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909776U -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909776U
CN220909776U CN202323122526.0U CN202323122526U CN220909776U CN 220909776 U CN220909776 U CN 220909776U CN 202323122526 U CN202323122526 U CN 202323122526U CN 220909776 U CN220909776 U CN 2209097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am
steam inlet
volute
inlet pipeline
spiral c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312252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云锋
管伟诗
熊继龙
曲文波
张峰阁
刘阳
周子源
刘世云
高志福
任伟
盛显伟
刘鑫
党丽丽
张宇
刘博�
徐洪峰
赵建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rbin Turbine Co Ltd
Hadian Power Equipment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rbin Turbine Co Ltd
Hadian Power Equipment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rbin Turbine Co Ltd, Hadian Power Equipment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rbin Turb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312252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9097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9097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9097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urbine Rotor Nozzle Sea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它涉及汽轮机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蜗壳+横置导叶的结构无法应用于汽轮机中单侧双进汽模块,以及传统插管进汽结构总压损失大、流动均匀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蜗壳本体内部设有呈椭圆形环状的蜗壳流道,蜗壳流道的截面尺寸沿着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蜗壳流道的上部或下部设有同侧布置的第一进汽管道和第二进汽管道,第一进汽管道和第二进汽管道的一端汇合后与蜗壳流道的进汽侧连通,第一进汽管道和第二进汽管道的另一端分别为第一蜗壳进汽口和第二蜗壳进汽口,二者沿蜗壳垂直中心线两侧布置。本实用新型用于实现蜗壳+横置导叶的结构在单侧双进汽汽轮机上的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轮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背景技术
蜗壳+横置导叶的进汽结构具有损失小、变负荷适应性好的优点,近年来得以大量应用。这种结构,通过合理布置进汽口位置,在蜗壳内形成统一的逆时针或顺时针流动,充分利用离心力使得蜗壳腔室内各物理参数均匀变化,从而达到减少进汽损失的目的。
综合考虑强度和成本等因素,高温高压部分一般采用双侧对称进汽蜗壳(如图10),低温低压部分则多采用单侧单进汽蜗壳(如图11)。但是在役汽轮机的低压部分仍有不少采用上部双进汽插管进汽结构(如图12)。这种机组大部分为投运时间较早的300MW等级及以下的汽轮机,迫切需要进行提效改造。该类型的机组改造过程中受限于单侧双进汽结构,难以形成统一的逆时针或顺时针流动,也就无法采用如图10或图11中的进汽形式,因此需要针对性开发单侧双进汽蜗壳。此外,为一些特殊条件下,必须采用单侧双进汽蜗壳的汽轮机设计提供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现有的蜗壳+横置导叶的结构无法应用于汽轮机中单侧双进汽模块,以及传统插管进汽结构总压损失大、流动均匀性差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蜗壳+横置导叶的结构无法应用于汽轮机中单侧双进汽模块,以及传统插管进汽结构总压损失大、流动均匀性差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它包括蜗壳本体1、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蜗壳本体1内部设有呈椭圆形环状的蜗壳流道,所述蜗壳流道的截面尺寸沿着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蜗壳流道的上部或下部设有同侧布置的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的一端汇合后与蜗壳流道的进汽侧连通,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的另一端分别为第一蜗壳进汽口21和第二蜗壳进汽口31,所述第一蜗壳进汽口21和所述第二蜗壳进汽口31沿蜗壳垂直中心线M-M两侧布置,蜗壳本体1的中心沿轴向设有圆形中心孔,所述圆形中心孔所在圆柱面上沿圆周方向加工有圆环形缺口,所述圆环形缺口为蜗壳本体1的出汽口。
进一步地,第一进汽管道2的内部形成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A-A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1,α1=0°,椭圆中心点Z坐标(-1150,2400);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B-B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2,α2=0°,椭圆中心点Z坐标(-1220,2020);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C-C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3,α3=15°,椭圆中心点Z坐标(-1331,1620);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D-D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4,α4=30°。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型线数据如下: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A-A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00mm,短轴长度为500mm;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B-B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00mm,短轴长度为450mm;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C-C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20mm,短轴长度为400mm;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D-D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20mm,短轴长度为500mm。
进一步地,第二进汽管道3的内部形成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E-E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5,α5=0°,椭圆中心点Z坐标(1150,2400);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F-F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6,α6=45°,椭圆中心点Z坐标(661,1884.5);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G-G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7,α7=75°,椭圆中心点Z坐标(211.5,1722.5);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H-H与蜗壳垂直中心线M-M之间的夹角为α8,α8=30°;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I-I与蜗壳垂直中心线M-M之间的夹角为α9,α9=6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型线数据如下: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E-E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00mm,短轴长度为500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F-F处的长半轴长度为450mm,短轴长度为450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G-G处的长半轴长度为403mm,短轴长度为390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H-H处的长半轴长度为372mm,短轴长度为349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I-I处的长半轴长度为336mm,短轴长度为311mm。
进一步地,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D-D与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I-I在同一条直线上。
进一步地,第一进汽管道2的第一蜗壳进汽口21和蜗壳流道的进汽侧均位于蜗壳垂直中心线M-M的同侧,第二进汽管道3的第二蜗壳进汽口31和蜗壳流道的进汽侧分别位于蜗壳垂直中心线M-M的两侧。
进一步地,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上部、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左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右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上部分进汽且统一逆时针流动;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上部、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左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右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上部分进汽且统一顺时针流动。
进一步地,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下部、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左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右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下部分进汽且统一逆时针流动;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下部、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左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右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下部分进汽且统一顺时针流动。
进一步地,蜗壳本体1为分体式结构,蜗壳本体1包括蜗壳上部单元11、蜗壳下部单元12以及用于连接蜗壳上部单元11和蜗壳下部单元12的单元连接件13,所述单元连接件13为锁紧螺栓,所述蜗壳上部单元11的底部两侧外缘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有上法兰结构,所述蜗壳下部单元12的底部两侧外缘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有下法兰结构,上法兰结构与下法兰结构之间通过锁紧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1、本实用新型开发了一种单侧双进汽蜗壳结构,彻底解决了蜗壳+横置导叶结构在单侧双进汽汽轮机上的应用问题,完善了汽轮机蜗壳进汽的结构形式和设计体系,提高了汽轮机性能,填补了行业空白。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与传统的低压单侧单进汽蜗壳结构进行了气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结构与传统的单侧进汽结构性能相当,足以证明单侧双进汽蜗壳结构的可行性。
2、本实用新型的单侧双进汽蜗壳应用于改造机组,可以不更换外缸和管道系统,节约改造周期和费用。以双排汽的300MW机组低压通流改造为例,可节约改造费用500万元、周期2个月。
3、对本实用新型的单侧双进汽蜗壳结构进行了气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蜗壳结构总压损失系数为0.8,传统的单侧单进汽结构总压损失系数为0.77。
4、本实用新型的双进汽口沿中心线两侧分布,通过改变两个进汽口的流道形状,即通过合理设置一个进汽的流道形式,以较小的损失和另一进汽流道汇合,可实现蜗壳中汽流的逆时针或顺时针旋转,适用不同旋转方向的汽轮机。
5、本实用新型变工况适应性好,在30%-110%负荷工况下,总压损失系数变化小于5%。其变化趋势详见图9。
6、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改造机组,也适用于新设计机组。
7、本实用新型应用于下半缸双进口(参见图6和图7),在机组检修时,不需要拆卸进汽法兰,增加机组检修便利性。
注:除本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单侧双进汽蜗壳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第一进汽管道2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图1中第二进汽管道3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单侧双进汽蜗壳结构示意图(上部分进汽、逆时针流动形式);
图5是本实用新型单侧双进汽蜗壳结构示意图(上部分进汽、顺时针流动形式);
图6是本实用新型单侧双进汽蜗壳结构示意图(下部分进汽、逆时针流动形式);
图7是本实用新型单侧双进汽蜗壳结构示意图(下部分进汽、顺时针流动形式);
图8是本实用新型单侧双进汽蜗壳流线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总压损失系数随负荷的变化趋势;
图10是现有的双侧对称进汽蜗壳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现有的单侧单进汽蜗壳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现有的上部双进汽插管进汽结构示意图。
图中:1-蜗壳本体;11-蜗壳上部单元;12-蜗壳下部单元;13-单元连接件;2-第一进汽管道;21-第一蜗壳进汽口;3-第二进汽管道;31-第二蜗壳进汽口。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它包括蜗壳本体1、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蜗壳本体1内部设有呈椭圆形环状的蜗壳流道,所述蜗壳流道的截面尺寸沿着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蜗壳流道的上部或下部设有同侧布置的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的一端汇合后与蜗壳流道的进汽侧连通,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的另一端分别为第一蜗壳进汽口21和第二蜗壳进汽口31,所述第一蜗壳进汽口21和所述第二蜗壳进汽口31沿蜗壳垂直中心线M-M两侧布置,蜗壳本体1的中心沿轴向设有圆形中心孔,所述圆形中心孔所在圆柱面上沿圆周方向加工有圆环形缺口,所述圆环形缺口为蜗壳本体1的出汽口。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蜗壳进汽口21的中心线与蜗壳垂直中心线M-M之间的距离与第二蜗壳进汽口31的中心线与蜗壳垂直中心线M-M之间的距离相等。
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进汽管道2的内部形成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A-A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1,α1=0°,椭圆中心点Z坐标(-1150,2400);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B-B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2,α2=0°,椭圆中心点Z坐标(-1220,2020);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C-C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3,α3=15°,椭圆中心点Z坐标(-1331,1620);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D-D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4,α4=30°。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蜗壳垂直中心线M-M为Y轴,蜗壳水平中分面N-N为X轴,蜗壳垂直中心线M-M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的交点为坐标原点0。
本实施方式中,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应用于NC330-17.75/0.4/540/540型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所述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型线数据如下: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A-A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00mm,短轴长度为500mm;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B-B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00mm,短轴长度为450mm;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C-C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20mm,短轴长度为400mm;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D-D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20mm,短轴长度为500mm。如此设置,通过合理设计第一进汽管道2的流道形状,以较小的损失与第二进汽管道3的汽流汇合,实现蜗壳内部汽流统一逆时针或顺时针流动。进而可以适应不同旋转方向的汽轮机。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应用于NC330-17.75/0.4/540/540型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本实施方式中,各型线衔接处圆滑过渡。
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至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二进汽管道3的内部形成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E-E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5,α5=0°,椭圆中心点Z坐标(1150,2400);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F-F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6,α6=45°,椭圆中心点Z坐标(661,1884.5);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G-G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7,α7=75°,椭圆中心点Z坐标(211.5,1722.5);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H-H与蜗壳垂直中心线M-M之间的夹角为α8,α8=30°;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I-I与蜗壳垂直中心线M-M之间的夹角为α9,α9=60°。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或三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应用于NC330-17.75/0.4/540/540型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具体实施方式五:结合图4至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所述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型线数据如下: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E-E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00mm,短轴长度为500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F-F处的长半轴长度为450mm,短轴长度为450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G-G处的长半轴长度为403mm,短轴长度为390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H-H处的长半轴长度为372mm,短轴长度为349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I-I处的长半轴长度为336mm,短轴长度为311mm。如此设置,通过合理设计第二进汽管道3的流道形状,以较小的损失与第一进汽管道2的汽流汇合,实现蜗壳内部汽流统一逆时针或顺时针流动。进而可以适应不同旋转方向的汽轮机。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或四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应用于NC330-17.75/0.4/540/540型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抽汽凝汽式汽轮机。
本实施方式中,各型线衔接处圆滑过渡。
具体实施方式六:结合图2和图3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D-D与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I-I在同一条直线上。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或五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七:结合图1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进汽管道2的第一蜗壳进汽口21和蜗壳流道的进汽侧均位于蜗壳垂直中心线M-M的同侧,第二进汽管道3的第二蜗壳进汽口31和蜗壳流道的进汽侧分别位于蜗壳垂直中心线M-M的两侧。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或六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八:结合图4和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上部、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左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右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上部分进汽且统一逆时针流动;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上部、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左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右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上部分进汽且统一顺时针流动。如此设置,用于上半缸双进口,在机组检修时,不需要拆卸进汽法兰,增加机组检修便利性。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或七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九:结合图6和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下部、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左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右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下部分进汽且统一逆时针流动;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下部、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左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右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下部分进汽且统一顺时针流动。如此设置,用于下半缸双进口,在机组检修时,不需要拆卸进汽法兰,增加机组检修便利性。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二、三、四、五、六、七或八相同。
具体实施方式十:结合图1至图7说明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蜗壳本体1为分体式结构,蜗壳本体1包括蜗壳上部单元11、蜗壳下部单元12以及用于连接蜗壳上部单元11和蜗壳下部单元12的多个单元连接件13,所述单元连接件13为锁紧螺栓,所述蜗壳上部单元11的底部两侧外缘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有上法兰结构,所述蜗壳下部单元12的底部两侧外缘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有下法兰结构,上法兰结构与下法兰结构之间通过锁紧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其它组成和连接关系与具体实施方式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或九相同。
本实用新型的结构通过了气动性能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单侧双进汽蜗壳与单侧单进汽蜗壳总压损失系数相差很小,且变工况性能优良,能够满足当前市场的需求。具体总压损失系数数值详见表1。
表1单侧单进汽蜗壳与单侧双进汽蜗壳总压损失系数对比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蜗壳本体(1)、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蜗壳本体(1)内部设有呈椭圆形环状的蜗壳流道,所述蜗壳流道的截面尺寸沿着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减小,所述蜗壳流道的上部或下部设有同侧布置的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的一端汇合后与蜗壳流道的进汽侧连通,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的另一端分别为第一蜗壳进汽口(21)和第二蜗壳进汽口(31),所述第一蜗壳进汽口(21)和所述第二蜗壳进汽口(31)沿蜗壳垂直中心线M-M两侧布置,蜗壳本体(1)的中心沿轴向设有圆形中心孔,所述圆形中心孔所在圆柱面上沿圆周方向加工有圆环形缺口,所述圆环形缺口为蜗壳本体(1)的出汽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其特征在于:第一进汽管道(2)的内部形成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A-A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1,α1=0°,椭圆中心点Z坐标(-1150,2400);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B-B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2,α2=0°,椭圆中心点Z坐标(-1220,2020);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C-C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3,α3=15°,椭圆中心点Z坐标(-1331,1620);第一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D-D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4,α4=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型线数据如下: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A-A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00mm,短轴长度为500mm;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B-B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00mm,短轴长度为450mm;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C-C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20mm,短轴长度为400mm;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D-D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20mm,短轴长度为50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其特征在于:第二进汽管道(3)的内部形成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E-E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5,α5=0°,椭圆中心点Z坐标(1150,2400);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F-F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6,α6=45°,椭圆中心点Z坐标(661,1884.5);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G-G与蜗壳水平中分面N-N之间的夹角为α7,α7=75°,椭圆中心点Z坐标(211.5,1722.5);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H-H与蜗壳垂直中心线M-M之间的夹角为α8,α8=30°;第二进汽管道型腔的截面型线I-I与蜗壳垂直中心线M-M之间的夹角为α9,α9=6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型线数据如下: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E-E处的长半轴长度为500mm,短轴长度为500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F-F处的长半轴长度为450mm,短轴长度为450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G-G处的长半轴长度为403mm,短轴长度为390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H-H处的长半轴长度为372mm,短轴长度为349mm;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I-I处的长半轴长度为336mm,短轴长度为311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其特征在于:第一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D-D与第二进汽管道型腔在截面型线I-I在同一条直线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其特征在于:第一进汽管道(2)的第一蜗壳进汽口(21)和蜗壳流道的进汽侧均位于蜗壳垂直中心线M-M的同侧,第二进汽管道(3)的第二蜗壳进汽口(31)和蜗壳流道的进汽侧分别位于蜗壳垂直中心线M-M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其特征在于: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上部、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左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右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上部分进汽且统一逆时针流动;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上部、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左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右上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上部分进汽且统一顺时针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其特征在于: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下部、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左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右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下部分进汽且统一逆时针流动;当第一进汽管道(2)和第二进汽管道(3)均位于蜗壳流道的下部、第二蜗壳进汽口(31)与汽轮机的左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一连通、且第一蜗壳进汽口(21)与汽轮机的右下位置处的汽轮机出汽口二连通时,实现蜗壳内部汽流下部分进汽且统一顺时针流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8或9所述的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其特征在于:蜗壳本体(1)为分体式结构,蜗壳本体(1)包括蜗壳上部单元(11)、蜗壳下部单元(12)以及用于连接蜗壳上部单元(11)和蜗壳下部单元(12)的单元连接件(13),所述单元连接件(13)为锁紧螺栓,所述蜗壳上部单元(11)的底部两侧外缘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有上法兰结构,所述蜗壳下部单元(12)的底部两侧外缘沿水平方向向外延伸有下法兰结构,上法兰结构与下法兰结构之间通过锁紧螺栓可拆卸固定连接。
CN202323122526.0U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Active CN2209097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22526.0U CN220909776U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3122526.0U CN220909776U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909776U true CN220909776U (zh) 2024-05-07

Family

ID=90905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3122526.0U Active CN220909776U (zh) 2023-11-17 2023-11-17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9097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22793B2 (en) Centrifugal compressor with twisted return channel vane
CN104169544B (zh) 用于燃气轮机发动机的压缩机入口歧管
CN111441991A (zh) 一种改善压气机性能用带背腔的轴线斜槽式处理机匣
CN220909776U (zh)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CN117536695A (zh) 一种汽轮机单侧双进汽蜗壳
CN204828057U (zh) 一种压气机及具有该压气机的车用涡轮增压器
CN114526125B (zh) 一种囊袋旋腔冷却单元及涡轮叶片结构
CN202348525U (zh) 一种轴流转桨式水轮机
CN116446994A (zh) 一种排气管以及设计方法
WO2023050693A1 (zh) 一种改善全周流场的轴流压气机及方法
CN113094833B (zh) 具有燕尾前缘且径向和轴向叶片一体化的扩压器设计方法
CN109519397A (zh) 离心压气机及其设计方法
CN211926593U (zh) 一种高压循环气体冷却器
CN112283167B (zh) 一种用于轴流压气机的周向槽类机匣处理设计方法
CN216478038U (zh) 一种用于轴流压气机的组合式机匣处理结构
CN115045721B (zh) 一种串联式旋流冲击涡轮叶片冷却单元及涡轮叶片
CN115749981B (zh) 一种切向进排气阀门
CN106884682B (zh) 一种大型高温高压透平泵用叶片设计方法
CN216130969U (zh) 一种用于多级小焓降机组的横置静叶片
CN116292286B (zh) 一种用于大流量高压差压缩的螺杆转子型线
CN213628157U (zh) 一种用于轴流压气机的周向槽类机匣处理结构
CN113550900B (zh) 一种异齿数比的扭叶罗茨转子型线
CN114382693B (zh) 一种相交轴锥形双螺杆转子型线设计方法、转子及设备
CN214366720U (zh) 一种具有更大形状系数的低泄漏罗茨转子轮廓
CN217129915U (zh) 立式斜流泵导叶体及立式斜流泵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