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27212U - 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27212U
CN220727212U CN202322443404.5U CN202322443404U CN220727212U CN 220727212 U CN220727212 U CN 220727212U CN 202322443404 U CN202322443404 U CN 202322443404U CN 220727212 U CN220727212 U CN 22072721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ssage
sleeve
pressure control
flow channel
check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434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刚林
董治平
王春桃
沈爱武
张月伟
胡志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eshan Hengli Valve Co ltd
China Nuclear Industry 23 Constru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eshan Hengli Valve Co ltd
China Nuclear Industry 23 Constru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eshan Hengli Valve Co ltd, China Nuclear Industry 23 Constru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eshan Hengli Valv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4340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2721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2721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2721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eck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控压止回阀包括阀体、套筒、阀瓣以及调节杆;套筒容置于安装腔内,沿套筒的轴线方向,套筒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均与安装腔连通,且第三流道与第一流道连通;阀瓣沿套筒的轴线方向与套筒可滑动地连接,并在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中的油液的压力作用下具备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调节杆与阀体连接,且用于限制阀瓣相对于套筒的滑动。该控压止回阀能够防止介质倒流,并能够调整输出压力,从而能够确保流体管路的输出压力稳定,进而能够通过减小压力误差,以提高后端设备的工艺精度。

Description

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体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
背景技术
在流体管路系统中,为了实现系统的工艺参数,需要在经同一压力源后由多条相同规格管路输出的流体的管路上设置止回阀,并要求每条管路止回阀后端压力一致。而在实际工程使用中,传统止回阀受机械加工误差的影响,流经止回阀后的管路间存在压力偏差,这导致后端设备工艺参数出现偏差,影响整个系统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其能够防止介质倒流,并能够调整输出压力,从而能够确保流体管路的输出压力稳定,进而能够通过减小压力误差,以提高后端设备的工艺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控压止回阀,控压止回阀包括阀体、套筒、阀瓣以及调节杆;
阀体开设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安装腔,第二流道与安装腔连通;套筒容置于安装腔内,沿套筒的轴线方向,套筒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均与安装腔连通,且第三流道与第一流道连通;阀瓣沿套筒的轴线方向与套筒可滑动地连接,并在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中的油液的压力作用下具备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调节杆与阀体连接,且用于限制阀瓣相对于套筒的滑动;
其中,当阀瓣处于第一位置时,阀瓣敞开第三流道,以使得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连通;当阀瓣处于第二位置时,阀瓣封堵第三流道,以将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阻断。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流道的通道截面面积小于第二流道与安装腔连通处的截面面积。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套筒设置有第三流道的一端与安装腔的内壁抵接,且与第一流道连通;
调节杆与阀体可活动地连接,调节杆由套筒背离第一流道的伸入套筒,并与阀瓣抵接。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套筒与安装腔的内壁的抵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压止回阀还包括端盖,端盖与阀体连接,并共同形成安装腔;套筒背离第一流道的一端与端盖抵持;端盖开设有安装调节杆的安装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控压止回阀还包括护罩,护罩与端盖连接,且罩设于调节杆。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沿套筒的轴线方向,安装腔的内周壁均与套筒的外壁间隔。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的延伸方向均与套筒的轴线垂直。
在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套筒内设置有限位台,限位台与第四流道相邻,限位台用于与阀瓣抵接。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路系统,管路系统包括多条管路,且每条管路上均安装有上述的控压止回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控压止回阀包括阀体、套筒、阀瓣以及调节杆;阀体开设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安装腔,第二流道与安装腔连通;套筒容置于安装腔内,沿套筒的轴线方向,套筒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均与安装腔连通,且第三流道与第一流道连通;阀瓣沿套筒的轴线方向与套筒可滑动地连接,并在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中的油液的压力作用下具备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调节杆与阀体连接,且用于限制阀瓣相对于套筒的滑动;其中,当阀瓣处于第一位置时,阀瓣敞开第三流道,以使得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连通;当阀瓣处于第二位置时,阀瓣封堵第三流道,以将第一流道与第三流道阻断。该控压止回阀能够防止介质倒流,并能够调整输出压力,从而能够确保流体管路的输出压力稳定,进而能够通过减小压力误差,以提高后端设备的工艺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控压止回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200-控压止回阀;210-阀体;220-套筒;230-阀瓣;240-调节杆;211-第一流道;212-第二流道;213-安装腔;221-第三流道;222-第四流道;201-密封圈;202-端盖;203-护罩;223-限位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压止回阀200,控压止回阀200包括阀体210、套筒220、阀瓣230以及调节杆240;
阀体210开设有第一流道211、第二流道212以及安装腔213,第二流道212与安装腔213连通;套筒220容置于安装腔213内,沿套筒220的轴线方向,套筒22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均与安装腔213连通,且第三流道221与第一流道211连通;阀瓣230沿套筒220的轴线方向与套筒220可滑动地连接,并在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中的油液的压力作用下具备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调节杆240与阀体210连接,且用于限制阀瓣230相对于套筒220的滑动;
其中,当阀瓣230处于第一位置时,阀瓣230敞开第三流道221,以使得第一流道211与第三流道221连通;当阀瓣230处于第二位置时,阀瓣230封堵第三流道221,以将第一流道211与第三流道221阻断。
请参照图1,该控压止回阀200的工作原理是:
该控压止回阀200包括阀体210、套筒220、阀瓣230以及调节杆240;阀体210开设有第一流道211、第二流道212以及安装腔213,第二流道212与安装腔213连通;套筒220容置于安装腔213内,沿套筒220的轴线方向,套筒220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均与安装腔213连通,且第三流道221与第一流道211连通;阀瓣230沿套筒220的轴线方向与套筒220可滑动地连接,并在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中的油液的压力作用下具备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调节杆240与阀体210连接,且用于限制阀瓣230相对于套筒220的滑动;
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阀体210时,其第一流道211用于导入流体,而第二流道212用于导出流体,由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即流体由第一流道211导入,在经过阀体210内部的流道后,由第二流道212导出,并在此过程中,起到防止流体由第二流道212朝向第一流道211返流的作用;
具体的,由于套筒220设置在安装腔213内,且阀瓣230可活动地设置于套筒220内,并且由于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均与安装腔213连通,而且第三流道221与第一流道211流通,由此,通过这样的设置方式,便可使得第三流道221的压力与第一流道211的压力相同,而第四流道222的压力与第二流道212的压力相同,故,在第一流道211的压力大于第二流道212的压力的情况下,阀瓣230会在第一流道211的压力作用下,朝向第四流道222的方向运动,进而将第三流道221敞开,此时,阀瓣230处于第一位置,且由于第三流道221被敞开,进而使得第一流道211中的流体能够在进入第三流道221后,经安装腔213导入第二流道212,从而由第二流道212导出;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情况下,经第三流道221导入的流体虽然会在进入安装腔213后,会进入第四流道222中,但此时由于第三流道221中的流体压力与第四流道222中的流体压力相同,故此时,第三流道221中的流体与第四流道222中的流体不会作用于阀瓣230,即,阀瓣230此时会保持位置不变的状态;
而在第一流道211的压力小于第二流道212的压力的情况下,由于第二流道212和第四流道222与安装腔213连通,故,第二流道212中的流体会在进入安装腔213后导入第四流道222,此时,由于第三流道221与第一流道211连通,从而使得第一流道211的流体与第三流道221中的流体压力相同,即,此时,第三流道221中的流体压力与第一流道211中的流体压力相同,而第四流道222中的流体压力与第二流道212中的流体压相同,而由于第一流道211的压力小于第二流道212的压力,故,第四流道222中的流体压力大于第三流道221中的流体压力,从而使得阀瓣230会在第四流道222中的流体作用下,朝向第三流道221的方向运动,进而封堵第三流道221,从而将第一流道211与第三流道221阻断,由此,避免出现第二流道212中的流体朝向第一流体运动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此情况下,虽然第三流道221是通过安装腔213与第二流道212连通,故,当第二流道212的压力大于第一流道211的压力的情况下,第二流道212中的流体在进入安装腔213后,会在进入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后,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会快速驱动阀瓣230运动,从而封堵第三流道221,由此,在此过程中,第二流道212导入安装腔213后,经第三流道221进入第一流道211的流体量很小,从而可以忽略其返流的量;
基于上述内容可知,该控压止回阀200能够防止流体倒流,而由于调节杆240用于限制阀瓣230相对于套筒220的滑动,由此,能够通过调节杆240对阀瓣230在套筒220中的运动形成进行调整,从而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调整第三流道221被阀瓣230封堵的程度,即能够调整第三流道221的导流压力及导流流量,从而实现对第二流道212的输出压力起到调整的作用;
综上,该控压止回阀200能够防止介质倒流,并能够调整输出压力,从而能够确保流体管路的输出压力稳定,进而能够通过减小压力误差,以提高后端设备的工艺精度。
进一步地,请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设置该控压止回阀200时,采用的是第三流道221的通道截面面积小于第二流道212与安装腔213连通处的截面面积的方式,这样的设置方式,其目的是使得第三流道221的导流截面小于第二流道212的导流截面,从而使得流体在由第一流道211、第三流道221、安装腔213及第二流道212流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三流道221的流通截面小于第二流道212的流通截面,从而使得第三流道221的压力大于第二流道212的压力,进而使得阀瓣230在第三流道221中的流体压力作用下,能够具有朝向第四流道222的方向运动的趋势,从而能够提高使用的稳定性;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第三流道221及第二流道212时,基于前述内容,本实施例采用的是第三流道221的孔径为第二流道212的孔径的95%。
在设置套筒220时,为利于套筒220上的第三流道221与第一流道211连通,故,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的是,套筒220设置有第三流道221的一端与安装腔213的内壁抵接,且与第一流道211连通的方式;而且为便于调整第三流道221被阀瓣230封堵的程度,即能够调整第三流道221的导流压力及导流流量,从而实现对第二流道212的输出压力起到调整的作用,故,调节杆240与阀体210可活动地连接,调节杆240由套筒220背离第一流道211的伸入套筒220,并与阀瓣230抵接,从而能够通过调整调节杆240伸入套筒220的长度,以对阀瓣230在套筒220内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套筒220与阀体210连接处的密封性,故,套筒220与安装腔213的内壁的抵接处设置有密封圈201。而且,为便于在安装腔213内安装套筒220、阀瓣230以及设置调节杆240,故,控压止回阀200还包括端盖202,端盖202与阀体210连接,并共同形成安装腔213;套筒220背离第一流道211的一端与端盖202抵持;端盖202开设有安装调节杆240的安装孔。需要说明的是,在将调节杆240与阀体210可活动地连接时,可以采用调节杆240与端盖202螺纹连接的方式,从而能够通过转动调节杆240以调整调节杆240伸入套筒220内的长度。
在上述结构基础上,在本实施例中,为对调节杆240起到保护作用,防止其出现误动的情况,故,控压止回阀200还包括护罩203,护罩203与端盖202连接,且罩设于调节杆240,以通过护罩203对调节杆240位于阀体210和端盖202外的部分进行保护;而且,为使得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均能够通过安装腔213与第二流道212连通,故,沿套筒220的轴线方向,安装腔213的内周壁均与套筒220的外壁间隔,以在将套筒220安装于安装腔213后,能够在套筒220外部形成供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与第二流道212连通的空间。
而在设置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时,为避免阀瓣230在运动的过程中,运动至封堵第四流道222的位置,故,套筒220内设置有限位台223,限位台223与第四流道222相邻,限位台223用于与阀瓣230抵接,从而避免阀瓣230封堵第四流道222;而且,第三流道221及第四流道222的延伸方向均与套筒220的轴线垂直,以便于流体能够在阀体210内顺畅的流动。
基于上述内容,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管路系统,管路系统包括多条管路,且每条管路上均安装有上述的控压止回阀200。
需要说明的是,当多条管路在经同一压力源输送流体时,为使得每条管路止回阀后端压力一致,故,可以在对管路系统进行输送调试的过程中,通过调整每条管路上的控压止回阀200的调节杆240,从而对输出的流体压力进行调整,便可每条管路压力达到需要值并保持一致,由此,能够保证管路系统后端的设备工艺参数,从而提高后端设备精度。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控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压止回阀包括阀体、套筒、阀瓣以及调节杆;
所述阀体开设有第一流道、第二流道以及安装腔,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安装腔连通;所述套筒容置于所述安装腔内,沿所述套筒的轴线方向,所述套筒的两端分别开设有第三流道及第四流道,所述第三流道及所述第四流道均与所述安装腔连通,且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阀瓣沿所述套筒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套筒可滑动地连接,并在所述第三流道及所述第四流道中的油液的压力作用下具备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所述调节杆与所述阀体连接,且用于限制所述阀瓣相对于所述套筒的滑动;
其中,当所述阀瓣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阀瓣敞开所述第三流道,以使得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连通;当所述阀瓣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阀瓣封堵所述第三流道,以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三流道阻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流道的通道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安装腔连通处的截面面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设置有所述第三流道的一端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抵接,且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
所述调节杆与所述阀体可活动地连接,所述调节杆由所述套筒背离所述第一流道的伸入所述套筒,并与所述阀瓣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与所述安装腔的内壁的抵接处设置有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压止回阀还包括端盖,所述端盖与所述阀体连接,并共同形成所述安装腔;所述套筒背离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端盖抵持;所述端盖开设有安装所述调节杆的安装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压止回阀还包括护罩,所述护罩与所述端盖连接,且罩设于所述调节杆。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套筒的轴线方向,所述安装腔的内周壁均与所述套筒的外壁间隔。
8.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流道及所述第四流道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套筒的轴线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压止回阀,其特征在于:
所述套筒内设置有限位台,所述限位台与所述第四流道相邻,所述限位台用于与所述阀瓣抵接。
10.一种管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路系统包括多条管路,且每条所述管路上均安装有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压止回阀。
CN202322443404.5U 2023-09-08 2023-09-08 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 Active CN22072721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43404.5U CN220727212U (zh) 2023-09-08 2023-09-08 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43404.5U CN220727212U (zh) 2023-09-08 2023-09-08 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27212U true CN220727212U (zh) 2024-04-05

Family

ID=90493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43404.5U Active CN220727212U (zh) 2023-09-08 2023-09-08 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2721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640776B2 (en) Fluid injection device
US20160356399A1 (en) Trunnion control gate valve for severe service
US8991416B2 (en) Shuttle valve
US8585011B2 (en) Control valve trim
US20230052558A1 (en) Champagne tower-type multi-stage throttle control valve
EP0068749B1 (en) Annular piston valve
US20100147403A1 (en) Pressure feedback shuttle valve
US10823306B2 (en) Pneumatic valve
CN101270821A (zh) 带有用于保持轴向密封件的可移动机构的球阀
KR20130054265A (ko) 셔틀 밸브
MX2015002552A (es) Valvulas de fluido axial con miembros de control de flujo anular.
EP3596369B1 (en) Valve with integral balancing passage
CN220727212U (zh) 控压止回阀和管路系统
CN108662220B (zh) 一种具有冗余背压平衡装置的安全阀
RU2353842C1 (ru) Регулирующе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210371415U (zh) 膨胀阀芯和具有膨胀阀芯的液压锁结构
CA2968380C (en) Gas lift valve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assembling same
CN210178937U (zh) 压力平衡式双控喷水阀
RU2697783C1 (ru) Автоматический обратный клапан низкого давления
CN110594218A (zh) 膨胀阀芯和具有膨胀阀芯的液压锁结构以及其密封方法
CN105156689A (zh) 一种新型阀门
CA2990581A1 (en) Valve
GB2067267A (en) Pressure-balanced plug valve
RU61828U1 (ru) Полукорпус шиберной задвижки и шиберная задвижка
CN106704658B (zh) 双向自动切断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