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801049U - 一种封堵装置与封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封堵装置与封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801049U
CN220801049U CN202321523373.8U CN202321523373U CN220801049U CN 220801049 U CN220801049 U CN 220801049U CN 202321523373 U CN202321523373 U CN 202321523373U CN 220801049 U CN220801049 U CN 2208010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triction
occlusion device
socket
sleeve
occl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2337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民
陈杰
丘家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inova E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inova E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inova E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inova E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2337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8010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8010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8010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封堵装置以及封堵系统,所述封堵装置用于植入至生物体内,所述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的一个用于与输送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的另一个用于贴靠组织壁,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套接部,所述第二套接部呈管状,所述第一套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二套接部的内腔,所述第一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转动。本申请中输送装置的旋转运动难以通过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中的一个带动另一个,进而降低了封堵装置由于在输送装置的带动下,摩擦或扭转而损伤组织的几率,有利于提高封堵装置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封堵装置与封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封堵装置与封堵系统。
背景技术
通过导管技术利用介入的方法进行疾病治疗是目前利用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导管介入治疗方法可以放置各种各样的材料、器械和药物到人体的心脏、动静脉血管。
通过导管介入方法放置封堵器到生物体内的封堵系统中,输送装置一般是与封堵器螺纹连接的。输送装置在输送或释放封堵器的过程中,输送装置容易带动封堵装置相对于组织在周向上做旋转,由于封堵装置摩擦或者扭转动作而损伤组织的情况时有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封堵装置,用于植入至生物体内,所述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的一个用于与输送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的另一个用于贴靠组织壁,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套接部,所述第二套接部呈管状,所述第一套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二套接部的内腔,所述第一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转动。
本申请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封堵系统,包括输送装置以及如上所述的封堵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用于将所述封堵装置输送并释放至生物体内。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能够实现相对转动,在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贴靠组织壁的情况下,组织壁对贴靠组织壁的第一部分或第二部分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操作者由于误操作,或者释放过程中控制输送装置周向旋转以与封堵装置解脱时,相对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不能相对旋转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中输送装置的旋转运动难以通过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中的一个带动另一个,减少了输送装置的旋转动作对封堵装置的影响,进而降低了封堵装置由于在输送装置的带动下,摩擦或扭转而损伤组织的几率,有利于提高封堵装置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封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封堵装置去掉膜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封堵装置的第二收束件位置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A区域的沿封堵装置轴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提供的封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的封堵装置去掉膜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三实施方式提供的封堵装置去掉膜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B区域的沿封堵装置轴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4中的第一套接部与第二套接部在变更实施方式中于第二收束件位置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四实施方式提供的封堵装置去掉膜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方式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现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申请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定义释义:
左心耳口部:从左心房进入左心耳的位置。
近端和远端:沿着医疗器械的输送通道,医疗器械或医疗器械其中部件的相对邻近操作者的一端为近端,相对远离操作者的一端为远端。具体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封堵装置,封堵装置通过输送装置沿着输送通道输送并释放于组织缺口,输送装置的远端连接封堵装置的近端,封堵装置或其部件中,距离输送装置较近的一端为近端,距离输送装置较远一端为远端。
近侧和远侧:沿着医疗器械的输送通道,医疗器械或医疗器械其中部件的相对邻近或朝向操作者的一侧为近侧,相对远离或背离操作者的一侧为远侧。具体在本申请中,输送装置用于从近侧连接封堵装置的近端,封堵装置或其部件中,邻近或朝向输送装置的一侧为近侧,远离或背离输送装置的一侧为远侧。
本文实施方式及权利要求所使用的术语:
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轴向”,是指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中心轴线的方向,即沿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中轴线方向;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轴线是指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经其几何中心的,在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近端与远端之间延伸的轴线;
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径向”是指垂直于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轴线的方向,即沿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半径方向;
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周向”是指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圆周方向,即环绕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轴线的方向。
其中,轴向、径向及周向共同构成封堵装置或其中部件的三个正交方向。
第一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封堵系统10,包括输送装置900与封堵装置100,输送装置900用于将封堵装置100输送并释放至生物体内。在输送状态下,封堵装置100径向压缩并容置在输送装置900内,在释放过程中,在生物体内的组织缺口处(目标位置),封堵装置100从输送装置900的远端释放出来,径向尺寸扩张。封堵系统10完成释放后,封堵装置100封堵于组织缺口处,输送装置900在操作者的控制下从生物体内撤出。
封堵装置100用于对组织缺口进行封堵,封堵装置100设置有膜体109,膜体109用于阻挡血流及/或血栓的通过,从而便于实现封堵装置100的阻流作用。可以理解的是,封堵装置100设置的膜体109可以具有阻流以外的其他作用,比如便于保持封堵装置100的结构稳定性,增大封堵装置100与组织接触的面积,减小封堵装置100对组织壁的压迫与刺激等。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膜体109不具备阻流的作用,而是用于实现上述提及或未提及的其他功效。需要说明的是,膜体109的数量可以为一片或者是多片,膜体109设置的位置,可以是封堵装置100外表面或内侧的任何位置。
如图2至图4所示,为了清晰表示封堵装置100的具体结构,图2中将封堵装置100中的膜体109去掉。封堵装置100用于植入至生物体内,封堵装置100包括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中的一个用于与输送装置900可拆卸连接,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中的另一个用于贴靠组织壁,第一部分101包括第一套接部110,第二部分105包括第二套接部150,第二套接部150呈管状,第一套接部110穿设于第二套接部150的内腔,第一部分101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105转动。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能够实现相对转动,在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中的其中一个用于贴靠组织壁的情况下,组织壁对第一部分101或第二部分105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操作者由于误操作,或者释放过程中控制输送装置900周向旋转以与封堵装置100解脱时,相对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不能相对旋转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中输送装置900的旋转运动难以通过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中的一个带动另一个,减少了输送装置900的旋转动作对封堵装置100的影响,进而降低封堵装置100由于在输送装置900的带动下,摩擦或扭转而损伤组织的几率,有利于提高封堵装置100的安全性。
封堵装置100用于封堵的组织缺口包括但不限于左心耳、心房间隔缺损(atrialseptal defect,ASD)、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可以理解地,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组织缺口还可以是其他缺损,例如封堵装置100还用于植入至血管中,比如用于治疗主动脉瘤。本申请实施方式中,以封堵装置100用于封堵左心耳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的是,封堵装置100还可以用于封堵上述提及的其他组织缺口或者未提及的其他组织缺口。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900与封堵装置100通过相对旋转实现可拆卸连接。即封堵装置100通过相对旋转装载于输送装置900,并在释放过程中通过相对旋转实现与输送装置之间的解脱。本申请中的旋转,是指沿着封堵装置的周向,围绕封堵装置的轴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100的周向与第一部分101的周向,以及第二部分105的周向一致;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与第一部分101的轴向,以及第二部分105的轴向一致;封堵装置100的径向与第一部分101的径向,以及第二部分105的径向一致。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输送装置900与封堵装置100采用螺纹连接以实现旋转解脱。在一些变更实施方式中,可以采用螺纹连接以外的其他方式实现周向旋转解脱。
输送装置900相对于封堵装置100旋转,可以是在释放过程中,封堵装置100封堵于组织缺口后,输送装置900与封堵装置100的解脱步骤中。或者是在输送或者释放过程中,由于操作者的误操作导致的。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100与输送装置900之间不是通过轴向旋转实现相互解脱的,可以是相互插拔或者是卡扣等方式解脱的。
本申请中,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均用于贴靠组织壁,第一部分101用于与输送装置900连接。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01不用于与组织壁贴靠,第一部分101用于与输送装置900之间通过周向旋转以外的其他方式实现解脱。
不论第一部分101是否贴靠组织壁,封堵装置100释放并封堵于组织缺口后,第二部分105贴靠组织壁,组织壁与第二部分105之间具有一定的接触摩擦力,组织壁对第二部分105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具体固定作用大小与第二部分105的机械结构有关。输送装置900与封堵装置100相互解脱的过程中,输送装置900会带动第一部分101有一定角度的旋转,相对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不能相对旋转的技术方案,本申请中的第二部分105不容易跟随第一部分101进行旋转。
输送装置900与第一部分101的解脱的过程中,组织壁与第一部分101之间的接触摩擦力,使得第一部分101相对于组织壁不动,或者旋转幅度不大,进而保证第一部分101与输送装置900之间能够顺利解脱,完成释放过程。
第一部分101用于与输送装置900连接,本实施方式中,封堵装置100用于封堵左心耳,第一部分101设置于第二部分105的近侧,具体地,第一部分101设置于封堵装置100的近端,第二部分105设置于封堵装置100的远端,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在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上排列。第一部分101用于封堵于左心耳口部,第二部分105用于植入并固定至左心耳内腔中。
优选地,如图1与图2所示,第二部分105表面设置有锚定件155,第二部分105释放于左心耳内部后,锚定件155用于与左心耳内壁组织结合,从而提高第二部分105与组织壁的结合强度,降低封堵装置100从组织缺口中脱落的几率,提高封堵装置100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锚定件155一般可以为向径向外侧凸出翘起锚刺或者是球形件,其末端用于刺入或者抵顶左心耳内壁,进而提高第二部分105与组织壁的结合强度。本实施方式中,锚定件155为锚刺,锚刺的近端向封堵装置100的近侧方向延伸,进而便于封堵装置100的反复回收与重新释放。
在第二部分105表面设置有锚定件155情况下,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之间能够实现相对转动,避免了第二部分105的锚定件155带动组织壁旋转,扭转损伤左心耳壁的情况发生。
如图3与图4所示,本申请中,第二套接部150呈管状,具有内腔,其内腔沿封堵装置100的轴向延伸,或平行于封堵装置100的轴向延伸。第一套接部110穿设于第二套接部150的内腔,即第一套接部110与第二套接部150是相互穿插设置的。在封堵装置100的径向上,第一套接部110与第二套接部150层叠设置,第一套接部110设置于第二套接部150的径向内侧,更靠近封堵装置100的轴线。也即,第二套接部150套设于第一套接部110的径向外周。
第一套接部110与第二套接部150间隙配合,进而实现第一套接部110与第二套接部150的相对旋转,以及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的相对旋转。若第一套接部110与第二套接部150过盈配合,则第一套接部110与第二套接部150之间间隙较小或者没有缝隙,会导致第一套接部110与第二套接部150之间无法实现相对转动。
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部分101包括第一收束件120以及多根第一支撑杆130,多根第一支撑杆130相互连接形成网盘结构,至少部分第一支撑杆130的端部结合于第一收束件120。第一收束件120呈管状,可为钢套或其他管状结构。第一支撑杆130的端部通过焊接、粘接、过盈配合等方式固定于第一收束件120的内腔。
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均采用生物相容性较佳的弹性材料制成,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均为采用镍钛丝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第一部分101大致呈圆台状,包括近端面、远端面、以及连接在近端面与远端面之间的侧壁。近端面上设有用于与输送装置900连接的第一连接件125。第一部分101内腔中设置至少一层膜体,或者第一部分101表面设置有膜体109。第二部分105的外表面设置有膜体109。
第一套接部110设置于远端面,具体设置于远端面的远端,远端面还包括与第一套接部110邻接的第一扩散部140,第一套接部110设置于第一部分101的远端,第一扩散部140设置于第一套接部110的近侧。
第一套接部110包括第一收束件120以及与第一收束件120相连的部分第一支撑杆130。第一扩散部140包括多根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杆130。第一套接部110中第一支撑杆130的近侧部分,与第一扩散部140中第一支撑杆130的远侧部分邻接。可以理解的是,同一根支撑杆(本实施方式中为一根编织丝)从第一套接部110延伸至第一扩散部140中。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一根支撑杆从第一部分101的近端延伸至第一部分的远端,第一套接部110中一第一支撑杆130,与第一扩散部140中的一第一支撑杆130,可以为同一根第一支撑杆130的不同区段。
在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上,第一收束件120设置于第一部分101的端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收束件120设置于第一部分101的远端,用于在第一部分101的远端对多根第一支撑杆130的端部进行固定。本实施方式中,全部第一支撑杆130的端部连接固定在第一收束件12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部分第一支撑杆130的端部连接固定于第一收束件12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至少一第一支撑杆130的端部以外的其他位置收束于第一收束件120。
第一扩散部140表面包括第一点142与第二点144,在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上,第一点142相对于第二点144距离第一收束件120较近,第一点142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二点144的径向尺寸。即在第一扩散部140的表面至少存在两个点,其中距离第一收束件120较近的点,径向尺寸相对较小。进一步地,封堵装置100的轴向方向上,距离第一收束件120越近的第一扩散部140表面上的点,径向尺寸越小。
进一步地,在封堵装置100的轴向方向上,第一扩散部140的径向尺寸逐渐变化。如图2所示,第一扩散部140呈喇叭状,具有近端与远端,其中远端开口较小,连接第一套接部110,近端开口较大,向第一部分101的近侧延伸,并形成第一部分101的至少部分远端面。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扩散部140呈喇叭状,第一套接部110穿插并收束于第二套接部150的径向内侧,第二套接部150的径向尺寸较小,第一套接部110中的多根第一支撑杆130呈丝束状在封堵装置100的近端与远端之间延伸。
如图2与图4所示,第二部分105包括第二收束件160以及多根第二支撑杆170,多根第二支撑杆170相互连接,至少部分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结合于第二收束件160,第二套接部150包括第二收束件160以及与第二收束件160相连的部分第二支撑杆170。
具体地,第二部分105采用镍钛丝编织而成,第二部分105为径向双层结构,第二部分105包括内层支撑网与外层支撑网,内层支撑网与外层支撑网均呈管状,并在封堵装置100的近侧与远侧之间延伸。内层支撑网穿置于外层支撑网的径向内侧,内层支撑网的近端收拢于第二收束件160,内层支撑网从第二收束件160向远侧方向延伸,径向尺寸逐渐扩大。内层支撑网的远端与外层支撑网的远端连接并形成第二部分105的远端面,外层支撑网的近端为自由端,可以理解的是,外层支撑网的近端也可以收束于第二收束件160,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对自由端进行固定。第二套接部150为内层支撑网,或内层支撑网的近端部分。
请参阅图4,第一套接部110设置于第一部分101的远端,第二套接部150设置于第二部分105中的一个端部,用于收束第二支撑杆170,并与第一套接部110连接。第一套接部110穿设于第二套接部150的径向内侧。
第二套接部150穿套在第一套接部110的径向外围,在第二套接部150与第一套接部110组装的过程中,第一部分101位于近侧,第二部分105位于远侧,第一套接部110与第二套接部150相向运动,使得第一套接部110穿套在第二套接部150的径向内侧。
第二套接部150与第一套接部110组装完毕后,第二套接部150中的第二收束件160可以套设于第一收束件120的径向外围,或者,在组装过程中,第二收束件160可以进一步向近侧移动,使得第二收束件160套设在第一收束件120以及部分第一支撑杆130的径向外围。
如图2以及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组装完毕后,第二收束件160套设于第一套接部110中第一支撑杆130的外围,第二收束件160位于第一部分101的两个端部之间,第一收束件120位于第一部分101的远端,第二收束件160位于第一收束件120以及第一部分101的近端之间,即第二收束件160与第一收束件120相向运动的过程中,第二收束件160越过第一收束件120并定位在轴向上对应第一支撑杆130的位置,第一收束件120与第二收束件160位于封堵装置100的不同轴向位置上,第一收束件120设置于第二收束件160的远侧。第一收束件120的端部可以与第二收束件160的端部邻接,或者间隔设置。
第一套接部110与第二套接部150之间间隙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收束件160套设于第一套接部110中第一支撑杆130的外围,第二收束件160与第一套接部110中的第一支撑杆130形成的丝束相互间隙配合。
如图4所示,优选地,第一收束件120的外径大于第二收束件160的内径,使得第二收束件160与第一收束件120能够在轴向上相互止挡,即第二收束件160阻挡第一收束件120向近侧移动,第一收束件120阻挡第二收束件160向远侧移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收束件160套设于第一套接部110中至少部分第一收束件120的外围,第二收束件160与第一收束件120间隙配合,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之间设置有其他部件用于将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01用于通过第一套接部110连接第二部分105的第二套接部15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之间设置有其他部件用于将两者连接。
在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上,第一扩散部140与第一收束件120分别位于第二收束件160的两侧,第一收束件120的外径大于第二收束件160的内径,第一扩散部140沿远离第一收束件120的方向上至少部分径向尺寸增大,即第二收束件160设置于第一部分101上径向尺寸较小的位置,第二收束件160的近侧与远侧方向上的第一部分101的径向尺寸相对较大,进而第二收束件160限位于第一收束件120与第一扩散部140之间,进而实现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之间的固定连接,避免第一部分101从第二部分105脱落。
如图2所示,第一扩散部140中的多根第一支撑杆130相互连接形成网孔,进一步提高了第一扩散部140的抗形变能力,有效阻挡第二收束件160向近侧移动。
请参阅图4,第二收束件160包括内套162与外套164,内套162与外套164均呈管状,内套162穿设于外套164的内腔,至少部分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固定于内套与外套之间。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收束件160为内外套设的钢套,全部第二支撑杆170的一侧端部连接固定在两个钢套的间隙之间,第一套接部110中的第一支撑杆130穿设于内套162的内腔中。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收束件160包括一个管状件,第二支撑杆170固定于该管状件的外侧表面及/或内侧表面。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收束件160包括多于两个管状件,或者包括其他结构的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收束件120呈管状,第一支撑杆130的端部用于固定在第一收束件120中。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内套162的外径小于第一收束件120的外径,第二套接部150中从第二收束件160延伸出来的第二支撑杆170向第一收束件120的方向延伸,并包围第一收束件120的径向外侧。
从第二收束件160延伸出来的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夹设在内套162与外套164之间,即从第二收束件160延伸出来的第二支撑杆170贴靠内套162的外侧壁延伸出来,并向第一收束件120的外侧壁的径向外侧延伸。
由于内套162的外径小于第一收束件120的外径,因此,从第二收束件160延伸出来的第二支撑杆170在向第一收束件120延伸的过程中,径向尺寸逐渐增大,即在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上,第二收束件160与第一收束件120之间的第二部分105表面上,距离第一收束件120越近的点的外径越大,具体可呈喇叭状。第二收束件160与第一收束件120之间的第二支撑杆170,在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上,阻挡在第二收束件160与第一收束件120之间,使得在自然状态下(封堵装置100并未受到外力的情况下,比如输送装置或者生物体组织对其施加的外力),第一收束件120与第二收束件160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夹设有第二支撑杆170。自然状态下第一收束件120与第二收束件160之间在轴向上的间距大小,取决于内套162外径与第一收束件120外径之间的差距大小。内套162外径与第一收束件120外径差距越大,第二支撑杆170从内套162外侧壁延伸出来的位置越靠近封堵装置100的轴线,第二支撑杆170呈弧线倾斜延伸,第一收束件120与第二收束件160之间的间距越大。
具体地,向近侧牵拉第一部分101的情况下,第一收束件120与第二收束件160之间夹设的第二支撑杆170,在轴向上被压缩,倾斜角度发生改变,向接近封堵装置100的径向方向倾斜,进而封堵装置100的整体长度趋向于更长,封堵装置100的整体长度的增大量,其中一部分来源于,第一套接部110中呈丝束状排布的多根第一支撑杆130近侧移动至第二收束件160的近侧的部分;向近侧牵拉第一部分101的力减小或消失后,第一收束件120与第二收束件160之间夹设的第二支撑杆170,由于弹性恢复力,在轴向上的长度增大,倾斜角度发生改变,向接近封堵装置100的轴向方向倾斜,进而封堵装置100的整体长度趋向于缩短,封堵装置100的整体长度的缩短量,其中一部分来源于,第一套接部110中呈丝束状排布的多根第一支撑杆130,向远侧回缩至第二收束件160以及其远侧的部分。
第一收束件120与第二收束件160之间间隔设置,两者之间夹设有部分倾斜延伸的第二支撑杆170,便于第一收束件120与第二收束件160之间能够实现相对移动,有利于灵活调节封堵装置100的整体轴向长度,增大封堵装置100在轴向上能够实现尺寸调节的范围;在生物体生理活动(比如心跳等)的影响下,封堵装置100还能自适应地调节其轴向长度,有利于提高封堵装置100对不同生物体解剖结构的适应性、贴壁性以及舒适性。
内套162与外套164的沿封堵装置100轴向的尺寸,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灵活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上,内套162的尺寸大于外套,即内套162的长度大于外套164,使得第一收束件120具有相对较长的尺寸接触并束缚第一套接部110中的第一支撑杆130,有利于提高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之间的连接强度。
外套164相对于内套162长度较短,进一步地,内套162与外套164中,至少内套162的一端向远离第二支撑杆170的方向超过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不限定外套164的一端向远离第二支撑杆170的方向超过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外套164的一端可与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平齐,或者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向远离外套164的方向超过外套164的一端。
本实施方式中,内套162的近端向近侧超过外套164的近端,后续利用连接工艺在将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固定在内套162的近端与外套164的近端之间的过程中,比如利用焊接工艺进行连接,则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能够融化并填充内套162的近端面与外套164的近端面之间,或采用粘接工艺连接,则胶体能够填充内套162的近端面与外套164的近端面之间,从而便于在固定第二支撑杆170端部的过程中,内套162的近端面与外套164的近端面之间形成斜面,内套162、外套164以及第二支撑杆170之间的连接部分结构平整,还能减小三者的连接工艺对内套162长度的影响,保证了第一部分101与第二部分105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内套162的远端向远侧超过外套164的远端。
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可以设置于外套164与内套162的同侧的两个端部之间,比如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支撑杆170的端部可以设置在外套164的近端与内套162的近端之间。
第二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5至图6,本申请第二实施方式提供封堵装置200,封堵装置200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输送装置900相互配合组成封堵系统。封堵装置2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201与第二部分205。封堵装置200与封堵装置100的相同之处请参考第一实施方式,封堵装置200与封堵装置100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二部分205中的第二支撑杆270为管材或板材切割而成。第二支撑杆270相互连接并形成多网孔结构。
如图6所示,第二部分205为径向双层结构,第二部分205包括内层支撑网与外层支撑网,内层支撑网与外层支撑网均呈管状,并在近侧与远侧之间延伸。内层支撑网穿置于外层支撑网的径向内侧,内层支撑网的近端收拢于第二收束件260,内层支撑网从第二收束件260向远侧方向延伸,径向尺寸逐渐扩大。内层支撑网的远端与外层支撑网的远端连接并形成第二部分205的远端面,外层支撑网的近端为自由端,可以理解的是,外层支撑网的近端也可以收束于第二收束件260,或者通过其他方式对自由端进行固定。第二套接部为内层支撑网,或内层支撑网的近端部分。第一套接部穿置于第二套接部的内腔,第一收束件220设置于第二收束件260的远侧。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205为激光切割管材或材料而成,第二部分205形成的网格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部分105中的网格更大,第二部分205的外层支撑网的自由端,多根第二支撑杆270依次首尾相接一圈,使得第二部分中,任意一根第二支撑杆270的端部均被其他部件束缚,比如被第二收束件260或其他第二支撑杆270束缚,有利于提高第二部分205的结构稳定性与径向支撑力。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部分201也可以采用切割工艺制成。在本申请的各个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201与第二部分205可以分别采用编织或切割工艺制成,或者采用编织结合切割工艺制成,比如第一部分201中的部分结构采用编织工艺制成,部分结构采用切割工艺制成。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205中的第二支撑杆270为激光切割形成,对于切割形成的支撑杆,以切割形成的交点,作为第二支撑杆270划分的边界,第二支撑杆270可以具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为,第二支撑杆270两端均为与其他第二支撑杆270的交点;第二种形式为,第二支撑杆270一端为与其他第二支撑杆270的交点,另一端为自由端;第三种形式为,第二支撑杆270一端为与其他第二支撑杆270的交点,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收束件260。
第三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7至图8,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封堵装置300,封堵装置300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输送装置900相互配合组成封堵系统。封堵装置3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301与第二部分305,第一部分301包括第一套接部310,第二部分305包括第二套接部350。封堵装置300与封堵装置100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部分301设置于封堵装置300的远端,第二部分305设置于封堵装置300的近端,相应地,第一部分301中的各个部件在封堵装置300中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二部分305中各个部件在封堵装置300中的位置关系,与第一实施方式中具有区别。封堵装置300与封堵装置100的相同之处(部件的结构、具体连接关系与相应作用)请参考第一实施方式,在这里不做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301用于植入至左心耳内部,第二部分305用于封堵左心耳口部。第一部分301与第二部分305均用于贴靠组织壁,第二部分305用于与输送装置可拆卸连接,第一部分301包括第一套接部310,第二部分305包括第二套接部350,第二套接部350呈管状,第一套接部310穿设于第二套接部350的内腔,第一部分301能够相对于第二部分305转动。
第一套接部310与第二套接部350间隙配合。第一部分301包括第一收束件320以及多根第一支撑杆330,多根第一支撑杆330相互连接,至少部分第一支撑杆330的端部结合于第一收束件320,第一套接部310包括第一收束件320以及与第一收束件320相连的部分第一支撑杆330,第一套接部310中的多根第一支撑杆330呈丝束状排布。第二部分305包括第二收束件360以及多根第二支撑杆370,多根第二支撑杆370相互连接,至少部分第二支撑杆370的端部结合于第二收束件360,第二套接部350包括第二收束件360以及与第二收束件360相连的部分第二支撑杆370。
在封堵装置300的轴向上,第一收束件320设置于第一部分301的端部,第二收束件360套设于第一套接部310中第一支撑杆330的外围,第二收束件360位于第一部分301的两个端部之间,第一收束件320的外径大于第二收束件360的内径。
第一部分301包括与第一套接部310邻接的第二扩散部340,第二扩散部340包括多根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杆330,在封堵装置100的轴向上,第二扩散部340与第一收束件320分别位于第二收束件360的两侧,第二扩散部340表面包括第一点与第二点,第一点相对于第二点距离第一收束件320较近,第一点的径向尺寸小于第二点的径向尺寸,进而实现第一部分301与第二部分305的固定连接。
在封堵装置300的轴向方向上,距离第一收束件320越近的第二扩散部340表面上的点,径向尺寸越小。进一步地,第二扩散部340中的多根第一支撑杆330相互连接形成网孔,有利于提高第二扩散部340的抗变形能力。
第二收束件360包括内套与外套,内套与外套均呈管状,内套穿设于外套的内腔,至少部分第二支撑杆370的端部固定于内套与外套之间,内套的外径小于第一收束件320的外径,第二套接部350中从第二收束件360延伸出来的第二支撑杆370向第一收束件320的方向延伸,并包围第一收束件320的径向外侧的至少部分表面。
第四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9,本实施方式中,内套162的外径小于或等于第一收束件120的外径,从而内套162的端面能够与第一收束件120的端面邻接贴合,即便于第一收束件120的端面能够与第二收束件160的端面贴合。
第五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0,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封堵装置500,封堵装置500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提供的输送装置900相互配合组成封堵系统。封堵装置50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501与第二部分505。封堵装置500与封堵装置300的区别主要在于,第一部分501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中具有区别。封堵装置500与封堵装置300的相同之处(部件的结构、具体连接关系与相应作用)请参考第三实施方式,在这里不做赘述。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杆530在第一部分501的近端远端与远端之间延伸,第一部分501为两端封闭结构,呈笼状,即第一部分501的近端与远端均封闭,第一收束件520用于对第一支撑杆530的近端进行收束,可以利用第二连接件590对第一部分501中的第一支撑杆530的远端进行束缚,该第二连接件590可以呈管状。
在变更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01的近端封闭,远端开放,呈杯状。
第二收束件560设置于第二部分505的远端,用于对第二部分505的远端进行收束,并设置于第一收束件520的远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各个实施方式中的具体技术方案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互适用。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植入至生物体内,所述封堵装置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的一个用于与输送装置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中的另一个用于贴靠组织壁,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套接部,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套接部,所述第二套接部呈管状,所述第一套接部穿设于所述第二套接部的内腔,所述第一部分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二部分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接部与所述第二套接部间隙配合。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第一收束件以及多根第一支撑杆,所述多根第一支撑杆相互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端部结合于所述第一收束件,所述第一套接部包括所述第一收束件以及与所述第一收束件相连的部分所述第一支撑杆;
所述第二部分包括第二收束件以及多根第二支撑杆,所述多根第二支撑杆相互连接,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结合于所述第二收束件,所述第二套接部包括所述第二收束件以及与所述第二收束件相连的部分所述第二支撑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堵装置的轴向上,所述第一收束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部,所述第二收束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套接部中第一支撑杆的外围,所述第二收束件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两个端部之间,所述第一收束件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收束件的内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一套接部邻接的第一扩散部,所述第一扩散部包括多根相互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在所述封堵装置的轴向上,所述第一扩散部与所述第一收束件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收束件的两侧,所述第一扩散部表面包括第一点与第二点,所述第一点相对于所述第二点距离所述第一收束件较近,所述第一点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二点的径向尺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封堵装置的轴向方向上,距离所述第一收束件越近的所述第一扩散部表面上的点,径向尺寸越小。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扩散部中的多根第一支撑杆相互连接形成网孔。
8.如权利要求4-7任意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收束件包括内套与外套,所述内套与所述外套均呈管状,所述内套穿设于所述外套的内腔,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端部固定于所述内套与所述外套之间,所述内套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一收束件的外径,所述第二套接部中从所述第二收束件延伸出来的第二支撑杆向所述第一收束件的方向延伸,并包围所述第一收束件的径向外侧的至少部分表面。
9.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装置用于封堵左心耳,及/或用于与输送装置可拆卸连接的所述第一部分或所述第二部分,用于与组织壁贴靠。
10.一种封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装置以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封堵装置,所述输送装置用于将所述封堵装置输送并释放至生物体内。
CN202321523373.8U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封堵装置与封堵系统 Active CN2208010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3373.8U CN220801049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封堵装置与封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23373.8U CN220801049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封堵装置与封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801049U true CN220801049U (zh) 2024-04-19

Family

ID=906783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23373.8U Active CN220801049U (zh) 2023-06-14 2023-06-14 一种封堵装置与封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8010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12416B2 (en) Braided medical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9307999B2 (en) Interventional medical device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EP3193791B1 (en) A flow regulating device in the heart
EP3165174B1 (en) Occluder and occlusion device
US9763666B2 (en) Left atrial appendage plugging device and delivery system
JP5867759B2 (ja) インプラント、医用インプラント、および医用インプラントの送達方法
US9295472B2 (en) Medical impla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11291454B2 (en) Left atrial appendage closure apparatus
KR101034170B1 (ko) 경피적 도관을 통해 전달되는 혈관내 폐쇄 장치
US7927351B2 (en) Occlusion device with flexible wire connector
US7972361B2 (en) Occlusion device with flexible spring connector
EP2596754A1 (en) Medical impla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070293889A1 (en) Occlusion device with flexible fabric connector
EP2399524A1 (en) Medical impla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WO2007149336A2 (en) Occlusion device with flexible polymeric connector
CN220801049U (zh) 一种封堵装置与封堵系统
CN110638488A (zh) 连接可靠的植入物推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CN113116407A (zh) 封堵装置
CN116407194A (zh) 封堵装置
WO2020001173A1 (zh) 可锁定的植入物推送装置及植入物输送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