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15505U - 热交换盘及层压机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盘及层压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15505U
CN220915505U CN202322921369.3U CN202322921369U CN220915505U CN 220915505 U CN220915505 U CN 220915505U CN 202322921369 U CN202322921369 U CN 202322921369U CN 220915505 U CN220915505 U CN 220915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heat exchange
channel
sub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92136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利香
吴建明
杨朝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an's Machinery Co ltd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an's Machinery Co ltd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an's Machinery Co ltd,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an's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92136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155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15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15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盘及层压机,热交换盘上设有流道和连通孔;流道设置在热交换盘内,流道的一端在热交换盘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开口,流道的另一端在热交换盘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二开口;连通孔由热交换盘的外表面贯穿至与流道连通,连通孔在流道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三开口;沿着流道的延伸方向,第三开口位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之间。过本实用新型的设置,可以实现在流道的两端通入流体,并在流道的中间位置排出流体,在相同的条件下,本实施例的设置可以使流道的进口和出口离得更近,这样流体在进口和出口处的温度差便会减小,从而使热交换盘各区域的温度更加均匀。

Description

热交换盘及层压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线路板压合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热交换盘及层压机。
背景技术
电路板生产时需要通过层压机将层叠在一起的物料压合在一起,层压机具有热盘以及驱动模组,驱动模组可以驱动热盘运动,以便使热盘能够对层叠在一起的物料(定义这些层叠在一起的物料为叠料)进行热压,进而使各层物料连接在一起。
如图1所示,现有的一种热盘1a,其内部设有流道2a,流道2a的两端分别在热盘1a的外表面上形成两个开口,这两个开口分别为进口21a和出口22a,工作时,热油等流体可以从进口21a处通入流道2a内,并从出口22a处流出热盘1a。热油等进入流道2a后,可以将其自身的热量传递至热盘1a,后续热盘1a上的热量会传递至叠料。
但是,现有的热盘1a工作时各区域的温度不均匀,其中,沿着进口21a至出口22a的方向,热盘1a的温度逐渐降低,这会对压合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比如,热盘1a各区域的温度不均匀会对叠料中固化片受热流动的均匀性产生不良影响,进而导致电路板的均匀性无法满足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热盘工作时各区域的温度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一种热交换盘及层压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热交换盘,所述热交换盘上设有流道和连通孔;所述流道设置在所述热交换盘内,所述流道的一端在所述热交换盘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开口,所述流道的另一端在所述热交换盘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二开口;所述连通孔由所述热交换盘的外表面贯穿至与所述流道连通,所述连通孔在所述流道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三开口,所述连通孔在所述热交换盘的外表面上形成第四开口;沿着所述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
可选的,沿着所述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间距。
可选的,所述第三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和/或,所述第三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可选的,所述流道包括多段管孔,各所述管孔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各所述管孔沿着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且各所述管孔依次首尾连接,以便使各所述管孔串接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并小于180度。
可选的,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管孔分别为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其中,所述第一管孔的首端和所述第一管孔的尾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方向排布,所述第二管孔的首端和所述第二管孔的尾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排布。
可选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以及所述第四开口位于所述热交换盘的同一侧面。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层压机,包括上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盘。
可选的,所述热交换盘的数量为多个;所述第一集配器包括多个第一子通道和一个第一主通道,各所述第一子通道均与所述第一主通道连通,各所述第一子通道分别连接于各所述热交换盘的第一开口处;所述第二集配器包括多个第二子通道和一个第二主通道,各所述第二子通道均与所述第二主通道连通,各所述第二子通道分别连接于各所述热交换盘的第二开口处;所述第三集配器包括多个第三子通道和一个第三主通道,各所述第三子通道均与所述第三主通道连通,各所述第三子通道分别连接于各所述热交换盘的第四开口处。。
可选的,所述层压机还包括流体供应装置,所述流体供应装置的出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流体供应装置的进口连接所述第四开口。
可选的,各所述热交换盘由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盘及层压机中,可以从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处向流道内通入流体,以便对热交换盘进行加热,后续流体可以从第三开口处排出流道,现有设计相比,通过本实施例的设置,可以实现在流道的两端通入流体,并在流道的中间位置排出流体,在相同的条件下,本实施例的设置可以使流道的进口和出口离得更近,这样流体在进口和出口处的温度差便会减小,从而使热交换盘各区域的温度更加均匀。利用本实施例的热交换盘压合电路板时,可以有效的保证叠料里面固化片的融化均匀性,从而保证了每层叠料的厚度均匀性,提高电路板压合的精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热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盘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盘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热交换盘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层压机中热交换盘所在区域的结构示意图。
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热交换盘;11、第一盖板;111、第一凹槽;112、第一端面;113、第二端面;114、侧面;115、第二凹槽;12、第二盖板;
2、流道;21、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3、管孔;24、连接孔;
3、连通孔;31、第三开口;32、第四开口;
4、第一集配器;41、第一子通道;42、第一主通道;
5、第二集配器;51、第二子通道;52、第二主通道;
6、第三集配器;61、第三子通道;62、第三主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2和图3所示,热交换盘1上设有流道2和连通孔3,流道2设置在热交换盘1内,而且流道2的一端在热交换盘1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开口21,流道2的另一端在热交换盘1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二开口22;连通孔3由热交换盘1的外表面贯穿至与流道2连通,连通孔3在流道2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三开口31,而且,连通孔3在热交换盘1的外表面上形成第四开口32;另外,沿着流道2的延伸方向,第三开口31位于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之间。
热交换盘1可以作为热盘使用,使用时,可以从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处向流道2内通入热流体,以便对热交换盘1进行加热,后续,流体可以从第三开口31处排出流道2,也即流体可以从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处通入热交换盘1,并从连通孔3处排出热交换盘1。此时,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为进口,第三开口31为出口。其中,流体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当流体是液体时,其可以是热媒油等。
与现有设计相比,通过本实施例的设置,可以实现在流道2的两端通入流体,并在流道2的中间位置排出流体,在相同的条件下(比如流道2的形状及尺寸相同的条件下),本实施例的设置可以使流道2的进口和出口离得更近,这样流体在进口和出口处的温度差便会减小,从而使热交换盘1各区域的温度更加均匀。利用本实施例的热交换盘1压合电路板时,可以有效的保证叠料里面固化片的融化均匀性,从而保证了每层叠料的厚度均匀性,提高电路板压合的精度要求。
而且,通过本实施例的设置,还可以实现提高流体的循环速率,进而提高对热交换盘1的加热效果。
在一实施例中,沿着流道2的延伸方向,第三开口31与第一开口21之间的间距等于第三开口31与第二开口22之间的间距,即流体从第一开口21流道至第三开口31时流动的总长度等于流体从第二开口22流道至第三开口31时流动的总长度。其中,第三开口31与第一开口21之间的间距可以是指二者之间的最小间距,第三开口31与第二开口22之间的间距可以是指二者之间的最小间距。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开口31的面积大于第一开口21的面积,和/或,第三开口31的面积大于第二开口22的面积,这样设置更利于流体从第三开口31处排出。通常情况下,第一开口21的面积和第二开口22的面积都设置的比第三开口31的面积小。
在一实施例中,沿着流道2的延伸方向,流道2各区域的横截面的面积相同,沿着连通孔3的延伸方向,连通孔3各区域的横截面的面积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连通孔3的轴线可以是垂直于流道2的延伸方向。
如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流道2包括多段管孔23,各管孔23均沿着第一方向(第一方向可以是平行于图中的X轴方向)延伸;各管孔23沿着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可以是平行于图中的Y轴方向)间隔排布,且各管孔23依次首尾连接,以便使各管孔23串接在一起;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并小于180度。即在本实施例中,流道2呈波形结构,这样可以提高流道2在热交换盘1上的分布范围,从而提高对流道2内流体对热交换盘1的加热效果。
假设相邻的三个管孔23分别为管孔A、管孔B以及管孔C,管孔B位于管孔A和管孔C之间,则,管孔B的首端与管孔A的尾端连接,管孔B的尾端与管孔C的首端连接,或者管孔B的首端与管孔C的尾端连接,管孔B的尾端与管孔A的首端连接。
其中,各管孔23均可以是直孔,此时各管孔23的轴线均为直线,第一方向为管孔23的长度方向。
另外,各第一管孔23的轴线可以是相互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夹角可以是90度。
在一实施例中,假定在第二方向上,相邻两个管孔23分别为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其中,第一管孔的首端和第一管孔的尾端沿着第一方向的正方向排布(比如沿着X轴方向),第二管孔的首端和第二管孔的尾端沿着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排布(比如沿着X轴反方向)。即第一管孔的首端至第一管孔的尾端的方向与第二管孔的首端至第二管孔的尾端的方向相反,这样设置更方便相邻两个管孔23相连。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管孔的首端至第一管孔的尾端的方向与第二管孔的首端至第二管孔的尾端的方向也可以是相同的。
另外,相邻两个管孔23之间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其中,当相邻两个管孔23间接连接时,二者的首端和尾端可以是通过连接孔24连接。此外,在流道2的延伸方向上,连接孔24的长度小于管孔23的长度。
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开口31可以是位于管孔23的内表面上,此时,上述连通孔3的轴线可以是垂直于流道2的延伸方向是指连通孔3的轴线是垂直于第三开口31所在的管孔23的轴线。具体的,假设管孔M的内表面上设有第三开口31,则,连通孔3的轴线可以是垂直于管孔M的轴线。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开口31也可以是位于连接孔24的内表面上,此时,上述连通孔3的轴线可以是垂直于流道2的延伸方向是指连通孔3的轴线是垂直于第三开口31所在的连接孔24的轴线。具体的,假设连接孔M的内表面上设有第三开口31,则,连通孔3的轴线可以是垂直于连接孔M的轴线。
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连通孔3在热交换盘1的外表面上形成第四开口32,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以及第四开口32位于热交换盘1的同一侧面,这样连接于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以及第四开口32的相应管路也可以是位于同一侧面,从而可以留出较大的空间,以便在相背于热交换盘1的第一开口21的一侧进行相应的操作。
比如,在第一方向上,热交换盘1具有相背设置在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以及第四开口32均可以是设置在第一表面上,组装后,连接于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以及第四开口32的相应管路也位于第一表面一侧,这样第二表面一侧便不会被管路进行遮挡干涉。
另外,当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以及第四开口32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热交换盘1的同一侧面时,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在第二方向上可以是分别位于热交换盘1的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热交换盘1包括向背设置的第一端面13和第二端面14,另外,热交换盘1还包括侧面15,侧面15分别与第一端面13和第二端面14相交的侧面15,其中,侧面15可以是闭环结构,比如,热交换盘1可以是一长方体结构,此时,侧面15为方形环,第一端面13和第二端面14均为矩形表面。
流道可以是通过在热交换盘1的侧面15进行钻孔而得到,比如,在图4示出的实施例中,热交换盘1的侧面15为方形环状结构,热交换盘1的侧面15除了具有第一表面11和第二表面12之外,还包括第三表面16和第四表面17,其中,第一表面11、第三表面16、第二表面12以及第四表面17依次首尾相接。生产时,可以是先第一表面11上钻孔,并在第三表面16上钻孔,定义第一表面11上的孔为第一孔18,第三表面16上的孔为第二孔19。第一孔18的数量为多个,并沿着第二方向依次间隔设置;第二孔19的数量为两个,并沿着第一方向间隔设置,每一个第二孔19都分别与各第一孔18交叉连通,然后在第二孔19内的相应区域填充堵塞物,以密封第二孔19,比如,参考图4,堵塞物的填充位置为图中点填充区域(即A区域)。堵塞物可以是橡胶等。第一孔18可以是盲孔也可以是通孔;第二孔19可以是盲孔,也可以是通孔。
此外,生产时,还需要在第一表面11上钻第三孔20,第三孔20与最靠近第一表面11的那个第二孔19连通,这样便可以得到流道2。
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两个第一孔18分别在第一表面11上形成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第三孔20便可以为连通孔,第三孔20在第一表面11上形成第四开口32,并在第二孔19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三开口31。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层压机,该层压机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所述的热交换盘1。
另外,层压机还包括流体供应装置,流体供应装置用于向热交换盘1的流道2内通入流体,当然,流体供应装置也可以是用于收集从流道2内流出的流体。
在一实施例中,流体供应装置的出口分别连接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流体供应装置的进口连接第四开口32。这样便可以从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处向流道2内通入流体,并可以在连通孔3处收集从热交换盘1排出流体。其中,流体供应装置可以是现有设计。
如图5所示,层压机中所具有的热交换盘1的数量为多个,此时,层压机还包括第一集配器4、第二集配器5以及第三集配器6;第一集配器4包括多个第一子通道41和一个第一主通道42,各第一子通道41均与第一主通道42连通,各第一子通道41分别连接于各热交换盘1的第一开口21处;第二集配器5包括多个第二子通道51和一个第二主通道52,各第二子通道51均与第二主通道52连通,各第二子通道51分别连接于各热交换盘1的第二开口处22;第三集配器6包括多个第三子通道61和一个第三主通道62,各第三子通道61均与第三主通道62连通,各第三子通道61分别连接于各热交换盘1的第四开口32处。
其中,如图5所示,第一集配器4可以是多通接头,工作时,流体从第一主通道42流入第一集配器4内,并分别从各第一子通道41流动至各热交换盘1的第一开口21处,以便在各热交换盘1的第一开口21处通入各热交换盘1的流道2内。另外,第一集配器4的第一主通道42与流体供应装置的出口连接。此外,第二集配器5和第三集配器6的设置与第一集配器4相同,第二集配器5的第二主通道与第一集配器4的主通道与流体供应装置的出口连接,第三集配器6的第三主通道与第一集配器4的主通道与流体供应装置的进口连接。通过本实施例的设置,可以方便层压机的管路排布。
应当理解的是,各集配器与热交换盘1之间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相应的管路间接连接;同样的,各集配器与流体供应装置之间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通过相应的管路间接连接。
如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各热交换盘1由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在第一方向上,各热交换盘1的第一开口21位于层压机的同一侧面,各热交换盘1的第二开口22位于层压机的同一侧面,各热交换盘1的第四开口32位于层压机的同一侧面,每一个热交换盘1的第一开口21、第二开口22以及第四开口32位于层压机的同一侧面。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相关设置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进行替换,比如:
热交换盘1也可以是作为冷盘使用,此时,可以向流道内通入冷区液,以便吸收热交换盘上的热量。使用时,可以从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处通入冷却液,并从第三开口31处排出冷却液;或者,也可以是从第三开口31处通入冷却液,并从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处排出冷却液。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四开口也可以是位于第一端面13或者第二端面14上。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也可以是分别位于热交换盘1的不同表面上。
在其他实施例中,热交换盘1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制备,比如,沿着第一端面13至第二端面14的方向,热交换盘1包括一侧连接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其中,第一盖板靠近第二盖板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二盖板靠近第一盖板的表面上设有第二凹槽,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连接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连通形成流道。或者,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中只有一个上设有凹槽,另一个封闭凹槽,以形成流道,比如,第一盖板靠近第二盖板的表面上设有第一凹槽,第二盖板封闭第一凹槽在第一盖板靠近第二盖板的表面上所形成的开口,进而形成流道。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是从连通孔3处向流道2内通入流体,后续流体可以分别从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处排出热交换盘1。此时,上述流体供应装置的进口分别连接第一开口21和第二开口22,流体供应装置的出口连接第四开口32。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热交换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盘上设有流道和连通孔;
所述流道设置在所述热交换盘内,所述流道的一端在所述热交换盘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一开口,所述流道的另一端在所述热交换盘的外表面上形成第二开口;
所述连通孔由所述热交换盘的外表面贯穿至与所述流道连通,所述连通孔在所述流道的内表面上形成第三开口,所述连通孔在所述热交换盘的外表面上形成第四开口;
沿着所述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开口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盘,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流道的延伸方向,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之间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三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之间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开口的面积;
和/或,
所述第三开口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道包括多段管孔,各所述管孔均沿着第一方向延伸;
各所述管孔沿着第二方向间隔排布,且各所述管孔依次首尾连接,以便使各所述管孔串接在一起;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的夹角大于0度并小于180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邻两个所述管孔分别为第一管孔和第二管孔,其中,所述第一管孔的首端和所述第一管孔的尾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正方向排布,所述第二管孔的首端和所述第二管孔的尾端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交换盘,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以及所述第四开口位于所述热交换盘的同一侧面。
7.一种层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热交换盘。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盘的数量为多个;
所述层压机还包括第一集配器、第二集配器以及第三集配器;
所述第一集配器包括多个第一子通道和一个第一主通道,各所述第一子通道均与所述第一主通道连通,各所述第一子通道分别连接于各所述热交换盘的第一开口处;
所述第二集配器包括多个第二子通道和一个第二主通道,各所述第二子通道均与所述第二主通道连通,各所述第二子通道分别连接于各所述热交换盘的第二开口处;
所述第三集配器包括多个第三子通道和一个第三主通道,各所述第三子通道均与所述第三主通道连通,各所述第三子通道分别连接于各所述热交换盘的第四开口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层压机还包括流体供应装置,所述流体供应装置的出口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所述流体供应装置的进口连接所述第四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压机,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热交换盘由上而下依次间隔设置。
CN202322921369.3U 2023-10-27 2023-10-27 热交换盘及层压机 Active CN2209155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21369.3U CN220915505U (zh) 2023-10-27 2023-10-27 热交换盘及层压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921369.3U CN220915505U (zh) 2023-10-27 2023-10-27 热交换盘及层压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15505U true CN220915505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13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921369.3U Active CN220915505U (zh) 2023-10-27 2023-10-27 热交换盘及层压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155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63586B (zh) 一种螺旋流道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CN210321342U (zh) 一种复合导流结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CN103727828A (zh) 流体通道横截面积不等的板式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CN1318817C (zh) 一种燃气轮机原表面回热器
CN112880444A (zh) 一种用于变物性流体换热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及芯体
CN110534491A (zh) 一种l型多通道换热器及其流体流动换热检测方法
CN101261093B (zh) 三通道板式换热器
CN203687734U (zh) 流体通道横截面积不等的板式换热器板片及板式换热器
CN111721151A (zh) 一种正弦形通道结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芯体
CN220915505U (zh) 热交换盘及层压机
CN113028867A (zh) 一种多股流体换热用微通道换热器
CN112146485B (zh) 一种复合导流结构印刷电路板换热器
CN107966057A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及其使用方法
CN102052874A (zh) 高承压板式换热器
CN202869325U (zh) 一种带二次节流的板式换热器
CN213455064U (zh) 一种均热冷板换热器
WO2022121919A1 (zh) 换热器
CN115810831A (zh) 电池冷却装置、新能源车
CN112117512B (zh) 一种基于液体介质的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热管理系统
KR102400434B1 (ko) 집열기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2721041U (zh) 一种正弦形通道结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芯体
CN210430028U (zh) 电池冷却装置及动力电池箱
CN114630566A (zh) 一种多层分流液冷板
US20220196347A1 (en) 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 in particular a cooling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2809311A (zh) 一种带二次节流的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00, Building 101, 1st floor, 2nd floor, 4th floor, 3rd floor, 7th floor, 1st floor, and 4th floor of Building 3, Dahua Laser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Center, No. 12 Chongqing Road, Heping Community, Fuhai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Han's Machiner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floors of plant 17, antuoshan high tech Industrial Park, Shaer community, Shajing street,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first and second floors of plant 2, and first and second floors of plant 14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n's CNC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Han's Machiner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