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78801U - 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 - Google Patents

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78801U
CN220778801U CN202321800677.4U CN202321800677U CN220778801U CN 220778801 U CN220778801 U CN 220778801U CN 202321800677 U CN202321800677 U CN 202321800677U CN 220778801 U CN220778801 U CN 220778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needle
guide
locking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0067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田益
吴进
蒋萍
杜亚运
陈诚
苗晨曦
金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Hengrui Medic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Hengrui Medicin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Hengrui Medicin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Hengrui Medicin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0067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78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78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78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针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套设于第二壳体的外侧或内侧,第二壳体用于固定于注射针,第一壳体能够沿第二壳体的轴向相对于第二壳体往复移动,以形成遮挡注射针的针头的伸出状态和露出针头的缩回状态;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别具有朝向彼此的第一作用面和第二作用面,第一作用面设有引导件,第二作用面设有沿第一壳体的往复方向延伸的引导槽,引导件设置于引导槽内并能够沿着引导槽移动。当第一壳体伸出时,可以避免误伤病患和医护人员,也可以减少病患的注射恐惧感,当第一壳体缩回时,可以将针头露出以进行注射。第一壳体只能沿着引导槽的方向移动,避免了第一壳体脱离正确的往复方向。

Description

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人体注射药液或者抽血时,大都用注射针作为注射或者抽血的器具,然而现有技术中的注射针,在注射前以及注射后,针头均暴露在外,如此将会造成安全隐患。在注射前针头暴露在外一方面会容易刺伤相关人员,另一方面会引起病患产生注射恐惧;在注射后针头暴露在外会一方面同样会容易刺伤相关人员,另一方面针头中携带有大量的病菌,容易扩散至人群中,对公共安全卫生有很大的威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注射针在注射前和注射后针头均暴露在外的缺陷,提供一种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针保护装置,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或内侧,所述第二壳体用于固定于注射针,所述第一壳体能够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往复移动,以形成遮挡注射针的针头的伸出状态和露出所述针头的缩回状态;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具有朝向彼此的第一作用面和第二作用面,所述第一作用面设有引导件,所述第二作用面设有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往复方向延伸的引导槽,所述引导件设置于所述引导槽内并能够沿着所述引导槽移动。
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能够往复移动的第一壳体,当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伸出时,第一壳体能够将注射针的针头遮挡包裹起来,从而可以避免误伤病患和医护人员,另一方面将针头遮盖住也可以减少病患的注射恐惧感,当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缩回时,可以将针头露出以进行注射。在第一壳体设置引导件,并在第二壳体对应设置引导槽,使得第一壳体只能沿着引导槽所引导的方向相对于第二壳体往复移动,避免了第一壳体脱离正确的往复方向,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壳体处于伸出状态时能够遮挡针头、处于缩回状态时能够露出针头;另一方面引导件和引导槽的配合还具有限制第一壳体的最长伸出距离和最长缩回距离的作用,当引导件抵接于引导槽的两侧内壁,第一壳体则无法继续伸出或继续缩回,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一壳体自第二壳体脱离或掉落。
较佳地,所述引导槽包括第一锁止部分、解锁部分和第二锁止部分,所述引导件在所述引导槽内移动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锁止部分、所述解锁部分和所述第二锁止部分;
所述针保护装置具有初始状态、使用状态和结束状态;
当所述针保护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所述引导件位于所述第一锁止部分,所述第一壳体处于第一伸出状态;当所述针保护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所述引导件位于所述解锁部分,所述第一壳体处于缩回状态;当所述针保护装置处于结束状态,所述引导件位于所述第二锁止部分,所述第一壳体处于第二伸出状态;
所述第一壳体处于第二伸出状态比处于第一伸出状态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伸出更远。
在本方案中,在引导槽设置两个锁止部分(即第一锁止部分和第二锁止部分),从而可以利用第一锁止部分和第二锁止部分分别对应注射前和注射完毕后的锁止,以使得注射前的锁止和注射完毕后的锁止相互之间具有独立性,也就可以根据注射前和注射完毕后的不同需求来针对性地进行锁止;
初始状态、使用状态和结束状态分别对应注射前、注射时和注射完毕后,在注射前,引导件位于第一锁止部分内以使得第一壳体处于第一伸出状态,以使得第一壳体能够遮挡针头;在注射时,引导件位于解锁部分以使得第一壳体处于缩回状态,从而针头可以露出进行注射;在注射完毕后,引导件位于第二锁止部分以使得第一壳体处于第二伸出状态,以对针头进行遮挡,并且相比注射前,此时第一壳体可以伸出地更远,以将针头包裹在较深的位置,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因误触而导致针头露出的情况,进一步保证了不会误伤病患和医护人员,避免出现针刺伤害。
较佳地,所述针保护装置还包括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设置于所述引导槽内并将所述引导槽分隔为所述第一锁止部分、所述解锁部分和所述第二锁止部分。
在本方案中,通过锁止结构将第一锁止部分、解锁部分和第二锁止部分相互分隔开,从而当引导件位于第一锁止部分和第二锁止部分时,锁止结构可以对引导件起到抵挡作用,以避免引导件轻易地从第一锁止部分和第二锁止部分中脱离。
较佳地,所述锁止结构包括第一锁止结构,所述第一锁止结构分隔所述第一锁止部分和所述解锁部分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呈夹角且朝所述第一壳体的缩回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锁止结构设置为能够限制所述引导件脱离所述第一锁止部分,且当外力作用于所述引导件,所述引导件能够脱离所述第一锁止部分并进入所述解锁部分。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第一锁止结构设置为与第一壳体的径向呈夹角且朝第一壳体的缩回方向延伸,从而第一锁止结构还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引导件可以更顺利地通过第一锁止结构进入解锁部分。当向第一壳体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时,引导件能够沿着第一锁止结构逐渐向下移动直至脱离第一锁止部分。
较佳地,沿所述第一壳体的缩回方向,所述第一锁止结构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并在最远端形成尖角,且所述第一锁止结构朝向所述第一锁止部分的侧面朝所述第一壳体的缩回方向倾斜。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第一锁止结构的端部设置为尖角状,使得第一锁止结构的端部更容易变形,当第一壳体受到外力,尖角状端部使得引导件更容易通过第一锁止结构进入解锁部分。第一锁止结构朝向所述第一锁止部分的侧面朝所述第一壳体的缩回方向倾斜保证了引导件能够简单顺利地进入解锁部分。
较佳地,所述锁止结构包括第二锁止结构,所述第二锁止结构分隔所述第二锁止部分和所述解锁部分并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呈夹角且朝所述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锁止结构设置为当外力作用于所述引导件,所述引导件能够自所述解锁部分进入所述第二锁止部分,且能够限制所述引导件脱离所述第二锁止部分。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第二锁止结构设置为与第一壳体的径向呈夹角且朝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延伸,从而引导件由解锁部分移动至第二锁止部分的过程中,第二锁止结构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引导件可以更顺利地通过第二锁止结构进入第二锁止部分;并且当引导件进入第二锁止部分之后,倾斜向上的第二锁止结构还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引导件能够较牢固、较稳定地锁止在第二锁止部分内而不会从第二锁止部分脱离。
较佳地,沿所述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所述第二锁止结构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并在最远端形成尖角,且所述第二锁止结构朝向所述第二锁止部分的侧面朝所述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倾斜,或所述第二锁止结构朝向所述第二锁止部分的侧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垂直。
在本方案中,通过将第二锁止结构的端部设置为尖角状,使得第二锁止结构的端部更容易变形,当第一壳体受到外力,尖角状端部使得引导件更容易通过第二锁止结构进入第二锁止部分。第二锁止结构朝向所述第二锁止部分的侧面朝所述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倾斜或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垂直保证了引导件能够较牢固、较稳定地锁止在第二锁止部分内而不会从第二锁止部分脱离。
较佳地,所述锁止结构还包括锁止卡爪,所述第一作用面和所述第二作用面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所述锁止卡爪,其中另一个设有卡槽;
当所述引导件位于所述第二锁止部分,所述锁止卡爪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使得注射后第一壳体处于伸出状态无法移动,也就进一步避免了因误触而导致针头露出,也就进一步避免了误伤病患和医护人员。
较佳地,所述引导件呈圆柱形。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当引导件需要通过第一锁止结构和第二锁止结构时所受到的阻力会更小,进而也就使得引导件可以更顺利地通过。
较佳地,所述针保护装置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弹性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伸出。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设置弹性元件,使得当第一壳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一壳体能够沿缩回方向向内缩回,当第一壳体受到的外力消除时,第一壳体能够自动向外伸出,从而在需要注射时,仅需将第一壳体的端面抵接于皮肤并施加朝向皮肤方向的力,就可以在不露出针头的情况下将针头插入皮肤中,也就可以减少病患的注射恐惧感;在注射完毕后,将注射针抬起,第一壳体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可以自动将针头遮盖,无需额外的操作。
较佳地,所述第一壳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的第一槽口,所述第二壳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的第二槽口,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槽口均沿所述注射针的注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槽口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当注射针安装至针保护装置之后,一方面使用者可以在注射前通过第一槽口和第二槽口观察注射液是否有浑浊等异常情况;另一方面在注射时也可以从外部观察到注射针的注射情况。
较佳地,所述针保护装置还包括护帽,所述护帽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针头的一端部,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针头的一端部设有护帽槽,所述护帽槽与所述护帽配合以固定所述护帽。
在本方案中,采用上述结构形式,在注射前以及注射后,可以通过护帽将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的端部封闭起来,进一步避免了针头因误触而伸出,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病患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避免出现针刺伤害。
一种注射器,所述注射器包括注射针和如上述所述的针保护装置,所述注射针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在本方案中,通过在注射针外设置针保护装置,当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伸出时,第一壳体能够将注射针的针头遮挡包裹起来,从而可以避免误伤病患和医护人员,另一方面将针头遮盖住也可以减少病患的注射恐惧感,当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缩回时,可以将针头露出以进行注射。在第一壳体设置引导件,并在第二壳体对应设置引导槽,使得第一壳体只能沿着引导槽所引导的方向相对于第二壳体往复移动,避免了第一壳体脱离正确的往复方向,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壳体处于伸出状态时能够遮挡针头、处于缩回状态时能够露出针头;另一方面引导件和引导槽的配合还具有限制第一壳体的最长伸出距离和最长缩回距离的作用,当引导件抵接于引导槽的两侧内壁,第一壳体则无法继续伸出或继续缩回,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一壳体自第二壳体脱离或掉落。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能够往复移动的第一壳体,当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伸出时,第一壳体能够将注射针的针头遮挡包裹起来,从而可以避免误伤病患和医护人员,另一方面将针头遮盖住也可以减少病患的注射恐惧感,当第一壳体相对于第二壳体缩回时,可以将针头露出以进行注射。在第一壳体设置引导件,并在第二壳体对应设置引导槽,使得第一壳体只能沿着引导槽所引导的方向相对于第二壳体往复移动,避免了第一壳体脱离正确的往复方向,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壳体处于伸出状态时能够遮挡针头、处于缩回状态时能够露出针头;另一方面引导件和引导槽的配合还具有限制第一壳体的最长伸出距离和最长缩回距离的作用,当引导件抵接于引导槽的两侧内壁,第一壳体则无法继续伸出或继续缩回,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一壳体自第二壳体脱离或掉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注射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二壳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针保护装置的初始状态、使用状态和结束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套设于第二壳体外部时的注射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壳体套设于第二壳体外部时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针保护装置100
第一壳体1
引导件11
第一槽口12
第二壳体2
引导槽21
第一锁止部分211
解锁部分212
第二锁止部分213
第二槽口22
护帽槽23
凹腔24
固定结构25
锁止结构3
第一锁止结构31
第二锁止结构32
锁止卡爪33
卡槽34
弹性元件4
护帽5
注射针200
针头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针保护装置100,包括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套设于第二壳体2的外侧或内侧,第二壳体2用于固定于注射针200,第一壳体1能够沿第二壳体2的轴向相对于第二壳体2往复移动,以形成遮挡注射针200的针头201的伸出状态和露出针头201的缩回状态;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分别具有朝向彼此的第一作用面和第二作用面,第一作用面设有引导件11,第二作用面设有沿第一壳体1的往复方向延伸的引导槽21,引导件11设置于引导槽21内并能够沿着引导槽21移动。
通过设置能够往复移动的第一壳体1,当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伸出时,第一壳体1能够将注射针200的针头201遮挡包裹起来,从而可以避免误伤病患和医护人员,另一方面将针头201遮盖住也可以减少病患的注射恐惧感,当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缩回时,可以将针头201露出以进行注射。在第一壳体1设置引导件11,并在第二壳体2对应设置引导槽21,使得第一壳体1只能沿着引导槽21所引导的方向相对于第二壳体2往复移动,避免了第一壳体1脱离正确的往复方向,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壳体1处于伸出状态时能够遮挡针头201、处于缩回状态时能够露出针头201;另一方面引导件11和引导槽21的配合还具有限制第一壳体1的最长伸出距离和最长缩回距离的作用,当引导件11抵接于引导槽21的两侧内壁,第一壳体1则无法继续伸出或继续缩回,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一壳体1自第二壳体2脱离或掉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1套设于第二壳体2内部,此时引导件11设置于第一壳体1的外壁面。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图8所示,第一壳体1可以套设于第二壳体2的外部,此时引导件11设置于第一壳体1的内壁面。
如图5所示,引导槽21包括第一锁止部分211、解锁部分212和第二锁止部分213,引导件11在引导槽21内移动时依次经过第一锁止部分211、解锁部分212和第二锁止部分213。针保护装置100具有初始状态、使用状态和结束状态;当针保护装置100处于初始状态,引导件11位于第一锁止部分211,第一壳体1处于第一伸出状态;当针保护装置100处于使用状态,引导件11位于解锁部分212,第一壳体1处于缩回状态;当针保护装置100处于结束状态,引导件11位于第二锁止部分213,第一壳体1处于第二伸出状态;第一壳体1处于第二伸出状态比处于第一伸出状态相对于第二壳体2伸出更远。
具体的,在注射前,针保护装置100处于初始状态,引导件11位于第一锁止部分211内以使得第一壳体1处于第一伸出状态,以使得第一壳体1能够遮挡针头201;在注射时,针保护装置100处于使用状态,引导件11位于解锁部分212以使得第一壳体1处于缩回状态,从而针头201可以露出进行注射;在注射完毕后,针保护装置100处于结束状态,引导件11位于第二锁止部分213以使得第一壳体1处于第二伸出状态,以对针头201进行遮挡,并且相比注射前,此时第一壳体1可以伸出地更远,以将针头201包裹在较深的位置,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因误触而导致针头201露出的情况,进一步保证了不会误伤病患和医护人员,避免出现针刺伤害。
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导槽21可以仅包括一个锁止部分和解锁部分212,此时第一壳体1在注射前和注射完毕后的伸出程度一致。
本实施例在引导槽21设置两个锁止部分(即第一锁止部分211和第二锁止部分213),从而可以利用第一锁止部分211和第二锁止部分213分别对应注射前和注射完毕后的锁止,以使得注射前的锁止和注射完毕后的锁止相互之间具有独立性,也就可以根据注射前和注射完毕后的不同需求来针对性地进行锁止。
例如,虽然在注射前和注射完毕后针头201均需要被第一壳体1遮挡,但在注射前,若针头201位于相对较浅的位置(即针头201距离针保护装置100的开口较近),则在需要注射时更便于将针头201露出,而在注射完毕后针头201则需要位于相对较深的位置,以避免出现因误触而导致针头201露出的情况,当具有两个锁止部分,可以通过将第一锁止部分211和第二锁止部分213的长度设计为不同的,来实现前述效果。再如,虽然在注射前和注射完毕后均需要将引导件11锁止在锁止部分,但是在注射前的需求是引导件11能够简单顺利地进入解锁部分212,以进行后续的注射,而在注射完毕后的需求是引导件11能够较牢固、较稳定地锁止在锁止部分内而不会从锁止部分脱离,当具有两个锁止部分,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在第一锁止部分211和第二锁止部分213分别设置不同结构的锁止结构3,以使针保护装置100的功能更完善。
在本实施例中,引导槽21至少设有两个,且两个引导槽21以第二壳体2的轴线为对称轴对称布置,引导件11的数量与引导槽21的数量对应,从而可以提高第一壳体1往复移动时的稳定性。在其他实施例中,引导槽21数量可以是一个或更多个。
如图2、图5所示,针保护装置100还包括锁止结构3,锁止结构3设置于引导槽21内并将引导槽21分隔为第一锁止部分211、解锁部分212和第二锁止部分213。通过锁止结构3将第一锁止部分211、解锁部分212和第二锁止部分213相互分隔开,从而当引导件11位于第一锁止部分211和第二锁止部分213时,锁止结构3可以对引导件11起到抵挡作用,以避免引导件11轻易地从第一锁止部分211和第二锁止部分213中脱离。
下述中的缩回方向(即图5中的A方向)是指第一壳体1由伸出状态转变为缩回状态时的移动方向,伸出方向(即图5中的B方向)是指第一壳体1由缩回状态转变为伸出状态时的移动方向。
锁止结构3包括第一锁止结构31,第一锁止结构31分隔第一锁止部分211和解锁部分212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与第一壳体1的径向呈夹角且朝第一壳体1的缩回方向倾斜;第一锁止结构31设置为能够限制引导件11脱离第一锁止部分211,且当外力作用于引导件11,引导件11能够脱离第一锁止部分211并进入解锁部分212。通过将第一锁止结构31设置为与第一壳体1的径向呈夹角且朝第一壳体1的缩回方向延伸,即第一锁止结构31倾斜向下设置(此处仅指在图中为倾斜向下),从而第一锁止结构31还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引导件11可以更顺利地通过第一锁止结构31进入解锁部分212。当向第一壳体1施加向下的作用力时,引导件11能够沿着第一锁止结构31逐渐向下移动直至脱离第一锁止部分211。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止结构31与引导槽21的第一锁止部分211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间隔的大小可以小于引导件11的大小,从而当引导件11沿着倾斜向下的第一锁止结构31移动至间隔处后,继续向引导件11施加作用力可以使得引导件11通过间隔,倾斜状实现了引导件11能够简单顺利地进入解锁部分212。而若第一锁止结构31为非倾斜状或者为倾斜向上,则间隔的大小需要大于或等于引导件11的大小,否则引导件11难以通过间隔。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锁止结构31也可以为弹性卡扣结构,此时则无需保留间隔。
优选的,沿第一壳体1的缩回方向,第一锁止结构31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并在最远端形成尖角,且第一锁止结构31朝向第一锁止部分211的侧面朝第一壳体1的缩回方向倾斜。通过将第一锁止结构31的端部设置为尖角状,使得第一锁止结构31的端部更容易变形,当第一壳体1受到外力,尖角状端部使得引导件11更容易通过第一锁止结构31进入解锁部分212。第一锁止结构31朝向第一锁止部分211的侧面朝第一壳体1的缩回方向倾斜保证了引导件11能够简单顺利地进入解锁部分212。
锁止结构3包括第二锁止结构32,第二锁止结构32分隔第二锁止部分213和解锁部分212并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壳体1的径向呈夹角且朝第一壳体1的伸出方向倾斜;第二锁止结构32设置为当外力作用于引导件11,引导件11能够自解锁部分212进入第二锁止部分213,且能够限制引导件11脱离第二锁止部分213。通过将第二锁止结构32设置为与第一壳体1的径向呈夹角且朝第一壳体1的伸出方向延伸,即第二锁止结构32倾斜向上设置(此处仅指在图中为倾斜向上),从而引导件11由解锁部分212移动至第二锁止部分213的过程中,第二锁止结构32可以起到导向的作用,使得引导件11可以更顺利地通过第二锁止结构32进入第二锁止部分213,当向第一壳体1施加向上的作用力时,引导件11能够沿着第二锁止结构32逐渐向上移动直至进入第二锁止部分213;并且当引导件11进入第二锁止部分213之后,倾斜向上的第二锁止结构32还能够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引导件11能够较牢固、较稳定地锁止在第二锁止部分213内而不会从第二锁止部分213脱离。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锁止结构32与引导槽21的第二锁止部分213的侧壁之间具有间隔,间隔的大小可以小于引导件11的大小,从而当引导件11沿着倾斜向上的第二锁止结构32移动至间隔处后,继续向引导件11施加作用力可以使得引导件11通过间隔。而若第二锁止结构32为倾斜向下,则可能会导致引导件11轻易脱离第二锁止部分213的情况。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锁止结构32也可以为弹性卡扣结构,此时则无需保留间隔。
优选的,沿第一壳体1的伸出方向,第二锁止结构32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并在最远端形成尖角,且第二锁止结构32朝向第二锁止部分213的侧面朝第一壳体1的伸出方向倾斜,或第二锁止结构32朝向第二锁止部分213的侧面的延伸方向与第一壳体1的伸出方向垂直。通过将第二锁止结构32的端部设置为尖角状,使得第二锁止结构32的端部更容易变形,当第一壳体1受到外力,尖角状端部使得引导件11更容易通过第二锁止结构32进入第二锁止部分213。第二锁止结构32朝向第二锁止部分213的侧面朝第一壳体1的伸出方向倾斜或与第一壳体1的伸出方向垂直保证了引导件11能够较牢固、较稳定地锁止在第二锁止部分213内而不会从第二锁止部分213脱离。
其中,引导件11的形状为圆柱形,从而当引导件11需要通过第一锁止结构31和第二锁止结构32时所受到的阻力会更小,进而也就使得引导件11可以更顺利地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锁止结构31与第二锁止结构32为一体状。
如图6所示,为了进一步保证注射后第一壳体1处于伸出状态无法移动,锁止结构3还包括锁止卡爪33,第一作用面和第二作用面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锁止卡爪33,其中另一个设有卡槽34;当引导件11位于第二锁止部分213,锁止卡爪33卡设于卡槽34内,从而也就进一步避免了因误触而导致针头201露出,也就进一步避免了误伤病患和医护人员。
针保护装置100包括弹性元件4,弹性元件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第一壳体1通过弹性元件4相对于第二壳体2伸出。通过在第一壳体1和第二壳体2之间设置弹性元件4,使得当第一壳体1受到外力作用时,第一壳体1能够沿缩回方向向内缩回,当第一壳体1受到的外力消除时,第一壳体1能够自动向外伸出,从而在需要注射时,仅需将第一壳体1的端面抵接于皮肤并施加朝向皮肤方向的力,就可以在不露出针头201的情况下将针头201插入皮肤中,也就可以减少病患的注射恐惧感;在注射完毕后,将注射针200抬起,第一壳体1在弹性元件4的作用下可以自动将针头201遮盖,无需额外的操作。其中,弹性元件4可以是螺旋弹簧、扭杆弹簧、橡胶弹簧、气体弹簧中的一种。
如图2所示,第二壳体2的内部设有沿第一壳体1的移动方向延伸的凹腔24,凹腔24用于容纳弹性元件4,从而一方面可以通过凹腔24将弹性元件4包裹在内部,有利于避免弹性元件4弹出的风险;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针保护装置100的结构紧凑性。
第一壳体1设有贯穿第一壳体1的侧壁的第一槽口12,第二壳体2设有贯穿第二壳体2的侧壁的第二槽口22,第一槽口12与第二槽口22均沿注射针200的注射方向延伸,且第一槽口12与第二槽口22至少部分重叠,从而当注射针200安装至针保护装置100之后,一方面使用者可以在注射前通过第一槽口12和第二槽口22观察注射液是否有浑浊等异常情况;另一方面在注射时也可以从外部观察到注射针200的注射情况。
针保护装置100还包括护帽5,护帽5连接于第二壳体2靠近针头201的一端部,第二壳体2靠近针头201的一端部设有护帽5槽23,护帽5槽23与护帽5配合以固定护帽5。在本实施例中,护帽5槽23设置于第二壳体2的端部,护帽5用于与第二壳体2的端部配合,从而在注射前以及注射后,可以通过护帽5将第二壳体2和第一壳体1的端部封闭起来,进一步避免了针头201因误触而伸出,有利于进一步保证病患和医护人员的安全,避免出现针刺伤害。在其他实施例中,护帽5槽23可以设置于第一壳体1的端部,护帽5用于与第一壳体1的端部配合。在其他的实施例中,若注射针200的针头201上具有起到保护注射针200内部药物和针头201的无菌性能的针帽,可以不设置护帽5。
如图3所示,第二壳体2内还设有固定结构25,固定结构25用于与注射针200配合以将注射针200固定于第二壳体2内,具体的是与注射针200的凸缘部分配合,从而可以保证注射针200与针保护装置100的可靠配合。
本实施例还可以通过改变第一壳体1向内缩回的程度或者向内缩回的最大程度,以改变注射时的针尖伸出长度,以适用于不同的注射类型。例如,与适用人群为儿童的产品相比,对于适用人群为成人的产品,可以设计较长的针尖伸出长度;与注射部位为肌肉的产品相比,对于注射部位为腹部的产品,可以设计较短的针尖伸出长度。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注射器,注射器包括注射针200和如上述的针保护装置100,注射针200固定于第二壳体2内。通过在注射针200外设置针保护装置100,当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伸出时,第一壳体1能够将注射针200的针头201遮挡包裹起来,从而可以避免误伤病患和医护人员,另一方面将针头201遮盖住也可以减少病患的注射恐惧感,当第一壳体1相对于第二壳体2缩回时,可以将针头201露出以进行注射。在第一壳体1设置引导件11,并在第二壳体2对应设置引导槽21,使得第一壳体1只能沿着引导槽21所引导的方向相对于第二壳体2往复移动,避免了第一壳体1脱离正确的往复方向,从而有利于保证第一壳体1处于伸出状态时能够遮挡针头201、处于缩回状态时能够露出针头201;另一方面引导件11和引导槽21的配合还具有限制第一壳体1的最长伸出距离和最长缩回距离的作用,当引导件11抵接于引导槽21的两侧内壁,第一壳体1则无法继续伸出或继续缩回,从而有利于避免第一壳体1自第二壳体2脱离或掉落。
注射器的使用过程具体为:
在注射前,第一壳体1在弹性元件4的作用下处于第一伸出状态以包裹住针头201,此时引导件11位于第一锁止部分211,第一锁止结构31止挡避免引导件11轻易滑出;
在注射时,将第一壳体1的端部抵接于人体并施加朝向人体方向的作用力,弹性元件4受力后压缩,以使引导件11由第一锁止部分211移动至解锁部分212,第一壳体1也一起向内缩回,以露出针头201进行注射;
在注射完毕后,将针头201自人体拔出,引导件11在弹性元件4的作用下由解锁部分212移动至第二锁止部分213,以使第一壳体1处于第二伸出状态包裹针头201,同时锁止卡爪33进入卡槽34内,以确保第一壳体1处于第二伸出状态且不可逆转。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侧或内侧,所述第二壳体用于固定于注射针,所述第一壳体能够沿所述第二壳体的轴向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往复移动,以形成遮挡注射针的针头的伸出状态和露出所述针头的缩回状态;
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分别具有朝向彼此的第一作用面和第二作用面,所述第一作用面设有引导件,所述第二作用面设有沿所述第一壳体的往复方向延伸的引导槽,所述引导件设置于所述引导槽内并能够沿着所述引导槽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包括第一锁止部分、解锁部分和第二锁止部分,所述引导件在所述引导槽内移动时依次经过所述第一锁止部分、所述解锁部分和所述第二锁止部分;
所述针保护装置具有初始状态、使用状态和结束状态;
当所述针保护装置处于初始状态,所述引导件位于所述第一锁止部分,所述第一壳体处于第一伸出状态;当所述针保护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所述引导件位于所述解锁部分,所述第一壳体处于缩回状态;当所述针保护装置处于结束状态,所述引导件位于所述第二锁止部分,所述第一壳体处于第二伸出状态;
所述第一壳体处于第二伸出状态比处于第一伸出状态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伸出更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保护装置还包括锁止结构,所述锁止结构设置于所述引导槽内并将所述引导槽分隔为所述第一锁止部分、所述解锁部分和所述第二锁止部分。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结构包括第一锁止结构,所述第一锁止结构分隔所述第一锁止部分和所述解锁部分并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呈夹角且朝所述第一壳体的缩回方向倾斜;
所述第一锁止结构设置为能够限制所述引导件脱离所述第一锁止部分,且当外力作用于所述引导件,所述引导件能够脱离所述第一锁止部分并进入所述解锁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壳体的缩回方向,所述第一锁止结构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并在最远端形成尖角,且所述第一锁止结构朝向所述第一锁止部分的侧面朝所述第一壳体的缩回方向倾斜。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结构包括第二锁止结构,所述第二锁止结构分隔所述第二锁止部分和所述解锁部分并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径向呈夹角且朝所述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倾斜;
所述第二锁止结构设置为当外力作用于所述引导件,所述引导件能够自所述解锁部分进入所述第二锁止部分,且能够限制所述引导件脱离所述第二锁止部分。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所述第二锁止结构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并在最远端形成尖角,且所述第二锁止结构朝向所述第二锁止部分的侧面朝所述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倾斜,或所述第二锁止结构朝向所述第二锁止部分的侧面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壳体的伸出方向垂直。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结构还包括锁止卡爪,所述第一作用面和所述第二作用面中的其中一个设置有所述锁止卡爪,其中另一个设有卡槽;
当所述引导件位于所述第二锁止部分,所述锁止卡爪卡设于所述卡槽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呈圆柱形。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保护装置包括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通过所述弹性元件相对于所述第二壳体伸出。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的第一槽口,所述第二壳体设有贯穿所述第二壳体的侧壁的第二槽口,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槽口均沿所述注射针的注射方向延伸,且所述第一槽口与所述第二槽口至少部分重叠。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针保护装置还包括护帽,所述护帽连接于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针头的一端部,所述第一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壳体靠近所述针头的一端部设有护帽槽,所述护帽槽与所述护帽配合以固定所述护帽。
13.一种注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器包括注射针和如权利要求1-12任意一项所述的针保护装置,所述注射针固定于所述第二壳体内。
CN202321800677.4U 2023-07-10 2023-07-10 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 Active CN220778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00677.4U CN220778801U (zh) 2023-07-10 2023-07-10 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00677.4U CN220778801U (zh) 2023-07-10 2023-07-10 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78801U true CN220778801U (zh) 2024-04-16

Family

ID=906544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00677.4U Active CN220778801U (zh) 2023-07-10 2023-07-10 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788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766673C2 (ru) Захватное 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е для ручного инъекцион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US10420900B2 (en) Protection device for protecting an injection needle
EP3052163B1 (en) Safety needle device
RU2766672C2 (ru) Захватное 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е для ручного инъекцион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US8357125B2 (en) Autoinjector with deactivating means moveable by a safety shield
RU2578360C2 (ru) Инъекци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US7666168B2 (en) Syringe guard with selected needle configurations
JP5205460B2 (ja) 安全シールドによって非活動化することができる容器保持手段を備える自動注射装置
EP1231958B1 (en) Reaccessible medical needle safety devices
JP5660547B2 (ja) 患者接触駆動の針刺し安全デバイス
US20180264200A1 (en) Syringe needle assembly, and safety syringe and safety syringe device using the syringe needle assembly
KR20130131294A (ko) 안전 디바이스용 니들 차폐부, 안전 디바이스 및 주사 디바이스
MX2014011004A (es) Aguja de seguridad desmontable de funda retractil con resorte movil.
JP2002538853A (ja) 液体、特に薬剤を注入する予備充填注射器用の安全組立体
JP2004531332A (ja) 予め充填された注射器のための安全シールド・システム
US5188600A (en) Syringe guard apparatus
CA3032454A1 (en) Needle assembly for subcutaneous infusion set
US5938644A (en) Needle protection holder
CN220778801U (zh) 针保护装置和注射器
CN219167472U (zh) 带有自动防护装置的药剂输送装置
CN220175769U (zh) 注射器组件及注射装置
CN216798415U (zh) 一种多角度防止重复使用的胰岛素笔针头
CN116747382A (zh) 注射器组件及注射装置
US20220241517A1 (en) Needle and Syringe System with Automatic Safety Shield that Renders a Needle Safe
RU2812600C2 (ru) Приспособление для инъекцион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ля введения инъекции одной рукой, и содержащие его система для инъекции и инъекцион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