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45575U - 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 - Google Patents

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45575U
CN220745575U CN202322420158.1U CN202322420158U CN220745575U CN 220745575 U CN220745575 U CN 220745575U CN 202322420158 U CN202322420158 U CN 202322420158U CN 220745575 U CN220745575 U CN 2207455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rea
zone
aquatic plant
ae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2015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仲平
秦海东
刁高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Group Xiongan Energy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Renewables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Group Xiongan Energy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Renewables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Group Xiongan Energy Co ltd, China Three Gorges Renewables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angjiang Three Gorges Group Xiongan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2015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455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455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455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10/00Technologi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 Y02W10/10Biological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Landscapes

  • Purification Treatments By Anaerobic Or Anaerobic And Aerobic Bacteria Or Anim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砾石区、水生植物区、曝气区和清水区,砾石区的前部设有进水沟,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均位于清水区的同侧,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依次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硝态氮和有机物;曝气区内设有集水坑,集水坑位于曝气区的水流方向的尾部,且集水坑靠近清水区和水生植物区,集水坑的一侧具有提升装置,以将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清水区作为景观用水,将另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水生植物区进行回流净化。本申请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解决了传统生态塘水体不流动,易导致水质恶化的问题。

Description

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
背景技术
利用生态处理系统对面源污水进行净化处理,提升农村水环境的整体质量,已经成为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其中,生态塘是通过菌藻共生系统和植物净化系统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工程设施,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
传统的生态塘是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储水洼地,为封闭式水域,主要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其优点在于不受地形限制,既可以节约水资源和成本,也可以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实现污水利用与资源化,维护方便,污泥产量少。
然而,传统生态塘的塘内水体不流动,容易滋生蚊虫,若外源污染物持续排入,有机物好氧分解大量消耗水体内氧气,而复氧速率较慢,水体溶解氧得不到有效补充,水体逐渐呈现厌氧状态,有机物厌氧分解发黑发臭物质,导致水质恶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用以解决传统生态塘水体不流动,易导致水质恶化的问题。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砾石区、水生植物区、曝气区和清水区,砾石区的前部设有进水沟,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均位于清水区的同侧,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依次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硝态氮和有机物。
还包括第一隔墙和第二隔墙,部分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通过第一隔墙分隔,清水区通过第二隔墙分别与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分隔。
曝气区内设有集水坑,集水坑位于曝气区的水流方向的尾部,且集水坑靠近清水区和水生植物区,集水坑的一侧具有提升装置,以将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清水区作为景观用水,将另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水生植物区进行回流净化。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砾石区的水面高度高于水生植物区的水面高度,以使砾石区和水生植物区之间形成水力坡降,砾石区的出水流入水生植物区。
部分水生植物区与曝气区之间设有溢流坝,溢流坝设置在远离清水区的一侧,水生植物区的出水通过溢流坝流入曝气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砾石区内填充砾石以形成砾石层,砾石层用于通过砾石之间的孔隙拦截水中的悬浮物。
砾石的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水生植物区内设置挺水植物,以使水生植物区形成缺氧状态,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水中的硝态氮。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挺水植物包括香蒲、荷花、芦苇中的至少一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曝气区内具有至少两个第三隔墙,各第三隔墙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三隔墙与第一隔墙相垂直。
相邻两个第三隔墙的其中一者的一端与第一隔墙连接,另一端远离生态塘的边缘,另一者的一端与生态塘的边缘连接,另一端远离第一隔墙,以使两个第三隔墙之间形成S型的水流通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水流通道内安装曝气机。
曝气区内设置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以使曝气区内形成好氧状态,通过氧化分解去除有机物。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溢流坝为土坝,第一隔墙、第二隔墙和第三隔墙为土隔墙,土坝和土隔墙的表面铺设土工布,土工布的表面设置水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提升装置包括气提泵、气管和水管,气管的一端与气提泵连接,另一端与水管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清水区包括清水沟和生态树岛,清水沟绕设在生态树岛的周侧,集水坑的出水提升至清水沟。
清水沟内设有多个提升泵,以使清水沟的水围绕生态树岛循坏流动。
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通过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连通的砾石区、水生植物区、曝气区和清水区,污水经砾石区前部的进水沟进入生态塘,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依次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硝态氮和有机物。部分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通过第一隔墙分隔,防止未经水生植物区净化的污水流入曝气区;清水区通过第二隔墙分别与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分隔,防止未经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处理的污水流入清水区。曝气区内设有集水坑,集水坑位于曝气区的水流方向的尾部,且集水坑靠近清水区和水生植物区,集水坑的一侧具有提升装置,以将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清水区作为景观用水,将另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水生植物区进行回流净化,从而解决了传统生态塘水体不流动,易导致水质恶化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面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B-B剖面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砾石区;
110-进水沟;
200-水生植物区;
210-溢流坝;220-挺水植物;
300-曝气区;
310-集水坑;320-第三隔墙;330-水流通道;331-曝气机;
400-清水区;
410-清水沟;411-提升泵;420-生态树岛;
500-第一隔墙;
600-第二隔墙;
700-提升装置;
710-气提泵;720-气管;730-水管。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申请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使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然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正如背景技术所展现的,在现有技术中,传统的生态塘为封闭式水域,主要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的共同作用处理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不受地形限制,既可以节约水资源和成本,也可以从中获取经济收益,实现污水利用与资源化,维护方便,污泥产量少。然而,传统生态塘的塘内水体不流动,容易滋生蚊虫,若外源污染物持续排入,有机物好氧分解大量消耗水体内氧气,而复氧速率较慢,水体溶解氧得不到有效补充,水体逐渐呈现厌氧状态,有机物厌氧分解发黑发臭物质,导致水质恶化。
基于此,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通过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连通的砾石区、水生植物区、曝气区和清水区,污水经砾石区前部的进水沟进入生态塘,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依次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硝态氮和有机物。部分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通过第一隔墙分隔,防止未经水生植物区净化的污水流入曝气区;清水区通过第二隔墙分别与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分隔,防止未经砾石区、水生植物区和曝气区处理的污水流入清水区。曝气区内设有集水坑,集水坑位于曝气区的水流方向的尾部,且集水坑靠近清水区和水生植物区,集水坑的一侧具有提升装置,以将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清水区作为景观用水,将另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水生植物区进行回流净化,从而解决了传统生态塘水体不流动,易导致水质恶化的问题。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部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砾石区100、水生植物区200、曝气区300和清水区400,砾石区100的前部设有进水沟110,砾石区100、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均位于清水区400的同侧,砾石区100、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依次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硝态氮和有机物。
还包括第一隔墙500和第二隔墙600,部分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通过第一隔墙500分隔,清水区400通过第二隔墙600分别与砾石区100、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分隔。
曝气区300内设有集水坑310,集水坑310位于曝气区300的水流方向的尾部,且集水坑310靠近清水区400和水生植物区200,集水坑310的一侧具有提升装置700,以将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清水区400作为景观用水,将另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水生植物区200进行回流净化。
需要说明的是,砾石区100的前部设置进水沟110,生态塘外的水可以通过进水沟110进入砾石区100,从而在生态塘内进行净化,砾石区100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物,水生植物区200主要用于去除水中的硝态氮,曝气区300主要用于进一步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隔墙500将部分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分隔,防止未经水生植物区200净化的污水流入曝气区300。清水区400通过第二隔墙600分别与砾石区100、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分隔,防止未经砾石区100、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处理的污水流入清水区400。
具体的,在曝气区300的尾部设置集水坑310,集水坑310的顶部高度低于曝气区300的水位高度,经曝气区300净化后的水,可以通过集水坑310收集。提升装置700可以将低处的水提升至高处,提升装置700可以将集水坑310的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清水区400,在清水区400内作为景观用水,提升装置700也可以将集水坑310的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水生植物区200,回流至水生植物区200的水再次经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的净化,进一步提高了生态塘的水质。
可以理解地,相对于传统生态塘中水体不流动导致水质恶化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生态塘,通过在集水坑310的一侧设置提升装置700,以将集水坑310中的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清水区400作为景观用水,将集水坑310中的另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水生植物区200进行回流净化,从而能够解决了传统生态塘水体不流动,易导致水质恶化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砾石区100的水面高度高于水生植物区200的水面高度,以使砾石区100和水生植物区200之间形成水力坡降,砾石区100的出水流入水生植物区200。
部分水生植物区200与曝气区300之间设有溢流坝210,溢流坝210设置在远离清水区400的一侧,水生植物区200的出水通过溢流坝210流入曝气区300。
具体的,水力坡降是指水面单位距离的落差。经砾石区100净化后的水由水面较高的砾石区100流入水面较低的水生植物区200。
进一步的,参考图2所示,部分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之间设置溢流坝210,部分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通过第一隔墙500分隔,即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的连接处的一端设置溢流坝210,另一端设置第一隔墙500,溢流坝210与第一隔墙500相邻。溢流坝210设置在远离清水区400的一侧,第一隔墙500设置在靠近清水区400的一侧。经水生植物区200净化后的水通过溢流坝210流入曝气区300,进入曝气区300的水由远至近流向清水区400,使得水流完整流过整个曝气区300,从而在曝气区300内得到充分净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砾石区100内填充砾石以形成砾石层,砾石层用于通过砾石之间的孔隙拦截水中的悬浮物。
砾石的表面形成生物膜,生物膜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具体的,水流通过砾石层,砾石之间的孔隙对水中悬浮物有过滤效果;
同时,砾石表面逐渐吸附微生物,形成生物膜,能促进水中有机物的分解。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生植物区200内设置挺水植物220,以使水生植物区200形成缺氧状态,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水中的硝态氮。
需要说明的是,反硝化作用是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将硝酸盐及亚硝酸盐还原为气态氮化物和氮气的过程,是活性氮以氮气形式返回大气的主要生物过程。
具体的,水生植物区200种植挺水植物220,从而形成缺氧环境,使水中的微生物产生反硝化作用,从而去除水中的硝态氮,净化水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挺水植物220包括香蒲、荷花、芦苇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的,水生植物区200可以只种植香蒲、荷花、芦苇中的任意一种,也可以同时种植两种及以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曝气区300内具有至少两个第三隔墙320,各第三隔墙320之间相互平行,且第三隔墙320与第一隔墙500相垂直。
相邻两个第三隔墙320的其中一者的一端与第一隔墙500连接,另一端远离生态塘的边缘,另一者的一端与生态塘的边缘连接,另一端远离第一隔墙500,以使两个第三隔墙320之间形成S型的水流通道330。
具体的,第三隔墙320可以设置两个及以上,各第三隔墙320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每两个第三隔墙320之间形成水流通道330,进入曝气区300的水通过此水流通道330流动。
进一步的,当第三隔墙320为两个时,其中一个第三隔墙320的一端与第一隔墙500连接,另一端与生态塘的边缘存在一定距离,以便水流从第三隔墙320和生态塘边缘的间距流过;另一个第三隔墙320的一端与生态塘的边缘连接,另一端与第一隔墙500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以便水流从第三隔墙320和第一隔墙500的间距流过,从而形成S型的水流通道330。曝气区300的S型布置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水流路径,提升净化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水流通道330内安装曝气机331。
曝气区300内设置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以使曝气区300内形成好氧状态,通过氧化分解去除有机物。
需要说明的是,曝气机331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转移到水体中,以供给好氧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量,同时对水体进行充分均匀地混合,达到生物处理的目的。
具体的,在水流通道330内安装曝气机331,能够为曝气区300提供氧,同时促进曝气区300内水体的均匀混合,有利于进一步处理水中的有机物。
还需要说明的是,沉水植物的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面,它们的根有时不发达或退化,植物体的各部分都可吸收水分和养料,通气组织特别发达,有利于在水中缺乏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沉水植物通常有苦草和金鱼藻。浮叶植物气孔通常分布于叶的上表面,叶的下表面没有或极少有气孔,叶上面通常还有蜡质。浮叶植物的腔道形成连续的空气通道系统,通过这个系统,沉水器官可利用浮水器官的气孔与大气进行气体交换,常见的浮叶植物有莲。
进一步的,曝气区300提供足够的氧气,有利于有机物氧化分解,进一步去除有机物,提供曝气区300的水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溢流坝210为土坝,第一隔墙500、第二隔墙600和第三隔墙320为土隔墙,土坝和土隔墙的表面铺设土工布,土工布的表面设置水草。
需要说明的是,土坝是利用当地土料、砂和石料等筑成的坝,溢流坝210采用土坝的筑坝材料取自当地,可节省水泥、钢材和木材,而且土坝对坝基工程地质条件要求比其他坝型低,第一隔墙500、第二隔墙600和第三隔墙320采用土隔墙,便于取材,建设方便。
具体的,土工布,又称土工织物,由合成纤维通过针刺或编织而成的透水性土工合成材料。将土工布覆盖在土坝和土隔墙的表面,可以对土体进行隔离,使土体不流失,保持土坝和土隔墙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加强土坝和土隔墙的载承能力。
还需要说明的是,水草,也称为水生植物,通常指可以生长在水中的草本植物。水生植物在生理上依附于水环境、至少部分生殖周期发生在水中或水表面。水生植物是水中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维持清水稳态具有重要作用。
进一步的,土工布的表面种植水草,一方面对生态塘进行美化,另一方面可提高生态塘的净化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提升装置700包括气提泵710、气管720和水管730,气管720的一端与气提泵710连接,另一端与水管730连接。
具体的,气提泵710是利用气体的压力来提升和输送水,在集水坑310和清水区400之间设置提升装置700,水管730的引水端浸没于集水坑310中,气提泵710连接有气管720,同时气管720连接在水管730上,气提泵710通过气管720向水管730中充入空气,在压差的作用下,水管730将集水坑310中的水输送至清水区400,以作为清水区400的景观用水。气提泵710具有结构简单、节能环保、输送距离远的优点。
进一步的,在集水坑310和水生植物区200之间设置提升装置700,水管730的引水端浸没于集水坑310中,气提泵710连接有气管720,同时气管720连接在水管730上,气提泵710通过气管720向水管730中充入空气,在压差的作用下,水管730将集水坑310中的水输送至水生植物区200,以实现回流净化。
更进一步的,在清水区400和水生植物区200之间设置提升装置700,水管730的引水端浸没于清水区400中,气提泵710通过气管720向水管730中充入空气,在压差的作用下,水管730将清水区400中的水输送至水生植物区200,实现回流净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清水区400包括清水沟410和生态树岛420,清水沟410绕设在生态树岛420的周侧,集水坑310的出水提升至清水沟410。
清水沟410内设有多个提升泵411,以使清水沟410的水围绕生态树岛420循坏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生态树岛420是在湖泊或河流中通过土方开挖与填筑等方法适当调整地形,为树木提供生长环境的一种人造景观,生态树岛420可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提升景观效果。
具体的,集水坑310的一部分出水经提升装置700提升至清水沟410,为绕设在生态树岛420周侧的清水沟410提供景观用水,提高了观赏性。同时在清水沟410内设置多个提升泵411,可以使清水沟410的水一直处于流动状态,防止蚊虫滋生,避免导致水质恶化。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本申请提供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通过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连通的砾石区100、水生植物区200、曝气区300和清水区400,污水经砾石区100前部的进水沟110进入生态塘,砾石区100、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依次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硝态氮和有机物。部分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通过第一隔墙500分隔,防止未经水生植物区200净化的污水流入曝气区300;清水区400通过第二隔墙600分别与砾石区100、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分隔,防止未经砾石区100、水生植物区200和曝气区300处理的污水流入清水区400。曝气区300内设有集水坑310,集水坑310位于曝气区300的水流方向的尾部,且集水坑310靠近清水区400和水生植物区200,集水坑310的一侧具有提升装置700,以将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清水区400作为景观用水,将另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水生植物区200进行回流净化,从而解决了传统生态塘水体不流动,易导致水质恶化的问题。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涉及的各种数字编号仅为描述方便进行的区分,并不用来限制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范围。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申请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水流方向依次连通的砾石区、水生植物区、曝气区和清水区,所述砾石区的前部设有进水沟,所述砾石区、所述水生植物区和所述曝气区均位于所述清水区的同侧,所述砾石区、所述水生植物区和所述曝气区依次用于去除水中的悬浮物、硝态氮和有机物;
还包括第一隔墙和第二隔墙,部分所述水生植物区和所述曝气区通过所述第一隔墙分隔,所述清水区通过所述第二隔墙分别与所述砾石区、所述水生植物区和所述曝气区分隔;
所述曝气区内设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位于所述曝气区的水流方向的尾部,且所述集水坑靠近所述清水区和所述水生植物区,所述集水坑的一侧具有提升装置,以将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所述清水区作为景观用水,将另一部分出水提升至所述水生植物区进行回流净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区的水面高度高于所述水生植物区的水面高度,以使所述砾石区和所述水生植物区之间形成水力坡降,所述砾石区的出水流入所述水生植物区;
部分所述水生植物区与所述曝气区之间设有溢流坝,所述溢流坝设置在远离所述清水区的一侧,所述水生植物区的出水通过所述溢流坝流入所述曝气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砾石区内填充砾石以形成砾石层,所述砾石层用于通过砾石之间的孔隙拦截水中的悬浮物;
所述砾石的表面形成生物膜,所述生物膜用于去除水中的有机物。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生植物区内设置挺水植物,以使所述水生植物区形成缺氧状态,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水中的硝态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挺水植物包括香蒲、荷花、芦苇中的至少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区内具有至少两个第三隔墙,各所述第三隔墙之间相互平行,且所述第三隔墙与所述第一隔墙相垂直;
相邻两个所述第三隔墙的其中一者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隔墙连接,另一端远离所述生态塘的边缘,另一者的一端与所述生态塘的边缘连接,另一端远离所述第一隔墙,以使两个第三隔墙之间形成S型的水流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内安装曝气机;
所述曝气区内设置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以使所述曝气区内形成好氧状态,通过氧化分解去除有机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坝为土坝,所述第一隔墙、所述第二隔墙和所述第三隔墙为土隔墙,所述土坝和所述土隔墙的表面铺设土工布,所述土工布的表面设置水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装置包括气提泵、气管和水管,所述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气提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水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区包括清水沟和生态树岛,所述清水沟绕设在所述生态树岛的周侧,所述集水坑的出水提升至所述清水沟;
所述清水沟内设有多个提升泵,以使所述清水沟的水围绕所述生态树岛循坏流动。
CN202322420158.1U 2023-09-06 2023-09-06 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 Active CN2207455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0158.1U CN220745575U (zh) 2023-09-06 2023-09-06 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20158.1U CN220745575U (zh) 2023-09-06 2023-09-06 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45575U true CN220745575U (zh) 2024-04-09

Family

ID=90562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20158.1U Active CN220745575U (zh) 2023-09-06 2023-09-06 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455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21042B (zh) 交替式组合湿地系统及高效去除城市尾水中氮磷的方法
JP6974680B1 (ja) 初期雨水および農地戻り水を処理するための農業灌漑および再利用生態システム
CN107244739A (zh) 一种农业面源污染农田尾水的生态修复系统
CN101955297A (zh)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的景观型复合人工湿地处理装置及应用
CN110386666B (zh)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表面流湿地-复合塘系统
CN102120677A (zh) 多级污水处理用生物反应系统及制作方法和污水处理方法
CN113072188A (zh) 一种鱼塘尾水处理系统
KR100375052B1 (ko) 인공습지를 이용한 자연정화 촉진방법 및 그 장치
CN109775941A (zh) 基于石墨烯光催化氧化的污水氧化塘及污水生态处理系统
CN1102129C (zh) 一种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强化自净方法
CN201770585U (zh) 一种富营养化水体的景观型复合人工湿地处理装置
CN105217893B (zh) 一种斜底式潜流人工湿地组合系统
CN100395193C (zh) 净化景观水体的系统及其方法
CN113979603A (zh) 一种填料可替换双层种植套筒活水式模块化人工湿地装置
CN219823943U (zh) 一种水产养殖尾水净化系统
CN217459146U (zh) 一种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系统
CN220745575U (zh) 用于净化水质的生态塘
CN110540349A (zh) 一种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回用系统及其方法
CN213834719U (zh) 一种固定化载体微生物稳定塘
CN105130090A (zh) 一种河流沟渠污水生态强化自净方法
CN212954725U (zh) 一种中小型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水源前置生态治理系统
CN210261441U (zh) 污水自然处理结构
KR200293086Y1 (ko) 자연친화형 무동력 하수 처리장치
KR100893674B1 (ko) 내부 순환형 식생 여과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여과시스템
KR100561170B1 (ko) 폭기식 인공습지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하수, 오수,폐수등의 고도 처리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