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31064U - 一种新型通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通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31064U
CN220831064U CN202322567487.9U CN202322567487U CN220831064U CN 220831064 U CN220831064 U CN 220831064U CN 202322567487 U CN202322567487 U CN 202322567487U CN 220831064 U CN220831064 U CN 2208310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wind
frame
ventilation device
piston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6748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庆波
杨利星
王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gang Cunhui Mechanized Agricultural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gang Cunhui Mechanized Agricultura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gang Cunhui Mechanized Agricultural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gang Cunhui Mechanized Agricultura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6748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310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310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310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reenho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温室大棚的通风装置,涉及温室大棚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外界风力小,补气速度慢,外界风力大,对作物威胁大的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大棚,所述大棚上有天窗和屋脊,天窗开设在屋脊的两侧,所述屋脊上铰接有风罩,所述风罩罩在所述天窗上,所述屋脊上还有风力驱动机构,所述风力驱动机构与所述风罩相连,通过风力机构能够驱动风罩开合。通过在大棚上铰接风罩盖住天窗,再在风罩和屋脊之间安装扭簧,风罩连接风力驱动机构,在风力较小时,风罩能够拦阻流动的空气,从而提高小风环境下的通风量,当风力较大时,风力推动活塞滑动,扣合风罩,能够减少进入天窗的风量,从而降低对温室内作物的威胁。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通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温室大棚领域,具体为一种温室大棚的通风装置。
背景技术
温室大棚在使用过程中,当温室内温度过高或二氧化碳浓度较低时,需要打开天窗通风以降低室内温度或补充二氧化碳,现有天窗通风采用直接开窗的方式进行通风,但当外界风力较小时,往往补入新鲜空气的速度较慢,而当外界风力较大但仍需补入空气时,大量的风从天窗涌入会对温室内的作物造成冲击,即使将天窗关小,通过缩小缝隙的风也会在狭管效应下进一步提速,威胁温室内的农作物。现有的鼓风机补气虽然能够克服这一问题,但大量设置鼓风机、铺设管路会提高短期成本,维持鼓风机工作所需要的电能消耗,会长期提高运营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外界风力小,补气速度慢,外界风力大,对作物威胁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通风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大棚,所述大棚上有天窗和屋脊,天窗开设在屋脊的两侧,所述屋脊上铰接有风罩,所述风罩罩在所述天窗上,所述屋脊上还有风力驱动机构,所述风力驱动机构与所述风罩相连,通过风力机构能够驱动风罩开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风罩还包括框架和薄膜,所述薄膜和所述框架相连,所述框架顶面和所述屋脊铰接,所述框架顶面和所述屋脊之间装有扭簧,框架采用轻质材料,如铝合金或聚氯乙烯等,薄膜采用常用大棚薄膜,扭簧能够维持风罩处于打开状态,此时风罩能够拦阻通过的风,使其向下流向天窗,便于增大通风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薄膜位于所述框架的内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薄膜包覆在所述框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风力驱动机构还包括叶轮和活塞筒,所述活塞筒通过支撑杆连接在所述屋脊上,所述活塞筒内有活塞和扇叶,所述扇叶上连接有叶轮,所述叶轮位于所述活塞筒外,所述活塞下方连接有活塞杆和弹簧,所述活塞筒底面开有滑孔,所述活塞杆穿过所述滑孔,下端连接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连接所述框架,外界的风吹动叶轮旋转,叶轮能够带动扇叶旋转,扇叶将风吸入活塞筒中,当风施加在活塞顶面的力大于临界值时,推动活塞下移能够下压风罩,降低风速和进入天窗的风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叶轮和所述扇叶之间有引流板,所述引流板固定连接在所述活塞筒上,引流板能够将风向扇叶方向引导,从而增加进入活塞筒的风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活塞筒为顶面开通的筒状结构,开口内侧装有安装架,所述扇叶轴连接在所述安装架上;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活塞底面和所述活塞筒内底面之间,扇叶将风吸入活塞筒,推动活塞下移,当风减小时,活塞在弹簧作用下复位。为了维持活塞下方的气压平衡,可在活塞筒4底面开设通孔,也可使滑孔内径大于活塞杆直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连接在所述活塞杆下端,所述第一连杆两端均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杆另一端与所述框架铰接。活塞带动活塞杆下移,能够通过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下压风罩,从而将其关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天窗下端与所述大棚铰接,打开天窗时,天窗上方开口,从而实现天窗开口与风罩相对,被风罩引导的气流能够直接从天窗开口进入温室,从而在风力较小的天气下能够增大通风量。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大棚上铰接风罩盖住天窗,再在风罩和屋脊之间安装扭簧,风罩连接风力驱动机构,在风力较小时,在扭簧作用下风罩处于打开状态,风罩能够拦阻流动的空气,与向上开口的天窗配合,风罩引导的风从天窗开口处灌入温室,从而提高小风环境下的通风量,当风力较大时,风力推动活塞滑动,扣合风罩,能够减少进入天窗的风量,但风罩两侧仍与外界连通,风能够从侧面进入,但因为风流动的方向与天窗平行,从而使进入的风能够被大幅减速,从而降低对温室内作物的威胁。本技术方案以外界风力作为动力,不额外引入能源,从而以较小的成本提高了小风时的通风量,不增加额外的运营成本,并能够在大风天气下实现通风的同时保护作物。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罩扣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罩打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活塞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大棚;2、天窗;3、风罩;301、框架;302、薄膜;4、活塞筒;401、安装架;402、通孔;5、叶轮;6、扇叶;7、引流板;8、支撑杆;9、活塞杆;10、第一连杆;11、第二连杆;12、扭簧;13、活塞;1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通风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大棚1和天窗2,大棚1顶面有天窗2和屋脊,天窗2位于屋脊两侧,为了增大微风环境下的通风量,在屋脊两侧铰接了风罩3,风罩3包括框架301和薄膜302,薄膜302位于框架301的内芯处,为了维持风罩3的开启状态,风罩3底面和屋脊之间安装了扭簧12,在扭簧作用下,风罩3处于如图2所示的开启状态,此时吹过的风被风罩3拦阻,沿风罩3向下流动,为了便于其进入温室,将大棚1上的天窗2采用下方铰接,上方开启的形式,被风罩3引导的风能够从天窗2进入温室。为了确保风罩3能够被扭簧12开启,风罩3的框架301采用聚氯乙烯材料,薄膜302采用PO薄膜,从而使风罩3具有较轻的重量,能够更加便于控制风罩3的开合。
风罩3开启状态下虽然能够优化微风下的通风,但在风力加大时,开启的风罩3不仅会加速吹入天窗的风速,增大对作物的风险隐患,还会因为风罩3受到较大的杠杆力,增大折断的风险。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大棚1的屋脊上,通过支撑杆8固定有活塞筒4,活塞筒4顶面开通,底面开有通孔402用于平衡气压,活塞筒4内滑动连接有活塞13,活塞13下方连接有活塞杆9,活塞筒4底面开有穿孔,活塞杆9穿出穿孔,下端连接有第一连杆10,第一连杆10端部铰接了第二连杆11的一端,第二连杆11的另一端和风罩3的框架301铰接。活塞13向下移动,能够扣合风罩3,活塞13向上移动,能够打开风罩3。
为了实现风罩3能够根据风力的大小自动开合,在活塞筒4开口处内壁设置安装架401,安装架401上轴连接有扇叶6,扇叶6旋转能够向活塞筒4内吸入空气,为了驱动扇叶6旋转,在扇叶6上方通过连接轴固定连接有叶轮5,叶轮5横向设置,四周吹动的风能够带动叶轮5转动,叶轮5驱动扇叶6转动,将上方的风吸入活塞筒4,为了能够便于风进入活塞筒4,在活塞筒4上固定设置了引流板7,引流板7位于扇叶6和叶轮5之间,引流板7为扭转的矩形板,有六块,在连接轴周围环形阵列设置,风吹到引流板7上能将吹至引流板7上的风导入活塞筒4中,向活塞13施加推动力。
根据当地风力的大小,可选择性的在风罩3侧面与大棚1之间加装挡风板,框架301侧面开设螺纹孔,挡风板通过螺栓与框架301相连,挡风板上开设通风孔,以应对较大的横向风吹入风罩3和大棚1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当外部风力较小时,虽然能够吹动叶轮5旋转,叶轮5带动扇叶6旋转,将外部风吸入活塞筒4,但由于风速低风力小,其产生的推力不足以克服弹簧14和扭簧12的弹力,此时在扭簧12和弹簧14的作用下,风罩3处于打开状态,吹至风罩3上的风被风罩3的薄膜302拦截引导,向下流动,吹入向上开启的天窗2中。
当外部风力加大时,叶轮5转速加快,带动扇叶6转速加快,向活塞筒4内吸入大量的空气,同时外部风吹到引流板7上,气流会被固定的引流板7引导进入活塞筒4,向活塞13上方施加较大的推动力,当其大小大于扭簧12和弹簧14时,活塞13开始下移,活塞13下方的空气通过通孔402排出活塞筒4,同时压缩扭簧12和弹簧14。活塞13下移,通过活塞杆9推动第一连杆10下降,再通过第二连杆11推动框架301使风罩3旋转缩小打开角度,风力越大,打开角度越小,直至完全扣合,扣合后,由于风罩3两端仍然与外界连通,此时仍然可以通风,且风进入风罩3与大棚1之间后,流动方向与天窗2平行,其进入温室时的风速较低,且角度较平,对作物影响小。
随着外部风力的降低,风轮5和扇叶6转速降低,施加到活塞13上的力减小,活塞13在弹簧14作用下上移,在活塞杆9的上拉和扭簧12的作用下,风罩3再次打开。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机械连接为本领域技术人员采用的惯用手段,可通过有限次试验得到技术启示,属于公知常识。
本文中未详细说明的部件为现有技术。
上述虽然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而不具备创造性劳动的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9)

1.一种新型通风装置,包括大棚(1),所述大棚(1)上有天窗(2),其特征在于:所述大棚(1)上有屋脊,所述屋脊上铰接有风罩(3),所述风罩(3)罩在所述天窗(2)上,所述屋脊上还有风力驱动机构,所述风力驱动机构与所述风罩(3)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罩(3)还包括框架(301)和薄膜(302),所述薄膜(302)和所述框架(301)相连,所述框架(301)顶面和所述屋脊铰接,所述框架(301)顶面和所述屋脊之间装有扭簧(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302)位于所述框架(301)的内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302)包覆在所述框架(301)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力驱动机构还包括叶轮(5)和活塞筒(4),所述活塞筒(4)通过支撑杆(8)连接在所述屋脊上,所述活塞筒(4)内有活塞(13)和扇叶(6),所述扇叶(6)上连接有叶轮(5),所述叶轮(5)位于所述活塞筒(4)外,所述活塞(13)下方连接有活塞杆(9)和弹簧(14),所述活塞筒(4)底面开有滑孔,所述活塞杆(9)穿过所述滑孔,下端连接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连接所述框架(30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5)和所述扇叶(6)之间有引流板(7),所述引流板(7)固定连接在所述活塞筒(4)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筒(4)为顶面开通的筒状结构,开口内侧装有安装架(401),所述扇叶(6)轴连接在所述安装架(401)上;所述弹簧(14)位于所述活塞(13)底面和所述活塞筒(4)内底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机构还包括第一连杆(10)和第二连杆(11),所述第一连杆(10)连接在所述活塞杆(9)下端,所述第一连杆(10)两端均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1)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杆(11)另一端与所述框架(301)铰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窗(2)下端与所述大棚(1)铰接。
CN202322567487.9U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新型通风装置 Active CN2208310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67487.9U CN220831064U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新型通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67487.9U CN220831064U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新型通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31064U true CN220831064U (zh) 2024-04-26

Family

ID=907484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67487.9U Active CN220831064U (zh) 2023-09-21 2023-09-21 一种新型通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3106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317851U (zh) 一种节能高效玻璃钢离心式屋顶风机
CN220831064U (zh) 一种新型通风装置
CN2439644Y (zh) 一种屋顶通风装置
CN215884895U (zh) 一种料塔自动开盖成套设备
CN214469105U (zh) 一种室内导风装置
CN201714275U (zh) 遮风挡雨窗帘
CN206111619U (zh) 一种超薄多功能送风排气电器
CN114576765A (zh) 一种居民房屋被动通风装置
CN209458148U (zh) 廊风能自动换气扇
CN214533664U (zh) 工业用自封闭式大功率风机
CN113738681A (zh) 一种用于风机遮光和密闭保温的电动卷帘窗及其使用方法
CN104390266B (zh) 挂壁式空调器
CN2152177Y (zh) 粮仓自然通风器
CN206879724U (zh) 一种封闭式畜禽舍降温进风装置
CN207665630U (zh) 一种瓜菜大棚放风装置
CN2522590Y (zh) 抗外强风温室百叶窗风机
CN217209685U (zh) 一种屋顶建筑用保护罩屋顶通风器
CN220321505U (zh) 一种减排环保屋顶通风器
CN213397579U (zh) 一种海上风机用抗台风模拟装置
CN116044823B (zh) 一种具有防尘通风功能钢结构
CN204572514U (zh) 风机
CN216769687U (zh) 一种绿色建筑节能通风系统
CN216617381U (zh) 建筑工程自然通风窗
CN219915027U (zh) 一种空气质量监测装置
CN220987167U (zh) 一种鸡舍通风防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