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31967U -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31967U
CN220731967U CN202321659417.XU CN202321659417U CN220731967U CN 220731967 U CN220731967 U CN 220731967U CN 202321659417 U CN202321659417 U CN 202321659417U CN 220731967 U CN220731967 U CN 2207319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power supply
charging device
wireless charging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59417.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殷忠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yu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yu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yu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yu Shenzhe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59417.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319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319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319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涉及充电领域。该方案中的充电装置包括第一线体、第二线体、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及无线充电装置,在第一接口和/或无线充电装置连接负载且第二接口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装置通过第二接口为第一接口和/或无线充电装置连接的负载供电,或,在第二接口和/或无线装置连接负载且第一接口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装置通过第一接口为第二接口和/或无线充电装置连接的负载供电。可见,本申请中的任意接口可以作为输入端与电源装置连接,也可作为输出端与负载连接,可实现接口的盲插,此外,本申请还将有线充电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同时为多个负载充电的需求。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充电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
背景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移动终端设备日益普及,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这些设备的普及,对其长时间、高效率、持续充电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因此充电设备的发展逐步变得极为重要。
当前广泛使用的充电设备一般包括两种类型:有线充电设备和无线充电设备。有线充电设备通常通过接口与移动终端设备连接,由电源输出装置输出电能后通过有线充电方式传输至移动终端设备进行充电。无线充电装置则可以使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充电。
然而,这些充电设备之间通常不支持盲插,进而在用户使用时需要对输入输出的接口进行区分,体验感较差。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可支持盲插的充电装置,以提高用户体验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任意接口可以作为输入端与电源装置连接,也可作为输出端与负载连接,可实现接口的盲插,此外,本申请还将有线充电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同时为多个负载充电的需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包括:
第一线体、第二线体、无线充电装置、第一接口、第二接口;
所述第一线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一线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线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二线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二接口的接口类型相同;
在所述第一接口和/或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连接负载且所述第二接口连接电源装置时,所述电源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为所述第一接口和/或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连接的负载供电,或者,在所述第二接口和/或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连接所述负载且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电源装置时,所述电源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二接口和/或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连接的负载供电。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二接口均为Type-C接口或者USB接口。
优选地,所述第一线体及所述第二线体为不可拆卸线体。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移动电源。
优选地,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源转换装置,所述电源转换装置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所述电源转换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接口或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电源转换装置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出的电压进行转换。
优选地,所述负载为移动终端设备。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二接口为同时支持双向电力传输和双向数据传输的接口。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包括如上述所述的充电装置。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涉及充电领域。该方案中的充电装置包括第一线体、第二线体、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及无线充电装置,在第一接口和/或无线充电装置连接负载且第二接口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装置通过第二接口为第一接口和/或无线充电装置连接的负载供电,或,在第二接口和/或无线充电装置连接负载且第一接口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装置通过第一接口为第二接口和/或无线充电装置连接的负载供电。可见,本申请中的任意接口可以作为输入端与电源装置连接,也可作为输出端与负载连接,可实现接口的盲插,此外,本申请还将有线充电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同时为多个负载充电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现有技术和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种应用场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任意接口可以作为输入端与电源装置连接,也可作为输出端与负载连接,可实现接口的盲插,此外,本申请还将有线充电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同时为多个负载充电的需求。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照图1,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充电装置的结构框图,该装置包括:
第一线体1、第二线体2、无线充电装置3、第一接口4、第二接口5;
第一线体1的一端与第一接口4连接,第一线体1的另一端与无线充电装置3的一端连接,第二线体2的一端与第二接口5连接,第二线体2的另一端与无线充电装置3的另一端连接,第一接口4及第二接口5的接口类型相同;
在第一接口4和/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负载且第二接口5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装置通过第二接口5为第一接口4和/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的负载供电,或者,在第二接口5和/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负载且第一接口4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装置通过第一接口4为第二接口5和/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的负载供电。
具体地,本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为:目前充电设备之间不支持盲插和联合充电,用户需要对输入输出接口进行区分,很不方便。同时,无线充电技术和有线充电技术并未结合起来,用户的使用体验感觉较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申请提出一种新的充电装置。
本实施例的设计思路为:将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技术相结合,充电方式多样,方便快捷,同时支持盲插和联合充电,用户的使用体验大幅度提高。
本实施例的技术原理为:该装置内部包括第一线体1、第二线体2、无线充电装置3、第一接口4、第二接口5等部分。整个充电装置包括有线充电接口和无线充电装置3,在连接负载的情况下需要接通电源。当第一接口4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负载且第二接口5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装置通过第二接口5为第一接口4和/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的负载供电;或者当第二接口5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负载且第一接口4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装置通过第一接口4为第二接口5和/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的负载供电。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一接口4及第二接口5为同时支持双向电力传输和双向数据传输的接口。
可见,上述第一接口4和第二接口5均可以作为输入或者输出,因此第一接口4和第二接口5支持双向电力传输。进一步的,上述第一接口4和第二接口5也支持双向数据传输,在第一接口4与第一信号传输设备连接,第二接口5与第二信号传输设备连接时,其中任何一个信号传输设备可以想另一个信号传输设备传输数据。
其中,无线充电可以采用电磁感应原理,将电能转换为高频电磁波,通过传输的方式为移动设备进行充电。其中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负载为移动终端设备。
此外,也可以在电源装置中增加多种输出口,让用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此外,还可以使用智能芯片等技术来实现对负载的智能识别和控制,如,当第一接口4连接电源装置时,可以根据无线充电装置3的负载需求或第二接口5连接的负载需求,给电源装置发送信号,实现充电装置导通及快充功能。当第二接口5连接电源装置时,可以根据无线充电装置3的负载需求或第一接口4连接的负载需求,给电源装置发送信号,实现充电装置导通及快充功能。从而实现双端口自由输入、输出,连接的时候无需去区分那个连接头是连接充电器,那个连接头是连接负载。提升充电效率和安全性。
综上,本实施例中,通过该充电装置,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进行有线或无线充电,或者同时进行有线和无线充电。无线充电支持多设备同时进行充电,提高用户的充电效率和使用体验。此外,第一接口4和第二接口5的接口类型相同,且都可以作为电源输入端或者电源输出端,用户可以根据需求将任意一个接口连接电源装置,并将另一个接口连接负载,支持盲插,提高用户体验感。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一接口4及第二接口5均为Type-C接口或者USB接口。
本实施例中,限定数据线连接的接口为Type-C接口和USB接口。这一设计思路不仅方便了用户的使用,而且增强了移动设备的充电设备的通用性和使用率。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采用第一接口4和第二接口5均为Type-C接口或USB接口的设计,采用不同的线体来实现有线充电功能。因此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接口的盲插。当有线充电时,可根据需要连接不同线体实现充电;当使用无线充电技术时,可通过无线充电装置3实现设备的充电。
具体地,当第一接口4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负载且第二接口5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装置通过第二接口5为第一接口4和/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的负载供电;当第二接口5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负载且第一接口4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装置通过第一接口4为第二接口5和/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的负载供电。由于第一接口4和第二接口5的接口类型相同,用户可以轻松地进行接口盲插,便于充电操作。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用性强、使用场景多样的接口类型,使得充电装置在家庭、办公场所还是出行等场合下都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通过采用Type-C接口和USB接口,实现了盲插,增强了使用的便捷性。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第一线体1及第二线体2为不可拆卸线体。
在传统的充电设备中,充电线体可拆卸,若使用可拆卸的线体,导致用户容易混淆输入输出接口,可能导致错误的插入和使用,进而影响充电效果和设备寿命。
因此,本实施例中,将第一线体1和第二线体2为不可拆卸线体,有效避免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误插误用问题。此外,通过使用第一接口4和第二接口5的相同接口类型,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和体验感。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所指的不可拆卸是指接口和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处不可拆卸,并不是指接口与电源装置之间的连接不可拆卸。
除了使用固定的线体外,还可以使用其它的可固定连接方式,比如通过磁吸等方式固定连接,以达到不可拆卸的效果。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通过不可拆卸线体设计,有效避免了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误插误用问题,提升了使用的安全性和便利性;同时通过有线和无线两种充电方式的结合,可满足不同用户的充电需求,提高了充电体验。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电源装置包括移动电源。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移动电源作为电源装置,可以为多种设备充电,方便实用。移动电源相较于传统电源更加便携性能强,可以轻松携带外出使用。例如,用户在出行时,可以携带本充电装置和一个移动电源(如充电宝或者笔记本电脑)。当需要为智能手机和数码相机等多种移动终端设备提供充电服务时,用户可以选择任意一个接口或者无线充电装置3进行接入,并将移动电源连接到另一个接口上,从而为所有设备提供统一的充电服务。
此外,电源装置可以为汽车电源或太阳能系统等,从而进一步扩展使用范围。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充电装置可以方便地为多种设备提供充电服务,同时通过使用移动电源等可携带的电源装置,可以减少用户携带充电设备的数量,提高充电的便捷性和效率,为用户带来更加舒适的使用体验。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例,电源装置包括电源转换装置,电源转换装置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电源转换装置的输出端与第一接口4或第二接口5连接,电源转换装置用于对电源输出的电压进行转换。
考虑到现有移动终端(如手机)存在着接口类型不同、充电方式单一、使用不方便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和有线充电技术的同时结合,同时还增加了电源转换装置,使得充电更为方便和高效。
本实施例中增加了电源转换装置,它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输出端与第一接口4或第二接口5连接,在充电中,电源转换装置根据输入的电源电压变换输出电压,以满足连接的移动设备的电压需求。当第一接口4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负载且第二接口5连接电源装置时,电源转换装置通过第二接口5为第一接口4和/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的负载供电;或者,在第二接口5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负载且第一接口4连接电源转换装置时,电源转换装置通过第一接口4为第二接口5和/或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的负载供电。这种设计可以使不同设备之间实现一定电压级别的自动转换,而不需要用户的干预,使得使用体验更好。
例如,当用户需要为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电源装置将电源转换装置的电压转换为无线充电需要的电压,从而满足设备的充电需求;当需要有线充电时,电源转换装置可以自动识别需要的电压类型,满足不同设备的充电需求。
此外,还可以通过更多的电源转换装置的添加或者扩展,可以使得该充电装置支持更多的接口类型和电压类型,从而使得充电更加的方便。
综上,本实施例增加了电源转换装置,解决了移动设备在充电时由于电压不匹配而出现的问题,提高了充电装置的兼容性和通用性。
具体可参照图2和图3,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一种应用场景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第二种应用场景示意图,图2中,笔记本和手机都作为负载,如笔记本与第二接口5连接,手机与无线充电装置3连接,电源转换装置用于对电源的输出电压进行转换以为手机和笔记本充电。图3中,笔记本作为移动电源与第二接口5连接,手机作为负载与第一接口4连接,此时笔记本将自身电池的电源输出以为手机充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充电器,包括如上述的充电装置。
对于充电器的介绍请参照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状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线体、第二线体、无线充电装置、第一接口、第二接口;
所述第一线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一线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线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二线体的另一端与所述无线充电装置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二接口的接口类型相同;
在所述第一接口和/或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连接负载且所述第二接口连接电源装置时,所述电源装置通过所述第二接口为所述第一接口和/或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连接的负载供电,或者,在所述第二接口和/或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连接所述负载且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电源装置时,所述电源装置通过所述第一接口为所述第二接口和/或所述无线充电装置连接的负载供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二接口均为Type-C接口或者USB接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体及所述第二线体为不可拆卸线体。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移动电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为移动终端设备。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口及所述第二接口为同时支持双向电力传输和双向数据传输的接口。
7.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装置包括电源转换装置,所述电源转换装置的输入端与电源连接,所述电源转换装置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接口或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电源转换装置用于对所述电源输出的电压进行转换。
8.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充电装置。
CN202321659417.XU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 Active CN2207319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59417.XU CN220731967U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59417.XU CN220731967U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31967U true CN220731967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5263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59417.XU Active CN220731967U (zh) 2023-06-27 2023-06-27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319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18020B (zh) 集线器
KR101723915B1 (ko) 충전 방법, 모바일 장치, 충전 장치 및 충전 시스템
CN106992372B (zh) Usb线缆、usb接口以及适配器
US20060179165A1 (en) Multipurpose charging system with transmission function
CN102255346A (zh) 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10692932U (zh) 接口转换装置及转换器
US11894694B2 (en)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to-be-charged device
WO2014006619A1 (en) Method and system of charging a mobile device
CN210723605U (zh) 接口转换装置及转换器
CN207652075U (zh) 一种otg供电与无线充电兼容电路及终端设备
CN103902490A (zh) U盘及其工作系统、工作方式转换方法、数据通信方法
CN220731967U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充电器
CN102270860A (zh) 智能型手机的快充装置
CN210166771U (zh) 一种多功能连接器、移动电源、显示设备与外设
CN110336351B (zh) 同时具有资料传输功能的usb快速充电装置
CN210379694U (zh) 多连接器数据线
CN213124991U (zh) 用于Type-C接口充电适配器的拓展器和扩展坞
CN218677859U (zh) 一种扩展坞
CN114815978B (zh) 一种扩展坞和提高扩展坞设备兼容性的方法
CN216979751U (zh) 一种多功能扩展坞
CN212784080U (zh) 一种数据显示的手机充电数据线
CN210723594U (zh) 分体式接口转换装置及转换器
CN205068404U (zh) 无线转接装置以及安全认证系统
CN114281745A (zh) 一种可切换连接多个上行主机的扩展坞
CN202586515U (zh) 可无线充电的转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