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88515U -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88515U
CN220888515U CN202322433999.6U CN202322433999U CN220888515U CN 220888515 U CN220888515 U CN 220888515U CN 202322433999 U CN202322433999 U CN 202322433999U CN 220888515 U CN220888515 U CN 22088851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layer
rainwater
grass planting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339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栋梁
彭丙瑞
翟天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Group Xiongan Energy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Renewabl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Group Xiongan Energy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Renewabl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Group Xiongan Energy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Renewabl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Group Xiongan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3399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8851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8851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8851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态护岸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生态护坡截留带、植草沟预处理带、人工湿地净化带和仿生防护带,生态护坡截留带、植草沟预处理带、人工湿地净化带和仿生防护带沿坡面向河道依次逐级降低,植草沟预处理带和人工湿地净化带设置为凹槽结构;生态护坡截留带用于与堤顶路相邻,生态护坡截留带用于截留雨水中的大颗粒污物并减缓雨水流速;植草沟预处理带用于截留雨水中的泥沙及大颗粒悬浮物;人工湿地净化带用于吸收雨水中的氮磷污染物,降低雨水中有机物含量;仿生防护带的末端用于与河道连接,仿生防护带用于水土保持。本申请的生态护岸结构,降低了基质堵塞概率,净化流入河湖水系中雨水,提高了污染物去除率从而有效降低河湖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生态护岸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受到多种面源污染物的侵害,在雨季面源污染尤为突出,雨水引起的城市面源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最终进入城市河湖水系,造成河湖水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生态护岸对城市面源污染物的防控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防止城市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湖系统的最后一道屏障。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生态护岸方法包括植草护坡技术、石笼护岸技术、生态袋护岸技术等,即通过在坡面人工种草、在坡面放置石笼网或者生态袋等方式截留污染物,减轻河湖水系的污染程度。
但是,通过上述方式截留污染物,容易导致基质堵塞,各类污染物去除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态护岸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生态护岸污染物去除率低且容易基质堵塞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一种生态护岸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生态护坡截留带、植草沟预处理带、人工湿地净化带和仿生防护带,生态护坡截留带、植草沟预处理带、人工湿地净化带和仿生防护带沿坡面向河道依次逐级降低,植草沟预处理带和人工湿地净化带设置为凹槽结构;生态护坡截留带用于与堤顶路相邻,生态护坡截留带用于截留雨水中的大颗粒污物并减缓雨水流速;植草沟预处理带用于截留雨水中的泥沙及大颗粒悬浮物;人工湿地净化带用于吸收雨水中的氮磷污染物,降低雨水中有机物含量;仿生防护带的末端用于与河道连接,仿生防护带用于水土保持。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生态护岸结构,生态护坡截留带包括第一植被层;植草沟预处理带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二植被层和第一填料层;人工湿地净化带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三植被层和第二填料层;仿生防护带包括石笼网和植草砖错层堆砌形成的植草砖层,石笼网位于植草砖层的下方。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生态护岸结构,第一填料层为粒径10-20mm的砾石,第一填料层的填充厚度为100-150cm。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生态护岸结构,植草沟预处理带还包括导流板和透水挡墙,透水挡墙位于导流板和人工湿地净化带之间,导流板插设再第一填料层内;透水挡墙由多个人造块材堆砌形成,同一层各人造块材之间设置过水孔,以使水从植草沟预处理带输出至人工湿地净化带。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生态护岸结构,导流板为5-15mm的玻璃钢板,导流板设置在靠近透水挡墙一侧,导流板的上端与第一填料层的上表面齐平,导流板的下端距第一填料层底部15-20cm。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生态护岸结构,第一植被层为草本植物层,第二植被层和第三植被层中至少一者为水生植物层。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生态护岸结构,第二填料层为粒径3-5mm的碎红砖和沸石混合物,第二填料层填充厚度为40-50cm。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生态护岸结构,人工湿地净化带还包括第三填料层和第四填料层,第三填料层设置于第二填料层的下方,第四填料层设置于第三填料层的下方。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生态护岸结构,第三填料层为粒径5-10mm的火山石,第三填料层的填充厚度为50-70mm;第四填料层为粒径10-20mm的砾石,第四填料层的填充厚度为20cm。
在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生态护岸结构,人工湿地净化带还包括多个集水渠、多个集水管和多个出水管,集水管和出水管均与集水渠连通,集水渠与仿生防护带相邻,各集水渠沿河道方向间隔设置;集水管的一端与第四填料层连通,集水渠的另一端与出水管连通,以使第四填料层的水经集水渠排出至仿生防护带。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生态护岸结构,沿坡面向河道依次设置生态护坡截留带、植草沟预处理带、人工湿地净化带和仿生防护带,雨水从堤顶路流下时,首先由生态护坡截留带截留大颗粒杂物,例如落叶、垃圾、大颗粒泥沙等,可以降低生态护岸结构在净化雨水过程中大颗粒污染物造成基质堵塞的概率,同时还可以减缓雨水流速,加强净化效果。雨水经生态护坡截留带初步净化后,流经植草沟预处理带进一步截留雨水中的泥沙及大颗粒悬浮物,之后进入人工湿地净化带进行第三次净化,降低雨水中的有机物含量。雨水完成净化后,经集水管、集水渠和出水管流出,沿仿生防护带流入河道中,有效降低了雨水污染物含量,避免造成河湖水系的污染。在仿生防护带通过植草砖和石笼避免水土流失,提高生态护岸结构的稳定性。由此,本申请的生态护岸结构能够有效提高污染物去除率,降低基质堵塞概率,使用周期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生态护岸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透水挡墙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植草砖层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生态护坡截留带;110-第一植被层;
200-植草沟预处理带;210-第二植被层;220-第一填料层;230-导流板;240-透水挡墙;241-人造块材;242-过水孔;
300-人工湿地净化带;310-第三植被层;320-第二填料层;330-第三填料层;340-第四填料层;350-集水渠;360-集水管;370-出水管;
400-仿生防护带;410-石笼网;420-植草砖层;421-植草砖;
500-堤顶路。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正如背景技术所展现的,现有的生态护岸结构容易出现基质堵塞影响净化能力,需要频繁进行清理疏通工作,且污染物的去除率较低,坡面截污不彻底,进入河湖中的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依然较高,最终造成河湖水系的污染。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生态护岸结构,依次设置生态护坡截留带、植草沟预处理带、人工湿地净化带和仿生防护带,且生态护坡截留带、植草沟预处理带、人工湿地净化带和仿生防护带沿坡面向河道依次逐级降低,雨水沿坡面流下,生态护坡截留带截留大颗粒污染物进行初步净化,植草沟预处理带进一步截留泥沙和大颗粒悬浮物,之后经人工湿地净化带再次净化,吸收氮磷污染物,降低雨水中的有机物。最后,净化后的雨水通过集水管、集水渠、出水管输出至仿生防护带,并将沿仿生防护带流入河湖系统,有效提高生态护岸结构的污染物去除率,同时降低基质堵塞的概率,节省生态护岸结构的检修成本。
下面以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以及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如何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进行详细的说明。下面这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对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过程可能在某些实施例中不再赘述。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生态护岸结构,包括依次设置的生态护坡截留带100、植草沟预处理带200、人工湿地净化带300和仿生防护带400,生态护坡截留带100、植草沟预处理带200、人工湿地净化带300和仿生防护带400沿坡面向河道依次逐级降低,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和人工湿地净化带300设置为凹槽结构;生态护坡截留带100用于与堤顶路500相邻,生态护坡截留带100用于截留雨水中的大颗粒污物并减缓雨水流速;植草沟预处理带200用于截留雨水中的泥沙及大颗粒悬浮物;人工湿地净化带300用于吸收雨水中的氮磷污染物,降低雨水中有机物含量;仿生防护带400的末端用于与河道连接,仿生防护带400用于水土保持。
在具体实现时,生态护坡截留带100、植草沟预处理带200、人工湿地净化带300和仿生防护带400与坡面斜坡走势一致,整体结构更加安全稳定。雨水自堤顶路沿坡面流向河道,首先流经生态护坡截留带100,生态护坡截留带100设置在斜坡表面,可以截留雨水中的大颗粒污物如垃圾、落叶、泥沙等,避免雨水流经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和人工湿地净化带300时造成堵塞,降低生态护岸结构的检修成本。同时生态护坡截留带100还起到降低雨水流速的作用,从而确保生态护岸结构可以充分净化雨水,提高污染物去除率。
需要说明的是,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和人工湿地净化带300设置为凹槽结构,具有一定的储水功能,且可以进一步降低雨水沿斜面自上流下的速度,以保障充分净化雨水,避免污染河湖水系。植草沟预处理带200截留雨水中的泥沙和大颗粒悬浮物,人工湿地净化带300吸收雨水中的氮磷污染物,降低雨水中的有机物的浓度,使雨水达到流入河湖水系的洁净程度。
此外,生态护岸结构的末端位于临水区,与河岸连接,因此需要通过仿生防护带400保持水土,从而提高生态护岸结构的稳定性。
因此本申请的生态护岸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基质堵塞的可能性,降低检修成本,稳定性强,同时提高了污染物的去除率,避免污染河湖水系。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生态护坡截留带100包括第一植被层110;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二植被层210和第一填料层220;人工湿地净化带300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三植被层310和第二填料层320;仿生防护带400包括石笼网410和植草砖421错层堆砌形成的植草砖层420,石笼网410位于植草砖层420的下方。
在本申请中,生态护坡截留带100在坡面种植第一植被层,用于拦截大颗粒污染物,同时可以通过植物保持水土,避免坡面被急水流冲击损坏,加强生态护岸结构的稳定性。第二植被层210和第三植被层310分别种植在第一填料层220和第二填料层320上,一方面可以起到净化雨水,截留大颗粒污染物,避免第一填料层220和第二填料层320堵塞,另一方面,可以减缓雨水流动的速度,使雨水进入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和人工湿地净化带300后充分净化,同时起到稳固第一填料层220和第二填料层320,提高稳定性的作用。
在具体实现时,仿生防护带400由植草砖421错层堆砌形成植草砖层420,防止水土流失。其中植草砖421可以选用六角植草砖,六角植草砖呈空心六边形,在空心处种植植物。人工湿地净化带300净化后的雨水沿仿生防护带400流入河湖水系中的同时可以为植草砖421中的植物提供水分,保障其生命力,选用六角植草砖更易拼接,可塑性好,操作便捷。此外,在空心处种植植物可以进一步保持水土,加强生态护岸结构的稳定性。在仿生防护带400的末端设置石笼网410,石笼网410便于组装且具有较强的斜角和平整度适应性,可以更好的适应仿生防护带400与河岸相接处不平缓的地面。当坡面发生沉降时,石笼网410能够承受较大范围变形而不发生塌陷,提高生态护岸结构的稳定性。此外石笼网410还能够与自然结合,促进植物生长,与植物成为一个整体,起到水土保持和绿化环境的作用。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填料层220为粒径10-20mm的砾石,第一填料层220的填充厚度为100-150cm。
在本申请中,砾石间的孔隙对雨水中的悬浮性颗粒有过滤效果,孔隙间所滞留的细颗粒有吸附能力,可以间接除去水中部分磷酸盐。由于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呈凹槽型,具有一定的储水功能,在非雨天气,植草沟预处理带中也会存留一定的雨水,因此第一填料层220的底层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可以起到脱硝的效果。砾石表面会逐渐附生微生物,可以形成生物膜,促进水中有机质的分解,使雨水的净化效果更好。此外,第一填料层220选用砾石还有造价低、水力负荷高等优点。砾石的粒径范围为10-20mm一方面可以截留雨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净化雨水,另一方面可以使雨水顺畅通过第一填料层,避免砾石间孔隙过小,雨水流速慢而造成雨水溢出。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植草沟预处理带200还包括导流板230和透水挡墙240,透水挡墙240位于导流板230和人工湿地净化带300之间,导流板230插设再第一填料层220内;透水挡墙240由多个人造块材241堆砌形成,同一层各人造块材241之间设置过水孔242,以使水从植草沟预处理带200输出至人工湿地净化带300。
具体的,导流板230起到控制流向的作用,避免雨水直接从植草沟预处理带200的表层流过,雨水进入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后,受到导流板230的阻隔,首先流向第一填料层220的底部,当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内的储水达到一定量时,根据连通器原理,雨水从导流板230的另一侧溢出,经透水挡墙240流向人工湿地净化带300,由此可以使雨水在导流板230内存留一定时间,使雨水充分净化后再流向人工湿地净化带300,提高植草沟预处理带200的净化能力。
在本申请中,透水挡墙240高于坡面,起到稳固第一填料层220,增大第一填料层220厚度的作用,使第一填料层220的上表面基本保持水平,同时避免水流速度较大时第一填料层220中的砾石被冲向人工湿地净化带300,提高第一填料层220的稳定性。在透水挡墙240上需要设置过水孔242,过水孔242由同一层相邻两个人造块材241之间的间隙构成,以确保雨水经过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净化后能够顺利流入人工湿地净化带300中。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导流板230为5-15mm的玻璃钢板,导流板230设置在靠近透水挡墙240一侧,导流板230的上端与第一填料层220的上表面齐平,导流板230的下端距第一填料层220底部15-20cm。
需要说明的是,玻璃钢板具有高强度、抗冲击、耐腐蚀性好、耐老化的特点,导流板230选用5-15mm的玻璃钢板足以承受雨水的冲击力,可以避免急流冲击损坏导流板,导流板230长期浸在水中,玻璃钢板耐腐蚀的特点可以避免频繁更换导流板230,使用寿命长。
此外,导流板230的上端与第一填料层220的上表面齐平,可以避免雨水从第一填料层220的表层直接流向人工湿地净化带300,下端距第一填料层220的底部15-20cm,以保障雨水从第一填料层220的底部经过后再流向人工湿地净化带300,延长雨水在植草沟预处理带200的存留时间,使其充分发挥净化作用。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植被层110为草本植物层,第二植被层210和第三植被层310中至少一者为水生植物层。
在具体实现时,第一植被层110直接种植在斜坡表面的种植土上,选用本土草本植物更易存活,维护成本低。第二植被层210和第三植被层310分别种植在第一填料层220和第二填料层320中,没有土壤进行栽培,因此选用水生植物,且由于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和人工湿地净化带300都具有一定的储水功能,可以长期为水生植物提供水分,即使在非雨天气也能保障第二植被层210和第三植被层310的生命活力,避免频繁更换或维护植物,降低生态护岸结构的检修成本。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填料层320为粒径3-5mm的碎红砖和沸石混合物,第二填料层320填充厚度为40-50cm。
在本申请中,第二填料层320选用碎红砖和沸石的混合物,其中碎红砖和沸石可以选用6:4的配比,使第二填料层320的净化效果更好。沸石对去除氨氮、有机污染物、金属元素、射性物质、杀菌等都有明显的效果,选用碎红砖和沸石的混合物在吸附氮磷污染物等污染物保障净化效果的同时还有成本低的优点。在生态护坡截留带100和植草沟预处理带200截留大颗粒污染物后,雨水中存在大颗粒污染物较少,因此可以选用粒径较小的3-5mm的碎红砖和沸石混合物,可以提高第二填料层320与水的接触面积,减缓流速,延长净化时间,从而使雨水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净化。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人工湿地净化带300还包括第三填料层330和第四填料层340,第三填料层330设置于第二填料层320的下方,第四填料层340设置于第三填料层330的下方。
具体的,在人工湿地净化带300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三植被层310、第二填料层320、第三填料层330和第四填料层340,各填料层选用不同特性的净化材料,可以更全面的去除雨水中的各类污染物,提高生态护岸结构的污染物去除率。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填料层330为粒径5-10mm的火山石,第三填料层330的填充厚度为50-70mm;第四填料层340为粒径10-20mm的砾石,第四填料层340的填充厚度为20cm。
在本申请中,第三填料层330选用火山石,火山石多孔表面积大,可以充分吸附水中的有害细菌和部分重金属离子,同时火山石还有保持水的酸碱度的稳定性的作用,使水接近中性,保障排入河湖水系中水的水质稳定。此外,火山石还有利于微生物挂膜生长,去除雨水中的有机物。选用5-10mm的火山石可以在保障水流顺畅的同时使火山石与水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有较大面积的微生物膜,增强火山石的净化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填料层320、第三填料层330和第四填料层340中的填料粒径逐渐增大,可以使雨水更易自上而下流过人工湿地净化带300,同时便于在第四填料层340的底部集水。
在一些可实现的方式中,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人工湿地净化带300还包括多个集水渠350、多个集水管360和多个出水管370,集水管360和出水管370均与集水渠350连通,集水渠350与仿生防护带400相邻,各集水渠350沿河道方向间隔设置;集水管360的一端与第四填料层340连通,集水渠350的另一端与出水管370连通,以使第四填料层340的水经集水渠350排出至仿生防护带400。
在本申请中,人工湿地净化带300与仿生防护带400连接的一侧竖直设置有集水渠350。雨水进入人工湿地净化带300后,依次经过第三植被层310、第二填料层320、第三填料层330和第四填料层340进行净化,集水管360水平设置在第四填料层340的底部,净化后的雨水通过集水管360进入集水渠350中。根据连通器原理,随着人工湿地净化带300中雨水的增多,集水渠350中净化后的雨水的水位升高,当水位升高至集水渠350与出水管370连通处时,雨水通过出水管370输出至仿生防护带400。由此可以保障输出的雨水均已经过人工湿地净化带300的充分净化,保障污染物的去除效率。
此外,本申请中的集水管360和出水管370均可选用硬聚氯乙烯(UnplasticizedPolyvinyl Chloride,UPVC)管,硬聚氯乙烯(Un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UPVC)管有强抗腐蚀性,水利条件强,可以保障集水管360和出水管370的使用寿命,降低生态护岸结构的检修成本。
综上,本申请的生态护岸结构首先通过生态护坡截留带100截留雨水中的大颗粒污染物,避免堵塞,雨水进入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后,在导流板230的导向下,经植草沟预处理带200底部,截留大颗粒污染物和泥沙后,通过透水挡墙240流入人工湿地净化带300。雨水在人工湿地净化带300中自上流下,充分净化其中的氮磷污染物及其他有机物,后经过集水管360、集水渠350和出水管370进入仿生防护带400,并沿仿生防护带400流入河湖水系。一方面,初步截留大颗粒污染物降低堵塞的可能性,另一方面经多种净化材料净化提高了对雨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避免河湖遭受污染。此外,本申请的生态护岸结构还有结构简单且顺应斜坡地势,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检修养护成本低的优点。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是另有精确具体地规定。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生态护坡截留带、植草沟预处理带、人工湿地净化带和仿生防护带,所述生态护坡截留带、所述植草沟预处理带、所述人工湿地净化带和所述仿生防护带沿坡面向河道依次逐级降低,所述植草沟预处理带和所述人工湿地净化带设置为凹槽结构;
所述生态护坡截留带用于与堤顶路相邻,所述生态护坡截留带用于截留雨水中的大颗粒污物并减缓雨水流速;
所述植草沟预处理带用于截留雨水中的泥沙及大颗粒悬浮物;
所述人工湿地净化带用于吸收雨水中的氮磷污染物,降低雨水中有机物含量;
所述仿生防护带的末端用于与河道连接,所述仿生防护带用于水土保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护坡截留带包括第一植被层;
所述植草沟预处理带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二植被层和第一填料层;
所述人工湿地净化带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三植被层和第二填料层;
所述仿生防护带包括石笼网和植草砖错层堆砌形成的植草砖层,所述石笼网位于所述植草砖层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料层为粒径10-20mm的砾石,所述第一填料层的填充厚度为100-150c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植草沟预处理带还包括导流板和透水挡墙,所述透水挡墙位于所述导流板和所述人工湿地净化带之间,所述导流板插设再所述第一填料层内;
所述透水挡墙由多个人造块材堆砌形成,同一层各所述人造块材之间设置过水孔,以使水从所述植草沟预处理带输出至所述人工湿地净化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板为5-15mm的玻璃钢板,所述导流板设置在靠近所述透水挡墙一侧,所述导流板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填料层的上表面齐平,所述导流板的下端距所述第一填料层底部15-20c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植被层为草本植物层,所述第二植被层和所述第三植被层中至少一者为水生植物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填料层为粒径3-5mm的碎红砖和沸石混合物,所述第二填料层填充厚度为40-50cm。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净化带还包括第三填料层和第四填料层,所述第三填料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填料层的下方,所述第四填料层设置于所述第三填料层的下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填料层为粒径5-10mm的火山石,所述第三填料层的填充厚度为50-70mm;
所述第四填料层为粒径10-20mm的砾石,所述第四填料层的填充厚度为20cm。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态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工湿地净化带还包括多个集水渠、多个集水管和多个出水管,所述集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均与所述集水渠连通,所述集水渠与所述仿生防护带相邻,各所述集水渠沿所述河道方向间隔设置;
所述集水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填料层连通,所述集水渠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管连通,以使所述第四填料层的水经所述集水渠排出至所述仿生防护带。
CN202322433999.6U 2023-09-07 2023-09-07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Active CN22088851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33999.6U CN220888515U (zh) 2023-09-07 2023-09-07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33999.6U CN220888515U (zh) 2023-09-07 2023-09-07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88515U true CN220888515U (zh) 2024-05-03

Family

ID=90879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33999.6U Active CN220888515U (zh) 2023-09-07 2023-09-07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8851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073111B (zh)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及方法
CN106830506B (zh) 一种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强化脱氮除磷生物滞留池
US6379543B1 (en) Water treatment system
CN203095721U (zh)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生态协同处理装置
CN109399800B (zh) 一种河流湖泊径流污染梯级控制系统
CN106365389B (zh) 一种适用于城镇黑臭河道的人工湿地净化处理系统
CN101254991A (zh) 消除河流或沟渠污染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方法
CN207512028U (zh) 一种河流水质原位净化系统
CN211080099U (zh) 一种生态河道护岸
CN109797839B (zh) 一种城市道路雨水口高效截污装置及截污操作方法
KR101239389B1 (ko) 자연형 침투도랑형 재이용수 활용 비점오염저감시설
CN110759481A (zh) 一种高效除磷的生物滞留池
CN103011497B (zh) 可反冲洗组合式农田面源污染截流净化系统
CN211283925U (zh) 一种下沉式缓冲带公路径流净化装置
CN113248077A (zh) 一种公路海绵型复合边沟碳中和系统与方法
CN210315414U (zh) 一种治理离子型稀土矿山原地浸矿浸出液的生态沟渠
CN211339192U (zh) 一种适用于城市湖泊外源污染控制的生态修复系统
CN212315838U (zh) 一种生态驳岸净化系统
CN204529468U (zh) 一种用于收集处理初期雨水且不影响行洪的生态沟渠结构
CN205011476U (zh) 一种应用于河道水体修复的生态预处理系统
CN107354990A (zh) 一种用于路旁的蓄渗净排型雨水回用装置
CN217868333U (zh) 一种驳岸型潜流湿地
CN220888515U (zh) 一种生态护岸结构
CN217103250U (zh) 一种排口抗冲刷沉降净化系统
CN104761058A (zh) 一种用于收集处理初期雨水且不影响行洪的生态沟渠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