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20539U - 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20539U
CN220820539U CN202322569341.8U CN202322569341U CN220820539U CN 220820539 U CN220820539 U CN 220820539U CN 202322569341 U CN202322569341 U CN 202322569341U CN 220820539 U CN220820539 U CN 2208205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module
conductive
track
wearable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56934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纪五丰
段世俊
徐浩杰
方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uef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uef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uef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uef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56934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205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20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205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它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控制电路板、设置在壳体上的功能模块以及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以及功能模块均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与壳体可拆式连接。这种穿戴式设备适配性较高。

Description

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
背景技术
手环(手表)设备是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其中一种。但是现有技术的手环(手表)设备充电形态经企业设计完成后,其触点位置是固定的,这样就只能适配对应的充电线才可以进行充电,这样整体适配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适配性较高的智能穿戴设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它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部的控制电路板、设置在壳体上的功能模块以及充电模块,所述充电模块以及功能模块均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充电模块与壳体可拆式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充电模块与功能模块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模块,所述整体模块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且所述整体模块与壳体可拆式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圆形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的内圆周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整体模块为圆形,整体模块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且所述整体模块通过外螺纹与容置槽的内螺纹螺纹连接,
且当整体模块安装到容置槽内后,整体模块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整体模块与容置槽之间通过密封垫圈密封。
作为优选,它还包括第一导电件,所述第一导电件一端伸入容置槽,所述第一导电件另一端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且当整体模块安装到容置槽内后,第一导电件一端与整体模块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整体模块底部设置有供第一导电件接触电连接的圆形导电轨道。
作为优选,所述整体模块包括支撑壳与调节块,且所述调节块与支撑壳转动连接,所述充电模块包括充电触点,所述功能模块包括电极片,所述充电触点以及电极片均设置在调节块上,且所述调节块上设置有第二导电件,所述充电触点以及电极片均与第二导电件一端电连接,并且第二导电件另一端与导电轨道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导电轨道包括充电轨道以及电输出轨道,且所述充电轨道以及电输出轨道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导电件包括第一充电导电件与第一电输出导电件,所述第一充电导电件与充电轨道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输出导电件与电输出轨道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包括第二充电导电件以及第二电输出导电件,所述充电触点通过第二充电导电件与充电轨道电连接,且所述充电触点与第二充电导电件一体成型,所述电极片通过第二电输出导电件与电输出轨道电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功能模块还包括心率镜片,所述整体模块中部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心率镜片设置在通孔内。
作为优选,所述调节块与支撑壳转动连接处设置有阻尼件,且所述阻尼件与调节块以及支撑壳紧密接触。
采用以上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将充电模块与壳体可拆式连接,这样充电模块可以有多种,并且均可以安装到壳体上,区别只是触点的位置不同,用户只需要根据需要安装上对应的充电模块即可,整体适配性比较高。
将功能模块与充电模块做成一个整体模块,然后整体模块可以可拆式连接到壳体上,这样相当于功能模块与充电模块都可以更换,可以根据企业或者用户的不同需求来更换功能模块的功能,适配性更广。
通过将圆形的整体模块螺纹连接到壳体上的容置槽内,这样拆装比较方便。
在整体模块与容置槽之间设置密封垫圈,这样两者密封效果较好,进而使得整体防水效果较好。
通过伸出容置槽的第一导电件将控制电路板与整体模块电连接,这样控制电路板可以很好的与整体模块导通。
在整体模块底部设置圆形导电轨道,这样即使整体模块旋紧的位置没有到位,第一导电件也可以与圆形导电轨道接触导通。
将整体模块分成支撑壳与调节块,且调节块可以转动连接在支撑壳上,并且充电触点、电极片均设置在调节块上,而且调节块通过第二导电件与导电轨道接触,这样相当于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电极片与充电触点的位置,因为受扭力影响,整体模块是有可能出现没有对齐的情况(也就是旋转角度不是90°的倍数),此时我们可以调整调节块的位置来使得充电触点以及电极片回到合适的位置,并且因为数据线及其弹针的位置相对固定,通过旋转调节块来调整充电触点的位置,进而来控制手环(手表)装上数据线之后的数据线的出线方向,减少出线方向不合理导致的充电线碰撞脱落的问题。
将第一导电件、第二导电件以及导电轨道都分成充电的跟电输出的,这样充电与电刺激之间就不会相互干扰,整体效果较好,并且将第二充电导电件与充电触点一体成型,这样可以省去一个零部件,安装方便,且成本较低。
设置心率镜片,并且心率镜片与控制电路板之间没有阻挡,这样本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测量用户心率,且测量准确度较高。
在调节块与支撑壳之间设置阻尼件,这样转动调节块时比较舒适,而且阻尼件与调节块以及支撑壳之间是紧密接触的,这样使得调节块与支撑壳之间的防水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的后视图。
图2是图1去掉充电模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充电触点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的后视图。
图5是图4去掉整体模块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三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的后视图。
图7是实施例三的整体模块的侧视图。
图8是实施例三的整体模块中的轨道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三导电轨道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的示意图。
图10是实施例四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的后视图。
图11是实施例四调节块、支撑壳以及控制电路板之间的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安装了阻尼件后的示意图。
图13是实施例八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的后视图。
其中,1、壳体;2、控制电路板;3、充电模块;4、功能模块;5、整体模块;6、容置槽;7、外螺纹;8、第一导电件;9、第二导电件;10、阻尼件;11、导电轨道;12、支撑壳;13、调节块;14、充电触点;15、电极片;16、心率镜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一种智能穿戴式设备,为手环(手表),包括壳体1、控制电路板2、功能模块4以及充电模块3,其中:
控制电路板2是安装在壳体1内部,起到控制作用;
功能模块4,主要包括两个电极片15,固定在壳体1的背面的两侧,且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
壳体1,其内部固定有控制电路板2,其背面中间设置有容置槽6,容置槽6槽底是全开的,可以看到内部的控制电路板2,第一导电件8一端伸出容置槽6,第一导电件8另一端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8采用弹性探针,容置槽6两侧安装有电极片15;
充电模块3,包括有充电触点14,插接在壳体1上的容置槽6内,并且充电模块3底部设置有伸入孔,弹性探针可以从伸入孔伸入后与充电模块3中的充电触点14电连接;
采用这种结构,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来更换充电模块3,有两个充电触点14的充电模块3,有四个触点的充电模块3,也有触点分开设置的充电模块3,这样可以满足用户的需求,适配不同的充电线。
实施例二:
一种智能穿戴式设备,为手环(手表),包括壳体1、控制电路板2、功能模块4以及充电模块3,其中:
充电模块3与功能模块4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模块5,即整体模块5包括有一个整体的外壳,且充电模块3主要包括充电触点14,功能模块4主要包括电极片15,充电触点14以及电极片15均设置在这个外壳上;
控制电路板2,安装在壳体1内部,起到控制作用;
壳体1,内部安装有控制电路板2,背面设置有一个容置槽6,供整体模块5嵌入卡扣连接;
且壳体1的容置槽6的槽底是全开的,即可以直接看到内部的壳体1内部的控制电路板2,整体模块5的底部设置有伸入孔,第一导电件8一端伸出容置槽6,第一导电件8另一端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并且第一导电件8分为第一电输出导电件以及第一充电导电件,这样第一充电导电件会伸入到伸入孔中与充电触点14电连接,第一电输出导电件会伸入到伸入孔中与电极片15电连接,且两种第一导电件8均采用弹性探针;
采用这种结构,这个整体模块5可以方便的从壳体1上拆下,然后可以根据需要更换整体模块5,即不同的整体模块5的区别主要是其上的功能模块4与充电模块3不同,如充电触点14的位置与数量不同,电极片15的形状与数量不同,或者其上还可以增加一些其他的功能组件。
实施例三:
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三中,整体模块5为圆形,且容置槽6也为圆形,并且整体模块5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7容置槽6的槽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整体模块5可以通过外螺纹7与内螺纹的配合螺纹连接到容置槽6内,并且在整体模块5底部设置有一个环形的导电轨道11,环形导电轨道11又分为充电轨道以及电输出轨道,这样充电触点14就与充电轨道电连接,电极片15就与电输出轨道电连接,当整体模块5安装完成到容置槽6内后,第一电输出导电件与电输出轨道电连接,第一充电导电件与充电轨道电连接,这样不论整体模块5是否完全旋紧到位,充电触点14以及电极片15都可以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
实施例四:
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实施例四中,整体模块5包括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支撑壳12,还有一部分是调节块13,支撑壳12外圆周上是设置有外螺纹7的,与容置槽6槽壁的内螺纹的匹配的,即支撑壳12就可以很好的与容置槽6配合,支撑壳12底部是设置有导电轨道11的,调节块13是转动连接在支撑壳12上部的,并且通过限位件来限制调节块13,防止调节块13脱离支撑壳12,且充电触点14以及电极片15均设置在调节块13上,并且调节块13上还设置有第二导电件9,且第二导电件9也包括第二充电导电件以及第二电输出导电件,其中第二充电导电件一端与充电触点14电连接,第二充电导电件另一端与充电轨道电连接,第二电输出导电件一端与电极片15电连接,第二电输出导电件另一端与电输出轨道电连接,即不论调节块13如何转动,充电触点14可以通过第二充电导电件持续与充电轨道电连接,电极片15可以通过第二电输出导电件持续与电输出轨道电连接。
并且导电轨道11是与支撑壳12之间是紧密连接的,这样只要整体模块5旋紧到位后,不论调节块13如何转动,都可以实现壳体1内部的防水。
因为对于传统手表(手环)来说,充电方式必须要按照说明书要求严格执行,一般会固定一个方向作为充电线的出线方向(假设出线方向为机器的右侧)。用户在正确安装好充电线之后,时常会受习惯影响,将手表(手环)一侧朝下放置在桌面上。如果习惯将手表右侧朝下放在桌面上,那就会将充电线碰落。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将调整调节块13,进而调整充电触点14的位置,使得充电触点14旋转至手表左侧,就可以避免因习惯导致的充电线碰撞脱落的问题。
实施例五:
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五中支撑壳底部设置有支撑层,导电轨道是位于支撑层的内底面上的,并且在支撑层底部设置有环形孔,供第一导电件伸入与导电轨道接触导电,这样导电轨道整体强度较高,不容易变形脱落。
实施例六:
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实施例六中第二充电导电件与充电触点是一体成型为一个零部件的,因为第二充电导电件采用的是弹性探针,其为导电材料制成,所以可以直接供充电线接触通电,进而可以方便的代替充电触点,这样安装简单,且可以降低一部分成本。
实施例七:
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实施例七中,调节块13与支撑壳12之间设置有阻尼件10,且阻尼件10是与调节块12以及支撑壳13紧密接触的,这样用户在转动调节块13时比较舒适,并且阻尼件10是现有技术比较常规的产品,所以在此没有详细展开。
实施例八:
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实施例八中的功能模块4还包括了心率镜片16,因为心率镜片16需要直通控制电路板2上的心率传感器,所以需要在整体模块5中间设置一个通孔,并且因为容置槽槽底是整个打开的,即可以直接看到控制电路板2的,所以从心率镜片16上就可以直接照到控制电路板2上的心率传感器上,即心率传感器可以采集到用户手部的光信号,进而来检测出用户的心率。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阅读上述说明后,各种变化和修正无疑将显而易见。因此,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应看作是涵盖本实用新型的真实意图和范围的全部变化和修正。在权利要求书范围内任何和所有等价的范围与内容,都应认为仍属本实用新型的意图和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它包括壳体(1)、设置在壳体(1)内部的控制电路板(2)、设置在壳体(1)上的功能模块(4)以及充电模块(3),所述充电模块(3)以及功能模块(4)均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3)与壳体(1)可拆式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3)与功能模块(4)组合形成一个整体模块(5),所述整体模块(5)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且所述整体模块(5)与壳体(1)可拆式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圆形容置槽(6),且所述容置槽(6)的内圆周上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整体模块(5)为圆形,整体模块(5)的外圆周上设置有外螺纹(7),且所述整体模块(5)通过外螺纹(7)与容置槽(6)的内螺纹螺纹连接,
且当整体模块(5)安装到容置槽(6)内后,整体模块(5)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模块(5)与容置槽(6)之间通过密封垫圈密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第一导电件(8),所述第一导电件(8)一端伸入容置槽(6),所述第一导电件(8)另一端与控制电路板(2)电连接,
且当整体模块(5)安装到容置槽(6)内后,第一导电件(8)一端与整体模块(5)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模块(5)底部设置有供第一导电件(8)接触电连接的圆形导电轨道(1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整体模块(5)包括支撑壳(12)与调节块(13),且所述调节块(13)与支撑壳(12)转动连接,所述充电模块(3)包括充电触点(14),所述功能模块(4)包括电极片(15),所述充电触点(14)以及电极片(15)均设置在调节块(13)上,且所述调节块(13)上设置有第二导电件(9),所述充电触点(14)以及电极片(15)均与第二导电件(9)一端电连接,并且第二导电件(9)另一端与导电轨道(11)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轨道(11)包括充电轨道以及电输出轨道,且所述充电轨道以及电输出轨道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导电件(8)包括第一充电导电件与第一电输出导电件,所述第一充电导电件与充电轨道电连接,所述第一电输出导电件与电输出轨道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9)包括第二充电导电件以及第二电输出导电件,所述充电触点(14)通过第二充电导电件与充电轨道电连接,且所述充电触点(14)与第二充电导电件一体成型,所述电极片(15)通过第二电输出导电件与电输出轨道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块(4)还包括心率镜片(16),所述整体模块(5)中部设置有一个通孔,所述心率镜片(16)设置在通孔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块(13)与支撑壳(12)转动连接处设置有阻尼件(10),且所述阻尼件(10)与调节块(13)以及支撑壳(12)紧密接触。
CN202322569341.8U 2023-09-20 2023-09-20 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 Active CN220820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69341.8U CN220820539U (zh) 2023-09-20 2023-09-20 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569341.8U CN220820539U (zh) 2023-09-20 2023-09-20 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20539U true CN220820539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712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569341.8U Active CN220820539U (zh) 2023-09-20 2023-09-20 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205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323996A (en) Electronic wristwatch having electric terminal contacts
CN111973174B (zh) 一种心电图检测装置
CN220820539U (zh) 一种可调节智能穿戴式设备
CN111262327A (zh) 可穿戴设备
CN219480116U (zh) 可穿戴式多模态研究平台
CN217066356U (zh) 智能眼镜腿及智能眼镜架
CN217882868U (zh) 充电座和电子设备组件
CN207306665U (zh) 一种心率检测设备
CN208012492U (zh) 360°旋转数显指示表
CN214386380U (zh) 一种腕带设备
CN208012518U (zh) 一种可翻转数显指示表
CN209059181U (zh) 一种ed监测装置
CN216165668U (zh) 一种具备运动提醒功能的运动手环
CN211718707U (zh) 智能腕戴设备
CN216118410U (zh) 一种基于轮廓切割的闹钟
CN211264090U (zh) 一种具有无线充电功能的闹钟
CN220022351U (zh) 一种多功能无线充电宝
CN216483553U (zh) 一种新型温度计
CN110994767A (zh) 一种太阳能移动设备充电装置
CN210198348U (zh) 一种渔线轮用可充电式数显计米器
CN219779795U (zh) 充电装置及充电设备
CN209826724U (zh) 带体组件及测量体脂的穿戴设备
CN219629610U (zh) 心率监测分析智能控制终端
CN218974460U (zh) 一种高精度电压数据表头结构
CN214315004U (zh) 一种用于智能手表的表带及智能手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