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4235U - 耳机充电电路 - Google Patents

耳机充电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4235U
CN220874235U CN202322280695.0U CN202322280695U CN220874235U CN 220874235 U CN220874235 U CN 220874235U CN 202322280695 U CN202322280695 U CN 202322280695U CN 220874235 U CN220874235 U CN 2208742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main control
mos tube
output end
char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8069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龙瑞前
李卓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izhou Jingh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izhou Jingh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izhou Jingh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izhou Jinghao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8069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42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42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42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耳机充电电路,包括:充电管理电路、电压转换电路、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第二插入检测电路和主控电路。本申请通过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耳机接触,接收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电压,并向主控电路输出第一反馈信号,主控电路接收第一反馈信号后向第一插入检测电路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耳机接触,接收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电压,并向主控电路输出第二反馈信号,主控电路接收第二反馈信号后向第二插入检测电路输出第二控制信号;进而控制第一插入检测电路和第二插入检测电路是否继续向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输出电压,避免充电盒的无效放电,提高了充电盒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耳机充电电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耳机充电电路。
背景技术
耳机是移动通信中非常重要的设备,耳机拥有小巧、便携、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的优点。耳机一般包括左右耳机和一个充电盒,耳机、充电盒都自带锂电池,耳机可放入充电盒进行充电,充电盒自身也可充电;在使用过程中,充电盒可给耳机进行充电,增强耳机的续航能力。
现有技术中,耳机及其充电盒一般设计为充电分离的形式,对于单个耳机,耳机和充电盒的接触点要用两个充电触点;但在该种方式中,当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后,发生摇晃的情况下,耳机与充电盒会产生瞬间的分离,然而此时的充电盒中的接触点仍然在输出电压,导致充电盒在无效放电,降低了充电盒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耳机充电电路。
一种耳机充电电路,包括:
充电管理电路,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输出端与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外部电源提供的第一供电电压,并将所述第一供电电压转换为第一电压后输出给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和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
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端与主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后输出给所述主控电路;
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输出第一反馈信号;
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输出第二反馈信号;
所述主控电路,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二反馈信号,并向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及向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包括:
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输出第一反馈信号;
第一开关电路,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并使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向所述第一耳机输出第二供电电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包括:
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输出第二反馈信号;
第二开关电路,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并使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向所述第二耳机输出第三供电电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USB接口、第一充电芯片、电池、第一保险丝、第一电感和第一TVS管;
所述USB接口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保险丝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保险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电池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开关端连接;
所述第一TVS管的一端与所述USB接口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电池端还与所述电池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的输入端和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二保险丝、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电压转换芯、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二保险丝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保险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压转换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压转换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压转换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接地;
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及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
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包括:第二充电芯片、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二TVS管和第三TVS管、第二电感和第三电感;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
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充电芯片的供电端连接;
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二充电芯片的电池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TVS管的一端及第一弹针连接,所述第二TVS管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TVS管及所述第一弹针连接;
所述第三TVS管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包括:第三充电芯片、第七MOS管、第八MOS管、第四TVS管和第五TVS管、第四电感和第五电感;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九MOS管和第十MOS管;
所述第七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八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三充电芯片的供电端连接;
所述第八MOS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MO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三充电芯片的电池端与所述第四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TVS管的一端及第二弹针连接,所述第四TVS管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五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九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TVS管及所述第二弹针连接;
所述第五TVS管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九MOS管的漏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MO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十MOS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MOS管的源极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
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
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并联;
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充电芯片的电池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五电容与所述第四电容并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还包括: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和第九电容;
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七电容与所述第六电容并联;
所述第八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充电芯片的电池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九电容与所述第八电容并联。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耳机接触,接收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电压,并向主控电路输出第一反馈信号,主控电路接收第一反馈信号后向第一插入检测电路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耳机接触,接收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电压,并向主控电路输出第二反馈信号,主控电路接收第二反馈信号后向第二插入检测电路输出第二控制信号;进而控制第一插入检测电路和第二插入检测电路是否继续向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输出电压,避免充电盒的无效放电,提高了充电盒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耳机充电电路的结构框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充电管理电路的电路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压转换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的电路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电路的电路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的电路图;
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开关电路的电路图;
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主控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耳机是移动通信中非常重要的设备,耳机拥有小巧、便携、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的优点。耳机一般包括左右耳机和一个充电盒,耳机、充电盒都自带锂电池,耳机可放入充电盒进行充电,充电盒自身也可充电;在使用过程中,充电盒可给耳机进行充电,增强耳机的续航能力。现有技术中,耳机及其充电盒一般设计为充电分离的形式,对于单个耳机,耳机和充电盒的接触点要用两个充电触点;但在该种方式中,当耳机与充电盒接触后,发生摇晃的情况下,耳机与充电盒会产生瞬间的分离,然而此时的充电盒中的接触点仍然在输出电压,导致充电盒在无效放电,降低了充电盒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耳机充电电路,如图1所示,包括:充电管理电路10、电压转换电路20、第一插入检测电路30、第二插入检测电路40和主控电路50,其中,所述充电管理电路10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输出端与电压转换电路20的输入端、第一插入检测电路30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插入检测电路4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外部电源提供的第一供电电压,并将所述第一供电电压转换为第一电压后输出给所述电压转换电路20、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30和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40;所述电压转换电路20的输出端与主控电路50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后输出给所述主控电路50;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30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50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50输出第一反馈信号;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40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50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50输出第二反馈信号;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30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4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二反馈信号,并向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30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及向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40输出第二控制信号。本申请通过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耳机接触,接收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电压,并向主控电路输出第一反馈信号,主控电路接收第一反馈信号后向第一插入检测电路输出第一控制信号;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耳机接触,接收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的第一电压,并向主控电路输出第二反馈信号,主控电路接收第二反馈信号后向第二插入检测电路输出第二控制信号;进而控制第一插入检测电路和第二插入检测电路是否继续向第一耳机和第二耳机输出电压,避免充电盒的无效放电,提高了充电盒的使用寿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及图5所示,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30包括: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301和第一开关电路302;其中,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301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1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50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50输出第一反馈信号;所述第一开关电路302的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301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并使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301向所述第一耳机输出第二供电电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及图7所示,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40包括: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401和第二开关电路402,其中,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401的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10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50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50输出第二反馈信号;所述第二开关电路402的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401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并使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401向所述第二耳机输出第三供电电压。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所述充电管理电路10包括:USB接口、第一充电芯片U1、电池BATT、第一保险丝F1、第一电感L1和第一TVS管ESD1;其中,所述USB接口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保险丝F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保险丝F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U1的输入端VIN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U1的电池端BAT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U1的开关端SW连接;所述第一TVS管ESD1的一端与所述USB接口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充电芯片U1的电池端BAT还与所述电池BATT的输入端1连接;所述第一充电芯片U1的第一输出端ENBST与所述电池BATT的输入端1和所述电压转换电路2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芯片U1的第二输出端VOUT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30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40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芯片U1的第三输出端NTC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20的输入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电压转换电路20包括:第二保险丝F4、第一二极管D7、第二二极管D1、稳压二极管D16、电压转换芯U5、第一MOS管Q7、第二MOS管Q8、第一电阻R38、第二电阻R39和第一电容C14;其中,所述第二保险丝F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U1的第三输出端NTC连接,所述第二保险丝F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7的阴极与所述电压转换芯U5的输入端VIN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1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U1的第一输出端ENBST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1的阴极与所述电压转换芯U5的输入端VIN连接;所述电压转换芯U5的输出端OUT与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6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7的阳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D16的阳极接地;所述第一MOS管Q7的漏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Q7的源极与所述第一电阻R38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R38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R39的一端及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R3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一电容C14与所述第二电阻R39并联;所述第一MOS管Q7的栅极与所述第二MOS管Q8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8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Q8的源极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301包括:第二充电芯片U4、第三MOS管Q5、第四MOS管Q6、第二TVS管ESD6和第三TVS管ESD2、第二电感L2和第三电感L3;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开关电路302包括:第五MOS管Q4和第六MOS管Q1;其中,所述第三MOS管Q5的漏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5的栅极与所述第四MOS管Q6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Q5的源极与所述第二充电芯片U4的供电端VCC连接;所述第四MOS管Q6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Q6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二充电芯片U4的电池端BAT与所述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TVS管ESD6的一端及第一弹针连接,所述第二TVS管ESD6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感L3的一端与所述第五MOS管Q4的栅极和所述第六MOS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TVS管ESD2及所述第一弹针连接;所述第三TVS管ESD2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MOS管Q4的漏极与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Q4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六MOS管Q1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Q1的源极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401包括:第三充电芯片U2、第七MOS管Q9、第八MOS管Q10、第四TVS管ESD3和第五TVS管ESD4、第四电感L4和第五电感L5;如图7所示,所述第二开关电路402包括:第九MOS管Q3和第十MOS管Q2;其中,所述第七MOS管Q9的漏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1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MOS管Q9的栅极与所述第八MOS管Q1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七MOS管Q9的源极与所述第三充电芯片U2的供电端VCC连接;所述第八MOS管Q10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MOS管Q10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三充电芯片U2的电池端BAT与所述第四电感L4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L4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TVS管ESD3的一端及第二弹针连接,所述第四TVS管ESD3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电感L5的一端与所述第九MOS管Q3的栅极和所述第十MOS管Q2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电感L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TVS管ESD4及所述第二弹针连接;所述第五TVS管ESD4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九MOS管Q3的漏极与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MOS管Q3的源极接地;所述第十MOS管Q2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5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MOS管Q2的源极接地。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所述主控电路50包括:主控芯片U6;其中,所述主控芯片U6的第一输入端PA4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3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第二输入端PA3与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40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第三输入端PB2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第一输出端PB7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3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控芯片U6的第二输出端PC5与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40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301还包括:第二电容C7、第三电容C10、第四电容C5和第五电容C17;其中,所述第二电容C7的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Q5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三电容C10与所述第二电容C7并联;所述第四电容C5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充电芯片U4的电池端BAT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五电容C17与所述第四电容C5并联。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401还包括:第六电容C9、第七电容C8、第八电容C22和第九电容C13;其中,所述第六电容C9的一端与所述第七MOS管Q9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七电容C8与所述第六电容C9并联;所述第八电容C22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充电芯片U2的电池端BAT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九电容C13与所述第八电容C22并联。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耳机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管理电路,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输出端与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外部电源提供的第一供电电压,并将所述第一供电电压转换为第一电压后输出给所述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和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
所述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端与主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将所述第一电压转换为第二电压后输出给所述主控电路;
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第一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输出第一反馈信号;
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输出第二反馈信号;
所述主控电路,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反馈信号和所述第二反馈信号,并向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及向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输出第二控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包括:
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输出第一反馈信号;
第一开关电路,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并使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向所述第一耳机输出第二供电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包括:
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输入端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第一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连接,第二输出端与第二耳机接触,用于接收所述第一电压,并向所述主控电路输出第二反馈信号;
第二开关电路,输入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连接,用于接收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并使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向所述第二耳机输出第三供电电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包括:USB接口、第一充电芯片、电池、第一保险丝、第一电感和第一TVS管;
所述USB接口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连接,输出端与所述第一保险丝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保险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电池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开关端连接;
所述第一TVS管的一端与所述USB接口的输出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电池端还与所述电池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的输入端和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和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第三输出端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耳机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包括:第二保险丝、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电压转换芯、第一MOS管、第二MOS管、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一电容;
所述第二保险丝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第三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保险丝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压转换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电压转换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电压转换芯的输出端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
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阴极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稳压二极管的阳极接地;
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阳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阻的一端及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阻并联;
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接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耳机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包括:第二充电芯片、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二TVS管和第三TVS管、第二电感和第三电感;
所述第一开关电路包括:第五MOS管和第六MOS管;
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二充电芯片的供电端连接;
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二充电芯片的电池端与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TVS管的一端及第一弹针连接,所述第二TVS管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TVS管及所述第一弹针连接;
所述第三TVS管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六MOS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接地。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耳机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包括:第三充电芯片、第七MOS管、第八MOS管、第四TVS管和第五TVS管、第四电感和第五电感;
所述第二开关电路包括:第九MOS管和第十MOS管;
所述第七MOS管的漏极与所述充电管理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七MOS管的栅极与所述第八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三充电芯片的供电端连接;
所述第八MOS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八MO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三充电芯片的电池端与所述第四电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TVS管的一端及第二弹针连接,所述第四TVS管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五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九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五TVS管及所述第二弹针连接;
所述第五TVS管的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九MOS管的漏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九MOS管的源极接地;
所述第十MOS管的栅极与所述主控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十MOS管的源极接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耳机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控电路包括:主控芯片;
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一输入端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二输入端与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一输出端连接;
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三输入端与所述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一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所述主控芯片的第二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插入检测电路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耳机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充电管理电路还包括: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和第五电容;
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并联;
所述第四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充电芯片的电池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五电容与所述第四电容并联。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耳机充电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耳机充电管理电路还包括:第六电容、第七电容、第八电容和第九电容;
所述第六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七电容与所述第六电容并联;
所述第八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三充电芯片的电池端连接,另一端接地;
所述第九电容与所述第八电容并联。
CN202322280695.0U 2023-08-23 2023-08-23 耳机充电电路 Active CN2208742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80695.0U CN220874235U (zh) 2023-08-23 2023-08-23 耳机充电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80695.0U CN220874235U (zh) 2023-08-23 2023-08-23 耳机充电电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4235U true CN220874235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077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80695.0U Active CN220874235U (zh) 2023-08-23 2023-08-23 耳机充电电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42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590882U (zh) 蓝牙耳机
CN210137424U (zh) 一种耳机硬件复位系统
CN102403741A (zh) 电池漏电保护电路
CN220874235U (zh) 耳机充电电路
CN206076997U (zh) 移动电源的电池保护激活电路及移动电源
CN203722263U (zh) 一种便携式移动终端的充电电路
CN106160124A (zh) 移动电源的电池保护激活电路及移动电源
CN210780130U (zh) 电源关断控制电路
CN204928344U (zh) 一种低功耗图像数据采集摄像头
CN203218872U (zh) 基于单片机的低功耗镍氢电池保护电路
CN217546274U (zh) 一种耳机pop音消除电路及电子设备
CN206673631U (zh) 一种电池充电电路
CN215911921U (zh) 电量检测系统及电子设备
CN215818548U (zh) 通过短接让tws耳机充电盒实现霍尔、按键控制的电路
CN214900163U (zh) 一种用于无线音响的低电量自动关机电路
CN211905621U (zh) 一种充电器获取电池电量的电路
CN209358778U (zh) 一种助听器用低电压报警电路
CN203912163U (zh) 一种智能控制型无线蓝牙音响系统
CN220874403U (zh) 电压转换电路及充电装置
CN202696541U (zh) 基于电脑usb电源供电和usb声卡整合的音频放大器系统
CN106655406B (zh) 一种单口充电装置
CN102074933B (zh) 一种低功耗控制及激活电路
CN218633389U (zh) 电池保护电路及供电电路
CN214543674U (zh) 开关切换电路、充电管理电路及无线充电式移动电源
CN210517815U (zh) 一种无线通信遥控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