵机组(7);其中,
所述换热器(2)的第一换热通道用于通入工业余热;所述换热器(2)的第二换热通道的一端依次经第一阀门(10-1)、中深层地埋管、第二阀门(10-2)与所述换热器(2)的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中深层地埋管的一端依次经第五阀门(10-5)、热泵机组(7)、第六阀门(10-6)与所述中深层地埋管的另一端相连通;
所述蓄热水箱(4)用于储存通过太阳能集热器收集到的热量;所述蓄热水箱(4)的一端依次经第三阀门(10-3)、中层地埋管、第四阀门(10-4)与所述蓄热水箱(4)的另一端相连通;所述中层地埋管的一端依次经第七阀门(10-7)、热泵机组(7)、第八阀门(10-8)与所述中层地埋管的另一端相连通;
所述热泵机组(7)用于向热用户供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汽轮机组(1),用于提供乏汽并通入所述换热器(2)的第一换热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太阳能集热器(3),用于将太阳的辐射能转换为热能并存储于所述蓄热水箱(4)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地埋管为U型管式中层地埋管(5-1),所述中深层地埋管为U型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地埋管为同轴套管式中层地埋管(5-2),所述中深层地埋管为同轴套管式中深层地埋管(6-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用户包括生活用水热用户、工业热水用户和冬季供暖末端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流量调节阀,所述流量调节阀设置于热泵机组(7)与热用户之间的连通管道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地埋管和所述中深层地埋管布置在同一口地热井中,且平行填入。
CN202322474517.1U 2023-09-12 2023-09-12 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 Active CN2209586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74517.1U CN220958627U (zh) 2023-09-12 2023-09-12 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74517.1U CN220958627U (zh) 2023-09-12 2023-09-12 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58627U true CN220958627U (zh) 2024-05-14

Family

ID=909729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74517.1U Active CN220958627U (zh) 2023-09-12 2023-09-12 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5862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633980B (zh) 太阳能‑地能互补风能热泵系统
CN102550340B (zh) 一种用于温室供暖的太阳能蓄热供暖装置
CN101832682B (zh) 太阳能吸收式储能制冷系统
CN104061717B (zh) 一种季节性蓄热太阳能低温热发电复合地源热泵系统
CN206055755U (zh) 高原型太阳能集热、地源热和沼气联合供能系统
CN204141897U (zh) 太阳能低温热发电复合地源热泵系统
CN2929594Y (zh) 太阳能—燃气机热泵加热装置
CN210050873U (zh) 一种梯级蓄热式太阳能与地源热泵复合供暖系统
CN101922754B (zh) 太阳能跨季节蓄热采暖系统
CN212227438U (zh) 一种分体式复合地源热泵供暖供冷系统
CN104482691B (zh) 一种从环境取热的土壤源热泵系统及运行方法
CN206817589U (zh) 一种利用多种自然环保能源的智能集成热利用装置
CN109059084A (zh) 一种利用城市生活垃圾降解热量的复合热泵系统及方法
CN211316295U (zh) 一种用于土壤源热泵系统的节能补热装置
CN204880867U (zh) 适合寒冷地区的光伏幕墙与双源热泵集成结构
CN220958627U (zh) 一种跨季节供能装置
CN209744494U (zh) 一种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CN216384639U (zh) 一种用户侧供需平衡型可再生能源总线复合的供能系统
CN117053265A (zh) 一种跨季节供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CN201662276U (zh) 太阳能吸收式储能制冷系统
CN201836970U (zh) 太阳能跨季节蓄热采暖系统
CN201837084U (zh) 一种太阳能系统
CN204629679U (zh) 一种采暖装置
CN104567095A (zh) 一种基于沥青路面蓄热的复合地源热泵系统
CN210070110U (zh) 实现冷、热、电三联供集pv/t与地源热泵一体的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