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33264U - 一种颈部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颈部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33264U
CN220833264U CN202321795124.4U CN202321795124U CN220833264U CN 220833264 U CN220833264 U CN 220833264U CN 202321795124 U CN202321795124 U CN 202321795124U CN 220833264 U CN220833264 U CN 220833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air
ring
inflation
ne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9512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航
游月梅
黄正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179512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33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33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33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颈部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气囊环、加强气囊柱和充气组件,支撑气囊环开设有缺口,且缺口两侧均为封闭端,支撑气囊环的内部设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输气管,支撑气囊环的外壁上且靠近缺口位置开设有气阀;多个加强气囊柱间隔分布在容纳腔内,输气管穿设贯通在多个加强气囊柱之间;输气管的一端与气阀连通。本颈部支撑装置不使用时,支撑气囊环和加强气囊柱均处于压扁状态,从而便于收纳和携带;使用时,将支撑气囊环套设在在颈部上,通过连接件将支撑气囊环的缺口的两侧连接在一起,通过充气组件对支撑气囊环和加强气囊柱进行充气膨胀,从而利用支撑气囊环的弹性产生的作用力顶在肩部和下颌上,将颈部进行固定。

Description

一种颈部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颈部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颈部支撑枕可限制颈椎的弯曲、拉伸和转动等,以对颈托使用者的颈部和颈部进行固定以辅助使用者颈部创伤的康复或缓解使用者的颈部不适,从而避免颈托使用者在恢复过程中的大幅度或不必要的转动避免造成的其他损伤。
目前,当患者的颈部受伤时,颈部需要套设有一个颈部支撑枕,以便对患者的进行支撑,有利于治疗恢复。但现有的颈部支撑枕在套设在患者颈部位置时,需要辅助人员先托着患者的颈部,之后再将颈部支撑枕围绕颈部一圈套设上去,操作十分不便;有时候需要两个以上的人员才能将颈部支撑枕套在患者的颈部上;而且现有的颈部支撑枕占用空间大,不便收纳和携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颈部支撑装置,解决现有的颈部支撑枕在套设在患者颈部位置时,需要辅助人员先托着患者的颈部,之后再将颈部支撑枕围绕颈部一圈套设上去,操作十分不便;而且占用空间大,不便收纳和携带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颈部支撑装置,包括:
支撑气囊环,所述支撑气囊环开设有缺口,支撑气囊环的缺口两侧均为封闭端,支撑气囊环的内部设有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输气管,支撑气囊环的外壁上且靠近缺口位置开设有气阀;
加强气囊柱,其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气囊柱间隔分布在容纳腔内,且多个加强气囊柱的外壁均与容纳腔靠近支撑气囊环内侧的内壁固定连接,输气管穿设贯通在多个加强气囊柱之间,输气管开设有与加强气囊柱数量相同的输气孔,多个输气孔的位置分别位于对应加强气囊柱的内部,每个加强气囊柱上均开设有通气孔,输气管的一端与气阀连通,另一端为封闭端;及
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与气阀可拆卸连接,通过充气组件能够使支撑气囊环和加强气囊柱充气膨胀,从而支撑患者的颈部。
上述本颈部支撑装置不使用时,支撑气囊环和加强气囊柱均处于压扁状态,从而便于收纳和携带;使用时,将支撑气囊环套设在在颈部上,通过连接件将支撑气囊环的缺口的两侧连接在一起,通过充气组件使得支撑气囊环和加强气囊柱膨胀,从而利用支撑气囊环的弹性产生的作用力顶在肩部和下颌上,将颈部进行固定。
进一步地,充气组件包括充气球囊、充气管和充气针,充气管的一端与充气球囊连接,另一端与充气针连接,充气针远离充气管的一端能够插入气阀内,充气针远离充气管的一端圆周侧面开设有充气孔。
进一步地,气阀包括管体和封板,管体固定穿设在支撑气囊环的外侧壁上,管体位于容纳腔内的端面两侧沿轴线方向均开设有弹性槽,两个弹性槽内均设有弹簧,封板的侧面贴合在管体位于容纳腔内的端面上,封板的直径小于管体的外径,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槽的内底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封板的侧面上,输气管的一端固定套设在管体位于容纳腔内的端部外侧。
进一步地,气阀还包括封堵塞,封堵塞的一端能够塞入管体位于支撑气囊环外侧的端部内,封堵塞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绳,固定绳远离封堵塞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气囊环的外侧面上。
进一步地,气阀还包括放气塞,封堵塞的端面沿轴线方向开设有贯通的第一放气孔,且封堵塞的一端侧面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放气孔连通的第二放气孔,放气塞的一端能够插入第一放气孔内卡接连接。
进一步地,连接件包括连接带,支撑气囊环的缺口一侧设有连接带,支撑气囊环的缺口另一侧设有按扣,连接带上开设有多个扣孔,按扣能够扣在扣孔内扣接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颈部支撑装置通过充气组件对支撑气囊环和加强气囊柱进行充气,使得支撑气囊环和加强气囊柱在竖直方向膨胀起来,从而利用支撑气囊环的弹性产生的作用力顶在肩部和下颌上,将患者的颈部进行固定,防止患者的头部转动,同时加强气囊柱起到增强作用,增强支撑气囊环在竖直方向的强度;而且支撑气囊环是缓慢膨胀增高,从而能够适应患者颈部位置的高度;封堵塞和放气塞的设置方便了对支撑气囊环的放气;另外,本颈部支撑装置不使用时,支撑气囊环和加强气囊柱均处于压扁状态,从而便于收纳和携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充气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3为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4为充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气阀的剖视图(充气状态);
图6为气阀的剖视图(放气状态);
附图标记:
10-支撑气囊环,11-容纳腔;
20-加强气囊柱,21-通气孔;
30-充气组件,31-充气球囊,32-充气管,33-充气针,34-充气孔;
40-输气管,41-输气孔;
50-气阀,51-管体,511-弹性槽,52-封板,53-弹簧,55-封堵塞,551-第一放气孔,552-第二放气孔,56-放气塞,57-固定绳;
61-连接带,62-扣孔,63-按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和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和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式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颈部支撑装置,包括支撑气囊环10、加强气囊柱20和充气组件30,支撑气囊环10开设有缺口,支撑气囊环10的缺口两侧均为封闭端,支撑气囊环10的内部设有容纳腔11,容纳腔11内设有输气管40,支撑气囊环10的外壁上且靠近缺口位置开设有气阀50;加强气囊柱20为数量为多个,多个加强气囊柱20间隔分布在容纳腔11内,且多个加强气囊柱20的外壁均与容纳腔11靠近支撑气囊环10内侧的内壁固定连接,输气管40穿设贯通在多个加强气囊柱20之间;输气管40的一端与气阀50连通;充气组件30与气阀50可拆卸连接,通过充气组件30能够使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充气膨胀,从而支撑患者的颈部。其中,支撑气囊环10的缺口处设有连接件,用于将支撑气囊环10的缺口的两侧连接在一起;而且,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均是只能沿竖直方向膨胀,从而能够顶在肩部和下颌上,对颈部进行支撑。
使用前,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均处于压扁状态,从而便于收纳和携带;使用时,将支撑气囊环10套设在在颈部上,使支撑气囊环10的缺口位于身体的前侧且对准气管位置,通过连接件将支撑气囊环10的缺口的两侧连接在一起;之后将充气组件30与气阀50连接,通过充气组件30对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进行充气,使得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在竖直方向膨胀起来,从而利用支撑气囊环10的弹性产生的作用力顶在肩部和下颌上,将患者的颈部进行支撑固定,防止患者的头部转动,同时加强气囊柱20起到增强作用,增强支撑气囊环10在竖直方向的强度;而且支撑气囊环10是缓慢膨胀增高,从而能够适应患者颈部位置的高度。
请一并参阅图3,具体地,输气管40的另一端为封闭端,输气管40开设有与加强气囊柱20数量相同的输气孔41,多个输气孔41的位置分别位于对应加强气囊柱20的内部,每个加强气囊柱20上均开设有通气孔21。通过输气管40的设置使得充气组件30充入的气体从输气管40流到加强气囊柱20内部,使得加强气囊柱20先一步膨胀,之后气体穿过通气孔21流入支撑气囊环10内,使得支撑气囊环10接着膨胀。
请一并参阅图4,充气组件30包括充气球囊31、充气管32和充气针33,充气管32的一端与充气球囊31连接,另一端与充气针33连接,充气针33远离充气管32的一端能够插入气阀50内,充气针33远离充气管32的一端圆周侧面开设有充气孔34。使用时,充气针33插入气阀50内,使得充气针33与输气管40连通,之后通过挤压充气球囊31,使得气体通过充气管32和充气针33,进而流出充气孔34进入输气管40,进而使得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膨胀。
如图1、图5和图6,本实施例中,气阀50包括管体51和封板52,管体51固定穿设在支撑气囊环10的外侧壁上,管体51位于容纳腔11内的端面两侧沿轴线方向均开设有弹性槽511,两个弹性槽511内均设有弹簧53,封板52的侧面贴合在管体51位于容纳腔11内的端面上,封板52的直径小于管体51的外径,弹簧53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槽511的内底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封板52的侧面上,输气管40的一端固定套设在管体51位于容纳腔11内的端部外侧。当充气针33的端部插入管体51内时,充气针33的外壁与管体51的内壁贴合。初始状态时,弹簧53处于拉伸状态,从而始终拉着封板52贴合在管体51的端面上,将管体51的通道封闭起来。
当使用充气组件30充气时,将充气针33的端部插入管体51内时,使得充气针33的端部顶着封板52后继续移动一段距离,使得封板52与管体51的端面分离,进而使得管体51与输气管40连通,此时弹簧53被进一步拉伸;充气完成后,拔出充气针33,利用弹簧53的恢复弹力,使得封板52重新贴合在管体51的端面上,将管体51的通道封闭,防止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漏气。
更进一步地,气阀50还包括封堵塞55和放气塞56,封堵塞55的一端能够塞入管体51位于支撑气囊环10外侧的端部内,封堵塞55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绳57,固定绳57远离封堵塞55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气囊环10的外侧面上;封堵塞55的端面沿轴线方向开设有贯通的第一放气孔551,且封堵塞55的一端侧面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放气孔551连通的第二放气孔552,放气塞56的一端能够插入第一放气孔551内卡接连接。其中,放气塞56插入第一放气孔551内后,放气塞56与封堵塞55的连接较为紧密,使得支撑气囊环10的气体不能将放气塞56挤压脱离第一放气孔551,只能施加人工外力才能拔出放气塞56。
当充气组件30充气完成后,拔出充气针33,将封堵塞55的端部塞入管体51内,加强管体51的封闭性;当需要对支撑气囊环10进行放气时,将放气塞56拔出,之后推动封堵塞55向封板52滑动,顶着封板52离开管体51的端面,使得支撑气囊环10内的气体穿过第二放气孔552和第一放气孔551流到外界,从而对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内的气体全部放出,便于收纳存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连接件包括连接带61,支撑气囊环10的缺口一侧设有连接带61,支撑气囊环10的缺口另一侧设有按扣63,连接带61上开设有多个扣孔62,按扣63能够扣在扣孔62内扣接连接。当将支撑气囊环10戴在患者的颈部后,使得按扣63扣入合适位置的扣孔62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使用前,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均处于压扁状态。
使用时,将支撑气囊环10套设在在颈部上,使支撑气囊环10的缺口位于身体的前侧且对准气管位置,使得按扣63扣入合适位置的扣孔62内;之后将充气针33的端部插入管体51内时,使得充气针33的端部顶着封板52后继续移动一段距离,使得封板52与管体51的端面分离,进而使得管体51与输气管40连通;充气完成后,拔出充气针33,利用弹簧53的恢复弹力,使得封板52重新贴合在管体51的端面上,将管体51的通道封闭;然后将将封堵塞55的端部塞入管体51内。
当需要对支撑气囊环10进行放气时,将放气塞56拔出,之后推动封堵塞55向封板52滑动,顶着封板52离开管体51的端面,使得支撑气囊环10内的气体穿过第二放气孔552和第一放气孔551流到外界,从而对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内的气体全部放出,将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压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颈部支撑装置通过充气组件30对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进行充气,使得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在竖直方向膨胀起来,从而利用支撑气囊环10的弹性产生的作用力顶在肩部和下颌上,将患者的颈部进行支撑固定,防止患者的头部转动,同时加强气囊柱20起到增强作用,增强支撑气囊环10在竖直方向的强度;而且支撑气囊环10是缓慢膨胀增高,从而能够适应患者颈部位置的高度;封堵塞55和放气塞56的设置方便了对支撑气囊环10的放气;另外,本颈部支撑装置不使用时,支撑气囊环10和加强气囊柱20均处于压扁状态,从而便于收纳和携带。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Claims (6)

1.一种颈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气囊环,所述支撑气囊环开设有缺口,所述支撑气囊环的缺口两侧均为封闭端,所述支撑气囊环的内部设有容纳腔,所述容纳腔内设有输气管,所述支撑气囊环的外壁上且靠近缺口位置开设有气阀,支撑气囊环的缺口处设有连接件,用于将支撑气囊环的缺口的两侧连接在一起;
加强气囊柱,其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加强气囊柱间隔分布在容纳腔内,且多个加强气囊柱的外壁均与容纳腔靠近支撑气囊环内侧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输气管穿设贯通在多个加强气囊柱之间,所述输气管开设有与加强气囊柱数量相同的输气孔,多个输气孔的位置分别位于对应加强气囊柱的内部,每个所述加强气囊柱上均开设有通气孔,所述输气管的一端与气阀连通,另一端为封闭端;及
充气组件,所述充气组件与气阀可拆卸连接,通过充气组件能够使支撑气囊环和加强气囊柱充气膨胀,从而支撑患者的颈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组件包括充气球囊、充气管和充气针,所述充气管的一端与充气球囊连接,另一端与充气针连接,所述充气针远离充气管的一端能够插入气阀内,所述充气针远离充气管的一端圆周侧面开设有充气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包括管体和封板,所述管体固定穿设在支撑气囊环的外侧壁上,所述管体位于容纳腔内的端面两侧沿轴线方向均开设有弹性槽,两个弹性槽内均设有弹簧,所述封板的侧面贴合在管体位于容纳腔内的端面上,所述封板的直径小于管体的外径,所述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在弹性槽的内底壁上,另一端固定连接在封板的侧面上,所述输气管的一端固定套设在管体位于容纳腔内的端部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颈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还包括封堵塞,所述封堵塞的一端能够塞入管体位于支撑气囊环外侧的端部内,所述封堵塞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固定绳,所述固定绳远离封堵塞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支撑气囊环的外侧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颈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阀还包括放气塞,所述封堵塞的端面沿轴线方向开设有贯通的第一放气孔,且封堵塞的一端侧面开设有多个与第一放气孔连通的第二放气孔,所述放气塞的一端能够插入第一放气孔内卡接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部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带,所述支撑气囊环的缺口一侧设有连接带,所述支撑气囊环的缺口另一侧设有按扣,所述连接带上开设有多个扣孔,所述按扣能够扣在扣孔内扣接连接。
CN202321795124.4U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颈部支撑装置 Active CN220833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95124.4U CN220833264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颈部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95124.4U CN220833264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颈部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33264U true CN220833264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718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95124.4U Active CN220833264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颈部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332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833264U (zh) 一种颈部支撑装置
CN218922739U (zh) 一种气囊定位戳卡及微创通道固定装置
CN215839293U (zh) 一种耳鼻喉科护理用止血装置
CN210785923U (zh) 一种心血管内科临床中新型球囊
CN209933743U (zh) 一种气管导管的封管装置
CN215961740U (zh) 造瘘口扩张装置
CN209629630U (zh) 一种中医外科手术用肛门镜
CN215608669U (zh) 一种宫腔引流管
CN214679141U (zh) 防挣脱约束带
CN216702748U (zh) 一种鼻孔整形的充气式支撑器
CN219646661U (zh) 一种用于吹气球的呼吸训练装置
CN220938008U (zh) 一种内镜用咬口
CN215386366U (zh) 一种血液透析导管固定装置
CN219721581U (zh) 呼吸机延长管支撑装置
CN212067421U (zh) 一种腹腔镜手术球囊扩张装置
CN213346326U (zh) 一种阴茎自动加压包扎器
CN219048684U (zh) 肠道封堵球囊结构
CN213606968U (zh) 一种阴道封堵装置
CN213785465U (zh) 一种充气式髋关节保护装置
CN219022799U (zh) 一种插鼻式麻醉管及固定器
CN219127863U (zh) 一种充气式新生儿呼吸管道固定装置
CN213220271U (zh) 一种多功能面罩
CN211633801U (zh) 一种用于骨伤科的充气式夹板
CN214105514U (zh) 麻醉双腔管装置
CN218853252U (zh) 防插头脱落的输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