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89534U - 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89534U
CN220689534U CN202322359105.3U CN202322359105U CN220689534U CN 220689534 U CN220689534 U CN 220689534U CN 202322359105 U CN202322359105 U CN 202322359105U CN 220689534 U CN220689534 U CN 2206895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heat
pipe
sta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5910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先慧
李辉
罗临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Xintailai Stainless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Xintailai Stainless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Xintailai Stainless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Xintailai Stainless Stee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59105.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895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895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895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在站亭主体内开设有元件安置腔,设于所述站亭主体侧面的显示单元的发热背面镶嵌在所述元件安置腔中,在所述元件安置腔中布设有贴覆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发热背面的第一热转移管,所述第一热转移管远离所述显示单元的管体与贯穿所述元件安置腔的腔壁的第二热转移管形成循环热转移管路;所述第二热转移管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以产生定向冷却气流而转移所述第二热转移管内的导热液所携带的热量的方式包裹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热转移管的管体。本实用新型能够将安装电子显示元件的腔室与外部环境相互分隔的同时能够通过散热回路对电子显示元件所产生的工作热量进行高效外排。

Description

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显示器散热结构的公交站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
背景技术
公交站亭,一种公共交通设施,用于乘客候车的亭式建筑。传统公交站亭通常通过设置展示栏来对公交路线进行说明和展示,但是随着社会智能化和电子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站亭所安装的仅能够提供路线说明的展示栏已无法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具有多功能和多信息表达的多媒体展示栏的公交站亭开始出现。目前,为了提高公交站亭的功能多样化的同时增加相关的企业收入、帮助企业或机构进行文化或产品宣传,新型公交站亭的侧支撑板面内均镶嵌有显示设备以在提供公交路线的实时变动的运行信息的同时还能进行站亭的人流情况监控和广告或文化内容的展示。
在实际使用时,公交站亭通常是安装在无遮挡的室外,其紧邻道路,导致其极易受到高温天气影响而致使其内部安装的电子显示器件出现过热等不良现象,并且电子显示器件本身在持续工作过程中极易产生较多的热量,由于安装空间和安装位置的限制,导致站亭上的电子显示器件的安装位置极易出现热量淤积而出现过热现象,严重影响了电子显示器件的工作状态,急剧缩短了其工作寿命,致使维护成本急剧上升。目前,为了提升电子显示器件及其安装位置的散热,通常需要加装散热结构,传统的散热一般是铜管导热,再利用翅片进行扩散散热的形式,但在户外尤其是车辆站牌位置,维护人员经常发现翅片之间会有杂物,一般的纸片较为容易清理,但经常会有石子崩入至翅片之间的位置,此时需要维护人员利用起子等工具一一清理,不仅较为麻烦,且清理的效率也相对低下。尤其是现有的站亭内外空间导通的散热结构会虽然能够将气流直接作用在电子显示器件的发热表面,但是气流所裹挟的灰尘、杂物以及水汽也会留滞在电子显示器件的表面,一定时间后其被灰尘和杂物所覆盖而无法有效散热,致使散热结构的功效大大降低,其仍会存在过热问题。此外,水汽的附着会导致安装腔室的湿度大幅提升,随着温度的上升,过高的湿气会加速腐蚀电子显示器件,致使电子显示器件极易出现短路等损坏,严重的甚至可能造成局部火灾,在寿命缩短的同时还会为周围环境和候车人群造成安全隐患。
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实用新型人做出本实用新型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实用新型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实用新型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背景技术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安装电子显示元件的腔室与外部环境相互分隔的同时能够通过散热回路对电子显示元件所产生的工作热量进行高效外排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以解决现有站亭上的电子显示元件的散热效果差,内外连通的散热结构极易造成电子显示元件的散热面被灰尘等杂物包裹而降低散热效率的同时由于外部水汽的侵蚀而出现内部元件的加速损害,使得其使用寿命急速缩短的同时还可能会产生火灾等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包括站亭主体,在所述站亭主体内开设有元件安置腔,并且设于所述站亭主体侧面的显示单元的发热背面镶嵌在所述元件安置腔中,在所述元件安置腔中布设有贴覆在所述显示单元的发热背面的第一热转移管,并且所述第一热转移管远离所述显示单元的管体与贯穿所述元件安置腔的腔壁的第二热转移管形成循环热转移管路;所述第二热转移管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以产生定向冷却气流而转移所述第二热转移管内的导热液所携带的热量的方式包裹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热转移管的管体。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一热转移管贴覆于所述显示单元的发热背面的管壁上间隔镶嵌有若干能够加速将所述显示单元所产生的热量转移至所述第一热转移管内定向流动的导热液中的热转移单元;所述第二热转移管被所述冷却组件包裹的管壁上也镶嵌有所述热转移单元。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热转移管与所述第二热转移管通过连接头进行对接,以构成闭环的循环热转移管路,并且在所述连接头内设置有轴流涡轮,以驱动导热液在所述第一热转移管与所述第二热转移管构建的循环热转移管路中定向流动。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二热转移管包括散热支管、分流芯杆和扰流柱,其中,在所述散热支管内按照与其管体轴线重合的方式插设所述分流芯杆,以在所述散热支管的管腔中形成具有环形截面的环体间隙腔;所述分流芯杆的侧壁上插设有若干所述扰流柱,以使得所述扰流柱能够持续改变在环形间隙腔中定向流动的导热液的流动状态。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热转移管包括扁形管体和轴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扁形管体远离所述热转移单元的内侧壁上的横置凸条,所述横置凸条是与所述热转移单元错位分布的。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热转移单元包括附着框板和热转移片,其中,具有不同板体面积的所述框板可调节地覆盖所述扁形管体的部分管体外侧壁和包裹所述散热支管的外侧壁;所述附着框板按照在其板面上阵列开设有若干镶嵌通槽的方式限定若干所述热转移片嵌入安装在所述附着框板的板面上的工作位置。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分流芯杆的轴向端部设置有便于导热液流入环形间隙腔的分流圆头。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在所述散热支管的轴向下端设置有能够对导流管中的上行的散热气流进行环向分流的第一分流锥体。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导流管、进气弯管和风机,其中,所述导流管按照能够套设在所述散热支管上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站亭主体的外侧面上,并且所述导流管的轴向下端连接有所述进气弯管;所述进气弯管内设置有能够牵引外部空气在所述导流管中形成自下而上流动的散热气流的所述风机。
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导流管的轴向上端通过支撑在其管体端部的支撑杆设置能够对其轴向上端开口进行遮挡的遮挡伞;所述遮挡伞靠近所述导流管的底面还设置有能够对自所述导流管排出的散热气流进行分散外排的所述第二分流锥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利用第一热转移管与第二热转移管构建循环热转移管路,并且循环热转移管路是以插设在站亭主体上的方式实现作为部分管体的第一热转移管能够处于站亭主体内,以对电子显示器件在站亭主体内所产生并淤积的热量进行吸收和转移,从而利用与第一热转移管连通且处于站亭主体外部的第二热转移管将热量输出到外部环境中,从而实现站亭主体内的电子显示器件的散热。本申请通过设置若干并联的第一热转移管来覆盖电子显示器件的散热面,从而实现对整个散热面所挥发的热量的有效吸收和转移,避免存在部分区域热量转移效率小而出现热量淤积额缺陷,尤其是本申请通过在第一热转移管面向电子显示器件的散热面的管壁上设置有能够加速热量定向转移的热转移单元,以促使电子显示器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高效地转移至第一热转移管,从而保证了电子显示器件的工作温度能够被有效地控制在一定温度阈值范围内,保证了其工作温度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子显示器件的工作状态,避免其出现过热损伤,并且闭环的玄幻热转移管路能够保证将电子显示器件的安置腔室与外部空间进行有效地分隔,避免了现有导流散热结构需要将气流映入腔室而造成电子显示器件被水汽腐蚀的缺陷,使得电子显示器件的工作温度和工作湿度能够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以使得其能够有效地进行长时间的工作,提升了其实际的使用寿命,延长了维护周期和维护频率而降低了总的维护成本。
本申请通过设置具有可封闭的腔室空间的元件安置腔来容纳显示单元的工作面板,使得显示单元的工作面板所限定的发热背面能够处于一个封闭腔室中而与外部环境有效分隔开,从而避免了工作面板受到外部水汽的侵蚀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其表面被现有技术中的散热结构所引入的散热气流所裹挟的灰尘等杂物覆盖工作面板的表面而阻碍其表面热量的挥发扩散,并且其还可以通过部分插入元件安置腔的循环热转移管路进行有效地热转移,以保证稳定的工作温度和散热效率。
本申请通过设置横置凸条来持续改变扁形管体中定向流动的导热液的实时流动速度,并且扁形管体能够增加与电子显示器件的接触面,从而提升其内部流动的导热液的单位体积热量吸收率,以提升导热液的吸热效率,从而降低循环过程中能源的浪费。
本申请所设置的第二热转移管能够利用在其管壁上全区段阵列镶嵌的热转移单元来将其内部流动的导热液的热量向外转移,并且其管体内部所设置的分流芯杆能够将管腔限定为环形截面间隙管腔,以提升导热液与热转移单元之间接触概率,减小导热液与热转移单元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保证导热液所携带的热量能够有效地被热转移单元所吸收转移。此外,本申请在分流芯杆的杆壁上阵列插设的扰流柱能够对在环形截面间隙管腔中定向流动的导热液进行分流扰动,从而促使导热液的运动状态持续变化,以加速组成分子的运动,使得其所裹挟的热量能够被热转移单元所吸收转移。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优选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优选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的热循环管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优选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的分流芯杆的杆体侧面的展开平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一种优选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的第一热转移管与连接头的连接部分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列表
1:站亭主体;2:第一热转移管;3:第二热转移管;4:热转移单元;5:冷却组件;6:连接头;7:轴流涡轮;11:元件安置腔;12:显示单元;21:扁形管体;22:横置凸条;31:散热支管;32:分流芯杆;33:扰流柱;34:第一分流锥体;41:附着框板;42:热转移片;51:导流管;52:进气弯管;53:风机;54:支撑杆;55:第二分流锥体;56:遮挡伞;321:分流圆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或现有技术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关于附图结构的描述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以下将参照附图,通过实施例方式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例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在一些例子中,由于一些实施方式属于现有或常规技术,因此并没有描述或没有详细的描述。
此外,本文中记载的技术特征,或公开的所有方法或过程中的步骤,除了互相排斥的特征和/或步骤以外,还可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以任意合适的方式组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易于理解与本文提供的实施例有关的方法的步骤或操作顺序还可以改变。附图和实施例中的任何顺序仅仅用于说明用途,并不暗示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除非明确说明要求按照某一顺序。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在合理情况下(不构成自相矛盾的情况下),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下面结合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申请提供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其包括站亭主体1、第一热转移管2、第二热转移管3、热转移单元4、冷却组件5、连接头6和轴流涡轮7。
根据图1和2示出的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站亭主体1内可拆卸地安装有能够对其内部在工作时发热的电子显示器件的发热面所挥发的热量进行吸收和转移的第一热转移管2。第一热转移管2的两端通过连接头6与部分插入站亭主体1的第二热转移管3的两个管头连接,从而构成能够进行站亭主体1的内外热量转移的呈闭环的循环热转移管路。第二热转移管3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组件5。冷却组件5以产生定向冷却气流而转移第二热转移管3内的导热液所携带的热量的方式包裹至少部分第二热转移管3的管体。在第一热转移管2贴覆于显示单元12的发热背面的管壁上间隔镶嵌有若干能够加速将显示单元12所产生的热量转移至第一热转移管2内定向流动的导热液中的热转移单元4。第二热转移管3被冷却组件5包裹的管壁上也镶嵌有热转移单元4。在连接头6内设置有轴流涡轮7,以驱动导热液在第一热转移管2与第二热转移管3构建的循环热转移管路中定向流动。本申请利用第一热转移管2与第二热转移管3构建循环热转移管路,并且循环热转移管路是以插设在站亭主体1上的方式实现作为部分管体的第一热转移管2能够处于站亭主体1内,以对电子显示器件在站亭主体1内所产生并淤积的热量进行吸收和转移,从而利用与第一热转移管2连通且处于站亭主体1外部的第二热转移管3将热量输出到外部环境中,从而实现站亭主体1内的电子显示器件的散热。本申请通过设置若干并联的第一热转移管2来覆盖电子显示器件的散热面,从而实现对整个散热面所挥发的热量的有效吸收和转移,避免存在部分区域热量转移效率小而出现热量淤积额缺陷,尤其是本申请通过在第一热转移管2面向电子显示器件的散热面的管壁上设置有能够加速热量定向转移的热转移单元4,以促使电子显示器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高效地转移至第一热转移管2,从而保证了电子显示器件的工作温度能够被有效地控制在一定温度阈值范围内,保证了其工作温度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电子显示器件的工作状态,避免其出现过热损伤,并且闭环的玄幻热转移管路能够保证将电子显示器件的安置腔室与外部空间进行有效地分隔,避免了现有导流散热结构需要将气流映入腔室而造成电子显示器件被水汽腐蚀的缺陷,使得电子显示器件的工作温度和工作湿度能够保持较高的稳定性,以使得其能够有效地进行长时间的工作,提升了其实际的使用寿命,延长了维护周期和维护频率而降低了总的维护成本。
优选地,在站亭主体1内开设有元件安置腔11。优选地,于站亭主体1侧面的显示单元12的发热背面镶嵌在元件安置腔11中。优选地,在元件安置腔11中布设有贴覆在显示单元12的发热背面的第一热转移管2。进一步优选地,第一热转移管2远离显示单元12的管体与贯穿元件安置腔11的腔壁的第二热转移管3形成循环热转移管路。本申请通过设置具有可封闭的腔室空间的元件安置腔11来容纳显示单元12的工作面板,使得显示单元12的工作面板所限定的发热背面能够处于一个封闭腔室中而与外部环境有效分隔开,从而避免了工作面板受到外部水汽的侵蚀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其表面被现有技术中的散热结构所引入的散热气流所裹挟的灰尘等杂物覆盖工作面板的表面而阻碍其表面热量的挥发扩散,并且其还可以通过部分插入元件安置腔11的循环热转移管路进行有效地热转移,以保证稳定的工作温度和散热效率。
如图2所示,第一热转移管2包括扁形管体21和轴向间隔设置在扁形管体21远离热转移单元4的内侧壁上的横置凸条22。进一步优选地,横置凸条22是与热转移单元4错位分布的,以持续改变扁形管体21内的导热液的流动状态,使得导热液依据扁形管体21的横截面大小的变化而持续改变流速,从而构成液流的成分分子能够始终保持高活跃度的状态而加速对热转移单元4所传递的热量的吸收。本申请通过设置横置凸条22来持续改变扁形管体21中定向流动的导热液的实时流动速度,并且扁形管体21能够增加与电子显示器件的接触面,从而提升其内部流动的导热液的单位体积热量吸收率,以提升导热液的吸热效率,从而降低循环过程中能源的浪费。
优选地,第二热转移管3包括散热支管31、分流芯杆32和扰流柱33。优选地,在散热支管31内按照与其管体轴线重合的方式插设分流芯杆32,以在散热支管31的管腔中形成具有环形截面的环体间隙腔。进一步优选地,分流芯杆32的轴向端部设置有便于导热液流入环形间隙腔的分流圆头321。如图3所示,在分流芯杆32的侧壁上插设有若干扰流柱33,以使得扰流柱33能够持续改变在环形间隙腔中定向流动的导热液的流动状态。优选地,在散热支管31的轴向下端设置有能够对导流管51中的上行的散热气流进行环向分流的第一分流锥体34。本申请所设置的第二热转移管3能够利用在其管壁上全区段阵列镶嵌的热转移单元4来将其内部流动的导热液的热量向外转移,并且其管体内部所设置的分流芯杆32能够将管腔限定为环形截面间隙管腔,以提升导热液与热转移单元4之间接触概率,减小导热液与热转移单元4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保证导热液所携带的热量能够有效地被热转移单元4所吸收转移。此外,本申请在分流芯杆32的杆壁上阵列插设的扰流柱33能够对在环形截面间隙管腔中定向流动的导热液进行分流扰动,从而促使导热液的运动状态持续变化,以加速组成分子的运动,使得其所裹挟的热量能够被热转移单元4所吸收转移。
优选地,热转移单元4包括附着框板41和热转移片42。优选地,具有不同板体面积的框板41可调节地覆盖扁形管体21的部分管体外侧壁和包裹散热支管31的外侧壁。进一步优选地,附着框板41按照在其板面上阵列开设有若干镶嵌通槽的方式限定若干热转移片42嵌入安装在附着框板41的板面上的工作位置。优选地,本申请的热转移片42为现有技术中常使用的半导体换热片,其能够在片体的两侧进行热量的定向转移,从而使其两侧形成较大的温度差。
优选地,冷却组件5包括导流管51、进气弯管52和风机53。优选地,导流管51按照能够套设在散热支管31上的方式安装在站亭主体1的外侧面上。优选地,导流管51的轴向下端连接有进气弯管52。优选地,进气弯管52内设置有能够牵引外部空气在导流管51中形成自下而上流动的散热气流的风机53。具体地,进气弯管52的开口设置向下倾斜的斜向开口面,以降低外部杂物进入管腔,并且其管腔内还设置有能够对杂物进行阻拦的拦截网板。进一步优选地,优选地,导流管51的轴向上端通过支撑在其管体端部的支撑杆54设置能够对其轴向上端开口进行遮挡的遮挡伞56,以防止高空落物或雨水等进入其管腔。遮挡伞56靠近导流管51的底面还设置有能够对自导流管51排出的散热气流进行分散外排的第二分流锥体55。本申请通过将导流管51套设在散热支管31上来提升导流管51中定向流动的散热气流对散热支管31的侧壁的包裹性,从而使得散热气流能够在外散热管路中对设置在散热支管31表面的热转移片42所定向输出的热量进行有效转移。本申请将冷却组件5的散热气流输出端设置在轴向上方,以降低热气流对周边人群造成影响,使得热气流能够在高空中有效分散。
如图4所示,连接头6与第一热转移管2连接的一端设置为多个并联的分叉支管,从而使其能够与多个并联的第一热转移管2进行对接,进而使其能够对第二热转移管3所输出的导热液进行分流而同时输入多个并行设置的第一热转移管2中,以实现对整个散热面的热吸收和热转移。此外具有多个并联的分叉支管的连接头6能够对若干并联的第一热转移管2所输出的导热液进行汇流,以使得混合后的导热液输入至第二热转移管3中。优选地,在连接头6内所设置的轴流涡轮7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用不同尺寸和功率的轴向液流驱动电机。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其附图均为说明性而并非构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在全文中,“优选地”所引导的特征仅为一种可选方式,不应理解为必须设置,故此申请人保留随时放弃或删除相关优选特征之权利。

Claims (10)

1.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包括站亭主体(1),在所述站亭主体(1)内开设有元件安置腔(11),并且设于所述站亭主体(1)侧面的显示单元(12)的发热背面镶嵌在所述元件安置腔(11)中,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元件安置腔(11)中布设有贴覆在所述显示单元(12)的发热背面的第一热转移管(2),并且所述第一热转移管(2)远离所述显示单元(12)的管体与贯穿所述元件安置腔(11)的腔壁的第二热转移管(3)形成循环热转移管路;
所述第二热转移管(3)的外侧设置有冷却组件(5),所述冷却组件(5)以产生定向冷却气流而转移所述第二热转移管(3)内的导热液所携带的热量的方式包裹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热转移管(3)的管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热转移管(2)贴覆于所述显示单元(12)的发热背面的管壁上间隔镶嵌有若干能够加速将所述显示单元(12)所产生的热量转移至所述第一热转移管(2)内定向流动的导热液中的热转移单元(4);
所述第二热转移管(3)被所述冷却组件(5)包裹的管壁上也镶嵌有所述热转移单元(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转移管(2)与所述第二热转移管(3)通过连接头(6)进行对接,以构成闭环的循环热转移管路,并且在所述连接头(6)内设置有轴流涡轮(7),以驱动导热液在所述第一热转移管(2)与所述第二热转移管(3)构建的循环热转移管路中定向流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转移管(3)包括散热支管(31)、分流芯杆(32)和扰流柱(33),其中,
在所述散热支管(31)内按照与其管体轴线重合的方式插设所述分流芯杆(32),以在所述散热支管(31)的管腔中形成具有环形截面的环体间隙腔;
所述分流芯杆(32)的侧壁上插设有若干所述扰流柱(33),以使得所述扰流柱(33)能够持续改变在环形间隙腔中定向流动的导热液的流动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转移管(2)包括扁形管体(21)和轴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扁形管体(21)远离所述热转移单元(4)的内侧壁上的横置凸条(22),
所述横置凸条(22)是与所述热转移单元(4)错位分布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其特征在于,所述热转移单元(4)包括附着框板(41)和热转移片(42),其中,
具有不同板体面积的所述框板(41)可调节地覆盖所述扁形管体(21)的部分管体外侧壁和包裹所述散热支管(31)的外侧壁;
所述附着框板(41)按照在其板面上阵列开设有若干镶嵌通槽的方式限定若干所述热转移片(42)嵌入安装在所述附着框板(41)的板面上的工作位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芯杆(32)的轴向端部设置有便于导热液流入环形间隙腔的分流圆头(321)。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支管(31)的轴向下端设置有能够对导流管(51)中的上行的散热气流进行环向分流的第一分流锥体(34)。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组件(5)包括导流管(51)、进气弯管(52)和风机(53),其中,所述导流管(51)按照能够套设在所述散热支管(31)上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站亭主体(1)的外侧面上,并且所述导流管(51)的轴向下端连接有所述进气弯管(52);
所述进气弯管(52)内设置有能够牵引外部空气在所述导流管(51)中形成自下而上流动的散热气流的所述风机(53)。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管(51)的轴向上端通过支撑在其管体端部的支撑杆(54)设置能够对其轴向上端开口进行遮挡的遮挡伞(56);
所述遮挡伞(56)靠近所述导流管(51)的底面还设置有能够对自所述导流管(51)排出的散热气流进行分散外排的所述第二分流锥体(55)。
CN202322359105.3U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 Active CN2206895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59105.3U CN220689534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59105.3U CN220689534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89534U true CN220689534U (zh) 2024-03-29

Family

ID=90410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59105.3U Active CN220689534U (zh) 2023-08-31 2023-08-31 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8953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0298B (zh) 背光模组
CN202077320U (zh) 无人值守机房和基站的水循环降温节能装置
NL2025795B1 (en) Cooling System for High-Temperature Transportation Pipeline in Frozen Soil Region
CN103474889A (zh) 一种户内变电站通风系统装置
CN220689534U (zh) 一种可进行封闭内腔的热转移的站亭
CN201448963U (zh) 太阳能地下通风换气装置
US20050103327A1 (en) Passive energy saving system for a building
CN206832107U (zh) 一种螺旋状的冷却管结构
CN101240939A (zh) 热交换装置
CN104811133A (zh) 一种光伏散热器
CN107917461A (zh) 一种暖气片
CN109699152A (zh) 一种变流器散热风道及变流器
CN106595337A (zh) 一种无动力冷却塔
CN105758226A (zh) 一种用于室外的风冷散热器
CN105633836A (zh) 一种水冷式配电柜
CN202380048U (zh) 用于铝带加热与支撑的装置
CN103629944B (zh) 一种直接空冷凝汽器进风冷却扩压导流装置
CN203445477U (zh) 一种户内变电站通风系统装置
CN101527532A (zh) 大管径高温烟道烟气余热半导体温差发电系统
CN204761936U (zh) 散热结构和通讯设备
CN107796238B (zh) 底部鼓风式冷却塔布风结构
CN206556458U (zh) 一种无动力冷却塔
CN106533332B (zh) 一种光伏板散热支架
CN108260329B (zh) 刀片服务器热管散热系统的横条式风道隔断封闭装置
CN208273444U (zh) 刀片服务器热管散热系统的横条式风道隔断封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