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34909U - 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934909U CN220934909U CN202322441779.8U CN202322441779U CN220934909U CN 220934909 U CN220934909 U CN 220934909U CN 202322441779 U CN202322441779 U CN 202322441779U CN 220934909 U CN220934909 U CN 2209349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sistor
- electrically connected
- capacitor
- pin
- twent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5
-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Lithium Chemical compound [Li] WHXSMMKQMYFTQS-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29910052744 lith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0
-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Lithium ion Chemical compound [Li+] HBBGRARXTFLTSG-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29910001416 lithium i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32 deod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UHOVQNZJYSORNB-UHFFFAOYSA-N 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C=C1 UHOVQNZJYSORN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0 corr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797 corro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233866 Fungi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41000700605 Viruse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4666 bacterial spore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08000031513 cys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compound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045947 parasit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ZAMOUSCENKQFHK-UHFFFAOYSA-N Chl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l] ZAMOUSCENKQFH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1100333320 Neurospora crassa (strain ATCC 24698 / 74-OR23-1A / CBS 708.71 / DSM 1257 / FGSC 987) end-3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80 bacter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555 catalytic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0 chl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1 chl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358 core compon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9 depend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WSFSSNUMVMOOMR-NJFSPNSNSA-N methanone Chemical compound O=[14CH2] WSFSSNUMVMOOMR-NJFSPNSN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800 oxidant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属于制氧设备技术领域,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密封壳,控制电路包括臭氧发生器,设置在密封壳外的无线电能发送装置,无线电能发送装置中设有无线电能发送电路;设置在密封壳内的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电容触控开关电路和锂电池;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与电容触控开关电路、锂电池和臭氧发生器均电连接;电容触控开关电路电连接有电容触摸电极,电容触摸电极设置为密封壳的一部分,以便在密封壳外能触碰到电容触摸电极;采用了无线的方式对微型臭氧发生器供电或充电,微型臭氧发生器能通过密封壳与外界隔离,有效的避免了微型臭氧发生器内电路板发生潮湿、漏电、短路和被腐蚀。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臭氧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
背景技术
臭氧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具有氧化、催化和杀灭作用,并且在常温下短时间内即可自行分解为氧气,几乎无残留,是国际公认的无污染、无死角的消毒方式。臭氧可对细菌繁殖体、细菌芽孢、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包囊等捕捉杀灭,杀菌速度比氯快300-600倍,同时可快速将空气中的甲醛、苯、甲烷和氨气等有害气体进行分解,起到杀菌消毒除臭作用。目前臭氧发生器绝大部分是采用220V交流电有线供电或充电,在臭氧发生器上留有开关、供电口或充电口,臭氧发生器在环境潮湿下作业时,由于其开关、供电口或充电口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漏电、短路等电路故障,导致在对一些潮湿的空间进行臭氧杀菌、消毒、除臭时容易产生电路板漏电、短路或腐蚀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以解决现有臭氧发生器在对一些潮湿的空间进行臭氧杀菌、消毒、除臭时容易产生电路板漏电、短路或腐蚀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密封壳,所述控制电路包括臭氧发生器,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设置在所述密封壳外的无线电能发送装置,所述无线电能发送装置中设有无线电能发送电路;
设置在所述密封壳内的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电容触控开关电路和锂电池;
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与所述电容触控开关电路、锂电池和所述臭氧发生器均电连接;
所述电容触控开关电路电连接有电容触摸电极,所述电容触摸电极设置为所述密封壳的一部分,以便在密封壳外能触碰到所述电容触摸电极。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包括:
无线供电芯片、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感线圈和USB接口;
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三引脚均电连接,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八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七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USB接口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一引脚均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和GND均电连接;
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四引脚电连接GND;所述USB接口的第五引脚电连接GND。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包括:
无线供电接收芯片、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LED、第二LED、第三LED、第四LED、第二电感线圈、第三电感线圈和第四电感线圈;
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芯片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七引脚、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九引脚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和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芯片的第七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芯片的第三引脚和所述第三电感线圈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芯片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感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七引脚均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感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六引脚均电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五引脚电连接,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LED的负极和所述第二LED的正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一LED的正极与所述第二LED的负极、所述第三LED的负极、所述第四LED的正极和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四引脚均电连接,所述第三LED的正极与所述第四LED的负极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三引脚电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锂电池的正极电连接,以便为所述锂电池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和所述电容触控开关电路之间电连接有MOS稳压单元,所述MOS稳压单元为所述电容触控开关电路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电容触控开关电路包括:
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光敏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容、第十五电容、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五LED、第六LED、第一NPN型三极管、第二NPN型三极管、第三NPN型三极管、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
所述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容触摸电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极输入引脚、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LED的正极和所述第六LED的负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五LED的负极与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六LED的正极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的第五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均电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GND电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三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一负极输入端、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二负极输入端和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光敏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一正极输入端和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均电连接,所述光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二正极输入端均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计时电路,所述计时电路包括:
由振荡器和14位二进制串行计数器组成的计时芯片、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二十六电阻、第十六电容、第十七电容和第六二极管;
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计时芯片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计时芯片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计时芯片的第三引脚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均电连接,所述计时芯片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十七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阻额第二端电连接GND,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计时芯片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升压电路,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包括:
第一升压变压器、第二十七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十八电容、第十九电容、第二十电容、第四NPN型三极管、第五NPN型三极管,第七二极管;
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四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第一引脚和第十八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八电容的第二端电连接GND,所述第四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GND,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十八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十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第三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第四引脚电连接GND,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正极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十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二十电容的第二端与负极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地六引脚均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升压电路,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包括:
第二升压变压器、正极输入端子、负极输入端子、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第三十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第三十四电阻、第二十一电容、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
所述正极输出端子与所述正极输入端子、第二十九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十一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子与所述负极输入端子、所述第二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电阻的第一端、第八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升压变压器的第一引脚均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二极管的正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三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三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十四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三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十四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升压变压器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升压变压器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臭氧发生器的两端电连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包括:
任一项以上所述的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采用了无线的方式对微型臭氧发生器供电或充电,微型臭氧发生器无需供电口或充电口,且微型臭氧发生器的开关使用的是触控开关,这使得微型臭氧发生器能通过密封外壳实现与外界隔离,有效的避免了微型臭氧发生器内电路板发生潮湿、漏电、短路和被腐蚀。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发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电能发送电路的电路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的电路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MOS稳压单元的电路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触控开关电路的电路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计时电路结合第一升压电路的电路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升压电路的电路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现有臭氧发生器绝大部分是采用220V交流电有线供电或充电,在臭氧发生器上留有开关、供电口或充电口,臭氧发生器在环境潮湿下作业时,由于其开关、供电口或充电口暴露在潮湿环境中,容易发生漏电、短路等电路故障,导致在对一些潮湿的空间进行臭氧杀菌、消毒、除臭时容易产生电路板漏电、短路或腐蚀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采用了无线的方式对微型臭氧发生器供电或充电,微型臭氧发生器无需供电口或充电口,且微型臭氧发生器的开关使用的是触控开关,这使得微型臭氧发生器能通过密封外壳实现与外界隔离,有效的避免了微型臭氧发生器内电路板发生潮湿、漏电、短路和被腐蚀。
下面通过具体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中实时推送消息的方法进行说明。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参见图1,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密封壳,控制电路包括臭氧发生器,控制装置包括:
设置在密封壳外的无线电能发送装置,无线电能发送装置中设有无线电能发送电路;
设置在密封壳内的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电容触控开关电路和锂电池;
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与电容触控开关电路、锂电池和臭氧发生器均电连接;
电容触控开关电路电连接有电容触摸电极,电容触摸电极设置为密封壳的一部分,以便在密封壳外能触碰到电容触摸电极。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常用于微型臭氧发生器。适用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微型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以及需要在潮湿环境下作业的臭氧发生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了无线的方式对微型臭氧发生器供电或充电,微型臭氧发生器无需供电口或充电口,且微型臭氧发生器的开关使用的是触控开关,这使得微型臭氧发生器能通过密封外壳实现与外界隔离,有效的避免了微型臭氧发生器内电路板发生潮湿、漏电、短路和被腐蚀。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2,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参见图2,控制装置包括:无线电能发送模块以及依次电连接的无线电能接收模块、电池充电保护模块、电池升压模块、MOS3V稳压模块、触控开关模块、光控开关模块、计时开关模块、逆变模块、二次升压变压器和臭氧发生陶瓷片。
具体地,无线电能接收模块可以将无线电能发送模块发出100-800KHZ的载波频率的电能接收,并通过电池充电保护模块将电能存储到锂电池,电池升压模块将5V电压升压,通过逆变模块和二次升压变压器后,驱动臭氧发生陶瓷片产生臭氧,其中,还通过MOS3V稳压模块为触控开关模块提供3V的供电;可以利用光控开关模块控制臭氧生成,可以通过计时开关模块提供一定频次的臭氧生成。
具体地,U1的型号优选为XKT—510--无线供电芯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了多种控制臭氧生成的方式,可以更好的适配不同的应用场景。
请参阅图3,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电能发送电路的电路图,参见图3,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包括:
无线供电芯片U1、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一电感线圈L1和USB接口;
无线供电芯片U1的第一引脚与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和第一电感线圈L1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与第一电感线圈L1的第二端和无线供电芯片U1的第三引脚均电连接,无线供电芯片U1的第六引脚与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和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第三电阻R3的第一端和无线供电芯片U1的第八引脚电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与无线供电芯片U1的第七引脚电连接,第三电阻R3的第二端与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USB接口的第一引脚、第三电容C3的第一端、第四电容C4的第一端和无线供电芯片U1的第一引脚均电连接,第三电容C3的第二端与第四电容C4的第二端和GND均电连接;
无线供电芯片U1的第四引脚电连接GND;USB接口的第五引脚电连接GND。
具体地,USB接口可以用普通5V 10W的供电,U1与R1、R2、R3和C3形成的电路,可以产生100-800KHZ的载波频率的电能,在通过U1的3脚和C1、L1发送出去。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无线电能发送装置,为无线的微型臭氧发生器提供了充电环境。
请参阅图4,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的电路图,参见图4,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包括:
无线供电接收芯片U5、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U2、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LED、第二LED、第三LED、第四LED、第二电感线圈L2、第三电感线圈L3和第四电感线圈L4;
无线供电接收芯片U5的第二引脚与第五电容C5的第一端、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四电阻R4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五电容C5的第二端与第六电容C6的第一端、第二电感线圈L2的第一端、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无线供电接收芯片U5的第二引脚、第五电阻R5的第一端、第七电容C7的第一端、第八电容C8的第一端、第九电容C9的第一端、第十电容C10的第一端、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一端、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U2的第七引脚、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U2的第九引脚和第六电阻R6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第二电感线圈L2的第二端和第六电容C6的第二端均电连接,第四电阻R4的第二端与无线供电接收芯片U5的第七引脚电连接,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无线供电接收芯片U5的第三引脚和第三电感线圈L3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五电阻R5的第二端与无线供电接收芯片U5的第五引脚和第七电阻R7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七电阻R7的第二端与第三电感线圈L3的第二端、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和第七电容C7的第二端均电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第十电容C10的第二端、第十一电容C11的第二端和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U2的第七引脚均电连接,第八电容C8的第二端与第九电容C9的第二端、第四电感线圈L4的第一端和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U2的第六引脚均电连接,第四电感线圈L4的第二端与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U2的第一引脚电连接,第六电阻R6的第二端与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U2的第五引脚电连接,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U2的第二引脚与第八电阻R8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八电阻R8的第二端与第一LED的负极和第二LED的正极均电连接,第一LED的正极与第二LED的负极、第三LED的负极、第四LED的正极和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U2的第四引脚均电连接,第三LED的正极与第四LED的负极和第九电阻R9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九电阻R9的第二端与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U2的第三引脚电连接;
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锂电池的正极电连接,以便为锂电池充电。
具体地,由L2、C6构成谐振的电路接受100-800KHZ的载波频率的电能,经过D1整流给C5充电达5V以上时,后边的电路就会给3.7V锂电池充电,这时图3的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发送的频率就会稳定到一个频率范围使电路稳定工作。C5充电达5V以上时在通过R4给U5的7脚(该脚是无线电使能脚)U5电路进入开关状态工作模式。开关信号通过续流二极管D2和L3输出+5.5V电源,输出电压的高低取决R5和R7的分压值。
其中,U5优选为T3168--无线供电接收芯片,U2优选为ETA9740--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电量显示:4颗LED灯珠显示锂电池电量;锂电池保护:过充、过放、输出短路保护、短路自动回复、充电端短路保护;+5.5V电源在经过D3到U2的7脚,D3是防止锂电池的电能反流消耗;充电保护、电量显示5V升压电路核心部件U2、R8、R9是LED1-4限流电阻,R6是充电电流调整电阻。
请参阅图5,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MOS稳压单元的电路图,参见图5,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和电容触控开关电路之间电连接有MOS稳压单元,MOS稳压单元为电容触控开关电路供电。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为电容触控开关电路提供稳定的电压。
请参阅图6,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容触控开关电路的电路图,参见图6,电容触控开关电路包括:
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U3、光敏电阻RG1、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第十二电阻R12、第十三电阻R13、第十四电阻R14、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第十七电阻R17、第十八电阻R18、第十九电阻R19、第二十电阻R20、第二十一电阻R21、第二十二电阻R22、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第十四电容C14、第十五电容C15、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第五LED、第六LED、第一NPN型三极管Q1、第二NPN型三极管Q2、第三NPN型三极管Q3、第一运算放大器U2B、第二运算放大器U2A;
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U3的第三引脚与第十电阻R10的第一端和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十电阻R10的第二端与电容触摸电极J3电连接,第十二电容C12的第二端与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U3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U3的第一引脚与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第一运算放大器U2B的正极输入引脚、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一端和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第二端与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和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第二端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一端、第五LED的正极和第六LED的负极均电连接,第五LED的负极与第一NPN型三极管Q1的发射极电连接,第六LED的正极与第十三电阻R13的第二端和第十四电阻R14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U3的第四引脚与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十四电容C14的第二端与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U3的第五引脚电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2B的负极输入端与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一端、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一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2A的输出端和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均电连接,第一运算放大器U2B的输出端与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一端和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基极均电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第二端与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连接,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GND电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第二端与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和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十五电容C15的第二端与第十三电容C13的第二端、第三NPN型三极管Q3的基极和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均电连接,第三NPN型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第十九电阻R19的第一端电连接,第十八电阻R18的第二端与第三NPN型三极管Q3的发射极、第二运算放大器U2A的第一负极输入端、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一端和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第二端与第二运算放大器U2A的第二负极输入端和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二十一电阻R21的第二端与光敏电阻RG1的第一端、第二运算放大器U2A的第一正极输入端和第十六电阻R16的第二端均电连接,光敏电阻RG1的第二端与第二十二电阻R22的第二端和第二运算放大器U2A的第二正极输入端均电连接。
具体地,U3是电容触摸开关芯片最高电流10uA,静态电流<2uA。J3是电容触摸电极当有物体触碰该电极时,物体和电极之间型材变化的电容在经过R10送至U3的3脚检测电容变化在1脚输出高电平并保持高电平状态。这个高电平通过R12至Q1导通LED6点亮。再次触碰该电极J3时U3的1脚输出低电平并保持低电平状态,Q1截止这时5V电源通过R14限流再通过R13,LED5被点亮,实现启停LED指示。光控电路,RG1在光线强度达到可视时电阻值很小U2A的3脚电压高于2脚电压1脚输出高电压U2B的6脚电压高于5脚电压U2B的7脚输出低电平;假设把充电式微型臭氧发生器放至冰箱内关上冰箱门;冰箱内光线变暗RG1阻值变大U2A的3脚电压低于2脚电压1脚输出低电平U2B的6脚电压低于5脚电压U2B的7脚输出高电平Q2导通。
在具体实践中,U3优选为RH6030--单通道电容式触摸感应控制开关。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了多种开关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方式。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计时电路结合第一升压电路的电路图,参见图7,控制电路还包括计时电路,计时电路包括:
由振荡器和14位二进制串行计数器组成的计时芯片U4、第二十三电阻R23、第二十四电阻R24、第二十五电阻R25、第二十六电阻R26、第十六电容C16、第十七电容C17和第六二极管D6;
第二NPN型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一端、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一端和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十六电容C16的第二端与计时芯片U4的第一引脚电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24的第二端与计时芯片U4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第二十三电阻R23的第二端与计时芯片U4的第三引脚和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均电连接,计时芯片U4的第四引脚与第十七电容C17的第一端和第二十五电阻R25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二十五电阻R25额第二端电连接GND,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计时芯片U4的第五引脚和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一端均电连接。
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升压电路,第一升压电路包括:
第一升压变压器BA1、第二十七电阻R27、第二十八电阻R28、第十八电容C18、第十九电容C19、第二十电容C20、第四NPN型三极管Q4、第五NPN型三极管Q5,第七二极管D7;
第二十六电阻R26的第二端与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基极电连接,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与第一升压变压器BA1的第一引脚和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十八电容C18的第二端电连接GND,第四NPN型三极管Q4的发射极与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十七电阻R27的第二端与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基极和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与第一升压变压器BA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第五NPN型三极管Q5的发射极电连接GND,第十九电容C19的第二端与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十八电阻R28的第二端与第一升压变压器BA1的第三引脚电连接,第一升压变压器BA1的第四引脚电连接GND,第一升压变压器BA1的第五引脚与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电连接,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与正极输出端子Out+和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二十电容C20的第二端与负极输出端子Out-和第一升压变压器BA1的地六引脚均电连接。
具体地,Q2导通U4电子计数开始计时R23、C16和R24构成脉冲发生器电路大约十分钟左右U4的Q14-3脚输出高电平;在十分钟内Q14-3脚输出低电平Q4导通经过R27限流Q5和BA1的C19、R28震荡逆变,Out+和Out-输出240V直流电压。
在具体实践中,U4优选为CD4060—由振荡器和14位二进制串行计数器组成的芯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带有计时功能的震荡逆变,可以依据不同需求调整计时长短。
请参阅图8,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第二升压电路的电路图,参见图8,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升压电路,第二升压电路包括:
第二升压变压器T1、正极输入端子IN+、负极输入端子IN-、第二十九电阻R29、第三十电阻R30、第三十一电阻R31、第三十二电阻R32、第三十三电阻R33、第三十四电阻R34、第二十一电容C21、第二十二电容C22、第二十三电容C23、第八二极管D8、第九二极管D9;
正极输出端子Out+与正极输入端子IN+、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一端和第二十一电容C21的第一端均电连接,负极输出端子Out-与负极输入端子IN-、第二十一电容C21的第二端、第二十二电容C22的第一端、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一端、第八二极管D8的正极和第二升压变压器T1的第一引脚均电连接,第二十二电容C22的第二端与第三十一电阻R31的第一端和第九二极管D9的正极均电连接,第三十电阻R30的第二端与第九二极管D9的负极和第三十二电阻R32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三十二电阻R32的第二端与第八二极管D8的负极、第二十三电容C23的第一端、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一端和第三十四电阻R34的第一端均电连接,第三十一电阻R31的第二端与第三十三电阻R33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十九电阻R29的第二端与第三十四电阻R34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十三电容C23的第二端与第二升压变压器T1的第二引脚电连接,第二升压变压器T1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分别与臭氧发生器的两端电连接。
具体地,一块独立小板的二次高压脉冲发生电路IN+和IN-输入240VDC电压正电压经过R29、R34给C23充电同时也经过R31、R33给C22充电当C22电压充电32V以上时D9导通,D8导通;C23这时充电电压大约以充电到230V左右,电容内的能量通过T1二次升压变压器初级释放,次级感应出近万伏高压给臭氧发生片产生臭氧用于细菌芽孢、病毒、真菌和寄生虫包囊等捕捉杀灭。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二次升压电路,为臭氧发生器提供电能支持。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包括上述任一项的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具体实践中常用于微型臭氧发生器。适用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微型臭氧发生器、臭氧发生器以及需要在潮湿环境下作业的臭氧发生器。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采用了无线的方式对微型臭氧发生器供电或充电,微型臭氧发生器无需供电口或充电口,且微型臭氧发生器的开关使用的是触控开关,这使得微型臭氧发生器能通过密封外壳实现与外界隔离,有效的避免了微型臭氧发生器内电路板发生潮湿、漏电、短路和被腐蚀。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9)
1.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控制电路和密封壳,所述控制电路包括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设置在所述密封壳外的无线电能发送装置,所述无线电能发送装置中设有无线电能发送电路;
设置在所述密封壳内的无线电能接收电路、电容触控开关电路和锂电池;
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与所述电容触控开关电路、锂电池和所述臭氧发生器均电连接;
所述电容触控开关电路电连接有电容触摸电极,所述电容触摸电极设置为所述密封壳的一部分,以便在密封壳外能触碰到所述电容触摸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发送电路包括:
无线供电芯片、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一电感线圈和USB接口;
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和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三引脚均电连接,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六引脚与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八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七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所述USB接口的第一引脚、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一引脚均电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电容的第二端和GND均电连接;
所述无线供电芯片的第四引脚电连接GND;所述USB接口的第五引脚电连接GND。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包括:
无线供电接收芯片、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五电容、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第一LED、第二LED、第三LED、第四LED、第二电感线圈、第三电感线圈和第四电感线圈;
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五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六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芯片的第二引脚、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一端、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七引脚、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九引脚和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电感线圈的第二端和第六电容的第二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芯片的第七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芯片的第三引脚和所述第三电感线圈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无线供电接收芯片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电感线圈的第二端、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七电容的第二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十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一电容的第二端和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七引脚均电连接,所述第八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四电感线圈的第一端和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六引脚均电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第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五引脚电连接,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二引脚与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LED的负极和所述第二LED的正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一LED的正极与所述第二LED的负极、所述第三LED的负极、所述第四LED的正极和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四引脚均电连接,所述第三LED的正极与所述第四LED的负极和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开关锂离子电池充电器芯片的第三引脚电连接;
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锂电池的正极电连接,以便为所述锂电池充电。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电能接收电路和所述电容触控开关电路之间电连接有MOS稳压单元,所述MOS稳压单元为所述电容触控开关电路供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容触控开关电路包括:
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光敏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第十二电容、第十三电容、第十四电容、第十五电容、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第五LED、第六LED、第一NPN型三极管、第二NPN型三极管、第三NPN型三极管、第一运算放大器、第二运算放大器;
所述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的第三引脚与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容触摸电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正极输入引脚、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五LED的正极和所述第六LED的负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五LED的负极与所述第一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六LED的正极与所述第十三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四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四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容触摸感应控制开关的第五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一运算放大器的输出端与第十七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均电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GND电连接,所述第十五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五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三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三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十八电阻的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三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十九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一负极输入端、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二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二负极输入端和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光敏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一正极输入端和所述第十六电阻的第二端均电连接,所述光敏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十二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运算放大器的第二正极输入端均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计时电路,所述计时电路包括:
由振荡器和14位二进制串行计数器组成的计时芯片、第二十三电阻、第二十四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二十六电阻、第十六电容、第十七电容和第六二极管;
所述第二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六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计时芯片的第一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十四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计时芯片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计时芯片的第三引脚和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均电连接,所述计时芯片的第四引脚与所述第十七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十五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五电阻额第二端电连接GND,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计时芯片的第五引脚和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一升压电路,所述第一升压电路包括:
第一升压变压器、第二十七电阻、第二十八电阻、第十八电容、第十九电容、第二十电容、第四NPN型三极管、第五NPN型三极管,第七二极管;
所述第二十六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四NPN型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所述第四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第一引脚和第十八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十八电容的第二端电连接GND,所述第四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与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七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基极和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五NPN型三极管的发射极电连接GND,所述第十九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十八电阻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十八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第三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第四引脚电连接GND,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第五引脚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与正极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二十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二十电容的第二端与负极输出端子和所述第一升压变压器的地六引脚均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电路还包括第二升压电路,所述第二升压电路包括:
第二升压变压器、正极输入端子、负极输入端子、第二十九电阻、第三十电阻、第三十一电阻、第三十二电阻、第三十三电阻、第三十四电阻、第二十一电容、第二十二电容、第二十三电容、第八二极管、第九二极管;
所述正极输出端子与所述正极输入端子、第二十九电阻的第一端和第二十一电容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负极输出端子与所述负极输入端子、所述第二十一电容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电阻的第一端、第八二极管的正极和第二升压变压器的第一引脚均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二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十一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九二极管的正极均电连接,所述第三十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三十二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三十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八二极管的负极、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十四电阻的第一端均电连接,所述第三十一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十三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九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十四电阻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升压变压器的第二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升压变压器的第三引脚和第四引脚分别与所述臭氧发生器的两端电连接。
9.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41779.8U CN220934909U (zh) | 2023-09-08 | 2023-09-08 | 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41779.8U CN220934909U (zh) | 2023-09-08 | 2023-09-08 | 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934909U true CN220934909U (zh) | 2024-05-10 |
Family
ID=90962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441779.8U Active CN220934909U (zh) | 2023-09-08 | 2023-09-08 | 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934909U (zh) |
-
2023
- 2023-09-08 CN CN202322441779.8U patent/CN2209349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901385B (zh) | 发电机能量管理装置及发电系统 | |
CN220934909U (zh) | 一种微型臭氧发生器的控制装置及微型臭氧发生器 | |
CN203589793U (zh) | 一种风光发电无线充电器 | |
CN116208014B (zh) | 一种谐振式微型逆变电路 | |
CN209448466U (zh) | 一种充电电路和充电设备 | |
CN208489674U (zh) | 一种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电源电路 | |
CN208369253U (zh) | 氢燃料电池混动系统 | |
CN215579553U (zh) | 一种去静电离子风机 | |
CN111628560A (zh) | 一种太阳能电源 | |
CN215647497U (zh) | 一种台灯的触摸控制电路及台灯 | |
CN216493523U (zh) | 基于手机的电子烟加热电路 | |
CN207571289U (zh) | 一种验电器快速自检装置 | |
CN216851300U (zh) | 一种电源反接保护电路及电源 | |
CN209709708U (zh) | 一种适用于高精度电能质量分析记录装置的电源供给电路 | |
CN211348377U (zh) | 电参数测量仪 | |
CN204704844U (zh) | 摇动触发点火的电弧打火机 | |
CN203589794U (zh) | 一种太阳能发电无线充电器 | |
CN108429357A (zh) | 无线充电器 | |
CN210517815U (zh) | 一种无线通信遥控装置 | |
CN208890699U (zh) | 一种具有放电功能的电动机控制器 | |
CN207638363U (zh) | 一种新型电池充电器 | |
CN216536234U (zh) | 紫外消杀灯控制电路 | |
CN211127239U (zh) | 一种新型的锂电池应用系统 | |
CN212412826U (zh) | 太阳能电源 | |
CN220754396U (zh) | 锂电池bms双激活电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