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1219U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1219U
CN220541219U CN202321474433.1U CN202321474433U CN220541219U CN 220541219 U CN220541219 U CN 220541219U CN 202321474433 U CN202321474433 U CN 202321474433U CN 220541219 U CN220541219 U CN 2205412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heat exchange
space
conditioning system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7443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邱步
柳飞
贾永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7443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12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12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12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系统,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包括: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回风口、送风口、新风口;第一换热单元,第一换热单元具有第一换热流道,第一换热流道能与新风口和/或回风口流入的、并从送风口流出的气体进行调节;至少一个送风末端,其能与送风口相连通,至少一个送风末端用于对第一空间进行送风;至少一个末端设备,至少一个末端设备用于对第二空间的气体进行处理,回风口与第二空间连通,第一空间与第二空间为不同类型的空间;能量供给装置,用于给第一换热流道和末端设备供给热量和/或冷量。本申请能够利用空调系统中能量供给装置与送风末端配合以及末端设备不同的性能差异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需求差异。

Description

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空调系统中包括一种全空气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完全由空气来承担房间的冷热负荷的系统。全空气空调系统通过输送冷空气向房间提供显热冷量和潜热冷量,或输送热空气向房间提供热量,因此,全空气系统中需要空气处理装置以对输送的空气进行处理。空气处理装置必须具有液体与空气进行换热的换热器,由于换热器是液体与空气进行换热,因此,其体积相对液体与液体进行换热的换热器而言偏大,这是由于比热容的原因,空气单位体积的载冷量/载热量要比液体的载冷量/载热量要小很多,以液体为水举例,空气单位体积的载冷量/载热量仅为水的载冷量/载热量的千分之一左右,两者相差接近3个数量级。因此,目前的全空气系统中的空气处理装置的体积整体偏大,一般都需要独立的设备间以存放,这样导致其无法普及至面积有限、房间数量的普通住宅中。
另外,在普通住宅中具有不同类型的多个空间,例如卧室和餐厅、客厅的类型就完全不同,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对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需求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时的速度和噪音、空间内空气的新鲜程度等,全空气系统仅通过送风末端无法满足不同类型的空间的不同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其能够利用空调系统中能量供给装置与送风末端配合以及末端设备不同的性能差异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的需求差异。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包括:
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回风口、送风口、新风口;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具有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能与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回风口流入的、并从所述送风口流出的气体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
至少一个送风末端,其能与所述送风口相连通,至少一个所述送风末端用于对第一空间进行送风;
至少一个末端设备,至少一个所述末端设备用于对第二空间的气体进行处理,所述回风口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为不同类型的空间;
能量供给装置,用于给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末端设备供给热量和/或冷量。
优选地,所述第一空间的类型为静区空间;所述第二空间的类型为动区空间。
优选地,所述第一空间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卧室、书房;所述第二空间至少包括以下之一:餐厅、客厅、厨房和封闭的阳台。
优选地,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具有能够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三换热流道,所述能量供给装置用于给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供给热量和/或冷量;
至少一个所述末端设备能与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末端设备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能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的出口和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能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的出口和进口相连通;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的出口和进口相连通的所述末端设备包括空调内机。
优选地,用于对第二空间的气体进行处理的所述末端设备至少包括以下之一:风机盘管、冷梁。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分风箱体,所述分风箱体的进口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送风口相连通,所述分风箱体具有多个出口,至少部分所述分风箱体的出口处设置有风阀。
优选地,所述送风末端通过送风管道与所述分风箱体的出口相连通,所述送风末端包括送风箱体,所述送风箱体具有消音功能。
优选地,所述分风箱体内具有风量检测装置,所述风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自所述分风箱体的出口输出的风量;
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具有风量显示功能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风量检测装置相电性连接或能实现无线通信,所述控制器用于对所述风量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分风箱体的出口输出的风量进行风量显示。
优选地,所述送风末端通过送风管道与所述送风末端相连通,所述送风管道包括送风管道主管和与所述送风管道主管相连接的送风管道分管,至少部分所述送风管道主管的管径小于等于130mm。
优选地,至少部分所述送风管道分管的管径小于等于100mm。
优选地,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通过并联方式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
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流体分配单元,其用于对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至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换热工质进行分配。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
优选地,所述流体分配单元包括第一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出口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二换热流道,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出口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上,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二流道上。
优选地,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串联连接后的两端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
两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能与一个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能与另一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
优选地,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一端连接第一通断阀后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与所述的另一端相连接的第二通断阀;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通断阀后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流道上具有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道上具有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一端通过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二通断阀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之间的第一流道相连接,所述第三流道上具有第三通断阀。
优选地,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具有翅片的换热器;和/或;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板式换热器、套管换热器。
优选地,所述末端设备为多个,至少一个所述末端设备用于对第二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用于对第二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的所述末端设备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地暖、墙暖、毛细管网。
优选地,所述末端设备为多个,至少一个所述末端设备用于对第一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用于对第一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的所述末端设备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地暖、墙暖、毛细管网。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具有所述回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新风口的壳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将所述回风口和/或新风口流入的气体向所述送风口输送。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具有所述回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新风口的壳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送风模块,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风机,所述送风模块与所述壳体之间分体设置,且所述送风模块与所述壳体能够安装在一起以使所述送风模块的进口与所述壳体的送风口相对接。
优选地,所述风机能够形成预设压力的气体,所述预设压力大于等于200Pa。
优选地,所述送风口能够输出第一预设温度的空气,用户设定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13摄氏度。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内形成气体流道,所述回风口、所述新风口通过所述气体流道连通所述送风口,所述气体流道穿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
所述新风口通过新风管道与室外空气连通;
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过滤件,其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和/或所述气体流道中。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能与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出口至所述末端设备之间的流道相连通,或,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出口流出的流体能与所述加热装置的出口流出的流体进行换热再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应。
优选地,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将降温除湿后的气体通过送风末端向所述第一空间输送,所述加热装置处于加热状态,以通过所述末端设备对所述第一空间进行升温。
优选地,所述送风末端通过送风管道与所述送风末端相连通,所述送风管道由金属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二空间中。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1、由于空调系统中送风末端对第一空间进行空气处理的性能特点与空调系统中末端设备对第二空间进行空气处理的性能特点具有差异不同,因此可以利用送风末端和末端设备各自不同的性能特点以满足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由于类型不同而存在的需求差异,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感。。
2、当空气处理装置利用第一换热单元形成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完成后的气体并将该气体通过送风末端输入至第一空间的过程中,第二空间中的气体会进入回风口。如果需要对第一空间实现快速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时,末端设备也可以对第二空间中的气体进行相对应的调节,进入回风口的第二空间中的气体的参数会接近用户设定的参数,这样可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向第一空间供给更高流量的经过调节处理的气体,从而加速将第一空间的气体调节至用户设定的参数。
3、本申请中的空调系统能够将全空气处理系统、辐射空调系统与多联机系统等多种系统的的优势相结合,该空调系统可以利用末端设备对空间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因此具有空间占用少、系统便于安装的优势;本空调系统能够不断引入新风以对空间内空气的新鲜度起到调节作用,且可以通过合理的布置送风末端以及末端设备从而形成更好的气流组织,进而使一个空间或多个空间内形成比较均匀而稳定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洁净度,以满足人体舒适的要求;另外,该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低噪音、高舒适性的优势。
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实用新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原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空调系统中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一换热流道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原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一换热流道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一换热流道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的原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一换热流道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下的原理图;
图7为送风模块位于空气处理装置的上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送风模块位于空气处理装置的下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风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以上附图的附图标记:
1、壳体;2、回风口;3、送风口;4、新风口;5、第二换热单元;51、第二换热流道;52、第三换热流道;6、第一换热单元;61、第一换热流道;8、第一风阀;9、第二风阀;11、第一流量调节阀;12、第二流量调节阀;13、第一通断阀;14、第一流道;15、第二通断阀;16、第二流道;17、第三流道;18、第三通断阀;19、送风模块;20、增压装置;21、电子膨胀阀;100、第一空间;200、第二空间;300、送风末端;400、末端设备;500、分风箱体;5001、风量检测装置;600、能量供给装置;700、加热装置;800、空气处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的描述,能够更加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细节。但是,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而不能以任何方式理解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教导下,技术人员可以构想基于本实用新型的任意可能的变形,这些都应被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为了能够利用空调系统中能量供给装置与送风末端配合以及末端设备不同的性能差异从而满足不同类型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的需求差异,在本申请中提出了一种空调系统,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原理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空调系统包括:空气处理装置800、至少一个送风末端300、至少一个末端设备400以及能量供给装置600。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包括:回风口2、送风口3、新风口4;第一换热单元6,第一换热单元6具有第一换热流道61,第一换热流道61能与新风口4和/或回风口2流入的、并从送风口3流出的气体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上述气体可以包括空气。
如图1和图2所示,送风末端300能与送风口3相连通,以接收送风口3输出的已经调节完成的气体。至少一个送风末端300可以用于对第一空间100进行送风。进一步的,至少一个送风末端300可以用于对第二空间200进行送风。
如图1和图2所示,至少一个末端设备400用于对第二空间200的气体进行处理。空气处理装置800的回风口2可以与第二空间200连通。第一空间100与第二空间200可以为不同类型的空间,因此,第一空间100与第二空间200对空气调节的需求也会存在一些差异。
由于空调系统中送风末端300对第一空间100进行空气处理的性能特点与空调系统中末端设备400对第二空间200进行空气处理的性能特点具有差异不同,因此可以利用送风末端300和末端设备400各自不同的性能特点以满足第一空间100和第二空间200由于类型不同而存在的需求差异,从而更好的满足用户使用过程中的需求,提高用户体验感。
当空调系统安装在普通居民住宅时,例如平层住宅中时,第一空间100可以为静区空间,此空间在某些时候需要相对比较安静,例如,静区空间可以为卧室、书房等,其不希望空调系统在对其进行温度和/或湿度调节时产生相对较大的噪音,在一些时候,静区空间相对比较封闭,无法直接与室外进行换气,因此需要空调系统补入新风。通过送风末端300对第一空间100的空气进行调节处理,便可以较好的满足上述需求,送风末端300出风时相对声音可以较小,且其也能够补入新风,如卧室在晚上用户睡觉时依然可以保证第一空间100内空气的新鲜度和安静程度。第二空间200可以为动区空间,此空间人员活动相对比较频繁,例如,动区空间可以为餐厅、客厅、厨房和封闭的阳台等,即使空调系统在对其进行温度和/或湿度调节时产生相对较大的噪音也不会存在太大影响。另外,这些空间相对面积偏大或温度与用户设定的参数差距较大,需要空调系统能够提供较大的制冷量或制热量。通过末端设备400对第二空间200的空气进行调节处理,便可以较好的满足上述需求,相对而言,末端设备400在单位时间内提供得制冷量或制热量较大,可以满足第二空间200的需求,而且其发出的相对偏大的噪音也不会对该空间的用户造成较大影响。另外,第二空间200一般用户经常会进行通风换气,因此,在空调系统其进行温度和/或湿度调节时即使不补入新鲜空气也不会造成较大影响,一般用户在此方面的需求较低。
当空气处理装置800利用第一换热单元6形成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完成后的气体并将该气体通过送风末端300输入至第一空间100的过程中,第二空间200中的气体会进入回风口2。如果需要对第一空间100实现快速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时,末端设备400也可以对第二空间200中的气体进行相对应的调节,进入回风口2的第二空间200中的气体的参数会接近用户设定的参数,这样可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800向第一空间100供给更高流量的经过调节处理的气体,从而加速将第一空间100的气体调节至用户设定的参数。
能量供给装置600可以用于给第一换热流道61和末端设备400供给热量和/或冷量,从而使得末端设备400能够对第二空间200的气体进行处理,第一换热单元6能对从送风口3流出的气体进行调节,以对第一空间100进行送风,第一空间100中的气体的温度和/或湿度得到调节。
作为可行的,为了使得空气处理装置800的回风口2可以与第二空间200连通,空气处理装置可以安装在第二空间200中,通过该方式,空调系统中的空气处理装置无需安装具有一定长度的用于回风的管路,以将第二空间200的气体引入至回风口2,从而使得空调系统的安装更加便捷。
作为可行的,第一空间100可以与第二空间200连通。例如可以通过开启的门或门缝进行连通。通过上述方式,空气处理装置800的回风口2通过第二空间200间接与第一空间100相连通,气流路径具体如下,第二空间200的气体进入空气处理装置800的回风口2,气体再通过空气处理装置800处理后由送风口3进行送风,之后经过送风末端300进入第一空间100中,第一空间100中的部分气体进入第二空间200中,如此不断循环。通过上述方式从而保证第一空间100的回风需要,且可以使得空调系统的安装更加便捷,第一空间100无需安装具有一定长度的用于回风的管路至空气处理装置的回风口2。
针对现有技术中全空气系统的空气处理装置,如果将其体积缩小,降低空气流量,也不增加其他的末端设备或措施,可以使其普及至面积有限、房间数量的普通住宅中,但是空气处理装置向房间供应的冷空气或热空气的能力就会变的有限,例如用户刚进房间开启空调需要将房间内的温度立马调节至用户设定温度时,该空气处理装置与该房间的送风末端300相配合就无法较好的满足此时的需求,其在短时间内无法将房间内的温度调节至用户设定温度。本申请中的空调系统通过第一空间100与第二空间200连通、末端设备400和送风末端300的布局方式优化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当用户刚进入第一空间100,开启空调系统需要对第一空间100实现快速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时,空调系统可以利用第一换热单元6形成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完成后的气体并将该气体通过送风末端300输入至第一空间100中,如此实现第一空间1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与此同时,能量供给装置600同时还给末端设备400供给热量和/或冷量,从而使得末端设备400对第二空间200的气体进行快速处理,如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由于第一空间100与第二空间200连通,当第二空间2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也得到调节以后,第二空间200的温度和/或湿度可以接近或达到用户设定的参数,这样从第二空间200可能进入至第一空间100中的气体可以对第一空间100的温度和/或湿度起到有利的调节作用,使得第一空间100中的气体的参数能够更加快速的调节至用户设定的参数。另外,由于空气处理装置800中的第一换热单元6是对新风口4和/或回风口2流入的、并从送风口3流出的气体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再将气体输送至送风末端300进入第一空间100。由于空气的载冷量/载热量较低,在同等体积流量下,其基本仅为液体的千分之一左右,因此输入至第一空间100中的气体无法承载能量供给装置600的全部功率,所以当需要对第一空间100实现快速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时,可以将能量供给装置600剩余的功率分配给末端设备400,利用末端设备400去调节第二空间200中气体的参数,进而进一步的缩小第一空间100中的气体参数被调节至用户设定的参数的时间。通过上述方式可以充分利用能量供给装置600的性能以对第一空间100实现快速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
作为可行的,空气处理装置800的回风口2可以与第二空间200和第一空间100同时通过回风的管路直接相连通。能量供给装置600可以包括压缩机及换热系统。如图1所示,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用于向末端设备400和第一换热流道61供应降温或升温后的冷媒;或者,如图2所示,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用于向第一换热流道61供应降温或升温后的冷媒,用于向末端设备400供应热量或冷量。例如压缩机及换热系统可以是热泵外机、空调外机等。
作为可行的,如图1所示,末端设备400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能与能量供给装置600的出口和进口相连通,能量供给装置600将冷媒输送给末端设备400并进行回收。第一换热流道61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能与能量供给装置600的出口和进口相连通。例如,如图1所示,末端设备400与第一换热流道61可以通过并联方式与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可以利用流体分配单元对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至末端设备400和第一换热流道61的冷媒进行分配。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末端设备400和第一换热流道61串联连接后的两端可以与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能量供给装置600可以包括两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末端设备400的两端分别能与一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第一换热流道61的两端分别能与另一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
在上述几种实施方式中,与能量供给装置600的出口和进口相连通的末端设备400可以包括空调内机。
研究发现无论如何优化液体与空气进行换热的换热器,最多只能少量的减小该换热器的尺寸,由于空气的流量较大,该换热器无法进一步缩小至理想中的尺寸,因此,导致空气处理装置800的尺寸也无法缩小至理想尺寸。仅依靠向房间输送的空气实现房间温度的调节,无法使得空气处理装置800的尺寸进一步小型化,因此,经过转换思路,发现可以在空气处理装置800中再设置一个液体与液体进行换热的换热单元,由于液体与液体进行换热的换热单元的换热性能远超于液体与空气进行换热的第一换热单元6的换热性能,这样可以利用液体再与房间的空气进行换热,以向房间提供冷量或热量。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液体与液体进行换热的换热单元,可以是气液两相与液体进行换热的换热单元,在极限情况下,也可以是冷媒完全被节流为气态,气态冷媒与液体进行换热的换热单元。
因此,作为可行的,如图2所示,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包括:第二换热单元5,第二换热单元5具有能够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三换热流道52。能量供给装置600用于给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供给热量和/或冷量。至少一个末端设备400能与第三换热流道52相连通。第二换热单元5为液体与液体进行换热的换热器。通过使得空气处理装置800的尺寸达到理想程度的小型化,以便空气处理装置800能够直接安装至普通的商品住宅,例如安装到厨房或者阳台处等等。
图7为送风模块位于空气处理装置的上端时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送风模块位于空气处理装置的下端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7和图8所示,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包括:具有回风口2、送风口3、新风口4的壳体1,第二换热单元5和第一换热单元6设置在壳体1内。新风口4用于通过新风管道与室外空气连通,从而补入新风。送风口3用于通过送风管道与送风末端300相连接。送风末端300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其可以位于不同的空间中,从而对不同的空间实现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回风口2和新风口4可以为独立的开口,也可以共用同一个开口,新风和回风先混合后再通过一个开口送入至壳体1内。
作为可行的,回风口2、送风口3、新风口4可以分别独立的设置在壳体1上,也可以至少部分设置在壳体1内或外,壳体1上只需形成一个或两个开口。例如可以通过一个内部被分隔成两个或者三个独立流道的管体穿设过壳体1,从而在壳体1内或外再分别与回风口2、送风口3、新风口4中的至少两个分别相连接。又例如,回风口2和新风口4通过管路连接到一个管道后再经过壳体1上的一个开口与壳体1内连通。
作为可行的,送风管道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如此可以有效降低对气体产生的阻力。
如图7和图8所示,壳体1内形成有气体流道,回风口2、新风口4通过气体流道连通送风口3,气体流道穿过第一换热单元6。因此,空气在流经气体流道从送风口3排出时能够通过第一换热单元6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处理。新风口4通过新风管道与室外空气连通。
作为可行的,空调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过滤件,过滤件用于对从送风口3排出的口气体进行过滤处理。例如,过滤件可以设置在新风管道和/或气体流道中。过滤件可以包括以下之一:HEPA、PP熔喷材料等。过滤件的结构和形状可以与第一换热单元6相对应,如此,过滤件可以与第一换热单元6配合安装在一起或者沿同一方向排列设置,流经第一换热单元6的空气之后立马经过过滤件过滤处理,或,流经过滤件过滤处理的空气之后立马流经第一换热单元6。通过上述方式还可以避免空气处理装置800的体积增大。例如,至少部分第一换热单元6的横截面可以呈V型或弧形,相对应的,至少部分过滤件的横截面呈V型或弧形,如此,过滤件可以与第一换热单元6配合安装在一起或者沿同一方向排列设置。
作为可行的,如图7和图8所示,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包括:增压装置20。增压装置20可以设置在壳体1内,且连接在第一进口端和第一出口端之间。增压装置20用于驱动第二换热单元5的第三换热流道52中的换热介质流向末端设备400,再回流至第三换热流道52中。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风机,风机用于将回风口2和/或新风口4流入的气体向送风口3输送。之后,自送风口3输出的气体能够通过送风管道从送风末端300进入需要输送的第一空间100中。通过控制风机的功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送风量。在该实施方式中,风机与壳体1是设置在一起的。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包括:送风模块19。送风模块19包括外壳和设置在外壳内的第二风机。送风模块19与壳体1之间分体设置,且送风模块19与壳体1能够安装在一起以使送风模块19的进口与壳体1的送风口3相对接。例如,如图7所示,壳体1的送风口3位于壳体1的顶板处,送风模块19至少部分用于安装在吊顶内。这种方式可以特别针对利用吊顶内的送风管道进行送风的方式,另外,还可以提高空气处理装置800的美观程度,且将产生噪音的送风模块19至少部分安装在吊顶内,减小噪音对用户的影响。又例如,如图8所示,壳体1的送风口3位于壳体1的底板处,送风模块19至少部分用于安装在地板处。这种方式可以特别针对利用地板下的送风管道进行送风的方式。
作为可行的,风机能够形成预设压力的气体,预设压力大于等于200Pa。通过高压送风的方式,在同等送风量的条件下,可以大大减小送风管道在至少部分处的管径,这样可以便于送风管道穿墙穿梁时的打孔,从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800便于安装在普通居民住宅中,例如平层住宅,这样有利于送风管道的铺设,例如送风管道需要从厨房或阳台铺设至卧室客厅等,一般都需要穿墙穿梁,部分墙或梁中均具有钢筋,一旦减小送风管道在该处的管径后,打孔时就容易避开钢筋,不需要将钢筋切断,从而有利于保护建筑的强度结构。
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包括:如图1和图2所示,调节回风口2的回风量的第一风阀8;和/或,调节新风口4的新风量的第二风阀9。通过调节第一风阀8和/或第二风阀9的开度,就能够调节回风量和新风量之间的比例。
作为可行的,送风口3能够输出第一预设温度的空气,用户设定温度与第一预设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13摄氏度。通过进一步降低从送风口3输出的空气的温度,在同等其它条件下,可以减小向第一空间100中的送风量,这样还可以进一步减小送风管道的管径,便于送风管道的铺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空气处理装置800小型化。
作为可行的,送风口3通过送风管道与送风末端300相连通,送风管道包括送风管道主管和与送风管道主管相连接的送风管道分管,至少部分送风管道主管的管径小于等于130mm。进一步的,至少部分送风管道分管的管径小于等于100mm。通过高速低温送风,可以实现上述目标,这样可以大大便于送风管道的铺设,最终实现空调系统能够安装至普通居民平层住宅。
作为可行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分风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图9所示,空调系统可以包括:分风箱体500。分风箱体500的进口与空气处理装置800的送风口3相连通,分风箱体500具有多个出口,至少部分分风箱体500的出口处设置有风阀。通过分风箱体500可以将空气处理装置800的送风口3输出的处理完毕的气体进行分流以通过不同的送风管道分别输送至不同空间的送风末端300。通过风阀可以控制输送至该风阀相对应的送风末端300的气体流量。当风机设置在壳体1内时,分风箱体500的进口可以与壳体1上的送风口3连通。当空气处理装置800包括送风模块19时,分风箱体500的进口可以与送风模块19的出口连通。分风箱体500可以安装在吊顶中,从而提高空气处理装置800的美观性。
作为可行的,如图9所示,分风箱体500内可以具有风量检测装置5001,风量检测装置5001用于检测自分风箱体500的出口输出的风量。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包括:具有风量显示功能的控制器,控制器可以安装在相对应的空间中。控制器与风量检测装置5001相电性连接或能实现无线通信,控制器用于对风量检测装置5001检测得到的分风箱体500的出口输出的风量进行风量显示。用户通过控制器不仅可以实现对空气处理装置800的控制,以改变该空间的用户设定温度,还可以直接知晓此时空气处理装置800向该空间输入的风量大小。进一步的,控制器也可以具有温控功能,用户可以对控制器进行操作以控制空调系统。控制器可以与风量检测装置5001通过电力载波实现通信,如此无需安装额外的通讯线路。
作为可行的,送风末端300可以采用送风箱体结构,其可以具有消音功能,从而降低其发出的声音分贝,以提升用户的体验感。送风末端300也可以直接为送风管道的末端。进一步的,送风末端300可以通过送风管道与分风箱体500的出口相连通。
作为可行的,第二换热单元5可以采用板式换热器、套管换热器等等,当然的,在本申请中也可以采用其它类型的换热器,并不对第二换热单元5的具体类型做任何限定。进一步的,第二换热单元5可以优先采用板式换热器,相对而言,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更好,在同等换热量下,其体积可以更小。作为可行的,第一换热单元6可以包括具有翅片的换热器。通过上述结构,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量,以提高换热性能,从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800小型化。
第三换热流道52的两端分别能与末端设备400相连接。至少一个末端设备400为能够对第二空间200的气体实现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设备,用于对第二空间200的气体进行处理的末端设备400至少包括以下之一:风机盘管、冷梁。末端设备400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第三换热流道52与对第二空间200的气体实现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末端设备400之间能够形成循环流道,循环流道利用换热介质实现热传递。一般而言,换热介质可以采用液态高导热性、高载冷量的物质,例如可以是水,其成本相对较低,且易于随便更换或补充。由于换热介质的载冷量远大于空气的载冷量,因此通过风机盘管、冷梁等末端设备400能够实现对第二空间200气体的快速调节。
作为可行的,如图2所示,至少一个末端设备400可以为能够对第一空间100的气体实现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设备,用于对第一空间100的气体进行处理的末端设备400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地暖、墙暖、毛细管网。同样的,作为可行的,至少一个末端设备400可以为能够对第二空间200的气体实现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设备,用于对第二空间200的气体进行处理的末端设备400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地暖、墙暖、毛细管网。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空间100和第二空间200的气体实现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设备具有起效速度慢的特点,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但是具有安静不产生任何噪音的优点。例如,第一空间100中的气体需要保持在用户设定的温度或湿度,又想让第一空间100保持足够的安静没有噪音,就可以通过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末端设备400实现。另外,当需要将第一空间100快速调节至用户设定的温度或湿度时,可以让送分末端与对第一空间100的气体进行处理的末端设备400同时运行,从而充分利用能量供给装置600以及空气处理装置800的性能。
当用户需要对第一空间100进行较快的降温时,该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利用第一换热单元6对空气进行降温,之后将该部分降温后的空气直接通过送风口3和送风末端300输入至第一空间100中,从而使得第一空间100能够实现较快的降温速度。虽然通过第二换热单元5和末端设备400配合的降温速度偏慢,但是,可以同时利用第二换热单元5和末端设备400配合也对第一空间100进行降温,这样可以在充分利用空气处理装置800性能的前提,进一步加速第一空间100的降温速度,从而接近或者满足用户对该空间快速降温的需求。
作为可行的,如图2所示,用于对第二空间200的气体进行处理的末端设备400与用于对第一空间100的气体进行处理的末端设备400之间可以通过并联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作为可行的,能量供给装置600可以包括:压缩机及换热系统。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中的原理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空调系统中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一换热流道在第一种实施方式下的原理图,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换热流道51与第一换热流道61可以通过并联方式与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包括:流体分配单元,其用于对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至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的换热工质进行分配。通过流体分配单元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将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冷媒分配给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
例如,空气处理装置800至少可以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第一换热单元6的第一换热流道61。此时,通过送风末端300实现对空间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与第三换热流道52相连接的末端设备400处于不运行状态。该第二工作状态在以下情况时显得尤其重要,当对第一空间100进行温度调节的末端设备400的表面温度与第一空间100的露点温度之差小于等于预设数值时,例如2摄氏度或2摄氏度上下,此时,如果通过末端设备400对第一空间100的温度进行调节,则在末端设备400的表面会形成冷凝水,或者与末端设备400的表面相接触的墙体和地面会形成冷凝水,冷凝水会造成地面湿滑、墙体易发霉等问题,用户体验差。因此,在这种情况就可以运行第二工作状态,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
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第一换热单元6的第一换热流道61、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第二换热单元5的第二换热流道51。此时,可以通过送风末端300实现对第一空间1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同时,与第二换热单元5的第三换热流道52相连接的末端设备400处于运行状态,以实现对第一空间1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和/或,实现对第二空间2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例如,当通过末端设备400对第一空间100的温度进行调节,在末端设备400的表面不会形成冷凝水,或者与末端设备400的表面相接触的墙体和地面不会形成冷凝水时,可以运行该第二工作状态。又例如,需要对第一空间100的温度和/或湿度进行快速调节时,可以运行该第二工作状态,通过送风末端300实现对第一空间1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并通过对第二空间2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末端设备400如风机盘管、冷梁实现对第二空间2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最终实现第一空间100中的气体的参数能够更加快速的调节至用户设定的参数。又例如,通过送风末端300实现对第一空间1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时,且对第二空间2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末端设备400如风机盘管、冷梁、对第二空间2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末端设备400如地暖、墙暖、毛细管网和第一空间1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末端设备400如地暖、墙暖、毛细管网中的至少一个需要运行时,可以运行该第二工作状态。
进一步的,空调系统可以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用于接收环境信息,根据环境信息控制空气处理装置80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或第二工作状态;环境信息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末端设备400所在空间的温度信息、湿度信息和末端设备400的表面温度。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使得空调系统能够自行根据控制单元接收到的环境信息以对工作状态进行控制,避免在第一工作状态时末端设备400的表面形成冷凝水,或者与末端设备400的表面相接触的墙体和地面会形成冷凝水。
作为可行的,空气处理装置800至少包括第三工作状态:在第三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第二换热单元5的第二换热流道51。此时,可以不通过送风末端300实现对第一空间100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第二换热单元5的第三换热流道52相连接的至少一个末端设备400处于运行状态,以实现对空间的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进一步的,在该种工作状态下,当末端设备400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地暖、墙暖、毛细管网等时,由于送风末端300基于不进行送风,也不存在其它需要吹风的风机设备,因此,在空气处理装置800处于该工作状态时,设备对需要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的空间基于不会产生任何声音,这样可以完全不会影响到该空间中的用户,例如用户在晚间睡觉时,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处于该运行状态,一方面可以保证用户的睡眠质量,另外一方面夜晚时第一空间100对换热量的要求也偏低,仅依靠末端设备400也可以完全满足换热量的要求。当然的,在该工作状态下,也可以通过送风末端300也可以向第一空间100供入一定量的新风,从而保证第一空间100的空气质量。该供入的新风可以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处理,也可以不进行处理,由于供入的新风风量相对偏小,送风末端300产生的声音很小,基本不会影响到第一空间100中的用户。
作为可行的,如图2和图3所示,流体分配单元可以包括第一流量调节阀11和第二流量调节阀12,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出口通过第一流道14与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进口相连接,第一流道14包括第二换热流道51,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出口通过第二流道16与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进口相连接,第二流道16包括第一换热流道61,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6并联连接,第一流量调节阀11位于第一流道14上,第二流量调节阀12位于第二流道16上。
通过上述结构,根据第一流量调节阀11和第二流量调节阀12的开度可以实现对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至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的换热工质进行分配。进一步的,第一流量调节阀11和第二流量调节阀12可以采用电子膨胀阀,不仅可以实现对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至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的换热工质进行分配,还可以起到节流降压的功能。另外,可以通过第一流量调节阀11不进行节流,第二流量调节阀12进行节流,从而利用末端设备400和送风末端300实现某一空间或多个空间的等温除湿功能。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一换热流道在第二种实施方式下的原理图,如图4所示,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串联连接后的两端与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在该实施方式中,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的进口处均需要设置一个电子膨胀阀21,通过对电子膨胀阀21进行控制已实现进入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的进口换热工质是否进行节流降压,如果对应的换热流道需要进行换热,则控制该换热流道进口处的电子膨胀阀21对流经的换热工质起到节流降压功能。具体根据需要进行的换热量,控制电子膨胀阀21对流经的换热工质起到节流降压的程度。通过上述方式同样可以将冷量分配给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同样的,可以通过第二换热流道51上游的电子膨胀阀21不进行节流,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之间的电子膨胀阀21进行节流,从而利用末端设备400和送风末端300实现某一空间或多个空间的等温除湿功能。
在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一换热流道在第三种实施方式下的原理图,如图5所示,能量供给装置600包括:两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第二换热流道51的两端分别能与一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第一换热流道61的两端分别能与另一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在该结构中,利用一套压缩机及换热系统为第二换热流道51提供降温或升温后的冷媒,利用另一套压缩机及换热系统为第一换热流道61提供降温或升温后的冷媒。末端设备400可以将热量输向空间;降温后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流道61以对流经气体进行降温除湿,降温除湿后的气体通过送风口3和送风末端300输入至上述同一空间中,降温后的气体与末端设备400输入的热量中和,从而使得空间内的气体基本温度可以维持不便,但是其湿度得到了有效降低,以此实现等温除湿功能。
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空气处理装置800可以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压缩机及换热系统,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用于向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供应降温或升温后的冷媒。在该实施方式中,压缩机及换热系统都安装在壳体1内,形成一个完整的装置,空气处理装置800不需要再配合热泵外机使用。
在其它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一换热流道在第四种实施方式下的原理图,如图6所示,能量供给装置600包括:压缩机及换热系统,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一端连接第一通断阀13后通过第一流道14与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一流道14包括第二换热流道51和与的另一端相连接的第二通断阀15,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一端连接第一通断阀13后通过第二流道16与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另一端相连接,第二流道16包括第一换热流道61,第一流道14和第二流道16并联连接,第一流道14上具有第一流量调节阀11,第二流道16上具有第二流量调节阀12;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一端通过第三流道17与第二通断阀15和第二换热流道51之间的第一流道14相连接,第三流道17上具有第三通断阀18。第一流量调节阀11和第二流量调节阀12可以是电子膨胀阀,其还可以实现节流的目的。通过对第一通断阀13、第二通断阀15和第三通断阀18的通断的控制,可以使得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处于并联连接,具体而言,第一通断阀13、第二通断阀15处于开启状态,第三通断阀18处于关闭状态,此时,通过第一流量调节阀11和第二流量调节阀12可以分配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至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的换热工质。在该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得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处于串联连接,具体而言,第一通断阀13、第二通断阀15处于关闭状态,第三通断阀18处于开启状态。在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处于串联连接时,需要实现对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至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的换热工质进行分配时,在压缩机及换热系统中或者第三流道17上需要具有一个电子膨胀阀,该电子膨胀阀位于第二换热流道51的上游,冷媒经过电子膨胀阀、第三流道17后进入第二换热流道51,之后再经过第一流量调节阀11和第二流量调节阀12进入第一换热流道61后回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在第二换热流道51和第一换热流道61处于串联连接时,可以对同一空间实现等温除湿功能,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出的温度较高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二换热流道51,末端设备400此时可以将热量输向空间;之后,温度较高的液态冷媒经过第一流量调节阀11和第二流量调节阀12的电子膨胀阀进行节流降温至少部分变成气态,降温后的冷媒经过第一换热流道61以对流经气体进行降温除湿,降温除湿后的气体通过送风口3和送风末端300输入至上述同一空间中,降温后的气体与末端设备400输入的热量中和,从而使得空间内的气体基本温度可以维持不便,但是其湿度得到了有效降低,以此实现等温除湿功能。
作为可行的,如图2所示,空调系统可以包括:加热装置700,加热装置700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能与第三换热流道52的出口至末端设备400之间的流道相连通,或,第三换热流道52的出口流出的流体能与加热装置700的出口流出的流体进行换热再向末端设备400供应。加热装置700可以采用燃气热水器、壁挂炉或电加热器等等。例如,当出现天气温度较低的时候时,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制热性能有限,无法将流经第二换热单元5的第三换热流道52的换热介质加热至较高温度,或者,将流经第二换热单元5的第三换热流道52的换热介质加热至较高温度时的能耗比较高,此时可以通过加热装置700对换热介质进行进一步加热,从而保证换热介质依然能够加热至理想温度,且更加经济实惠。
作为可行的,空调系统可以包括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第一换热单元6将降温除湿后的气体通过送风末端300向第一空间100输送,加热装置700处于加热状态,以通过末端设备400对第一空间100进行升温。在该实施方式中,压缩机及换热系统处于制冷状态,流体分配单元将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冷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第一换热单元6的第一换热流道61,从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800将降温除湿后的气体通过送风末端300向第一空间100输送。此时,加热装置700处于加热状态,从而将流经第二换热单元5的第三换热流道52的换热介质进行加热,进而可以通过末端设备400对第一空间100进行升温,最终实现对第一空间100的恒温除湿。
本申请中的空调系统能够将全空气处理系统与多联机系统的优势相结合,该空调系统可以利用末端设备对空间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因此具有空间占用少、系统便于安装的优势;本空调系统能够不断引入新风以对空间内空气的新鲜度起到调节作用,且可以通过合理的布置送风末端以及末端设备从而形成更好的气流组织,进而使一个空间或多个空间内形成比较均匀而稳定的温度、湿度、气流速度和洁净度,以满足人体舒适的要求;另外,该空调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具有低噪音、高舒适性的优势。
披露的所有文章和参考资料,包括专利申请和出版物,出于各种目的通过援引结合于此。描述组合的术语“基本由…构成”应该包括所确定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以及实质上没有影响该组合的基本新颖特征的其他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使用术语“包含”或“包括”来描述这里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组合也想到了基本由这些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构成的实施方式。这里通过使用术语“可以”,旨在说明“可以”包括的所描述的任何属性都是可选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能够由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来提供。另选地,单个集成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可以被分成分离的多个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用来描述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的公开“一”或“一个”并不说为了排除其他的元件、成分、部件或步骤。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0)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
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回风口、送风口、新风口;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具有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换热流道能与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回风口流入的、并从所述送风口流出的气体进行温度调节和/或湿度调节;
至少一个送风末端,其能与所述送风口相连通,至少一个所述送风末端用于对第一空间进行送风;
至少一个末端设备,至少一个所述末端设备用于对第二空间的气体进行处理,所述回风口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为不同类型的空间;
能量供给装置,用于给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和所述末端设备供给热量和/或冷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的类型为静区空间;所述第二空间的类型为动区空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卧室、书房;所述第二空间至少包括以下之一:餐厅、客厅、厨房和封闭的阳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空间相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具有能够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换热流道和第三换热流道,所述能量供给装置用于给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供给热量和/或冷量;
至少一个所述末端设备能与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设备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能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的出口和进口相连通;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能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的出口和进口相连通;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的出口和进口相连通的所述末端设备包括空调内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对第二空间的气体进行处理的所述末端设备至少包括以下之一:风机盘管、冷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分风箱体,所述分风箱体的进口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送风口相连通,所述分风箱体具有多个出口,至少部分所述分风箱体的出口处设置有风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末端通过送风管道与所述分风箱体的出口相连通,所述送风末端包括送风箱体,所述送风箱体具有消音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风箱体内具有风量检测装置,所述风量检测装置用于检测自所述分风箱体的出口输出的风量;
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具有风量显示功能的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风量检测装置相电性连接或能实现无线通信,所述控制器用于对所述风量检测装置检测得到的所述分风箱体的出口输出的风量进行风量显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末端通过送风管道与所述送风末端相连通,所述送风管道包括送风管道主管和与所述送风管道主管相连接的送风管道分管,至少部分所述送风管道主管的管径小于等于13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送风管道分管的管径小于等于100mm。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与所述第一换热流道通过并联方式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
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流体分配单元,其用于对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至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换热工质进行分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至少包括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换热工质全部输送给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在第二工作状态下,流体分配单元将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换热流道、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输入的部分换热工质输送给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换热流道。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体分配单元包括第一流量调节阀和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出口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包括第二换热流道,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出口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进口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一流道上,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位于所述第二流道上。
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流道串联连接后的两端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
两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所述第二换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能与一个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所述第一换热流道的两端分别能与另一个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相连。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能量供给装置包括:
压缩机及换热系统,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一端连接第一通断阀后通过第一流道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包括所述第二换热流道和与所述的另一端相连接的第二通断阀;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通断阀后通过第二流道与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流道包括第一换热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并联连接,所述第一流道上具有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道上具有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的一端通过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二通断阀和所述第二换热流道之间的第一流道相连接,所述第三流道上具有第三通断阀。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包括具有翅片的换热器;和/或;
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至少包括以下之一:板式换热器、套管换热器。
2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设备为多个,至少一个所述末端设备用于对第二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用于对第二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的所述末端设备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地暖、墙暖、毛细管网。
2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设备为多个,至少一个所述末端设备用于对第一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用于对第一空间进行温度调节的所述末端设备至少包括以下之一:地暖、墙暖、毛细管网。
2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具有所述回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新风口的壳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风机,所述风机用于将所述回风口和/或新风口流入的气体向所述送风口输送。
2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具有所述回风口、所述送风口、所述新风口的壳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送风模块,包括外壳和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的风机,所述送风模块与所述壳体之间分体设置,且所述送风模块与所述壳体能够安装在一起以使所述送风模块的进口与所述壳体的送风口相对接。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能够形成预设压力的气体,所述预设压力大于等于200Pa。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口能够输出第一预设温度的空气,用户设定温度与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的差值大于等于13摄氏度。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内形成气体流道,所述回风口、所述新风口通过所述气体流道连通所述送风口,所述气体流道穿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
所述新风口通过新风管道与室外空气连通;
所述空调系统包括:至少一个过滤件,其设置在所述新风管道和/或所述气体流道中。
27.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的进口和出口分别能与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出口至所述末端设备之间的流道相连通,或,所述第三换热流道的出口流出的流体能与所述加热装置的出口流出的流体进行换热再向所述末端设备供应。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系统包括第一状态,在第一状态下,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将降温除湿后的气体通过送风末端向所述第一空间输送,所述加热装置处于加热状态,以通过所述末端设备对所述第一空间进行升温。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末端通过送风管道与所述送风末端相连通,所述送风管道由金属材料制成。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安装在所述第二空间中。
CN202321474433.1U 2023-06-09 2023-06-09 空调系统 Active CN2205412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4433.1U CN220541219U (zh) 2023-06-09 2023-06-09 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4433.1U CN220541219U (zh) 2023-06-09 2023-06-09 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1219U true CN220541219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28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74433.1U Active CN220541219U (zh) 2023-06-09 2023-06-09 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12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Seyam Types of HVAC systems
AU2002365546B2 (en) Energy-efficient variable-air volume (VAV) system with zonal ventilation control
US8757506B2 (en) PTAC dehumidification without reheat and without a humidistat
CN103900174A (zh) 一种可处理新风的双温辐射热泵型房间空调器
CN102297485B (zh) 空气热源热泵式空调装置
CN104697085B (zh) 分户组合式辐射空调系统
US20110159796A1 (en) Displacement ventilation systems for enclosed spaces
CN109556249B (zh) 一拖多空调器及其室内末端装置出风温度调节方法
CN202452609U (zh) 一种节能空调系统
CN103743020B (zh) 一种可处理新风的双温辐射房间空调器
CN109210727A (zh) 毛细管网与空调并联的室内温控系统
CN111442448A (zh) 一种对新风单独冷却除湿的组合式空调机组
CN201225728Y (zh) 棚板辐射空调
CN208920479U (zh) 毛细管网与空调并联的室内温控系统
CN113944963B (zh) 厨房空调、制冷控制方法
CN203571921U (zh) 一种通风空调机组
US20220341624A1 (en) Method for anti-condensation at air conditioner radiation terminal and radiation terminals in multi-room space
CN103604164B (zh) 一种通风空调机组
CN220541219U (zh) 空调系统
CN111156645A (zh) 一种空调屋及其调控方法
JP6502696B2 (ja) 給気ボックス及び給気ボックスを用いた居室用の空調システム
CN203785141U (zh) 一种可处理新风的双温辐射热泵型房间空调器
CN213872960U (zh) 一种超静音无风感健康舒适家用中央空调采暖系统
CN205878496U (zh) 一种新风自交换再热四管制空气处理机组
CN220541227U (zh) 空气处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