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5993U - 一种风扇灯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扇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5993U
CN220555993U CN202321616929.8U CN202321616929U CN220555993U CN 220555993 U CN220555993 U CN 220555993U CN 202321616929 U CN202321616929 U CN 202321616929U CN 220555993 U CN220555993 U CN 220555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fan
emitting component
shell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169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国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Yishu Sunshin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Yishu Sunsh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Yishu Sunshin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Yishu Sunshin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169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5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5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5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扇灯,属于风扇灯技术领域。包括:风扇模块,风扇模块具有安装时靠近安装位置的顶部、与顶部相对且安装时远离安装位置的底部和介于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外周部,外周部上设有进风口,底部上设有出风口;第一发光组件,第一发光组件设于风扇模块的底部上并环设于出风口的外周;第二发光组件,第二发光组件可拆卸的环设于风扇模块的外周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具有两个发光组件的风扇灯,并将第二发光组件可拆卸的设置在风扇模块上,便于安装和拆卸。

Description

一种风扇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扇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扇灯。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的风扇灯绝大多数都是轴流大叶片扇叶式的,基于轴流叶片形式的风扇灯,因此对于光源的安装位置就比较受限,通常只有在轴流叶片底部位置安装有一个灯源。但这种形式的风扇灯在使用时,照明区域较小且照明区域的亮度分布较为不均,照明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风扇灯,包括:
风扇模块,风扇模块具有安装时靠近安装位置的顶部、与顶部相对且安装时远离安装位置的底部和介于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外周部,外周部上设有进风口,底部上设有出风口;
第一发光组件,第一发光组件设于风扇模块的底部上并环设于出风口的外周;
第二发光组件,第二发光组件可拆卸的环设于风扇模块的外周部。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发光组件与风扇模块的外周部有间隔地设置。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发光组件的出光面相对于第二发光组件的出光面靠近于风扇模块的安装位置设置。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发光组件环设于风扇模块底部的边缘位置;其中风扇模块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与第一发光组件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相重合;
或,第二发光组件环设于风扇模块外周部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其中风扇模块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与第二发光组件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相重合;
或,第一发光组件和第二发光组件均为环状构造且同轴心线。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风扇模块的外周部设有供第二发光组件安装的第二安装位置,第二发光组件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二安装位置处并由风扇模块供电。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发光组件通过连接组件与风扇模块可拆卸连接;
连接组件包括设于风扇模块外周部第二安装位置处的连接块以及设于第二发光组件内周面上的安装块;
连接块与安装块可拆卸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连接块上设置有凹部,安装块凹设于连接块上并通过锁紧件锁紧以将第二发光组件固定安装在风扇模块的外周部上;
其中连接块和安装块上均设有过线孔,过线孔用于穿设线缆以对第二发光组件进行供电。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二发光组件还包括环状的散热器,散热器的内周壁上连接安装块,散热器通过安装块与风扇模块上的连接块连接;
其中安装块和连接块为金属块。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风扇模块包括外壳体以及设置在外壳体中的风扇组件;
风扇组件包括贯流式叶轮和风道壳体,风道壳体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贯流式叶轮的贯流风道,贯流式叶轮设置在贯流风道中;
风道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贯流风道在出风口侧形成有渐扩结构,在进风口侧形成有渐缩结构;
贯流风道的进风口宽度大于叶轮的直径;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大于出风口的出风面积。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风道壳体在出风口的的外周形成有凹槽结构,第一发光组件至少部分可嵌设在凹槽结构中;
风道壳体包括位于叶轮径向两侧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设有蜗舌结构,第二壳体沿着送风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段、中间段和出风段;
第一壳体沿着送风方向也设有进风段、中间段和出风段;
第一壳体进风段与第二壳体进风段对应设置;
第一壳体出风段与第二壳体出风段对应设置;
第一壳体中间段与第二壳体中间段对应设置;
第一壳体的进风段、中间段和出风段的外壁面围成一沿着风道壳体的横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延伸方向两侧敞口的凹槽结构;
第一壳体中间段的外壁面构成凹槽结构的底面,第一壳体中间段的内壁面设有蜗舌结构。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风扇模块还包括有用于罩设第一发光组件的第一灯罩,第一灯罩中央位置设有供出风口出风的出风通道;
第一灯罩突出于出风口的出风面或与出风口的出风面齐平。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贯流风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凸向贯流式叶轮的凸筋,凸筋为一个,且沿着风道壳体的横向方向延伸;风道壳体的横向方向为平行于叶轮的轴线的方向;
凸筋具有凸出于贯流风道的内壁面的曲面;
贯流风道的内壁面上具有距离叶轮位置最近的最近位置,凸筋设于最近位置处或靠近最近位置处设置。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风扇灯为吸顶式风扇灯;
风扇灯还包括安装底板组件,安装底板组件包括有安装底板、弹簧、弹块和挂钩,安装底板通过弹簧、弹块和挂钩挂接在外壳上。
在上述的技术方案中,第一发光组件和第二发光组件均包括有光源组件;
其中第二发光组件具有两组光源组件且两组光源组件相对设置,其中一组光源组件的出光方向与第一发光组件的出光方向相同、另一组光源组件的出光方向与第一发光组件的出光方向相反,以使第二发光组件能够进行双向照明。
风扇模块还包括有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
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用于分别驱动和控制第一发光组件以及用于分别驱动和控制第二发光组件;
第一发光组件和第二发光组件可同步或独立的根据控制指令进行开关和联动照明,联动照明包括同步或独立调节第一发光组件和第二发光组件的亮度、色温、色彩中的一种或组合;
风扇灯具有夜灯模式;
在夜灯模式下,第一发光组件被控制关闭,第二发光组件被控制点亮,且第二发光组件的亮度被控制降低至目标亮度。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具有两个发光组件的风扇灯,并将其中一个光源设置在风扇模块底部出风口的外周,另一个光源环设在风扇模块的外周部,并同时将第二发光组件与风扇模块间隔设置,可使风扇灯在提供照明与吹风的同时,增大风扇灯的照明面积,提高照明均匀度。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灯实施例中风扇模块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灯实施例中风扇模块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灯实施例中风扇模块与第二发光组件装配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灯实施例中风扇模块与第二发光组件装配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灯实施例中风扇模块、第二发光组件与安装底板组件装配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灯实施例中安装底板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灯实施例中第二发光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灯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灯实施例中贯流式风机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风扇灯实施例中送风风道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实施例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目前现有的风扇灯在使用时,照明区域较小且照明区域的亮度分布较为不均,照明效果不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具有两个发光组件的风扇灯,并将其中一个光源设置在风扇灯出风口的外周,另一个光源设置在风扇模块的外周,并同时将第二发光组件与风扇模块间隔设置,可使风扇灯在提供照明与吹风的同时,增大风扇灯的照明面积,提高照明均匀度。
以下结合附图1-11对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如图1-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风扇灯,包括:
风扇模块1,风扇模块1具有安装时靠近安装位置的顶部、与顶部相对且安装时远离安装位置的底部和介于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外周部,外周部上设有进风口12,底部上设有出风口11;
第一发光组件2,第一发光组件2设于风扇模块1的底部上并环设于出风口11的外周;
第二发光组件3,第二发光组件3可拆卸的环设于风扇模块1的外周部。
其中第二发光组件3与风扇模块1的外周部有间隔地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组件2的发光面与出风口11的出风面间隔有距离且第一发光组件2的发光面相对于出风口11的出风面靠近于风扇模块1的安装位置。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在“风扇模块1底部”设置某一个部件时{例如,在底部设置第一发光组件和出风口},这里的“底部”并不是说这个部件完全设置在风扇模块的最下端,其只表征与风扇模块顶部之间的一个相对的位置关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具有两个发光组件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的风扇灯,并将其中一个发光组件第一发光组件2设置在风扇灯出风口11的外周、另一个发光组件第二发光组件3环绕设置在风扇模块1的外周,并同时将第二发光组件3与风扇模块1的外周部间隔设置,可使风扇灯在提供照明与吹风的同时,增大风扇灯的照明面积,提高照明均匀度。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设置在风扇模块1上的第一发光组件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既可以设置一组、也可以设置多组,当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均设置有多组时,可将多组第一发光组件间隔环设在风扇模块1的底部上,将多组第二发光组件3间隔环设在风扇模块1的外周部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对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的设置数量进行具体限定,但相对而言,优选的,将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均设置成一组。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组件2的出光面相对于第二发光组件3的出光面靠近于风扇模块1的安装位置设置。
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设置成高低错落的方式能够进一步的提高风扇灯的照明效果。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3所示,第一发光组件2环设于风扇模块1底部的边缘位置;
其中风扇模块1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与第一发光组件2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相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发光组件2设置在风扇模块1底部边缘位置,其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照明区域,其中风扇模块1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与第一发光组件2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相重合;
或,第二发光组件3环设于风扇模块1外周部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其中风扇模块1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与第二发光组件3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相重合;
或,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均为环状构造且同轴心线。
从而使得风扇灯的第一发光组件2在照明时,照明区域位于风扇灯的正下方,从而提高照明效果。
具体的,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为同心圆环、同心方环、同心圆角矩形环或同心异形环中的一种或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设置成环状形式的,可方便光源的安装,同时还能够在安装光源有效的避开风扇模块1的出风口,从而避免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遮挡出风口11,继而提高出风口11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风扇模块1的外周部设有供第二发光组件3安装的第二安装位置,第二发光组件3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二安装位置处并由风扇模块1供电。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发光组件3通过连接组件4与风扇模块1可拆卸连接;
连接组件4包括设于风扇模块1外周部第二安装位置处的连接块41以及设于第二发光组件3内周面上的安装块42;
其中连接块与安装块可拆卸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块41上设置有凹部,安装块42凹设于连接块41上并通过锁紧件锁紧以将第二发光组件3固定安装在风扇模块1的外周部上;
其中连接块41和安装块42上均设有过线孔,过线孔用于穿设线缆以对第二发光组件3进行供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块41上设置过线孔,可避免线缆裸露影响风扇灯的美观性。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述第二发光组件还包括环状的散热器,散热器的内周壁上连接安装块,散热器通过安装块与风扇模块1上的连接块41连接;
其中安装块42和连接块41为金属块。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风扇模块包括外壳体13以及设置在外壳体13中的风扇组件;
风扇组件包括贯流式叶轮64和风道壳体61,风道壳体61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贯流式叶轮64的贯流风道,贯流式叶轮64设置在贯流风道中;
风道壳体61包括进风口12和出风口11;贯流风道在出风口11侧形成有渐扩结构,在进风口12侧形成有渐缩结构;
贯流风道的进风口12宽度大于叶轮64的直径;进风口12的进风面积大于出风口11的出风面积。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风道壳体61在出风口11的的外周形成有凹槽结构8,第一发光组件2至少部分可嵌设在凹槽结构8中;
风道壳体61包括位于叶轮2径向两侧的第一壳体61a和第二壳体61b,第一壳体61a设有蜗舌结构62,第二壳体61b沿着送风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进风段61b1、中间段61b2和出风段61b3;
第一壳体61a沿着送风方向也设有进风段、中间段和出风段;
第一壳体进风段61a1与第二壳体进风段61b1对应设置;
第一壳体出风段61a3与第二壳体出风段61b3对应设置;
第一壳体中间段61a2与第二壳体中间段61b2对应设置;
第一壳体61a的进风段、中间段和出风段的外壁面围成一沿着风道壳体1的横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延伸方向两侧敞口的凹槽结构8;
第一壳体中间段61a2的外壁面构成凹槽结构8的底面,第一壳体中间段61a2的内壁面设有蜗舌结构62。
具体的,如图8所示,第一发光组件2包括有安装板9,其中第一发光组件2的一部分通过上述安装板9容纳于凹槽结构8的底面上、另一部分设于安装槽位8外;
其中设于凹槽结构8外的一部分第一发光组件2与设于凹槽结构8中的另一部分第一发光组件2处于同一水平面,从而保证安装后的第一发光组件2出光均匀。
再具体的,如图8所示,凹槽结构8为形成在在出风口11一侧的长条状凹槽,凹槽底部设有上述的安装面,安装板9为具有开口的环状板构件,环状的第一发光组件2部分的固定环设在环状的安装板9上,当安装第一发光组件2时,安装板9固定在凹槽结构8的底面且安装板9的开口位置与凹槽结构8相对应。此外,安装板9还设有电机容纳腔和/或负离子发生器容纳腔,用于容纳导风摆叶驱动电机和/或负离子发生器。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发光面、出风面以及安装面,并不要求是完全意义上的平面,其只要类似于平面即可,例如,略微带有一定曲面的发光面和出风面均可认定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发光面和出风面。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风扇模块还包括蜗舌、导风摆叶、叶轮、第一电机、第一电机支架、第二电机、负离子模块、齿轮和齿轮盖板;
导风摆叶设有两组,两组导风摆叶对称铰接在风扇模块1上的出风口,用于调整风向和/或调整风速;
负离子模块设于风道中,用于对风道中的气流进行净化。
在使用该风扇灯时,光源组件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在天热或者需要通风时可以打开风机,通过风机上的摆叶可对风向、风速进行调整,并且由于该风扇灯还带有负离子模块,因此可以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值得说明的是,在使用该风扇灯时,位于风扇模块外周部上的第二发光组件3既可以作为普通的照明灯进行照明、也可以通过调节色温和亮度起到调氛围的作用。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风扇模块还包括有用于罩设第一发光组件2的第一灯罩21,第一灯罩21中央位置设有供出风口11出风的出风通道211;
第一灯罩突出于出风口11的出风面或与出风口11的出风面齐平。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贯流风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凸向贯流式叶轮64的凸筋611,凸筋3为一个,且沿着风道壳体1的横向方向延伸;风道壳体61的横向方向为平行于叶轮64的轴线的方向;
凸筋611具有凸出于贯流风道的内壁面的曲面;
贯流风道的内壁面上具有距离叶轮64位置最近的最近位置,凸筋611设于最近位置处或靠近最近位置处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贯流风道的风道内壁面上设置一个凸筋611,可增大出风风压,加速气流。同时将凸筋611设置成曲面状还能够避免在加速气流流通时产生较大的气动噪音。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凸筋611只能设置成一个,如果将凸筋611的数量设置成多个,那么反而会影响流速,例如当凸筋611为两个或以上时,则气流在流经凸筋611位置处时,反而会增大了风阻,增大了摩擦,形成反向折射风,从而降低了流速。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凸筋611优选设置成圆弧状的,这样可以使气流在经过凸筋时能够加快气流流速的同时还不会在风道的内部形成内部湍流,从而在提高风速、风压的同时还不会使气流噪音增大。如果凸筋611不是圆弧状的,而是是台阶状或平面状的,则会在风道内部形成内部湍流,从而会降低风速、增大湍流噪音。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筋条611为圆弧状筋条,其并不要求是完全意义上的圆弧,只要满足凸筋3的表面相对圆滑即可。还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通过设置凸筋611增加风压,其增加的是风道在出风口11处的风压,即风道在送风时的整体送风风压,而并不指代凸筋611位置处的风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凸筋3的位置设置在风道与叶轮64的最近距离位置处,可有效增大气流回流,气流经过时可以快速加压。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凸筋611的横向方向沿风道壳体的横向方向延伸,风道壳体的横向方向平行于叶轮64的轴线方向;
其中凸筋611的横向方向与叶轮的轴线方向共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凸筋611在风道壳体的横向方向延伸设置,可进一步提高气流在流经凸筋611位置处时的加速效果。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凸筋611在风道壳体61的送风方向上具有作为迎风面的第一弧面以及作为背风面的第二弧面,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之间平滑过渡有第三弧面且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对称设置于第三弧面的两侧;
第一弧面和第二弧面为相对叶轮设置的凹状弧面,第三弧面为相对叶轮设置的凸状弧面;
其中风道内壁面包括位于凸筋611两侧的第一风道内壁面和第二风道内壁面,第一风道内壁面与第一弧面平滑过渡,第二风道内壁面与第二弧面平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凸筋611设置在第一风道内壁面和第二风道内壁面之间,且第一风道内壁面和第二风道内壁面之间通过具有三个弧面第一弧面、第二弧面和第三弧面的凸筋圆滑过渡,可使凸筋611与风道的风道内壁面之间平缓连接,从而进一步降低了气流在风道中流动时所产生的气动噪音。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凸筋611朝向叶轮64一侧的凸伸高度在0.7mm~1mm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凸筋611的设置高度设置在0.7mm~1mm之间时,可使气流的出风效果达到最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气流出风效果达到最优”指的是,在气流流速和气流噪音之间寻一个平衡点,此时既能够提高气流的流速、又能够降低气流流动时的噪音,从而使出风效果最优。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主风道在送风方向上包括有依次连接的进风段、中间段和出风段;
进风段形成有进风口,出风段形成有出风口,叶轮64设置在中间段上;
进风段和出风段均形成直面的风道内壁面,中间段形成弧面的风道内壁面,进风段的直面、中间段的弧面和出风段的直面形成形成平缓过渡。
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风道内壁截面沿着叶轮曲线圆弧过渡,由三段曲面组成,分别为水平直面、圆弧曲面、竖直直面,如图10所示。三段面沿着叶轮的切面平缓过度,可以有效提升流体流动顺畅度。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进风口12的宽度大于叶轮64的直径;
进风口12的进风面积大于出风口11的出风面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进风口12的进风宽度设置大于叶轮64的直径,可改善进风堵塞,提升出风性能,进风顺畅,避免了风道内部湍流的形成,降低振动噪音及振动频率。通过将进风口的进风面积设置成大于出风口的出风面积,此时的风道结构更加合理,可增大出风口的压缩空气的送风距离。
优选的,进风口12宽度与叶轮64直径的比例为3∶2。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二者比例超过3/2则进风饱和,多余的进风面积意义不大,如果二者比例低于3/2则进风量不够,降低风速。
优选的,进风口12的进风面积是出风口11出风面积的三倍,此时的送风风道结构更加合理,可增大出风口的压缩空气的送风距离。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进风口12的进风方向与出风口11出风方向之间形成有夹角a;
其中夹角a被设计为:90°<a<110°。
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进风口12和出风口11呈一定角度,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风道的整体进风与出风转角设置在90°-110°之间,此时送风更加顺畅,优选的,将风道的整体进风与出风转角设置在90°-95°之间时,送风的顺畅性达到最优,此时叶轮64送风能力增强,有效增加气流流速及流量,使流体在风道空间中更顺畅,降低空气摩擦损失。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风道在设置贯流式叶轮位置形成有蜗舌结构62,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蜗舌结构62的两侧,蜗舌结构62具有70°-90°范围的蜗舌夹角b。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蜗舌结构62设置在进风口12和出风口11两侧可避免风道内部湍流,降低共振噪音,通过蜗舌结构62的夹角设置在70°~90°之间,可以有效的提升气流流速,优选的,当蜗舌结构62的夹角角度为80°时,对气流流速的提升效果最优。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出风口12被构造为渐扩式结构,优选的,出风口12的出口扩角设置在40°~45°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出风口12设置成渐扩式并将其扩口角度设置在40°~45°之间,可有效提升送风距离及送风量。
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扩口角度设置成大于45°会影响送风距离,如果扩口角度设置成低于40°则又会损失送风量;因此办法卖给你实施例中将出风口12的扩口角度设置在40°-45°时是最佳角度,此时的出风口12既能够提高送风距离又能够提高送风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风扇灯由于采用了上述的风道结构,可使产品性能与市面上同类产品的出风量有效提升了50%以上,噪音同比降低了30%以上,从而使产品的体验感更佳。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风扇灯为吸顶式风扇灯;
风扇灯还包括安装底板组件5,安装底板组件5包括有安装底板51、弹簧52、弹块53和挂钩54,安装底板51通过弹簧52、弹块53和挂钩54挂接在外壳上。
在上述的任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均包括有光源组件;其中光源组件包括PCB板及设置在PCB板上的若干灯珠;
其中第二发光组件3具有两组光源组件且两组光源组件相对设置,其中一组光源组件的出光方向与第一发光组件2的出光方向相同、另一组光源组件的出光方向与第一发光组件2的出光方向相反,以使第二发光组件能够进行双向照明,由于第二发光组件3能够向上照明也能够向下照明,这样当第二发光组件3向上照明部分发出白光时,可用于减少天花板暗影,并通过漫反射提高照度和照明均匀度,当第二发光组件3发出彩光时可用于氛围照明。
风扇模块1还包括有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
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用于分别驱动和控制第一发光组件2以及用于分别驱动和控制第二发光组件3;
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可同步或独立的根据控制指令进行开关和联动照明,联动照明包括同步或独立调节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的亮度、色温、色彩中的一种或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分别驱动和控制发光组件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可控制第二发光组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源,第二发光组件,例如,当控制第二发光组件3向上照明部分发出白光时,可减少天花板暗影,并通过漫反射提高照度和照明均匀度,而控制第二发光组件3向上照明部分发出彩光时可用于氛围照明,从而实现一灯多用的效果。
具体的,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为集成MCU的LED驱动器。
风扇灯具有夜灯模式;
在夜灯模式下,第一发光组件2被控制关闭,第二发光组件3被控制点亮,且第二发光组件3的亮度被控制降低至目标亮度。优选的,将第二发光组件3的照明亮度调整为第二发光组件3正常亮度的5%以下,进一步优选的,将第二发光组件3的照明亮度调整为第二发光组件3正常亮度的1%。
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扇灯的安装过程,下面结合图1-9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扇灯的结构及安装过程进行具体说明:
如图1-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风扇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外环氛围灯第二发光组件3和主机部分风扇模块1。
如图7所示,第二发光组件3由以下部件组成:上灯罩31、下灯罩35、环形状的散热器33、上灯条32和下灯条以及两个用于连接风扇模块1的安装块42,其中安装块42为铝合金支架。在安装第二发光组件3时,先把两个铝合金材质的安装块42分别用螺丝固定在环形状散热器33上,再把上灯条32和下灯条34固定在散热器33上,并把灯条电源线通过安装块42上的过线孔拉伸出来,再把上灯罩31和下灯罩分别装在散热器33的上下两面。
如图6所示,安装底板组件5由以下部件组成:其包括一块安装底板51,两个安装挂钩54,两个弹簧挡板即弹块,两个弹簧52。
如图8所示,主机部分包括以下部件组成:一个外壳13,一个栅格14,两个磁铁15,两个吸磁铁片,一个半透明灯罩21,一个装饰件22,两个装饰件压片23,一组第一发光灯组24,一块光源支撑板,一块PCBA控制主板,两个支架连接板即{连接块41}和两个盖板25,一个贯流式风扇组件。
安装时,先把两个连接块41固定在主机外壳13的两端,再把PCBA控制主板固定在主机外壳13上,并把连接外环氛围灯的电源线通过连接块的过线孔伸出主机外方便后续好连接第二发光组件3的电源线,把两片磁铁15分别用胶水粘在主机外壳13两端的装配槽,把贯流式风扇组件6用螺丝固定在主机外壳13上,固定好光源支撑板9,将光源灯板{即第一发光灯组24}安装于光源支撑板9上,再把半透明灯罩21和主机外壳13装配好,再把装饰件22装配好(装饰件压片23是热融在装饰件22上,最后把栅格14用磁吸的方式装在主机外壳13上。
如图9所示,贯流式风扇组件由以下部件组成:一个风道壳体61,一个蜗舌结构62,两个导风摆页63,一个叶轮64,一个主电机65{即上述的第一电机}用于驱动叶轮,一个主电机支架66{即上述的第一电机支架},一个步进电机67{即上述的第二电机}用于驱动导风摆叶64,一套负离子模块68,三个齿轮69,一个齿轮盖板70。
安装时先把蜗舌结构62锁在风道壳体61内的出风侧,再在风道壳体61内装上叶轮64,风道壳体侧壁安装主电机支架66和主电机65,在出风口内装好导风摆叶64,在出风口11处的风道侧壁上依次装好齿轮69、齿轮盖板70及步进电机67;在另一侧壁安装负离子模块68。
光源安装板9环绕出风口11设置,连接于凹槽结构8的两端;安装板9的一侧设有步进电机容纳腔,相对的另一侧设有负离子模块容纳腔,分别容纳步进电机67和负离子模块68。如此设置,风扇灯整体结构紧凑,便于小型化、超薄化设计。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风扇灯由一套贯流式风扇组件和一套光源组件加电源构成主机部分,外围加了一组圆环形或方环形氛图灯和一个快装底座所组成。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无叶风扇吸顶灯,体积更小。且产品的总体高度较低。还增加了氛围灯。在安装至客厅、卧室及其它一些办公场或商务场所时,即提供了照明,又能吹风,而且还有增加氛围的效果。
具体的,在使用时,光源部分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在天热或者需要通风时可以打开风机,风机上有摆页,可以调整风向,风速也可以调整。并且带有负离子起到净化空气作用。氛围灯可以照明也可以通过调色温和亮度起到调氛围的作用。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实用新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4)

1.一种风扇灯,其特征在于,包括:
风扇模块(1),所述风扇模块(1)具有安装时靠近安装位置的顶部、与所述顶部相对且安装时远离所述安装位置的底部和介于所述顶部和底部之间的外周部,所述外周部上设有进风口(12),所述底部上设有出风口(11);
第一发光组件(2),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设于所述风扇模块(1)的底部上并环设于所述出风口(11)的外周;
第二发光组件(3),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可拆卸的环设于所述风扇模块(1)的外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与所述风扇模块(1)的外周部有间隔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的出光面相对于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的出光面靠近于所述风扇模块(1)的安装位置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环设于所述风扇模块(1)底部的边缘位置;其中所述风扇模块(1)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相重合;
或,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环设于所述风扇模块(1)外周部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其中所述风扇模块(1)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与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向下正投影的投影中心相重合;
或,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和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均为环状构造且同轴心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模块(1)的外周部设有供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安装的第二安装位置,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可拆卸的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位置处并由所述风扇模块(1)供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通过连接组件(4)与所述风扇模块(1)可拆卸连接;
所述连接组件(4)包括设于所述风扇模块(1)外周部第二安装位置处的连接块(41)以及设于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内周面上的安装块(42);
所述连接块与所述安装块可拆卸连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块(41)上设置有凹部,所述安装块(42)凹设于所述连接块(41)上并通过锁紧件锁紧以将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固定安装在所述风扇模块(1)的外周部上;
其中所述连接块(41)和安装块(42)上均设有过线孔,所述过线孔用于穿设线缆以对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进行供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组件还包括环状的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内周壁上连接所述安装块,所述散热器通过所述安装块与所述风扇模块(1)上的连接块(41)连接;
其中所述安装块(42)和所述连接块(41)为金属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模块包括外壳体(13)以及设置在所述外壳体(13)中的风扇组件;
所述风扇组件包括贯流式叶轮(64)和风道壳体(61),所述风道壳体(61)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贯流式叶轮(64)的贯流风道,所述贯流式叶轮(64)设置在所述贯流风道中;
所述风道壳体(61)包括进风口(12)和出风口(11);所述贯流风道在所述出风口(11)侧形成有渐扩结构,在所述进风口(12)侧形成有渐缩结构;
所述贯流风道的所述进风口(12)宽度大于所述贯流式叶轮(64)的直径;所述进风口(12)的进风面积大于所述出风口(11)的出风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道壳体(61)在所述出风口(11)的外周形成有凹槽结构(8),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至少部分可嵌设在所述凹槽结构(8)中;
所述风道壳体(61)包括位于贯流式叶轮(64)径向两侧的第一壳体(61a)和第二壳体(61b),所述第一壳体(61a)设有蜗舌结构(62),所述第二壳体(61b)沿着送风方向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壳体进风段(61b1)、第二壳体中间段(61b2)和第二壳体出风段(61b3);
所述第一壳体(61a)沿着所述送风方向设有第一壳体进风段(61a1)、第一壳体中间段(61a2)和第一壳体出风段(61a3);
所述第一壳体进风段(61a1)与所述第二壳体进风段(61b1)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壳体出风段(61a3)与所述第二壳体出风段(61b3)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壳体中间段(61a2)与所述第二壳体中间段(61b2)对应设置;
所述第一壳体进风段、第一壳体中间段和第一壳体出风段的外壁面围成一沿着所述风道壳体(61)的横向方向延伸且在横向延伸方向两侧敞口的所述凹槽结构(8);
所述第一壳体中间段(61a2)的外壁面构成所述凹槽结构(8)的底面,所述第一壳体中间段(61a2)的内壁面设有所述蜗舌结构(62)。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模块还包括有用于罩设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的第一灯罩(21),所述第一灯罩(21)中央位置设有供所述出风口(11)出风的出风通道(211);
所述第一灯罩突出于所述出风口(11)的出风面或与所述出风口(11)的出风面齐平。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贯流风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凸向贯流式叶轮(64)的凸筋(611),所述凸筋(611)为一个,且沿着所述风道壳体(61)的横向方向延伸;所述风道壳体(61)的横向方向为平行于所述贯流式叶轮(64)的轴线的方向;
所述凸筋(611)具有凸出于所述贯流风道的内壁面的曲面;
所述贯流风道的内壁面上具有距离贯流式叶轮(64)位置最近的最近位置,所述凸筋(611)设于所述最近位置处或靠近所述最近位置处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灯为吸顶式风扇灯;
所述风扇灯还包括安装底板组件(5),所述安装底板组件(5)包括有安装底板(51)、弹簧(52)、弹块(53)和挂钩(54),所述安装底板(51)通过所述弹簧(52)、弹块(53)和挂钩(54)挂接在所述外壳体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风扇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和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均包括有光源组件;
其中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具有两组所述光源组件且两组所述光源组件相对设置,其中一组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光方向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的出光方向相同、另一组所述光源组件的出光方向与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的出光方向相反,以使所述第二发光组件能够进行双向照明;
所述风扇模块(1)还包括有驱动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驱动模块和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分别驱动和控制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以及用于分别驱动和控制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
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和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可同步或独立的根据控制指令进行开关和联动照明,所述联动照明包括同步或独立调节第一发光组件(2)和第二发光组件(3)的亮度、色温、色彩中的一种或组合;
所述风扇灯具有夜灯模式;
在所述夜灯模式下,所述第一发光组件(2)被控制关闭,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被控制点亮,且所述第二发光组件(3)的亮度被控制降低至目标亮度。
CN202321616929.8U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风扇灯 Active CN220555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6929.8U CN220555993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风扇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6929.8U CN220555993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风扇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5993U true CN220555993U (zh) 2024-03-05

Family

ID=90051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16929.8U Active CN220555993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风扇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59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45001B2 (en) Light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having plate with central aperture positioned over grille to define intake gap
US9022622B2 (en) Lighting and ventil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KR20120005436U (ko) 엘이디조명등부 브이에이브이 전동디퓨저
WO2021031511A1 (zh) 立式照明无叶变频风扇
CN202220985U (zh) 灯具
CN220555993U (zh) 一种风扇灯
CN215170891U (zh) 一种led风扇灯
CN213177937U (zh) 一种新型铝型材射灯
CN111043580A (zh) 一种涡轮风扇灯
CN219622915U (zh) 一种风扇灯
CN205351021U (zh) 照明灯具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019102U (zh) 一种2.5寸全塑款高性价比筒灯
CN213577043U (zh) 一种换气扇灯
GB2382998A (en) Revolving decoration
CN214788137U (zh) 可调出风角度的风扇灯
CN219571756U (zh) 一种中央空调出风口照明装置
CN212866557U (zh) 一种中央空调全屋转接系统
CN212805426U (zh) 一种散热性好的led吸顶灯
CN215170940U (zh) 外置多扇叶风扇灯
CN219346314U (zh) 一种新型筒灯
CN218209164U (zh) 一种led射灯
CN211424242U (zh) 一种台式风扇装饰灯
CN219550476U (zh) 一种散热器外置的投光灯
CN216010772U (zh) 一种色温可调的灯
CN212296973U (zh) 风扇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