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3505U -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3505U
CN220553505U CN202322065251.5U CN202322065251U CN220553505U CN 220553505 U CN220553505 U CN 220553505U CN 202322065251 U CN202322065251 U CN 202322065251U CN 220553505 U CN220553505 U CN 2205535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transfer
holes
surface side
heat insul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65251.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熊野圭司
井户贵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bid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bid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bid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Ibiden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35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35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8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by thermal insulation or shi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09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nection, e.g. mixed connec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具有该热传递抑制片,热传递抑制片具有优秀的隔热性并且能够抑制掉粉对周围的污染。热传递抑制片(10)具有:隔热件(11),其包含无机颗粒和有机纤维;以及树脂膜(12),其将隔热件(11)包在内部。树脂膜(12)具有多个孔(13),由配置在与隔热件(11)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侧的第一面侧膜(12a)及第二面侧膜(12b)、和配置在与隔热件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端面侧的端面侧膜(12c)构成。并且,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中的孔(13)相对于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的总面积的面积率大于端面侧膜(12c)中的孔(13)相对于端面侧膜(12c)的总面积的面积率。

Description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传递抑制片及具有该热传递抑制片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从环境保护的观点出发,由电动马达驱动的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等的开发盛行。在该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等中,搭载有用于成为驱动用马达的电源的、多个电池单元串联或并联连接而成的电池组。
该电池单元主要使用与铅蓄电池、镍氢电池等相比能够实现高容量且高输出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并且,在由于电池的内部短路、过充电等原因而引起某电池单元急剧升温、之后也继续发热那样的热失控的情况下,来自发生了热失控的电池单元的热会向相邻的其他电池单元传播,由此有可能引起其他电池单元的热失控。
作为抑制来自发生了上述那样的热失控的电池单元的热的传播的方法,一般进行使隔热片介于电池单元之间的方法。
然而,作为制造隔热片时的粘合剂,例如可列举出湿热粘接粘合剂纤维,湿热粘接粘合剂纤维为了表现出其粘接性,需要在制造时形成湿润状态。因此,在使用湿热粘接粘合剂纤维的情况下,隔热片需要通过湿式抄造法制造。
但是,在出于进一步提高隔热性能的目的而使用热传导率低的干式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情况下,存在无法利用湿式抄造法制造隔热片的问题。这是因为,若通过湿式抄造法将包含干式二氧化硅的材料成型为片状,则干式二氧化硅因水而凝聚,热传导率会上升。另外,一般而言,二氧化硅气凝胶难以分散于水中,因此若通过湿式抄造法对包含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材料进行成型,则无法得到材料均匀地分散的隔热片,成为品质降低的原因。
另一方面,若使用干式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气凝胶等无机颗粒,通过干式成型法制造隔热片,则有时因压力、冲击等而发生无机颗粒的脱落(以下也称为掉粉)。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电池单元热失控屏蔽件,其具有包含无机纤维的纤维基体、热绝缘性无机颗粒以及粘合剂的无纺纤维质隔热件、以及密封该隔热件的有机密封层。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池单元热失控屏蔽件构成为,在封入有机密封层内的气体被加热至高温时,气体例如从形成于隔热件的周缘部的开口部向外部排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22/024076号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防止电池单元的热失控的隔热件通常以配置在电池单元之间的状态配置在电池壳体内,因此当如上述热失控屏蔽件那样从隔热件的周缘部排出气体时,无机颗粒等与该气体一起喷出,会污染电池壳体内。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优异的隔热性并且能够抑制因掉粉而导致的对周围的污染的热传递抑制片以及具有该热传递抑制片的电池组。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热传递抑制片的下述[1]的结构来实现。
[1]、一种热传递抑制片,其包括:
隔热件;以及
树脂膜,所述树脂膜将所述隔热件包在内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膜具有多个孔,所述树脂膜由以下部分构成:第一面侧膜和第二面侧膜,它们配置在与所述隔热件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面侧和第二面侧;以及端面侧膜,其配置在与所述隔热件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端面侧,
所述第一面侧膜和所述第二面侧膜中的所述孔相对于所述第一面侧膜和所述第二面侧膜的总面积的面积率大于所述端面侧膜中的所述孔相对于所述端面侧膜的总面积的面积率。
另外,热传递抑制片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涉及以下的[2]~[10]。
[2]、在[1]的热传递抑制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侧膜不具有所述孔。
[3]、在[1]的热传递抑制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侧膜及第二面侧膜中的所述孔的每一个的平均面积比所述端面侧膜中的所述孔的每一个的平均面积大。
[4]、在[1]~[3]中任一项的热传递抑制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面侧膜具有所述树脂膜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
[5]、在[1]~[4]中任一项的热传递抑制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侧膜和第二面侧膜中的所述孔为椭圆形状。
[6]、在[5]的热传递抑制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具有长方形的形状,所述第一面侧膜和所述第二面侧膜中的所述孔是在与所述隔热件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状。
[7]、在[6]的热传递抑制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侧膜及第二面侧膜中的所述孔在所述隔热件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8]、在[7]的热传递抑制片中,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孔沿着所述隔热件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中的长度方向及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
[9]、在[1]~[8]中任一项的热传递抑制片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件具有多个空隙部,所述空隙部与所述树脂膜的所述孔连通。
[10]、在[1]~[9]中任一项的热传递抑制片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隔热件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侧膜之间、以及所述隔热件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面侧膜之间的至少一方,具有弹性片。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电池组的下述[11]的构成来实现。
[1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电池单元以及[1]~[10]中任一项的热传递抑制片,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
实用新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热传递抑制片具有包含规定材料的隔热件和将该隔热件包在内部的树脂膜,因此能够得到优异的隔热效果,并且能够抑制掉粉。另外,与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面侧膜及第二面侧膜中的孔的面积率大于与厚度方向平行的端面侧膜中的孔的面积率,因此在热传递抑制片被加热时,内部的空气从第一面侧膜及第二面侧膜的孔喷出,因此能够抑制因内部的空气从端面侧喷出而导致的对周围的污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组,由于具有如上所述具备优异的隔热性及掉粉抑制效果的热传递抑制片,因此能够抑制电池组中的电池单元的热失控、以及火焰向电池壳体外侧的扩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的电池组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的构造的剖视图。
标号说明
10、15:热传递抑制片;
11:隔热件;
12:树脂膜;
13:孔;
14:熔接部;
16:弹性片;
20a、20b、20c:电池单元;
30:电池壳体;
100:组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对能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热传递抑制片进行了深入研究。
其结果发现,使热传递抑制片具有隔热件和将隔热件包在内部且具备多个孔的树脂膜,并使与隔热件的厚度方向垂直的主面侧的孔的面积率大于与隔热件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端面侧的孔的面积率是有效的。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隔热片)和电池组进行详细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任意地进行变更来实施。
[热传递抑制片]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的构造的立体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10具有:隔热件11,其包含无机颗粒和有机纤维;以及树脂膜12,其将隔热件11包在内部。在树脂膜12形成有多个椭圆形状的孔13。另外,树脂膜12由以下部分构成:分别覆盖隔热件11的与厚度方向垂直的两个主面、即第一面11a和第二面11b的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以及覆盖隔热件11的与厚度方向平行的四个端面11c的端面侧膜12c。而且,第一面侧膜12a以及第二面侧膜12b中的孔13的面积率被设计为比端面侧膜12c中的孔13的面积率大。
这里,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中的孔13的面积率是指形成于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的孔13的面积相对于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的总面积的比例。另外,端面侧膜12c中的孔13的面积率是指形成于端面侧膜12c的孔13的面积相对于端面侧膜12c的总面积的比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平面状树脂膜包裹隔热件11,在隔热件11的端面11c的附近使树脂膜12彼此熔接,形成熔接部14。并且,树脂膜12被加热而收缩,由此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第二面11b以及端面11c被树脂膜12覆盖,成为与隔热件11的表面紧贴的形态。因此,熔接部14主要形成于端面侧膜12c,因此形成有熔接部14的区域的厚度增加,其结果是,端面侧膜12c的强度比第一面侧膜12a及第二面侧膜12b的强度高。另外,在隔热件11被平面状树脂膜包裹的状态下,即使在隔热件11的端面11c存在孔13的情况下,通过形成熔接部14,端面侧膜12c中的孔13的面积率也比第一面侧膜12a以及第二面侧膜12b中的孔13的面积率减少。
以下,对将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热传递抑制片10应用于电池组的情况下的结构进行具体说明。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具有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的电池组的剖视图。另外,关于图1所示的热传递抑制片10的详细构造,在图2中进行了简化。
电池组100具有电池壳体30、收纳于电池壳体30的内部的多个电池单元20a、20b、20c、以及介于电池单元20a与电池单元20b之间以及介于电池单元20b与电池单元20c之间的热传递抑制片10。多个电池单元20a、20b、20c通过未图示的汇流条等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此外,电池单元20a、20b、20c例如优选使用锂离子二次电池,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能够应用于其他二次电池。
在应用于这样构成的电池组100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隔热件11内包于树脂膜,因此在将热传递抑制片10装入电池组100时,能够防止颗粒等的脱落。另外,隔热件11包含无机颗粒和有机纤维,具有高隔热性,因此能够抑制从发生了热失控的电池单元向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热传播。
并且,例如在电池单元20a的温度上升的情况下,配置于电池单元20a与电池单元20b之间的隔热件11的内部以及隔热件11与树脂膜12之间等所包含的空气膨胀,空气从树脂膜12的孔13排出。此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电池单元20a接触的第一面侧膜12a以及与电池单元20b接触的第二面侧膜12b中的孔13的面积率大于端面侧膜12c中的孔13的面积率。因此,空气容易从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排出,空气经由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的孔13从与电池单元20a、电池单元20b之间的间隙缓缓地排出,因此能够抑制颗粒的污染在电池壳体30内扩散。
为了从第一面侧膜12a及第二面侧膜12b的孔13排出更多的空气,优选端面侧膜12c的孔13的面积率尽可能小,更优选端面侧膜12c不具有孔(即,面积率为0%)。另外,即使在端面侧膜12c具有孔13的情况下,也优选第一面侧膜12a及第二面侧膜12b中的孔13的每一个的平均面积大于端面侧膜12c中的孔13的每一个的平均面积。
作为使端面侧膜12c的孔13的面积率小于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的孔13的面积率的方法,可列举出在制造热传递抑制片时仅在相当于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的区域形成孔的方法。此外,可列举出:将相当于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的区域的孔形成得比相当于端面侧膜12c的区域的孔大的方法、在端面侧膜12c形成使树脂膜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14的方法。通过在端面侧膜12c形成熔接部14,还能够确保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的平滑性。但是,根据制造时的条件等,有时熔接部14的一部分形成于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但只要熔接部14的大部分形成于端面侧膜12c,则能够获得控制孔的面积率的效果、和确保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的平滑性的效果。
此外,例如,电池单元20a与热传递抑制片10、以及电池单元20b与热传递抑制片10不是完全紧贴地配置,而是存在相互紧贴的区域和稍微分离的区域。假设孔13被紧贴的区域完全堵塞,则空气难以从该孔13排出,第一面侧膜12a以及第二面侧膜12b的孔13的实质上的面积率会降低。因此,为了防止孔13被相邻的电池单元完全堵塞,孔13的形状优选为在一个方向较长地延伸的椭圆形状。
进而,在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和第二面11b为长方形的形状的情况下,若孔13为在与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和第二面11b的长度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状,则能够抑制相邻的孔13彼此过于接近而强度降低、在树脂膜12产生龟裂的情况。同样地,若第一面侧膜12a及第二面侧膜12b中的孔13在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及第二面11b上以大致相等间隔配置有多个,则能够抑制相邻的孔13彼此过于接近而在树脂膜12产生龟裂的情况。进而,若这些多个孔13沿着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以及第二面11b的长度方向以及与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则能够进一步抑制龟裂产生。
另外,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和第二面11b的长度方向与孔13的长径为“大致相同的方向”并不限于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和第二面11b的长度方向与孔13的长径严格地朝向同一方向,而是也包含孔13的长径沿着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和第二面11b的长度方向取向的意思。
另外,多个孔13在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和第二面11b上“大致等间隔”并不限于孔13严格地以相等间隔配置多个,而是也包括孔13在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和第二面11b上以图案状配置多个的意思。
隔热件11的优选的构成成分及构造等在后面叙述,但在隔热件11具有多个空隙部的情况下,若该空隙部与树脂膜12的孔13连通,则隔热件11内的空气容易经由孔13排出,因此是优选的。另外,如果在隔热件11中含有无机水合物颗粒作为无机颗粒,则在通过加热进行热分解而放出结晶水时,结晶水容易经由空隙部从树脂膜12的孔13排出。
<第二实施方式>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10具有隔热件11和与隔热件11的表面紧贴的树脂膜12,但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根据需要而具有隔热件11以外的部件。
图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的构造的剖视图。在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与图1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或简化其详细的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能够代替图2所示的电池组100所记载的热传递抑制片10而使用,因此将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应用于电池组100,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等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15具有隔热件11、层叠在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侧和第二面11b侧的弹性片16、以及将隔热件11和弹性片16包在内部的树脂膜12。即,在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与第一面侧膜12a之间配置有弹性片16,并且在隔热件11的第二面11b与第二面侧膜12b之间也配置有弹性片16。此外,孔13的面积率、形状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15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隔热件11等的外表面被树脂膜12覆盖,因此能够防止颗粒等的脱落。另外,在将热传递抑制片15装入电池组100时,能够防止隔热件11与弹性片16之间的位置偏移。而且,隔热件11具有高隔热性,因此能够抑制从发生了热失控的电池单元向相邻的电池单元的热传播。
此外,在近年来的电池组中,电池单元的容量进一步提高,因此充放电时的膨胀率上升。因此,当在充放电时反复进行电池单元20a、20b、20c的内压的上升及下降的情况下,对于电池单元20a、20b、20c反复进行来自壳体的按压及缓和,成为电池的性能下降的原因。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隔热件11的主面(第一面11a及第二面11b)侧配置有弹性片16,因此在电池单元膨胀的情况下能够产生应力,能够缓和对电池单元20a、20b、20c的按压力,因此能够维持电池的性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隔热件11的主面侧配置有弹性片16,因此能够显著减少颗粒从隔热件11的主面侧脱落,并且能够防止隔热件11的压缩变形引起的隔热效果的下降。并且,在设为这样的构造的情况下,产生颗粒的脱落最多的区域为隔热件11的端面11c侧,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空气容易从第一面侧膜12a及第二面侧膜12b排出,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颗粒向电池壳体30的内部喷出而污染扩大。
并且,在图3所示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在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侧及第二面11b侧这两方配置有弹性片16,但弹性片16并非必须配置在隔热件11的两侧。即,通过在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与第一面侧膜12a之间、以及隔热件11的第二面11b与第二面侧膜12b之间的至少一方配置弹性片16,也能够缓和对电池单元20a、20b、20c的按压力,能够得到维持电池的性能的效果。
以下,对构成本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10、15的材料进行详细说明。
[隔热件]
<有机纤维>
有机纤维具有对隔热件11赋予柔软性的效果,并且通过由有机纤维形成骨架,具有提高隔热件11的强度的效果。此外,当在有机纤维的表面上熔接有无机颗粒以及其他有机纤维时,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片材的强度提高的效果以及保持形状的效果。另外,若在隔热件11中以适当的含量含有有机纤维,则在隔热件11的内部形成多个空隙部,在隔热件11被加热时,能够将空气、水分经由空隙部向外部放出。
作为隔热件11中的有机纤维的材料,也可以使用单成分的有机纤维,但优选使用芯鞘结构的粘合剂纤维。芯鞘结构的粘合剂纤维具有沿纤维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芯部和以包覆芯部的外周面的方式形成的鞘部。在这种情况下,芯部由第一有机材料制成,鞘部由第二有机材料制成,并且第一有机材料的熔点高于第二有机材料的熔点。
(第一有机材料)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用芯鞘结构的粘合剂纤维的情况下,构成芯部的第一有机材料只要比存在于芯部的外周面的鞘部、即第二有机材料的熔点高,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第一有机材料,可举出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丙烯及尼龙中选择出的至少1种。
(第二有机材料)
第二有机材料只要熔点比构成上述有机纤维的第一有机材料的熔点低,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第二有机材料,可举出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聚丙烯及尼龙中选择出的至少1种。
另外,第二有机材料的熔点优选为90℃以上,更优选为100℃以上。另外,第二有机材料的熔点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30℃以下。
(有机纤维的含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适当地控制隔热件11中的有机纤维的含量,则能够充分地得到骨架的加强效果。
有机纤维的含量相对于隔热件11的总质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另外,若有机纤维的含量过多,则无机颗粒的含量相对减少,因此为了得到所期望的隔热性能,有机纤维的含量相对于隔热件11的总质量优选为2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20质量%以下。
(有机纤维的纤维长度)
对于有机纤维的纤维长度没有特别限定,从确保成型性、加工性的观点出发,有机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优选设为10mm以下。
另一方面,从使有机纤维作为骨架发挥功能、确保热传递抑制片的压缩强度的观点出发,有机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优选为0.5mm以上。
<无机颗粒>
作为无机颗粒,可以使用单一的无机颗粒,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的无机颗粒。作为无机颗粒的种类,从热传递抑制效果的观点出发,优选使用由从氧化物颗粒、碳化物颗粒、氮化物颗粒及无机水合物颗粒中选择出的至少1种无机材料构成的颗粒,更优选使用氧化物颗粒。另外,对于无机颗粒的形状也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包含自纳米颗粒、中空颗粒和多孔质颗粒中选择出的至少1种,具体而言,也可以使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颗粒、微孔颗粒、中空二氧化硅颗粒等无机中空球、由热膨胀性无机材料形成的颗粒、由含水多孔质体形成的颗粒等。
无机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为0.01μm以上时,容易获得,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另外,在为200μm以下时,能够得到期望的隔热效果。因此,无机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优选为0.01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为0.0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并且,如果并用2种以上的热传递抑制效果互不相同的无机颗粒,则能够将发热体多级冷却,能够在更宽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吸热作用。具体而言,优选将大径颗粒和小径颗粒混合使用。例如,在使用纳米颗粒作为一种无机颗粒的情况下,优选包含由金属氧化物构成的无机颗粒作为另一种无机颗粒。以下,将小径的无机颗粒作为第一无机颗粒,将大径的无机颗粒作为第二无机颗粒,对无机颗粒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第一无机颗粒>
(氧化物颗粒)
氧化物颗粒的折射率高,使光漫反射的效果强,因此若使用氧化物颗粒作为第一无机颗粒,则尤其在异常发热等高温区域中能够抑制辐射传热。作为氧化物颗粒,可以使用自二氧化硅、二氧化钛、氧化锆、锆石、钛酸钡、氧化锌和氧化铝中选择出的至少1种颗粒。即,能够作为无机颗粒使用的上述氧化物颗粒中,可以仅使用1种,也可以使用2种以上的氧化物颗粒。特别是,二氧化硅是隔热性高的成分,二氧化钛是与其他金属氧化物相比折射率高的成分,在500℃以上的高温区域中使光漫反射而遮挡辐射热的效果高,因此最优选使用二氧化硅和二氧化钛作为氧化物颗粒。
(氧化物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0.001μm以上且50μm以下)
氧化物颗粒的粒径有时会对反射辐射热的效果造成影响,因此若将平均一次粒径限定在规定的范围,则能够得到更高的隔热性。
即,若氧化物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0.001μm以上,则充分大于有助于加热的光的波长,使光高效地漫反射,因此在500℃以上的高温度区域中,热传递抑制片内的热的辐射传热得到抑制,能够进一步提高隔热性。
另一方面,若氧化物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50μm以下,则即使被压缩,颗粒间的接点、数量也不会增加,难以形成传导传热的通路,因此,特别是能够减小对传导传热处于支配地位的通常温度区域的隔热性的影响。
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通过用显微镜观察颗粒,与标准尺度进行比较,取任意10个颗粒的平均值而求出平均一次粒径。
(纳米颗粒)
在本实用新型中,纳米颗粒表示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平均一次粒径小于1μm的纳米级的颗粒。纳米颗粒为低密度,因此,抑制了传导传热,若使用纳米颗粒作为第一无机颗粒,则细小的空隙部进一步分散,因此,能够得到抑制对流传热的优异的绝热性。因此,从在通常的常温区域的电池使用时能够抑制相邻的纳米颗粒间的热的传导的方面来说,优选使用纳米颗粒。
并且,作为氧化物颗粒,若使用平均一次粒径小的纳米颗粒,则即使是热传递抑制片因伴随电池单元的热失控的膨胀而被压缩、使得内部的密度上升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热传递抑制片的传导传热的上升。其原因被认为在于,纳米颗粒因静电的斥力而容易在颗粒间形成细小的空隙部,体积密度低,因此,颗粒被以具有缓冲性的方式填充。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使用纳米颗粒作为第一无机颗粒的情况下,只要符合上述纳米颗粒的定义,则材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为绝热性高的材料,而且颗粒彼此的接点小,因此,通过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传导的热量与使用了粒径大的二氧化硅颗粒的情况相比变小。另外,一般获得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体积密度为0.1(g/cm3)左右,因此,例如即使是配置于热传递抑制片的两侧的电池单元热膨胀,对热传递抑制片施加了大的压缩应力的情况,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彼此的接点的大小(面积)、数量也不会显著变大,能够维持绝热性。因此,作为纳米颗粒,优选使用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作为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列举出湿式二氧化硅、干式二氧化硅和气凝胶等,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特别优选的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进行说明。
通常,湿式二氧化硅的颗粒是凝聚的,与此相对,干式二氧化硅能够使颗粒分散。在30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热传导主要是传导传热,因此,与湿式二氧化硅相比,能够使颗粒分散的干式二氧化硅能够得到优异的隔热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优选使用通过干式法将含有材料的混合物加工成片状的制造方法。因此,作为无机颗粒,优选使用热传导率低的干式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气凝胶等。
(纳米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1nm以上且100nm以下)
若将纳米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限定为规定的范围,则能够得到更高的绝热性。
即,若将纳米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设为1nm以上且100nm以下,则特别是在低于500℃的温度区域中,能够抑制热传递抑制片内的热的对流传热及传导传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热性。另外,即使是施加了压缩应力的情况,残留在纳米颗粒间的空隙部和多个颗粒间的接点也能够抑制传导传热,能够维持热传递抑制片的绝热性。
此外,纳米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更优选为2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nm以上。另一方面,纳米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更优选为5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nm以下。
(无机水合物颗粒)
无机水合物颗粒受到来自发热体的热而达到热分解开始温度以上时进行热分解,释放自身具有的结晶水而降低发热体及其周围的温度,显现所谓的“吸热作用”。另外,在释放了结晶水后成为多孔质体,通过无数的空气孔来显现绝热作用。
作为无机水合物的具体例,列举出氢氧化铝(Al(OH)3)、氢氧化镁(Mg(OH)2)、氢氧化钙(Ca(OH)2)、氢氧化锌(Zn(OH)2)、氢氧化铁(Fe(OH)2)、氢氧化锰(Mn(OH)2)、氢氧化锆(Zr(OH)2)、氢氧化镓(Ga(OH)3)等。
例如,氢氧化铝具有约35%的结晶水,如下述式所示,热分解而释放结晶水,显现吸热作用。并且,在释放了结晶水后成为作为多孔质体的氧化铝(Al2O3),作为绝热材料发挥功能。
2Al(OH)3→Al2O3+3H2O
并且,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10、15例如优选夹设于电池单元间,但在发生热失控的电池单元中,急剧上升至超过200℃的温度,温度持续上升至700℃附近。因此,作为隔热件11所包含的无机颗粒,优选由热分解开始温度为200℃以上的无机水合物构成。
关于上述列举的无机水合物的热分解开始温度,氢氧化铝为约200℃、氢氧化镁为约330℃、氢氧化钙为约580℃、氢氧化锌为约200℃、氢氧化铁为约350℃、氢氧化锰为约300℃、氢氧化锆为约300℃、氢氧化镓为约300℃,均与发生热失控的电池单元的急剧的升温的温度范围大致重叠,能够高效地抑制温度上升,因此,可以说是优选的无机水合物。(无机水合物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0.01μm以上且200μm以下)
另外,在使用无机水合物颗粒作为第一无机颗粒的情况下,若其平均粒径过大,则位于隔热件11的中心附近的第一无机颗粒(无机水合物)至达到其热分解温度为止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因此,存在隔热件11的中心附近的第一无机颗粒无法完全热分解的情况。因此,无机水合物颗粒的平均二次粒径优选为0.01μm以上且200μm以下,更优选为0.05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由热膨胀性无机材料构成的颗粒)
作为热膨胀性无机材料,能够列举出蛭石、膨润土、云母、珍珠岩等。
(由含水多孔质体构成的颗粒)
作为含水多孔质体的具体例,列举出沸石、高岭石、蒙脱石、酸性白土、硅藻土、湿式二氧化硅、干式二氧化硅、气凝胶、云母、蛭石等。
(无机中空球)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绝热材料可以包含无机中空球作为第一无机颗粒。
若包含无机中空球,则在低于500℃的温度区域中,能够抑制绝热材料内的热的对流传热或传导传热,能够进一步提高绝热材料的绝热性。
作为无机中空球,能够使用从白砂中空球、二氧化硅中空球、飞灰中空球、重晶石中空球和玻璃中空球中选择出的至少1种。
(无机中空球的含量:相对于绝热材料总质量为60质量%以下)
作为无机中空球的含量,相对于绝热材料总质量,优选为60质量%以下。
(无机中空球的平均粒径: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作为无机中空球的平均粒径,优选为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第二无机颗粒>
在热传递抑制片中含有2种无机颗粒的情况下,第二无机颗粒只要材质、粒径等与第一无机颗粒不同,就没有特别限定。作为第二无机颗粒,能够使用氧化物颗粒、碳化物颗粒、氮化物颗粒、无机水合物颗粒、二氧化硅纳米颗粒、金属氧化物颗粒、微孔颗粒或中空二氧化硅颗粒等无机中空球、由热膨胀性无机材料构成的颗粒、由含水多孔质体构成的颗粒等,它们的详细情况如上所述。
此外,纳米颗粒的传导传热极小,并且即使是对热传递抑制片施加了压缩应力的情况,也能够维持优异的绝热性。另外,二氧化钛等金属氧化物颗粒遮挡辐射热的效果高。并且,若使用大径的无机颗粒和小径的无机颗粒,则小径的无机颗粒会进入大径的无机颗粒彼此的间隙中,由此,成为更致密的构造,能够提高热传递抑制效果。因此,在例如使用纳米颗粒作为上述第一无机颗粒的情况下,优选进一步使热传递抑制片中含有由直径比第一无机颗粒大的金属氧化物构成的颗粒作为第二无机颗粒。
作为金属氧化物,能够列举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钛酸钡、氧化锌、锆石、氧化锆等。特别是,氧化钛(二氧化钛)是与其他金属氧化物相比折射率高的成分,在500℃以上的高温度区域中使光漫反射而遮挡辐射热的效果高,因此,最优选使用二氧化钛。
在使用自干式二氧化硅颗粒及二氧化硅气凝胶中选择出的至少1种颗粒作为第一无机颗粒、使用自二氧化钛、锆石、氧化锆、碳化硅、氧化锌及氧化铝中选择出的至少1种颗粒作为第二无机颗粒的情况下,为了在300℃以下的温度范围内得到优异的隔热性能,第一无机颗粒相对于无机颗粒总质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6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70质量%以上。另外,第一无机颗粒相对于无机颗粒总质量优选为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0质量%以下。
另一方面,为了在超过300℃的温度范围内得到优异的隔热性能,第二无机颗粒相对于无机颗粒总质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另外,第二无机颗粒相对于无机颗粒总质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质量%以下。
(第二无机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
在使热传递抑制片中含有由金属氧化物构成的第二无机颗粒的情况下,若第二无机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为1μm以上且50μm以下,则能够在500℃以上的高温度区域中高效地抑制辐射传热。第二无机颗粒的平均一次粒径进一步优选为5μm以上且30μm以下,最优选为10μm以下。
(无机颗粒的含量)
在本实施方式中,若适当地控制隔热件11中的无机颗粒的合计含量,则能够充分地确保隔热件11的隔热性。
无机颗粒的合计含量相对于隔热件11的总质量优选为6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70质量%以上。另外,无机颗粒的合计含量过多时,有机纤维的含量相对减少,因此为了充分得到骨架的加强效果和无机颗粒的保持效果,无机颗粒的合计含量相对于隔热件11的总质量优选为9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下。
并且,隔热件11中的无机颗粒的含量例如可以通过将隔热件11在800℃下加热,将有机成分分解后、测定剩余部分的质量来算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隔热件11中,除了上述有机纤维和无机颗粒以外,还可以包含由与上述第一有机材料不同的有机材料构成的有机纤维、无机纤维等。在隔热件11包含无机纤维的情况下,以下对本实施方式中优选含有的无机纤维进行说明。
<无机纤维>
作为无机纤维,可以使用单一的无机纤维,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的无机纤维。作为无机纤维,例如可列举出:二氧化硅纤维、氧化铝纤维、硅酸铝纤维、氧化锆纤维、碳纤维、可溶性纤维、耐火陶瓷纤维、气凝胶复合材料、硅酸镁纤维、碱土硅酸盐纤维、钛酸钾纤维、碳化硅纤维、钛酸钾晶须纤维等陶瓷系纤维、玻璃纤维、玻璃棉、矿渣棉等玻璃系纤维、岩棉、玄武岩纤维、莫来石纤维,作为上述以外的矿物系纤维,可列举出硅灰石等天然矿物系纤维等。
这些无机纤维在耐热性、强度、获得容易性等方面是优选的。无机纤维中,从处理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二氧化硅-氧化铝纤维、氧化铝纤维、二氧化硅纤维、岩棉、碱土硅酸盐纤维、玻璃纤维。
无机纤维的截面形状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圆形截面、平截面、中空截面、多边截面、芯截面等。其中,具有中空截面、平截面或多边截面的异形截面纤维由于隔热性稍微提高,因此可以优选使用。
无机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的优选下限为0.1mm,更优选的下限为0.5mm。另一方面,无机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的优选上限为50mm,更优选的上限为10mm。若无机纤维的平均纤维长度小于0.1mm,则难以产生无机纤维彼此的交织,隔热件11的机械强度有可能降低。另一方面,若超过50mm,则虽然能够得到加强效果,但无机纤维不能彼此紧密地交织,或者仅由单一的无机纤维卷曲,由此有可能导致隔热性的降低。
无机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的优选下限为1μm,更优选下限为2μm,进一步优选下限为3μm。另一方面,无机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的优选上限为15μm,更优选的上限为10μm。若无机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小于1μm,则无机纤维自身的机械强度有可能降低。另外,从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的观点出发,无机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优选为3μm以上。另一方面,若无机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大于15μm,则以无机纤维为介质的固体传热增加,有可能导致隔热性降低,另外,热传递抑制片的成型性和强度有可能变差。
(无机纤维的含量)
本实施方式中,在隔热件11包含无机纤维的情况下,无机纤维的含量相对于隔热件11的总质量优选为3质量%以上且15质量%以下。
另外,无机纤维的含量相对于隔热件11的总质量更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通过设为这样的含量,能够均衡地表现出无机纤维的形状保持性、按压力耐性、抗风压性、无机颗粒的保持能力。另外,通过适当地控制无机纤维的含量,有机纤维和无机纤维相互交织而形成三维网络,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保持无机颗粒和后述的其它配合材料的效果。
<其他配合材料>
(热熔粉末)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上述粘合剂纤维、无机颗粒以外,还可以在混合物中含有热熔粉末。热熔粉末例如含有与上述第一有机材料和第二有机材料不同的第三有机材料,是具有通过加热而熔融的性质的粉体。通过使混合物中含有热熔粉末并进行加热,热熔粉末熔融,在之后冷却时,在含有周围的无机颗粒的状态下固化。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隔热件11的无机颗粒的脱落。
作为热熔粉末,可举出具有各种熔点的热熔粉末,但是考虑使用的粘合剂纤维的芯部和鞘部的熔点,而选择具有适当熔点的热熔粉末即可。具体而言,如果作为构成热熔粉末的成分的第三有机材料比构成上述有机纤维的第一有机材料的熔点低,则能够设定保留芯部而用于使鞘部和热熔粉末熔融的加热温度。例如,若热熔粉末的熔点为鞘部的熔点以下,则制造时的加热温度只要设定在芯部的熔点与鞘部的熔点之间即可,因此能够更容易地设定加热温度。
另一方面,也能够以使热熔粉末的熔点处于芯部的熔点与鞘部的熔点之间的方式选择所使用的热熔粉末的种类。若使用具有这样的熔点的热熔粉末,则在鞘部和热熔粉末均熔融后被冷却而固化时,有机纤维(芯部)与其周围的熔融的鞘部和存在于无机颗粒的间隙的热熔粉末先固化。其结果为,能够固定有机纤维的位置,之后,熔融的鞘部与有机纤维熔接,从而容易形成立体的骨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片材整体的强度。
若构成热熔粉末的第三有机材料的熔点充分低于构成芯部的第一有机材料的熔点,则能够扩大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温度的设定裕度,能够更容易地进行用于得到所期望的构造的温度设定。例如,第一有机材料的熔点优选比第三有机材料的熔点高60℃以上,更优选高70℃以上,进一步优选高80℃以上。
并且,热熔粉末(第三有机材料)的熔点优选为80℃以上,更优选为90℃以上。另外,热熔粉末(第三有机材料)的熔点优选为180℃以下,更优选为150℃以下。作为构成热熔粉末的成分,可列举出聚乙烯、聚酯、聚酰胺、乙烯乙酸乙烯酯等。
(热熔粉末的含量)
在为了抑制无机颗粒的脱落,而使隔热件的材料中含有热熔粉末的情况下,即使其含量为微量也能够得到抑制掉粉的效果。因此,热熔粉末的含量相对于隔热件的材料总质量优选为0.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质量%以上。
另一方面,若增加热熔粉末的含量,则无机颗粒等的含量相对减少,因此为了得到所期望的隔热性能,热熔粉末的含量相对于隔热件的材料总质量优选为5质量%以下,更优选为4质量%以下。
在包含热熔粉末作为隔热件11的材料的情况下,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温度优选设定为比构成鞘部的第二有机材料的熔点和构成热熔粉末的第三有机材料的熔点中的较高一方高出10℃以上,更优选设定为高出20℃以上。另一方面,加热温度优选设定为比构成芯部的第一有机材料的熔点低10℃以上,更优选设定为低20℃以上。通过设定为这样的加热温度,能够形成牢固的骨架,能够进一步提高片材的强度,并且能够防止无机颗粒的脱落。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所具有的隔热件11还可以根据需要含有其他结合材料、着色剂等。这些均在以提高隔热件11的加强、成型性等为目的的方面有用,优选相对于隔热件11的总质量以合计量计为10质量%以下。
[弹性片]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片16,能够使用具有相对于电池单元20a、20b、20c的变形而灵活地变形的弹性的片。作为这样的弹性片16,例如能够使用橡胶、弹性体等。并且,作为橡胶,具体而言,可举出发泡硅酮等。
<弹性片的厚度>
弹性片16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有效地得到关于弹性片16的上述效果,优选设为1mm以上且10mm以下。另外,弹性片16的与厚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面的形状及大小优选与隔热件11的第一面11a及第二面11b大致相同。
另外,“大致相同”是指,两者的尺寸之差可以容许至两者的平均值的±5%,优选为±3%,更优选为±1%。
[树脂膜]
树脂膜12至少将上述隔热件11包在内部,能够防止作为构成隔热件的材料的颗粒等脱落。
作为构成树脂膜的材料,可以选择选自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氯乙烯、尼龙、丙烯酸、环氧树脂、聚氨酯、聚醚醚酮、聚醚酰亚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硫醚、聚碳酸酯和芳族聚酰胺中的至少1种树脂。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树脂膜12覆盖隔热件11、或覆盖隔热件11以及弹性片16的情况下,优选利用收缩包装。因此,更优选使用适于收缩包装的材料的树脂膜12。作为这样的材料,可举出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氯乙烯。
<树脂膜的厚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树脂膜12与隔热件等的外表面紧贴,具有防止颗粒等脱落的效果,因此优选具有适当的厚度。进而,为了使树脂膜12成为沿着隔热件的形状至少一部分紧贴的构成,优选树脂膜12具有适当的挠性。
若树脂膜12的厚度超过1mm,则难以跟随隔热件的形状,有可能产生裂纹、破裂。因此,树脂膜12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下,更优选为0.1m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05mm以下。
另一方面,树脂膜12的厚度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定,但为了防止因与电池单元等的摩擦而容易产生破损,优选为0.005mm以上,更优选为0.01mm以上。
<树脂膜所含的其他材料>
另外,由于树脂膜12与电池单元20a、20b、20c接触,因此树脂膜12优选具有阻燃性,具体而言,优选包含无机物或阻燃材料。作为构成树脂膜12的材料,作为无机物,可列举出滑石、碳酸钙、氢氧化铝、氧化钛、蛭石、沸石、合成二氧化硅、氧化锆、锆石、钛酸钡、氧化锌、氧化铝,作为阻燃材料,可列举出溴系阻燃剂、氯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硼系阻燃剂、有机硅系阻燃剂和含氮化合物。
[热传递抑制片的制造方法]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15的制造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
例如,将具有芯鞘结构的粘合剂纤维(未图示)和无机颗粒以规定的比例投入V型混合机等混合机中,制作混合物。
另外,如上所述,作为粘合剂纤维,优选使用具有由第一有机材料构成的芯部和由第二有机材料构成的鞘部的芯鞘结构的纤维。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有机材料的熔点高于第二有机材料的熔点。
然后,将得到的混合物投入规定的模具内,利用压力机等进行加压,对得到的成型体进行加热,由此使粘合剂纤维的鞘部熔融。然后,通过将加热后的成型体冷却,在粘合剂纤维彼此接触的区域中相互熔接。另外,熔融的构成鞘部的第二有机材料和存在于粘合剂纤维的周围的无机颗粒熔接于粘合剂纤维、即有机纤维的表面。由此,能够得到加工成片状的隔热件11。
之后,将隔热件11夹在预先准备的一组弹性片16之间,将由弹性片16和隔热件11构成的层叠体载置于平面状树脂膜上,例如将平面状树脂膜弯折,在层叠体的上表面也覆盖平面状树脂膜。之后,将层叠体的下表面的平面状膜和上表面的平面状树脂膜在层叠体的周围加压并加热,形成熔接部14。然后,通过加热使层叠体的周围的树脂膜收缩,使树脂膜12紧贴于层叠体的外表面。另外,在使树脂膜收缩前的任意时机,在树脂膜中的成为第一面侧膜12a和第二面侧膜12b的区域形成多个孔13。通过上述那样的工序,能够制造热传递抑制片15。
并且,多个椭圆形状的孔13可以预先形成为椭圆形状,也可以在形成圆形的孔13后,通过使树脂膜加热收缩而形成为椭圆形状。在通过使树脂膜加热收缩而形成为椭圆形状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调整层叠体的一对边的长度、与该一对边平行的方向的一对熔接部彼此的长度、或熔接部与将平面状树脂膜弯折而成的边的距离的方法。例如,若使与层叠体的一对边平行的方向的一对熔接部彼此的长度接近层叠体的一对边的长度,则树脂膜欲收缩的力变强,能够形成在与该一对边垂直的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状的孔13。
另外,对于利用树脂膜12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隔热件11、或将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隔热件11与弹性片16的层叠体包在内部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除了如上述那样使膜收缩的收缩包装以外,还可以举出利用树脂膜包裹隔热件11或层叠体后利用粘接剂等进行粘贴的方法、在袋状的膜中收纳隔热件11或层叠体的方法等。无论在使用哪一方法的情况下,使第一面侧膜12a及第二面侧膜12b中的孔13的面积率比端面侧膜12c中的孔13的面积率大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优选在端面侧膜12c存在树脂膜彼此的接合部。
[电池组]
关于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10的、作为蓄电装置的一例的电池组的例子,如上述图2所例示的那样。在此,使用图2具体地说明电池组的结构及效果。
如图2所示,电池组100具有多个电池单元20a、20b、20c和本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该多个电池单元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
例如,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10介于电池单元20a与电池单元20b之间、以及电池单元20b与电池单元20c之间。而且,电池单元20a、20b、20c及热传递抑制片10被收容于电池壳体30中。
另外,关于热传递抑制片10,如上所述。
在这样构成的电池组100中,即使在某电池单元20a成为高温的情况下,由于在与电池单元20b之间存在具有热传递抑制效果的热传递抑制片10,因此能够抑制热向电池单元20b传播。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传递抑制片10由于隔热件11被树脂膜12包于内部,因此在各电池单元20a、20b、20c之间装入热传递抑制片10时,能够得到抑制掉粉的效果,作业性提高。另外,在这些电池单元发热而热传递抑制片10中的隔热件11的温度上升时,能够防止隔热件11的内部等的空气从隔热件11的端面侧猛烈地喷出,因此能够抑制电池壳体30内的污染。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0不限定于图2所例示的电池组。例如,热传递抑制片10不仅可以配置在电池单元20a与电池单元20b之间以及电池单元20b与电池单元20c之间,还可以配置在电池单元20a、20b、20c与电池壳体30之间,或者贴在电池壳体30的内表面。
在这样构成的电池组100中,在某个电池单元起火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火焰向电池壳体30的外侧扩散。
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00用于电动汽车(EV:Electric Vehicle)等,有时配置于搭乘者的地板下。在该情况下,即使电池单元起火,也能够确保搭乘者的安全。
另外,热传递抑制片10不仅介于各电池单元之间,还能够配置在电池单元20a、20b、20c与电池壳体30之间,因此不需要重新制作防火材料等,能够容易地构成低成本且安全的电池组100。
以上,对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当然不限定于这样的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申请文件所记载的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并且应当理解,它们将自然地归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另外,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构成要素任意地组合。

Claims (11)

1.一种热传递抑制片,其包括:
隔热件;以及
树脂膜,所述树脂膜将所述隔热件包在内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树脂膜具有多个孔,所述树脂膜由以下部分构成为:第一面侧膜和第二面侧膜,它们配置在与所述隔热件的厚度方向垂直的第一面侧和第二面侧;以及端面侧膜,其配置在与所述隔热件的厚度方向平行的端面侧,
所述第一面侧膜和所述第二面侧膜中的所述孔相对于所述第一面侧膜和所述第二面侧膜的总面积的面积率大于所述端面侧膜中的所述孔相对于所述端面侧膜的总面积的面积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递抑制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侧膜不具有所述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递抑制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面侧膜及第二面侧膜中的所述孔的每一个的平均面积比所述端面侧膜中的所述孔的每一个的平均面积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递抑制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端面侧膜具有所述树脂膜彼此熔接而成的熔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递抑制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面侧膜和第二面侧膜中的所述孔为椭圆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热传递抑制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件的第一面和第二面具有长方形的形状,所述第一面侧膜和所述第二面侧膜中的所述孔是在与所述隔热件的第一面和第二面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上具有长径的椭圆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传递抑制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面侧膜及第二面侧膜中的所述孔在所述隔热件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上等间隔地配置有多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传递抑制片,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孔沿着所述隔热件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中的长度方向及与所述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递抑制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件具有多个空隙部,所述空隙部与所述树脂膜的所述孔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传递抑制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隔热件的第一面与所述第一面侧膜之间、以及所述隔热件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面侧膜之间的至少一方,具有弹性片。
11.一种电池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具有多个电池单元和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传递抑制片,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串联连接或并联连接。
CN202322065251.5U 2022-08-03 2023-08-02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Active CN220553505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24246 2022-08-03
JP2022124246A JP7436582B1 (ja) 2022-08-03 2022-08-03 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3505U true CN220553505U (zh) 2024-03-01

Family

ID=8975012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65251.5U Active CN220553505U (zh) 2022-08-03 2023-08-02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CN202310968793.5A Pending CN117525693A (zh) 2022-08-03 2023-08-02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68793.5A Pending CN117525693A (zh) 2022-08-03 2023-08-02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36582B1 (zh)
CN (2) CN220553505U (zh)
WO (1) WO202402957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13361A (ja) 2017-05-12 2020-07-2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蓄電装置並びに電源装置用セパレータ
JP7203568B2 (ja) 2018-10-31 2023-01-13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組電池用熱伝達抑制シート、シート構造体および組電池
JP7453162B2 (ja) 2021-01-18 2024-03-19 イビデン株式会社 組電池用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27200A (ja) 2024-03-01
CN117525693A (zh) 2024-02-06
WO2024029573A1 (ja) 2024-02-08
JP7436582B1 (ja) 2024-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111928B1 (ja) 防炎シート、組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220553505U (zh)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CN118402120A (zh) 热传递抑制片和电池组
JP7364742B1 (ja) 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JP7495468B2 (ja) 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CN118263585A (zh) 热传递抑制片和电池组
WO2023229047A1 (ja) 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WO2023229042A1 (ja) 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WO2023229043A1 (ja) 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WO2023229046A1 (ja) 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CN220341328U (zh) 热传递抑制片及电池组
CN220341331U (zh) 热传递抑制片及电池组
WO2024143391A1 (ja) 熱伝達抑制シート及び組電池
CN219066973U (zh) 绝热片和电池组
CN220009036U (zh) 防火片以及电池组
CN219066950U (zh)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JP7273237B2 (ja) 防炎シート、組電池及び電池パック
CN219066951U (zh)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CN116830365A (zh) 防火片、电池组和电池包
CN116365088A (zh) 热传递抑制片以及电池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