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8586U - 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8586U
CN220828586U CN202322373138.3U CN202322373138U CN220828586U CN 220828586 U CN220828586 U CN 220828586U CN 202322373138 U CN202322373138 U CN 202322373138U CN 220828586 U CN220828586 U CN 2208285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liquid
inlet
outlet
regul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7313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肇群
郭琳杰
董文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andr Science &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andr Science &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andr Science &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andr Science &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7313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85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85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85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afet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涉及通用性设备制造技术领域。该双阻尼调节阀包括:液体入口、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以及液体出口;第一调节阀包括第一阀门入口、第一液体回路和第一阀门出口;第一阀门出口的第一流向与流出液体出口的第二流向不同;液体入口与第一阀门入口连接,第二调节阀的第二阀门出口与液体出口连接;第一调节阀的第一阀门出口与第二调节阀连接;由液体入口流入第一阀门入口的液体经第一液体回路及第一阀门出口,流入第二调节阀。该实施方式实现了液体流向的多次变换,避免了液体重力的压差影响,利用第一液体回路对液体进行缓冲,保证了第二调节阀的使用耐久性。

Description

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用性设备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调节阀中,通常设置有动轮和静轮,并在动轮和静轮上分别设置有流量孔,液体从动轮一侧流入调节阀,并通过外力控制动轮旋转,以控制动轮上流量孔与静轮上流量孔的重叠部分,从而实现对流量进行调节的目的。但是,此种调节阀通常只能垂直使用,即在液体的重力作用下,由上至下进行流量调节。当液体的流量过大时,由于流量孔实际较小,会造成调节阀两侧压差较大,导致动轮一侧长期受到液体冲击出现磨损,且动轮与静轮之间未重叠的部分也会受到冲击,导致静轮也出现磨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设置了第一调节阀以及第二调节阀,通过多个调节阀实现了液体流向的多次变换,对现有技术中仅能由上至下进行流量调节的过程进行了改进,避免了液体重力所带来的压差影响。同时利用第一液体回路对液体进行缓冲,保证了第二调节阀的使用耐久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阻尼调节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双阻尼调节阀包括:液体入口、第一调节阀、第二调节阀以及液体出口;其中,所述第一调节阀包括第一阀门入口、第一液体回路和第一阀门出口;所述第一阀门出口的第一流向与流出所述液体出口的第二流向不同;所述液体入口与所述第一阀门入口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阀的第二阀门出口与所述液体出口连接;所述第一调节阀的第一阀门出口与所述第二调节阀连接;由所述液体入口流入所述第一阀门入口的液体经所述第一液体回路及所述第一阀门出口,流入所述第二调节阀;所述第一调节阀用于对所述液体的流量进行调节,以调节流入所述第二调节阀的流量。
可选地,所述第一阀门入口的第三流向与所述第一流向不同。
可选地,所述第二调节阀包括:第二阀门入口、第二液体回路、以及第二阀门出口;其中,所述第二阀门入口与所述第一阀门出口连接,第二阀门出口与液体出口连接;液体由所述第一阀门出口后经过所述第二阀门入口流入所述第二调节阀,并经过所述第二液体回路以及第二阀门出口流出至液体出口。
可选地,所述第二调节阀还包括:阀套以及嵌套于所述阀套内部的阀芯;所述阀套包括阀套入口以及阀套出口;其中,所述第二阀门入口设置在所述阀套一侧,所述第二液体回路设置在所述阀套内部,所述第二液体回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阀门入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阀套入口连接;液体由所述第二阀门入口流入所述阀套内部的第二液体回路后,经过所述阀套入口流入所述阀芯,并在流经所述阀芯后,从所述阀套出口流出所述第二阀门出口。
可选地,所述阀套为中空结构,所述阀芯设置在所述阀套的中空结构中;所述阀芯包括:阀芯入口、与所述阀芯入口相对设置的阀芯出口、以及设置在所述阀芯内部的阻尼柱;通过旋转所述阀芯控制所述阀芯入口是否与所述阀套入口重合、以及所述阀芯出口是否与所述阀套出口重合,控制流出所述第二调节阀的液体流量;流入所述阀芯入口的液体经过所述阻尼柱的分流缓冲,从所述阀芯出口流出。
可选地,所述阀芯入口与所述阀套入口贴合形成第一调节面,所述阀芯出口与所述阀套出口贴合形成第二调节面;液体由所述第一调节面流入所述阀芯,在经过所述阻尼柱后,由所述第二调节面流出所述阀芯。
可选地,流入所述第二阀门入口的第四流向与流出所述阀套入口的第五流向垂直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液体回路包括:第一部分、以及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二阀门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的中间位置,将所述第一部分拆分为两端,一端为封闭端,一端为敞口端;所述敞口端与所述第二部分连接;流入所述第二阀门入口的液体一部分流经所述封闭端后,从所述敞口端流出所述第二液体回路,一部分直接由所述敞口端流出所述第二液体回路。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调节阀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所述排污口用于排出堆积在所述第一调节阀底部的污泥。
可选地,所述第二调节阀为可拆卸结构,采用插拔方式安装在所述双阻尼调节阀上。
可选地,所述液体入口的第六流向与所述第二流向相同。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流量自控设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流量自控设备包括:双阻尼调节阀、卡箍连接卡件、以及流量计;所述流量计用于测量所述液体的初始流量;所述卡箍连接卡件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流量计的一端以及所述双阻尼调节阀的一端,用于将所述流量计以及所述双阻尼调节阀接入用于液体流动的管道
上述实用新型中的一个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因为设置了第一调节阀以及第二调节阀,通过多个调节阀实现了液体流向的多次变换,对现有技术中仅能由上至下进行流量调节的过程进行了改进,避免了液体重力所带来的压差影响。
上述的非惯用的可选方式所具有的进一步效果将在下文中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加以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的传统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的传统调节阀的安装环境以及使用过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阻尼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液体入口
2-第一调节阀21-第一阀门入口22-第一液体回路23-第一阀门出口
3-第二调节阀31-第二阀门入口32-第二液体回路321-第一部分322-第二部分33-第二阀门出口34-阀套341-阀套入口342-阀套出口35-阀芯351-阀芯入口352-阀芯出口353-阻尼柱
4-液体出口5-排污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传统调节阀,由图1可知,在现有调节阀中,通过上下设置的分别具有流量孔的动轮和静轮,实现流量的调控过程。具体地,传统调节阀包括三种调节状态,即状态(a)、状态(b)和状态(c)。其中,状态(a)为完全关闭状态,动轮上的流量孔与静轮上的流量孔之间没有重叠部分时,液体无法从传统调节阀中流过;状态(b)为调节状态,通过旋转动轮使得动轮上的流量孔与静轮上的流量孔存在重叠部分,液体可以从重叠部分流过传统调节阀,通过控制重叠部分的大小实现对液体流量的调节;状态(c)为完全开启状态,即动轮上的流量孔与静轮上的流量孔完全重叠,此时为流量的最大调节量,即液体通过完全重叠的流量孔中快速通过。
图2示出了传统调节阀的安装环境以及使用过程,从图2可以看出,传统调节阀是垂直设置的,即动轮与静轮之间纵向排布,液体由左侧较高位置的液体入口流入,通过高度差的重力作用,流入传统调节阀,并在流出传统调节阀后,由右侧较低位置的液体出口流出。可以看出,在传统调节阀的使用过程中,必须利用到液体的重力作用才能顺利进行流量的调节,但由上至下的流动方式,会使得动轮与静轮之间的摩擦力增大,在进行旋转调节流量孔重叠部分的过程中,更容易增加静轮以及动轮之间的磨损,且阀门前后压差较大,液体对于动轮的冲击力也会增加动轮顶部的磨损,使得传统调节阀的使用耐久性差,需要经常更换,增加使用成本。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阻尼调节阀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阻尼调节阀主要包括:液体入口1、第一调节阀2、第二调节阀3以及液体出口4;其中,第一调节阀2包括第一阀门入口21、第一液体回路22和第一阀门出口23;第一阀门出口23的第一流向与流出液体出口4的第二流向不同。液体入口1与第一阀门入口21连接,第二调节阀3的第二阀门出口33与液体出口4连接;第一调节阀2的第一阀门出口23与第二调节阀3连接;由液体入口1流入第一阀门入口21的液体经第一液体回路22及第一阀门出口23,流入第二调节阀3;第一调节阀2用于对液体的流量进行调节,以调节流入第二调节阀3的流量。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两个不同的调节阀对流量进行调节,通过第一调节阀的设置可以减缓第二调节阀的磨损,从而提高第二调节阀的使用耐久度。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第一液体回路改变液体流向,使得第一阀门出口的第一流向垂直向上,即液体流向与液体重力为相反方向,可以减缓液体的冲击力,进一步保证第二调节阀的精准调节。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阀门入口21的第三流向与所述第一流向不同。从图3中的液体箭头可以看出,液体在由液体入口1流入双阻尼调节阀后,先通过第一阀门入口21进入第一液体回路22,经过第一液体回路的缓冲后,从第一阀门出口23流出并进入第二调节阀,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流向与第二流向设置为不同流向,使得从液体入口1流入第一阀门入口21的液体经过第一液体回路缓冲后,再流出第一阀门出口,达到了对流量的缓冲效果,对于后续流入第二调节阀的液体流量以及流速均起到了调节作用,可以减缓第二调节阀所受到的液体冲击,提高了第二调节阀的使用耐久度。
在本实用新型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调节阀3包括:第二阀门入口31、第二液体回路32、以及第二阀门出口33;其中,第二阀门入口31与第一阀门出口23连接,第二阀门出口33与液体出口4连接;液体由第一阀门出口23后经过第二阀门入口31流入第二调节阀3,并经过第二液体回路32以及第二阀门出口33流出至液体出口4。通过上述设置,在液体流入第二调节阀3后,与第一调节阀2同样的原理,可以通过第二液体回路32对液体进行缓冲,并改变液体的流向,以最终实现在水平方向上,调节液体流量的效果,无需利用高度差以及液体重力。
对于流量调节阀来说,现有的调节阀存在多种不同类型的调节阀,例如直通单座调节阀、角形双联截止阀、三通球阀等多种,不同种类的调节阀所能调节的流量大小也不相同,本实用新型对于第一调节阀2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定。但对于第二调节阀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调节阀3还包括:阀套34以及嵌套于阀套34内部的阀芯35;阀套34包括阀套入口341以及阀套出口342;其中,第二阀门入口31设置在阀套34一侧,第二液体回路32设置在阀套34内部,第二液体回路32的一端与第二阀门入口31连接,另一端与阀套34阀套入口341连接;液体由第二阀门入口31流入阀套34内部的第二液体回路后,经过阀套入口341流入阀芯35,并在流经阀芯35后,从阀套出口342流出第二阀门出口33。
通过上述设置,液体由第二阀门入口31流入阀套34后,经过第二液体回路32然后流入阀芯35,通过第二液体回路32的设置,保证液体在流入阀芯35前进一步得到缓冲。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调节阀3的调节精度高于第一调节阀2的调节精度,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第一调节阀2对液体流速以及流量进行粗略调节,从而降低液体的压力,使得流入第二调节阀的液体流量不会对第二调节阀3造成损伤。进一步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调节阀3为可拆卸结构,采用插拔方式安装在双阻尼调节阀上。需要说明的是,正是由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设计的结构,使得第二调节阀3位于第一调节阀2的上端,才可以实现第二调节阀的“插拔式”安装,便于对精度较高的第二调节阀3进行拆检维护。而对于精度较低的第一调节阀2来说,成本通常较低,因此可以在损坏后直接进行更换,无需浪费人力进行检修。
下面对第二调节阀3的具体结构以及使用过程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阀套34为中空结构,阀芯35设置在阀套34的中空结构中;阀芯35包括:阀芯入口351、与阀芯入口351相对设置的阀芯出口352、以及设置在阀芯内部的阻尼柱353;通过旋转阀芯35控制阀芯入口351是否与阀套入口341重合、以及阀芯出口352是否与阀套出口342重合,控制流出第二调节阀3的液体流量;流入阀芯入口351的液体经过阻尼柱353的分流缓冲,从阀芯出口352流出。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阀芯35是可以旋转的,通过旋转阀芯35可以控制阀芯上对应设置的阀芯入口351与阀套入口341之间的重叠部分,以及阀芯出口352与阀套出口342之间的重叠部分,以对流量进行控制。可以理解的是,当阀芯入口351与阀套入口341全部重合时,由于阀芯入口和阀芯出口之间相对设置,阀芯出口352与阀套出口342之间也必然全部重合,此时为最大流量。当阀芯入口351与阀套入口341之间不存在重叠部分时,则为最小流量。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阀芯入口351与阀套入口341贴合形成第一调节面,阀芯出口352与阀套出口342贴合形成第二调节面,液体由所述第一调节面流入所述阀芯35,在经过所述阻尼柱353后,由所述第二调节面流出所述阀芯35。也就是说,在液体流入阀芯35的过程中,通过第一调节面对液体进行缓冲降压,使第二级调节面不受冲击损坏,增加了第二级调节面持久面耐用,达到调节阀门持久调节流量的目的。而且,由于在阀芯35中还设置了阻尼柱353,可以在液体流动过程中进一步起到分流缓冲的作用。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流入第二阀门入口32的第四流向与流出阀套入口341的第五流向垂直设置。由图3可以看出,当第二阀门入口32的第四流向为垂直向上时,通过第二液体回路的设置,流出阀套入口341的第五流向为水平设置,使得最终流入阀芯的液体是水平方向的,即液体入口1的第六流向与第二流向相同。通过此种设置方式,使得调节阀扭矩较小,所需执行器功率较小,打破“高压差,电机必选大功率”的传统概念,便于太阳能供电使用。
对于第二液体回路的设置,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液体回路32包括:第一部分321、以及第二部分322;其中,第二阀门入口31设置在第一部分321的中间位置,将第一部分321拆分为两端,一端为封闭端,一端为敞口端;敞口端与第二部分322连接;流入第二阀门入口31的液体一部分流经封闭端后,从敞口端流出第二液体回路32,一部分直接由敞口端流出第二液体回路32。通过将第二阀门入口31设置在第一部分321的中间位置,使得液体在从第二阀门入口31流入第二液体回路32后,可以通过封闭端对液体进行缓冲,使得液体不会在流入第二调节阀2后直接流入到阀芯35内部,对阀芯35造成损坏。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在第一调节阀2的底部还设置有排污口5,在液体流经第一液体回路的过程中,可以对液体中多余的杂质进行沉淀,减少流入第二调节阀3的杂质,以免对精度较高的第二调节阀3造成堵塞。同时可以通过定期打开排污口进行清除,保证第一调节阀2的清洁以及使用耐久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双阻尼调节阀,通过设置了第一调节阀以及第二调节阀,通过多个调节阀实现了液体流向的多次变换,对现有技术中仅能由上至下进行流量调节的过程进行了改进,避免了液体重力所带来的压差影响。同时利用第一液体回路对液体进行缓冲,保证了第二调节阀的使用耐久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流量自控设备,包括:上述双阻尼调节阀、卡箍连接卡件、以及流量计;所述流量计用于测量所述液体的初始流量;所述卡箍连接卡件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流量计的一端以及所述双阻尼调节阀的一端,用于将所述流量计以及所述双阻尼调节阀接入用于液体流动的管道。
具体地,在流量自控设备上,还可以设置有可伸缩补偿直管段,无需拆卸主流程法兰,即可完成流量计叶轮体的安装拆检,以及便于老井改造替换不同长度原旧流量自控设备。且在流量计上可以设置有显示屏,通过将流量计显示屏与控制仪显示屏整合一体,并利用显示屏对全中文菜单进行直观展示,便于工程人员进行实际操作,控制阀门开度、总流量、以及瞬时流量等。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流量自控设备,通过设置了第一调节阀以及第二调节阀,通过多个调节阀实现了液体流向的多次变换,对现有技术中仅能由上至下进行流量调节的过程进行了改进,避免了液体重力所带来的压差影响。同时利用第一液体回路对液体进行缓冲,保证了第二调节阀的使用耐久性。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的是,取决于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双阻尼调节阀,其特征在于,包括:液体入口(1)、第一调节阀(2)、第二调节阀(3)以及液体出口(4);其中,
所述第一调节阀(2)包括第一阀门入口(21)、第一液体回路(22)和第一阀门出口(23);所述第一阀门出口(23)的第一流向与流出所述液体出口(4)的第二流向不同;
所述液体入口(1)与所述第一阀门入口(21)连接,所述第二调节阀(3)的第二阀门出口(33)与所述液体出口(4)连接;
所述第一调节阀(2)的第一阀门出口(23)与所述第二调节阀(3)连接;由所述液体入口(1)流入所述第一阀门入口(21)的液体经所述第一液体回路(22)及所述第一阀门出口(23),流入所述第二调节阀(3);
所述第一调节阀(2)用于对所述液体的流量进行调节,以调节流入所述第二调节阀(3)的流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阻尼调节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阀门入口(21)的第三流向与所述第一流向不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阻尼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阀(3)包括:第二阀门入口(31)、第二液体回路(32)、以及第二阀门出口(33);
其中,所述第二阀门入口(31)与所述第一阀门出口(23)连接,第二阀门出口(33)与液体出口(4)连接;
液体由所述第一阀门出口(23)后经过所述第二阀门入口(31)流入所述第二调节阀(3),并经过所述第二液体回路(32)以及第二阀门出口(33)流出至液体出口(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阻尼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阀(3)还包括:阀套(34)以及嵌套于所述阀套(34)内部的阀芯(35);所述阀套(34)包括阀套入口(341)以及阀套出口(342);
其中,所述第二阀门入口(31)设置在所述阀套(34)一侧,所述第二液体回路(32)设置在所述阀套(34)内部,所述第二液体回路(3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阀门入口(3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阀套(34)阀套入口(341)连接;
液体由所述第二阀门入口(31)流入所述阀套(34)内部的第二液体回路后,经过所述阀套入口(341)流入所述阀芯(35),并在流经所述阀芯(35)后,从所述阀套出口(342)流出所述第二阀门出口(3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阻尼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套(34)为中空结构,所述阀芯(35)设置在所述阀套(34)的中空结构中;
所述阀芯(35)包括:阀芯入口(351)、与所述阀芯入口(351)相对设置的阀芯出口(352)、以及设置在所述阀芯内部的阻尼柱(353);
通过旋转所述阀芯(35)控制所述阀芯入口(351)是否与所述阀套入口(341)重合、以及所述阀芯出口(352)是否与所述阀套出口(342)重合,控制流出所述第二调节阀(3)的液体流量;
流入所述阀芯入口(351)的液体经过所述阻尼柱(353)的分流缓冲,从所述阀芯出口(352)流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阻尼调节阀,其特征在于,
流入所述第二阀门入口(31)的第四流向与流出所述阀套入口(341)的第五流向垂直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阻尼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入口(351)与所述阀套入口(341)贴合形成第一调节面,所述阀芯出口(352)与所述阀套出口(342)贴合形成第二调节面;
液体由所述第一调节面流入所述阀芯(35),在经过所述阻尼柱(353)后,由所述第二调节面流出所述阀芯(35)。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阻尼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体回路(32)包括:第一部分(321)、以及第二部分(322);
其中,所述第二阀门入口(31)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321)的中间位置,将所述第一部分(321)拆分为两端,一端为封闭端,一端为敞口端;
所述敞口端与所述第二部分(322)连接;流入所述第二阀门入口(31)的液体一部分流经所述封闭端后,从所述敞口端流出所述第二液体回路(32),一部分直接由所述敞口端流出所述第二液体回路(32)。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阻尼调节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调节阀(2)的底部设置有排污口(5);
所述排污口(5)用于排出堆积在所述第一调节阀(2)底部的污泥;
和/或,
所述第二调节阀(3)为可拆卸结构,采用插拔方式安装在所述双阻尼调节阀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阻尼调节阀,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入口(1)的第六流向与所述第二流向相同。
11.一种流量自控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所述的双阻尼调节阀、卡箍连接卡件、以及流量计;
所述流量计用于测量所述液体的初始流量;
所述卡箍连接卡件为两个,分别设置在所述流量计的一端以及所述双阻尼调节阀的一端,用于将所述流量计以及所述双阻尼调节阀接入用于液体流动的管道。
CN202322373138.3U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 Active CN2208285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3138.3U CN220828586U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73138.3U CN220828586U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8586U true CN220828586U (zh) 2024-04-23

Family

ID=90727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73138.3U Active CN220828586U (zh) 2023-09-01 2023-09-01 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85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865307B (zh) 地暖用自力式恒温混水阀
CN220828586U (zh) 一种双阻尼调节阀、以及流量自控设备
CN209800792U (zh) 一种具有自检功能的压力阀门
CN105276198B (zh) 一种煤粉流量调节阀
CN204201181U (zh) 流量控制装置
CN102147623B (zh) 水力系统静态平衡阀调试方法
CN105864446A (zh) 阀门
CN112944027B (zh) 一种气动笼式单座调节阀
CN202150067U (zh) 一种低压大流量流量调节器
CN202382459U (zh) 液压吸闭式太阳能热水器自动上水器
CN201246484Y (zh) 一种具有逆止装置的球阀
CN207921402U (zh) 一种双三通阀调节机构
CN210890145U (zh) 法兰可替换阀座蝶阀
CN206815292U (zh) 闸板连杆高度调节机构
CN206943510U (zh) 一种单向阀
CN101393057B (zh) 改进型差动式无源热量表
CN201340550Y (zh) 清水池水位自动控制装置
CN211626582U (zh) 一种流量实验用换向器结构
CN201013991Y (zh) 带有定流量阀芯的流量控制阀
CN204591661U (zh) 一种自力式自动再循环泵保护阀
CN109323108A (zh) 一种压力控制器用连接底座
CN221347975U (zh) 一种推拉开关式球阀
CN202451910U (zh) 套筒式智能流量调节阀
CN204900934U (zh) 三位互通阀
CN220037518U (zh) 高温高压耐冲刷多通截止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