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13051U - 衣物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衣物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13051U
CN220813051U CN202322386954.8U CN202322386954U CN220813051U CN 220813051 U CN220813051 U CN 220813051U CN 202322386954 U CN202322386954 U CN 202322386954U CN 220813051 U CN220813051 U CN 220813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d
damping
absorbing
cylinder
sh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86954.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nw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anw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anw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Ganwei Intellig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86954.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13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13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13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包括:支撑框架,支撑框架形成有安装腔;滚筒组件,滚筒组件安装于安装腔内,滚筒组件包括外筒和内筒,内筒可转动安装于外筒内;第一阻尼减震杆,第一阻尼减震杆一端连接于外筒的筒底、另一端连接于支撑框架,第一阻尼减震杆的长度方向与内筒的转动轴线呈锐角设置。将第一阻尼减震杆两端分别连接于外筒的筒底与支撑框架,并使第一阻尼减震杆的长度方向与内筒的转动轴线呈锐角设置,可使第一阻尼减震杆对外筒的作用力具有沿外筒深度方向的分力,从而第一阻尼减震杆可从滚筒组件的深度方向来对滚筒组件起到减震缓冲作用,以提高减震效果。

Description

衣物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衣物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衣物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衣物处理设备作为日常家电之一,利用水、洗涤剂或机械作用通过洗涤、漂洗、脱水或干燥等过程来对衣物进行处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衣物处理设备会通过阻尼减震杆来对滚筒的震动起到缓冲作用,以减少由滚筒传递至衣物处理设备外壳的震动。但阻尼减震杆与滚筒的连接位置通常是筒壁靠近筒底或筒口的一端,分布不合理,导致对滚筒的减震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衣物处理设备,旨在解决如何提高对滚筒的减震效果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衣物处理设备包括:
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形成有安装腔;
滚筒组件,所述滚筒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滚筒组件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内筒可转动安装于所述外筒内;
第一阻尼减震杆,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底、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筒的转动轴线呈锐角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自连接于所述外筒的一端朝所述支撑框架的底壁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第二阻尼减震杆,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
可选地,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深度方向上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分别设于所述内筒的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
可选地,两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靠近底部的区域,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弹性连接件自连接于所述外筒的一端朝上倾斜延伸;
或,所述弹性连接件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阻尼减震杆。
可选地,两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靠近顶部的区域,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弹性连接件自连接于所述外筒的一端朝下倾斜延伸。
可选地,所述弹性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弹性连接件分别设于所述内筒的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和/或,所述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深度方向上的中部。
可选地,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的第一壳壁,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壳壁呈夹角;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包括减震筒和摩擦杆,所述摩擦杆与所述减震筒可伸缩且可转动配合,所述减震筒和所述摩擦杆其中一者的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另一者的端部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底。
可选地,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具有第一转动轴线,所述第一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转动轴线垂直。
本实用新型衣物处理设备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一阻尼减震杆两端分别连接于外筒的筒底与支撑框架,并使第一阻尼减震杆的长度方向与内筒的转动轴线呈锐角设置,可使第一阻尼减震杆对外筒的作用力具有沿外筒深度方向的分力,从而第一阻尼减震杆可从滚筒组件的深度方向来对滚筒组件起到减震缓冲作用,以提高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衣物处理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衣物处理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阻尼减震杆与第一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支撑框架 20 滚筒组件 50 第一安装支架
31 第一阻尼减震杆 32 第二阻尼减震杆 40 弹性连接件
311 减震筒 312 摩擦杆 11 第一壳壁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为,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衣物处理设备作为日常家电之一,利用水、洗涤剂或机械作用通过洗涤、漂洗、脱水或干燥等过程来对衣物进行处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有的衣物处理设备会通过阻尼减震杆来对滚筒的震动起到缓冲作用,以减少由滚筒传递至衣物处理设备外壳的震动。但阻尼减震杆与滚筒的连接位置通常是筒壁靠近筒底或筒口的一端,分布不合理,导致对滚筒的减震效果较差。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衣物处理设备,旨在解决如何提高对滚筒的减震效果的技术问题。衣物处理设备机的形式有很多,例如可以是洗衣机或烘洗一体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图1为本实用新型衣物处理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衣物处理设备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衣物处理设备包括:支撑框架10,所述支撑框架10形成有安装腔;滚筒组件20,所述滚筒组件2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滚筒组件20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内筒可转动安装于所述外筒内;第一阻尼减震杆31,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31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底、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10,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筒的转动轴线呈锐角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框架10可以形成衣物处理设备的整体外观结构;当然,衣物处理设备也可以包括机壳,由机壳来形成衣物处理设备的外观结构,支撑框架10则安装于机壳内。支撑框架10设有安装腔,安装腔用以供衣物处理设备的零部件安装。滚筒组件20用以承载衣物,其中,外筒用以与支撑框架10内的其它结构安装配合,以实现滚筒组件20在支撑框架10内的稳定安装,内筒可在外筒内转动,以实现对衣物的翻转。可以理解,内筒转动时外筒是相对内筒不动的,但外筒在转动过程产生的振动会传递至外筒。
支撑框架10还开设有与安装腔连通的取放口,取放口可开设于支撑框架10的顶部,也可开设于支撑框架10横向上的一侧壁,在此不做限制。滚筒组件20的筒口朝向取放口,用户可通过取放口将衣物放入滚筒组件20,或从滚筒组件20拿出。衣物处理设备还可包括门盖组件,门盖组件可活动安装于取放口处,以打开或关闭取放口。在衣物处理设备工作时,门盖组件会关闭取放口,以防止衣物被甩出滚筒组件20。
第一阻尼减震杆31用以吸收缓冲来自滚筒组件20的振动,以减少该振动传递至支撑框架10。第一阻尼减震杆31可以是弹性伸缩件,也可以是两个相互伸缩配合的结构。举例而言,第一阻尼减震杆31可包括减震筒311和摩擦杆312,减震筒311与摩擦杆312可伸缩配合,当滚筒组件20的振动传递至第一阻尼减震杆31时,第一阻尼减震杆31可将该振动转化为减震筒311与摩擦杆312的伸缩配合行程,减震筒311与摩擦杆312之间具有摩擦力,该摩擦力可抵消部分振动力,从而提高减震效果。
第一阻尼减震杆31长度方向与内筒的转动轴线可以平行,也可以呈夹角,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该夹角小于90°即可。滚筒组件20振动时,第一阻尼减震杆31对外筒的作用力具有沿内筒转动轴线的分力,从而可在滚筒组件20的深度方向上对滚筒组件20起到减震缓冲作用。
第一阻尼减震杆31沿滚筒组件20的深度方向倾斜延伸,可以是自连接于外筒筒底的一端倾斜朝上延伸,也可以是自连接于外筒筒底的一端倾斜朝下延伸。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31自连接于所述外筒的一端朝所述支撑框架10的底壁倾斜延伸。如此,第一阻尼减震杆31不仅可对滚筒组件20起到减震缓冲作用,还能起到辅助支撑作用。相比于将第一阻尼减震杆31连接于支撑框架10的顶壁或其它侧壁,连接于底壁可减轻第一阻尼减震杆31对支撑框架10本身的负荷,从而提高衣物处理设备的内部结构稳定性。
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第二阻尼减震杆32,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32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10。第二阻尼减震杆32的结构与第一阻尼减震杆31相同,也可包括相互伸缩配合的减震筒311和摩擦杆312。第二阻尼减震杆32沿滚筒组件20的径向或切向延伸,第二阻尼减震杆32对外筒的作用力至少具有沿径向或切向的分力,从而可在滚筒组件20的径向或切向上对滚筒组件20起到减震缓冲作用。
结合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实施例,第一阻尼减震杆31与第二阻尼减震杆32可沿不同方向对滚筒组件20起到减震缓冲作用,从而更充分全面地减少滚筒组件20传递至支撑框架10的振动,以提高对滚筒组件20的减震效果。
具体的,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32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深度方向上的中部,该位置更靠近滚筒组件20的中心,从而对滚筒组件20的减震效果更均匀,防止滚筒组件20两端的振动程度相差太大,以进一步提高滚筒组件20的转动稳定性。
第二阻尼减震杆32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或更多。
示例性的,如图1所述,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32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32分别设于所述内筒的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两个第二阻尼减震杆32可增加对滚筒组件20的缓冲减震位置,以进一步提高缓冲减震效果。
滚筒组件20还需要通过弹性件来弹性连接于支撑框架10,以提高滚筒组件20的安装稳定性,并进一步减少滚筒组件20传递至支撑框架10的振动。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两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32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靠近底部的区域,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弹性连接件40,所述弹性连接件40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10,所述弹性连接件40自连接于所述外筒的一端朝上倾斜延伸。
弹性连接件40可增加滚筒组件20与支撑框架10的连接位置,并且可通过弹性变形来吸收缓冲滚筒组件20的振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滚筒组件20的安装稳定性。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弹性连接件40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10、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32。弹性连接件40远离支撑框架10的一端可以连接于第二阻尼减震杆32的末端,也可以是弹性连接件40套设于第二阻尼减震杆32后连接于第二阻尼减震杆32的中部。
举例而言,第二阻尼减震杆32包括可伸缩配合的减震筒和摩擦杆,减震筒的内壁设有与摩擦杆进行滑动摩擦的阻尼材料。减震筒的一端连接于外筒,摩擦杆的一端则连接于支撑框架10,弹性连接件40可套设于摩擦杆,且弹性连接件40的一端连接于减震筒。通过将弹性连接件40与第二阻尼减震杆32结合,可减少弹性连接件40在支撑框架10内的占用空间,并提高弹性连接件40和第二阻尼减震杆32对滚筒组件20的共同减震效果。
在又一实施例中,两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32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靠近顶部的区域,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弹性连接件40,所述弹性连接件40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10,所述弹性连接件40自连接于所述外筒的一端朝下倾斜延伸。
弹性连接件40的数量可为一个,也可为两个或更多。
具体的,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连接件40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弹性连接件40分别设于所述内筒的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两个弹性连接件40可增加支撑框架10与滚筒组件20的弹性连接位置,以进一步提高滚筒组件20的安装稳定性。
弹性连接件40可连接于外筒的端部,也可连接于外筒的中部。
在实际应用中,如图2所示,所述弹性连接件40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深度方向上的中部。弹性连接件40连接于外筒深度方向的中部,该位置更靠近滚筒组件20的中心,从而对滚筒组件20的弹性减震效果更均匀,防止滚筒组件20两端的振动程度相差太大,以进一步提高滚筒组件20的转动稳定性。
示例性的,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32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筒的转动轴线垂直,以使第二阻尼减震杆32的作用力能更充分地沿滚筒组件20的径向或切向作用于滚筒组件20,以进一步提高第二阻尼减震杆32对滚筒组件20的减震效果。
第一阻尼减震杆31与支撑框架10的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转动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50,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0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10的第一壳壁11,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0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壳壁11呈夹角;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31包括减震筒311和摩擦杆312,所述摩擦杆312与所述减震筒311可伸缩且可转动配合,减震筒311的内壁设有与摩擦杆312进行滑动摩擦的阻尼材料。所述减震筒311和所述摩擦杆312其中一者的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0、另一者的端部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底。
第一阻尼减震杆31可将滚筒组件20的振动转化为减震筒311与摩擦杆312的伸缩配合行程和转动配合行程。第一安装支架50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只需满足可转动安装于第一壳壁11且可供阻尼减震杆连接支撑框架10。第一安装支架50的转动轴线可与第一壳壁11垂直,也可与第一壳壁11呈锐角,在此不做限制,只需满足第一安装支架50的转动轴线与内筒的转动轴线不同。举例而言,内筒的转动轴线沿取放口的开口方向延伸,则第一安装支架50的转动轴线沿取放口的宽度方向或长度方向延伸。
对第一阻尼减震杆31而言,将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长度方向定义为第一方向,第一阻尼减震杆31通过使摩擦力做功所消耗、减弱的主要是沿第一方向的振动作用力,也就是当该振动作用力是沿拉伸或压缩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方向作用于第一阻尼减震杆31时,能有效地带动第一阻尼减震杆31伸缩,以使摩擦力做功来减弱、消耗该振动作用力。
但对滚筒组件20而言,滚筒组件20在振动过程中产生的作用力是各个方向都有的,沿第一方向施加于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其它部分中,与第一方向呈锐角的振动作用力也能产生沿第一方向施加于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分力,因此第一阻尼减震杆31也能通过伸缩做功来减弱、消耗一定比例的这部分振动作用力。但对于垂直或接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振动作用力,其对第一阻尼减震杆31产生的沿第一方向的分力是接近于零,如果第一阻尼减震杆31与滚筒组件20的相对角度位置是不变的(例如第一阻尼减震杆31与滚筒组件20的深度方向的夹角不变),将导致第一阻尼减震杆31无法通过伸缩时摩擦力做功来减弱、消耗这部分振动动能。
以减震筒311连接于外筒、摩擦杆312连接于第一安装支架50为例,第一安装支架50的转动轴线与摩擦杆312的长度方向并行或呈锐角,当滚筒组件20的振动传递至第一阻尼减震杆31和第一安装支架50时,振动作用力可驱动第一安装支架50转动,进而使第一阻尼减震杆31也能相对滚筒组件20转动,转动后的第一阻尼减震杆31与滚筒组件20的相对角度位置发生变化,促使原本几乎垂直于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部分振动作用力能产生更多沿第一方向的分力,从而带动第一阻尼减震杆31伸缩做功,以使第一阻尼减震杆31能有效消耗、减弱这部分振动动能。
也就是说,通过使第一阻尼减震杆31可绕第一安装支架50的转动轴线43相对滚筒组件20灵活转动,可使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长度方向能对应不同方向的振动作用力,以使各个方向的振动作用力都能对第一阻尼减震杆31产生或增大沿第一方向的分力,从而增大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伸缩运动行程,进而增大第一阻尼减震杆31伸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做功,以使第一阻尼减震杆31能有效消耗、减弱各个方向的振动动能,提高减震效果。
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0,所述轴承的外圈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壳壁11。通过轴承来实现第一安装支架50与第一壳壁11的转动连接,可简化第一安装支架50的安装方式和安装过程,以提高第一安装支架50的安装便利性。
第一阻尼减震杆31与第一安装支架50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转动连接,在此不做限制。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0,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31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0具有第一转动轴线,所述第一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0的转动轴线垂直。
第一转动轴线可以与内筒的转动轴线并行,也可以与内筒的转动轴线沿支撑框架10的同一方位延伸即可,例如第一转动轴线与内筒的转动轴线都沿支撑框架10的前后方向延伸。将第一阻尼减震杆31可转动连接于第一安装支架50,使得第一阻尼减震杆31整体可以相对第一安装支架50转动,从而增加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可活动维度,与第一阻尼减震杆31绕第一安装支架50的转动轴线转动产生的效果同理,第一阻尼减震杆31绕第一转动轴线转动,也能够改变第一阻尼减震杆31与滚筒组件20的相对角度位置,从而增大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伸缩运动行程,进而增大伸缩运动过程中的摩擦力做功来有效减弱、消耗更多不同方向的振动作用力,以进一步提高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减震效果。
具体的,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0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两个第二连接部,两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相对两侧边,以使所述第一安装支架50呈U形;所述第一连接部可转动安装于所述第一壳壁11,两所述第二连接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端部开设有铰接孔,所述连接孔与所述铰接孔通过铰接轴转动连接。
与第一阻尼减震杆31同理,第二阻尼减震杆32也可通过相同的安装支架可转动连接于支撑框架10的第一壳壁11,以提高第二阻尼减震杆32对滚筒的减震效果。
本实用新型衣物处理设备的技术方案中,将第一阻尼减震杆31两端分别连接于外筒的筒底与支撑框架10,并使第一阻尼减震杆31的长度方向与内筒的转动轴线呈锐角设置,可使第一阻尼减震杆31对外筒的作用力具有沿外筒深度方向的分力,从而第一阻尼减震杆31可从滚筒组件20的深度方向来对滚筒组件20起到减震缓冲作用,以提高减震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形成有安装腔;
滚筒组件,所述滚筒组件安装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滚筒组件包括外筒和内筒,所述内筒可转动安装于所述外筒内;
第一阻尼减震杆,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底、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筒的转动轴线呈锐角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自连接于所述外筒的一端朝所述支撑框架的底壁倾斜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第二阻尼减震杆,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深度方向上的中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分别设于所述内筒的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靠近底部的区域,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弹性连接件自连接于所述外筒的一端朝上倾斜延伸;
或,所述弹性连接件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两所述第二阻尼减震杆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靠近顶部的区域,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弹性连接件,所述弹性连接件一端连接于所述外筒、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弹性连接件自连接于所述外筒的一端朝下倾斜延伸。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连接件的数量为两个,两所述弹性连接件分别设于所述内筒的转动轴线的左右两侧;
和/或,所述弹性连接件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壁深度方向上的中部。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衣物处理设备还包括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可转动安装于所述支撑框架的第一壳壁,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壳壁呈夹角;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包括减震筒和摩擦杆,所述摩擦杆与所述减震筒可伸缩且可转动配合,所述减震筒和所述摩擦杆其中一者的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另一者的端部连接于所述外筒的筒底。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所述第一阻尼减震杆相对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具有第一转动轴线,所述第一转动轴线与所述第一安装支架的转动轴线垂直。
CN202322386954.8U 2023-08-31 2023-08-31 衣物处理设备 Active CN220813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86954.8U CN220813051U (zh) 2023-08-31 2023-08-31 衣物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86954.8U CN220813051U (zh) 2023-08-31 2023-08-31 衣物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13051U true CN220813051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745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86954.8U Active CN220813051U (zh) 2023-08-31 2023-08-31 衣物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130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34889B2 (en) Laundry machine
KR102597820B1 (ko) 의류처리장치
KR100755835B1 (ko) 세탁기
RU2530375C2 (ru) Машина для обработки белья
WO2007013021A1 (en) A washer/dryer
US20040244436A1 (en) Damper mounting structure for washing machine
KR100662474B1 (ko) 터브 진동 최소화 구조를 갖는 세탁기
CN220813051U (zh) 衣物处理设备
KR100474913B1 (ko) 드럼세탁기용 방진구조체
KR20100078212A (ko) 세탁장치
CN107012656B (zh) 衣物取放口活动式滚筒洗衣机
CN111254649A (zh) 洗衣机
CN220503476U (zh) 衣物处理设备
KR100662475B1 (ko) 드럼의 진동을 직접 완충하는 구조를 갖는 세탁기
CN107012643B (zh) 衣物取放口活动式滚筒洗衣机
CN107012646B (zh) 衣物取放口活动式滚筒洗衣机
EP3199695A1 (en) Front-loading washing machine
KR100587306B1 (ko) 세탁기의 댐핑장치
KR20060042712A (ko) 드럼세탁기
KR20070064022A (ko) 드럼세탁기의 댐퍼구조
CN107012657B (zh) 衣物取放口活动式滚筒洗衣机
CN111118826A (zh) 洗衣机
CN111101337A (zh) 洗衣机
EP2065507B1 (en) Laundry machine
KR100437782B1 (ko) 세탁기의 진동저감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