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7460U - 一种取暖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取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7460U
CN220707460U CN202321824955.XU CN202321824955U CN220707460U CN 220707460 U CN220707460 U CN 220707460U CN 202321824955 U CN202321824955 U CN 202321824955U CN 220707460 U CN220707460 U CN 2207074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plate
warmer
side plate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24955.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靳瀚超
钟少华
陈汉飞
曾富城
杨鑫
谷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24955.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74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74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74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取暖器包括:壳体和发热组件,壳体具有容置腔;发热组件安装在容置腔内,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体和两个固定板,发热体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板均与壳体固定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取暖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取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暖器。
背景技术
取暖器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随着取暖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取暖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生产厂家需要考虑提升装配效率,以低成本高品质的方式扩大产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发热体是取暖器的核心部件,发热体的装配方式是否便利可靠是生产厂家最为重视的,发热体的装配是否便捷,影响着整个取暖器的装配效率。在相关技术中,发热组件包括三个部分,发热体、支架和侧板,先将发热体安装在支架上,再将发热体和支架的整体安装到固定板上形成发热组件,最后再组装到壳体内部形成完整的取暖器。这种组装方式需要组装的零部件数量较多,导致整个取暖器的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取暖器。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取暖器,包括:
壳体,具有容置腔;
发热组件,安装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发热组件包括发热体和两个固定板,所述发热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板均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本体和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与所述发热本体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连接。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热本体包括多个翅片和多个发热管,多个所述发热管均与多个所述翅片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翅片间隔设置,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避让槽,所述发热管穿设在所述避让槽内。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连接板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板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和所述安装段呈夹角设置,所述发热本体与所述连接段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板包括固定本体和与所述固定本体连接的固定段,所述固定段与所述安装段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本体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段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所述安装段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所述取暖器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以固定固定板和所述发热体。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定孔和所述第二固定孔中至少一个为长条状。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还包括限位段,所述限位段安装在所述固定本体上,并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限位段与所述固定段在所述取暖器的重力方向上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外壳和顶盖,所述容置腔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具有与所述容置腔连通的开口,所述顶盖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并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固定板分别与所述外壳和所述顶盖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壳包括第一侧板、底板和第二侧板,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连接,所述第一侧板、底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形成所述容置腔,所述第一侧板、所述底板及所述第二侧板一体成型。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发热组件还包括限温器,所述限温器与任意一个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板包括固定本体及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固定本体靠近所述顶盖的一端连接,所述发热体和所述限温器与所述固定本体连接,所述挡板与所述顶盖间隔设置。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挡板靠近所述顶盖的一端与所述顶盖之间的距离小于0.3mm。
在本申请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顶盖具有格栅孔,所述挡板设置在所述格栅孔和所述限温器的接线端子之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组装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发热组件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发热组件的组装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发热组件的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发热组件的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限温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剖视图。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的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在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100-取暖器,110-壳体,112-外壳,112a-第一侧板,112b-底板,112c-第二侧板,112d-第一卡扣部,112e-卡孔,114-顶盖,114a-第二卡扣部,114b-过渡段,114c-卡持段,114d-格栅孔,116-容置腔,
120-发热组件,121-发热体,121a-发热本体,121b-翅片,121c-发热管,121d-连接板,121e-安装段,121f-连接段,121g-第二固定孔,
123-固定板,123a-避让槽,123b-固定本体,123c-固定段,123d-第一固定孔,123e-限位段,123f-安装孔,123g-限位板,123h-第一锁紧孔,123j-挡板,
126-限温器,126a限温本体,126b-安装板,126c-第二锁紧孔,126d-接线端子,
132-固定件,134-锁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取暖器广泛的应用于日常生活中,随着取暖器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取暖器的需求越来越大,生产厂家需要考虑提升装配效率,以低成本高品质的方式扩大产能,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发热体是取暖器的核心部件,发热体的装配方式是否便利可靠是生产厂家最为重视的,发热体的装配是否便捷,影响着整个取暖器的装配效率。在相关技术中,发热组件包括三个部分,发热体、支架和固定板,先将发热体安装在支架上,再将发热体和支架的整体安装到固定板上形成发热组件,最后再组装到壳体内部形成完整的取暖器。这种组装方式需要组装的零部件数量较多,导致整个取暖器的生产效率较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能够改善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在组装时无需支架,可以直接将发热体安装到固定板上,然后再将发热体和固定板的整体安装到壳体内组装成取暖器,无需支架,能够减少取暖器的零部件,减少组装步骤,提高组装效率,以提高取暖器的生产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请参阅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取暖器100,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取暖器100能够减少取暖器100的零部件,减少组装步骤,提高组装效率,以提高取暖器100的生产效率。
请参阅图3及图4,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取暖器100包括:壳体110和发热组件120,壳体110具有容置腔116;发热组件120安装在容置腔116内,发热组件120包括发热体121和两个固定板123,发热体12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固定板123固定连接,两个固定板123均与壳体110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热体121为长条状结构,两个固定板123分别安装在发热体121的两端,从发热体121的两端固定发热体121,发热体121和固定板123形成发热组件120的整体后,再将整个发热组件120安装到壳体110内,整个组装过程只有两步,操作简单,简化了组装步骤,可以提高组装效率,从而提高了整个取暖器100的生产效率。
发热体121呈长条状,在组装时只需要将两个固定板123分别安装在发热体121的两端,再将发热组件120安装到壳体110内,固定板123与壳体110固定连接,从而将发热体121固定在壳体110内部,无需固定发热体121的支架,直接将发热体121安装在固定板123上,即取消了相关技术中固定发热体121的支架,直接将发热体121与固定板123连接,减少了取暖器100的零部件的数量,在减少组装步骤的同时也减少了零件数量,也能够降低取暖器100的制造成本。
其中,发热体121呈长条状,取暖器100可以是踢脚线取暖器100。
另外,两个固定板123分别与发热体121的两端连接,两个固定板123可以对称设置,也可以不用对称设置,能够将发热体121的两端固定即可,具体的固定位置可以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5及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121包括发热本体121a和两个连接板121d,两个连接板121d分别与发热本体121a的两端连接,两个连接板121d分别与两个固定板123连接。
其中,发热本体121a为取暖器100的发热主体,发热本体121a通过热交换的方式与周围的空气换热,从而提高升温的作用。两个连接板121d分别安装在发热本体121a的两端,连接板121d主要用于固定住发热本体121a,方便发热本体121a与外部的其他结构连接,一个连接板121d与一个固定板123连接,从而固定住发热本体121a。
同样的,两个连接板121d可以对称安装在发热本体121a的两端,也可以不对称,能够固定住发热本体121a即可,连接板121d在发热本体121a上的位置可以不作具体限定。
由于连接板121d与固定板123配合,连接板121d和固定板123在二者的连接处的形状至少匹配,从而能够保证连接板121d和固定板123能够固定连接,从而能够固定住发热本体121a。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本体121a包括多个翅片121b和多个发热管121c,多个发热管121c均与多个翅片121b连接,相邻两个翅片121b间隔设置,固定板123上设置有避让槽123a,发热管121c穿设在避让槽123a内。
多个发热管121c相互并联,多个翅片121b也并联,也就是说,每一个翅片121b和多个发热管121c均连接,同样的,每一个发热管121c也和多个翅片121b均连接。发热管121c为长条状结构,而翅片121b为片状结构,并且翅片121b为矩形,发热管121c用于向翅片121b传递热量,通过翅片121b与周围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起到升温的作用。发热管121c设置成长条状可以给每个翅片121b传递热量,设置多个发热管121c则可以提高热传导的速度,提高加热速度。
由于发热管121c成长条状,在安装发热管121c和连接板121d时,发热管121c穿过连接板121d设置,同样的,为了方便连接板121d与固定板123的连接,需要在固定板123上设置避让槽123a,使发热管121c能够穿过避让槽123a,方便固定板123与连接板121d的固定连接。
也就是说,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管121c穿过避让槽123a,固定板123和连接板121d挂在发热管121c上,能够避免连接板121d与发热管121c之间出现脱落的情况,提高固定板123、连接板121d和发热本体121a之间的固定效果。
同时,发热管121c穿设在避让槽123a内,可以使发热管121c的连接端子从避让槽123a中穿出,方便发热管121c的连接端子与外部的电源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123和连接板121d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能够通过连接板121d将发热本体121a的重力转移到固定板123上,在通过固定板123与壳体110连接,将重力转移到壳体110上,从而能够支撑住整个发热本体121a。
换言之,发热本体121a可以竖直装配,即翅片121b的长度方向竖直设置,通过连接板121d可以直接将整个发热本体121a的重力转移到固定板123上,无需再通过另外的结构来将重力转移到固定板123上,减少了取暖器100的零部件的数量,同时也减少了组装工序,提高了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板121d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段121e和连接段121f,连接段121f和安装段121e呈夹角设置,发热本体121a与连接段121f固定连接;固定板123包括固定本体123b和与固定本体123b连接的固定段123c,固定段123c与安装段121e固定连接,固定本体123b与壳体110固定连接。
其中,连接段121f竖直设置,并与发热管121c固定连接,安装段121e水平设置。同样的固定本体123b也是竖直设置,方便与壳体110连接,固定段123c水平设置,固定段123c与安装段121e贴合后固定连接。可以是固定段123c搭载在安装段121e上,也可以是安装段121e搭载在固定段123c上,能够保证固定段123c与安装段121e贴合即可。
由于固定段123c和安装段121e均水平设置,即在重力方向上能够重叠,可以通过固定段123c将发热本体121a的重力转移的安装段121e上。固定段123c其中的一个面与安装段121e的其中的一个面贴合能够增大固定段123c和安装段121e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固定段123c和安装段121e其中的一个出现变形的风险,提高固定板123的使用寿命。
另外,为了增加固定段123c与固定本体123b之间的强度,可以在固定段123c和固定本体123b的连接处设置加强筋,增加固定段123c与固定本体123b之间的强度,减少固定段123c由于承受发热本体121a的重力从固定本体123b上断裂的风险。
同样的,为了增加安装段121e和连接段121f之间的强度,也可以在安装段121e和连接段121f的连接处设置加强筋,增加安装段121e与连接段121f之间的强度,减少安装段121e从连接段121f上断裂的风险。
其中,避让槽123a设置在连接段121f上,多个发热管121c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为了能让多个发热管121c均穿过避让槽123a,避让槽123a呈长条状,并沿竖直方向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段123c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123d,安装段121e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121g,取暖器100还包括固定件,固定件穿设于第一固定孔123d和第二固定孔121g,以固定固定板123和发热体121。
其中,固定件为螺钉或是螺栓,固定件穿设在第一固定孔123d和第二固定孔121g内,使固定段123c和安装段121e能够固定连接。
另外,第一固定孔123d、第二固定孔121g和固定件可以均为多个,一个第一固定孔123d和一个第二固定孔121g对应设置,一个固定件穿设在一个第一固定孔123d和一个第二固定孔121g内。
当然,第一固定孔123d和第二固定孔121g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是第一固定孔123d的数量比第二固定孔121g的数量多,也可以是第二固定孔121g的数量比第一固定孔123d的数量多,第一固定孔123d和第二固定孔121g的数量可以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孔123d和第二固定孔121g中至少一个为长条状。即第一固定孔123d和第二固定孔121g中的其中一个为腰型孔,在固定板123和连接板121d装配的过程中,第一固定孔123d和第二固定孔121g需要对准才能够装配固定件,将第一固定孔123d和第二固定孔121g中的其中一个设置为腰型孔,可以提高固定板123与连接板121d装配的容错率,方便固定板123和连接板121d之间的装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123还包括限位段123e,限位段123e安装在固定本体123b上,并与壳体110连接,限位段123e与固定段123c在取暖器100的重力方向上间隔设置。
限位段123e设置在固定段123c的下方,限位段123e与壳体110连接,使得整个发热组件120与壳体110之间间隔设置。发热组件120通过电加热的方式产生热量,和周围的空气热交换后,起到升温的目的。因此,发热组件120的表面温度较高,若发热组件120直接与壳体110中的任意一个位置接触,会导致接触位置温度较高,若用户在使用时不小心与接触位置接触,容易烫伤用户,存在安全隐患。将发热组件120与壳体110间隔设置,使发热组件120与壳体110有一定的间距,避免发热组件120与壳体110接触,减少了用户被烫伤的风险。
请参阅图7,在固定板123上安装限温器126,能够通过限温器126检测发热组件120的加热问题,通过检测到的发热组件120的加热温度值来调整发热组件120的热量,使加热温度值能够尽可能地接近用户设置的目标温度值。
其中,限温器126设置在壳体110内即可,可以靠近发热组件120设置,也可以远离发热组件120设置,限温器126能够检测到发热组件120周围的温度值即可,限温器126和发热组件120之间的距离可以不作限定。
另外,限温器126可以是温度传感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发热组件120周围的温度,除此之外,限温器126还可以是温度探头,通过探头来检测发热组件120的温度值。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限温器126直接安装在固定板123上,在组装时,可以先将限温器126安装在固定板123上,再将发热组件120安装在固定板123上,需要先将限温器126安装在支架上,再将限温器126和支架的整体安装在固定板123上,只需要将限温器126安装在固定板123上即可,操作简单,减少了零部件的数量,简化了组装步骤,提高了组装效率。
同样的,发热体121也安装在固定板123上,在组装时,直接将发热体121组装在固定板123上,无需固定发热体121的支架,可以直接将发热体121安装在固定板123上,即取消了相关技术中固定发热体121的支架,直接将发热体121与固定板123连接,减少了取暖器100的零部件的数量,在减少组装步骤的同时也减少了零件数量,也能够降低取暖器100的制造成本。
也就是说,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先将限温器126和发热体121组装在固定板123上形成发热组件120的整体,再将整个发热组件120安装在容置腔116内,固定板123与壳体110固定连接,从而将发热体121固定在容置腔116内。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热体121呈长条状,固定板123为两个,两个固定板123分别安装在发热体121的两端,从发热体121的两端固定发热体121,限温器126则安装在任意一个固定板123即可,具体安装在哪个固定板123上,可以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7及图8,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123具有安装孔123f,限温器126安装在安装孔123f内。在固定板123上设置安装孔123f,并将限温器126固定在安装孔123f内,能够提高对限温器126的固定效果,减少限温器126从固定板123上脱离的风险。
其中,安装孔123f可以是通孔,也可以是盲孔,可以根据限温器126的安装位置,限温器126的形状和结构来设定,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123f的形状与限温器126的形状相适配。
若安装孔123f的孔径过大,大于限温器126的外部尺寸,则不好固定限温器126。同时安装孔123f的孔径过大,容易造成固定板123的强度降低,提高了固定板123的损坏机率。若安装孔123f的孔径过小,小于限温器126的外部尺寸,则无法固定住限温器126。安装孔123f的形状与限温器126的形状相适配则表示限温器126能够安装好安装在安装孔123f内,能够固定住限温器126的同时能够最大化利用空间。
例如;若限温器126为圆柱形,则安装孔123f的横截面为圆形。若限温器126为矩形,同样的,则安装孔123f的横截面为矩形。除此之外,若限温器126为异形时,安装孔123f的形状为和限温器126的形状相同的异形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孔123f的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板123g,限温器126包括限温本体和凸设在限温本体上的安装板,安装板与限位板123g固定连接。
限位本体为检测环境温度值的主体,通过限位本体感知环境温度值的变化,从而判断经过发热体121的加热后,周围的环境温度值是否达到目标温度值。
安装孔123f的内壁凸设有限位板123g,在安装时,安装板和限位板123g贴合后固定连接,从而将整个限温器126固定在固定板123上。安装板和限位板123g贴合,即安装板和限位板123g面接触,通过面贴合的方式能够增大安装板和限位板123g之间的接触面积,提高限位板123g和安装板之间的固定效果,从而提高整个限温器126的固定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取暖器100还包括锁紧件,限位板123g上设置有第一锁紧孔123h,安装板设置有第二锁紧孔,锁紧件设置在第一锁紧孔123h和第二锁紧孔内,以将限温器126固定于固定板123。
在限位板123g和安装板贴合的条件下,第一锁紧孔123h和第二锁紧孔对应设置,即第一锁紧孔123h和第二锁紧孔连通。锁紧件设置在第一锁紧孔123h和第二锁紧孔内,从而将限位板123g与安装板固定住。
其中,第一锁紧孔123h、第二锁紧孔和锁紧件均可以为多个,一个锁紧件设置在对应的第一锁紧孔123h和第二锁紧孔内。通过多组第一锁紧孔123h、第二锁紧孔和锁紧件的配合,能够从安装板和限位板123g的不同位置固定,提高了整个限温器126的固定效果。
当然,第一锁紧孔123h和第二锁紧孔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是第一锁紧孔123h和第二锁紧孔的数量相同,也可以是第一锁紧孔123h的数量比第二锁紧孔的数量多,或者是第二锁紧孔的数量比第一锁紧孔123h的数量多。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板的形状与安装孔123f的形状相适配。
安装板设置在安装孔123f内,主要用于和限位板123g连接,将限位本体固定在固定板123上。同样的,若安装孔123f的孔径过大,大于安装板的外部尺寸,则不好固定安装板。同时安装孔123f的孔径过大,容易造成固定板123的强度降低,提高了固定板123的损坏机率。若安装孔123f的孔径过小,小于安装板的外部尺寸,则无法固定住安装板。安装孔123f的形状与安装板的形状相适配则表示安装板能够安装好容置在安装孔123f内,能够固定住限温器126的同时能够最大化利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温器126的至少一端伸出至安装孔123f外。即限温本体的至少一端伸出至安装孔123f外。
由于两个固定板123分别固定在发热体121的两个端部,为了方便描述,定义朝向两个固定板123之间的一端为朝内设置,朝向两个固定板123外的一端为朝外设置。限温本体的至少一端伸出至安装孔123f外,即限温本体至少朝内的一端伸出只安装孔123f外,能够方便限位本体检测发热体121周围的环境温度值,提高检测检测精度。
请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板123包括固定本体123b及挡板123j,壳体110包括外壳112和顶盖114,容置腔116设置在外壳112内,顶盖114与外壳112连接,挡板123j与固定本体123b靠近顶盖114的一端连接,发热体121和限温器126与固定本体123b连接,挡板123j与顶盖114间隔设置。
挡板123j设置在固定板123的上方,靠近顶盖114设置,限温器126和发热体121安装在固定本体123b,挡板123j与顶盖114间隔设置,能够方便顶盖114与外壳112之间的装配,避免挡板123j与顶盖114干涉。
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123j靠近顶盖114的一端与顶盖114之间的距离小于0.3mm。
为了使壳体110内被加热的空气流动至壳体110外,在顶盖114上设置格栅孔114d,通过格栅孔114d的空气流动实现内部和外壳112的热交换。而限温器126为电器元器件,在工作时需要通电。在取暖器100使用过程中,偶尔会出现水从格栅孔114d进入到容置腔116内的情况,由于限温器126直接安装在固定板123上,无任何遮挡,则会出现水流至限温器126的接线端子上,导致限温器126短路的情况。
将挡板123j与顶盖114之间的距离设置的小于0.3mm,即挡板123j与顶盖114之间的距离非常小,挡板123j能够起到遮挡的作用,能够尽可能地阻止水流至接线端子,保证限温器126能够正常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顶盖114具有格栅孔114d,挡板123j设置在格栅孔114d和限温器126的接线端子之间。挡板123j位于格栅孔114d和接线端子之间,能够阻止从格栅孔114d进入到容置腔116内的水流至接线端子,能够减少接线端子短路的情况。
请参阅图10,其中,外壳112为整个取暖器100的基础构件,发热组件120和顶盖114均与外壳112连接,发热组件120安装在外壳112内,顶盖114设置在外壳112的一端,顶盖114与外壳112连接,将发热组件120封闭在容置腔116内,能够尽可能避免用户在使用时,直接与发热组件120接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外壳112为一体式结构,在组装时无需再组装外壳112,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缩减装配工序,提升装配效率。另外减少零部件后能够减少零部件组装过程中公差累积的影响,提高生产品质可靠。
在组装过程中,可以将外壳112的开口朝上,外壳112呈竖直状态,发热组件120从上而下组装逐渐伸入至容置腔116内,将发热组件120抬至开口处后,发热组件120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逐渐乡下滑动,符合利用自身重力装置的人体工程设计要求,节省组装体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12和顶盖114为金属材料或者是耐高温的塑胶。外壳112的材料可以和顶盖114的材料相同,也可以不同,二者的材料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壳112包括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第二侧板112c,底板112b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112a和第二侧板112c连接,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第二侧板112c形成容置腔116,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及第二侧板112c一体成型。
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第二侧板112c之间一体成型,即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第二侧板112c为一个整体,在组装取暖器100时,不需要再组装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第二侧板112c这三个零件,能够减少整个取暖器100的组装工序,能够减少零部件的数量,缩减装配工序,提升装配效率。另外减少零部件后能够减少零部件组装过程中公差累积的影响,提高生产品质可靠。
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第二侧板112c之间相对静止,在不影响装配工序的情况下可以对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第二侧板112c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即将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第二侧板112c之间采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减少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第二侧板112c之间的组装工序。
其中,第一侧板112a和底板112b之间呈夹角设置,同样的,第二侧板112c与底板112b之间也呈夹角设置。第一侧板112a与底板112b之间的夹角与第二侧板112c与底板112b之间的夹角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以根据发热组件120的形状设定,也可以根据整个取暖器100的结构设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2a与底板112b之间大致垂直,第二侧板112c与底板112b之间也大致垂直,换言之,第一侧板112a与第二侧板112c之间大致平行,使外壳112大致呈U型。外壳112的宽度可以略大于发热组件120的宽度,能够容纳腔能够放置发热组件120即可。
也就是说,外壳112的形状可以与发热组件120的形状相适配,在放置下发热组件120的同时能够使整个取暖器100的占用空间较小,能够方便安装和运输。
当然,除此之外,外壳112还可以呈其他形状,第一侧板112a与底板112b之间的夹角大于90度,第二侧板112c与底板112b之间的夹角大于90,使外壳112可以大致呈梯型,外壳112的形状可以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2a远离底板112b的一端和第二侧板112c远离底板112b的一端之间的间距形成开口,顶盖114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112a和第二侧板112c连接。
其中,第一侧板112a大致呈长条状,为矩形。第二侧板112c也呈长条状,为矩形,底板112b也呈长条状,为矩形。定义第一侧板112a的两个长边为第一长边,两个宽边为第一宽边,定义第二侧板112c的两个长边为第二长边,两个宽边为第二宽边,定义底板112b的两个长边为第三长边,两个宽边为第三宽边,其中一个第一长边与其中一个第三长边连接,其余一个第二长边与另外一个第三长边连接,另外一个第一长边和另外一个第二长边之间的间距形成了开口。顶盖114则分别与另外一个第一长边和另外一个第二长边连接。
整个壳体110的外形呈长条状,则整个取暖器100为长条状,取暖器100可以为踢脚线取暖器100,能够提高取暖器100的加热覆盖范围。
在组装取暖器100的过程中,先将发热组件120放置到容置腔116内,再将顶盖114覆盖在开口处,与第一侧板112a和第二侧板112c连接,将发热组件120限制在容置腔116内。
请参阅图1及图1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2a和第二侧板112c远离底板112b的一侧中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卡扣部112d,顶盖114上设置有第二卡扣部114a,第一卡扣部112d和第二卡扣部114a卡接。
第一侧板112a、第二侧板112c至少一个设置有第一卡扣部112d有三种情况,可以只在第一侧板112a上设置第一卡扣部112d,也可以只在第二侧板112c上设置第二卡扣部114a,还可以是在第一侧板112a和第二侧板112c上均设置第一卡扣部112d。
当第一侧板112a上和第二侧板112c上均设置第一卡扣部112d时,第二卡扣部114a为多个,多个第二卡扣部114a分别设置在顶盖114的两侧,分别与第一侧板112a上的第一卡扣部112d和第二侧板112c上的第二卡扣部114a配合。
同样的,第一侧板112a上的第一卡扣部112d可以设置多个,第二侧板112c上的第一卡扣部112d也可以设置多个,第一侧板112a上的多个第一卡扣部112d间隔设置,第二侧板112c上的多个第一卡扣部112d也间隔设置,第一侧板112a上的多个卡扣部之间的间隔距离和第二侧板112c上的多个第一卡扣部112d之间的间隔具体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侧板112a上的多个卡扣部与第二侧板112c上的多个第一卡扣部112d可以对应设置,也可以错位设置。
另外,设置在第一侧板112a上第一卡扣部112d的数量可以根据顶盖114的长度设置,顶盖114的长度越长,为了保证顶盖114与第一侧板112a之间的定位效果,第一卡扣部112d的数量可以设置的较多。同样的,第二侧板112c上的第一卡扣部112d的数量也可以根据顶盖114的长度设置,顶盖114的长度越长,为了保证顶盖114与第二侧板112c之间的定位效果,第二侧板112c上的第一卡扣部112d的数量可以设置的更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卡扣部112d和第二卡扣部114a配合能够对顶盖114进行限位,将顶盖114组装到外壳112上时,先使第一卡扣部112d和第二卡扣部114a配合,将顶盖114限位到第一侧板112a或第二侧板112c上,在通过螺钉固定连接顶盖114和第一侧板112a以及顶盖114和第二侧板112c与顶盖114,从而将顶盖114固定在开口处。
其中,第二卡扣部114a包括相互连接的过渡段114b和卡持段114c,过渡段114b远离卡持段114c的一端与顶盖114连接,过渡段114b与卡持段114c呈夹角连接,第一卡扣部112d上设置有卡孔112e,卡持段114c卡入至卡孔112e内,即第一卡扣部112d和第二卡扣部114a卡持。
在装配顶盖114时,顶盖114先与第一侧板112a和第二侧板112c错位设置,沿着外壳112的长度方向上滑动顶盖114,使卡持段114c卡入至卡孔112e内,将顶盖114定位在第一侧板112a和第二侧板112c上,在通过螺钉锁紧第一侧板112a与顶盖114和第二侧板112c与顶盖114,从而将顶盖114装配到外壳11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20与顶盖114、第一侧板112a、第二侧板112c和底板112b间隔设置。发热组件120通过电加热的方式产生热量,和周围的空气热交换后,起到升温的目的。因此,发热组件120的表面温度较高,若发热组件120直接与顶盖114和外壳112中的任意一个位置接触,会导致接触位置温度较高,若用户在使用时不小心与接触位置接触,容易烫伤用户,存在安全隐患。将发热组件120与顶盖114、第一侧板112a、第二侧板112c和底板112b中的任意一个间隔设置,使发热组件120与顶盖114、第一侧板112a、第二侧板112c和底板112b均有一定的间距,避免发热组件120与顶盖114、第一侧板112a、第二侧板112c和底板112b接触,减少了用户被烫伤的风险。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取暖器100,在组装时,直接将限温器126和发热体121组装在固定板123上形成发热组件120的整体,再将发热组件120的整体安装在容置腔116内,与外壳112固定连接,将外壳112采用一体式结构,在组装时无需在组装外壳112,将发热组件120安装至外壳112内后,在将顶盖114组装到外壳112上,组装完成。组装过程简单,操作方便,能够提高整个取暖器100的组装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取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10),具有容置腔(116);
发热组件(120),安装在所述容置腔(116)内,所述发热组件(120)包括发热体(121)和两个固定板(123),所述发热体(1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两个所述固定板(123)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板(123)均与所述壳体(110)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21)包括发热本体(121a)和两个连接板(121d),两个所述连接板(121d)分别与所述发热本体(121a)的两端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板(121d)分别与两个所述固定板(12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本体(121a)包括多个翅片(121b)和多个发热管(121c),多个所述发热管(121c)均与多个所述翅片(121b)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翅片(121b)间隔设置,所述固定板(123)上设置有避让槽(123a),所述发热管(121c)穿设在所述避让槽(123a)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23)和所述连接板(121d)在重力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21d)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段(121e)和连接段(121f),所述连接段(121f)和所述安装段(121e)呈夹角设置,所述发热本体(121a)与所述连接段(121f)固定连接;
所述固定板(123)包括固定本体(123b)和与所述固定本体(123b)连接的固定段(123c),所述固定段(123c)与所述安装段(121e)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本体(123b)与所述壳体(110)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段(123c)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孔(123d),所述安装段(121e)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孔(121g),所述取暖器(100)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孔(123d)和所述第二固定孔(121g),以固定固定板(123)和所述发热体(12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123d)和所述第二固定孔(121g)中至少一个为长条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23)还包括限位段(123e),所述限位段(123e)安装在所述固定本体(123b)上,并与所述壳体(110)连接,所述限位段(123e)与所述固定段(123c)在所述取暖器(100)的重力方向上间隔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包括外壳(112)和顶盖(114),所述容置腔(116)设置在所述外壳(112)内,所述外壳(112)具有与所述容置腔(116)连通的开口,所述顶盖(114)设置在所述开口处,并与所述外壳(112)连接,所述固定板(123)分别与所述外壳(112)和所述顶盖(114)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12)包括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第二侧板(112c),所述底板(112b)的两侧分别与所述第一侧板(112a)和所述第二侧板(112c)连接,所述第一侧板(112a)、底板(112b)和所述第二侧板(112c)形成所述容置腔(116),所述第一侧板(112a)、所述底板(112b)及所述第二侧板(112c)一体成型。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组件(120)还包括限温器(126),所述限温器(126)与任意一个所述固定板(123)固定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23)包括固定本体(123b)及挡板(123j),所述挡板(123j)与所述固定本体(123b)靠近所述顶盖(114)的一端连接,所述发热体(121)和所述限温器(126)与所述固定本体(123b)连接,所述挡板(123j)与所述顶盖(114)间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23j)靠近所述顶盖(114)的一端与所述顶盖(114)之间的距离小于0.3mm。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114)具有格栅孔(114d),所述挡板(123j)设置在所述格栅孔(114d)和所述限温器(126)的接线端子之间。
CN202321824955.XU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取暖器 Active CN2207074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24955.XU CN220707460U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取暖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24955.XU CN220707460U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取暖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7460U true CN220707460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93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24955.XU Active CN220707460U (zh) 2023-07-12 2023-07-12 一种取暖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74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205672A1 (en) Humidifier
CN220707460U (zh) 一种取暖器
CN220707461U (zh) 一种取暖器
CN220551992U (zh) 一种取暖器
CN213955406U (zh) 一种电暖器
CN213779290U (zh) 一种红外体温计传感器绝缘封装结构及红外体温计
CN108458410B (zh) 一种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4072952U (zh) 带陶瓷底座的电饭煲温度传感器
CN202885119U (zh) 具有传感器固定装置的空调室外机
CN217723240U (zh) 一种地线安装便捷的温控器机构
CN209744735U (zh) 壁挂装置的安装壳及暖风机
CN203132006U (zh) 具有用于固定传感器的安装架的空调室外机
CN220582563U (zh) 电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228174U (zh) 感温元件固定结构及家用电器
CN217932624U (zh) 一种用于cpu导热剂的防溢配件
CN216953575U (zh) 一种用于温控器的安装结构及热水器
CN219186413U (zh) 发热器及转轮除湿机
CN216569581U (zh) 感温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9699670U (zh) 温控器的安装结构
CN219640355U (zh) 功能支架、蒸发器组件及空调器
CN211209939U (zh) 一种温控装置固定结构及发热器
CN110010411A (zh) 继电器固定结构
CN220062166U (zh) 壁挂机的安装结构和壁挂机
CN211260693U (zh) 弹片式灯座结构
CN215571249U (zh) 一种暖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