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67079U - 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及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 Google Patents

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及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67079U
CN220567079U CN202322277593.3U CN202322277593U CN220567079U CN 220567079 U CN220567079 U CN 220567079U CN 202322277593 U CN202322277593 U CN 202322277593U CN 220567079 U CN220567079 U CN 2205670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dioxide
storage
tank
energy
storage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7759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秦
常铁成
高莎
韦邵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h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ih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ih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ihe New Energy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7759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670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670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670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及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公开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包括二氧化碳存储装置,设置在地面上;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储罐,所述至少一个储罐用于存储液态二氧化碳;遮阳部,遮挡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上部的阳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及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能对二氧化碳存储装置有效防晒防止储罐内压力增加导致超压的问题,降低安全隐患。

Description

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及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和一种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背景技术
储能技术分为化学储能和物理储能。二氧化碳储能是一种以二氧化碳为工质的新型物理储能技术,基于二氧化碳气液相变(二氧化碳压缩膨胀)实现二氧化碳压缩储能和膨胀释能。二氧化碳储能技术可参考中国专利CN112985144B、CN112985145B和CN114109549B,其所揭露的全部内容引用结合在本文中。现有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包括用于存储压缩后的二氧化碳工质的储液罐。现有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露天布置,当受到太阳照射时,太阳辐射的能量会使储液罐表面的温度升高,并传递一部分热量到储液罐内部,导致储液罐内存储的二氧化碳温度升高,压力增加,引起储液罐超压。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不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存储系统以及一种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以解决现有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中储液罐露天放置易受太阳照射导致温度升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包括二氧化碳存储装置,设置在地面上;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储罐,所述至少一个储罐用于存储液态二氧化碳;遮阳部,遮挡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上部的阳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阳部设置为遮阳棚,所述遮阳棚包括支撑结构和覆盖在所述支撑结构顶部的棚盖;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外围且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顶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阳部包括太阳能收集结构,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用于收集并转换太阳能,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设置在所述棚盖上;或者所述棚盖为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为太阳能集热器或者光伏太阳能电池板。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包括第一储罐单元,设置在地面上;第二储罐单元,叠放在所述第一储罐单元的顶部;所述第一储罐和所述第二储罐均为卧式罐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罐单元、所述第二储罐单元各自包括罐体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覆在所述罐体的表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储罐单元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液态二氧化碳的第一腔,所述第一储罐单元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连通的第一连接口;所述第二储罐单元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液态二氧化碳的第二腔,所述第二储罐单元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腔连通的第二连接口;所述储罐还包括连接软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和第二连接口之间,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连接软管相互连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储罐单元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储罐单元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口相对设置。
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包括前述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还包括储气库、储能组件和释能组件,所述储气库、所述储能组件、所述二氧化碳存储系统、所述释能组件依次闭环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还包括换热介质存储结构;所述换热介质存储结构用于存储换热介质;所述遮阳部包括太阳能收集结构,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连接所述换热介质存储结构;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用于转换太阳能为热能,所述换热介质可吸收所述热能并升温;或者,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用于转换太阳能为电能,所述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还包括电加热组件,所述电加热组件连接所述储热组件且电连接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所述电加热组件用于利用所述电能使所述换热介质升温。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可以达成以下一个或多个有益效果:(1)通过对二氧化碳存储装置设置遮阳部,能遮挡阳光,能防止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受太阳辐射而温度升高、防止储罐内压力增加导致超压的问题,降低安全隐患;(2)遮阳部包括太阳能收集结构可实现对太阳能的收集和利用,达到遮阳效果的同时可进一步实现对外界能源的高效利用,给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如气液两相二氧化碳储能系统提供热源。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中储罐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储罐的左侧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中储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中储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中二氧化碳存储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的A-A剖面示意图。
图12为图10所示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的左侧立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的立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与太阳光照射角度关系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与太阳光照射角度关系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中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结构与换热介质存储结构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储罐;11:第一储罐单元;111:第一罐体;1111:第一底部;1112:第一顶部;1113:第一连接口;1114:进口;1115:出口;112:第一支架;113:第二支架;114:第一保温层;12:第二储罐单元;121:第二罐体;1211:第二底部;1212:第二顶部;1213:第二连接口;122:第二支架;123:第二保温层;13:连接软管;14:第三储罐;20:遮阳棚;21:支撑结构;22:棚盖;23:遮阳帘;24:太阳能收集结构;30:支撑基础;40:地面;50: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1:储热罐;52:储冷罐;60:电加热装置;100:二氧化碳存储系统;200:储气库;300:储能组件;400:释能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多个实施例的划分仅是为了描述的方便,不应构成特别的限定,各种实施例中的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相结合,相互引用。
相关技术中,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一般包括依次闭环连接的储气库、储能组件、储液罐(也可以称为储能容器)和释能组件。其中,储气库设置有用于容纳气态二氧化碳的容纳腔体。储液罐(储能容器)用于存储液态二氧化碳或气液混合二氧化碳。
对于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而言,需要提供较大的存储装置来存储大量的液态二氧化碳或者气液混合二氧化碳,单个储液罐通常难以满足存储需求,因此通常需要多个储液罐来存储液态二氧化碳或者气液混合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中储液罐的占地面积通常较大,另一方面为了在二氧化碳发生泄漏时能及时散开,现有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中储液罐均为露天设置。当受到太阳照射时,太阳辐射的能量会使储液罐表面的温度升高,并传递一部分热量到储液罐内部,液态二氧化碳或者气液混合二氧化碳吸热蒸发升温容易导致储液罐内压力增加引起超压的问题。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如图1所示,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包括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和遮阳部20。
二氧化碳存储装置设置在地面40上。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储罐10,至少一个储罐10中的每个储罐10例如包括不锈钢罐体,以及连接于罐体上用于支撑罐体的支架结构。至少一个储罐10用于存储液态二氧化碳。
遮阳部20遮挡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上部的阳光。通过在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外设置遮阳部20,能遮挡阳光,能防止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内存储的液态二氧化碳或者气液混合二氧化碳吸热蒸发升温受太阳辐射而温度升高、防止储罐10内压力增加导致超压的问题,降低安全隐患。
更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遮阳部20可以设置为遮阳棚。遮阳棚包括支撑结构21和覆盖在支撑结构21顶部的棚盖22。支撑结构21设置在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外围且支撑结构21的顶部高于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顶部。其中支撑结构21例如包括多个支撑柱以及支撑横梁等,支撑结构21的材料可以为铝合金也可以为其他轻型材质,可以为钢材。棚盖22可以为轻质屋顶材料,遮盖在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顶部,棚盖22例如可以采用彩钢板、遮阳布等材料。将遮阳部20设置为遮阳棚,不仅能为二氧化碳存储装置20提供遮阳效果,也可为检修人员检修时提供遮挡,防止风吹雨淋和暴晒。
在一些实施例中,棚盖22包括中部221和围绕中部221的周边部222(参照图11),棚盖22自中部221至周边部222朝靠近地面的方向倾斜。例如图1中所示的,棚盖22设置为尖顶结构,中间尖顶朝两边倾斜,可防止雨雪堆积。当然,也可以如图13所示的,棚盖22设置为拱形顶结构,同样具有防止雨雪堆积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可结合实际需要遮阳的时间段对遮阳棚20进行具体设置,例如上午9点之前、下午5点之后阳光温度较低,即使阳光照射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上也不会引起太大温度变化。因此可设置遮阳棚20中棚盖22边缘超出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长度,例如图14中所示棚盖22超出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一定距离,将当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锐角)为α1~90°之间时,太阳光均不会照射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若需要遮挡角度比α1更小角度的阳光,可以增大棚盖22超出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距离。
或者,还可设置围绕支撑结构21侧面的遮阳帘23,根据设置遮阳帘23长度的不同使得可阻挡光线的角度不同,遮阳帘23向地面40延伸的长度越长,可遮挡越小角度的阳光。例如图15所示,相比于图14,棚盖22超出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长度不变,但由于支撑结构21上部被遮阳帘23遮挡,因此,可遮挡与地面角度为α2(α2<α1)的太阳光,遮阳效果更好。并且,遮阳帘23围绕支撑结构21的上部分,支撑结构21的下部分不被遮挡可供工人通过维修。或者当存储的二氧化碳发生泄漏时,二氧化碳可通过支撑结构21的下部分区域从遮阳棚20内快速逸散,从而降低安全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遮阳部20包括太阳能收集结构24。太阳能收集结构24用于收集并转换太阳能。遮阳部20包括太阳能收集结构24可实现对太阳能的收集和利用,达到遮阳效果的同时可进一步实现对外界能源如太阳光的高效利用。太阳能收集结构24例如可以为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集热器等等。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太阳能集热器可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可根据不同需求进行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的,棚盖22为太阳能收集结构24,即可直接将太阳能收集结构24作为棚盖22覆盖在支撑结构21的顶部,例如太阳能收集结构24为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则可以替代彩钢板,无需另外设置彩钢板棚盖,可节省材料,降低安装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设置遮阳帘23时,也可以将太阳能收集结构24作为遮阳帘23围绕支撑结构21侧面,实现对太阳能充分的收集。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太阳能收集结构24可以独立于棚盖22设置,例如太阳能收集结构24设置在棚盖22上。棚盖22可为太阳能收集结构24提供支撑,且棚盖22可进一步实现较好的防雨雪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结构24可以为柔性材料,例如为可弯折的柔性光伏太阳能电池板。采用柔性材料时,太阳能收集结构24可以替代遮阳布作为棚盖22,可匹配棚盖22不同的形状。如图4所示,太阳能收集结构24为柔性材料时,可将太阳能收集结构24直接包覆在储罐10的表面,此时遮阳部20可设置也可不设置遮阳棚,由太阳能收集结构24遮挡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上部的阳光。如此可以实现对储罐10表面更全面的遮挡,并且具有一定的隔热(保持储罐10的低温)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结合储罐10的设置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占地面积以在一定尺寸的遮阳部20下实现对更多储罐10遮阳的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二氧化碳储存装置如果采用容积较大的储罐10,单个储罐10通过增加高度或者长度或者宽度来增大容积,但同时单个储罐10的尺寸过大时,其制造、运输和安装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中二氧化碳存储装置还可通过如图5至图9所示的储罐10,来解决占地面积大的问题。
参照图5,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储罐10包括第一储罐单元11和第二储罐单元12。第一储罐单元11设置在地面40上,第二储罐单元12叠放在第一储罐单元11的顶部,第一储罐单元11和第二储罐单元12均为卧式罐体。通过第一储罐单元11和第二储罐单元12的叠放设置,使得二氧化碳存储装置既能实现竖直空间的充分利用,又不会增大单个罐体的尺寸和重量,方便运输和安装。
具体地,第一储罐单元11例如包括第一罐体111和第一支架112。参照图6,第一罐体111具有相对的第一底部1111和第一顶部1112。第一支架112连接于第一罐体111的第一底部1111。第二储罐12单元叠放在第一罐体111的第一顶部1112上。
其中,第一罐体111例如为不锈钢卧式罐体,可以由圆柱型或椭圆柱型筒体以及设置在筒体轴线两端的端盖组成。第一底部1111和第一顶部1112为筒体相对两侧。即第一支架112连接于第一罐体111的筒体外壁上,筒体上设置有第一支架112的一侧为第一底部1111,相对的另一侧为第一顶部1112。第一支架112可以为图6所示的鞍式支座,鞍形板使得受力更加均匀。当然第一支架112也可以为支腿支座等,本实施例并不限制于此。第一支架11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者其他数量个,举例而言,两个第一支架112在第一罐体111的筒体的轴向上(也即第一罐体111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本实施例中也不限制。
第二储罐单元12例如包括第二罐体121,第二罐体121的结构可与第一罐体111类似。具体地,参照图6,第二罐体121具有第二底部1211和第二顶部1212,第二储罐12以第二底部1211朝向第一顶部1112的放置叠放在第一顶部1112上。
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储罐10时,可通过第一支架112放置在地面上(或者其他可放置储罐10的平台或基础上)并支撑第一罐体111和第二罐体121。因而在使用储罐10时,储罐10呈第二储罐单元12与第一储罐单元11上下叠放的状态,通过这种上下叠放的设置可以达到缩减占地面积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储罐单元11还包括第二支架113,设置在第一顶部1112上。第二储罐单元12还包括第三支架122,设置在第二罐体121靠近第一罐体111的一侧。也即第三支架122设置在第二罐体121的第二底部1211上。第三支架122与第二支架113相对且相互连接。参照图6,第二支架113和第三支架122的结构与第一支架112类似,可均设置为鞍式支座,连接稳定,受力均匀。第三支架122的数量与第二支架113的数量相同,可以为两个或者更多个数。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在装配储罐10时,可先单独制备带有第一支架112和第二支架113的第一储罐11,以及制备带有第三支架122的第二储罐12,将第一储罐11放置使得第一支架112支撑第一罐体111后,再将第二储罐12叠放在第一储罐11上,使得第三支架122与第二支架113对齐,最后通过焊接等方式将第三支架122与第二支架113固定,实现储罐10上下叠放的结构。通过设置第二支架113和第三支架122,使得储罐10的装配更加方便、支撑更加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储罐单元11和第二储罐单元12各自包括罐体和保温层,保温层包覆在罐体的表面。具体地参照图7,第一储罐11单元包括第一罐体111和第一保温层114,第一保温层114包覆在第一罐体111的表面。第二储罐单元12包括第二罐体121和第二保温层123,第二保温层123包覆在第二罐体112的表面。
由于压缩后冷凝液化的液态二氧化碳需要低温保存,因此保温层也可以称为保冷层或隔热层,以隔绝外界热量或冷量传递到罐体内,使得罐体内液态二氧化碳或气液混合态二氧化碳的温度升高或降低,防止罐体内储存的二氧化碳温度升高引起罐体内压力增加导致超压,或防止罐体内储存的二氧化碳温度降低引起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例如气液两相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释能时需要额外补充热量。其中保温层(第一保温层114或第二保温层123)可以为聚合物泡沫,例如聚苯乙烯(EPS)和聚氨酯(PUR)。聚合物泡沫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可制作成保温板、保温管等。或者可以采用隔热砖形成保温层,隔热砖例如可以为硅酸盐隔热砖和氧化镁隔热砖等,同样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隔热性能好的特点,适用于高温设备的保温。或者还可以采用有机硅胶、热固性胶粘剂等保温胶粘剂形成保温层,可提高保温材料的紧密性和密封性。或者保温层还可以包括如矿渣棉、石膏棉等矿棉制品,进一步具有防火性能,适用于需要阻燃和耐高温的场合。或者保温层还可以包含玻璃棉制品例如玻璃棉板、玻璃棉毡等。具有较好的隔热性能和吸声性能。其中,保温层可以为上述举例材料中多种材料的组合,例如,多层材料层叠,或者一些材料作为另一些材料缝隙的填充等,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当遮阳部20设置为遮阳棚时,可以将设置有保温层的储罐10直接设置在遮阳棚内实现遮阳效果。或者可以直接将柔性的太阳能收集结构24包覆在储罐10相应的保温层外,以实现更紧密贴合的效果,可增强保冷和防晒效果,并实现对外界能源如太阳光的高效利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第一储罐单元11(第一罐体111)具有用于容纳液态二氧化碳的第一腔,第一储罐单元11(第一罐体111)上设置有与第一腔连通的第一连接口1113。
第二储罐单元12(第二罐体121)具有用于容纳液态二氧化碳的第二腔,第二储罐单元12(第二罐体121)上设置有与第二腔连通的第二连接口1213。
储罐10还包括连接软管13,连接软管13连接于第一连接口1113和第二连接口1213之间,第一腔和第二腔通过连接软管13相互连通。
第一罐体111的第一腔和第二罐体121的第二腔通过连接软管13连通,使得第一罐体111和第二罐体121等效于一个较大容量的储液罐,并且第一储罐单元11和第二储罐单元12可分别独立制作、运输,将第一储罐单元11和第二储罐单元12叠放固定后再接通连接软管13,在实现大容积的同时相比于同等容积的大型储液罐制作、运输和安装更方便。连接软管13为柔性管道,可以防止因制造误差和安装误差引起的第一连接口1113和第二连接口1213位置无法完全正对造成的安装困难,降低安装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口1113设置在第一顶部1112(第一储罐单元11的顶部),第二连接口1213设置在第二底部1211(第二储罐单元12的底部)且与第一连接口1113相对设置。第一连接口1113和第二连接口1213对齐设置,使得连接软管13所需的长度更小、安装难度小,第一腔和第二腔的连通效果更好,且不易与储罐10外部的其他管路发生干涉。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并不限制储罐10中上下叠放的储罐的个数,例如参照图9,储罐10中还可包括第三储罐单元14,第三储罐单元14叠放在第二储罐单元12的第二顶部1212上。第二储罐单元12上例如还设置第三连接口,第三储罐14上还设置有第四连接口,第三连接口和第四连接口之间通过软管连通。由此可实现多层储罐单元上下叠放并连通的结构。其中还可在第二储罐单元12的第二顶部1212上设置第四支架,在第三储罐单元14靠近第二储罐单元12的一侧设置第五支架,第五支架与第四支架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第四支架与第五支架也可为鞍式支座,第四支架与第五支架的数量相同。
同理的,当储罐10中还包括第三储罐14时,第三连接口可设置在第二顶部1212(第二储罐单元12的顶部)上,第四连接口可设置在第三储罐14朝向第二罐体121的一侧(第三储罐单元14的底部),第四连接口与第三连接口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罐10还包括进口1114和出口1115(参照图5),将二氧化碳存储到储罐10时二氧化碳从进口1114进入第一腔和第二腔内。需要使用储罐10存储中的二氧化碳时,第一腔和第二腔内的二氧化碳从出口1115流出。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储罐10时同一时间内仅将二氧化碳存储到储罐10中或者仅从储罐10中输出二氧化碳,因此进口1114和出口1115无需同时使用,因此进口1114和出口1115可以共用,即可以仅设置进口1114和出口1115之一,在储罐10外部通过支管和切换阀门实现进口功能和出口功能的切换即可。当然,进口1114和出口1115也可以独立设置。用连接软管13实现第一罐体111的第一腔和第二罐体121的第二腔连通,相比第一罐体111的第一腔和第二罐体121的第二腔不连通,减少进口1114和出口1115设置,也减少罐体外部进口支管和出口支管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进口1114可设置在第二罐体121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罐体111上,具体地可靠近第一底部1111设置。若进口1114设置在第二罐体121上,则将二氧化碳存储到储罐10中时,二氧化碳首先经进口1114进入第二腔,并通过连接软管13流入第一腔内。若进口1114设置在第一罐体111上,则将二氧化碳存储到储罐10中时,首先经进口1114进入第一腔,将第一腔充满后从连接软管13再进入第二腔内。出口1115可设置在第一罐体111上且靠近第一底部1111设置,以防止储罐10中液位较低二氧化碳无法流出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图10至图15展示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采用前述第一储罐单元11和第二储罐单元12上下叠放的储罐10。其中储罐10以第一底部1111朝向地面的方式设置在地面40上,由第一支架112支撑储罐10的整体。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中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包括的储罐10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以上。例如图10中示出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中包括4个储罐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储罐10的数量可以是3个、5个或者其他数量个。一个以上储罐10并列设置在地面40上,一个以上储罐10彼此以串联、并联或串并联形式连接,也可以不连接。
举例而言,多个储罐10彼此串联时,串联的多个储罐10组合成一个大容积储液罐的效果,多个储罐10可分别制作、运输、安装,实现大容量的同时还实现模块化设计,运输安装更方便。多个储罐10并联时,可通过在并联管路中设置阀门以实现相并联的储罐10的切换使用,例如当其中一个储罐10需要维护而应当停止使用时,可以通过关闭阀门隔离该需要维护的储罐10,与该需要维护的储罐10并联的其他储罐10保持正常运行。当多个储罐10串并联时,则相串联的几个储罐10可形成一个具有较大容积的存储装置组,不同的存储装置组可相互并联,可以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进行不同存储装置组的切换,例如某个存储装置组中有储罐10需要维护,则可选择与该需要维护的储罐10对应的存储装置组并联的其他存储装置组正常使用。通过设置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中储罐10的不同连接方式可达到上述不同的存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1,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还包括支撑基础30,支撑基础30设置在地面40上,储罐10以第一支架112支撑于支撑基础30的方式设置在支撑基础30上。支撑基础30例如为混凝土结构,支撑基础30高出于地面40。通过储罐10通过支撑基础30设置在地面40上可以通过支撑基础30达到找平的效果,并且便于储罐10的固定。支撑基础30的数量可根据储罐10的第一支架112的数量进行设置,例如一个储罐10具有两个第一支架122,则分别对应两个第一支架122将支撑基础30设置为两个混凝土支柱。每个混凝土支柱的宽度例如大于与之对应的第一支架122底部宽度,此处第一支架122的底部指的是第一支架122背向第一罐体111的表面,当通过支撑基础30支撑储罐10时,第一支架112的底部与支撑基础30接触,将支撑基础30设置得比第一支架112的底部宽度更宽可以实现对储罐10的位置进行微调,以实现稳固支撑。当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中包括排列的多个储罐10时,支撑基础30可沿多个储罐10的排列方向延伸,结合图11和图12,在一些实施例中对应4个储罐10只需设置两个长条形混凝土支柱即可。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包括前述储罐10或者前述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具体地,该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还包括储气库200、储能组件300和释能组件400,储气库200、储能组件300、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或者储罐10)和释能组件400依次闭环连接。其中,储气库200用于存储二氧化碳气体,在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储能过程中从储气库200流出的气态二氧化碳经过储能组件30压缩并冷凝为液态并流入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或储罐10),以完成能量存储,从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或储罐10)流出的液态二氧化碳(压缩冷凝后的二氧化碳)经过释能组件400升温为气态并膨胀释放能量(如发电)后流入储气库200,以将储能过程中存储的能量释放出去。其中,二氧化碳储能系统中储气库200、储能组件300和释能组件400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告号CN112985143B、CN112985144B、CN112985145B和CN114109549B公开的二氧化碳储能装置/系统中的储气库、储能组件和释能组件进行理解,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以此为限。再者,CN112985143B、CN112985144B、CN112985145B和CN114109549B所揭露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此作为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说明书的构成部分。本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采用前述储罐10,可节省占地面积、运输安装方便,采用前述二氧化碳存储系统100还可遮挡阳光,防止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受太阳辐射而温度升高。
参照图17,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还包括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用于存储换热介质。换热介质可以为熔融盐、饱和水或者导热油等。太阳能收集结构24连接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结构24用于转换太阳能为热能,换热介质可吸收热能并升温。例如太阳能收集结构24为太阳能集热器,可将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与太阳能收集结构24例如通过介质传输管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内的换热介质可通过介质传输管道传输至太阳能收集结构24,由太阳能收集结构24转换的热能对换热介质进行升温后从太阳能收集结构24输出至需要热源的设备,例如输出至换热器等。可为其他设备提供热源。
或者,也可以由太阳能收集结构24对换热介质进行升温,将升温后的换热介质经介质传输管道传输至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由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将升温后的高温换热介质进行储存。
或者,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可与太阳能收集结构24双向连接,当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内存储的换热介质温度下降时可输送至太能收集结构24加热升温,升温后的换热介质再输送会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存储。
或者,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结构24例如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参照图18,物理存储能系统还包括电加热组件60,电加热组件60连接储热组件且电连接太阳能收集结构24。电加热组件24用于利用太阳能收集结构24的电能使换热介质升温。其中,电加热组件24例如可以设置在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的内部,可直接加热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内存储的换热介质。
举例而言,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包括储热罐51,储热罐51例如与释能组件400闭环连接。释能组件400例如包括释能换热器,储热罐51内存储较高温度的换热介质,以在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释能过程中经过释能换热器将热量传递给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中存储的压缩冷凝后的液态二氧化碳经释能组件400后吸热膨胀做功或发电,以完成能量的释放。因此通过太阳能收集结构24对换热介质的升温可保证储热罐51内的温度保持在较高的温度,以为释能过程提供充足的热源。
举例而言,换热介质存储结构50包括储冷罐52,储冷罐52例如与储能组件300闭环连接,储能组件300例如包括储能换热器,储冷罐52内存储较低温的换热介质,以在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储能过程中经过储能换热器吸收二氧化碳的热量,储气库中存储的气态二氧化碳经储能组件300压缩并冷凝,以完成能量的储存。储冷罐52内的较低温度的换热介质经过储能换热器后升温为较高温度(例如第一高温)的换热介质,可直接输送至储热罐51存储,以用于释能过程。或者可以将经储能换热器升温的换热介质(即第一高温的换热介质)先通过太阳能收集结构24进一步升温到更高的温度(例如第二高温,第二高温大于第一高温),以满足释能过程中的所需的换热介质的温度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二氧化碳储能系统的对应位置设置温度传感单元,以实时监测对应位置的换热介质温度,结合运行所需的温度要求控制太阳能收集结构24的启停。例如当换热介质的温度低于预设温度时控制太阳能收集结构24启动对换热介质进行加热或者为电加热组件60提供电能,以对换热介质升温。当换热介质的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太阳能收集结构24停止加热换热介质或者停止为电加热组件60提供给电能。其中,温度传感单元可设置在储热罐51内、介质输送管道上或者太阳能收集结构24内,本实施例并不限制。
在前述实施例中,太阳能收集结构24可为太阳能集热器或者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集热器可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光伏太阳能电池板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可根据不同的设计需求选择。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二氧化碳存储装置,设置在地面上;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储罐,所述至少一个储罐用于存储液态二氧化碳;
遮阳部,遮挡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上部的阳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部设置为遮阳棚,所述遮阳棚包括支撑结构和覆盖在所述支撑结构顶部的棚盖;所述支撑结构设置在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外围且所述支撑结构的顶部高于所述二氧化碳存储装置的顶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遮阳部包括太阳能收集结构,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用于收集并转换太阳能,
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设置在所述棚盖上;或者
所述棚盖为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为太阳能集热器或者光伏太阳能电池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罐包括:
第一储罐单元,设置在地面上;
第二储罐单元,叠放在所述第一储罐单元的顶部;
所述第一储罐单元和所述第二储罐单元均为卧式罐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罐单元、所述第二储罐单元各自包括罐体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包覆在所述罐体的表面。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罐单元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液态二氧化碳的第一腔,所述第一储罐单元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腔连通的第一连接口;
所述第二储罐单元具有用于容纳所述液态二氧化碳的第二腔,所述第二储罐单元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腔连通的第二连接口;
所述储罐还包括连接软管,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口和所述第二连接口之间,所述第一腔和所述第二腔通过所述连接软管相互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储罐单元的顶部,所述第二连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储罐单元的底部且与所述第一连接口相对设置。
9.一种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二氧化碳存储系统,还包括储气库、储能组件和释能组件,所述储气库、所述储能组件、所述二氧化碳存储系统、所述释能组件依次闭环连接。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换热介质存储结构;所述换热介质存储结构用于存储换热介质;所述遮阳部包括太阳能收集结构,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连接所述换热介质存储结构;
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用于转换太阳能为热能,所述换热介质可吸收所述热能并升温;或者,
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用于转换太阳能为电能,所述二氧化碳储能系统还包括电加热组件,所述电加热组件连接所述换热介质存储结构且电连接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所述电加热组件用于利用所述太阳能收集结构输出的所述电能使所述换热介质升温。
CN202322277593.3U 2023-08-23 2023-08-23 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及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Active CN2205670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7593.3U CN220567079U (zh) 2023-08-23 2023-08-23 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及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77593.3U CN220567079U (zh) 2023-08-23 2023-08-23 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及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67079U true CN220567079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88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77593.3U Active CN220567079U (zh) 2023-08-23 2023-08-23 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及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670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996651A (zh) 太阳能集热采暖保温幕墙及屋面与太阳能空调系统
CN106545096B (zh) 一种太阳能蓄热式被动太阳房
CN201119328Y (zh) 具有v型板的太阳能大棚集储热系统
CN101793080B (zh) 嵌入式平板集热屋面/墙面
US20120031468A1 (en) Solar panel systems and methods of use
CA2702463C (en) Heat driven self-circulating fluid heating and storage tank and system
CN220567079U (zh) 二氧化碳存储系统及二氧化碳储能系统
CN101625161B (zh) 双吸热复合式太阳能空气加热器
CN112262686B (zh) 一种主被动式太阳能蓄热释热墙体
CN2044054U (zh) 多功能太阳能集温室
CN117145271A (zh) 工质存储系统及物理储能系统
CN204084905U (zh) 一种带有相变蓄热室模块的太阳能平板集热器
CN205447259U (zh) 一种利用太阳墙提高lng空温式气化器气化能力的装置
CN209415795U (zh) 一种由真空循环管路组成的太阳能集热设备
RU90103U1 (ru) Мобильное здание с альтернативным теплоэлектроснабжением
WO2013177657A1 (en) Solar heat devise integrated solar heat collecting and storing
CN104236131A (zh) 一种带有相变蓄热室模块的太阳能平板集热器
CN109405313A (zh) 一种由真空循环管路组成的太阳能集热设备
KR101051760B1 (ko) 태양열온수를 이용한 난방 플랜트
CN219036763U (zh) 太阳能与空气能结合的供暖系统
CN213939056U (zh) 一种日光温室立式主动蓄热水模块后墙
RU2455582C1 (ru) Солнечный емкостной водонагреватель
CN212157374U (zh) 一种基于太阳能的建筑采暖装置
CN208475666U (zh) 一种子母舱太阳能热水器
CN208901500U (zh) 一种厂房用空气置换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