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88871U - 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88871U
CN220588871U CN202322227455.4U CN202322227455U CN220588871U CN 220588871 U CN220588871 U CN 220588871U CN 202322227455 U CN202322227455 U CN 202322227455U CN 220588871 U CN220588871 U CN 2205888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ushion
frame
main frame
rotating
cushion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2745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步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Daw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an Da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an Daw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an Da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2745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888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888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888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包括底座、主架、坐垫架、驱动机构、坐垫、背垫架和背垫;所述主架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坐垫架端部可转动设置在主架上;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主架上,所述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与坐垫架连接并驱使坐垫架端部沿着主架转动;所述坐垫设置在坐垫架上;所述背垫架包括转动杆及支撑杆,所述转动杆端部可转动设置在坐垫架中部,所述支撑杆上端与转动杆中部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下端与主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背垫设置在转动杆上并随转动杆同步转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坐垫及背垫,在使用时,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上,使用者背部靠在背垫上,坐垫和背垫同时转动,从而实现使用者缓慢切换成倒立状态,倒立效果更佳。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倒立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
背景技术
现代人有诸多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低头使用手机、瘫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翘脚,或是上班族久坐于办公桌前,均可能导致脊椎侧弯、脊椎受压迫,或是肌肉酸痛等情形。为了解决上述情形,倒立机应运而生,倒立机是用以辅助将人体进行倒立,通过倒立能将平常不容易送达头部的血液连至大脑,携带养分与氧气的血液有助于增强记忆,消除脑部疲劳;有助于缓解背部脊椎和韧带的压力,消除疲劳,放松全身肌肉。
现有技术中的倒立机包括一平板,平板中部设置转动机构,使用时,使用者先躺在平板上,然后转动机构驱使平板转动以带动使用者同步转动,实现使用者倒立。然而,使用者直接平躺在平板上,然后平板转动,使用者的大脑在下降过程中,能够翻转的角度最多只能是90°,这样对脑部血液的循环过程并不能达到最佳化。有鉴于此,本发明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其通过设置坐垫及背垫,在使用时,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上,使用者背部靠在背垫上,坐垫和背垫同时转动,从而实现使用者缓慢切换成倒立状态,倒立效果更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包括底座、主架、坐垫架、驱动机构、坐垫、背垫架和背垫;
所述主架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坐垫架端部可转动设置在主架上;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主架上,所述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与坐垫架连接并驱使坐垫架端部沿着主架转动;所述坐垫设置在坐垫架上;所述背垫架包括转动杆及支撑杆,所述转动杆端部可转动设置在坐垫架中部,所述支撑杆上端与转动杆中部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下端与主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背垫设置在转动杆上并随转动杆同步转动。
进一步,所述主架上端外侧设置第一转动座,所述第一转动座与坐垫架端部连接,所述主架上端内侧设置第二转动座,所述第二转动座与支撑杆下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坐垫架一侧设置第一扶手,所述坐垫架另一侧设置第二扶手。
进一步,所述坐垫架底部设置套管,所述套管上可伸缩设置脚钩伸缩机构。
进一步,所述脚钩伸缩机构包括伸缩管、第一泡棉、第二泡棉、第三泡棉和调节器,所述伸缩管一端可伸缩设置在套管内,所述第一泡棉固定在伸缩管上,所述第二泡棉设置在伸缩管上,所述调节器设置在伸缩管上,所述第三泡棉与调节器连接并由调节器驱使其靠近或者远离第二泡棉。
进一步,所述套管底部设置第三连接座,所述第三连接座与驱动机构的活动端连接。
进一步,所述伸缩管上设置多个定位孔,所述套管侧部设置旋钮,所述旋钮包括旋转端及插入端,所述插入端与旋转端连接并由旋转端带动转动以插入一定位孔内。
进一步,所述转动杆中部设置第四转动座,所述第四转动座与支撑杆上端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一,在使用时,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上,使用者背部靠在背垫上,此时背垫与坐垫形成一角度,背垫不与坐垫平行,然后坐垫架由驱动机构驱使其沿着主架转动,坐垫架转动时,带动坐垫同步转动,同时,坐垫架转动时,还带动转动杆转动,从而使得背垫同步转动,如此,背垫和坐垫同时转动,使得背垫和坐垫形成的角度逐渐增大,直至背垫和坐垫平行,因此,在使用时,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上,使用者背部靠在背垫上,坐垫和背垫同时转动,从而实现使用者缓慢切换成倒立状态,倒立效果更佳。
二,通过设置第一转动座,便于驱动机构驱使坐垫架沿着第一转动座转动。通过设置第二转动座,便于支撑杆转动,从而便于调节转动杆所在的平面与主架所在平面的角度。
三,通过设置第一扶手和第二扶手,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上及背部靠在背垫上后,使用者的一只手可以抓住第一扶手,使用者的另一只手可以抓住第二扶手,然后再进行倒立,使得倒立过程更为安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坐垫及背垫,在使用时,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上,使用者背部靠在背垫上,坐垫和背垫同时转动,从而实现使用者缓慢切换成倒立状态,倒立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电动倒立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电动倒立机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电动倒立机中间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折叠电动倒立机倒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底座1、主架2、第一转动座21、第二转动座22、坐垫架3、第一扶手31、第二扶手32、套管33、第三连接座331、旋钮332、驱动机构4、坐垫5、背垫架6、转动杆61、第四转动座611、支撑杆62、背垫7、脚钩伸缩机构8、伸缩管81、定位孔811、第一泡棉82、第二泡棉83、第三泡棉84、调节器8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包括底座1、主架2、坐垫架3、驱动机构4、坐垫5、背垫架6和背垫7;主架2设置在底座1上;坐垫架3端部可转动设置在主架2上;驱动机构4设置在主架2上,驱动机构4的活动端与坐垫架3连接并驱使坐垫架3端部沿着主架2转动;坐垫5设置在坐垫架3上;背垫架6包括转动杆61及支撑杆62,转动杆61端部可转动设置在坐垫架3中部,支撑杆62上端与转动杆61中部可转动连接,支撑杆62下端与主架2可转动连接;背垫7设置在转动杆61上并随转动杆61同步转动。
这样,本实用新型涉及的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在使用时,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5上,使用者背部靠在背垫7上,此时背垫7与坐垫5形成一角度,背垫7不与坐垫5平行,然后坐垫架3由驱动机构4驱使其沿着主架2转动,坐垫架3转动时,带动坐垫5同步转动,同时,坐垫架3转动时,还带动转动杆61转动,从而使得背垫7同步转动,如此,背垫7和坐垫5同时转动,使得背垫7和坐垫5形成的角度逐渐增大,直至背垫7和坐垫5平行,因此,在使用时,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5上,使用者背部靠在背垫7上,坐垫5和背垫7同时转动,从而实现使用者缓慢切换成倒立状态,倒立效果更佳。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刚开始时,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5上,使用者背部靠在背垫7上,此时背垫7与坐垫5形成一角度,背垫7不与坐垫5平行。如图3所示,驱动机构4驱使坐垫架3沿着主架2转动,坐垫架3转动时,带动坐垫5转动和背垫7转动,直至背垫7和坐垫5平行。如图4所示,驱动机构4继续驱使坐垫架3沿着主架2转动,实现倒立机呈倒立状态,对使用者的脑部血液的循环过程达到最佳化,倒立效果更佳。
可选地,主架2上端外侧设置第一转动座21,第一转动座21与坐垫架3端部连接,主架2上端内侧设置第二转动座22,第二转动座22与支撑杆62下端连接。通过设置第一转动座21,便于驱动机构4驱使坐垫架3沿着第一转动座21转动。通过设置第二转动座22,便于支撑杆62转动,从而便于调节转动杆61所在的平面与主架2所在平面的角度。
进一步地,坐垫架3一侧设置第一扶手31,坐垫架3另一侧设置第二扶手32。通过设置第一扶手31和第二扶手32,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5上及背部靠在背垫7上后,使用者的一只手可以抓住第一扶手31,使用者的另一只手可以抓住第二扶手32,然后再进行倒立,使得倒立过程更为安全。
在一些示例中,坐垫架3底部设置套管33,套管33上可伸缩设置脚钩伸缩机构8。通过设置脚钩伸缩机构8,在使用时,使用者的脚部置于脚钩伸缩机构8,从而防止倒立过程中使用者脱离倒立机。
其中,脚钩伸缩机构8包括伸缩管81、第一泡棉82、第二泡棉83、第三泡棉84和调节器85,伸缩管81一端可伸缩设置在套管33内,第一泡棉82固定在伸缩管81上,第二泡棉83设置在伸缩管81上,调节器85设置在伸缩管81上,第三泡棉84与调节器85连接并由调节器85驱使其靠近或者远离第二泡棉83。
在使用时,使用者的腿部置于第一泡棉82上,脚部置于第二泡棉83与第三泡棉84之间,通过操作调节器85,以使第二泡棉83和第三泡棉84夹紧脚部,然后进行倒立,防止倒立过程中使用者脱离倒立机。
本示例中,套管33底部设置第三连接座331,第三连接座331与驱动机构4的活动端连接,通过设置第三转动座,便于驱动机构4的活动端驱使套管33连通坐垫架3沿着第一转动座21转动。
进一步地,伸缩管81上设置多个定位孔811,套管33侧部设置旋钮332,旋钮332包括旋转端及插入端,插入端与旋转端连接并由旋转端带动转动以插入一定位孔811内。通过设置定位孔811和旋钮332,可以根据使用者身高,合理调节伸缩管81置于套管33内的长度,从而适用于体型不同的使用者。
本示例中,转动杆61中部设置第四转动座611,第四转动座611与支撑杆62上端连接,通过设置第四转动座611,便于支撑杆62转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坐垫5及背垫7,在使用时,使用者臀部坐在坐垫5上,使用者背部靠在背垫7上,坐垫5和背垫7同时转动,从而实现使用者缓慢切换成倒立状态,倒立效果更佳。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Claims (8)

1.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主架、坐垫架、驱动机构、坐垫、背垫架和背垫;
所述主架设置在底座上;所述坐垫架端部可转动设置在主架上;所述驱动机构设置在主架上,所述驱动机构的活动端与坐垫架连接并驱使坐垫架端部沿着主架转动;所述坐垫设置在坐垫架上;所述背垫架包括转动杆及支撑杆,所述转动杆端部可转动设置在坐垫架中部,所述支撑杆上端与转动杆中部可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下端与主架可转动连接;所述背垫设置在转动杆上并随转动杆同步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架上端外侧设置第一转动座,所述第一转动座与坐垫架端部连接,所述主架上端内侧设置第二转动座,所述第二转动座与支撑杆下端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架一侧设置第一扶手,所述坐垫架另一侧设置第二扶手。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架底部设置套管,所述套管上可伸缩设置脚钩伸缩机构。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脚钩伸缩机构包括伸缩管、第一泡棉、第二泡棉、第三泡棉和调节器,所述伸缩管一端可伸缩设置在套管内,所述第一泡棉固定在伸缩管上,所述第二泡棉设置在伸缩管上,所述调节器设置在伸缩管上,所述第三泡棉与调节器连接并由调节器驱使其靠近或者远离第二泡棉。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底部设置第三连接座,所述第三连接座与驱动机构的活动端连接。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管上设置多个定位孔,所述套管侧部设置旋钮,所述旋钮包括旋转端及插入端,所述插入端与旋转端连接并由旋转端带动转动以插入一定位孔内。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电动倒立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中部设置第四转动座,所述第四转动座与支撑杆上端连接。
CN202322227455.4U 2023-08-18 2023-08-18 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 Active CN2205888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27455.4U CN220588871U (zh) 2023-08-18 2023-08-18 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27455.4U CN220588871U (zh) 2023-08-18 2023-08-18 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88871U true CN220588871U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702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27455.4U Active CN220588871U (zh) 2023-08-18 2023-08-18 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888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588871U (zh) 一种折叠电动倒立机
CN208582672U (zh) 一种脊柱外科矫正装置
CN110141482B (zh) 一种用于缓解剧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护理装置
CN102783844A (zh) 床垫的改良结构
CN211132078U (zh) 按摩椅
CN210276543U (zh) 一种按摩椅结构
TWM581487U (zh) Sports chair
KR20120080706A (ko) 스트레칭 기구
CN202128163U (zh) 床垫的改良结构
CN217771879U (zh) 一种护腰沙发
CN110353967B (zh) 一种具有颈部按摩功能的按摩椅
CN216877772U (zh) 一种非侵入式盆底肌康复训练设备
CN108851714A (zh) 一种便于午睡休息的办公椅
CN215021600U (zh) 一种具有胸部加热按摩功能的按摩椅
WO2002098341A1 (fr) Equerre de support formant dossier pour lit
CN204601469U (zh) 健腰器
CN214806723U (zh) 一种腿部可调节坐浴装置
CN211485508U (zh) 一种按摩椅头枕装置
CN220442264U (zh) 可调节座椅
CN220655183U (zh) 一种多功能的椅子
CN214105730U (zh) 一种仰卧起坐辅助器
CN217566677U (zh) 一种言语治疗椅
CN215652127U (zh) 可移动的升降式外科护理座椅
CN211050826U (zh) 新型健腰器
CN220046447U (zh) 一种产后盆底肌训练座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