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52388U - 底座模块结构 - Google Patents

底座模块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52388U
CN220652388U CN202321503593.4U CN202321503593U CN220652388U CN 220652388 U CN220652388 U CN 220652388U CN 202321503593 U CN202321503593 U CN 202321503593U CN 220652388 U CN220652388 U CN 2206523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terminal
type
module structure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3593.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旭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523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523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Water Treatment By Sorption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底座模块结构,用于连接并提供电源给至少一第一类型底座及/或第二类型底座。底座模块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转接基板、开关装置及线缆装置。转接基板设在第二壳体上,且包括至少一第一连接接口。开关装置设在所述转接基板上,包括控制模块,用以控制转接基板之第一电源信号的传输。线缆装置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转接基板,另一端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底座模块结构可提升插座效能及用电安全。

Description

底座模块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是有关于一种模块结构,尤指一种可智能控制的底座模块结构。
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品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各类电子产品的供电及/或数据传输交换常须配备特定规格接头的线缆。而当用户拥有多种类电子产品时,通常需搭配多种相应规格的电源供应器或数据传输接口。举例来说,常见如一般家电之线缆插头,即具有高达数十种之规格,其中尚区分多种电压规格。此外,家电产品多使用如交流电之电流源,而弱电3C产品则多使用如直流电之电流源。
由上述可知,拥有多种产品的用户需负担各式信号转接装置。此外,购入多种信号转接装置不仅花费庞大,更有占用空间的问题。再者,多种信号转接装置同时使用于同一延长线设备时,亦可能有用电安全上的疑虑,尤其若欠缺对于延长线设备的开关控制,将难以有效控制并了解每个插座的使用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底座模块结构,用于连接并提供电源给至少一第一类型底座。所述底座模块结构包括第一壳体、第二壳体、转接基板、开关装置及线缆装置。所述第一壳体包括至少一开孔。所述第二壳体接合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一连通所述开孔的容置空间。所述转接基板设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包括至少一第一连接接口,所述第一连接接口通过与所述第一类型底座的连接传送第一电源信号至外部装置。所述开关装置设在所述转接基板上,包括控制模块,用以控制所述转接基板之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的传输。所述线缆装置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转接基板,另一端电性连接于外部电源。
较佳地,所述转接基板还包括至少一第二连接接口,用以连接至少一第二类型底座,并通过与所述第二类型底座的连接传送第二电源信号至外部装置,且所述控制模块用以控制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的传输。
较佳地,所述底座模块结构还包括感测单元,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类型底座、所述第二类型底座及/或所述控制模块,且所述感测单元用以传送所述第一类型底座及/或所述第二类型底座之电流值、电压值及/或温度至所述控制模块。
较佳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有线网络模块、无线网络模块、声音控制模块及/或红外线控制模块。
较佳地,所述第一电源信号为交流电源信号,所述第二电源信号为直流电源信号,且所述第二类型底座包括一电源转换模块,用以将来自所述转接基板的交流电源信号转换成直流电源信号。
较佳地,所述线缆装置包括电源线缆及对接连接器,且所述电源线缆的一端设有线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转接基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源线缆的线缆连接器。
较佳地,所述线缆装置包括电源线缆及端子台,所述电源线缆的一端设有线缆连接器,且所述端子台包括端子台端子,所述端子台端子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转接基板,其中所述转接基板透过所述端子台端子连接所述电源线缆。
较佳地,所述线缆装置包括电源线缆及延伸出所述电源线缆的线缆导体,且所述线缆导体的一端焊接于所述转接基板。
较佳地,每一所述单元开关还包括指示灯,分别用以显示所述第一类型底座及/或所述第二类型底座的使用状态。
较佳地,所述开关装置还包括总开关,包括切换部,且所述切换部暴露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
较佳地,所述底座模块结构包括显示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转接基板及所述总开关,并暴露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用以显示所述底作模块结构的使用状态。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申请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成的具体功能、目的,列举较具体的实施例,继以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B为图1A之底座模块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C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俯视图。
图1D为图1C之1-1’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B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俯视图。
图2C为图2B之2-2’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俯视图。
图3C为图3B之3-3’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4A-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一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A-2为图4A-1之第一类型第一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A-3为图4A-1之第一类型第一底座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4B-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二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B-2为图4B-1之第一类型第二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B-3为图4B-1之第一类型第二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C-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三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C-2为图4C-1之第一类型第三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C-3为图4C-1之第一类型第三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D-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四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D-2为图4D-1之第一类型第四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D-3为图4D-1之第一类型第四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E-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五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E-2为图4E-1之第一类型第五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E-3为图4E-1之第一类型第五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F-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六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F-2为图4F-1之第一类型第六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F-3为图4F-1之第一类型第六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G-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七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G-2为图4G-1之第一类型第七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G-3为图4G-1之第一类型第七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H-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八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H-2为图4H-1之第一类型第八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H-3为图4H-1之第一类型第八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I-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九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I-2为图4I-1之第一类型第九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I-3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九底座的俯视图。
图4I-4为图4I-3之I-I’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4I-5为为图4I-3之II-II’线段的剖面示意图。
图4I-6为图4I-1之第一类型第九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J-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十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J-2为图4J-1之第一类型第十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J-3为图4J-1之第一类型第十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K-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十一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K-2为图4K-1之第一类型第十一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K-3为图4K-1之第一类型第十一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L-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二类型第一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L-2为图4L-1之第二类型第一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L-3为图4L-1之第二类型第一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M-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二类型第二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M-2为图4M-1之第二类型第二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M-3为图4M-1之第二类型第二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N-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二类型第三底座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N-2为图4N-1之第二类型第三底座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N-3为图4N-1之第二类型第三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架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结构方块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另一结构方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利了解本申请之技术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之功效,兹将本申请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之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之图式,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之用,未必为本申请实施后之真实比例与精准配置,故不应就所附之图式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申请于实际实施上的权利范围。
以下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申请可用以实施之特定实施例。本申请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水平」、「垂直」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申请,而非用以限制本申请。
以下将参照相关图式,说明依本申请底座模块结构的各实施例,为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之相同组件以相同之符号标示来说明。
本申请提供一种底座模块结构,可兼顾交流电源及直流电源的供电,并且透过底座(即电源转接座)的应用可切换多种不同规格之插座类型,尤其是一种具有可由多种控制信号控制的智能开关的智能型底座模块结构。请参阅图1A至图1D,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B为图1A之底座模块结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C为图1A之底座模块结构100的俯视图,及图1D为图1C之1-1’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A所示,本申请底座模块结构100包括第一壳体11、第二壳体12、转接基板13、线缆装置14及开关装置16。第一壳体11可为矩形壳状,并包括二个间隔设置的开孔110,且第二壳体12接合于第一壳体11的底侧,并与第一壳体11形成连通开孔110的容置空间10(如图1D所示)。容置空间10内至少可容置一个第一类型底座200及一个第二类型底座300,或至少两个第一类型底座200,或至少两个第二类型底座300,且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分别暴露于对应的开孔11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为电源转接座,亦即插座,且开孔110的形状为圆形,但开孔110的形状及数量并不特别限制,仅需对应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即可。
续请参阅图1A至图1D。转接基板13设在第二壳体12上,并位于容置空间10内。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基板13可通过螺锁方式锁固于第二壳体12上,并与第二壳体12保持一间距(如图1D所示)。在此实施例中,转接基板13为一电路板,并包括第一连接接口131及第二连接接口132。第一连接接口131通过与第一类型底座200的连接传送第一电源信号至外部装置,第二连接接口132通过与第二类型底座300的连接传送第二电源信号至外部装置(未图标)。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源信号为交流电源信号,第二电源信号为直流电源信号,且第一连接接口131及第二连接接口132以并联方式排列。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连接接口131及第二连接接口132的设置方式及数量可依实际需求而定,本申请并不特别限制。在此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接口131及第二连接接口132分别具有相同的脚位结构(如图1A所示),用以连接多种不同端子脚位的第一类型底座200或第二类型底座300(如图1B所示)。
续请参阅图1A至图1D。开关装置16设在转接基板13上。具体地,如图1A所示,第一壳体11具有间隔于开孔110之通孔111,开关装置16由通孔111进入组装于转接基板13上(如图1D所示)。开关装置16包括控制模块18(详如后述),用以控制转接基板13之所述第一电源信号及/或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的传输。特别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8可透过多种不同的控制信号进行控制,具体实施方式在后述段落中描述。
如图1A及图1D所示,线缆装置14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转接基板13,另一端电性连接于一外部电源(未图示)。在图1A及图1D所示的底座模块结构100中,线缆装置14包括一电源线缆141及一对接连接器143,且对接连接器143的一端电性连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1D所示),另一端连接于电源线缆141。具体地,对接连接器143设在容置空间10内,且第一壳体11及第二壳体12相接的一侧形成一对接孔112(如图1D所示),对接连接器143暴露于对接孔112。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线缆141的一端设有线缆连接器144,并透过线缆连接器144对接于对接连接器143,使外部电源通过对接连接器143传送至转接基板13。
请参阅图2A至图2C,图2A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B为图2A之底座模块结构的俯视图,及图2C为图2B之2-2’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在图2A至图2C所示的底座模块结构100中,线缆装置14与转接基板13连接方式不同于图1A及图1D所示的连接方式。在图2A至图2C的实施例中,线缆装置14包括电源线缆141及端子台151,且电源线缆141的一端具有应力消除结构,所述应力消除结构固定在对接孔112(如图2C所示)。如图2C所示,端子台151包括端子台端子152,其一端连接于转接基板13,另一端电性连接于电源线缆141延伸出的线缆导体142。通过上述结构,转接基板13透过端子台端子152连接电源线缆141。
请参阅图3A至图3C,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B为图3A之底座模块结构的俯视图,及图3C为图3B之3-3’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在图3A至图3C所示的底座模块结构100中,线缆装置14与转接基板13连接方式不同于上述其他实施例的连接方式。在图3A至图3C的实施例中,线缆装置14包括电源线缆141及延伸出电源线缆141的线缆导体142,且线缆导体142的一端焊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3C所示),另一端连接于外部电源,进而使外部电源直接由线缆导体142传送至转接基板13。
如上所述,外部电源可以通过本申请的底座模块结构100与多个第一类型底座200及/或第二类型底座300的连接传送到外部装置,所述外部装置可为电子设备或其他家电产品。第一类型底座200或第二类型底座300可具有世界各地区家用电源插座规格,或具有通用串行总线(USB)type A接孔、通用串行总线(USB)type C接孔、或两者之混合,但并不局限与此,第一类型底座200及/或第二类型底座300亦可根据使用需求作变换。以下配合图4A-1至图4N-3说明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的结构,其详细构件请参照图4A-1至图4N-3。
图4A-1至图4K-3绘示多种不同规格的第一类型底座200,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类型底座200为一般市电交流电源之插座,用以传输交流电源(AC)信号至外部装置。请参阅图4A-1至图4A-3,图4A-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一底座200A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A-2为图4A-1之第一类型第一底座200A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A-3为图4A-1之第一类型第一底座200A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如图4A-1至图4A-3所示,第一类型第一底座200A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外环端子211、内环端子212、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具有圆形环状构型,且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分别具有1个端子焊接部,并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1D所示)。亦即,图1A至图3C所示的底座模块结构100中的第一类型底座200是以第一类型第一底座200A作为例示说明。具体地,外部装置的导体端子(未图示)由底座上绝缘壳体201的插孔插入,以与外环端子211、内环端子212及中心端子213电性连接达到导通之功效。
请参阅图4B-1至图4B-3,图4B-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二底座200B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B-2为图4B-1之第一类型第二底座200B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B-3为图4B-1之第一类型第二底座200B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B-1至图4B-3所示,第一类型第二底座200B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外环端子211、第一间隔件221、内环端子212、第二间隔件222、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第一间隔件221用于隔绝内环端子212及外环端子211,避免形成短路。第二间隔件222用于隔绝中心端子213及内环端子212,避免形成短路。在此实施例中,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具有圆形环状构型,且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分别具有1个端子焊接部,并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B-3所示)。
请参阅图4C-1至图4C-3,图4C-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三底座200C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C-2为图4C-1之第一类型第三底座200C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C-3为图4C-1之第一类型第三底座200C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C-1至图4C-3所示,第一类型第三底座200C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外环端子211、内环端子212、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在此实施例中,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具有圆形环状构型,且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分别具有1个端子焊接部,并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C-3所示)。
请参阅图4D-1至图4D-3,图4D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四底座200D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D-2为图4D-1之第一类型第四底座200D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D-3为图4D-1之第一类型第四底座200D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D-1至图4D-3所示,第一类型第四底座200D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外环端子211、内环端子212、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在此实施例中,外环端子211、内环端子212及中心端子213具有方形环状构型,且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分别具有1个端子焊接部,并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D-3所示)。
请参阅图4E-1至图4E-3,图4E-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五底座200E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E-2为图4E-1之第一类型第五底座200E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E-3为图4E-1之第一类型第五底座200E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E-1至图4E-3所示,第一类型第五底座200E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外环端子211、内环端子212、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在此实施例中,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具有圆形环状构型,且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分别具有1个端子焊接部,并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E-3所示)。
请参阅图4F-1至图4F-3,图4F-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六底座200F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F-2为图4F-1之第一类型第六底座200F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F-3为图4F-1之第一类型第六底座200F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F-1至图4F-3所示,第一类型第六底座200F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外环端子211、内环端子212、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在此实施例中,外环端子211及中心端子213具有方形环状构型,而内环端子212具有圆形环状构型,且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分别具有1个端子焊接部,并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F-3所示)。
请参阅图4G-1至图4G-3,图4G-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七底座200G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G-2为图4G-1之第一类型第七底座200G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G-3为图4G-1之第一类型第七底座200G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G-1至图4G-3所示,第一类型第七底座200G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外环端子211、内环端子212、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在此实施例中,外环端子211及中心端子213具有圆形环状构型,而内环端子212具有方形环状构型,且外环端子211及内环端子212分别具有1个端子焊接部,并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G-3所示)。
请参阅图4H-1至图4H-3,图4H-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八底座200H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H-2为图4H-1之第一类型第八底座200H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H-3为图4H-1之第一类型第八底座200H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H-1至图4H-3所示,第一类型第八底座200H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第一端子231、第二端子232、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31及第二端子232具有倒C形构型,且中心端子213具有圆形环状构型,且第一端子231及第二端子232的二端部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分别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H-3所示)。
请参阅图4I-1至图4I-6。图4I-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九底座200I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I-2为图4I-1之第一类型第九底座200I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I-3为图4I-1之第一类型第九底座200I的俯视图,图4I-4为图4I-3之第一类型第九底座200I的I-I’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图4I-5为图4I-3之第一类型第九底座200I的II-II’线段的剖面示意图,及图4I-6为图4I-1之第一类型第九底座与底座模块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I-1至图4I-6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类型第九底座200I为可循环旋转的底座,并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第一端子231、第二端子232、第二间隔件222、第二环端子242、第一间隔件221、第一环端子241、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环端子241及第二环端子242具有圆形环状构型,且第一间隔件221及第二间隔件222的设置可避免端子之间形成短路。具体地,第一环端子241及第二环端子242的周缘分别设有端子焊接部,并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分别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I-6所示)。
在图4I-1至图4I-6的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31与第一环端子241电性接触,且第二端子232与第二环端子242电性接触。特别说明的是,第一间隔件221外缘的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多个固定部221a,其中一固定部221a上设有弹簧251及定位滑块252,且底座上绝缘壳体201的周缘形成有多个定位凹槽253。具体地,定位滑块252的一端抵靠于定位凹槽253,另一端受弹簧251抵推。当底座上绝缘壳体201转动时,定位滑块252干涉并嵌入于定位凹槽253(如图4I-3所示),以在特定角度产生转动定位的效果,而不会产生底座上绝缘壳体201在过低的受力下就发生转动,且无法有效转动定位的问题。
请参阅图4J-1至图4J-3。图4J-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十底座200J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J-2为图4J-1之第一类型第十底座200J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J-3为图4J-1之第一类型第十底座200J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J-1至图4J-3所示,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类型第十底座200J为可循环旋转的底座,并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第一端子231、第二端子232、中间间隔件220、第一环端子241、第二环端子242、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在此实施例中,中间间隔件220的设置可避免端子之间形成短路。具体地,第一环端子241及第二环端子242的周缘分别设有端子焊接部,并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分别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J-3所示)。
在图4J-1至图4J-3的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31与第一环端子241电性接触,且第二端子232与第二环端子242电性接触。特别说明的是,底座基座202外缘的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多个固定部202a,其中一固定部202a上设有弹簧251及定位滑块252,且底座上绝缘壳体201的周缘形成有多个定位凹槽253。具体地,定位滑块252的一端抵靠于定位凹槽253,另一端受弹簧251抵推。当底座上绝缘壳体201转动时,定位滑块252干涉并嵌入于定位凹槽253,以在特定角度产生转动定位的效果,其转动定位原理与第一类型第九底座200I相同。
请参阅图4K-1至图4K-3。图4K-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一类型第十一底座200K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K-2为图4K-1之第一类型第十一底座200K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K-3为图4K-1之第一类型第十一底座200K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4K-1至图4K-3所示,第一类型第十一底座200K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201、第一端子231、第二端子232、中心端子213及底座基座202。在此实施例中,第一端子231及第二端子232具有对称半圆形结构,且分别具有1个端子焊接部,并与中心端子213的端子焊接部延伸出底座基座202外,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K-3所示)。
图4L-1至图4N-3绘示多种不同规格的第二类型底座300,且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类型底座300为直流电源之插座,用以传输直流电源(DC)信号至外部装置。请参阅图4L-1至图4L-3,图4L-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二类型第一底座300L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L-2为图4L-1之第二类型第一底座300L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L-3为图4L-1之第二类型第一底座300L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第二类型第一底座300L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301、第一端子311、第二端子312、中心端子313、电源转换模块341、第一输出端子321、第二输出端子322、中心输出端子323及底座基座302。具体地,第一输出端子321、第二输出端子322、中心输出端子323以十字形排列于电源转换模块341上,并可为例如弹簧针(POGO PIN)之型式,然并不局限与此。两个第一端子311、两个第二端子312及一个中心端子313间隔并对齐排列设置,且各自一端连接于电源转换模块341,另一端延伸出底座基座302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L-3所示)。
特别说明的是,电源转换模块341为交流转直流(AC to DC)电源转换模块34,并设在底座上绝缘壳体301及底座基座302之间,用以将来自转接基板13的交流电源信号转换成直流电源信号。此外,第二类型第一底座300L还包括四个磁性组件331,间隔设置于底座上绝缘壳体301中,并可透过磁力吸附对接物(未图示),以加强两者的连接固定,防止所述对接物易因松脱所导致的传输不稳定或信号终止。
请参阅图4M-1至图4M-3,图4M-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二类型第二底座300M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M-2为图4M-1之第二类型第二底座300M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M-3为图4M-1之第二类型第二底座300M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第二类型第二底座300M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301、磁性组件331、第一端子311、第二端子312、中心端子313、电源转换模块341、第一输出端子321、第二输出端子322、中心输出端子323及底座基座302。具体地,两个第一端子311、两个第二端子312及一个中心端子313间隔并对齐排列设置,且各自一端连接于电源转换模块341,另一端延伸出底座基座302以对接于转接基板13(如图4M-3所示)。
第二类型第二底座300M与第二类型第一底座300L的结构大致相同,两者都具有将交流电转直流电的电源转换模块及磁性组件。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类型第二底座300M中,第一输出端子321、第二输出端子322及中心输出端子323为圆形环状,并设在电源转换模块341,且磁性组件331亦为圆形环状,并设在底座上绝缘壳体301中,用以磁吸对接物,以确保稳固的对接。
请参阅图4N-1至图4N-3,图4N-1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第二类型第三底座300N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N-2为图4N-1之第二类型第三底座300N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4N-3为图4N-1之第二类型第三底座300N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第二类型第三底座300N包括底座上绝缘壳体301、第一端子311、第二端子312、中心端子313、电源转换模块341、第一输出端子321、第二输出端子322、中心输出端子323及底座基座302。第二类型第三底座300N与第二类型第二底座300M的结构大致相同,两者都具有将交流电转直流电的电源转换模块及磁性组件,但区别在于:第二类型第三底座300N的底座上绝缘壳体301的顶面与对接物对接的开口为圆形而非方型,其他相同构造于此不在复述。
如上所述,本申请底座模块结构100可容置多种规格的第一类型底座200及/或第二类型底座300,且为了提升用电安全,并有效控制每个底座(即插座)的运作,本申请底座模块结构100提供多种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6。请参阅图5至图7,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100的架构示意图,图6及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之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结构方块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申请底座模块结构100包括感测单元180,电性连接于第一类型底座200、第二类型底座300及控制模块18,以感测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之电流值、电压值及/或温度,并将取得的感测值传送至控制模块18。通过电流值、电压值及温度等感测值可以清楚了解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的使用状态。
特别说明的是,如图5所示,本申请的控制模块18可透过多种不同的控制信号进行控制。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8包括有线网络模块181、无线网络模块182、声音控制模块183及/或红外线控制模块184。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模块18可接收一种或多种上述模块的控制信号对开关装置16进行远程控制。具体地,有线网络模块181是通过有线传输方式传送有线信号,例如以太网络(Ethernet)或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无线网络模块182是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无线信号,例如Wi-Fi,4G或5G等无线信号。声音控制模块183是通过默认的声音信号进行控制。红外线控制模块184用以接收不可见光红外线的光信号。
续请参阅图5,本申请底座模块结构100的开关装置16电性连接交流电电源40及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且开关装置16可为机械式开关装置或电子式开关装置,在此并不特别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类型底座200通过对应的第n个交流电开关线路130AC-n连接于交流电开关线路130AC,再电连接于开关装置16。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第二类型底座300通过对应的第n个直流电开关线路130DC-n连接于直流电开关线路130DC,再通过电源转换模块341电连接于开关装置16。具体地,开关装置16可依据感测单元180所传送每个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插座)的感测值,通过控制模块18自动控制插座的工作状态。例如,当某一第一类型底座200或第二类型底座300的温度过高,则自动停止对所述底座传输电源信号,亦即,停止对所述底座提供电源。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者可采用上述多种控制信号切换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第一类型底座200或第二类型底座300所需的电压,或远程关闭任一底座的使用,以使底座模块结构100成为一种智能型排插,达到智能控制的效果,并可节能提升使用效能,进而解决传统排插仅具有单一控制,无法提升插座效能,且难以保障用电安全的问题。
请参阅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关装置16还包括多个单元开关161及一总开关163。具体地,多个单元开关161分别对应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设置,且单元开关161与总开关163的相同于上述实施例的开关装置16,于此不再复述。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单元开关161还包括一指示灯162,分别用以显示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的使用状态,例如,指示灯162为红色表示温度过高,或绿色表示电源导通装态,可依实际需求设定指示灯的表示方式。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总开关163包括切换部164,且切换部164暴露于底座模块结构100的第一壳体11(如图1C及图1D所示),以方便操作为控制整个底座模块结构100的开关。总开关163是用于提供交流电源信号到第一连接接口131及第二连接接口132。换言之,当总开关163关闭时,单元开关161则无法产生作用。通过单元开关161及指示灯162的设置可更灵活地控制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的运作。
续请参阅图6及图7,本申请底座模块结构100还包括显示模块17,电性连接于转接基板13及总开关163,并暴露于第一壳体11或第二壳体12,用以显示底作模块结构100的使用状态。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模块17可为液晶显示面板或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等可显示信息以供观看的显示面板,且显示模块17显示的信息包括每一第一类型底座200及第二类型底座300的电流值、电压值及/或温度等使用状态。
以上所述借由实施例说明本申请之特点,其目的在使熟习所述技术者能暸解本申请之内容并据以实施,而非限定本申请之专利范围,故凡其他未脱离本申请所揭示之技术思想所完成之等效修饰或修改,仍应包含在以下所述之申请专利范围中。

Claims (18)

1.一种底座模块结构,用于连接并提供电源给至少一第一类型底座或至少一第二类型底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包括至少一开孔;
第二壳体,接合于所述第一壳体,且所述第一壳体及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具有一连通所述开孔的容置空间;
转接基板,设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包括至少一第一连接接口或至少一第二连接接口,所述第一连接接口通过与所述第一类型底座的连接传送第一电源信号至外部装置,所述第二连接接口通过与所述第二类型底座的连接传送第二电源信号至外部装置;
开关装置,设在所述转接基板上,包括控制模块,用以控制所述转接基板之所述第一电源信号的传输或所述第二电源信号的传输;以及
线缆装置,所述线缆装置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转接基板,另一端电性连接于一外部电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感测单元,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类型底座、所述第二类型底座及/或所述控制模块,且所述感测单元用以传送所述第一类型底座及所述第二类型底座之电流值、电压值及/或温度至所述控制模块。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有线网络模块、无线网络模块、声音控制模块及/或红外线控制模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信号为交流电源信号,所述第二电源信号为直流电源信号,且所述第二类型底座包括电源转换模块,用以将来自所述转接基板的交流电源信号转换成直流电源信号。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装置包括电源线缆及对接连接器,且所述电源线缆的一端设有线缆连接器,其中所述对接连接器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转接基板,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电源线缆的线缆连接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装置包括电源线缆及端子台,所述电源线缆的一端设有线缆连接器,且所述端子台包括端子台端子,所述端子台端子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所述转接基板,其中所述转接基板透过所述端子台端子连接所述电源线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装置包括电源线缆及延伸出所述电源线缆的线缆导体,且所述线缆导体的一端焊接于所述转接基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装置还包括多个单元开关,分别对应所述第一类型底座及/或所述第二类型底座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单元开关还包括指示灯,分别用以显示所述第一类型底座及/或所述第二类型底座的使用状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装置还包括总开关,包括切换部,且所述切换部暴露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模块,电性连接于所述转接基板及所述总开关,并暴露于所述第一壳体或所述第二壳体,用以显示所述底座模块结构的使用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基板为电路板,且所述第一连接接口及所述第二连接接口以并联方式排列。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装置为机械式开关装置或电子式开关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底座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绝缘壳体及底座基座,及设于所述底座上绝缘壳体及所述底座基座之间的外环端子、内环端子及中心端子。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底座还包括第一间隔件及第二间隔件,且所述第一间隔件用于隔绝所述内环端子及所述外环端子,所述第二间隔件用于隔绝所述中心端子及所述内环端子。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底座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绝缘壳体及底座基座,及设于所述底座上绝缘壳体及所述底座基座之间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中心端子。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类型底座还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绝缘壳体及底座基座,及设于所述底座上绝缘壳体及所述底座基座之间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一环端子、第二环端子、第一间隔件、第二间隔件及中心端子,其中所述第一间隔件的外缘的部分设置有弹簧及定位滑块,所述底座上绝缘壳体的周缘具有多个定位凹槽,且所述底座上绝缘壳体可供转动,所述定位滑块于所述底座上绝缘壳体转动时干涉并嵌入于所述定位凹槽。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底座模块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类型底座包括相互连接的底座上绝缘壳体及底座基座,及设于所述底座上绝缘壳体及所述底座基座之间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中心端子、电源转换模块、第一输出端子、第二输出端子及中心输出端子,其中所述电源转换模块为交流转直流电源转换模块,且所述底座上绝缘壳体中间隔设置有多个磁性组件。
CN202321503593.4U 2023-01-19 2023-06-13 底座模块结构 Active CN22065238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363439879P 2023-01-19 2023-01-19
US63/439879 2023-01-1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52388U true CN220652388U (zh) 2024-03-22

Family

ID=898572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3593.4U Active CN220652388U (zh) 2023-01-19 2023-06-13 底座模块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52388U (zh)
TW (1) TWM647501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47501U (zh) 2023-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71597A (en) Power indicator light
US6431906B1 (en) Modular connectors with detachable line status indicators
US9559470B2 (en) Power extension wire
US8079878B2 (en) Combination electric plug assembly
TWM549981U (zh) 模組化可替換式插座結構
US9425566B2 (en) Power strip and cord thereof
CN214068945U (zh) 模块化可替换式插座结构
EP4333219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base
CN220652388U (zh) 底座模块结构
WO2011016036A1 (en) Modular electric socket assembly and assembly method therefor
CN204333449U (zh) 兼容板对板对接的插头及插座一体化式连接器
JP7431888B2 (ja) 交換可能なソケット装置
CN101814683B (zh) 旋转插座
JP3226533U (ja) スマート電気ソケット
US4019797A (en) System including household connector plug for split wire receptacle
US5803754A (en) Modified receptacle and plug for low voltage DC distribution
KR20150113058A (ko) 통신 모듈 어댑터
TWI636629B (zh) Extension cord socket with wireless charging
JPH1041031A (ja) ネットワーク集線装置
CN220021854U (zh) 一种具有多头输出的电源转接器
US5615103A (en) AC-DC adaptor/battery eliminator
CN211829432U (zh) 模块化电子开关及模块化电源插座
CN209844034U (zh) 一种模块化插座
CN217984671U (zh) 配电控制装置和配电系统
CN221041795U (zh) 一种智能插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