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71074U - 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71074U
CN220871074U CN202322341272.5U CN202322341272U CN220871074U CN 220871074 U CN220871074 U CN 220871074U CN 202322341272 U CN202322341272 U CN 202322341272U CN 220871074 U CN220871074 U CN 2208710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resh air
exhaust
fresh
fa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4127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杜玉凤
曾新成
梁超强
欧广坚
吴家恒
张福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TCL Air Conditioner Zho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4127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710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710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710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新风系统包括一风道壳体、排风风机模块和新风风机模块;风道壳体包括第一风道段、第二风道段和第三风道段,第一风道段、第二风道段和第三风道段依次首尾相接,且呈“U”字形布置;排风风机模块设置于第一风道段的侧壁且位于风道壳体的外侧,新风风机模块设置于第一风道段与第三风道段之间;第三风道段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排风进风口,第三风道段内还设有全热交换芯,新风进风口和排风进风口分别正对全热交换芯的第一通道的入口和第二通道的入口;第一通道的出口连通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第二通道的出口依次通过第三风道段、第二风道段、第一风道段连通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

Description

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传统挂壁式空调的新风系统,通过电机驱动离心风叶转动,转动的离心风叶将室外新风吸入室内,实现空调的吸新风功能。目前的挂壁式空调的新风系统只有吸新风功能,如要增加排污风功能,则需要独立于空调外增加排污风系统,这会导致空调售后安装难度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以解决现有空调的新风系统只能独立于空调外增加排污风系统,导致空调售后安装难度增加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新风系统,所述新风系统包括一风道壳体、排风风机模块和新风风机模块;所述风道壳体包括第一风道段、第二风道段和第三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第二风道段和第三风道段依次首尾相接,且呈“U”字形布置;其中,所述排风风机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段的侧壁且位于所述风道壳体的外侧,所述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风道段连通;所述新风风机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段与所述第三风道段之间,且所述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三风道段连通;所述第三风道段上设有新风进风口和排风进风口,所述第三风道段内还设有全热交换芯,所述新风进风口和所述排风进风口分别正对所述全热交换芯的第一通道的入口和第二通道的入口;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风道段、所述第二风道段、所述第一风道段连通所述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
可选的,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段内,且所述驱动件分别与所述排风风机模块的排风风叶和所述新风风机模块的新风风叶驱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驱动件为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两个电机轴分别与所述新风风叶和所述排风风叶驱动连接;或者,所述驱动件包括排风电机和新风电机,所述新风电机与所述新风风叶驱动连接,所述排风电机与所述排风风叶驱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风道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新风壳体和排风壳体,所述排风壳体、所述新风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的上方并沿所述第一壳体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所述排风壳体与所述新风壳体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段,所述第一壳体内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段,所述第二壳体内形成所述第三风道段;所述排风风机模块设置于所述排风壳体内,所述新风风机模块设置于所述新风壳体内。
可选的,所述排风壳体上设有排风出风口,所述排风出风口与所述排风风机模块的出口端连通;所述新风壳体上设有新风出风口,所述新风出风口与所述新风风机模块的出口端连通。
可选的,所述新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背面,所述排风进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的顶面;所述排风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排风壳体的背面,所述新风出风口设置于所述新风壳体的正面。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插槽,两个所述第一插槽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通孔连通,所述全热交换芯的两侧分别插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插槽中。
可选的,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新风滤网和/或排风滤网,所述新风滤网设置于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入口之间,所述排风滤网设置于所述排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插槽,两个所述第二插槽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通孔连通,所述新风滤网的两侧分别插接在两个所述第二插槽中;和/或,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二壳体的内壁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插槽,两个所述第三插槽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通孔连通,所述排风滤网的两侧分别插接在两个所述第三插槽中。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如上所述的新风系统。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风道壳体的第一风道段、第二风道段和第三风道段依次首尾相接且呈“U”字形布置,排风风机模块设置于第一风道段的侧壁且位于风道壳体的外侧,新风风机模块设置于第一风道段与第三风道段之间,第三风道段内设有全热交换芯与新风进风口、排风进风口、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和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连通,从而使得室外新风和室内污风可以分别在新风风机模块和排风风机模块的作用下进入全热交换芯进行热交换,换热完成后的室外新风和室内污风再分别通过新风风机模块的出风端和排风风机模块的出风端排至室内和室外,由此实现了将新风功能模块和排风功能模块集成在一起,有效地降低了空调的售后安装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其中,在下面的描述中相同的附图标号表示相同部分。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新风系统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新风系统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1、第一风道段;102、第二风道段;103、第三风道段;105、新风进风口;106、排风进风口;110、第一壳体;120、第二壳体;121、第一通孔;122、第二通孔;123、第三通孔;124、第一子壳体;125、第二子壳体;130、新风壳体;131、新风出风口;132、第一新风蜗壳;133、第二新风蜗壳;140、排风壳体;141、排风出风口;142、第一排风蜗壳;143、第二排风蜗壳;150、安装架;210、新风风叶;220、排风风叶;300、全热交换芯;301、第一通道的入口;302、第二通道的入口;303、第一通道的出口;304、第二通道的出口;400、驱动件;510、新风滤网;520、排风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如图1-图3所示,该新风系统包括一风道壳体、排风风机模块和新风风机模块;风道壳体包括第一风道段101、第二风道段102和第三风道段103,第一风道段101、第二风道段102和第三风道段103依次首尾相接,且呈“U”字形布置;其中,排风风机模块设置于第一风道段101的侧壁且位于风道壳体的外侧,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与第一风道段101连通;新风风机模块设置于第一风道段101与第三风道段103之间,且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与第三风道段103连通;第三风道段103上设有新风进风口105和排风进风口106,第三风道段103内还设有全热交换芯300,新风进风口105和排风进风口106分别正对全热交换芯300的第一通道的入口301和第二通道的入口302;第一通道的出口303连通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第二通道的出口304依次通过第三风道段103、第二风道段102、第一风道段101连通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通过设置风道壳体的第一风道段101、第二风道段102和第三风道段103依次首尾相接且呈“U”字形布置,排风风机模块设置于第一风道段101的侧壁且位于风道壳体的外侧,新风风机模块设置于第一风道段101与第三风道段103之间,第三风道段103内设有全热交换芯300与新风进风口105、排风进风口106、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和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连通,从而使得室外新风和室内污风可以分别在新风风机模块和排风风机模块的作用下进入全热交换芯300进行热交换,换热完成后的室外新风和室内污风再分别通过新风风机模块的出风端和排风风机模块的出风端排至室内和室外,由此实现了将新风功能模块和排风功能模块集成在一起,有效地降低了空调的售后安装难度。
其中,全热交换芯300具有热回收功能,当开启新风系统时,全热交换芯300能有效地回收室内污风中的冷量或热量,对引入的室外新风进行预冷或预热,即室外新风和室内污风在全热交换芯300中进行热交换,使得进入室内的新风与室内空气的温差降低,节约空调制冷或制热时的耗电量,达到节能的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新风壳体130和排风壳体140,排风壳体140、新风壳体130和第二壳体120均设置于第一壳体110的上方并沿第一壳体11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排风壳体140与新风壳体130围合形成第一风道段101,第一壳体110内形成第二风道段102,第二壳体120内形成第三风道段103;排风风机模块设置于排风壳体140内,新风风机模块设置于新风壳体130内。
其中,排风壳体140上设有排风出风口141,排风出风口141与排风风机模块的出口端连通;新风壳体130上设有新风出风口131,新风出风口131与新风风机模块的出口端连通。
可选的,新风进风口105设置于第二壳体120的背面,排风进风口106设置于第二壳体120的顶面;排风出风口141设置于排风壳体140的背面,新风出风口131设置于新风壳体130的正面。通过将新风进风口105设置于第二壳体120的背面以及将排风出风口141设置于排风壳体140的背面,可以使新风管和排风管均布置于风道壳体的背面,方便于新风管和排风管伸出墙体外,同时也使得新风系统的整体结构更美观。通过将排风进风口106设置于第二壳体120的顶面,可以使新风系统的整体结构更美观、布局更合理;通过将新风出风口131设置于新风壳体130的正面,可以使新风更顺畅地吹向室内。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壳体120上设有第一通孔121,第二壳体120的内壁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插槽,两个第一插槽的一端均与第一通孔121连通,全热交换芯300的两侧分别插接在两个第一插槽中。通过在第二壳体120设置上述第一通孔121和第一插槽,方便于全热交换芯300的安装和拆卸。
可选的,新风系统还包括新风滤网510和/或排风滤网520,新风滤网510设置于新风进风口105与第一通道的入口301之间,排风滤网520设置于排风进风口106与第二通道的入口302之间。其中,新风滤网510的作用是过滤室外新风中的杂质,避免污染室内空气,影响用户的健康;排风滤网520的作用是过滤室内污风中的杂质,避免污染环境。当开启新风系统时,室外新风通过新风进风口105进入第三风道段103内,经过新风滤网510过滤后进入全热交换芯300的第一通道内,然后进入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最后从新风风机模块的出风端排出,实现新风的过滤和换热;室内污风通过排风进风口106进入第三风道段103内,经过排风滤网520过滤后进入全热交换芯300的第二通道内,然后依次经过第三风道段103、第二风道段102和第一风道段101进入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最后从排风风机模块的出风端排出,实现室内污风的过滤和换热。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壳体120上设有第二通孔122,第二壳体120的内壁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插槽,两个第二插槽的一端均与第二通孔122连通,新风滤网510的两侧分别插接在两个第二插槽中。通过在第二壳体120设置上述第二通孔122和第二插槽,方便于新风滤网510的安装和拆卸。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壳体120上还设有第三通孔123,第二壳体120的内壁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插槽,两个第三插槽的一端均与第三通孔123连通,排风滤网520的两侧分别插接在两个第三插槽中。通过在第二壳体120设置上述第三通孔123和第三插槽,方便于排风滤网520的安装和拆卸。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120包括第一子壳体124和第二子壳体125,第一子壳体124和第二子壳体125围合形成容置腔,全热交换芯300、新风滤网510和排风滤网520均设置于该容置腔内;新风进风口105设置于第一子壳体124上,第一通孔121、第二通孔122和第三通孔123均设置于第二子壳体125上。
可选的,新风壳体130和排风壳体140可以均为蜗壳结构,从而可以更好地收集新风风机模块和排风风机模块甩出的气体,使室外新风和室内污风可以分别集中流向新风出风口131和排风出风口141。具体的,如图2所示,蜗壳结构的新风壳体130包括第一新风蜗壳132和第二新风蜗壳133,第一新风蜗壳132与第二新风蜗壳133围合形成新风腔,新风风机模块设置于该新风腔内;蜗壳结构的排风壳体140包括第一排风蜗壳142和第二排风蜗壳143,第一排风蜗壳142与第二排风蜗壳143围合形成排风腔,排风风机模块设置于该排风腔内,第二排风蜗壳143与第二新风蜗壳133围合形成上述第一风道段101。
如图1-图3所示,新风系统还包括驱动件400,驱动件400设置于第一风道段101内,且驱动件400分别与排风风机模块的排风风叶220和新风风机模块的新风风叶210驱动连接。具体的,驱动件400能驱动新风风机叶和排风风机叶转动,转动的新风风叶210能驱动室外新风从新风进风口105依次流入第三风道段103、全热交换芯300的第一通道和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最后从新风风机模块的出风端流出至室内;转动的排风风叶220能驱动室内污风从排风进风口106依次流入第三风道段103、全热交换芯300的第二通道、第二风道段102、第一风道段101和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最后从排风风机模块的出风端流出至室外。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驱动件400为双轴电机,双轴电机的两个电机轴分别与新风风叶210和排风风叶220驱动连接。通过采用一个双轴电机驱动新风风叶210和排风风叶220转动,有利于减少驱动件400的数量,从而简化新风系统的结构,缩小新风系统的体积。可选的,驱动件400安装于一安装架150上,该安装架150设置于上述容纳腔内,由此可以实现将驱动件400设置于容纳腔内。
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驱动件400也可以包括排风电机和新风电机,新风电机与新风风叶210驱动连接以驱动新风风叶210转动,排风电机与排风风叶220驱动连接以驱动排风风叶220转动。
图1-图3所示的新风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开启新风系统时,驱动件400驱动新风风叶210和排风风叶220同时转动,新风风叶210将室外新风从新风管吸入到新风进风口105,经新风进风口105进入第三风道段103内,经新风滤网510过滤后进入全热交换芯300的第一通道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室外新风依次经过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和新风风机模块的出风端,最后从新风出风口131排至室内;与此同时,排风风叶220将室内污风从室内经排风进风口106进入到第三风道段103内,经排风滤网520过滤后进入全热交换芯300的第二通道进行热交换,换热后的室内污风依次经过第三风道段103、第二风道段102、第一风道段101、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和排风风机模块的出风端,最后从排风出风口141通过排风管排至室外。在图3中,虚线箭头表示室外新风的流向,实线箭头表示室内污风的流向。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包括新风系统,该新风系统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调室内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新风系统和空调室内机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风道壳体、排风风机模块和新风风机模块;
所述风道壳体包括第一风道段(101)、第二风道段(102)和第三风道段(103),所述第一风道段(101)、第二风道段(102)和第三风道段(103)依次首尾相接,且呈“U”字形布置;
其中,所述排风风机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段(101)的侧壁且位于所述风道壳体的外侧,所述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一风道段(101)连通;
所述新风风机模块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段(101)与所述第三风道段(103)之间,且所述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与所述第三风道段(103)连通;
所述第三风道段(103)上设有新风进风口(105)和排风进风口(106),所述第三风道段(103)内还设有全热交换芯(300),所述新风进风口(105)和所述排风进风口(106)分别正对所述全热交换芯(300)的第一通道的入口(301)和第二通道的入口(302);
所述第一通道的出口(303)连通所述新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所述第二通道的出口(304)依次通过所述第三风道段(103)、所述第二风道段(102)、所述第一风道段(101)连通所述排风风机模块的进风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驱动件(400),所述驱动件(400)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段(101)内,且所述驱动件(400)分别与所述排风风机模块的排风风叶(220)和所述新风风机模块的新风风叶(210)驱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400)为双轴电机,所述双轴电机的两个电机轴分别与所述新风风叶(210)和所述排风风叶(220)驱动连接;
或者,所述驱动件(400)包括排风电机和新风电机,所述新风电机与所述新风风叶(210)驱动连接,所述排风电机与所述排风风叶(220)驱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10)、第二壳体(120)、新风壳体(130)和排风壳体(140),所述排风壳体(140)、所述新风壳体(130)和所述第二壳体(120)均设置于所述第一壳体(110)的上方并沿所述第一壳体(110)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
所述排风壳体(140)与所述新风壳体(130)围合形成所述第一风道段(101),所述第一壳体(110)内形成所述第二风道段(102),所述第二壳体(120)内形成所述第三风道段(103);所述排风风机模块设置于所述排风壳体(140)内,所述新风风机模块设置于所述新风壳体(130)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风壳体(140)上设有排风出风口(141),所述排风出风口(141)与所述排风风机模块的出口端连通;所述新风壳体(130)上设有新风出风口(131),所述新风出风口(131)与所述新风风机模块的出口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进风口(105)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20)的背面,所述排风进风口(106)设置于所述第二壳体(120)的顶面;所述排风出风口(141)设置于所述排风壳体(140)的背面,所述新风出风口(131)设置于所述新风壳体(130)的正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20)上设有第一通孔(121),所述第二壳体(120)的内壁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插槽,两个所述第一插槽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一通孔(121)连通,所述全热交换芯(300)的两侧分别插接在两个所述第一插槽中。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系统还包括新风滤网(510)和/或排风滤网(520),所述新风滤网(510)设置于所述新风进风口(105)与所述第一通道的入口(301)之间,所述排风滤网(520)设置于所述排风进风口(106)与所述第二通道的入口(302)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120)上设有第二通孔(122),所述第二壳体(120)的内壁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插槽,两个所述第二插槽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二通孔(122)连通,所述新风滤网(510)的两侧分别插接在两个所述第二插槽中;
和/或,所述第二壳体(120)上设有第三通孔(123),所述第二壳体(120)的内壁上设有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三插槽,两个所述第三插槽的一端均与所述第三通孔(123)连通,所述排风滤网(520)的两侧分别插接在两个所述第三插槽中。
10.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新风系统。
CN202322341272.5U 2023-08-29 2023-08-29 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208710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1272.5U CN220871074U (zh) 2023-08-29 2023-08-29 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41272.5U CN220871074U (zh) 2023-08-29 2023-08-29 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71074U true CN220871074U (zh) 2024-04-30

Family

ID=90820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41272.5U Active CN220871074U (zh) 2023-08-29 2023-08-29 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710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71065A3 (en) Air conditioner
CN106765847A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12132696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WO2018129798A1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112344439A (zh) 新风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器
CN220871074U (zh) 新风系统及空调室内机
CN213395611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1011782U (zh) 一种基于智能家居的通风装置
CN209978187U (zh) 一种带净化功能的空调扇
CN106705230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111878906A (zh) 引风模块及空调器
CN208920330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08920332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06478809U (zh) 一种一体式换新风空调器
CN216744606U (zh) 空调室内机
CN100529556C (zh) 空调器
CN112460709A (zh) 一种净化型空调扇
CN214536364U (zh) 一种循环净化吸油烟机
CN213901338U (zh) 一种净化型空气调节扇
CN113654148A (zh) 一种加湿器
CN213872986U (zh) 一种净化型空调扇
CN211138958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空调用冷却装置
CN214172400U (zh) 新风空调室内机及新风空调器
CN209147267U (zh) 一种一体式空调
CN206145907U (zh)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