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7909U - 一种嗅觉训练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嗅觉训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7909U
CN220917909U CN202322018736.9U CN202322018736U CN220917909U CN 220917909 U CN220917909 U CN 220917909U CN 202322018736 U CN202322018736 U CN 202322018736U CN 220917909 U CN220917909 U CN 2209179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opening
sniffing
olfactory
sti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1873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湛
孙海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nzhen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232201873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79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79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79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habilitation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嗅觉训练装置。通过将嗅棒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将嗅棒均可活动地安装于壳体的第一容纳腔体中,外力驱使任一嗅棒移动时,该嗅棒的释放端若移动至第一开口处,可供患者进行嗅觉训练,待患者完成此嗅棒的嗅觉训练后,外力作用该嗅棒收回至第一容纳腔体中,随后移动其他的嗅棒即可,相比于现有方案中单个气味笔内仅可进行一种气味的训练,使用本结构的嗅觉训练装置可以进行至少两种气味的训练,提升了嗅觉训练装置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嗅觉训练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嗅觉训练装置。
背景技术
嗅觉是对气味的感知,在人的社会交往及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嗅觉障碍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社会交往、营养物质摄入,甚至威胁生命安全。临床上按照病因主要将嗅觉障碍分为以下9种类型:鼻-鼻窦炎相关嗅觉障碍、上呼吸道感染(上感)后嗅觉障碍、外伤性嗅觉障碍、先天性嗅觉障碍、老年性嗅觉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相关嗅觉障碍、毒物/药物性嗅觉障碍、其他病因导致的嗅觉障碍(如鼻颅底手术、肿瘤等所致嗅觉障碍)、特发性嗅觉障碍(无明确已知的病因所致的嗅觉障碍)。临床上只有少部分患者的嗅觉障碍得到了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现有的嗅觉障碍治疗手段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嗅觉训练和其他治疗。其中,嗅觉训练是指患者主动反复嗅吸各种类型的嗅剂,以提升嗅觉功能的治疗方法。嗅觉训练使用的设备有气味瓶和气味笔,现有的气味笔是一种有气味的毡尖笔,其包括壳体和笔帽,壳体设有用于放置溴素的第一容纳腔体,第一容纳腔体设有一端开口,笔帽盖设在开口处以将第一容纳腔体与外界分隔开。使用时,仅需摘去笔帽就会释放出气味。目前的气味笔仅能释放一种气味,若进行不同气味的嗅觉训练时,需要使用多个气味笔。如气味笔包括四支,分别带有玫瑰、柠檬、桉树及丁香四种气味。进行嗅觉训练时要求患者摘去笔帽,将笔尖置于鼻孔前2-3cm,每种气味嗅10-20s秒,每天早、晚各嗅一次。
但是,由于单个气味笔内部的气味单一,若进行多种气味的嗅觉训练时,需要使用多个气味笔,使得现有的气味笔在训练时并不实用。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的由于单个气味笔内部的气味较为单一,导致有的气味笔在训练时并不实用。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嗅觉训练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容纳腔体以及与第一容纳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
至少两个嗅棒,相邻所述嗅棒内部盛放的嗅素的种类不同,所述嗅棒均具有释放端,并且所述嗅棒均可活动地安装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在外力的作用下,任一所述嗅棒朝向第一开口运动、直至释放端移动至第一开口处向所述壳体外部释放嗅素。
可选地,上述的嗅觉训练装置,
所述壳体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第一容纳腔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沿着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两端;
所述嗅棒设有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体内部;
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执手件,所述第一执手件与所述嗅棒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执手件具有第二本体、第一限位部和执手部,所述第二本体位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并且所述第二本体内部设有第二容纳腔体,所述第一限位部位于第二容纳腔体中,所述第一限位部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二本体远离释放端的一侧端面,所述执手部位于所述第二本体远离释放端的一侧、并且所述执手部位于第二开口远离第一容纳腔体的一侧,所述执手部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本体沿着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运动。
可选地,上述的嗅觉训练装置,
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所述第三开口的开口方向为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
所述第一执手件还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第一端部和远离第一端部设置的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所述第二本体连接,所述第二端部与所述第二本体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端部具有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内部、以限位所述第二本体沿着所述壳体的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端部还具有抵接于所述壳体的内壁面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端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设置;
其中,外力沿着所述壳体轴线方向作用于所述执手部,所述执手部带动所述第二本体沿着所述壳体轴线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本体带动所述第一端部沿着所述壳体轴线方向运动,所述第一端部带动所述第二端部沿着所述壳体轴线方向运动、直至所述第二端部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
可选地,上述的嗅觉训练装置,还包括:
第二执手件,所述第二执手件设有第三端部和远离所述第三端部设置的第四端部,所述第三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上,所述第四端部沿着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与所述第三开口间隔设置,所述第四端部靠近所述第三开口的一侧设有按压凸起;
其中,外力沿着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作用于所述第四端部,所述第四端部靠近所述第三开口的一侧运动,直至按压凸起抵接于所述第二端部,所述第二端部朝向靠近第一容纳腔体的方向运动。
可选地,上述的嗅觉训练装置,
所述嗅棒设有第三限位部,第三限位部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靠近第一开口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三限位部沿着所述壳体的径向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的外侧;
所述壳体设有第四限位部,第四限位部于所述壳体的内部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并且第四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沿着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还包括偏压件,所述偏压件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偏压件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偏压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限位部和所述第四限位部;
其中,在所述第二端部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偏压件由自然状态转变为受压状态;按压凸起带动第二端部移动至第一容纳腔体内部,所述偏压件由受压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
可选地,上述的嗅觉训练装置,还包括:
嗅块,嗅块设置于所述嗅棒的释放端。
可选地,上述的嗅觉训练装置,
嗅块为海绵,海绵延伸至嗅棒内部与溴素接触。
可选地,上述的嗅觉训练装置,
所述释放端为弹性结构,所述释放端包括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所述释放端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形变部抵接于第二形变部、以将嗅棒内部的嗅素与外界分隔,外力作用第一执手件时,所述释放端朝向第一开口运动、直至壳体作用于释放端时,第一形变部与第二形变部间隔设置形成形变狭缝。
可选地,上述的嗅觉训练装置,
所述释放端可拆卸地与第一本体连接。
可选地,上述的嗅觉训练装置,
还包括安装架,安装架位于所述壳体内部,并且安装架沿着壳体的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两个通孔;
所述嗅棒一一对应通孔并穿设于通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其包括壳体和至少两个嗅棒。其中,所述壳体设有第一容纳腔体以及与第一容纳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相邻所述嗅棒内部盛放的嗅素的种类不同,所述嗅棒均具有释放端,并且所述嗅棒均可活动地安装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在外力的作用下,任一所述嗅棒朝向第一开口运动、直至释放端移动至第一开口处向所述壳体外部释放嗅素。
此结构的嗅觉训练装置,通过将嗅棒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将嗅棒均可活动地安装于壳体的第一容纳腔体中,外力作用任一嗅棒移动时,该嗅棒的释放端若移动至第一开口处,可供患者进行嗅觉训练,待患者完成此嗅棒的嗅觉训练后,外力作用该嗅棒收回至第一容纳腔体中,随后移动其他的嗅棒即可,相比于现有方案中单个气味笔内仅可进行一种气味的训练,使用本结构的嗅觉训练装置可以进行至少两种气味的训练,提升了嗅觉训练装置的实用性。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所述释放端为弹性结构,所述释放端包括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所述释放端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形变部抵接于第二形变部、以将嗅棒内部的嗅素与外界分隔,外力作用第一执手件时,所述释放端朝向第一开口运动、直至壳体作用于释放端时,第一形变部与第二形变部间隔设置形成形变狭缝。
此结构的嗅觉训练装置,将释放端选型为弹性结构,无需进行嗅觉训练时,释放端处于自然状态,第一形变部抵接于第二形变部,令释放端闭合,使得嗅棒内部的嗅素与外界分隔;需要进行嗅觉训练时,仅需使得外力作用于其中一个第一执手件,便可以使得第一执手件会带动一个第一本体移动,第一本体的释放端会朝向第一开口的方向运动,直至壳体作用于释放端时,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相向远离,形成形变狭缝,令嗅棒内部的嗅素通过形变狭缝流通至外界中供患者进行嗅觉训练,此时其余的嗅棒位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其释放端闭合,无需担心多个嗅棒相互产生影响,进一步提升了嗅觉训练装置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中第二执手件安装于壳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K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M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中第一执手件、嗅棒和偏压件处于安装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中第一执手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1-第一开口;12-第二开口;13-第三开口;14-侧孔;
2-嗅棒;21-释放端;22-第一本体;23-第三限位部;
3-第一执手件;31-第二本体;32-第一限位部;33-执手部;34-第二限位部;341-第一端部;342-第二端部;
4-第二执手件;411-第三端部;412-第四端部;413-按压凸起;
5-偏压件;
6-摩擦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嗅觉训练装置,如图1至图7所示,包括:壳体1和至少两个嗅棒2。其中,壳体1设有第一容纳腔体以及与第一容纳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11;相邻嗅棒2内部盛放的嗅素的种类不同,嗅棒2均具有释放端21,并且嗅棒2均可活动地安装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在外力的作用下,任一嗅棒2朝向第一开口11运动、直至释放端21移动至第一开口11处向壳体1外部释放嗅素。
此结构的嗅觉训练装置,通过将嗅棒2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两个,将嗅棒2均可活动地安装于壳体1的第一容纳腔体中,外力作用任一嗅棒2移动时,该嗅棒2的释放端21若移动至第一开口11处,可供患者进行嗅觉训练,待患者完成此嗅棒2的嗅觉训练后,外力作用该嗅棒2收回至第一容纳腔体中,随后移动其他的嗅棒2即可,相比于现有方案中单个气味笔内仅可进行一种气味的训练,使用本结构的嗅觉训练装置可以进行至少两种气味的训练,提升了嗅觉训练装置的实用性。
可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嗅觉训练装置,对嗅棒2内嗅素的种类以及浓度不进行限定。
可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嗅觉训练装置,对壳体1的结构不进行限定。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示,壳体1为圆柱体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还包括第二开口12,第二开口12与第一容纳腔体连通,并且第二开口12与第一开口11沿着壳体1的轴线方向分别设置在壳体1的两端;嗅棒2设有第一本体22,第一本体22位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执手件3,第一执手件3与嗅棒2一一对应设置,第一执手件3具有第二本体31、第一限位部32和执手部33,第二本体31位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并且第二本体31内部设有第二容纳腔体,第一限位部32位于第二容纳腔体中,第一限位部32用于抵接在第二本体31远离释放端21的一侧端面,执手部33位于第二本体31远离释放端21的一侧、并且执手部33位于第二开口12远离第一容纳腔体的一侧,执手部33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本体31沿着壳体1的轴线方向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对嗅棒2的数量不进行限定,可以为两个、三个、四个或更多。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嗅棒2的数量选择为四个。此时四个嗅棒2沿着壳体1的周向均布设置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连装置,壳体1还包括第三开口13,第三开口13位于第一开口11和第二开口12之间,第三开口13的开口方向为壳体1的径向方向;第一执手件3还设有第二限位部34,第二限位部34包括第一端部341和远离第一端部341设置的第二端部342,第一端部341与第二本体31连接,第二端部342与第二本体31间隔设置,第二端部342具有位于第三开口13内部、以限位第二本体31沿着壳体1的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状态,第二端部342还具有抵接于壳体1的内壁面的第二状态,第二端部34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设置;其中,外力沿着壳体1轴线方向作用于执手部33,执手部33带动第二本体31沿着壳体1轴线方向运动,第二本体31带动第一端部341沿着壳体1轴线方向运动,第一端部341带动第二端部342沿着壳体1轴线方向运动、直至第二端部342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连装置,还包括第二执手件4,第二执手件4设有第三端部411和远离第三端部411设置的第四端部412。
可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对第二执手件4的数量不进行限定,可以为一个、四个或更多。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第二执手件4的数量选择为一个,此时第三端部411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上,第四端部412沿着壳体1的径向方向与第三开口13间隔设置,第四端部412靠近第三开口13的一侧设有按压凸起413;其中,外力沿着壳体1的径向方向作用于第四端部412,第四端部412靠近第三开口13的一侧运动,直至按压凸起413抵接于第二端部342,第二端部342朝向靠近第一容纳腔体的方向运动。在使用时,通过将第二执手件4的第三端部411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1上,使用时仅需将第三端部411转动,直至第四端部412与所需收回的嗅棒2共径设置即可。
当然,在其他可选地实施方式中,第二执手件4的数量选择为四个,此时四个第二执手件4共享一个第三端部411,并均外设有一个第四端部412,第四端部412的设置方式同上所述,此时四个第四端部412分别沿着壳体1的径向方向对应四个嗅棒2设置即可,使用时,无需转动第三端部411,仅按压与所需嗅棒2对应设置的第四端部412即可。
进一步地,可以于第二执手件4上设有不同的标识结构,如颜色标识等,便于医者在使用时灵活的更换需要的嗅素。
此结构的嗅觉训练装置,将第四端部412沿着壳体1的径向方向与第三开口13间隔设置,形成卡扣结构,在完成嗅觉训练后,若需要收纳嗅觉训练装置,医者可以很便捷的通过第四端部412卡接于衣服兜内,进而完成对嗅觉训练装置的收纳,进一步提升了嗅觉训练装置的实用性。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连装置,嗅棒2设有第三限位部23,第三限位部23位于第一本体22靠近第一开口11的一侧,并且第三限位部23沿着壳体1的径向方向设置在第一本体22的外侧;壳体1设有第四限位部,第四限位部于壳体1的内部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并且第四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23沿着轴线方向间隔设置;还包括偏压件5,偏压件5套设于第一本体22上,偏压件5处于自然状态时,偏压件5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三限位部23和第四限位部;其中,在第二端部342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偏压件5由自然状态转变为受压状态;按压凸起413带动第二端部342移动至第一容纳腔体内部,偏压件5由受压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
可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对第三限位部23的结构不进行限定,可以为安装于第一本体22表面的凸块结构,也可以为套设于第一本体22外侧的圆环结构。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第三限位部23的为圆环结构,并且该圆环结构中内环的径向尺寸等于第一本体22靠近第一开口11一侧外表面的径向尺寸,以便于圆环结构安装于第一本体22上,圆环结构中外环的径向尺寸小于壳体1的内表面的径向尺寸,以便于圆环结构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移动。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四限位部与第三限位部23的结构相同设置。并令第四限位部的外环结构直接安装于壳体1的内壁面上。此时令偏压件5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三限位部23和第四限位部相靠近、且相对设置的端面。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连装置,还包括嗅块。此时嗅块设置于嗅棒2的释放端21。
可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对嗅块的选型不进行限定。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嗅块选型为海绵。在安装时,海绵延伸至嗅棒2内部与嗅素接触,便于患者进行嗅觉训练。
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应在释放端21处进行防漏措施,即嗅棒2暂停使用时,防止嗅棒2内部的嗅素挥发至外界。
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7所示,释放端21为弹性结构,释放端21包括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释放端21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形变部抵接于第二形变部、以将嗅棒2内部的嗅素与外界分隔,外力作用第一执手件3时,释放端21朝向第一开口11运动、直至壳体1作用于释放端21时,第一形变部与第二形变部间隔设置形成形变狭缝。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释放端21由橡胶制成,并使第一形变部与第二形变部出于自然状态时相抵接设置,以使嗅棒2内部的嗅素与外界分隔开。具体地,使第一形变部与第二形变部中的一个或两个为多段不同半径的圆弧结构相连接构成,并使靠近第一开口11设置的圆弧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一开口11的尺寸,将远离第一开口11设置的径向尺寸较大的圆弧大于第一开口11的尺寸,使得嗅觉训练装置使用时,若待较小的圆弧穿设于第一开口11并逐渐伸出至外界时,壳体1接触并挤压径向尺寸较大的圆弧,可以使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伸出于第一开口11的部分相向远离,形成形变狭缝。
当然,在其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释放端21处设有第一封堵件,第一封堵件与释放端21螺纹配合,使用时旋松取下第一封堵件即可供嗅觉训练使用,同时还可以随时将第一封堵件取下后,取出嗅棒2供医者检查嗅棒2内嗅素余量。
可以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释放端21可拆卸地与第一本体22连接,如螺纹连接。使得嗅棒2内部的嗅素完全使用之后,拆卸释放端21,取出旧嗅棒2的第一本体22后更换新嗅棒2的第一本体22即可。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连装置,还包括用于将多个嗅棒2相分隔的安装架。此时安装架位于壳体1内部,并且安装架沿着壳体1的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两个通孔;嗅棒2一一对应通孔并穿设于通孔。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连装置,还包括第二封堵件,第二封堵件沿着壳体1的轴线方向位于第一执手件3远离第一容纳腔体的一侧。并将第二封堵件与壳体1拆卸式安装,如螺纹连接。使用时,将第二封堵件从壳体1旋松并直至取下,即可进行嗅觉训练。完成嗅觉训练后,将第二封堵件旋紧至壳体1上,防止嗅棒2内的嗅素受到灰尘等污物污染后影响下一次嗅觉训练的使用。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壳体1还设有具有多个侧孔14的第三本体,此时第三本体于壳体1可拆卸式连接,可以防止灰尘会污物污染嗅素,并令多个侧孔14沿着壳体1的轴线方向均布设置,方便嗅棒进入第三本体内后均匀的朝外界释放嗅素。
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嗅觉训练装置,壳体1靠近多个侧孔14的一侧设有凹槽,此时增设有摩擦件6,并将摩擦件6安装于凹槽处,以便于医者手持。
上述结构的嗅觉训练装置,在使用时,若需要进行嗅觉训练,外力沿着壳体1的轴线方向带动第一执手件3移动,第三限位部23和第四限位部相向靠近,偏压件5由自然状态变为受压状态实现储能,此时释放端21位于第一开口11远离第一容纳腔体的一侧,直至壳体1挤压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中的一个或两个时,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相向远离形成形变狭缝,供患者进行嗅觉训练;若需要更换嗅棒或已完成嗅觉训练时,外力沿着壳体的径向方向作用于第二执手件4时,按压凸起413抵接于第三限位部23,使得第三限位部23靠近第一容纳腔体一侧运动,直至第三限位部23进入第一容纳腔体后,第三限位部23失去对壳体1的限位,偏压件5由受压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完成释能,此时由于第四限位部固定设置,使得第三限位部在偏压件5的作用下远离第一开口11,第一本体22在第三限位部的带动下靠近第二开口12一侧运动,释放端21进入第一容纳腔体内部,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相向靠近以使形变狭缝闭合,实现嗅棒内部的嗅素与外界分隔开来,防止嗅素挥发或污染。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嗅觉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设有第一容纳腔体以及与第一容纳腔体连通的第一开口(11);
至少两个嗅棒(2),相邻所述嗅棒(2)内部盛放的嗅素的种类不同,所述嗅棒(2)均具有释放端(21),并且所述嗅棒(2)均可活动地安装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在外力的作用下,任一所述嗅棒(2)朝向第一开口(11)运动、直至释放端(21)移动至第一开口(11)处向所述壳体(1)外部释放嗅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嗅觉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为圆柱体结构,所述壳体(1)还包括第二开口(12),所述第二开口(12)与第一容纳腔体连通,并且所述第二开口(12)与所述第一开口(11)沿着所述壳体(1)的轴线方向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1)的两端;
所述嗅棒(2)设有第一本体(22),所述第一本体(22)位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
还包括至少两个第一执手件(3),所述第一执手件(3)与所述嗅棒(2)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执手件(3)具有第二本体(31)、第一限位部(32)和执手部(33),所述第二本体(31)位于第一容纳腔体内部、并且所述第二本体(31)内部设有第二容纳腔体,所述第一限位部(32)位于第二容纳腔体中,所述第一限位部(32)用于抵接在所述第二本体(31)远离释放端(21)的一侧端面,所述执手部(33)位于所述第二本体(31)远离释放端(21)的一侧、并且所述执手部(33)位于第二开口(12)远离第一容纳腔体的一侧,所述执手部(33)在外力的作用下带动第二本体(31)沿着所述壳体(1)的轴线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嗅觉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1)还包括第三开口(13),所述第三开口(13)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1)和所述第二开口(12)之间,所述第三开口(13)的开口方向为所述壳体(1)的径向方向;
所述第一执手件(3)还设有第二限位部(34),所述第二限位部(34)包括第一端部(341)和远离第一端部(341)设置的第二端部(342),所述第一端部(341)与所述第二本体(31)连接,所述第二端部(342)与所述第二本体(3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端部(342)具有位于所述第三开口(13)内部、以限位所述第二本体(31)沿着所述壳体(1)的轴线方向移动的第一状态,所述第二端部(342)还具有抵接于所述壳体(1)的内壁面的第二状态,所述第二端部(342)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设置;
其中,外力沿着所述壳体(1)轴线方向作用于所述执手部(33),所述执手部(33)带动所述第二本体(31)沿着所述壳体(1)轴线方向运动,所述第二本体(31)带动所述第一端部(341)沿着所述壳体(1)轴线方向运动,所述第一端部(341)带动所述第二端部(342)沿着所述壳体(1)轴线方向运动、直至所述第二端部(342)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嗅觉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执手件(4),所述第二执手件(4)设有第三端部(411)和远离所述第三端部(411)设置的第四端部(412),所述第三端部(411)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第四端部(412)沿着所述壳体(1)的径向方向与所述第三开口(13)间隔设置,所述第四端部(412)靠近所述第三开口(13)的一侧设有按压凸起(413);
其中,外力沿着所述壳体(1)的径向方向作用于所述第四端部(412),所述第四端部(412)靠近所述第三开口(13)的一侧运动,直至按压凸起(413)抵接于所述第二端部(342),所述第二端部(342)朝向靠近第一容纳腔体的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嗅觉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嗅棒(2)设有第三限位部(23),第三限位部(23)位于所述第一本体(22)靠近第一开口(11)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三限位部(23)沿着所述壳体(1)的径向方向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22)的外侧;
所述壳体(1)设有第四限位部,第四限位部于所述壳体(1)的内部沿着径向方向延伸,并且第四限位部与所述第三限位部(23)沿着轴线方向间隔设置;
还包括偏压件(5),所述偏压件(5)套设于所述第一本体(22)上,所述偏压件(5)处于自然状态时,所述偏压件(5)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三限位部(23)和所述第四限位部;
其中,在所述第二端部(342)由第二状态切换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偏压件(5)由自然状态转变为受压状态;按压凸起(413)带动第二端部(342)移动至第一容纳腔体内部,所述偏压件(5)由受压状态恢复至自然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嗅觉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嗅块,嗅块设置于所述嗅棒(2)的释放端(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嗅觉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嗅块为海绵,海绵延伸至嗅棒(2)内部与溴素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嗅觉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端(21)为弹性结构,所述释放端(21)包括第一形变部和第二形变部,所述释放端(21)处于自然状态时第一形变部抵接于第二形变部、以将嗅棒(2)内部的嗅素与外界分隔,外力作用第一执手件(3)时,所述释放端(21)朝向第一开口(11)运动、直至壳体(1)作用于释放端(21)时,第一形变部与第二形变部间隔设置形成形变狭缝。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嗅觉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释放端(21)可拆卸地与第一本体(22)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嗅觉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安装架,安装架位于所述壳体(1)内部,并且安装架沿着壳体(1)的周向方向设有至少两个通孔;
所述嗅棒(2)一一对应通孔并穿设于通孔。
CN202322018736.9U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嗅觉训练装置 Active CN2209179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18736.9U CN220917909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嗅觉训练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18736.9U CN220917909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嗅觉训练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7909U true CN220917909U (zh) 2024-05-10

Family

ID=909338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18736.9U Active CN220917909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嗅觉训练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79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917909U (zh) 一种嗅觉训练装置
CN205031354U (zh) 一种颈椎前路钢板弹性锁定装置
CN116870322A (zh) 一种嗅觉训练装置
Rebec et al. Responses of neurons in dorsal striatum during amphetamine-induced focused stereotypy
Benignus et al. Olfaction: anatomy, physiology and behavior
CN107198522A (zh) 一种用于记录脑深部信号的复合型电极
CN203749574U (zh) 一种手术止血用分体式电凝镊系统
CN103957830A (zh) 去除或减少封闭环境中颗粒的改进及相关改进
CN210276959U (zh) 一种果蔬消毒清洗机
CN110558949A (zh) 自动化嗅觉训练或测试装置及其应用
CN108324253A (zh) 一种神经科简易触觉感知诊疗装置
CN210931429U (zh) 一种梳理器、阿尔茨海默综合征的健康管理系统
Steiner et al. Escape from rewarding brain stimulation of dorsal brainstem and hypothalamus
CN211674905U (zh) 一种可连续更换消毒棉的消毒装置
CN208942683U (zh) 一种自消毒医用镊子
CN112870229A (zh) 一种用于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间充质干细胞制剂及其研究方法
CN108553151B (zh) 一种基于口腔科用异物取出装置
CN110934688A (zh) 一种可连续更换消毒棉的消毒装置
CN213724148U (zh) 一种多功能胰岛素笔针头收集盒
CN2873105Y (zh) 组合式手术动力枪(ⅱ型)
CN219070929U (zh) 一个新型前房穿刺刀
CN219557486U (zh) 一种可拆卸多功能剥离子
CN219501553U (zh) 一种便携式针灸盒
CN218980216U (zh) 一种新型中医针灸用辅助装置
CN216754692U (zh) 一种种植用手术工具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