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66752U - 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766752U CN220766752U CN202322465022.2U CN202322465022U CN220766752U CN 220766752 U CN220766752 U CN 220766752U CN 202322465022 U CN202322465022 U CN 202322465022U CN 220766752 U CN220766752 U CN 220766752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tank
- unit
- water
-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4
- 239000010802 slud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0
- 238000004062 sedimen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3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9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8000010992 reflux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4659 sterilization and disinf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9
- 239000000945 fill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3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8000001556 precipi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893 slag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1010 flushing procedur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954 steril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12856 pack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546 nitrifying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5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7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5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351 waste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894006 Bacter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group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151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20002635 polyuretha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814 polyureth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41 silica g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2027 silica g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344 environmental pollut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1100000719 pollutant Toxicity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2660 An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1000976983 Anoxi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1143 Hypoxia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KMRRTOUMJRJIA-UHFFFAOYSA-N ammonia nh3 Chemical compound N.N XKMRRTOUMJRJI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953 anoxia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4113 dietary fatty acid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87 diges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14 drug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94 fatty ac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30195729 fatty acid Natural produ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665 fatty aci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049 fil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05700 microbiome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0 resear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56 stir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为满足排放标准,往往需设置硝化液回流和污泥回流系统,这两种回流系统均需安装回流泵及电动调节阀,增加了投资成本、运维成本的问题。该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调节池、原水提升泵、厌氧单元、缺氧单元、好氧单元、第一集水槽、第一导流管、沉淀单元、过滤单元、第二导流布水管、消毒单元、排放管道、气流输送单元、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不同,本申请以设备中的曝气风机为动力源,采用气提回流代替传统的水泵回流,能够减少硝化液回流和污泥回流系统中回流泵的采用,降低投资和运维成本,有利于设备的维护、保养和长期运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为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远离市区的旅游景区、度假村、高速公路休息站、农村等都存在着生活污水处理难的问题,由于远离污水处理市政网,导致并网困难、成本高,同时其日污水量太低,因此需要将这类地方产生的污水就近就地处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具有占地面积小、处理污水方便等优势,在以上区域得到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对水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城镇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对污水处理排放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大部分地区要求生活污水处理后需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部分地区甚至出台了更为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
传统的污水处理设备要同时达到排放标准,往往需设置硝化液回流和污泥回流系统,这两种回流系统均需安装回流泵及电动调节阀,增加了投资成本、运维成本,及运维难度。
为此,迫切需要一种装置和/或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为满足排放标准,往往需设置硝化液回流和污泥回流系统,这两种回流系统均需安装回流泵及电动调节阀,增加了投资成本、运维成本的问题,提供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包括:
厌氧单元,其与待处理的生活污水相连,且生活污水能经厌氧单元进行厌氧处理;
缺氧单元,其与厌氧单元相连,且厌氧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送入缺氧单元中进行缺氧处理;
好氧单元,其与缺氧单元相连,且缺氧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送入好氧单元中进行好氧处理,以降低污水的COD值;
第一集水槽,其与好氧单元相连且好氧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送入第一集水槽内;
沉淀单元,其采用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进行固液分离以降低污水SS;
第一导流管,其进水口与第一集水槽相连,其出水口与沉淀单元相连且第一集水槽内的污水能经第一导流管送入沉淀单元进行处理;
第二集水槽,其与沉淀单元相连且沉淀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送入第二集水槽内;
过滤单元,其内设置有过滤填料;
第二导流布水管,其进水口与第二集水槽相连,其出水口与过滤单元相连且第二集水槽内的污水能经第二导流布水管送入过滤单元进行处理;
消毒单元,其与过滤单元相连且过滤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经消毒单元进行消毒处理;
排放管道,其与消毒单元相连且消毒单元处理后的水能经排放管道排出;
气流输送单元;
控制系统;
所述气流输送单元包括曝气风机、混合液气提回流组件、污泥气提回流组件;
所述混合液气提回流组件包括第一拦渣过水孔管、第一提升管、第一气液混合管、第一气水分离箱、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第一供气管、第一气量调节阀;
所述第一拦渣过水孔管设置在好氧单元内,所述第一拦渣过水孔管、第一提升管、第一气液混合管、第一气水分离箱依次相连且好氧单元内的液体能依次经第一拦渣过水孔管、第一提升管、第一气液混合管进入第一气水分离箱内并经第一气水分离箱进行气水分离处理,所述第一气水分离箱的出口与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相连,所述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缺氧单元内且经第一气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混合液能经第一混合液输送管进入缺氧单元内;
所述第一供气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一供气管的出气端与第一提升管相连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一供气管进入第一提升管内并为第一提升管内提供负压以使好氧单元内的液体能进入第一提升管内,所述第一气量调节阀设置在第一供气管上;
所述污泥气提回流组件包括第二污泥穿孔管、第二提升管、第二气液混合管、第二气水分离箱、第二污泥输送管、第二供气管、第二气量调节阀;
所述第二污泥穿孔管的进口端设置在沉淀单元内,所述第二污泥穿孔管、第二提升管、第二气液混合管、第二气水分离箱依次相连且沉淀单元内的污泥能依次经第二污泥穿孔管、第二提升管、第二气液混合管进入第二气水分离箱内并经第二气水分离箱进行气水分离处理,所述第二气水分离箱的出口与第二污泥输送管相连,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厌氧单元内且经第二气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污泥能经第二污泥输送管进入厌氧单元内,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上设置有第二污泥调节阀;
所述第二供气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二供气管的出气端与第二提升管相连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二供气管进入第二提升管内并为第二提升管内提供负压以使沉淀单元内的泥水混合物能进入第二提升管内,所述第二气量调节阀设置在第二供气管上;
所述消毒单元、曝气风机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
还包括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与第二气水分离箱相连且第二气水分离箱内的气体能通过第二排气管排出。
所述第一气量调节阀、第二污泥调节阀、第二气量调节阀分别为电磁阀,所述第一气量调节阀、第二气量调节阀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
所述缺氧单元还包括第三支管、第三穿孔气管,所述第三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三支管的出气端与第三穿孔气管相连,所述第三穿孔气管位于缺氧单元内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三支管后通过第三穿孔气管进入缺氧单元内;
所述好氧单元还包括第四支管、第四曝气管,所述第四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四支管的出气端与第四曝气管相连,所述第四曝气管位于好氧单元内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四支管后通过第四曝气管进入好氧单元内;
所述沉淀单元还包括第五冲洗组件,所述第五冲洗组件包括第五支管、第五穿孔气管、第五气量调节阀,所述第五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五支管的出气端与第五穿孔气管相连,所述第五穿孔气管位于沉淀单元内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五支管后通过第五穿孔气管进入沉淀单元内并对沉淀单元进行冲洗,所述第五气量调节阀设置在第五支管上;
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第六支管、第六穿孔气管,所述第六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六支管的出气端与第六穿孔气管相连,所述第六穿孔气管位于过滤单元内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六支管后通过第六穿孔气管进入过滤单元内并对过滤单元进行冲洗。
所述第五气量调节阀为常闭式电磁阀,所述第五气量调节阀与控制系统相连。
所述第三穿孔气管位于缺氧池内,所述第三穿孔气管位于缺氧填料下方;
所述第四曝气管位于好氧池内,所述第四曝气管位于第一拦渣过水孔管下方;
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若干个污泥斗,所述第五穿孔气管位于沉淀池内,所述第五穿孔气管位于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下方与污泥斗上方之间;
所述第六穿孔气管位于过滤池内,所述第六穿孔气管位于过滤填料下方。
所述第五冲洗组件为N个,N为自然数且N≥1,所述第五冲洗组件并联设置。
还包括空气干管,所述第一供气管的进气端、第二供气管的进气端、第三支管的进气端、第四支管的进气端、第五支管的进气端、第六支管的进气端分别通过空气干管与曝气风机相连。
所述消毒单元采用管道紫外线消毒设备。
所述厌氧单元包括厌氧池、厌氧溢流堰板,所述厌氧溢流堰板设置于厌氧池的上方;
所述缺氧单元包括缺氧池、缺氧填料,所述缺氧池与厌氧池相连且厌氧池内的污水能经厌氧溢流堰板进入缺氧池内,所述缺氧池下方设置有缺氧出水孔,所述缺氧池通过缺氧出水孔与好氧单元相连,所述缺氧填料设置在缺氧池内;
所述好氧单元包括好氧池、好氧溢流堰板、悬浮填料,所述好氧池与缺氧池相连且缺氧池内的污水能进入好氧池内进行好氧处理,所述悬浮填料设置在好氧池内,所述好氧溢流堰板设置于好氧池的上方且好氧池内的污水能经好氧溢流堰板进入第一集水槽内;
所述沉淀单元包括沉淀池、沉淀溢流堰板,所述沉淀池与好氧池相连且好氧池内的污水能进入沉淀池内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溢流堰板设置于沉淀池的上方且沉淀池内的污水能经沉淀溢流堰板进入第二集水槽内;
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过滤池、设置在过滤池内的过滤填料,所述第二导流布水管的进水口与第二集水槽相连,所述第二导流布水管的出水口与过滤池相连,所述过滤填料设置在过滤池内;
所述过滤池与消毒单元相连。
还包括设备间,所述曝气风机设置在设备间内;
所述过滤池、厌氧池、缺氧池位于同一排上并构成第一排列,所述好氧池、沉淀池位于同一排上并构成第二排列,所述第一排列与第二排列平行设置并构成第一中间体,所述设备间位于第一中间体的侧壁上。
所述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过滤池、设备间上分别设置有检修口、与检修口相配合的检修盖,所述检修盖设置在检修口上,所述检修盖上设置有硅胶垫片。
还包括:
调节池,其分别与待处理的生活污水、厌氧单元相连,其能用于对待处理的生活污水进行水质水量调节,且调节池内的生活污水能送入厌氧单元进行处理。
还包括设置在调节池内的潜水搅拌器,所述潜水搅拌器与控制系统相连。
还包括:
与控制系统相连的原水提升泵,其分别与调节池、厌氧单元相连,且调节池内的生活污水通过原水提升泵能送入厌氧单元内。
还包括用于与待处理的生活污水相连的原水管,所述原水提升泵设置在调节池内,所述原水提升泵通过原水管与厌氧池相连;
所述原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厌氧池的池底,所述原水管的出水口采用穿孔管出水的方式;
所述第一拦渣过水孔管设置在好氧池内,所述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缺氧池内且经第一气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混合液能经第一混合液输送管进入缺氧池内;
所述第二污泥穿孔管设置在沉淀单元内,所述第二污泥穿孔管位于污泥斗中,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厌氧池内,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原水管的出水口上方。
所述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的出液口位于厌氧溢流堰板下方10~15cm处,所述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的出液口采用穿孔管布水的方式;
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原水管的出水口上方20~30cm处。
所述第四曝气管位于好氧池的池底上方10~20cm处。
所述好氧池的出水口设置有用于拦截悬浮填料的第一拦网。
所述第一导流管的出水口位于沉淀单元的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下方。
还包括除磷剂加药装置、除磷剂投加管道,所述第二导流布水管上设置有第二管道混合器,所述除磷剂加药装置通过除磷剂投加管道与第二管道混合器相连且除磷剂加药装置能经除磷剂投加管道向第二管道混合器内加入除磷剂并使污水与除磷剂混合均匀。
还包括设置在除磷剂投加管道上的加药计量泵、设置在除磷剂加药装置内的第三搅拌器,所述加药计量泵、第三搅拌器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
还包括碳源投加装置、碳源投加管道,所述碳源投加装置通过碳源投加管道与缺氧单元相连且碳源投加装置能向缺氧单元内投加碳源。
所述碳源投加装置通过碳源投加管道与缺氧池相连且碳源投加装置能向缺氧池内投加碳源,所述碳源投加管道的出口位于缺氧池前端。
还包括过滤溢流堰板、第三集水槽,所述过滤溢流堰板设置于过滤池的上方且过滤池内的污水能经过滤溢流堰板进入第三集水槽内,所述第三集水槽与消毒单元相连。
所述厌氧溢流堰板、好氧溢流堰板、过滤溢流堰板分别为三角堰板。
所述缺氧填料为弹性填料,或组合填料。
所述过滤填料为聚氨酯填料。
还包括过滤拦网,所述过滤拦网分别设置在过滤池内的上、下两端,所述过滤填料位于过滤拦网内。
针对前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包括调节池、原水提升泵、厌氧单元、缺氧单元、好氧单元、第一集水槽、第一导流管、沉淀单元、过滤单元、第二导流布水管、消毒单元、排放管道、气流输送单元、控制系统。
其中,调节池用于水质水量的调节。调节池的进水管连接生活污水收集管,待处理的生活污水在调节池内进行水质水量调节;调节池内的污水再通过原水提升泵进行提升,原水提升泵的出水管连接厌氧单元的进水口。进一步,调节池内配置有潜水搅拌器,以防止SS(即悬浮物质)在调节池内沉积。
污水进入厌氧单元内,进行厌氧反应:在厌氧状态下,兼性细菌将溶解性BOD转化为挥发性脂肪酸,同时聚磷菌释放体内贮存的磷。原水提升泵的出水管与原水管的进水口相连,原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厌氧池的池底,原水管至厌氧池池底的出水口采用穿孔管出水;厌氧池上方通过厌氧溢流堰板出水至缺氧单元内。
经厌氧处理后,污水送入缺氧单元内,进行缺氧反应:在缺氧状态下,兼性细菌进行反硝化作用,降低废水中的氮。厌氧池内的污水经池体上方的厌氧溢流堰板进入缺氧池内,进行缺氧反应;缺氧池下方设置有缺氧出水孔,缺氧池通过下方的缺氧出水孔与好氧池相连。同时,在缺氧池内设置弹性填料或组合填料。
经缺氧处理后,污水进入好氧单元内,进行好氧处理:用于降低废水中的COD。缺氧池下方的缺氧出水孔与好氧池相连,第一集水槽通过第一导流管与沉淀单元相连;好氧池出水通过好氧溢流堰板出水至第一集水槽,第一集水槽出水再通过第一导流管进行沉淀单元内进行沉淀处理。
经好氧处理后,污水进入沉淀单元内,进行沉淀处理:沉淀单元采用斜管沉淀或斜板沉淀进行固液分离,降低废水中SS。沉淀单元的出口通过沉淀溢流堰板出水至第二集水槽内,第二集水槽通过第二导流布水管与过滤单元相连。
过滤单元内设置有过滤填料,从而进一步去除废水中的SS、磷;进一步,过滤填料采用聚氨酯填料。过滤单元的出口通过过滤溢流堰板出水至第三集水槽,第三集水槽通过管道与消毒单元相连,过滤填料通过上、下两端的过滤拦网固定于过滤单元内。优选地,过滤填料的整体高度为0.5~1m。
沉淀单元内的污水依次经第二集水槽、第二导流布水管进入过滤单元内。其中,第二导流布水管上设置有第二管道混合器,第二管道混合器的药剂入口通过除磷剂投加管道与除磷剂加药装置的出口相连。
进一步,消毒单元采用管道紫外线,对水进行消毒。过滤单元的出水口与消毒单元的入口相连,消毒单元的出口与排放管道相连。
本实施例还包括加药单元,其包括除磷剂加药组件、碳源投加组件两部分,分别用于向处理装置内补充碳源及投加除磷剂。其中,除磷剂加药组件包括除磷剂加药装置、除磷剂投加管道、加药计量泵、第三搅拌器,除磷剂加药装置通过除磷剂投加管道与第二导流布水管上的第二管道混合器相连,且污水与除磷剂能在第二管道混合器内混合均匀。碳源投加组件包括碳源投加装置、碳源投加管道;碳源投加装置通过碳源投加管道与缺氧池相连,且碳源投加装置能向缺氧池内投加碳源;碳源投加管道的出口位于缺氧池前端。
进一步,本申请还包括气流输送单元,其是本申请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所在。气流输送单元包括与控制系统相连的曝气风机、空气干管、混合液气提回流组件、污泥气提回流组件。该结构中,以曝气风机作为动力源,通过第一供气管、第二供气管供气,使第一提升管、第二提升管内分别形成负压,并分别通过第一提升管、第二提升管将混合液、污泥对应输送至缺氧池、厌氧池内。同时,第二污泥调节阀采用常闭式电磁阀。
采用上述结构,仅需设置相应的管路即可实现混合液、污泥的回输,减少了至少两个输送泵的采用,能够大幅简化装置的整体结构和成本,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有利于一体化设备的推广和应用。
与现有技术不同,本申请以设备中的曝气风机为动力源,采用气提回流代替传统的水泵回流,能够减少硝化液回流和污泥回流系统中回流泵的采用,降低投资和运维成本,有利于设备的维护、保养和长期运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另外,由于斜板(或斜管)沉淀具有效率高、占地小的优点,在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发明人研究发现,生活污泥具有粘附性强的特性,使得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运行中常存在斜板(斜管)堵塞的问题,淤积在斜板间(或斜管间)的污泥会因为厌氧消化产生气体;该情况的产生,不仅会干扰污泥沉淀,甚至会带动污泥上浮至清水区水面,形成浮泥层,使出水水质受到极大影响。
为此,本申请在沉淀单元设置第五冲洗组件,其具有设备投资及运行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基于改进后的结构,使得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出水水质更加稳定,检修维护更加方便。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采用本申请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处理后的出水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
(2)本申请采用气提回流混合液及污泥,能够有效降低设备投资及运行成本,有利于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另外,在去除生活污水中悬浮物、色度、COD的同时,还可通过调节工艺参数,进一步去除水中的磷、氨氮和悬浮物,保证出水稳定达标;
(3)本申请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采用沉淀与过滤相结合的处理方式,能有效降低污水中的SS、磷含量,同时经斜板沉淀后再进行过滤,有效降低了过滤单元的运行负荷;与常规的MBR膜处理系统相比,本申请的投资及运行成本低,出水水质稳定可靠;
(4)本申请中,除磷剂投加点位于沉淀单元之后,除磷剂的投加不影响回流污泥的污泥活性,有利于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5)本申请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具有稳定性强、运行成本低,可靠性强的特点,能够满足城镇、农村、度假村、高速公路休息站等地区生活污水处理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1中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俯视图。
图中标记:1、厌氧单元,2、缺氧单元,3、好氧单元,4、沉淀单元,5、过滤单元,6、设备间,7、调节池,8、原水提升泵,9、原水管,10、第一集水槽,11、第二集水槽,12、消毒单元,13、排放管道,14、曝气风机,15、空气干管,21、第一拦渣过水孔管,22、第一提升管,23、第一气液混合管,24、第一气水分离箱,25、第一混合液输送管,26、第一供气管,27、第一气量调节阀,28、第一导流管,31、第二污泥穿孔管,32、第二提升管,33、第二气液混合管,34、第二气水分离箱,35、第二污泥输送管,36、第二供气管,37、第二排气管,38、第二气量调节阀,39、第二管道混合器,51、第三支管,52、第三穿孔气管,53、第四支管,54、第四曝气管,55、第五支管,56、第五穿孔气管,57、第六支管,58、第六穿孔气管,59、除磷剂加药装置,60、除磷剂投加管道,61、碳源投加装置,62、碳源投加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包括调节池、原水提升泵、用于与待处理的生活污水相连的原水管、厌氧单元、缺氧单元、好氧单元、第一集水槽、第一导流管、沉淀单元、第二集水槽、过滤单元、第二导流布水管、消毒单元、排放管道、控制系统。
本实施例中,厌氧单元包括厌氧池、厌氧溢流堰板,厌氧溢流堰板设置于厌氧池的上方。调节池用于水质水量的调节,原水提升泵设置在调节池内,原水提升泵通过原水管与厌氧池相连。调节池内还设置有潜水搅拌器,以防止SS(即悬浮物质)在调节池内沉积。原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厌氧池的池底,原水管的出水口采用穿孔管出水的方式。
缺氧单元包括缺氧池、缺氧填料,厌氧池与缺氧池相连,厌氧池内的污水能经厌氧溢流堰板进入缺氧池内,缺氧填料设置在缺氧池内。同时,该系统还包括碳源投加装置、碳源投加管道,碳源投加装置通过碳源投加管道与缺氧池相连,且碳源投加装置能向缺氧单元内投加碳源。进一步,碳源投加管道的出口位于缺氧池前端。
好氧单元包括好氧池、好氧溢流堰板、悬浮填料,缺氧池下方设置有缺氧出水孔,缺氧池通过缺氧出水孔与好氧池连通,缺氧池内的污水能进入好氧池内进行好氧处理,以降低污水的COD值。第一集水槽与好氧池相连,且好氧池能为第一集水槽提供支撑。好氧溢流堰板设置于好氧池的上方,悬浮填料设置在好氧池内,好氧池内的污水能经好氧溢流堰板进入第一集水槽内。进一步,好氧池的出水口设置有用于拦截悬浮填料的第一拦网。
本实施例中,沉淀单元主要用于固液分离,以降低污水SS;其包括沉淀池、沉淀溢流堰板,沉淀池内设置有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第一导流管的进水口与第一集水槽相连,第一导流管的出水口与沉淀池相连。进一步,第一导流管的出水口位于沉淀单元的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下方。采用该结构,第一集水槽内的污水经第一导流管送入沉淀池内,通过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进行沉淀处理。沉淀溢流堰板设置于沉淀池的上方;第二集水槽与沉淀池相连,且沉淀池能为第二集水槽提供支撑;同时,沉淀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进入第二集水槽内。
过滤单元包括过滤池、设置在过滤池内的过滤填料,过滤填料设置在过滤池内。第二导流布水管的进水口与第二集水槽相连,第二导流布水管的出水口与过滤池相连。进一步,还包括过滤拦网,过滤拦网分别设置在过滤池内的上、下两端,过滤填料位于过滤拦网内。进一步,还包括除磷剂加药装置、除磷剂投加管道,第二导流布水管上设置有第二管道混合器,除磷剂加药装置通过除磷剂投加管道与第二管道混合器相连。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除磷剂投加管道上的加药计量泵、设置在除磷剂加药装置内的第三搅拌器,加药计量泵、第三搅拌器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
同时,过滤池与消毒单元相连。排放管道与消毒单元相连,且消毒单元处理后的水能经排放管道排出。进一步,还包括过滤溢流堰板、第三集水槽,过滤溢流堰板设置于过滤池的上方,且过滤池内的污水能经过滤溢流堰板进入第三集水槽内,第三集水槽与消毒单元相连;消毒单元采用管道紫外线消毒设备。进一步,厌氧溢流堰板、好氧溢流堰板、过滤溢流堰板分别为三角堰板;缺氧填料为弹性填料,或组合填料;过滤填料为聚氨酯填料。本实施例中,原水提升泵、潜水搅拌器、消毒单元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
该系统工作时,调节池的进水管连接生活污水收集管,待处理的生活污水在调节池内进行水质水量调节。调节池内的污水通过原水提升泵进行提升,原水提升泵通过原水管与厌氧池相连。同时,调节池内配置有潜水搅拌器,以防止SS在调节池内沉积。调节池内待处理的生活污水依次经原水提升泵、原水管后,通过原水管的出水口进入厌氧池内。
第二污泥穿孔管设置在沉淀单元内,第二污泥穿孔管位于污泥斗内,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厌氧池内,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原水管的出水口上方。优选地,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原水管的出水口上方20~30cm处。该结构中,回流污泥来自污泥气提回流组件,原水管中的污水能将回流污泥在厌氧池内充分混匀。
经厌氧单元处理后的污水经厌氧溢流堰板进入缺氧池内,碳源投加装置通过碳源投加管道向缺氧池内投加碳源。污水在缺氧池内进行缺氧处理后,进入好氧池内,并在好氧池中进行好氧处理。好氧处理后的污水进入沉淀单元内,进行固液分离,以降低污水SS。
沉淀池内的污水经沉淀处理后,通过沉淀池上方的沉淀溢流堰板进入第二集水槽内;第二集水槽内的污水再经第二导流布水管进入过滤池内,进行过滤处理。在过滤池内,污水经过滤填料处理后,再进入消毒单元内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单元处理后的水最后通过排放管道排出。
该结构中,除磷剂加药装置通过除磷剂投加管道向第二管道混合器内添加除磷剂,并使污水与除磷剂混合均匀。其中,通过加药计量泵可以控制除磷剂的添加量,通过第三搅拌器能将除磷剂加药装置内的除磷剂混合均匀。
进一步,该系统还包括气流输送单元,其包括与控制系统相连的曝气风机、空气干管、混合液气提回流组件、污泥气提回流组件。
其中,混合液气提回流组件包括第一拦渣过水孔管、第一提升管、第一气液混合管、第一气水分离箱、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第一供气管、第一气量调节阀。第一拦渣过水孔管设置在好氧池内,第一拦渣过水孔管、第一提升管、第一气液混合管、第一气水分离箱的进口依次相连,第一气水分离箱的出口与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相连,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缺氧单元内,且经第一气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混合液能经第一混合液输送管进入缺氧单元内。同时,第一供气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第一供气管的出气端与第一提升管相连,第一气量调节阀设置在第一供气管上。优选地,第一供气管的进气端通过空气干管与曝气风机相连。
污泥气提回流组件包括第二污泥穿孔管、第二提升管、第二气液混合管、第二气水分离箱、第二污泥输送管、第二供气管、第二气量调节阀。第二污泥穿孔管的进口端设置在沉淀单元内,第二污泥穿孔管、第二提升管、第二气液混合管、第二气水分离箱依次相连,第二气水分离箱的出口与第二污泥输送管相连,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厌氧单元内,且经第二气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污泥能经第二污泥输送管进入厌氧单元内,第二污泥输送管上设置有第二污泥调节阀。同时,第二供气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第二供气管的出气端与第二提升管相连,第二气量调节阀设置在第二供气管上。优选地,第二供气管的进气端通过空气干管与曝气风机相连。
在混合液气提回流组件中,曝气风机内的气流依次经空气干管、第一供气管进入第一提升管内,并在第一提升管内向上流动;此时,第一提升管内形成向上的负压,好氧单元内的液体能进入第一拦渣过水孔管内,并依次经第一提升管、第一气液混合管进入第一气水分离箱内,并通过第一气水分离箱进行气水分离处理;经第一气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混合液再经第一混合液输送管返回缺氧池内。
在污泥气提回流组件中,曝气风机内的气流依次经空气干管、第二供气管进入第二提升管内,并在第二提升管内向上流动;此时,第二提升管内形成向上的负压,沉淀单元内的污泥能进入第二污泥穿孔管内,并依次经第二提升管、第二气液混合管进入第二气水分离箱内,并通过第二气水分离箱进行气水分离处理;经第二气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污泥再经第二污泥输送管进入厌氧池内。
进一步,第一气量调节阀、第二污泥调节阀、第二气量调节阀分别为电磁阀,第一气量调节阀、第二气量调节阀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第二污泥调节阀为常闭式电磁阀。进一步,由于污泥需返回厌氧池内,为避免返回的污泥含氧量过高,本申请还包括第二排气管,第二排气管与第二气水分离箱相连;采用该结构,第二气水分离箱内的气体能通过第二排气管排出,以使返回厌氧池内的污泥含氧量满足相应要求,保证厌氧单元的稳定工作。
缺氧单元包括第三支管、第三穿孔气管,第三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第三支管的出气端与第三穿孔气管相连,第三穿孔气管位于缺氧单元内。好氧单元包括第四支管、第四曝气管,第四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第四支管的出气端与第四曝气管相连,第四曝气管位于好氧单元内。沉淀单元包括第五冲洗组件,第五冲洗组件包括第五支管、第五穿孔气管、与控制系统相连的第五气量调节阀,第五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第五支管的出气端与第五穿孔气管相连,第五穿孔气管位于沉淀单元内,第五气量调节阀设置在第五支管上;进一步,第五气量调节阀为常闭式电磁阀。过滤单元还包括第六支管、第六穿孔气管,第六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第六支管的出气端与第六穿孔气管相连,第六穿孔气管位于过滤填料下方。进一步,第三穿孔气管位于缺氧池内,第三穿孔气管位于缺氧填料下方;第四曝气管位于好氧池内,第四曝气管位于第一拦渣过水孔管下方;第六穿孔气管位于过滤填料下方15-20cm处,第六支管上设置有第六气量调节阀,第六气量调节阀为常闭式电磁阀,第六气量调节阀与控制系统相连。进一步,第三支管的进气端、第四支管的进气端、第五支管的进气端、第六支管的进气端分别通过空气干管与曝气风机相连。
该结构中,曝气风机内的气流经第三支管后,通过第三穿孔气管,进入厌氧池内;曝气风机内的气流经第四支管后,通过第四曝气管,进入好氧池内;曝气风机内的气流经第五支管后,通过第五穿孔气管,进入沉淀单元内,并对沉淀单元内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进行冲洗;曝气风机内的气流经第六支管后,通过第六穿孔气管,进入过滤单元内,并对过滤单元进行冲洗。
进一步,沉淀池内设置有若干个污泥斗,第五穿孔气管位于沉淀池内,第五穿孔气管位于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下方与污泥斗上方之间;第六穿孔气管位于过滤池内,第六穿孔气管位于过滤填料下方。
污泥气提回流组件为N个,N为自然数且N≥1,并联设置。采用该结构,根据污泥斗内污泥量的不同,可分别单独设置每个污泥斗配套的第二供气管的通气量,从而在保证沉淀单元稳定运行前提下,降低设备运行成本。
进一步,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位于原水管的出口端(原水管的出口端采用穿孔出水形式)上方20~30cm处,回流污泥来至污泥气提回流组件。第一混合液输送管(即缺氧池内的混合液出水管)的出口位于厌氧溢流堰板下方10~15cm处,且采用穿孔管布水的方式,使污水与回流混合液充分混合均匀;其中,回流混合液来至混合液气提回流组件。进一步,第四曝气管位于好氧池的池底上方10~20cm处。
进一步,还包括设备间,曝气风机设置在设备间内。如图所示,过滤池、厌氧池、缺氧池位于同一排上并构成第一排列,好氧池、沉淀池位于同一排上并构成第二排列,第一排列与第二排列平行设置并构成第一中间体,设备间位于第一中间体的侧壁上。采用该布局方式,将设备分为两行,好氧单元与沉淀单元为一行,过滤单元、厌氧单元、缺氧单元为一行,污水在运行区内形成环流,结构布局紧凑,同时可延长水力流程,强化处理效果。进一步,在设备间靠近曝气风机处设置百叶窗,在百叶窗对角箱体设置带百叶窗的排气扇,利于设备间的通风散热,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进一步,厌氧池、缺氧池、好氧池、沉淀池、过滤池、设备间上分别设置有检修口、与检修口相配合的检修盖,检修盖设置在检修口上,检修盖上设置有硅胶垫片。本系统在每个处理单元均设置检修口,检修口上设置检修盖,并在检修盖前后内侧设置硅胶垫片。采用该结构,既能保护检修盖,又能留有缝隙有利于处理单元与大气连通,避免处理单元内气体积累。
综上,基于改进后的结构,本系统具有如下特点:
(1)本申请分别设置有第一气水分离箱、第二气水分离箱,用于将多余的空气进行释放,避免过多空气返回至厌氧单元、缺氧单元,从而破坏微生物厌氧、缺氧环境;
(2)本申请的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采用沉淀与过滤相结合的处理方式,能有效降低污水中的SS、磷含量,同时经斜板沉淀后再进行过滤,有效降低了过滤单元的运行负荷;与常规的MBR膜处理系统相比,本申请的投资及运行成本低,出水水质稳定可靠;
(3)本申请中,除磷剂投加点位于沉淀单元之后,除磷剂的投加不影响回流污泥的污泥活性,有利于保证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
(4)在厌氧单元中,原水管采用穿孔管布水的方式,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原水管的出水口上方,在不增加动力设备的情况下,使原水和回流污泥混合均匀的同时,达到防止污泥沉降的效果,降低设备造价和水处理运行成本;
(5)本申请中,混合液回流、污泥回流采用气提回流的方式,代替水泵回流,使整个处理系统的曝气、回流、反冲洗、搅拌均由一台曝气风机完成,具有节能降耗、降低设备投资、运行管理简便的优点;
(6)本申请在沉淀单元填料下部设置第五冲洗组件,用于解决因堵塞所引起的出水不达标的问题;
(7)本申请在沉淀单元中,沿水流方向设置多个污泥斗,形成前端污泥斗内污泥量多,后端污泥斗内污泥量少的布局;针对该结构,针对每个污泥斗配置一套污泥气提回流组件,根据各污泥斗内的污泥量设置气提回流量,使排泥更加均匀,同时提高回流污泥浓度;
(8)本申请设置有第一气量调节阀、第二气量调节阀,通过调节第一气量调节阀、第二气量调节阀,从而调整混合液回流量和污泥回流量,有效保证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
(9)本申请将检修区和运行区进行分离,所有需检修维护的设备、阀门都放置在设备间,设备检修维护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厌氧单元,其与待处理的生活污水相连,且生活污水能经厌氧单元进行厌氧处理;
缺氧单元,其与厌氧单元相连,且厌氧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送入缺氧单元中进行缺氧处理;
好氧单元,其与缺氧单元相连,且缺氧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送入好氧单元中进行好氧处理,以降低污水的COD值;
第一集水槽,其与好氧单元相连且好氧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送入第一集水槽内;
沉淀单元,其采用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进行固液分离以降低污水SS;
第一导流管,其进水口与第一集水槽相连,其出水口与沉淀单元相连且第一集水槽内的污水能经第一导流管送入沉淀单元进行处理;
第二集水槽,其与沉淀单元相连且沉淀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送入第二集水槽内;
过滤单元,其内设置有过滤填料;
第二导流布水管,其进水口与第二集水槽相连,其出水口与过滤单元相连且第二集水槽内的污水能经第二导流布水管送入过滤单元进行处理;
消毒单元,其与过滤单元相连且过滤单元处理后的污水能经消毒单元进行消毒处理;
排放管道,其与消毒单元相连且消毒单元处理后的水能经排放管道排出;
气流输送单元;
控制系统;
所述气流输送单元包括曝气风机、混合液气提回流组件、污泥气提回流组件;
所述混合液气提回流组件包括第一拦渣过水孔管、第一提升管、第一气液混合管、第一气水分离箱、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第一供气管、第一气量调节阀;
所述第一拦渣过水孔管设置在好氧单元内,所述第一拦渣过水孔管、第一提升管、第一气液混合管、第一气水分离箱依次相连且好氧单元内的液体能依次经第一拦渣过水孔管、第一提升管、第一气液混合管进入第一气水分离箱内并经第一气水分离箱进行气水分离处理,所述第一气水分离箱的出口与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相连,所述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缺氧单元内且经第一气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混合液能经第一混合液输送管进入缺氧单元内;
所述第一供气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一供气管的出气端与第一提升管相连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一供气管进入第一提升管内并为第一提升管内提供负压以使好氧单元内的液体能进入第一提升管内,所述第一气量调节阀设置在第一供气管上;
所述污泥气提回流组件包括第二污泥穿孔管、第二提升管、第二气液混合管、第二气水分离箱、第二污泥输送管、第二供气管、第二气量调节阀;
所述第二污泥穿孔管的进口端设置在沉淀单元内,所述第二污泥穿孔管、第二提升管、第二气液混合管、第二气水分离箱依次相连且沉淀单元内的污泥能依次经第二污泥穿孔管、第二提升管、第二气液混合管进入第二气水分离箱内并经第二气水分离箱进行气水分离处理,所述第二气水分离箱的出口与第二污泥输送管相连,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厌氧单元内且经第二气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污泥能经第二污泥输送管进入厌氧单元内,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上设置有第二污泥调节阀;
所述第二供气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二供气管的出气端与第二提升管相连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二供气管进入第二提升管内并为第二提升管内提供负压以使沉淀单元内的泥水混合物能进入第二提升管内,所述第二气量调节阀设置在第二供气管上;
所述消毒单元、曝气风机分别与控制系统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排气管,所述第二排气管与第二气水分离箱相连且第二气水分离箱内的气体能通过第二排气管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缺氧单元还包括第三支管、第三穿孔气管,所述第三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三支管的出气端与第三穿孔气管相连,所述第三穿孔气管位于缺氧单元内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三支管后通过第三穿孔气管进入缺氧单元内;
所述好氧单元还包括第四支管、第四曝气管,所述第四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四支管的出气端与第四曝气管相连,所述第四曝气管位于好氧单元内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四支管后通过第四曝气管进入好氧单元内;
所述沉淀单元还包括第五冲洗组件,所述第五冲洗组件包括第五支管、第五穿孔气管、第五气量调节阀,所述第五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五支管的出气端与第五穿孔气管相连,所述第五穿孔气管位于沉淀单元内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五支管后通过第五穿孔气管进入沉淀单元内并对沉淀单元进行冲洗,所述第五气量调节阀设置在第五支管上;
所述过滤单元还包括第六支管、第六穿孔气管,所述第六支管的进气端与曝气风机相连,所述第六支管的出气端与第六穿孔气管相连,所述第六穿孔气管位于过滤单元内且曝气风机内的气流能经第六支管后通过第六穿孔气管进入过滤单元内并对过滤单元进行冲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干管,所述第一供气管的进气端、第二供气管的进气端、第三支管的进气端、第四支管的进气端、第五支管的进气端、第六支管的进气端分别通过空气干管与曝气风机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厌氧单元包括厌氧池、厌氧溢流堰板,所述厌氧溢流堰板设置于厌氧池的上方;
所述缺氧单元包括缺氧池、缺氧填料,所述缺氧池与厌氧池相连且厌氧池内的污水能经厌氧溢流堰板进入缺氧池内,所述缺氧池下方设置有缺氧出水孔,所述缺氧池通过缺氧出水孔与好氧单元相连,所述缺氧填料设置在缺氧池内;
所述好氧单元包括好氧池、好氧溢流堰板、悬浮填料,所述好氧池与缺氧池相连且缺氧池内的污水能进入好氧池内进行好氧处理,所述悬浮填料设置在好氧池内,所述好氧溢流堰板设置于好氧池的上方且好氧池内的污水能经好氧溢流堰板进入第一集水槽内;
所述沉淀单元包括沉淀池、沉淀溢流堰板,所述沉淀池与好氧池相连且好氧池内的污水能进入沉淀池内进行沉淀处理,所述沉淀溢流堰板设置于沉淀池的上方且沉淀池内的污水能经沉淀溢流堰板进入第二集水槽内;
所述过滤单元包括过滤池、设置在过滤池内的过滤填料,所述第二导流布水管的进水口与第二集水槽相连,所述第二导流布水管的出水口与过滤池相连,所述过滤填料设置在过滤池内;
所述过滤池与消毒单元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穿孔气管位于缺氧池内,所述第三穿孔气管位于缺氧填料下方;
所述第四曝气管位于好氧池内,所述第四曝气管位于第一拦渣过水孔管下方;
所述沉淀池内设置有若干个污泥斗,所述第五穿孔气管位于沉淀池内,所述第五穿孔气管位于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下方与污泥斗上方之间;
所述第六穿孔气管位于过滤池内,所述第六穿孔气管位于过滤填料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备间,所述曝气风机设置在设备间内;
所述过滤池、厌氧池、缺氧池位于同一排上并构成第一排列,所述好氧池、沉淀池位于同一排上并构成第二排列,所述第一排列与第二排列平行设置并构成第一中间体,所述设备间位于第一中间体的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与待处理的生活污水相连的原水管、原水提升泵,所述原水提升泵设置在调节池内,所述原水提升泵通过原水管与厌氧池相连;
所述原水管的出水口位于厌氧池的池底,所述原水管的出水口采用穿孔管出水的方式;
所述第一拦渣过水孔管设置在好氧池内,所述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缺氧池内且经第一气水分离箱处理后的混合液能经第一混合液输送管进入缺氧池内;
所述第二污泥穿孔管设置在沉淀单元内,所述第二污泥穿孔管位于污泥斗内,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厌氧池内,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原水管的出水口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的出液口位于厌氧溢流堰板下方10~15cm处,所述第一混合液输送管的出液口采用穿孔管布水的方式;
所述第二污泥输送管的出口端位于原水管的出水口上方20~30cm处。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管的出水口位于沉淀单元的斜管沉淀组件或斜板沉淀组件下方。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65022.2U CN220766752U (zh) | 2023-09-12 | 2023-09-12 | 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465022.2U CN220766752U (zh) | 2023-09-12 | 2023-09-12 | 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766752U true CN220766752U (zh) | 2024-04-12 |
Family
ID=906098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465022.2U Active CN220766752U (zh) | 2023-09-12 | 2023-09-12 | 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766752U (zh) |
-
2023
- 2023-09-12 CN CN202322465022.2U patent/CN220766752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836970B (zh) |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 | |
CN111484210B (zh) | 带隔油调蓄功能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及其污水处理方法 | |
CN210974339U (zh) | 一种乡镇污水一体化处理装置 | |
CN114349276A (zh) | 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方法 | |
CN211198754U (zh) | 一种内嵌沉淀结构的一体化a2/o生化塔 | |
CN105541029B (zh) | 一种无动力回流一体化中水回用装置 | |
CN218025787U (zh) | 适用于进水波动的小型一体化mbr污水处理装备 | |
CN217628009U (zh) | 一种节能高效农村污水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20766752U (zh) | 一种气提回流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4167483U (zh) | 一种新型分散型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5049474U (zh) | 一种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 | |
CN210796140U (zh) | 一种生活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7313374U (zh) | 一种内循环式微氧脱氮反应器 | |
CN220078793U (zh) | 一种分段式微动力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5559724U (zh) | 一种gsao罐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 |
CN219950763U (zh) | 一种农村生活污水一体化mbbr处理系统 | |
CN220317559U (zh) | 集成高效微动力污水处理器 | |
CN215102664U (zh) | 一种基于ifas工艺的多级串联污水处理装置 | |
CN219239475U (zh) | 一种生活污水一体化深度处理系统 | |
CN215403684U (zh) | 一种侧流除磷耦合高效沉淀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 | |
CN216998085U (zh) | 一种低运行成本的立式污水处理模块集成化反应器 | |
CN218539479U (zh) | 一种新型脱氮除磷一体化设备 | |
CN214693783U (zh) | 一种多段式污水生物处理一体化装置 | |
CN215712415U (zh) | 一种污水二级处理装置 | |
CN216336831U (zh) | 一种多功能一体化mbbr污水处理试验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