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15657U - 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15657U
CN220815657U CN202322717884.XU CN202322717884U CN220815657U CN 220815657 U CN220815657 U CN 220815657U CN 202322717884 U CN202322717884 U CN 202322717884U CN 220815657 U CN220815657 U CN 22081565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nnel
resonator
buffer spring
earthquake
rubb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178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余帮油
翁效林
韩巍巍
雷尚民
崔艺铖
李林静
张树筱
成志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Chang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2271788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1565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1565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1565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以及地下工程领域,公开了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本实用新型由通过共振器与橡胶层连接,使得橡胶层的周向振动可带动共振器于缓冲层中左右移动,由于围岩对第一缓冲弹簧的挤压,使得共振器能够上下移动,进而形成不规则的圆周运动扩大吸收范围,以此降低作用于隧道的弹性波,并且由于缓冲层内设置的阻尼吸收梯度材料和共振器,能够双重吸收并削弱地震波,最大程度的保护了隧道本身结构,具有高适应性,能够应对不同的地震等级,大大提高隧道抗震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隧道以及地下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
背景技术
隧道是埋置于地层内的工程建筑物,是人类利用地下空间的一种形式。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壮大发展,隧道几乎遍布全国各个省份,使得其面临的建设条件越来越复杂。
现有的隧道抗震结构大多数采用加固型结构,这种结构多数是在现有隧道结构上采用锚管和连接筋定位,喷涂混凝土形成加固,这种加固方式会增加隧道的重量和造成车行高度的限制。由于地震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传播特性存在差异。如果在设计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地震波在隧道周围地层中的传播特性,可能会导致隧道结构在地震中受到更大的地震作用力,因此,在设计隧道抗震结构时,还需要根据地震波类型设计对应的加固结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能够应对不同的地震等级,大大降低作用于隧道的弹性波,提高隧道抗震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在隧道本体上的橡胶层,橡胶层外覆盖有缓冲层;
缓冲层包括若干共振器,共振器的一端通过第一缓冲弹簧与围岩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缓冲弹簧与橡胶层连接,共振器、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外填充有阻尼吸收梯度材料。
若干共振器设置在隧道本体的周向上。
周向上的若干共振器等角度设置。
若干共振器设置在隧道本体的径向上。
径向上的若干共振器等间距设置。
第一缓冲弹簧和第二缓冲弹簧焊接在共振器上。
第一缓冲弹簧通过金属锚钉在围岩上。
第二缓冲弹簧通过螺栓固定在橡胶层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通过共振器与橡胶层连接,使得橡胶层的周向振动可带动共振器于缓冲层中左右移动,由于围岩对第一缓冲弹簧的挤压,使得共振器能够上下移动,进而形成不规则的圆周运动扩大吸收范围,以此降低作用于隧道的弹性波,并且由于缓冲层内设置的阻尼吸收梯度材料和共振器,能够双重吸收并削弱地震波,最大程度的保护了隧道本身结构,具有高适应性,能够应对不同的地震等级,大大提高隧道抗震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轴向剖面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横向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共振器的结构图;
其中,1、隧道本体;2、橡胶层;3、缓冲层;3-1、阻尼吸收梯度材料;3-2、共振器;3-3、第一缓冲弹簧;3-4、第二缓冲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于本技术领域的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不应该认为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适用于以下实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原来讲,只要各种变化在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和确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之内,这些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一切利用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发明和创造均在保护之列。
参见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包括设置在隧道本体1上的橡胶层3,橡胶层3外覆盖有缓冲层3;缓冲层3包括若干共振器3-2,共振器3-2的一端通过第一缓冲弹簧3-3与围岩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缓冲弹簧3-4与橡胶层3连接,共振器3-2、第一缓冲弹簧3-3和第二缓冲弹簧3-4外填充有阻尼吸收梯度材料3-1。
参见图2,若干共振器3-2设置在隧道本体1的周向上。周向上的若干共振器3-2等角度设置。
参见图3,若干共振器3-2设置在隧道本体1的径向上。径向上的若干共振器3-2等间距设置。
优选的,第一缓冲弹簧3-3和第二缓冲弹簧3-4焊接在共振器3-2上。第一缓冲弹簧3-3通过金属锚钉在围岩上。第二缓冲弹簧3-4通过螺栓固定在橡胶层2上。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法如下:
当地震发生时,弹性波通过围岩反射到隧道附近。首先缓冲层3对弹性波做出响应,阻尼吸收梯度材料3-1初步对弹性波进行吸收处理。与围岩锚固的第一缓冲弹簧3-3对共振器3-2进行约束,防止其因为撞击而损坏。然后经过削弱的弹性波再反射到共振器3-2,其对弹性波进行二次吸收。由于橡胶层2夹设于隧道本体1和缓冲层3之间,使得作用于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的地震力可转为为橡胶层2自身的周向震动力,由于共振器3-2通过第二缓冲弹簧3-4与橡胶层2连接,使得橡胶层的周向震动能带动共振器3-2左右移动。并且,围岩对第二缓冲弹簧3-4的挤压,也可以带动共振器3-2上下移动,以此共振器3-2不规则圆周移动,大大提高吸收弹性波的效率,提高隧道的抗震作用。

Claims (8)

1.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隧道本体(1)上的橡胶层(2),橡胶层(2)外覆盖有缓冲层(3);
缓冲层(3)包括若干共振器(3-2),共振器(3-2)的一端通过第一缓冲弹簧(3-3)与围岩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缓冲弹簧(3-4)与橡胶层(2)连接,共振器(3-2)、第一缓冲弹簧(3-3)和第二缓冲弹簧(3-4)外填充有阻尼吸收梯度材料(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共振器(3-2)设置在隧道本体(1)的周向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周向上的若干共振器(3-2)等角度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共振器(3-2)设置在隧道本体(1)的径向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径向上的若干共振器(3-2)等间距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缓冲弹簧(3-3)和第二缓冲弹簧(3-4)焊接在共振器(3-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缓冲弹簧(3-3)通过金属锚钉在围岩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二缓冲弹簧(3-4)通过螺栓固定在橡胶层(2)上。
CN202322717884.XU 2023-10-10 2023-10-10 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 Active CN22081565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17884.XU CN220815657U (zh) 2023-10-10 2023-10-10 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17884.XU CN220815657U (zh) 2023-10-10 2023-10-10 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15657U true CN220815657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73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17884.XU Active CN220815657U (zh) 2023-10-10 2023-10-10 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1565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39457B (zh) 一种充气减隔震隧道衬砌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1550831B (zh) 跨活动断层隧道抗减震构造
WO2019205336A1 (zh) 一种可恢复功能耗能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及其建造方法
CN104863615A (zh) 跨大型活动断裂带隧道抗震型结构
CN109989768B (zh) 一种适用于隧道穿越活断层的衬砌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0985040B (zh) 一种用于地裂缝段隧道的复合支衬结构装置及支衬方法
CN209780920U (zh) 一种在地铁隧道施工过程中出入场线暗挖隧道的支护结构
CN205370580U (zh) 深部强动载巷道防冲抗压支护结构
CN103195447A (zh) 一种穿越活动断裂带的抗震隧道结构的建造方法
CN111577326B (zh) 适用于高烈度地震区隧道衬砌的抗震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20815657U (zh) 一种复合式隧道抗震结构
CN205315014U (zh) 一种跨活动断层隧道抗粘滑错动的二次衬砌
CN114704288B (zh) 一种用于断层破碎带的减震自复位隧道结构
CN213175654U (zh) 一种跨活断层隧道的柔性连接结构及隧道衬砌结构
CN111779499B (zh) 隧道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4542105A (zh) 一种适用于地震高烈度区隧道衬砌消能减震结构的实施方法
Xu et al. Analysis of U-shaped steel failure characteristics in rock burst roadway and design of stable structure and constant resistance O-shed
CN110259243A (zh) 一种利用废旧轮胎的隔震支座
CN213953615U (zh) 一种橡胶衬砌减震层
CN115030095B (zh) 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的抗冲击消能支挡结构
CN113446028B (zh) 一种提高隧道抗震能力的施工方法
CN116446900A (zh) 一种基于柔性连接件的盾构隧道抗震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9139022B (zh) 一种抗活动断层错动的装配式衬砌隧道修建方法
CN116446899A (zh) 一种盾构隧道抗震结构及施工方法
Li et al.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Middle Columns o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Single-Story Subway Station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