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94678U - 角膜塑形接触镜 - Google Patents

角膜塑形接触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94678U
CN220894678U CN202222858538.9U CN202222858538U CN220894678U CN 220894678 U CN220894678 U CN 220894678U CN 202222858538 U CN202222858538 U CN 202222858538U CN 220894678 U CN220894678 U CN 22089467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nea
lens
zone
arc
contact le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5853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2285853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9467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9467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9467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角膜塑形接触镜,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后表面由中心向周边依次包括基弧区、反转弧区和配适弧区,其中,基弧区的曲率比同区角膜平坦,反转弧区的曲率比同区角膜弯曲,配适弧区的曲率与同区角膜大致相同,其中,角膜塑形接触镜的总直径为以下之一:第一总直径9.8至10.2mm,第二总直径10.2至10.6mm,第三总直径10.6至11.0mm。由于镜片的后表面的设计形态适应亚裔的眼角膜解剖特点,根据亚裔的眼角膜解剖特点设置角膜塑形接触镜的相关参数,使得在夜间戴镜后可以精确修改角膜的轮廓形态,从而暂时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使亚裔配戴者在白天不戴镜的情况下获得清晰的可用视力。

Description

角膜塑形接触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眼镜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角膜塑形接触镜。
背景技术
上世纪80年代,最早的角膜塑形接触镜设计问世,相关技术称为角膜塑形术(Ortho-keratology),产品称为梦镜片(Dream lenses),被临床上普遍应用。
目前通用的角膜塑形接触镜多采用以欧美人为实验人群的设计方案。由于人种遗传基因的差异,欧美人的眼与亚裔的眼至少有着以下区别:
(1)欧美人的近视患病率低于亚裔,纯种欧美人的近视程度普遍低于-5.00D,而亚裔的近视程度和近视发展速度均显著高于欧美人。
(2)欧美人的角膜直径和瞳孔直径均略大于亚裔,欧美人的角膜曲率略弯于亚裔,欧美人的眼球壁硬度略低于亚裔。因此以欧美人眼进行临床实验的角膜塑形镜设计方案并不完全适用于亚裔。
另外,目前通用的角膜塑形接触镜设计方案对于介于-0.75~-5.00D的近视眼,镜片总直径、基弧区直径、基弧区曲率、反转弧曲率、反转弧宽、配适弧曲率、配适弧宽度等参数值无差别,往往导致低度近视矫正过量,高度近视矫正不足。若对摘镜后裸眼视力为1.0的戴镜眼进行精确屈光定量分析,可知部分戴镜眼处于矫正过量或矫正不足的屈光状态。
因此,需要设计适合亚裔佩戴的角膜塑形接触镜,以精确修改角膜的轮廓形态,从而暂时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使亚裔配戴者在白天不戴镜的情况下获得清晰的可用视力。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根据临床的实际测试结合精密计算设计了一种适合亚裔配戴的角膜塑形接触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角膜塑形接触镜,所述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后表面由中心向周边依次包括基弧区、反转弧区和配适弧区,其中,所述基弧区的曲率比同区角膜平坦,所述反转弧区的曲率比同区角膜弯曲,所述配适弧区的曲率与同区角膜大致相同,其中,所述角膜塑形接触镜的总直径为以下之一:第一总直径9.8至10.2mm,第二总直径10.2~10.6mm,第三总直径10.6~11.0mm。
可选地,所述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基弧区的直径为以下之一:第一基弧区直径5.6至5.8mm,第二基弧区直径5.8至6.0mm,第三基弧区直径6.0至6.2mm。
可选地,所述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基弧区的曲率的预置焦度为以下之一:第一预置焦度-0.50至-0.75D,第二预置焦度-0.62至-0.87D,第三预置焦度-0.75至-1.00D。
可选地,所述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反转弧区的补偿焦度为以下之一:第一补偿焦度+0.50至+0.62D,第二补偿焦度+0.62至+0.75D,第三补偿焦度+0.75至+0.87D。
可选地,所述角膜塑形接触镜的矫正目标焦度超过-3.00D的镜片的反转弧区为双弧面,所述双弧面包括反转内弧区和反转外弧区,其中,所述反转内弧区承担60%的曲率陡峭补偿,所述反转外弧区承担40%的曲率陡峭补偿。
可选地,所述配适弧区的宽度为以下之一:第一配适弧区宽度1.1至1.3mm,第二配适弧区宽度1.2至1.4mm,第三配适弧区宽度1.3至1.5mm。
可选地,所述第一总直径、第一基弧区直径、第一预置焦度、第一补偿焦度和第一配适弧区宽度用于矫正目标焦度为-0.75至-2.75D的戴镜眼,其中,所述第二总直径、第二基弧区直径、第二预置焦度、第二补偿焦度和第二配适弧区宽度用于矫正目标焦度为-3.00至-5.00D的戴镜眼,其中,所述第三总直径、第三基弧区直径、第三预置焦度、第三补偿焦度和第三配适弧区宽度用于矫正目标焦度为-5.25至-7.50D的戴镜眼。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角膜塑形接触镜至少具有以下优点:采用本实用新型的角膜塑形接触镜,由于镜片的后表面的设计形态适应亚裔的眼角膜解剖特点,根据亚裔的眼角膜解剖特点设置角膜塑形接触镜的相关参数,使得在夜间戴镜后可以精确修改角膜的轮廓形态,从而暂时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使亚裔配戴者在白天不戴镜的情况下获得清晰的可用视力。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冠状面分区。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角膜塑形接触镜的逆几何设计。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角膜塑形接触镜的矫正近视的原理。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各弧区的工作原理。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角膜塑形接触镜的总直径与镜片的矢深值呈正相关。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基弧直径与镜片的压平力度呈正相关。
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反转弧区曲率补偿不当的情况。
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反转弧区分解设计为双弧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和实现本实用新型。但是,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明显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现可不具有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所介绍的特定实施例。相反,可以考虑用下面所述的特征和要素的任意组合来实施本实用新型,而无论它们是否涉及不同的实施例。因此,下面的方面、特征、实施例和优点仅作说明之用,而不应看作是权利要求的要素或限定,除非在权利要求中明确提出。
人的眼角膜前表面的生理形态为椭圆形弧面的一部分,几何主轴为椭圆形长半轴,故角膜自中心向周边越来越平坦,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后表面由中心向周边大致依次设计为基弧区、反转弧区、配适弧区和边弧区(参见图1)。与生理角膜前表面从中心向周边越来越平坦的形态规律相反,角膜塑形接触镜中心的基弧区比角膜中心部平坦,围绕在基弧区以外的反转弧区比同区角膜弯曲,形成周边比中心弯曲的形态特征,故称为逆几何形态设计(参见图2)。
近视眼的实质是眼的屈光焦力过大、焦距过短、与眼球的轴长不匹配,导致远光线在眼底前方结像。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后表面中心基弧区的曲率设计值比同区角膜平坦,按照基弧区的曲率形态塑形角膜中心光学区,可以定量降低角膜的屈光焦力,从而矫正近视(参见图3)。然而由于基弧区的曲率比同区角膜平坦,二者形态不能互相匹配,镜片后表面向周边延伸逐渐偏离角膜面,导致镜片不能居中定位。因此在紧邻基弧区设置一反转弧区,其曲率设计值比对应区角膜陡峭,用于定量补偿由于基弧区曲率平坦造成的镜片偏离角膜,将镜片旁中心部准确回归到角膜表面,使得紧邻反转弧的配适弧可以附着角膜面。由于配适弧区的曲率设计值与角膜同区大致相同,故可以与角膜同区紧密附着,从而维持镜片稳定居中定位。
当角膜塑形接触镜附着角膜时,由于配适弧区曲率设计值与角膜同区弧面弯度相大致同,在泪液的充填作用下,镜片光滑的内表面与角膜前表面产生较为稳定的内向附着张力。与此同时由于镜片中心区的基弧区曲率设计值比角膜中心区平坦,则对角膜中心区起到被动的压平的作用,长时间的压平效应的积累就会将角膜中心局部在一定时段内维持在趋平的“塑形”状态,在摘下镜片以后角膜仍然能维持绝大部分物理学上的形态“记忆”效果。角膜中心部平坦以后使角膜的正焦力减量,若压平塑形的量值与配戴眼的近视程度相近,则可使目标光线进入眼睛以后在视网膜附近聚焦,因而可以使近视眼获得近似清晰的视力(参见图4)。
角膜中心区在镜片的压平作用下,可以产生物理学上形态趋平的“记忆”效果,但仍然保持着生物学的形态恒常性质,因此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塑形作用是暂时的、有限度的,在停止配戴角膜塑形接触镜以后,短时间内配戴眼的近视就会逐渐恢复原来的程度,故角膜塑形接触镜并不能治愈近视。
目前角膜塑形接触镜相关的专利为在实践中试错经验的总结,通过对于近视矫正案例的规律进行分析,将戴镜眼的测试参数与“有效”镜片的设计参数对应归纳,制定出不同角膜弯度和近视处方的戴镜眼与对应的镜片内表面各个弧段的宽度和曲率弯度的相关表格。然而实践证实采用上述经验值的设计方案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待矫正案例,总有一定的比率的戴镜眼因个体差异不能获得满意的矫正。最常表现在顽固性镜片偏位、矫正视力不良或有复视、炫光,戴镜后眼痛或反复发生角膜上皮点染,进而带来角膜感染性炎症的风险。
鉴于亚裔眼的近视程度超过-5.00D比例很高,本实用新型将近视的矫正整体范围扩大到-0.75~-7.50D。
本实用新型根据近视程度将介于-0.75~-7.50D的戴镜眼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三档,对于不同近视程度戴镜眼分别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案,以期尽量使矫正量趋近于恰当,优化矫正视觉;同时尽量使镜片对眼组织的干预水平趋近于合理,规避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本实用新型的角膜塑形接触镜的主要特征如下:
(1)本实用新型以矫正步距为0.25D,将矫正目标焦度分档设计如下:低度档为-0.75~-2.75D,计8档;中度档为-3.00~-5.00D,计9档;高度档为-5.25~-7.50D,计10档,总计为27档。
(2)镜片总直径与镜片的矢深值呈正相关,矢深值越大镜片的居中定位越稳定(参见图5)。由于近视程度越高,镜片的基弧区曲率设计值越平,与同区角膜的弯度差异越大,由于二者的不匹配,导致镜片偏位的概率越大。
本实用新型根据不同近视程度镜片诱发镜片偏位的倾向,根据亚裔的角膜直径均值将镜片总直径设计如下:低度档为9.8~10.2mm;中度档为10.2~10.6mm;高度档为10.6~11.0mm。
(3)镜片基弧区直径关系到配适弧附着纬度,配适弧附着纬度越低角膜中心矫正受力越大(参见图6)。由于角膜中心部弯度每压平0.01mm(10μm)可以使角膜减焦1.00D。
本实用新型根据不同程度近视角膜中心矫正受力需求,根据亚裔眼的瞳孔直径均值将镜片基弧区直径设计如下:低度档为5.6~5.8mm;中度档为5.8~6.0mm;高度档为6.0~6.2mm。
(4)基弧区曲率设计值为近视矫正精度的关键参数,通常为实测角膜平曲率焦度减去实测近视综合焦度以后,再减去适量预置焦度。
角膜塑形镜摘去以后,角膜中心压平区发生短时间的快速弹复,显然预置焦度的量值与实测近视综合焦度正相关,即近视压平量越大,角膜弹复量越大,用于抵消摘镜后角膜的短时间快速弹复预置焦度就越大,故其设计值必须恰到好处。
本实用新型根据亚裔眼的球壁硬度均值将镜片基弧区曲率的预置焦度设计如下:低度档为-0.50~-0.75D;中度档为-0.62~-0.87D;高度档为-0.75~-1.00D。
(5)反转弧曲率的设计值为角膜塑形术成败的关键参数,目前通用的角膜塑形镜设计方案为:实测角膜平曲率焦度加上实测近视综合焦度的整数倍,再加上适量补偿焦度。
如前所述角膜塑形镜戴上以后,由于镜片的基弧区曲率设计值比同区角膜平坦,二者不相匹配,故需借助反转弧的陡峭曲率弧面将镜片旁中心部准确回归到角膜表面,使得紧邻反转弧的配适弧区可以附着角膜面。影响反转弧区曲率定量的因素很多,包括戴镜眼的近视程度、基弧区曲率的预置焦度、基弧区半径值和角膜非球面程度(e值)等。反转弧区曲率陡峭补偿不足,镜片与戴镜眼发生游离,反转弧区曲率陡峭补偿过度,镜片与戴镜眼发生跨越(参见图7)。反转弧区曲率的设计以实测近视综合焦度为计量单位,在实测角膜平曲率焦度加上实测近视综合焦度的若干整数倍以后再增减补偿焦度进行精确修正。
本实用新型根据亚裔眼角膜非球面e值均值,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基弧区曲率的预置焦度设计值,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基弧区半径设计值将反转弧区设计为:在实测角膜平曲率焦度加上实测近视综合焦度的整数倍以后,修正补偿焦度设计如下:低度档为+0.50~+0.62D;中度档为+0.62~+0.75D;高度档为+0.75~+0.87D。
(6)反转弧区与配适弧区之间的界缘称为主汇结,目前通用的角膜塑形镜设计方案反转弧区设计为单弧面,由于反转弧区曲率与配适弧区曲率之间的高度落差形成向后的环形凸起,在夜间戴镜状态下缺乏瞬目反应,镜片常借助主汇结陷入角膜表面的固定位置,使镜片与角膜发生固着。镜片下间隙的封闭泪液因酸性代谢产物积累导致戴镜眼疼痛,同时角膜中心压平受力最大的区域与镜片后表面发生粘连,摘镜时诱发角膜上皮层脱落,以上是目前通用的角膜塑形镜设计的弊端。
本实用新型将矫正目标焦度超过-3.00D的镜片的反转弧区分解设计为双弧面,反转内弧区承担60%曲率陡峭补偿,形成速降,反转外弧区承担40%曲率陡峭补偿,并适当加宽反转弧区宽度,形成缓降。如此速降弧与缓降弧之间的锐利界缘被悬置,不与角膜接触,缓降弧与配适弧之间的主汇结曲率落差减量,使反转弧区陡峭补偿量梯度化,有效地减少了锋利主汇结导致的镜片与角膜发生固着(参见图8)。
(7)通常的角膜接触镜后表面最大限度与角膜表面匹配,匹配面积达到55%以上,角膜塑形镜的后表面由于“塑形”功能的需要基弧区和反转弧区与角膜不匹配,主要由配适弧区与角膜面紧密配合,依赖二者的附着张力维持镜片的居中定位,称为定位区。
本实用新型适当增加配适弧宽度,使得定位区面积超过镜片总体面积的36%以上,配适弧区宽度设计如下:低度档为1.1~1.3mm;中度档为1.2~1.4mm;高度档为1.3~1.5mm。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作的各种更动与修改,均应纳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7)

1.一种角膜塑形接触镜,其特征在于,所述角膜塑形接触镜的后表面由中心向周边依次包括基弧区、反转弧区和配适弧区,其中,所述基弧区的曲率比同区角膜平坦,所述反转弧区的曲率比同区角膜弯曲,所述配适弧区的曲率与同区角膜大致相同,其中,所述角膜塑形接触镜的总直径为以下之一:第一总直径9.8至10.2mm,第二总直径10.2至10.6mm,第三总直径10.6至11.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接触镜,其中,所述基弧区的直径为以下之一:第一基弧区直径5.6至5.8mm,第二基弧区直径5.8至6.0mm,第三基弧区直径6.0至6.2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接触镜,其中,所述基弧区的曲率的预置焦度为以下之一:第一预置焦度-0.50至-0.75D,第二预置焦度-0.62至-0.87D,第三预置焦度-0.75至-1.00D。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接触镜,其中,所述反转弧区的补偿焦度为以下之一:第一补偿焦度+0.50至+0.62D,第二补偿焦度+0.62至+0.75D,第三补偿焦度+0.75至+0.87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接触镜,其中,所述角膜塑形接触镜的矫正目标焦度超过-3.00D的镜片的反转弧区为双弧面,所述双弧面包括反转内弧区和反转外弧区,其中,所述反转内弧区承担60%的曲率陡峭补偿,所述反转外弧区承担40%的曲率陡峭补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膜塑形接触镜,其中,所述配适弧区的宽度为以下之一:第一配适弧区宽度1.1至1.3mm,第二配适弧区宽度1.2至1.4mm,第三配适弧区宽度1.3至1.5mm。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角膜塑形接触镜,其中,所述第一总直径、第一基弧区直径、第一预置焦度、第一补偿焦度和第一配适弧区宽度用于矫正目标焦度为-0.75至-2.75D的戴镜眼,其中,所述第二总直径、第二基弧区直径、第二预置焦度、第二补偿焦度和第二配适弧区宽度用于矫正目标焦度为-3.00至-5.00D的戴镜眼,其中,所述第三总直径、第三基弧区直径、第三预置焦度、第三补偿焦度和第三配适弧区宽度用于矫正目标焦度为-5.25至-7.50D的戴镜眼。
CN202222858538.9U 2022-10-28 2022-10-28 角膜塑形接触镜 Active CN22089467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8538.9U CN220894678U (zh) 2022-10-28 2022-10-28 角膜塑形接触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58538.9U CN220894678U (zh) 2022-10-28 2022-10-28 角膜塑形接触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94678U true CN220894678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383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58538.9U Active CN220894678U (zh) 2022-10-28 2022-10-28 角膜塑形接触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9467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97553B2 (en) Contact lens for reshaping the altered corneas of post refractive surgery, previous ortho-K of keratoconus
US7338160B2 (en) Contact lens with shaped periphery
US6623522B2 (en) Myopic corneal ring with central accommodating portion
US8388130B2 (en) Non-deforming contact lens
JP2008507345A6 (ja) 屈折手術後若しくは以前受けた角膜矯正後の、又は円錐角膜の変形した角膜を再成形するコンタクトレンズ
US20030014107A1 (en) Multifocal phakic intraocular lens
US7735997B2 (en) Rigid contact lens
KR20180034515A (ko) 시력 교정 렌즈 및 그러한 렌즈의 제조 방법
US11963868B2 (en) Double-sided aspheric diffractive multifocal lens, manufacture, and uses thereof
HU224646B1 (hu) Implantátum phakiás szemek öregkori távollátásának helyesbítésére
JP4511535B2 (ja) 調節補正を備えた光学系
CN210323640U (zh) 一种角膜塑形接触镜
CN220894678U (zh) 角膜塑形接触镜
CN210155447U (zh) 一种多功能硬性角膜接触镜
CN218956953U (zh) 一种用于延缓近视进展的离焦型镜片贴膜
WO2023045989A1 (zh) 一种渐变多焦眼科镜片
CN108836571B (zh) 人工透镜
KR101936067B1 (ko) 원추각막 교정용 콘택트렌즈
CN115542575A (zh) 角膜塑形镜及其设计方法
CN115793279A (zh) 角膜塑形镜
Part Karla Zadnik and Joseph T Barr
AU2002340418A1 (en) Myopic corneal ring with central accommodating por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