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74265U - 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74265U
CN220674265U CN202420315894.2U CN202420315894U CN220674265U CN 220674265 U CN220674265 U CN 220674265U CN 202420315894 U CN202420315894 U CN 202420315894U CN 220674265 U CN220674265 U CN 2206742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flow
valve
valve core
valv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2031589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剑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zhou Huax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zhou Huax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zhou Huax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zhou Huax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2031589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742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742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742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汽车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散热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控制阀,第一壳体的第一面开设有槽结构,槽结构包括进液槽、出液槽和多个换热槽,换热槽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进液槽和出液槽连通;第二壳体设置于第一面,第二壳体密封进液槽、出液槽和换热槽的顶部;至少一个换热槽内设置有控制阀,控制阀用于将第一端与第二端连通或者断开。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壳体及控制器,通过设置多个换热槽和在换热槽内设置控制阀,可以独立控制部分换热槽允许冷却液流过,实现冷却区域的分区冷却,能够使冷却液单独流经高温点处,从而减少冷却液的浪费,并且能够令冷却液集中于高温点处,增强对高温点的冷却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车辆配备了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定位传感器,以实现计算机辅助驾驶和高阶自动驾驶等智能化驾驶功能。为实现这些驾驶功能,需要在车辆上部署一个具有大算力的控制器来承载这些计算。由于控制器的算力大,并且会接入数量较多的传感器,因此控制器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现有技术中,这种大算力控制器的冷却通常采用液冷散热,通过流动的冷却液来带走控制器产生的热量,以降低控制器的温度,使控制器工作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内。控制器上通常还设置温度传感器,以便于根据控制器的温度来控制冷却液的流量。例如在控制器局部温度过高时,即出现高温点时,通过增加冷却液的流量来提高控制器的散热效率,使得高温点的温度迅速降低。
但是这种冷却方法在增加高温点的冷却液流量时,也会增加其他区域的冷却液流量,会造成冷却液的浪费;并且冷却液流量增加时,冷却液无法集中在高温点处增加流量,使得冷却液在高温点处的流量调节范围较小,对高温点处的冷却效果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以至少能够改善冷却浪费和冷却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散热壳体,所述散热壳体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控制阀,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面开设有槽结构,所述槽结构包括进液槽、出液槽和多个换热槽,所述换热槽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进液槽和所述出液槽连通;所述第二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壳体密封所述进液槽、所述出液槽和所述换热槽的顶部;至少一个所述换热槽内设置有所述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用于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通或者断开。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液槽的导流方向与所述进液槽的导流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多个所述槽结构,多个所述槽结构间隔排列;相邻的两个所述槽结构中,一个所述槽结构的所述出液槽与另一个所述槽结构的所述进液槽连通,以将多个所述槽结构串联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槽结构中,所述换热槽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多个所述槽结构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两个所述槽结构中,一个所述槽结构的所述出液槽的末端与另一个所述槽结构的所述进液槽的末端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包括第一阀体、第二阀体和阀芯,所述第一阀体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二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阀体朝向所述第一阀体的一侧开设有过流槽,所述过流槽两端贯穿所述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密封所述过流槽的顶部以形成过流通道,所述过流通道与所述通孔连通;所述阀芯活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阀芯用于自所述通孔伸入所述过流通道内并抵靠于所述过流槽的底部,以将所述过流通道封闭,或者离开所述过流槽的底部以使所述过流通道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还包括温控弹簧,所述温控弹簧的一侧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连接,所述温控弹簧的另一侧与所述阀芯连接;所述温控弹簧用于在自身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驱动所述阀芯抵靠于所述过流槽的底部;所述温控弹簧还用于在自身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时,驱动所述阀芯离开所述过流槽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还包括导向柱和限位环,所述导向柱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所述阀芯一端套设于所述导向柱,所述阀芯另一端穿设于所述通孔,以将所述阀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所述限位环套设于所述导向柱,所述限位环用于抵靠于所述阀芯,以阻止所述阀芯脱离所述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阀包括多个所述第二阀体和多个所述阀芯;所述第一阀体开设有多个所述通孔,一个所述通孔与一个所述过流通道连通;一个所述阀芯用于自一个所述通孔伸入一个所述过流通道内或者缩回至所述安装槽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方式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包括待散热件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壳体,所述待散热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壳体。
区别于相关技术的情况,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壳体及控制器,通过设置多个换热槽和在换热槽内设置控制阀,可以独立控制部分换热槽允许冷却液流过,实现冷却区域的分区冷却,能够使冷却液单独流经高温点处,从而减少冷却液的浪费,并且能够令冷却液集中于高温点处,增强对高温点的冷却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申请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申请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申请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器的爆炸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器的另一爆炸视图;
图4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一壳体的俯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阀为关闭状态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阀为打开状态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控制阀的爆炸视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阀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100、控制器;
1、待散热件;11、处理器;12、MCU;13、视频连接器;14、以太连接器;15、低速连接器;
2、散热壳体;
21、第一壳体;211、第一面;212、第二面;
213、槽结构;2131、进液槽;2132、出液槽;2133、换热槽;21331、第一端;21332、第二端;2134、第二缺口;2135、第三缺口;2136、冷却柱;
214、容置槽;2141、第一缺口;
215、进液管道;216、出液管道;217、固定孔;218、延伸槽;
22、第二壳体;23、第三壳体;
24、控制阀;
241、第一阀体;2411、安装槽;2412、通孔;2413、导流面。
242、第二阀体;2421、过流槽;2422、密封槽;
243、导向柱;244、阀芯;2441、凹部;245、温控弹簧;246、连接环;247、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及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申请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器100,如图1所示,控制器100包括待散热件1和散热壳体2,待散热件1设置于散热壳体2,散热壳体2用于对待散热件1进行散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待散热件1为电路板。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壳体2还可以用于对其他待散热件1进行散热,例如可以用于对电池进行散热,或者对电机进行散热。
对于上述待散热件1,如图2和图3所示,电路板上设置有处理器11、MCU12(微程序控制器)、视频连接器13、以太连接器14和低速连接器15。处理器11和MCU12设置于电路板的中央位置,处理器11和MCU12是电路板上发热量最大的零部件。视频连接器13、以太连接器14和低速连接器15均设置于电路板的一侧边缘,视频连接器13的数量可以为四个,每个视频连接器13包括四路视频输入/输出端口,共计支持最多16路摄像头数据的输入/输出;以太连接器14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每个以太连接器14包括四个以太连接端口,共计支持八条以太连接线;低速连接器15的数量可以为两个,用于低速信号的输入和输出,还可以用于电源的接入。
其中,低速信号指数据传输速率相对较低的信号,通常低于几百千比特每秒(Kbps)。这些信号通常用于控制和监控系统,如传感器和执行器,以及低速数据传输应用,如音频和视频流媒体。低速信号也可以用于通信系统中,作为高速数据传输的补充或备用手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上还设置有低速连接器15的驱动电路(未图示)、以太连接器14的驱动电路(未图示)、以太连接器14的交换电路(未图示)、视频信号输入输出电路(未图示)、CAN输入输出电路(未图示)、存储器(动态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电路(未图示)、电源供电模块(未图示)等。这些电路或者模块也会产生热量。
对于上述散热壳体2,如图2和图3所示,散热壳体2包括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和第三壳体23,第一壳体21、第二壳体22和第三壳体23均可以呈平板状,第一壳体2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面211和第二面212,第二壳体22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一面211,第三壳体23可拆卸地设置于第二面212。
对于上述第一壳体21,如图2所示,第一面211开设有槽结构213,槽结构213用于冷却液流过,以带走第一壳体21的热量;第二壳体22密封槽结构213的顶部,即第二壳体22与第一面211的边缘处密封连接,从而将槽结构213密封形成腔体;第二面212开设有容置槽214,容置槽214用于容置待散热件1,第三壳体23设置于容置槽214的顶部,以将待散热件1限制于容置槽214内。可选地,冷却液可以为清水、纯净水或者冷却油,其中冷却液还可以添加一些添加剂,例如添加防冻液。可选地,第二壳体22与第一壳体21粘接连接,第三壳体23与第一壳体21通过螺栓或者螺钉连接,待散热件1通过螺钉或安装于容置槽214内。可选地,第三壳体23设置有透气阀(未图示),透气阀与容置槽214连通,透气阀具有双向透气的能力,而水分子只能向外排出,从而降低容置槽214内的湿度,改善容置槽214内出现凝露的现象,降低凝露对电路板和容置槽214造成腐蚀和短路问题的概率。
可以理解的是,槽结构213与容置槽214间隔,即待散热件1与槽结构213间隔,以避免槽结构213中的冷却液进入容置槽214,改善冷却液损坏待散热件1的问题。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壳体21还设置有进液管道215和出液管道216,进液管道215和出液管道216均与槽结构213连通,以使冷却液可以流经槽结构213,进而带走第一壳体21的热量和带走待散热件1的热量。第一壳体21还设置有固定孔217,固定孔217用于将第一壳体21固定于外部部件,例如固定于车辆底盘。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面212也可以不开设容置槽214,第二面212可以直接与待散热件1接触;同时,散热壳体2也可以不包括第三壳体23。
对于上述容置槽214,如图3所示,容置槽214的边缘开设有多个第一缺口2141,第一缺口2141用于视频连接器13、以太连接器14和低速连接器15向外暴露,从而便于连接外部线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槽结构213为长方体状的凹槽,通过冷却液的流动而带走第一壳体21的热量。但是这种槽结构213,在增加冷却液的流量时,槽结构213的整个区域内流量都会增加,无法集中于高温点,会浪费冷却液;并且冷却液无法集中在高温点处增加流量,使得冷却液在高温点处的流量调节范围较小,对高温点处的冷却效果较差。其中,高温点为第一壳体21上温度大于第一壳体21整体平均温度的局部区域,例如第一壳体21上靠近处理器11和MCU12的区域,由于处理器11和MCU12一般发热量较大,因此该其余一般为高温点。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电路板的工作状态不同,电路板上的发热情况会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第一壳体21上的高温点的位置和数量也发生改变。例如,由于控制器执行的程序不同或者工作的场景不同,会导致电路板上各个器件的负载强度发生变化,使得电路板上发热点的大小和分布会改变,进而导致第一壳体21上的高温点的位置和数量也发生改变。
为改善上述问题,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槽结构213包括进液槽2131、出液槽2132和换热槽2133,进液槽2131的出液槽2132的数量均为一个,换热槽2133的数量为多个,换热槽2133的第一端21331和第二端21332分别与进液槽2131和出液槽2132连通,即多个换热槽2133并联连通。并且在本实施例中,散热壳体2还包括控制阀24,至少一个换热槽2133内设置有控制阀24,控制阀24用于将第一端21331与第二端21332连通或者断开。通过上述方式可以独立控制部分换热槽2133允许冷却液流过,实现冷却区域的分区冷却,即可以独立控制每个冷却分区的冷却程度,能够让冷却液流过高温点,而不流过其他区域,有助于减少冷却液的浪费;同时能够令冷却液集中于高温点处,增强对高温点的冷却效果。
其中,如图4所示,换热槽2133的第一端21331与进液槽2131之间的壁体上开设有第二缺口2134,换热槽2133的第二端21332与出液槽2132之间的壁体上开设有第三缺口2135,换热槽2133通过第二缺口2134和第三缺口2135分别与进液槽2131和出液槽2132连通。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缺口2134和第三缺口2135也可以为孔。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2密封进液槽2131、出液槽2132和换热槽2133的顶部,以使进液槽2131形成进液通道,以使出液槽2132形成出液通道,以使换热槽2133形成换热腔,从而冷却液能够由进液通道流入换热腔,并从出液流道流出换热腔。其中,进液通道与进液管道215连通,出液通道与出液管道216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邻近常驻高温点的换热槽2133内不设置控制阀24,以使换热槽2133持续对常驻高温点进行冷却。其中,常驻高温点是指在电路板的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时,电路板上位置不变的高温点,例如第一壳体21上靠近处理器11和MCU12的位置,从而可以对处理器11和MCU12持续进行冷却。进一步地,上述不设置控制阀24的换热槽2133内设置有冷却柱2136,冷却柱2136用于增加冷却液与第一壳体21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强冷却效果。
对于上述进液槽2131、出液槽2132和换热槽2133的具体结构,如图4所示,进液槽2131和出液槽2132可以呈长条状,且横截面呈长方形,换热槽2133可以呈长方体块状。多个换热槽2133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列,进液槽2131和出液槽2132的延伸方向均平行于第一方向X,进液槽2131和出液槽2132沿第二方向Y间隔设置。其中,第二方向Y垂直于第一方向X,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均平行于第一面211。
特别地,如图4所示,出液槽2132的导流方向与进液槽2131的导流方向相同。导流方向为液体在管道或者凹槽内流动的方向,即冷却液在出液槽2132中的流动方向与冷却液在进液槽2131中的流动方向相同。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令冷却液从进液槽2131中更加均匀地流入各个换热槽2133中,以及出液槽2132能够均匀地从各个换热槽2133中接受冷却液,即冷却液在各个换热腔中的流量分布均匀。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换热槽2133的导流方向与出液槽2132的导流方向和进液槽2131的导流方向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从而有利于减少冷却液从进液槽2131流入换热槽2133的阻力,以及减少冷却液从换热槽2133流入出液槽2132的阻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壳体21可以开设有多个槽结构213,多个槽结构213间隔排列,则可以增加冷却分区的分区数量,并且还可以将第一壳体21上的换热槽2133由一维排列拓展为二维排列,即令冷却分区呈二维排列。通过上述方式,有利于增强冷却液流过高温点的集中效果,进一步减少冷却液的浪费,并且进一步增强对高温点的冷却效果。可选地,多个槽结构213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列。
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个槽结构213中,一个槽结构213的出液槽2132与另一个槽结构213的进液槽2131连通,从而多个槽结构213串联连通。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槽结构213之间也可以并联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个槽结构213中,一个槽结构213的出液槽2132的末端与另一个槽结构213的进液槽2131的末端连通。从而前一个槽结构213中的冷却液需要沿着出液槽2132流动至出液槽2132的末端才能够流动至下一个槽结构213,同时下一个槽结构213的冷却液只能从进液槽2131的末端流入。通过这种设计,能够维持上述的冷却液在各个换热腔中流量均匀分布的效果。
在当槽结构213的数量为奇数时,例如如图4所示,槽结构213的数量为三个,则第一个槽结构213的进液槽2131与最后一个槽结构213的出液槽2132的方向相反,使得进液管道215和出液管道216分别位于第一壳体21的相对两侧,不便于连接外部的管道。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壳体21还开设有延伸槽218,延伸槽218与最后一个槽结构213的出液槽2132和出液接管连通,延伸槽218的导流方向与第一个槽结构213的进液槽2131的导流方向相反,从而使得进液管道215和出液管道216均位于第一壳体21的同一侧。
对于上述控制阀24,如图5至图7所示,控制阀24包括第一阀体241、第二阀体242、导向柱243、阀芯244和温控弹簧245。
第一阀体241可以呈长方形板状,第一阀体241的一侧开设有安装槽2411,安装槽2411也可以呈长方形,安装槽2411的侧壁开设有通孔2412,通孔2412可以呈圆形,通孔2412用于阀芯244穿过。
第二阀体242设置于第一阀体241的一侧,第二阀体242可以与第一阀体241粘接连接,也可以为一体成型制成。第二阀体242可以呈长方体状,第二阀体242朝向第一阀体241的一侧开设有过流槽2421,过流槽2421两端贯穿第二阀体242,过流槽2421的横截面可以呈长方形。第一阀体241密封过流槽2421的顶部以形成过流通道,过流通道用于将换热槽2133的第一端21331与第二端21332连通,并且过流通道与通孔2412连通。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阀体241外表面设置有导流面2413,导流面2413朝向过流槽2421倾斜,以将冷却液导流至过流槽2421。
导向柱243设置于安装槽2411内,并且导向柱243的轴线与通孔2412的轴线重合,导向柱243可以呈圆柱形,导向柱243可以焊接于安装槽2411的内壁。
阀芯244一端套设于导向柱243,另一端穿入通孔2412内,以将阀芯244滑动安装于第一阀体241。阀芯244可以呈圆柱形,并且阀芯244的外径与通孔2412的内径相等。其中,阀芯244可以沿导向柱243滑动,以伸出于通孔2412或者缩回至通孔2412内。阀芯244伸出于通孔2412时,会伸入至过流通道内,并且能够抵靠于过流槽2421的底部,以将过流通道封闭,即关闭过流通道;而当阀芯244离开过流通道的底部时,过流通道将换热槽2133的第一端21331与换热槽2133的第二端21332连通,即打开过流通道。可以理解的是,阀芯244的外径也与过流槽2421的宽度相等,从而阀芯244抵靠于过流槽2421的底部,才能够将过流通道完整封闭。过流槽2421的宽度以图7中所示方位为例,则是过流槽2421的横截面的高度。可以理解的是,阀芯244还可以其他方式活动设置于安装槽2411内,例如可转动地设置于安装槽2411内,只需要阀芯244能够伸出于通孔2412和缩回至通孔2412内即可。
进一步地,如图7和图8所示,过流槽2421的底部对应阀芯244的位置开设有适配阀芯244端部的密封槽2422。在本实施例中,阀芯244的端部设置为半球形,密封槽2422也为半球形,并且密封槽2422的内径与阀芯244端部的外径相等,从而阀芯244抵靠于密封槽2422内时,能够增强对过流通道的密封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阀芯244的外周面设置有凹部2441,则可以减轻阀芯244的重量,进而减轻控制器100和散热壳体2的重量,从而减轻车辆的负担。凹部2441的底面可以为平面,例如凹部2441为切削槽,即凹部2441是由阀芯244的外周面处进行切削形成的。可选地,绕阀芯244的周向,阀芯244的外周面开设有多个凹部2441。
可以理解的是,阀芯244具有凹部2441的区段的横截面呈不规则形状,通孔2412可以与该横截面相适配,从而能够阻止阀芯244在通孔2412内旋转,改善因阀芯244相对于第一阀体241旋转而导致阀芯244与温控弹簧245的连接失效的问题,以及改善阀芯244磨损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凹部2441沿阀芯244的长度方向延伸,需要延伸至贯穿阀芯244的前端。其中,阀芯244的前端是指阀芯244用于与过流槽2421配合的一端。当凹部2441位于阀芯244朝向过流槽2421的一侧时,例如为图7所示的位于阀芯244的上方,为保证阀芯244的密封效果,则凹部2441的底面应为平面且与过流槽2421的侧壁紧密贴合;当凹部2441位于阀芯244不朝向过流槽2421的一侧时,例如位于图7所示的阀芯244的左右任一侧,则凹部2441不影响阀芯244的密封效果,此时凹部2441可以贯穿至阀芯244的前端也可以与阀芯244的前端具有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阀芯244还可以呈长方体状。
温控弹簧245的一侧与安装槽2411的内壁连接,温控弹簧245的另一侧与阀芯244连接。在温控弹簧245的温度发生变化时,温控弹簧245会产生形变,进而带动阀芯244相对于第一壳体21运动。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温控弹簧245包括两片不同材料的金属弹簧片,两片金属弹簧片的两端连接在一起,一个金属片的中部与第一壳体21连接,另一个金属片的中部与阀芯244连接,在当温度发生变化时,两片金属弹簧片的中部的距离发生变化,进而带动阀芯244运动。可选地,温控弹簧245套设于阀芯244,且一个阀芯244上可以套设多个温控弹簧245,温控弹簧245之间串联连接,以增加阀芯244的运动行程。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温控弹簧245也可以为电机或其他能够驱动阀芯244运动的元器件。
其中,温控弹簧245带动阀芯244打开和关闭过流通道的温度为预设温度,在当温控弹簧245自身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时,温控弹簧245驱动阀芯244打开过流通道,如图6所示;当温控弹簧245自身的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阀芯244始终将过流通道关闭,如图5所示。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改变金属弹簧片的材料和尺寸,可以改变阀芯244打开和关闭过流通道的预设温度,也可以通过改变金属片在阀芯244上的连接位置改变该预设温度。
可选地,如图5至图7所示,控制阀24还包括连接环246,连接环246套设于阀芯244,连接环246将温控弹簧245与阀芯244连接,并且连接环246在阀芯244上的位置可以调整,例如连接环246与阀芯244螺纹连接,从而能够实现上述的改变金属片在阀芯244上的连接位置,进而改变预设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温控弹簧245自身的温度大于预设温度且在一定范围内时,随着温度的升高,阀芯244与过流槽2421底部的距离逐渐增大。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阀芯244对过流通道的开度与温控弹簧245自身的温度呈正比,从而温控弹簧245可以根据高温点的温度来精准控制冷却液的流量,进一步减少冷却液的浪费。其中,阀芯244对过流通道的开度与温控弹簧245自身的温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可以通过改变金属弹簧片的材料和尺寸实现,也可以通过改变金属片在阀芯244上的连接位置改变。
可以理解的是,在当阀芯244打开过流通道时,阀芯244逐渐向安装槽2411内移动,可能会导致阀芯244完全运动至安装槽2411内,使得阀芯244脱离通孔2412,并进一步导致阀芯244无法正常伸出于通孔2412。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5至图7所示,控制阀24还包括限位环247,限位环247套设于导向柱243,在当阀芯244快脱离通孔2412时,限位环247能够抵靠于阀芯244,以阻止阀芯244脱离通孔2412,从而能够改善因为阀芯244脱离通孔2412而导致阀芯244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可选地,限位环247在导向柱243上的位置可以调整,例如限位环247与导向柱243螺纹连接,以合理调节对阀芯244的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阀体24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从而形成多条过流通道。相对应的,第一阀体241开设有多个通孔2412,一个通孔2412与一个过流通道连通;阀芯244的数量也为多个,一个阀芯244用于自一个通孔2412伸入一个过流通道内或者缩回至安装槽2411内。通过形成多条过流通道,能够增强控制阀24的过流能力,使得单位时间内能有更多的冷却液流过控制阀24。可选地,如图5至图7所示,第二阀体24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二阀体242分别设置于第一阀体241的相对两侧。
本申请实施例的散热壳体2及控制器100,设置多个换热槽2133和在换热槽2133内设置控制阀24,可以独立控制部分换热槽2133允许冷却液流过,实现冷却区域的分区冷却,能够使冷却液单独流经高温点处,从而减少冷却液的浪费,并且能够令冷却液集中于高温点处,增强对高温点的冷却效果。第一壳体21可以开设有多个槽结构213,进一步增加冷却分区的分区数量,同时将第一壳体21上的换热槽2133由一维排列拓展为二维排列,有利于增强冷却液流过高温点的集中效果,进一步减少冷却液的浪费和增强冷却效果。控制阀24通过温控弹簧245带动阀芯244运动,温控弹簧245能够根据高温点的温度来精准控制冷却液的流量,进一步减少冷却液的浪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在本申请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的本申请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他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第一面开设有槽结构,所述槽结构包括进液槽、出液槽和多个换热槽,所述换热槽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与所述进液槽和所述出液槽连通;
第二壳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面,所述第二壳体密封所述进液槽、所述出液槽和所述换热槽的顶部;
控制阀,至少一个所述换热槽内设置有所述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用于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通或者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槽的导流方向与所述进液槽的导流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开设有多个所述槽结构,多个所述槽结构间隔排列;
相邻的两个所述槽结构中,一个所述槽结构的所述出液槽与另一个所述槽结构的所述进液槽连通,以将多个所述槽结构串联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槽结构中,所述换热槽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列;
多个所述槽结构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列;
其中,所述第二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槽结构中,一个所述槽结构的所述出液槽的末端与另一个所述槽结构的所述进液槽的末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
第一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开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侧壁开设有通孔;
第二阀体,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的一侧,所述第二阀体朝向所述第一阀体的一侧开设有过流槽,所述过流槽两端贯穿所述第二阀体,所述第一阀体密封所述过流槽的顶部以形成过流通道,所述过流通道与所述通孔连通;
阀芯,活动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阀芯用于自所述通孔伸入所述过流通道内并抵靠于所述过流槽的底部,以将所述过流通道封闭,或者离开所述过流槽的底部以使所述过流通道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还包括温控弹簧,所述温控弹簧的一侧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连接,所述温控弹簧的另一侧与所述阀芯连接;
所述温控弹簧用于在自身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温度时,驱动所述阀芯抵靠于所述过流槽的底部;所述温控弹簧还用于在自身温度大于所述预设温度时,驱动所述阀芯离开所述过流槽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还包括:
导向柱,所述导向柱设置于所述安装槽的内壁,所述阀芯一端套设于所述导向柱,所述阀芯另一端穿设于所述通孔,以将所述阀芯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阀体;
限位环,套设于所述导向柱,所述限位环用于抵靠于所述阀芯,以阻止所述阀芯脱离所述通孔。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阀包括多个所述第二阀体和多个所述阀芯;
所述第一阀体开设有多个所述通孔,一个所述通孔与一个所述过流通道连通;
一个所述阀芯用于自一个所述通孔伸入一个所述过流通道内或者缩回至所述安装槽内。
10.一种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壳体;
待散热件,设置于所述散热壳体。
CN202420315894.2U 2024-02-21 2024-02-21 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 Active CN2206742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15894.2U CN220674265U (zh) 2024-02-21 2024-02-21 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20315894.2U CN220674265U (zh) 2024-02-21 2024-02-21 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74265U true CN220674265U (zh) 2024-03-26

Family

ID=90337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20315894.2U Active CN220674265U (zh) 2024-02-21 2024-02-21 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742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5114B2 (en) Heat exchanger with adapter module
EP1804014B1 (en) Flow distributing unit and cooling unit
EP3124907B1 (en) Heat exchange device
CN103148714A (zh) 用于车辆的换热器
CN112566443B (zh) 一种车辆温控系统
US20180269131A1 (en) Component cooling system
CN220674265U (zh) 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
CN221283548U (zh) 一种散热壳体及控制器
CN214848203U (zh) 一种带有冷却结构的电容器和功率器件组件
CN109728376B (zh) 板组件及电池组件
CN213948063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的热交换模块
CN116198284B (zh) 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
CN217904968U (zh) 带有主动式散热结构的adas控制器
US20210378143A1 (en) Liquid distribution module and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CN115346766B (zh) 一种用于变压器的可拆卸式翅片散热器
WO2023092326A1 (zh) 散热板、电子组件及终端
CN218805331U (zh) 流道板壳体、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CN221151847U (zh) 散热装置
CN111750709B (zh) 一种多回路集成吊舱环控换热装置
CN219644454U (zh) 散热装置及其域控制器
CN109728378B (zh) 板组件、电池组件以及电池换热系统
KR102644177B1 (ko) 일체형 열교환기
CN217064358U (zh) 服务器冷却装置及浸没式冷却系统
CN219019379U (zh) 一种双面散热水冷模块和应用该模块的散热单元
CN210984894U (zh) 液冷散热板及具有该液冷散热板的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