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27009U - 一种储能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27009U
CN220527009U CN202321868229.8U CN202321868229U CN220527009U CN 220527009 U CN220527009 U CN 220527009U CN 202321868229 U CN202321868229 U CN 202321868229U CN 220527009 U CN220527009 U CN 2205270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cooling
energy storage
cooling structure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68229.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明飞
冯祥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angyili Ningbo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uangyili Ningbo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angyili Ningbo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uangyili Ningbo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68229.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270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270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270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储能设备技术领域,并提供一种储能设备,其包括液冷机组、箱体、储能电池、冷却管路、第一液冷结构、电器装置、第二液冷结构和风机,所述第一液冷结构与所述储能电池连接,所述液冷机组的出液端通过所述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液冷结构的进液口,所述第一液冷结构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所述箱体包括汇流柜仓,所述电器装置、所述第二液冷结构和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内,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却管路、另一端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相对设置。本申请在实现对汇流柜仓内的电器装置进行降温的同时,有效降低整个储能设备的功耗、体积和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储能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设备主要用于给直流负载进行供电;其中,传统的储能设备主要包括液冷机组、储能装置及汇流装置,储能装置包括储能电池和第一液冷结构,第一液冷结构设置于储能电池的一侧,液冷机组通过冷却管路与第一液冷结构连通,以对冷却管路输出低温的冷凝液并在第一液冷结构内循环流动,以实现对储能电池的降温作业。
在相关技术中,汇流装置包括汇流柜仓以及设置于汇流柜仓内的电器装置,通常采用在汇流柜仓内加装风冷空调的方式以对电器装置进行降温。
发明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由于风冷空调的功率和体积较大,从而增加了整个储能设备的整体功耗、体积和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旨在解决或至少部分缓解现有储能设备的功耗、体积和成本过大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一个或者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设备,包括液冷机组、箱体、储能电池、冷却管路、第一液冷结构、电器装置、第二液冷结构和风机,所述第一液冷结构与所述储能电池连接,所述液冷机组的出液端通过所述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液冷结构的进液口,所述第一液冷结构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
所述箱体包括汇流柜仓,所述电器装置、所述第二液冷结构和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内,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却管路、另一端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箱体还包括电池仓,所述储能电池设置于所述电池仓内,所述储能电池包括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池包,所述第一液冷结构包括多个液冷板,所述液冷板与所述电池包接触连接;所述冷却管路包括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回液管,所述液冷机组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连通,所述液冷板的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与所述第一回液管,所述第一回液管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
可选地,所述电池组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电池组间隔设置,所述冷却管路还包括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回液管,所述液冷机组的出液端通过第二进液管连通各所述第一进液管;各所述第一回液管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所述第二回液管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所述回液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进液管连通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回液管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
可选地,所述第二液冷结构为盘管结构。
可选地,储能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内的安装支架,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相对设置,所述汇流柜仓的侧壁设有散热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液冷结构采用导热率高的金属材料制成。
可选地,储能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内的加热器件,所述风机与所述加热器件相对设置。
可选地,储能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器件和风机调速装置,所述温度检测器件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内,用于检测所述汇流柜仓的温度值,所述风机调速装置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测器件和所述风机电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器件的温度值调整所述风机的转速。
可选地,所述液冷板设置于所述电池包下方且与所述电池包的底面接触连接,所述液冷板的内部设有液冷流道,所述液冷流道的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所述液冷流道的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
与相关技术相比,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冷储能系统的补液装置,具有但不局限于以下技术效果:
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至少包括液冷机组、箱体、储能电池、冷却管路、第一液冷结构、电器装置、第二液冷结构和风机,其中,液冷机组的出液端可通过冷却管路连通第一液冷结构的进液口,以使得液冷机组通过冷却管路向第一液冷结构内输送冷凝液,而由于第一液冷结构与储能电池连接,从而可通过第一液冷结构内的冷凝液的循环以将储能电池工作产生的热量带走,以实现对储能电池的冷却降温。
冷却管路连通第二液冷结构的一端,以及第二液冷结构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以使得冷却管路内的冷凝液在第二液冷结构内循环流动并回流至液冷机组,风机与第二液冷结构相对设置,从而使得风机对第二液冷结构进行吹风,以使汇流柜仓内第二液冷结构周围的温度快速降低,从而提高对汇流柜仓内的电器装置的降温效率;相对相关技术中采用风冷空调对电器装置进行降温,而导致整个储能设备的功耗、体积和成本增加而言,本申请通过将对储能电池进行液冷降温的冷凝液引流至汇流柜仓内的第二液冷结构,并通过功率和体积更小的风机与第二液冷结构进行配合,在实现对汇流柜仓内的电器装置进行降温的同时,有效降低整个储能设备的功耗、体积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储能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储能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图2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储能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风机与安装支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储能设备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之三。
附图标记说明:
1-液冷机组;2-箱体;21-隔板;22-汇流柜仓;23-电池仓;3-储能电池;31-电池包;4-冷却管路;41-第一进液管;42-第一回液管;43-第二进液管;44-第二回液管;5-液冷板;51-液冷流道;6-电器装置;7-第二液冷结构;8-风机;9-安装支架;91-连接板;92-连接杆;93-固定杆;10-加热器件;11-温度检测器件;12-风机调速装置;13-汇流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供的坐标系XYZ中,X轴正向代表的右方,X轴的反向代表左方,Y轴的正向代表前方,Y轴的反向代表后方,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同时,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个实施例”和“一个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结合图1所示,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设备,包括液冷机组1、箱体2、储能电池3、冷却管路4、第一液冷结构、电器装置6、第二液冷结构7和风机8,所述第一液冷结构与所述储能电池3连接,所述液冷机组1的出液端通过所述冷却管路4连通所述第一液冷结构的进液口,所述第一液冷结构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液冷机组1的回液端;
所述箱体2包括汇流柜仓22,所述电器装置6、所述第二液冷结构7和所述风机8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22内,所述第二液冷结构7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却管路4、另一端连通所述液冷机组1的回液端,所述风机8与所述第二液冷结构7相对设置。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液冷机组1用于对冷却管路4输出冷凝液以及提供冷凝液在冷却管路4内的循环动力。
具体地,液冷机组1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制冷设备,例如制冷压缩机组、水冷机等,只要能够输出低温液冷介质并在相应的管路内循环流动的制冷设备均适用于本技术方案,在此不做具体限定。本文中的电器装置6可指代对汇流柜仓22环境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装置,例如UPS不间断电源等,当然,在汇流柜仓22内还设置有汇流排13,储能电池3的输出端可与汇流排13电连接,以通过汇流排13对外接的直流负载输出直流电能。
汇流柜仓22为电器装置6、第二液冷结构7和风机8提供了安装空间;冷却管路4用于液冷机组1输出的冷凝液的循环流动。第一液冷结构用于对储能电池3进行液冷降温,第二液冷结构7用于与风机8配合以与汇流柜仓22内的环境热空气产生热交换,实现对电器装置6以及汇流柜仓22内的环境空气进行降温。
本申请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设备至少包括液冷机组1、箱体2、储能电池3、冷却管路4、第一液冷结构、电器装置6、第二液冷结构7和风机8,其中,液冷机组1的出液端可通过冷却管路4连通第一液冷结构的进液口,以使得液冷机组1通过冷却管路4向第一液冷结构内输送冷凝液,而由于第一液冷结构与储能电池3连接,从而可通过第一液冷结构内的冷凝液的循环以将储能电池3工作产生的热量带走,以实现对储能电池3的冷却降温。第一液冷结构内的冷凝液在与储能电池3产生热交换之后通过第一液冷结构的出液口回流至液冷机组1内并再次进行冷却降温,依此过程不断循环,使得液冷机组1不断输出低温的冷凝液,进而实现对储能电池3的持续性降温作业。
冷却管路4连通第二液冷结构7的一端,以及第二液冷结构7的另一端连通所述液冷机组1的回液端,以使得冷却管路4内的冷凝液在第二液冷结构7内循环流动并回流至液冷机组1,风机8与第二液冷结构7相对设置,从而使得风机8对第二液冷结构7进行吹风,不仅可以加快第二液冷结构7周围空气的流速,而且由于第二液冷结构7内有低温的冷凝液循环流动,以使得第二液冷结构7内的低温冷凝液与第二液冷结构7周围的环境空气产生热交换,风机8工作产生的气流在吹过第二液冷结构7时可以变为冷空气,以通过该冷空气使得汇流柜仓22内第二液冷结构7周围的环境温度快速降低,从而提高对汇流柜仓22内的电器装置6的降温效率;相对相关技术中采用风冷空调对电器装置6进行降温,而导致整个储能设备的功耗、体积和成本增加而言,本申请通过将对储能电池3进行液冷降温的冷凝液引流至汇流柜仓22内的第二液冷结构7,并通过功率和体积更小的风机8与第二液冷结构7进行配合,在实现对汇流柜仓22内的电器装置6进行降温的同时,有效降低整个储能设备的功耗、体积和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至图4所示,所述箱体2还包括电池仓23,所述储能电池3设置于所述电池仓23内,所述储能电池3包括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池包31,所述第一液冷结构包括多个液冷板5,所述液冷板5与所述电池包31接触连接;所述冷却管路4包括第一进液管41和第一回液管42,所述液冷机组1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进液管41连通,所述液冷板5的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41与所述第一回液管42,所述第一回液管42连通所述液冷机组1的回液端。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所示,所述储能电池3和第一液冷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电池仓23内,故通过电池仓23可为储能电池3的电池组提供安装空间,以起到对电池组的安全防护作用。
结合图2至图3所示,所述电池组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池包31,从而不仅便于各电池包31的拆装,而且各电池包31间隔设置还预留一定的散热空间。液冷板5的数量与电池包31的数量相匹配,可在每个电池包31的一侧安装第一液冷结构的液冷板5,且液冷板5与电池包31接触连接,从而通过液冷板5内循环流动的冷凝液与电池包31更好的进行热交换,以将电池包31工作产生的热量带走,以实现对电池包31的循环降温。电池组中的多个电池包31可在竖向方向上间隔排列设置,见图2和图3所示;当然,电池组的各电池包31也可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当然,电池组的各电池包31也可同时在水平和竖向方向上间隔设置,具体排列设置方式可根据设计或安装需求灵活调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进一步,结合图4所示,液冷机组1的出液端连通第一进液管41,而设置在各电池包31上的液冷板5的进液口连通第一进液管41,从而使得液冷机组1输出的冷凝液经第一进液管41分流后进入各液冷板5中,从而与各电池包31进行热交换,而通过各所述液冷板5的出液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42,此时各液冷板5内吸收电池包31热量的冷凝液在第一回液管42汇流后回流至液冷机组1的回液端,依此过程不断循环,从而实现对电池组的各电池包31进行持续性降温作业。第一进液管41和第一回液管42与电池组的各电池包31的排列方式对应,例如每一个电池组的多个电池包31竖向排列设置时,第一进液管41和第一回液管42也竖向设置,从而用于匹配各电池包31对应的液冷板5的连通作业。
具体地,电池仓23与汇流柜仓22可相邻设置,也可以间隔设置;结合图1所示,可通过如下方式实现电池仓23与汇流柜仓22相邻设置,例如箱体2还包括隔板21,且隔板21设置于箱体2内,以将箱体2内部分为电池仓23和汇流柜仓22;液冷机组1可设置于箱体2的电池仓23内,也可设置在箱体2外,故对液冷机组1的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电池组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电池组间隔设置,所述冷却管路4还包括第二进液管43和第二回液管44,所述液冷机组1的出液端通过第二进液管43连通各所述第一进液管41;各所述第一回液管42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44,所述第二回液管44连通所述液冷机组1的所述回液端。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结合图1、图2和图4所示,电池组中的多个电池包31可呈竖向间隔排列,故电池组的多个电池包31对应的各液冷板5呈竖向间隔设置,第一进液管41和第一回液管42呈竖向设置,从而便于与竖向间隔设置的各液冷板5连通;而电池组的数量也为多个,而多个电池组可以呈水平间隔设置,故第二进液管43和第二回液管44分别采用水平设置方式,以便于第二进液管43进行分流以与各第一进液管41连通,以及各第一回液管42进行汇流以与第二回液管44连通。
具体地,液冷机组1的出液端与第二进液管43的一端连通,水平设置的第二进液管43分别与竖向设置的多个第一进液管41连通,每个第一进液管41与竖向设置的多个液冷板5的进液口连通,多个液冷板5的出液口分别连通第一回液管42,而多个竖向设置的第一回液管42连通水平设置的第二回液管44,第二回液管44的一端连通液冷机组1的回液端。
进一步,在对各电池组的电池包31进行冷却降温时,首先液冷机组1输出冷凝液先经第二进液管43将冷凝液分流至各电池组对应的各第一进液管41,然后各第一进液管41再将冷凝液进行分流至每个电池组的各电池包31对应的各液冷板5内,从而对与液冷板5对应的电池包31进行冷却降温,此时所有的第一进液管41通过将冷凝液分流的方式至相应的液冷板5以对水平间隔设置的多个电池组同时进行降温,随后对每个电池组的各电池包31对应的各液冷板5内的冷凝液在吸收各电池包31的热量之后排出并在每个电池组对应的第一回液管42进行汇流,此时所有的第一回液管42再将吸收电池包31热量的冷凝液汇流至第二回液管44内,最后第二回液管44将吸收多个电池组热量的冷凝液传输经液冷机组1的回液端回流至液冷机组1,液冷机组1对吸收热量的冷凝液再次进行降温并继续输出,依此过程不断循环,进而实现对所有电池组的持续冷却降温作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一进液管41连通所述第二液冷结构7的一端,所述第二液冷结构7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回液管42连通所述液冷机组1的回液端。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一进液管41连通所述第二液冷结构7的一端,换言之,处于电池仓23内的第一进液管41将冷凝液引流至处于汇流柜仓22内的第二液冷结构7内,以使第一进液管41内的冷凝液进入第二液冷结构7内,此时第二液冷结构7内的冷凝液与汇流柜仓22内的环境空气产生热交换,并且风机8与第二液冷结构7相对设置,从而有效加快第二液冷结构7与汇流柜仓22内环境空气的热交换效率,有效加快对汇流柜内的降温效率,而所述第二液冷结构7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回液管42连通所述液冷机组1的回液端,从而使得第二液冷结构7内冷凝液可经第一回液管42回流至液冷机组1的回液端,从而实现冷凝液在液冷机组1、第一进液管41、第二液冷结构7以及第一回液管42内的循环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结构7为盘管结构。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液冷结构7限定为盘管结构,其中,盘管结构可为呈螺旋状的管道,从而通过为盘管结构的第二液冷结构7可以有效增加自身与汇流柜仓22内空气的换热面积,并将汇流柜仓22内空气的热量传导吸收至盘管结构内的冷凝液中,并通过盘管结构内冷凝液的循环流动方式以带走热量,进而实现对汇流柜仓22内空气以及电器装置6更快的降温。
另外,第二液冷结构7也可以为板状液冷结构,在板状液冷结构内设有循环流道,从而也可以实现与汇流柜仓22内空气产生热交换,并与风机8配合加快热交换速度,进而实现对汇流柜仓22更快的冷却降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储能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内的安装支架9,所述风机8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所述风机8分别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9上,各所述风机8与所述第二液冷结构7相对设置,所述汇流柜仓22的侧壁设有散热孔。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安装支架9用于将多个风机8固定安装于汇流柜仓22内。通过多个风机8与第二液冷结构7相对设置,从而通过增加风机8的数量,以提高第二液冷结构7与汇流柜仓22内部空气的热交换效率,并且汇流柜仓22侧壁上的散热孔可作为进风孔,也可以作为出风孔,汇流柜仓22内部空气可从散热孔排出,或者外部的空气从散热孔进入汇流柜仓22内,进一步使得汇流柜仓22内的环境空气温度下降更快。
具体地,结合图5所示,安装支架9可采用如下结构,例如安装支架9包括连接板91、多个连接杆92和固定杆93,其中,各连接杆92的底端连接各风机8,各连接杆92的顶端分别与连接板91固定连接,固定杆93的一端与连接板91固定、另一端与汇流柜仓22的内壁连接,从而实现将多个风机8固定安装于汇流柜仓22内。
进一步,风机8和第二液冷结构7可设置于汇流柜仓22内电器装置6或汇流排13的上方处,从而使得风机8对第二液冷结构7吹风在经过第二液冷结构7后变为冷空气,该冷空气向下流动以吹向电器装置6和汇流排13,最后汇流柜仓22的热空气可从散热孔排出,进而实现对汇流柜仓22内电器装置6和汇流排13的降温作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液冷结构7采用导热率高的金属材料制成。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二液冷结构7限定为导热率高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可采用铝材制成,从而可以加快汇流柜仓22内空气与第二液冷结构7内冷凝液之间的热交换效率,进一步提高对汇流柜仓22的降温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2和3所示,储能设备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22内的加热器件10,所述风机8与所述加热器件10相对设置。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当储能设备外部的环境温度较低或很低时,可能会影响到电器装置6的正常运行,此时通过风机8与加热器件10相对设置,从而使得风机8将加热器件10产生的热量吹向电器装置6,以将电器装置6升温到合适温度,从而确保对电器装置6的正常启停或运行。
具体地,加热器件10采用加热丝或加热管结构。加热器件10可设置于风机8与第二液冷结构7之间处,其中,风机8、加热器件10和第二液冷结构7上下间隔设置,从而可减少加热器件10与第二液冷结构7互相影响的程度。工作人员可根据汇流柜仓22内的环境温度来选择性开启加热器件10或液冷机组1,例如当汇流柜仓22内的温度低于合适温度而影响电器装置6的正常运行时,可开启风机8与加热器件10,以升温汇流柜仓22内的温度;例如当汇流柜仓22内的温度高于合适温度而影响电器装置6的正常运行时,此时可关闭加热器件10,且同时开启风机8和液冷机组1,以利用液冷机组1通过管路引流至第二液冷结构7内,从而通过风机8与第二液冷结构7配合,以降低汇流柜仓22内的温度,从而实现对汇流柜仓22内的温度手动调节作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1和图2所示,储能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器件11和风机调速装置12,所述温度检测器件11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22内,用于检测所述汇流柜仓22的温度值,所述风机调速装置1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测器件11和所述风机8电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器件11的温度值调整所述风机8的转速。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汇流柜仓22内设置温度检测器件11,从而可以实时检测汇流柜仓22内的温度值;风机调速装置12的输入端与温度检测器件11电连接,风机调速装置12的输出端与风机8电连接,从而使得风机调速装置12可根据温度检测器件11的温度高低,来控制风机8的转速,从而实现对汇流柜仓22内温度的自动精准调节。
具体地,温度检测器件11可采用温度传感器;示例性说明,风机调速装置12的内部可设置不同的温度范围以及对应的风机8转速值,例如,温度范围为25至30度时,风机8转速为额定转速的30%,温度范围为30至35度时,风机8转速为额定转速的70%,温度范围为35以上度时,风机8转速为额定转速的100%;当温度检测器件11检测到汇流柜仓22内的温度在32度时,风机调速装置12可控制风机8的转速为额定转速的70%;当温度检测器件11检测到汇流柜仓22内的温度在36度时,风机调速装置12可控制风机8的转速为额定转速的100%。当然,风机调速装置12还可采用不同的温度阈值以及对应的风机转速,在此不过多举例;风机调速装置12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温度自动调节装置,只要能够通过人工设定温度范围以及对应的风机8转速的方式,以根据温度检测器件11的温度值来自动调节风机8转速的风机调速装置12均适用于本技术方案,在此不对风机调速装置12做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和图6所示,所述液冷板5设置于所述电池包31下方且与所述电池包31的底面接触连接,所述液冷板5的内部设有液冷流道51,所述液冷流道51的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41,所述液冷流道51的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42。
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液冷结构包括多个液冷板5,通过液冷板5设置于电池包31的下方且与电池包31的底面接触连接,从而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上下间隔设置的电池包31下方的空间,而且还可以与电池包31产生有效的热交换作业,实现对电池包31更好的降温效果。通过所述第一进液管41连通所述液冷流道51的所述进液口,从而使得第一进液管41可以从液冷流道51的进液口进入液冷板5内并在液冷流道51内循环流动,以不断与电池包31产生热交换作业,而液冷流道51的出液口连通第一回液管42,从而使得液冷流道51内吸收电池包31热量后的冷凝液通过第一回液管42回流至液冷机组1内,使得液冷板5内的冷凝液在液冷流道51内不断循环流动,以持续性对电池包31进行降温作业。
具体地,液冷板5的内部设置液冷流道51,故液冷板5可采用如下的上下双层结构,例如包括上板和下板,在下板上开设液冷流道51并预留进液口和出液口,上板盖设在下板的上方以形成密封的液冷板5。
虽然本申请披露如上,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冷机组、箱体、储能电池、冷却管路、第一液冷结构、电器装置、第二液冷结构和风机,所述第一液冷结构与所述储能电池连接,所述液冷机组的出液端通过所述冷却管路连通所述第一液冷结构的进液口,所述第一液冷结构的出液口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
所述箱体包括汇流柜仓,所述电器装置、所述第二液冷结构和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内,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的一端连通所述冷却管路、另一端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还包括电池仓,所述储能电池设置于所述电池仓内,所述储能电池包括电池组,所述电池组包括间隔排列的多个电池包,所述第一液冷结构包括多个液冷板,所述液冷板与所述电池包接触连接;所述冷却管路包括第一进液管和第一回液管,所述液冷机组的出液端与所述第一进液管连通,所述液冷板的所述进液口和所述出液口分别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与所述第一回液管,所述第一回液管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所述电池组间隔设置,所述冷却管路还包括第二进液管和第二回液管,所述液冷机组的出液端通过第二进液管连通各所述第一进液管;各所述第一回液管分别连通所述第二回液管,所述第二回液管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所述回液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液管连通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的一端,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回液管连通所述液冷机组的回液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结构为盘管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内的安装支架,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安装支架上,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二液冷结构相对设置,所述汇流柜仓的侧壁设有散热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液冷结构采用导热率高的金属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内的加热器件,所述风机与所述加热器件相对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温度检测器件和风机调速装置,所述温度检测器件设置于所述汇流柜仓内,用于检测所述汇流柜仓的温度值,所述风机调速装置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所述温度检测器件和所述风机电连接,以根据所述温度检测器件的温度值调整所述风机的转速。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板设置于所述电池包下方且与所述电池包的底面接触连接,所述液冷板的内部设有液冷流道,所述液冷流道的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第一进液管,所述液冷流道的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第一回液管。
CN202321868229.8U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储能设备 Active CN2205270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8229.8U CN220527009U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储能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8229.8U CN220527009U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储能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27009U true CN220527009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28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68229.8U Active CN220527009U (zh) 2023-07-17 2023-07-17 一种储能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270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968245B (zh) 一种储能系统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方法
CN201590748U (zh) 一种变流器及其主功率结构
WO2017114526A1 (en) Air to air cooling arrangement in base of power converter cabinet for wind turbines
CN218275768U (zh) 一种高压预装式变电站
CN207753996U (zh) 一种集装箱式变流站的内循环风道
CN220527009U (zh) 一种储能设备
CN102609063B (zh) 双面封闭循环式高效冷却装置
CN211063072U (zh) 一种kyn28柜组的集中散热系统
CN109494992B (zh) 一种变频器
CN201571287U (zh) 具有内置冷却装置的电气设备控制柜
CN110891406B (zh) 变频箱体以及离心机
CN116096028A (zh) 双排机柜式数据中心及制冷系统
CN114063736A (zh) 一种高散热性的计算机柜
CN107124855B (zh) 一种户外密闭式风冷机柜
CN216213679U (zh) 液冷储能系统
CN219937756U (zh) 一种隔热性好的配电箱
CN218275786U (zh) 一种多重自动散热抽屉柜
CN219329944U (zh) 冷媒冷却ip54防护等级变频柜壳体及变频柜
CN212461813U (zh) 一种铲运机除湿系统
CN214013619U (zh) 一种散热性好的高压开关柜
CN221080128U (zh) 一种家用储能柜
CN209805696U (zh) 一种全密封式整流器系统
CN214899370U (zh) 大容量静止无功发生器
CN209964492U (zh) 一种吊装式末端冷却装置
CN218897426U (zh) 一种带散热的变频控制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