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50133U - 风道机构、气泵及充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道机构、气泵及充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50133U
CN220850133U CN202321834304.9U CN202321834304U CN220850133U CN 220850133 U CN220850133 U CN 220850133U CN 202321834304 U CN202321834304 U CN 202321834304U CN 220850133 U CN220850133 U CN 2208501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shell
air outlet
piece
inne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3430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娄菊玲
张志鹏
张旖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San Fang Ban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San Fang Ban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San Fang Ban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San Fang Ban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501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501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充气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风道机构、气泵及充气设备,该风道机构包括:包括:外壳、内壳;外壳绕其周向设置吸风件和出风件;内壳设置于外壳内,内壳与外壳彼此相对可转动,内壳绕其周向设置出风口和吸风口;当内壳和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出风口和吸风件连通,吸风口和出风件断开;当内壳和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吸风口和出风件连通,而出风口和吸风件断开。同现有技术相比,可在方便对气泵进行操作的同时,还能省去用于吸风件和出风件进行复位的机构,从而减小了气泵的体积。

Description

风道机构、气泵及充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充气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风道机构、气泵及充气设备。
背景技术
在人们生活工作中,充气产品的便捷性和易收藏得到人们的青睐,诸如充气床垫、气垫等产品为了实现快速充气,都需要使用到气泵,目前市面上的气泵一般分为外置式和内置式两种,外置式气泵需要人们与充气产品分开携带,使用起来具有一定局限性,排气时需要人为挤压操作进行排气操作,因此在一些大型充气产品中通常会装配内置式电动气泵,现有的内置式气泵中都具有分别用于充气和放气的气口。
但是现有的内置式气泵结构较为复杂,体积相对较大,同时操作上也存在不便,例如发明人在先设计的充气风泵,进气和排气按键不能进行切换,需要利用复位机构复位后,才能进行进气或者排气操作,这给操作上带来了不便,同时增加复位机构,也使气泵的体积较大,也不符合小型化智能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风道机构、气泵及充气设备,可通过一个气泵实现对充气设备的充气和排气的同时,还可极大减小气泵的体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机构,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绕其周向设置吸风件和出风件;
内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外壳彼此相对可转动;所述内壳绕其周向设置出风口和吸风口;
其中,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所述出风口和所述吸风件连通,所述吸风口和所述出风件断开;
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所述吸风口和所述出风件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吸风件断开。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上所述的风道机构;
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内壳内;
其中,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通过吸风件执行吸风操作;
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通过出风件执行排风操作。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气设备,包括:
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具有腔体;
如上所述的气泵,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上;所述气泵用于向所述腔体内充气或排气。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由于风道机构包括外壳、设置于外壳内的内壳,并且,外壳与内壳彼此相对可转动,并且,当外壳和内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出风口和吸风件连通,此时,吸风口能够与出风件断开,从而使得风机组件可通过吸风件实现气泵的吸风操作。而当内壳和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吸风口和出风件连通,此时,出风口又能够与吸风件断开,从而使得风机组件可通过出风件实现气泵的排风操作,因此,可在方便对气泵进行操作的同时,还能省去用于吸风件和出风件进行复位的机构,从而减小了气泵的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气泵的轴侧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处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气泵的装配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另一种气泵的轴侧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风道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内壳在转动时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限位件和限位槽均设置一个时,风道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C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限位件设有两个、限位槽均设置一个时,风道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风机组件的轴侧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出风件本体的轴侧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吸风件本体的轴侧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气泵的系统模块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充气设备的轴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风道机构,如图7所示,该风道机构1包括:外壳11、内壳12。其中,外壳11绕其周向设置吸风件13和出风件14。
其中,结合图3和图4所示,内壳12设置于所述外壳11内,并且,内壳12与外壳11彼此相对可转动,同时,内壳12绕其周向设置出风口121和吸风口122。
另外,结合图2所示,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出风口121和吸风件13连通,同时,吸风口122和出风件14断开。其次,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吸风口122和出风件14连通,而出风口121和吸风件13断开。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由于风道机构包括:外壳11、设置于外壳11内的内壳12,并且,外壳11与内壳12彼此相对可转动,并且,当外壳11和内壳1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出风口121和吸风件13连通,此时,吸风口122能够与出风件14断开,从而使得风机组件2可通过吸风件13实现气泵的吸风操作。而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时,吸风口122和出风件14连通,此时,出风口121又能够与吸风件13断开,从而使得风机组件2可通过出风件14实现气泵1的排风操作,因此可在方便对气泵1进行操作的同时,还能省去用于吸风件和出风件进行复位的机构,从而减小了气泵的体积。
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外壳11和内壳12彼此以同一预设轴线为枢转轴线相对可转动,且外壳11和内壳1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与彼此相对旋转至第二预设位时的方向相反。比如说,为了实现外壳11和内壳12彼此之间的相对转动,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11为固定的,而内壳12相对于外壳11可转动,或者,内壳12为固定的,而外壳11相对于内壳12可转动。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1或者内壳12也可以沿同一个方向依次旋转至第一预设位和第二预设位,即外壳11和内壳1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与彼此相对旋转至第二预设位时的方向相同。
然而,作为优选地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该风道机构1还包括:旋转件18,该旋转件18沿预设轴线方向与内壳12连接,使得该旋转件18可用于驱动内壳12相对于外壳11转动,通过旋转件18可方便用户对内壳12进行转动,使得用户对气泵的充气和排气的操作更为方便。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旋转件18也可沿预设轴线方向与外壳11连接,使得旋转件18可用于驱动外壳11相对于内壳12转动。并且,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进一步方便用户对旋转件18进行操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旋转件18还设置可供用户扣手的扣手槽位181,通过扣手槽位181能够更为方便用户对旋转件18的转动。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内壳12和外壳11的相对旋转,可以通过手动旋转内壳12或者外壳11实现。
具体地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7所示,吸风件13和出风件14均有部分暴露于外壳11内,因此,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吸风件13与内壳12的出风口121对接,使得此时的风道机构可通过吸风件13实现吸风。而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出风件14与内壳12的吸风口122对接,使得此时的风道机构可通过出风件14实现排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4所示,内壳12包括:第一壳底127、第一壳壁126、出风通道123和吸风通道124。其中,结合图3、图5所示,第一壳底127具有第一上表面1271、与第一上表面1271相对的第一下表面1272,而第一壳壁126绕第一壳底127的周向设置,使得该第一壳壁126可绕第一壳底127围成第一腔体125,并且,该第一腔体125用于设置气泵的风机组件2。此外,如图3和图5所示,出风通道123由第一壳壁126有部分朝远离第一腔体125的方向凸出形成,并且,结合图8所示,出风通道123远离第一腔体125的一端设置出风口121,同时,吸风通道124由第一壳壁126有部分朝远离第一腔体125的方向凸出形成,并且,该吸风通道124远离第一腔体125的一端设置吸风口12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外壳11包括:第二壳底111和第二壳壁112。其中,第二壳底111具有第二上表面1111、与第二上表面1111相对的第二下表面1112,而第二壳壁112绕第二壳底111的周向设置,使得该第二壳壁112可绕第二壳底111围成第二腔体113,同时,内壳1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腔体113,最后,吸风件13和出风件14还均设置于第二壳壁112上。
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使吸风件13在第二壳壁112上的安装,如图1所示,吸风件13至少包括:吸风件本体131。其中,吸风件本体131可弹性伸缩,并设置于第二壳壁112上,并且,结合图14所示,该吸风件本体131具有进风侧1312、至少一个与进风侧1312连通的排风口1311,其中,结合图3所示,各排风口1311和进风侧1312均位于第二腔体113内,并且,如图8所示,该进风侧1312用于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出风通道123的出风口121对接。
并且,为了实现吸风件本体131在外壳11上的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8和图14所示,吸风件13还包括:吸风罩132,且吸风罩132套接于吸风件本体131远离进风侧1312的第一端,且吸风罩132还将吸风件本体131可拆卸地固定于外壳11上。具体为,如图3和图5所示,外壳11的第二壳壁112的外表面设置多个连接柱15,并且,各连接柱15远离第二壳壁112的一侧设置螺纹孔(图中未标示)。其次,如图6、图8和图14所示,吸风罩132包括:套接于吸风件本体131远离进风侧1312的第一端的罩体1321、绕罩体1321的周向设置的多个连接凸起1322,且连接凸起1322的数量与连接柱15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并且,各连接凸起1322分别设置连接孔1323,各连接柱15分别插入唯一对应的各连接凸起132的连接孔1323,因此,在安装时,各连接柱15的螺纹孔可旋入螺栓,从而即可实现吸风罩132在外壳11上的安装固定。
同样的,为了使出风件14可实现在第二壳壁112上的安装,如图6、图8和图13所示,出风件14至少包括:出风件本体141。其中,出风件本体141可弹性伸缩,且出风件本体141设置于外壳11的第二壳壁112上,并且,如图13所示,该出风件本体141具有出风侧1412、至少一个与出风侧1412连通的进风口1411,其中,结合图2所示,各进风口1411和出风侧1412位于第二腔体113内,并且,如图2所示,出风侧1412用于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吸风通道124的吸风口122对接。
并且,为了实现出风件本体141在外壳11上的固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8和图13所示,出风件14还包括:出风罩142,出风罩142套接于出风件本体141远离出风侧1412的一端,且出风罩142还将出风件本体141可拆卸地固定于外壳11上。具体为,如图1和图6所示,外壳11的第二壳壁112的外表面设置多个连接柱16,并且,各连接柱16远离第二壳壁112的一侧设置螺纹孔(图中未标示)。其次,如图6、图8和图13所示,出风罩142包括:套接于出风件本体141远离出风侧1412的一端的罩体1421、绕罩体1421的周向设置的多个连接凸起1422,且连接凸起1422的数量与连接柱16的数量相同,且唯一对应,并且,各连接凸起1422分别设置连接孔1423,各连接柱16分别插入唯一对应的各连接凸起1422的连接孔1423,因此,在安装时,各连接柱16的螺纹孔可旋入螺栓,从而即可实现出风罩142在外壳11上的安装固定。
上述实施例中,示例说明了出风件14和吸风件13的可伸缩结构,在自然状态下即不受压时,此结构中进风侧1312和排风口1311、出风侧1412及进风口1411位于第二腔体113内。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伸缩结构也可以采用类似于阀的结构,例如进风侧1312为中空结构,进风侧1312受挤压收缩,使排风口与进风侧连通,压力解除后受弹簧恢复力复位,即此种情况下,进风侧在第二腔体113内,排风口在第二腔体113外;同理,出风件也可以采用此类结构。
然而,为了提高外壳11和内壳12彼此转动时的转动性能,作为优选地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外壳11的第二壳壁112有部分朝远离第二腔体113的方向凸出,使第二腔体113有部分形成可供出风通道123转动的第一滑槽114、另有部分形成可供吸风通道124转动的第二滑槽115,同时,如图3所示,使第二壳壁112有部分构成承接出风通道123的第一凸缘1121、另有部分可构成承接吸风通道124的第二凸缘1122。由此不难发现,通过出风通道123在第一滑槽114的滑动、吸风通道124在第二滑槽115内的滑动,可对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的相对转动实现导向,同时,通过第一凸缘1121和第二凸缘1122分别对出风通道123和吸风通道124的承接,可使外壳11对内壳11具有足够的承托力,从而保证外壳11和内壳12彼此转动时的可靠性。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滑槽114有部分朝远离第二腔体113的方向凸出,形成与第一滑槽114连通的出气槽117,并且,该出气槽117还朝远离第二壳底111的方向延伸,使第二壳壁远离所述第二壳底111的一侧形成所述出气槽117的槽口1171。同样的,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滑槽115有部分朝远离第二腔体113的方向凸出,形成与第二滑槽115连通的进气槽116。其中,进气槽116还朝远离第二壳底111的方向延伸,使第二壳壁112远离第二壳底111的一侧形成进气槽116的槽口1161。
由此不难发现,当出风通道123的出风口121与吸风件本体131的进风侧1312完成对接后,结合图2所示,即内壳12与外壳11彼此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此时,进气槽116与吸风通道124的吸风口122连通,结合图14所示,风机组件2一旦被启动,气流可经进气槽1161进入吸风通道124,并在依次经风机组件2的进气及出气侧213、出风通道123进入吸风件13,最终通过吸风件13的排风口1311供向设备本体8,从而即可实现对设备本体8的充气。反之,当吸风通道124的吸风口122与出风件本体141的出风侧1412完成对接后,结合图2所示,即内壳12与外壳11彼此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此时,出气槽117与出风通道123的出风口121连通,结合图13所示,风机组件2一旦被启动,设备本体8内的气体可从出风件14的各进风口1411并经出风侧1412进入吸风通道124,并在依次经风机组件2的进气及出气侧213、出风通道123进入出气槽117,并最终通过出气槽117实现对设备本体8的排气。
并且,作为优选地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吸风件本体131和出风件本体141均为一柔性回弹部件。或者,吸风件本体131和出风件本体141均为设有弹性件的伸缩部件,比如说,可将吸风件本体131以及出风件本体141的一部分制作弹簧的结构,从而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或第二预设位时,借助吸风件本体131和出风件本体141的回弹特性,可使吸风件本体131和出风件本体141可沿自身轴线方向产生一定的形变,从而在保证吸风件本体131与出风通道123之间、出风件本体141与吸风通道124之间顺利对接的同时,还可保证吸风件本体131与出风通道123之间、出风部件本体141与吸风通道124之间对接后的密封性能。
另外,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8、图14所示,吸风件本体131绕其周向有部分凸出,形成第一卡接凸起133,并且,结合图3所示,第一卡接凸起133与第二壳壁112远离第二腔体113的一侧相抵,第一卡接凸起133与第二壳壁112相抵的一侧设置第一卡槽134,且第一卡槽134内设置与外壳11抵接的第一密封件135。同时,如图1和图8所示,出风件本体141绕其周向有部分凸出,形成第二卡接凸起143,并且,第二卡接凸起143与第二壳壁112远离第二腔体113的一侧相抵,第二卡接凸起143与第二壳壁112相抵的一侧设置第二卡槽144,且第二卡槽144内设置与外壳11抵接的第二密封件145。由此不难看出,通过第一卡接凸起133和第二卡接凸起143可分别实现吸风件本体131和出风件本体141在外壳11的第二壳壁112上的安装定位,同时,借助第一密封件135和第二密封件145又可分别保证吸风件本体131和出风件本体141在安装时的密封性能。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第一卡接凸起133也可设有两个,而此时,如果吸风件本体131为设有弹性件的伸缩部件时,可将弹簧结构设置于两个第一卡接凸起133之间,从而即可使吸风件本体131具备良好的回弹伸缩特性。同样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第二卡接凸起143也可设有两个,而此时,如果出风件本体141为设有弹性件的伸缩部件时,可将弹簧结构设置于两个第二卡接凸起143之间,从而即可使出风件本体141具备良好的回弹伸缩特性。
另外,为了进一步方便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的相对转动,如图8和图14所示,吸风件本体131的进风侧1312具有第一斜面1313,并且,出风通道123设置与第一斜面1313倾斜方向相同的第一导向面1231。因此,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朝着第一预设位的方向转动时,第一导向面1231和第一斜面1313相贴合,通过第一导向面1231和第一斜面1313的贴合,即可对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的相对转动进行导向,减小内壳12在转动时的阻力,从而进一步方便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的相对转动。
同样的,为了进一步方便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的相对转动,如图8和图13所示,出风件本体141的出风侧1412具有第二斜面1413,吸风通道124设置与第二斜面1413倾斜方向相同的第二导向面1241。其中,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朝着第二预设位的方向转动时,第二导向面1241和第二斜面1413相贴合,通过第二导向面1241和第二斜面1413的贴合实现,即可对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的相对转动进行导向,减小内壳12在转动时的阻力,从而进一步方便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的相对转动。
并且,作为一种较佳的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风道机构1还包括:限位组件17,该限位组件17用于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时,对内壳12或外壳11进行限位。
具体地说,如图10和图11所示,该限位组件17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171和至少一个限位槽172。其中,限位件171设置于第二壳底111的第二上表面1111,或者设置于第一壳底127的第一下表面1272。并且,当限位件171设置于第二壳底111的第二上表面1111时,限位槽172设置于第一壳底127。而当限位件171设置于第一壳底127的第一上表面1271时,限位槽172设置于第二壳底111,其中,限位槽172绕预设轴线弯曲延伸形成。
其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限位件171还嵌入限位槽172,该限位件171用于外壳11和内壳12彼此相对转动时,沿限位槽172滑动。并且,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限位件171触发气泵的风机组件2的第一开关模块3,使风机组件2执行吸风操作。而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限位件171触发气泵的风机组件2的第二开关模块4,使风机组件2执行排风操作。
比如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内壳12为可转动的,而外壳11为固定的,限位件171和限位槽172可分别设置一个,即可在外壳11的第二壳底111设置限位件171,而在内壳12的第一壳底127设置限位槽172,同时,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分别沿着限位槽172的两端彼此相对设置,因此,当内壳12在相对于外壳11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限位件171可直接抵接第一开关模块3,从而使得第一开关模块3可被限位件171触发,而第一开关模块3在被触发时,可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一电信号,风机组件2在接收到第一电信号时,实现气泵的吸风。而当内壳12在相对于外壳11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限位件171可直接抵接第二开关模块4,从而使得第二开关模块4可被限位件171触发,而第二开关模块4在被触发时,可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二电信号,风机组件2在接收到第二电信号时,实现气泵的排风。
然而,作为一种替换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限位件171也可设有两个,且其中一个限位件171嵌设于限位槽172内,而将另一个限位件171嵌入至另一个限位槽172内,并且,第一开关模块3朝靠近其中一个限位槽172的端部设置,而第二开关模块4朝靠近限位槽172的另一端部设置,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两个限位件171也可设置于一个限位槽172内。因此,当内壳12相对于外壳11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其中一个限位件171可触发第一开关模块3,使得第一开关模块3可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一电信号,而当内壳12相对于外壳11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另一个限位件171可触发第二开关模块4,使得第二开关模块4可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二电信号。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通过上述方案不难看出,由于限位件171是设置于外壳11的第二壳底1111的上表面,因此,当内壳11相对于外壳12转动时,限位件171是固定不动的,而为了保证限位件171能够触发第一开关模块3或第二开关模块4,如图10和图11所示,可将第一开关模块4和第二开关模块3设置于内壳12的第一壳底127的第一上表面1271,使得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可在内壳11相对于外壳12转动时产生位移,从而实现限位件171对第一开关模块3或第二开关模块4的触发。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也可将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设置于风机组件2的底部,同时,还可将限位件171设置于内壳12的第一壳底127,并保证限位件171有部分暴露于第一壳底127的第一上表面1271,另有部分暴露于第一壳底127的第一下表面1272,另外,可限位槽172设置于外壳11的第二壳底111上,使得限位件171暴露于第一壳底127的第一下表面1272的部分可内嵌于限位槽172内,因此,当内壳11相对于外壳12转动时,限位件171同样可跟随内壳11进行转动,而此时的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是固定不动的,从而当内壳12相对于外壳11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限位件171可触发第一开关模块3,使得第一开关模块3可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一电信号,而当内壳12相对于外壳11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限位件171又可触发第二开关模块4,使得第二开关模块4可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二电信号。由此可见,通过内壳12和外壳11相对转动实现风机组件2工作的具体实现结构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有多种变形设计,本申请不再一一说明。
此外,作为优选地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限位组件17还包括:至少一个凸块173、至少一个滑槽174。其中,凸块173可设置于内壳12的第一壳底127的第一下表面1272,而滑槽174设置于外壳11的第二壳底111上,并且,凸块173可嵌设于滑槽174中,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滑槽174也可以设置于内壳12的第一壳底127上,凸块173设置于外壳11的第二壳底1111的第二上表面1111。由此不难看出,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在相对转动时,凸块173还可沿滑槽174滑动,通过凸块173和滑槽174的配合,可对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的相对转动进行导向,从而可进一步提高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转动的转动性能。
应当说明的是,第一电信号与第二电信号可以为相同或者不同的电信号,上述实施例只是示例性说明了外壳和内壳的相对旋转实现吸风或排风,并非对风道机构的安装方向进行限制,例如内壳和外壳即可以水平向旋转,也可以垂直向旋转;同时,未对吸风件13和出风件14的位置进行限定,即吸风件13也可以在上方,出风件14也可以在下方。以上实施例通过内壳12和外壳11的相对旋转可以实现吸风风道124和出风通道123的切换。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涉及一种气泵,如图3、图4、图5和图7所示,该气泵包括:如实施例一所述的风道机构1和风机组件2,其中,风机组件2设置于风道机构1的内壳12内,并且,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风机组件2可通过吸风件13执行吸风操作。而当内壳3和外壳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风机组件2可通过出风件14执行排风操作,风道机构1采用实施一中任一具体实施结构。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看出,由于风道机构包括:外壳11、设置于外壳11内的内壳12,并且,外壳11与内壳12彼此相对可转动,并且,当外壳11和内壳12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出风口121和吸风件13连通,此时,吸风口122能够与出风件14断开,使得风机组件2可通过吸风件13实现气泵的吸风操作。而当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吸风口122和出风件14连通,此时,出风口121又能够与吸风件13断开,使得风机组件2可通过出风件14实现气泵1的排风操作,因此可在方便对气泵1进行操作的同时,还能省去用于吸风件13和出风件14进行复位的机构,从而减小了气泵的体积;而且通过旋转可以随意切换气泵充气或者排气,利于控制充气量。
具体地说,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2所示,气泵还包括: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并且,如图15所示,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均与风机组件2电连接,使得第一开关模块3可用于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一电信号,而第二开关模块4可用于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二电信号。并且第一电信号和第二电信号为相同的电信号,因此,当风机组件2在接收到第一电信号时,风机组件2可通过吸风件13执行吸风操作,而当风机组件2在接收到第二电信号时,风机组件2又可通过出风件14执行出风操作。
具体地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均为触点开关、行程开关和接近开关中的任意一种。并且,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设置于内壳12的第一壳底127与风机组件2之间,比如说,可将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模块4固定于内壳12的第一壳底127的第一上表面1271。并且,第一开关模块3用于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可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一电信号。同时,第二开关模块4用于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可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二电信号。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均采用的是触点开关时,例如弹片式触点开关,并且,如图10和图11所示,可将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分别沿着限位槽172的两端设置,即可将第一开关模块3朝靠近限位槽172的一端设置,而将第二开关模块4朝靠近限位槽172的另一端设置,从而当内壳12相对于外壳11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设置于内壳12上的限位件171可直接拨动第一开关模块3上的弹片,使得第一开关模块3可被触发,并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一电信号,从而实现风机组件2的吸风。反之,当内壳12相对于外壳11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设置于内壳12上的限位件171可直接拨动第二开关模块4上的弹片,使得第二开关模块4可被触发,并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二电信号,从而实现风机组件2的排风。
或者,作为一种替换方案,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也可均采用可按压的按键模块,或均采用可触控的触控模块。比如说,如图2和图8所示,将按键模块或触控模块设置于旋转件18上,通过按压相应的按键模块,或触控相应的触控模块,可同样使第一开关模块3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一电信号,或者使第二开关模块4向风机组件2输出第二电信号。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仅设置一个按键模块或触控模块,并可通过一次按压实现吸风,以及两次按压实现排风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风机组件2包括:电机壳体21、叶轮22、电机23和主控板24。其中,如图5和图12所示,电机壳体21沿预设轴线方向具有上腔体211、下腔体212、与下腔体212连通的进气及出气侧213。并且,叶轮22设置于下腔体212内,而电机23设置于上腔体211内,同时,该电机23的主轴231还进入下腔体212内,并与叶轮22连接,使得电机23可用于通过主轴231驱动叶轮22旋转,例如反向旋转。
最后,如图15所示,主控板24分别与电机23、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电连接,并且,该主控板24用于接收第一开关模块3输出的第一电信号,以及接收第二开关模块4输出的第二电信号。并且,当主控板24在接收到第一电信号时,主控板24可控制电机23,使电机23可驱动叶轮22旋转,进而使得进气及出气侧213形成负压,实现吸风。而当主控板24在接收到第二电信号时,主控板24可控制电机23,使电机23驱动叶轮22旋转,进而使得进气及出气侧213形成负压,实现排风。
另外,为了对风机组件2进行保护,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气泵还包括:上盖6,且上盖6沿预设轴线方向设置于外壳11远离第二壳底111的一侧,该上盖6用于封闭外壳11的第二腔体和内壳12的第一腔体125,通过上盖6可对风机组件12进行保护,避免异物进入内壳12的第一腔体125内,同时,上盖6还设置安装槽61,并且,该旋转件18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槽61,比如说旋转件18和安装槽61可均采用圆形,从而不会对旋转件18驱动内壳12的旋转造成干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旋转件18上还可设置充电接口5,并且,对应充电接口5,如图15所示,风机及组件2还包括:与主控板24电连接的内置电源25,且内置电源25和充电接口5还均与主控板24电连接,通过充电接口5可使主控板24实现对内置电源25的充电,从而使得气泵可咋不依靠外接电源情况下,即可独立实现对设备本体8的充气和排气。
实施例三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涉及一种充气设备,如图16所示,包括:设备本体8、如第二实施例所述的气泵100。其中,设备本体8具有腔体(图中未标示)。同时,气泵设置于设备本体8上,气泵用于通过吸风件13向腔体内充气,或者气泵用于通过出风件14对腔体进行排气。
通过上述内容不难发现,通过对风道机构1的内壳12的旋转操作,使得气泵对可通过吸风件13实现对设备本体8的充气,以及通过出风件14实现对设备本体8的排气,并可轻松对设备本体在充气和排气之间的切换进行操作,不但可省去用于吸风件和出风件进行复位的复位机构,还减小了气泵的体积,同时实现排气和充气的随意切换,便于控制设备本体8内的气压。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设备本体8采用的为可充气的沙发床。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设备本体8也可采用沙发、床、气垫、气囊中的任意一种。
将前述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气泵100固定地装在充气设备中,通过对风道机构1的内壳12和外壳11彼此之间的相对转动,使得同一个气泵可在无需拆卸的前提下,即可实现对上述各种设备的充气和排气操作。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充气设备相比于现有技术的需要拆换和连接气泵零件的充气设备而言,具备了良好的可操作性和优越的便利性。
并且,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旋转实现吸风和排风的风道切换,在切换前后电机23始终沿一个方向旋转,即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在被触发时,向主控板24收到的电信号相同。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气泵100采用其它结构,第一开关模块3和第二开关模块4在被触发时,向主控板24输出的电信号也可以不同,从而使得气泵100的电机23的主轴231也可通过不同的旋转方向,使气泵执行吸风或排风操作。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5)

1.一种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绕其周向设置吸风件和出风件;
内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并与所述外壳彼此相对可转动;所述内壳绕其周向设置出风口和吸风口;
其中,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所述出风口和所述吸风件连通,所述吸风口和所述出风件断开;
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所述吸风口和所述出风件连通,所述出风口和所述吸风件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彼此以同一预设轴线为枢转轴线相对可转动,且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彼此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与彼此相对旋转至所述第二预设位时的方向相同或者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机构还包括:
旋转件,沿所述预设轴线与所述内壳或所述外壳连接;
其中,当所述旋转件与所述内壳连接时,所述旋转件用于驱动所述内壳相对于所述外壳转动;
当所述旋转件与所述外壳连接时,所述旋转件用于驱动所述外壳相对于所述内壳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件和所述出风件均有部分暴露于所述外壳内;
其中,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所述吸风件与所述内壳的所述出风口对接;
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所述出风件与所述内壳的所述吸风口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包括:
第一壳底;所述第一壳底具有第一上表面、与所述第一上表面相对的第一下表面;
第一壳壁,绕所述第一壳底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一壳壁绕所述第一壳底围成第一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用于设置气泵的风机组件;
出风通道,由所述第一壳壁有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出风通道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设置所述出风口;
吸风通道,由所述第一壳壁有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方向凸出形成;所述吸风通道远离所述第一腔体的一端设置所述吸风口;
所述外壳包括:
第二壳底,所述第二壳底具有第二上表面、与所述第二上表面相对的第二下表面;
第二壳壁,绕所述第二壳底的周向设置;所述第二壳壁绕所述第二壳底围成第二腔体,所述内壳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其中,所述吸风件和所述出风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二壳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风件包括:
吸风件本体,可弹性伸缩,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壁上;所述吸风件本体具有进风侧、至少一个与所述进风侧连通的排风口;所述进风侧用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与所述出风通道的出风口对接;
所述出风件包括:
出风件本体,可弹性伸缩,并设置于所述第二壳壁上;所述出风件本体具有出风侧、至少一个与所述出风侧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出风侧用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与所述吸风通道的吸风口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有部分形成可供所述出风通道转动的第一滑槽、另有部分形成可供所述吸风通道转动的第二滑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有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二腔体的方向凸出,形成与所述第一滑槽连通的出气槽,其中,所述出气槽还朝远离所述第二壳底的方向延伸,使所述第二壳壁远离所述第二壳底的一侧形成所述出气槽的槽口;所述第二滑槽有部分朝远离所述第二腔体的方向凸出,形成与所述第二滑槽连通的进气槽,其中,所述进气槽还朝远离所述第二壳底的方向延伸,使所述第二壳壁远离所述第二壳底的一侧形成所述进气槽的槽口;
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转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时,所述进气槽与所述吸风通道的所述吸风口连通;
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转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时,所述出气槽与所述出风通道的所述出风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机构还包括:
限位组件,用于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时,对所述内壳或所述外壳进行限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至少一个限位件和至少一个限位槽;
所述限位件嵌入所述限位槽,所述限位件用于所述外壳和所述内壳彼此相对转动时,沿所述限位槽滑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道机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一预设位时,所述限位件触发气泵的风机组件的第一开关模块,使所述风机组件执行吸风操作;
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所述第二预设位时,所述限位件触发气泵的风机组件的第二开关模块,使所述风机组件执行排风操作。
12.一种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风道机构;
风机组件,设置于所述内壳内;
其中,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一预设位时,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通过吸风件执行吸风操作;
当所述内壳和所述外壳彼此相对转动至第二预设位时,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通过出风件执行排风操作。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还包括:
第一开关模块,与所述风机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风机组件输出第一电信号;
第二开关模块,与所述风机组件电连接,用于向所述风机组件输出第二电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电机壳体;所述电机壳体沿预设轴线方向具有上腔体、下腔体、与所述下腔体连通的进气及出气侧;
叶轮,设置于所述下腔体内;
电机,设置于所述上腔体内;所述电机的主轴进入所述下腔体内,并与所述叶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叶轮旋转;
主控板,分别与所述电机、所述第一开关模块和所述第二开关模块电连接;所述主控板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开关模块输出的所述第一电信号、所述第二开关模块输出的所述第二电信号;
所述第一电信号与所述第二电信号相同,所述主控板用于在接收到所述第一电信号或第二电信号时,驱动所述叶轮旋转,使所述进气及出气侧形成负压。
15.一种充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具有腔体;
如权利要求12-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泵,设置于所述设备本体上;所述气泵用于向所述腔体内充气或排气。
CN202321834304.9U 2023-04-14 2023-07-12 风道机构、气泵及充气设备 Active CN22085013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8409001 2023-04-14
CN202320840900 2023-04-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50133U true CN220850133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391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34304.9U Active CN220850133U (zh) 2023-04-14 2023-07-12 风道机构、气泵及充气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501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660669U (zh) 充放气气泵
US6679686B2 (en) Motor-driven air pump with inflating and deflating modes
WO2015054973A1 (zh) 用于充气体的内置电动泵
US11802573B2 (en) Blower
CN105586846B (zh) 吹吸机
WO2022153239A2 (en) Air pump assembly for an inflatable product
CN220850133U (zh) 风道机构、气泵及充气设备
CN103075357B (zh) 自动停机控制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气泵
CN219932484U (zh) 一种旋钮式充吸两用气泵
CN117028313A (zh) 风道机构、气泵、充气设备及气泵的控制方法
CN110513312B (zh) 充放气气泵
CN220705979U (zh) 一种切换方便的内外两用泵
CN210397186U (zh) 一种电动气泵
US11793321B2 (en) Built-in air pump assembly
CN107725436B (zh) 一种双气室电动充气气泵
CN219605608U (zh) 气泵装置及其充气设备
CN210769398U (zh) 一种可内、外置的气泵组件和充气产品
CN111852921A (zh) 电动气泵的换气结构
CN219622830U (zh) 一种可弹出的内外两用泵
CN221129403U (zh) 一种充气床
CN219865378U (zh) 一种可弹出的内外两用泵
CN212454905U (zh) 电动气泵的换气结构
CN219865418U (zh) 一种内外两用泵
CN219176514U (zh) 一种充气床及充放气结构
CN217999920U (zh) 一种气泵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