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50859U - 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50859U
CN220650859U CN202322082791.4U CN202322082791U CN220650859U CN 220650859 U CN220650859 U CN 220650859U CN 202322082791 U CN202322082791 U CN 202322082791U CN 220650859 U CN220650859 U CN 2206508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ck
chest
head
coil
coil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8279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荆京
李峥
张喆
陈硕
朱万琳
张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Lianying Intelligent Imag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Lianying Intelligent Imag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Lianying Intelligent Imag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Beijing Tiantan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Beijing Lianying Intelligent Imag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208279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508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508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508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包括头线圈单元和胸颈线圈单元。头线圈单元构造有容纳空腔,以及与容纳空腔相连通的开口,容纳空腔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头部,头线圈单元能够覆盖头部;胸颈线圈单元能够覆盖检测对象的颈部及颈部以下的至少一个部位;胸颈线圈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颈部段、过渡段和胸部段,颈部段被构造为曲面结构,以限定出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颈部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延伸;过渡段在第一方向上与颈部段呈角度设置,过渡段被构造为曲面结构,以限定出与第一凹槽相衔接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颈部与锁骨衔接的位置;胸部段在第一方向上与过渡段呈角度设置。

Description

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心脑科学领域的发展,学术界对心脑磁共振图像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心脏主动脉弓这个区域。心脏主动脉弓的结构复杂,上方连接颈动脉,两侧延伸出锁骨下动脉,下方是心脏和降主动脉。各个动脉距离人体表面的距离不等,脖颈几何复杂,给磁共振成像带来很多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中心脑磁共振线圈不能适用于几何结构复杂的脖颈动脉,导致成像困难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
一种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适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所述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包括:
头线圈单元,构造有容纳空腔,以及与所述容纳空腔相连通的开口,所述容纳空腔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头部,所述头线圈单元能够覆盖所述头部;
胸颈线圈单元,能够覆盖所述检测对象的颈部及颈部以下的至少一个部位;
所述胸颈线圈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
颈部段,被构造为曲面结构,以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检测对象的颈部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过渡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颈部段呈角度设置,所述过渡段被构造为曲面结构,以限定出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衔接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容纳所述检测对象的颈部与锁骨衔接的位置;
胸部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过渡段呈角度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部段、所述过渡段均包括柔性主体,且所述颈部段的部分被置于所述容纳空腔内,所述过渡段设置在所述容纳空腔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与所述颈部段衔接处,以及所述过渡段与所述胸部段衔接处被构造为曲面。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部段远离所述过渡段的端部构造有一向靠近所述过渡段的方向凹陷的缺口,所述缺口用于避让所述检测对象的颈部与下颌部衔接的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头线圈单元包括:
下半部,形成有下腔体;
上半部,一体化或可拆卸设置在所述下半部上,所述上半部形成有上腔体,所述上腔体、所述下腔体形成所述容纳空腔;
所述上半部的边缘设置有避让口,所述颈部段自所述避让口对应的所述容纳空腔区域延伸至所述容纳空腔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胸颈线圈单元包括:
柔性防护层,被配置为由柔性可形变材料成型的结构;
线圈单元,附着于所述柔性防护层内,所述线圈单元包括沿所述颈部向胸部依次设置的均包含多个柔性导线线圈的第一线圈组、第二线圈组和第三线圈组,所述第一线圈组、所述第二线圈组和所述第三线圈组中的所述柔性导线线圈的尺寸依次增大;所述第一线圈组、所述第二线圈组以及所述第三线圈组的密度依次减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胸颈线圈单元还包括线缆,所述柔性防护层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线缆,所述线缆的一端与所述线圈单元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电源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柔性防护层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
陷波器,与所述线圈单元电连接;
放大器,与所述陷波器电连接,所述放大器与所述放大器电连接。
一种扫描系统,其包括如上所述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所述扫描系统还包括:
床体,所述头线圈单元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床体,所述床体上设置有与电源相连接的插座,所述头线圈单元和所述胸颈线圈单元与所述插座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座包括:
第一插座,所述床体朝向所述头线圈单元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插座,所述第一插座用于与所述头线圈单元上的插头插接;
第二插座,所述床体邻近所述胸颈线圈单元的颈部附近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插座,所述第二插座用于与所述胸颈线圈单元上的插头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其中,头线圈单元中的容纳空腔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头部,头线圈单元上的开口用于为检测对象的身体部位提供穿过的空间,头线圈单元能够覆盖头部,以使得在对检测对象的头部进行扫描时接收信号而将胸颈线圈单元120设置成沿着第一方向A依次连接的颈部端、过渡段122和胸部段123以使得的各个段位能够适应人体工学的几何结构,从而使得胸颈线圈更加服帖。以使得胸颈线圈能够与检测对象的身体结构相吻合,从而保证胸颈线圈单元的贴附性,从而满足各个动脉的扫描需求。如此设置,能够提高了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的覆盖范围,保证了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的贴附性,降低了扫描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扫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扫描系统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扫描系统的胸颈线圈单元的外部轮廓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扫描系统的胸颈线圈单元中的柔性导线线圈的分布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扫描系统的胸颈线圈单元中的柔性导线线圈的另一分布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扫描系统的胸颈线圈单元中整体示意图。
附图标记:
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头线圈单元110;胸颈线圈单元120;颈部段121;缺口1211;过渡段122;胸部段123;柔性防护层124;第一线圈组125;柔性导线线圈1251;第二线圈组126;第三线圈组127;线缆128;陷波器129;放大器130;
床体200;第一插座210;第二插座220;
第一方向X;第二方向Y。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扫描系统,这种扫描系统可以为核磁共振设备。在本实用新型中以扫描系统为核磁共振设备为例进行说明。通常情况下在核磁共振设备包括主体、床体、计算机单元等。磁体、梯度线圈、发射射频线圈等设于主体内,其中发射射频线圈用于发射射频信号,并将射频能量传递到检测对象的原子核中。当然,核磁共振设备还包括接收射频线圈,主要用于接收射频信号,并传输到后级的射频单元中进行处理。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扫描系统中包括如下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
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包括头线圈单元110和胸颈线圈单元120。头线圈单元110构造有容纳空腔,以及与容纳空腔相连通的开口,容纳空腔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头部,头线圈单元110能够覆盖头部;胸颈线圈单元120能够覆盖检测对象的颈部以及颈部以下的至少一个部位;胸颈线圈单元120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颈部段121、过渡段122和胸部段123。颈部段121被构造为曲面结构,以限定出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颈部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沿第一方向延伸;过渡段122在第一方向上与颈部段121呈角度设置,过渡段122被构造为曲面结构,以限定出与第一凹槽相连通的第二凹槽,第二凹槽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颈部与锁骨衔接的位置;胸部段123在第一方向上与过渡段122呈角度设置。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其中头线圈单元110中的容纳空腔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头部,头线圈单元110上的开口用于为检测对象的身体部位提供穿过的空间,头线圈单元110能够覆盖头部,以使得在对检测对象的头部进行扫描时接收信号。而将胸颈线圈单元120设置成沿着第一方向A依次连接的颈部端、过渡段122和胸部段123以使得的各个段位能够适应人体工学的几何结构,从而使得胸颈线圈更加服帖。使得胸颈线圈能够与检测对象的身体结构相吻合,从而保证胸颈线圈的贴附性,从而满足各个动脉的扫描需求。如此设置,能够提高了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的覆盖范围,保证了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的贴附性,降低了扫描难度。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适用于头部至胸部部位的扫描中,主要用于接收检测对象的组织的核磁共振信号。其中,头线圈单元110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线圈,可以为马鞍形线圈、环(loop)形线圈、矩形线圈、蝶形线圈或者正交线圈等形成的接收阵列。通过壳体的形状可限定出如上所述的容纳空间。
头线圈单元110包括上半部和下半部。其中,下半部形成有下腔体;上半部,一体化或可拆卸设置在下半部上,所述上半部形成有上腔体,上腔体、下腔体形成容纳空腔。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检测对象也就是待检者的头部伸入至容纳空腔内,可将壳体设置成可开合的形式。当需要对检测对象进行检测时,打开壳体,使得容纳空间的上方处于敞开状态,检测对象的头部进入容纳空间后,可将壳体的上方闭合,以便于接收核磁共振信号。具体地,头线圈单元110的壳体与扫描系统的床体200通过可拆卸连接。而胸颈线圈由于其本身是可柔软变形的,因此能够贴附于检测对象的表面,在对检测对象进行检测时,只需要覆盖于检测对象的颈部至胸部即可。
颈部段121的部分被置于容纳空腔内,过渡段122设置在容纳空腔外。在一个实施例中,上半部与下半部为一体化设计。上半部的边缘设置有避让口,颈部段121自避让口对应的容纳空腔区域延伸至容纳空腔外。
上半部还可设置有开窗,容纳空腔外的光线能够通过开窗被检测对象感受到。在一个实施例中,可在主体外设置投影仪,通过该投影仪能够向主体的扫描腔内投影影视动画、抚慰光线、提示信息等,这些交互信息被检测对象感知能够起到安抚情绪或者与检测对象交互的目的。进一步的,检测对象能感受到较大的视野范围,能够减小幽闭恐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A为当将胸颈线圈覆盖于检测对象上时,沿着检测对象的高度方向为第一方向A。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颈部段121、所述过渡段122均包括柔性主体,且所述颈部段121的部分被置于所述容纳空腔内,所述过渡段122设置在所述容纳空腔外。可以理解的是,颈部段121、过渡段122和胸部段123均由柔软可变形的材质通过缝制拼接而成。而将胸颈线圈120的颈部段121、过渡段122设置为能够柔性变形的结构,使得胸颈线圈120能够与检测对象的身体结构相吻合,从而保证胸颈线圈单元的贴附性,从而满足各个动脉的扫描需求。而将胸颈线圈单元120设置成沿着第一方向A依次连接的颈部端、过渡段122和胸部段123以使得的各个段位能够适应人体工学的几何结构,从而使得胸颈线圈更加服帖。
而将颈部段的部分被设置在容纳腔体内,将过渡管设置在容纳腔体外,以使得颈部段与头线圈单元中的线圈能够接收到检测对象的头部和颈部的所有组织中的磁共振信号,以覆盖所有的检测组织,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具体地,将颈部段121设置为曲面结构,以使得曲面结构限定出的第一凹槽刚好能够与检测对象的颈部相吻合。进一步地,第一凹槽为U型槽。根据人体工学的几何结构可知,人体的颈部从头部到锁骨是逐渐增大的过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凹槽的槽径设置为从远离过渡段122的一端到靠近过渡段122的一端逐渐增大的形式。
而由于人体的颈部和锁骨衔接的位置是具有一定角度的,因此将过渡段122与颈部段121在第一方向上呈角度设置,以适应人体结构特征的角度变化。相应地,颈部与锁骨衔接的位置也大致为弧面状的。因此将过渡段122也设置为曲面结构,以使得曲面结构限定出的第二凹槽能够与人体相服帖。具体地,第二凹槽的槽径也设置为从靠近颈部段121的一端向靠近胸部段123的一端逐渐增大的形式,以使得过渡段122能够更好地与颈部和锁骨衔接的位置相吻合。而由于锁骨和胸部之间也有一定的角度,因此将过渡段122与颈部段121在第一方向A呈角度设置,以更好地与人体的结构相吻合,从而提高胸颈线圈与检测对象的贴附性,进而提高扫描成像的质量。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过渡段122与颈部段121衔接处,以及过渡段122与胸部段123衔接处被构造为曲面。如此设置,一方面能够提高胸颈线圈与人体的贴附性,另一方面,当将胸颈线圈覆盖于人体时,不会因为存在棱角对人体产生不适,从而可提高使用时人体的舒适性。
如图3所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颈部段121远离过渡段122的端部构造有一向靠近过渡段122的方向凹陷的缺口1211,缺口1211用于检测对象的颈部与下颌部衔接的位置相吻合。如此设置,使得缺口1211能够避让颈部与下颌部衔接的位置,从而使得缺口1211两侧的位置能够延伸至耳朵下方的位置,从而提高颈部段121与颈部的贴附性,进而提高覆盖面积。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胸颈线圈单元120包括柔性防护层124和线圈单元,柔性防护层124被配置为由柔性可形变材料成型的结构;线圈单元附着于柔性防护层124内,线圈单元包括沿颈部向胸部依次设置的均包含多个柔性导线线圈1251的第一线圈组125、第二线圈组126和第三线圈组127,第一线圈组125、第二线圈组126和第三线圈组127中的柔性导线线圈1251的尺寸依次增大。
将柔性防护层124设置为由柔性可变形材料成型的结构,使得胸颈线圈单元120的整体结构为柔软可变形的结构,从而使得使用时能够更好地贴附于人体,从而使得胸颈线圈单元120的使用范围更广。而将胸颈线圈单元120中的电路设置为柔性导线线圈1251,有利于提高胸颈线圈单元120的柔软性。柔性导电线形成的回路能用于接收磁共振信号,从而使得胸颈线圈单元120贴附至检测对象的受检部位后,就能利用该磁共振用射频线圈完成对检测对象的扫描成像。而将第一线圈组125、第二线圈组126和第三线圈组127中的柔性导线线圈1251的尺寸设置成依次增大的形式,以适应人体动脉与人体的深度变化。具体地,由于柔性导线线圈1251的尺寸越大,其穿透深度越深。因此,第一线圈组125中的柔性导线线圈1251的单元尺寸设置的较小,是因为第一线圈组125大致覆盖颈动脉和锁骨下动脉,此处动脉离人体表面较近。第二线圈组126大致覆盖心脏主动脉弓,其体积较大,位置较深,对应的柔性导线线圈1251单采用中等的尺寸。第三线圈组127覆盖心脏,需要最深的信号穿透深度,所以对应的柔性导线线圈1251也是最大的尺寸。
第一线圈组125、第二线圈组126以及第三线圈组127的密度依次减小。由于第一线圈组125中的柔性导线线圈1251的尺寸较小,为了使得柔性导线线圈1251能够覆盖所有的组织表面,因此需要将第一线圈组125中的柔性导线线圈1251的密度设置的大一些。相应地,第三线圈组127中的柔性导线线圈1251的尺寸较大,为了降低因线圈重叠导致的成像质量下降,因此将第三线圈组127中的柔性导线线圈1251的密度设置的小一些。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组125、第二线圈组126和第三线圈组127中相邻的两个柔性导线线圈1251的一部分相互重叠。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线圈的覆盖效果,使得整个线圈能够接收到待检部位的所有的组织中核磁共振信号。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胸颈线圈单元120还包括线缆128,柔性防护层124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线缆128,线缆128的一端与线圈单元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电源电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方向B是指当将胸颈线圈单元120覆盖于检测对象时,沿着检测对象的左右两侧的方向。而在柔性防护层124沿第二方向B的两侧均设置线缆128,出线布局紧凑,利用患者平躺时肩部两侧和上方的空间连接到病床,以便于将线圈与电源连接,而且使用时更加方便。
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柔性防护层124沿第二方向B的两侧均设置有陷波器129和放大器130,陷波器129与线圈单元电连接;放大器130与陷波器129电连接,放大器130与放大器130电连接。将陷波器129和放大器130设置在柔性防护层124的外部,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胸颈线圈的柔软性能,使得胸颈线圈更加服帖;另一方面,使得胸颈线圈更加平整,不会凹凸不平,从而提高使用时的舒适性。而在胸颈线圈单元120中设置放大器130用于提高胸颈线圈的信噪比,较少外界干扰的相对影响,从而提高成像质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扫描系统,其包括如上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扫描系统还包括床体200,头线圈单元110可拆卸地连接于床体200,床体200上设置有与电源相连接的插座,头线圈单元110和胸颈线圈单元120与插座电连接。
在扫描系统中实用如上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而将胸颈线圈单元120设置成沿着第一方向A依次连接的颈部端、过渡段122和胸部段123以使得的各个段位能够适应人体工学的几何结构,以使得胸颈线圈能够与检测对象的身体结构相吻合,从而保证胸颈线圈的贴附性,从而满足各个动脉的扫描需求。如此能够提高了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的覆盖范围,保证了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100的贴附性,降低了扫描难度。
具体地,在床体200上设置有与头线圈单元110相卡接的卡接槽,安装时,将头线圈单元110推入至床体200上的卡接槽内并卡接,即可实现头线圈单元110与床体200的连接。将头线圈单元110和胸颈线圈单元120中的插头与床体200上的插座插接,即可实现头线圈单元110和胸颈线圈单元120与外部电源的电连接。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座包括第一插座210和第二插座220。床体200朝向头线圈单元110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插座210,第一插座210用于与头线圈单元110上的插头插接;床体200邻近胸颈线圈单元120的颈部附近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插座220,第二插座220用于与胸颈线圈单元120上的插头插接。具体地,第一插座210为设置在床头左右两侧的平推插座,这种平推插座专用于连接头线圈单元110。第二插座220为设置在床头两侧,但相对于第一插座210更靠近床尾的位置。这两个插座用于与胸颈线圈单元120中的插头插接。如此设置,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床头插头,避免使用较长的线缆128插接至床尾,导致线缆128与人体干涉及信号的损失。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适用于磁共振成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包括:
头线圈单元,构造有容纳空腔,以及与所述容纳空腔相连通的开口,所述容纳空腔用于容纳检测对象的头部,所述头线圈单元能够覆盖所述头部;
胸颈线圈单元,能够覆盖所述检测对象的颈部以及颈部以下的至少一个部位;
所述胸颈线圈单元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的:
颈部段,被构造为曲面结构,以限定出用于容纳所述检测对象的颈部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过渡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颈部段呈角度设置,所述过渡段被构造为曲面结构,以限定出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衔接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容纳所述检测对象的颈部与锁骨衔接的位置;
胸部段,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与所述过渡段呈角度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段、所述过渡段均包括柔性主体,且所述颈部段的部分被置于所述容纳空腔内,所述过渡段设置在所述容纳空腔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与所述颈部段衔接处,以及所述过渡段与所述胸部段衔接处被构造为曲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颈部段远离所述过渡段的端部构造有一向靠近所述过渡段的方向凹陷的缺口,所述缺口用于避让所述检测对象的颈部与下颌部衔接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线圈单元包括:
下半部,形成有下腔体;
上半部,一体化或可拆卸设置在所述下半部上,所述上半部形成有上腔体,所述上腔体、所述下腔体形成所述容纳空腔;
所述上半部的边缘设置有避让口,所述颈部段自所述避让口对应的所述容纳空腔区域延伸至所述容纳空腔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颈线圈单元包括:
柔性防护层,被配置为由柔性可形变材料成型的结构;
线圈单元,附着于所述柔性防护层内,所述线圈单元包括沿所述颈部向胸部依次设置的均包含多个柔性导线线圈的第一线圈组、第二线圈组和第三线圈组,所述第一线圈组、所述第二线圈组和所述第三线圈组中的所述柔性导线线圈的尺寸依次增大;所述第一线圈组、所述第二线圈组以及所述第三线圈组的密度依次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胸颈线圈单元还包括线缆,所述柔性防护层沿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线缆,所述线缆的一端与所述线圈单元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电源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防护层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侧均设置有:
陷波器,与所述线圈单元电连接;
放大器,与所述陷波器电连接,所述放大器与所述放大器电连接。
9.一种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所述扫描系统还包括:
床体,所述头线圈单元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床体,所述床体上设置有与电源相连接的插座,所述头线圈单元和所述胸颈线圈单元与所述插座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扫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包括:
第一插座,所述床体朝向所述头线圈单元的一端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插座,所述第一插座用于与所述头线圈单元上的插头插接;
第二插座,所述床体邻近所述胸颈线圈单元的颈部附近的两侧均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插座,所述第二插座用于与所述胸颈线圈单元上的插头插接。
CN202322082791.4U 2023-08-03 2023-08-03 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 Active CN2206508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82791.4U CN220650859U (zh) 2023-08-03 2023-08-03 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82791.4U CN220650859U (zh) 2023-08-03 2023-08-03 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50859U true CN220650859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92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82791.4U Active CN220650859U (zh) 2023-08-03 2023-08-03 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508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08458B (zh) 用于mr成像的颈部射频线圈的系统和方法
US6895281B1 (en) Inductive coil apparatus for bio-medical telemetry
US6163717A (en) Open structure breast coil and support arrangement for interventional MRI
US6922176B2 (en) Belt coil as transmitter/receiver antenna in a transponder apparatus
US20120126814A1 (en) Pediatric coil assembly
US20130085402A1 (en) ECG Leadwire System With Noise Suppression And Related Methods
US10247791B2 (en) System for converting audio signals to wireless audio signals in a medical imaging environment
US6144203A (en) Coil harness assembly for interventional MRI application
US5143068A (en) Flexible and curved radio frequency (RF) coil for the human shoulder f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US20200408860A1 (en) Systems for a radio frequency coil assembly
BR112015005228A2 (pt) conjunto de pad eletrodos
US20180271372A1 (en) Magnetic resonance compatible ultrasound probe
JP2014176663A (ja) 遠隔計測用ドッキングステーション
US20160349336A1 (en) Head coil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CN220650859U (zh) 头颈胸联合射频线圈及扫描系统
JP5894072B2 (ja) Rf受信コイ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磁気共鳴イメージング装置
US20030033675A1 (en) Medical procedure table pad
US20050124898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solating a catheter interface
CN110301916B (zh) 一种用于引导聚焦超声诊治脑病的磁共振成像线圈装置
Wolfman et al. Simultaneous MR imaging of both breasts using a dedicated receiver coil.
CN220475462U (zh) 超声探头无线充电装置、无线超声探头及超声诊断仪
CN113253171B (zh) 用于磁共振乳腺成像的射频线圈装置
CN217390704U (zh) 一张用于磁共振放疗模拟定位的检查床板
CN218158301U (zh) 颈动脉线圈装置、颈动脉线圈组件及头颈线圈组件
US11519980B2 (en) Contoured radio frequency coil assemblies for a magnetic resonance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