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05838U - 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05838U
CN220605838U CN202321993688.9U CN202321993688U CN220605838U CN 220605838 U CN220605838 U CN 220605838U CN 202321993688 U CN202321993688 U CN 202321993688U CN 220605838 U CN220605838 U CN 2206058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generation
photovoltaic power
gear
generation device
fishing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9368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姜强
黄炳忠
陆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dong Xinsheng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dong Xinsheng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dong Xinsheng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dong Xinsheng New Ener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9368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058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058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058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包括光伏发电主体,所述光伏发电主体底端设置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底端转动连接有放置座,所述放置座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端一侧设置有连接框架,所述连接框架内侧顶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设置有第三齿轮;通过设计了光伏发电主体、连接盘、放置座、支撑脚、转杆、连接板、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旋转杆、电机、连接框架、齿条、弧形挡条,使得人员可以根据阳光照射的角度,调整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的朝向,使得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可以充分地接收阳光的照射,有效的提高了发电的效率。

Description

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渔光互补”是指渔业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在鱼塘水面上方架设光伏板阵列,光伏板下方水域可以进行鱼虾养殖,光伏阵列还可以为养鱼提供良好的遮挡作用,形成“上可发电、下可养鱼”的发电新模式,在渔光互补的模式下,需要使用光伏发电装置,但是现有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为固定式连接,无法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光伏发电装置在进行光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时,效率较低,为此我们提出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通过设计了光伏发电主体、连接盘、放置座、支撑脚、转杆、连接板、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旋转杆、电机、连接框架、齿条、弧形挡条,使得人员可以根据阳光照射的角度,调整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的朝向,使得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可以充分地接收阳光的照射,有效的提高了发电的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包括光伏发电主体,所述光伏发电主体底端设置有连接盘,所述连接盘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底端转动连接有放置座,所述放置座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顶端一侧设置有连接框架,所述连接框架内侧顶端设置有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设置有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底端均设置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底端与连接板为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盘一侧表面开设有与第一齿轮相适配的齿条,且所述连接盘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弧形挡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放置座底端表面设置有支撑脚,所述支撑脚的数量共设置有四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驱鸟组件,所述驱鸟组件包括圆形盒,所述圆形盒处于光伏发电主体顶端,所述圆形盒内侧中部设置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表面底部设置有空心管,且所述固定杆顶端转动连接有立杆,所述立杆一侧设置有风板,且所述立杆底端中部设置有吊绳,所述吊绳底端设置有铁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是第二齿轮直径的两倍,所述第二齿轮的直径是第三齿轮直径的两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连接框架底端与连接板为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框架的截面呈C字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空心管的数量共设置有十二个,十二个所述空心管呈等距离环形分布于固定杆表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计了光伏发电主体、连接盘、放置座、支撑脚、转杆、连接板、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旋转杆、电机、连接框架、齿条、弧形挡条,使得人员可以根据阳光照射的角度,调整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的朝向,使得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可以充分地接收阳光的照射,有效的提高了发电的效率。
通过设计了驱鸟组件,使得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放置在外界环境中时,自然界的风可以带动风板围绕立杆进行转动,同时带动铁杆在空心管表面滑动,并发生声响,具有驱鸟的效果,使得鸟类不会停留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上面排泄粪便,可以保持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表面的整洁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1、光伏发电主体;2、连接盘;3、放置座;4、支撑脚;5、转杆;6、连接板;7、第一齿轮;8、第二齿轮;9、第三齿轮;10、旋转杆;11、电机;12、连接框架;13、齿条;14、弧形挡条;15、圆形盒;16、固定杆;17、立杆;18、风板;19、吊绳;20、铁杆;21、空心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实施例
如图1、图2所示,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包括光伏发电主体1,光伏发电主体1底端设置有连接盘2,连接盘2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转杆5,转杆5底端转动连接有放置座3,放置座3一侧设置有连接板6,连接板6顶端一侧设置有连接框架12,连接框架12内侧顶端设置有电机11,电机11输出端设置有第三齿轮9,第三齿轮9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8,第二齿轮8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7,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第三齿轮9底端均设置有旋转杆10,旋转杆10底端与连接板6为转动连接,连接盘2一侧表面开设有与第一齿轮7相适配的齿条13,且连接盘2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弧形挡条14,放置座3底端表面设置有支撑脚4,支撑脚4的数量共设置有四个;
当需要将光伏发电主体1旋转一百八十度时,首先将电机11通电开启,电机11带动第三齿轮9顺时针转动,第三齿轮9通过第二齿轮8的作用,使得第一齿轮7同时顺时针转动,第一齿轮7转动的过程中,通过齿条13的作用下,使得连接盘2发生转动,连接盘2在弧形挡条14的限位作用下,转动一百八十度,之后人员将电机11关闭,完成对光伏发电主体1的转动操作;现有的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为固定式连接,无法根据太阳的照射角度发生变化,使得光伏发电装置在进行光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时,效率较低;通过设计了光伏发电主体1、连接盘2、放置座3、支撑脚4、转杆5、连接板6、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第三齿轮9、旋转杆10、电机11、连接框架12、齿条13、弧形挡条14,使得人员可以根据阳光照射的角度,调整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的朝向,使得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可以充分地接收阳光的照射,有效的提高了发电的效率。
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请如图1、图3所示,还包括驱鸟组件,驱鸟组件包括圆形盒15,圆形盒15处于光伏发电主体1顶端,圆形盒15内侧中部设置有固定杆16,固定杆16表面底部设置有空心管21,且固定杆16顶端转动连接有立杆17,立杆17一侧设置有风板18,且立杆17底端中部设置有吊绳19,吊绳19底端设置有铁杆20;
通过设计了驱鸟组件,使得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放置在外界环境中时,自然界的风可以带动风板18围绕立杆17进行转动,同时带动铁杆20在空心管21表面滑动,并发生声响,具有驱鸟的效果,使得鸟类不会停留在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上面排泄粪便,可以保持渔光互补光伏发电装置表面的整洁度。
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请如图1所示,第一齿轮7的直径是第二齿轮8直径的两倍,第二齿轮8的直径是第三齿轮9直径的两倍;使得第三齿轮9的转速是第一齿轮7转速的四倍,保证了第一齿轮7可以缓缓地进行转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请如图2所示,连接框架12底端与连接板6为固定连接,且连接框架12的截面呈C字形;使得连接框架12可以牢牢地固定在连接板6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例公开了,请如图3所示,空心管21的数量共设置有十二个,十二个空心管21呈等距离环形分布于固定杆16表面;使得铁杆20撞击空心管21时,声音更加密集,驱鸟的效果更佳。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6)

1.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包括光伏发电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发电主体(1)底端设置有连接盘(2),所述连接盘(2)底端中部固定连接有转杆(5),所述转杆(5)底端转动连接有放置座(3),所述放置座(3)一侧设置有连接板(6),所述连接板(6)顶端一侧设置有连接框架(12),所述连接框架(12)内侧顶端设置有电机(11),所述电机(11)输出端设置有第三齿轮(9),所述第三齿轮(9)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8),所述第二齿轮(8)一侧啮合连接有第一齿轮(7),所述第一齿轮(7)、第二齿轮(8)、第三齿轮(9)底端均设置有旋转杆(10),所述旋转杆(10)底端与连接板(6)为转动连接,所述连接盘(2)一侧表面开设有与第一齿轮(7)相适配的齿条(13),且所述连接盘(2)另一侧表面设置有弧形挡条(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座(3)底端表面设置有支撑脚(4),所述支撑脚(4)的数量共设置有四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鸟组件,所述驱鸟组件包括圆形盒(15),所述圆形盒(15)处于光伏发电主体(1)顶端,所述圆形盒(15)内侧中部设置有固定杆(16),所述固定杆(16)表面底部设置有空心管(21),且所述固定杆(16)顶端转动连接有立杆(17),所述立杆(17)一侧设置有风板(18),且所述立杆(17)底端中部设置有吊绳(19),所述吊绳(19)底端设置有铁杆(2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7)的直径是第二齿轮(8)直径的两倍,所述第二齿轮(8)的直径是第三齿轮(9)直径的两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框架(12)底端与连接板(6)为固定连接,且所述连接框架(12)的截面呈C字形。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管(21)的数量共设置有十二个,十二个所述空心管(21)呈等距离环形分布于固定杆(16)表面。
CN202321993688.9U 2023-07-27 2023-07-27 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 Active CN2206058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93688.9U CN220605838U (zh) 2023-07-27 2023-07-27 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93688.9U CN220605838U (zh) 2023-07-27 2023-07-27 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05838U true CN220605838U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824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93688.9U Active CN220605838U (zh) 2023-07-27 2023-07-27 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058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07727B (zh) 一种方形网箱辅助管理装置
CN207897692U (zh) 一种网箱养殖装置
CN207070771U (zh) 一种户外太阳能灭蚊虫装置
CN112146035A (zh) 一种公园用带灭蚊功能的照明装置
CN110402716A (zh) 一种用于智慧城市的防暴晒的绿化墙
CN206776236U (zh) 一种具有物理防虫功能的新能源温室
CN220605838U (zh) 基于渔光互补的光伏发电装置
CN206547730U (zh) 一种节能环保型驱鸟器
CN113080133A (zh) 一种鱼塘用多功能清理装置
CN205755925U (zh) 一种太阳能供电的塔式花草育苗装置
CN112400971A (zh) 一种水产品晾晒设备
CN209030870U (zh) 一种海洋养殖网箱
CN207653291U (zh) 一种具有方便清理鸡粪便的通风型养鸡大棚
CN111387171B (zh) 一种水果种植用驱鸟装置
CN212345095U (zh) 一种输配电线路驱鸟装置
CN211153411U (zh) 种养一体化装置
CN210869520U (zh) 一种基于生态农业的水稻种植用捕虫装置
CN207665856U (zh) 一种光伏发电园林灭蚊灯
CN217958363U (zh) 一种用于冬季鱼苗繁殖的保温大棚
CN210202575U (zh) 一种旋转式太阳能种植设备
CN206651127U (zh) 一种温室遮阳系统
CN220422690U (zh) 一种农牧棚屋顶结构架
CN220754771U (zh) 具有自清洁渔光互补光伏组件
CN219893951U (zh) 一种燕窝果种植补光结构
CN110663612A (zh) 具有自清洁功能的扇贝养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