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0419U - 信号转接器及线缆转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信号转接器及线缆转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0419U
CN220510419U CN202321503605.3U CN202321503605U CN220510419U CN 220510419 U CN220510419 U CN 220510419U CN 202321503605 U CN202321503605 U CN 202321503605U CN 220510419 U CN220510419 U CN 2205104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signal terminal
circuit board
adapter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0360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旭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Energy Full Electronics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04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04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信号转接器及线缆转接结构,且信号转接器包括连接器绝缘座、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且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通过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电性连接。第二信号端子间隔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且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及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并且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通过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电性连接,以提供一对多及稳定的信号传输。

Description

信号转接器及线缆转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转接结构,特别是指一种信号转接器及具有所述信号转接器的线缆转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电子产品、家电产品和用电设备不断增多,以因应日常生活中各种需求,例如,电源供应设备、桌面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移动电话、或车用设备等使用需求。然而,不论产品的类型如何变化或增加,都必须将一端的信号传递到另一端,且在现今信息爆发的环境下,传统一对一单纯的信号传输已经无法满足用户所需。尤其,传统线缆转接装置的结构组装欠缺稳固,线缆与信号转接器的连接容易松动甚至脱落,因而影响信号传输的可靠性。有鉴于此,如何改善上述问题,并提供一种可以一对多,且可提供稳定的信号传输实为当下亟需解决之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申请提供一种信号转接器,包括连接器绝缘座、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设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一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电性连接。第二信号端子设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并间隔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且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及一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并且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电性连接。
较佳地,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相对设置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之间定义为一宽度方向,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与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沿所述连接器绝缘座的宽度方向交错设置。
较佳地,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最靠近所述连接器绝缘座之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或大于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最靠近所述第一端的距离。
较佳地,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不对齐于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
较佳地,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复数端子收容槽及/或复数线材收容槽,且所述复数端子收容槽及/或所述复数线材收容槽对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设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还包括一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还包括一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包括一第一信号端子卡槽,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卡槽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另一端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并具有一第一槽口,其中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包括一第二信号端子卡槽,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卡槽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另一端远离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并具有一第二槽口。
较佳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还包括一第一信号端子固持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还包括一第二信号端子固持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固持部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固持部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之间。
较佳地,所述连接器绝缘座还包括复数线材卡合部,分别对应所述复数线材收容槽设置,且每一所述线材卡合部位于相应之所述线材收容槽的正上方。
较佳地,所述信号转接器还包括一保护盖,组接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并遮盖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
较佳地,所述保护盖包括至少一保护盖扣合部,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至少一连接器绝缘座保护盖卡合部,且所述保护盖扣合部扣合所述连接器绝缘座保护盖卡合部。
较佳地,所述保护盖包括复数线材固定槽,所述复数线材固定槽对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设置。
较佳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扣合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扣合部,且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至少一连接器绝缘座卡合部,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扣合部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扣合部分别扣合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卡合部。
较佳地,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包括一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包括一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与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分别设于所述复数端子收容槽。
较佳地,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包括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固持壁,且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包括一对第二信号端子固持壁,其中所述对第一信号端子固持壁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的相对二侧纵向延伸并向外倾斜,且所述对第二信号端子固持壁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部的相对二侧纵向延伸并向外倾斜。
较佳地,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干涉部,分别凸设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的两侧,并干涉相应之所述端子收容槽。
较佳地,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干涉部,分别凸设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的两侧,并干涉相应之所述端子收容槽。
较佳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或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在一纵向剖面的轮廓大致呈J型。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线缆转接结构,包括复数线缆及信号转接器。每一所述线缆包括一第一信号导体及一第二信号导体。信号转接器包括连接器绝缘座、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设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一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导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彼此电性连接。第二信号端子设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并间隔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且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及一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并且所述复数第二信号导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彼此电性连接。
较佳地,所述第一信号导体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彼此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二信号导体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彼此电性连接。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信号转接器,包括一电路板、设于所述电路板上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电路板第一连接部,且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通过所述电路板第一连接部电性连接,设于所述电路板上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以及设于所述电路板上的一电路板第二连接部,且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通过所述电路板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
较佳地,所述电路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之间定义为一宽度方向,且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沿所述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交错设置。
较佳地,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最靠近所述电路板之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或大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最靠近所述第一端的距离。
较佳地,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第一连接部位于不同层。
较佳地,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第二连接部位于不同层。
较佳地,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贯孔。
较佳地,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贯孔。
较佳地,所述电路板包括复数电路板定位孔,设在所述电路板的相对二侧。
较佳地,所述线缆包括第一信号线绝缘层、第二信号线绝缘层或线缆外被,且所述第一信号线绝缘层或所述线缆外被包覆所述第一信号导体,所述第二信号线绝缘层或所述线缆外被包覆所述第二信号导体。
较佳地,所述线缆包括一第一信号线绝缘层、一第二信号线绝缘层及一线缆外被,且所述第一信号线绝缘层包覆所述第一信号导体,所述第二信号线绝缘层包覆所述第二信号导体,并且所述线缆外被包覆所述第一信号线绝缘层及所述第二信号线绝缘层。
较佳地,所述线缆转接结构还包括一外模,且所述外模包覆所述信号转接器与所述复数线缆的一端。
较佳地,所述外模包括至少一外模线缆固定部,包覆所述线缆靠近所述信号转接器的一部分。
较佳地,所述外模包括至少一外模卡合部,设于所述外模的一外侧边。
较佳地,所述线缆转接结构还包括一内模,且所述内模被所述外模包覆。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申请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成的具体功能、目的,列举较具体的实施例,继以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之线缆转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之线缆转接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1之线缆转接结构的侧视图。
图3A为图3之3A-3A线段的剖面图。
图4为图1之线缆转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4A为图4之4A-4A线段的剖面图。
图4B为图4之4B-4B线段的剖面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之信号转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图5之信号转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之信号转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A为图6信号转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为图6之信号转接器的部分组合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之信号转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A为图8之信号转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之信号转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9A为图9信号转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之线缆转接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之线缆转接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0之线缆转接结构的横向剖面图。
图13为图10之线缆转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13A为图13之13A-13A线段的剖面图。
图13B为图13之13B-13B线段的剖面图。
图13C为图13之13C-13C线段的剖面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之信号转接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A为图14之信号转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之信号转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5A为图15信号转接器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之线缆转接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7为图16之线缆转接结构的横向剖面图。
图18为图16之线缆转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18A为图18之18A-18A线段的剖面图。
图18B为图18之18B-18B线段的剖面图。
图18C为图18之18C-18C线段的剖面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之线缆转接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0为图19之线缆转接结构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1为图19之线缆转接结构的横向剖面图。
图22为图19之线缆转接结构的俯视图。
图22A为图22之22A-22A线段的剖面图。
图22B为图22之22B-22B线段的剖面图。
图22C为图22之22C-22C线段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可一对多的信号传输,并具有简易且可有效稳固线缆的信号转接器及具有所述信号转接器的线缆转接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4B为本申请实施例之线缆转接结构。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之线缆转接结构1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之线缆转接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申请的线缆转接结构100包括复数线缆10及信号转接器200。如图1所示,每一线缆10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信号导体11及第二信号导体12,用以传输电源信号或数据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线缆10包括第一信号线绝缘层11a、第二信号线绝缘层12a及线缆外被13。具体地,第一信号线绝缘层11a包覆第一信号导体11,并构成第一信号线,第二信号线绝缘层12a包覆第二信号导体12,并构成第二信号线,且线缆外被13包覆第一信号线绝缘层11a及第二信号线绝缘层12a,进而形成完整的线缆10。需要注意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信号导体11及第二信号导体12亦可仅由线缆外被13包覆,或者仅由第一信号线绝缘层11a或第二信号线绝缘层12a分别包覆,仅需使第一信号导体11及第二信号导体12两者相互绝缘设置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线缆转接结构100还包括外模14及内模15。外模14包覆内模15,内模15包覆信号转接器200,且外模14对应线缆10处设有外模线缆固定部141,用以包覆线缆10靠近信号转接器200的一端。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外模14还包括复数外模卡合部142,设于外模14的相对二外侧边,用以将线缆转接结构100固定于对接物(未图示)上,以防止线缆转接结构100位移。特别说明的是,在此实施例中,外模14的一侧间隔设置两条线缆10,另一侧对应于所述两条线缆10之间设有另一线缆10(如图1、图3及图3A所示)。亦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一对二的线缆转接结构100,且位于同一侧的两条线缆10的一端分别可连接于对接的电子产品(未图标),位于另一侧的线缆10连接于提供电力或信号源的对接物或插座。需要注意的是,外模14相对二侧的线缆10的排列及数量并不以上述为限。
特别说明的是,在本申请提供的多个实施例中,线缆转接结构100内的信号转接器分别具有不同的结构,并以不同的连接型态连接复数第一信号导体11及复数第二信号导体12,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揭示的信号转接器200、300、400、500将在后述段落中详细说明。
请参阅图5至图7并配合图2以说明线缆转接结构100与信号转接器200。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之信号转接器2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A为图5之信号转接器20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之信号转接器2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6A为图6之信号转接器20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7为图6之信号转接器200的部分组合示意图。如图2所示,线缆转接结构100内的信号转接器200包括连接器绝缘座20、第一信号端子21及第二信号端子22。具体地,连接器绝缘座2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20a及第二端20b,且第一端20a及第二端20b之间定义为一宽度方向(如图5所示)。
续请参阅图5至图7,第一信号端子21设于连接器绝缘座20,且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其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211,及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212。具体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通过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212电性连接。此外,第二信号端子22设于连接器绝缘座20,并间隔于第一信号端子21,且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其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221,及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222,并且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通过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222电性连接。
特别说明的是,如图5、图6及图6A所示,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与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沿连接器绝缘座20的宽度方向交错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最靠近连接器绝缘座20之第一端20a的距离小于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最靠近第一端22a的距离(如图7所示),亦即,由连接器绝缘座20的第一端20a开始依序排列为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的交错次序排列。在另一实施例中,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最靠近连接器绝缘座20之第一端20a的距离大于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最靠近第一端22a的距离,亦即,由连接器绝缘座20的第一端20a开始依序排列为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的交错次序排列。此外,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与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分开为两列排列,两者互不对齐。
续请参阅图6,在此实施例中,连接器绝缘座20包括复数端子收容槽201、复数线材收容槽202及复数线材卡合部203,且端子收容槽201在连接器绝缘座20的纵向上延伸并穿透相应的线材收容槽202。具体地,复数端子收容槽201及复数线材收容槽202分别对应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及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设置,用以容置第一信号导体11及第二信号导体12。此外,复数线材卡合部203分别对应复数线材收容槽202设置,且每一线材卡合部203位于相应之线材收容槽202的正上方,并且朝线材收容槽202内延伸一距离。线材卡合部203的设置用以在线缆10连接后扺挡线缆外被13。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端子21还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固持部213。具体地,第一信号端子固持部213位于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211及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212之间,并朝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212延伸的方向设置,且干涉相对应之端子收容槽201(如图7所示)。具体地,第一信号端子21在一纵向剖面的轮廓大致呈J型,且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212位于所述J型结构的底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211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卡槽2111,且第一信号端子卡槽2111的一端靠近第一信号端子固持部213,另一端远离第一信号端子固持部213,并形成第一槽口2112,使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形成一叉状结构。此外,第一槽口2112朝两侧的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211扩径,以利导引第一信号导体11的插设。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信号端子22还包括第二信号端子固持部223。具体地,第二信号端子固持部223位于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221及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222之间,并朝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222延伸的方向设置,且干涉相对应之端子收容槽201(如图7所示)。具体地,第二信号端子22在一纵向剖面的轮廓大致呈J型,且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222位于所述J型结构的底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221包括第二信号端子卡槽2211,且第二信号端子卡槽2211的一端靠近第二信号端子固持部223,另一端远离第二信号端子固持部223,并形成第二槽口2212,使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形成一叉状结构。此外,第二槽口2212朝两侧的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221扩径,以利导引第二信号导体11的插设。
请参阅图3至图4B及图6至图7,以说明线缆10连接于信号转接器200的结构关系。图3为图1之线缆转接结构100的侧视图,图3A为图3之3A-3A线段的剖面图,图4为图1之线缆转接结构100的俯视图,图4A为图4之4A-4A线段的剖面图,及图4B为图4之4B-4B线段的剖面图。在此实施例中,每一线缆10的第一信号导体11及第二信号导体12分别由第一槽口2112及第二槽口2212插入第一信号端子卡槽2111及第二信号端子卡槽2211。具体地,包覆第一信号导体11的第一信号线绝缘层11a的相对二侧的部分被移除,以暴露出第一信号导体11,使第一信号导体11直接干涉接触相应的两个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211,并稳固地夹持于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211之间,进而实现电性连接。同理,包覆第二信号导体12的第二信号线绝缘层12a的相对二侧的部分被移除,以暴露出第二信号导体12,使第二信号导体12直接干涉接触相应的两个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221,并稳固地夹持于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221之间。通过上述结构,本申请的第一信号导体11及第二信号导体12分别与第一信号端子21及第二信号端子22稳固连接,避免造成线缆10脱离信号转接器200,进而确保信号可透过信号转接器200及线缆10传送至对接的电子产品。
此外,为进一步强化线缆10与第一信号端子21及第二信号端子22的稳固连接,信号转接器200还包括保护盖23,组接于连接器绝缘座20,并遮盖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及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盖23包括间隔排列的复数线材固定槽232,其对应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及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220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盖23的二侧设有保护盖扣合部231,连接器绝缘座20包括二个连接器绝缘座保护盖卡合部204,且保护盖扣合部231扣合连接器绝缘座保护盖卡合部204,以固定保护盖23于连接器绝缘座20,并使保护盖23在组接于连接器绝缘座20后,复数线材固定槽232与复数线材收容槽202共同包覆第一信号导体11及第二信号导体12。
请参阅图8至图9A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信号转接器300。图8为信号转接器3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A为图8之信号转接器30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之信号转接器3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及图9A为图9之信号转接器30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信号转接器300包括连接器绝缘座30、第一信号端子31及第二信号端子32。具体地,如图9所示,连接器绝缘座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30a及第二端30b,且第一端30a及第二端30b之间定义为一宽度方向,且连接器绝缘座30包括复数端子收容槽301,其相互间隔排列并以同一列设置在连接器绝缘座30的上表面,并且复数端子收容槽301之间分别透过槽壁区隔。
图8至图9A所示实施例的信号转接器300与上述信号转接器200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信号端子31及第二信号端子32的结构。如图8及图9所示,第一信号端子31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310,其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311,及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312。具体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310通过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312电性连接。此外,第二信号端子32间隔于第一信号端子31,且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320,其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321,及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322,并且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320通过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322电性连接。
此外,信号转接器300的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310与复数第二信号端子320的排列关系与上述实施例的信号转接器200的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210与第二信号端子220的排列关系相同,于此不再详细描述。具体地,在此实施例中,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310与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320沿连接器绝缘座30的宽度方向交错设置,且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310最靠近连接器绝缘座30之第一端30a的距离小于或大于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320最靠近第一端30a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310在宽度方向上大致对齐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320。
特别说明的是,在图8及图9所示的信号转接器300中,复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311与复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321分别设于复数端子收容槽301。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311包括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固持壁3111,且每一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321包括一对第二信号端子固持壁3211。具体地,所述对第一信号端子固持壁3111自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311的相对二侧纵向延伸并向外倾斜,且对第二信号端子固持壁3211自第二信号端子焊接部321的相对二侧纵向延伸并向外倾斜。第一信号端子固持壁3111与第二信号端子固持壁3211分别与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311及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321形成锡杯状焊接结构,可强化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311与第一信号导体11及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321与第二信号导体12的焊接效果。
续请参阅图8至图9A,第一信号端子31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扣合部313,第二信号端子32包括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扣合部323,且连接器绝缘座300包括多个连接器绝缘座卡合部304。具体地,第一信号端子扣合部313与第二信号端子扣合部323分别扣合连接器绝缘座卡合部304,以固定第一信号端子31及第二信号端子32于连接器绝缘座30(如图9A所示)。
请参阅图10至图13C为设置有信号转接器300的线缆转接结构100。图11为图10之线缆转接结构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2为图10之线缆转接结构100的横向剖面图,图13为图10之线缆转接结构100的俯视图,图13A为图13之13A-13A线段的剖面图,图13B为图13之13B-13B线段的剖面图,及图13C为图13之13C-13C线段的剖面图。图10至图13C所示实施例的线缆转接结构100与图1至图4B所示的线缆转接结构100大致相同,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内部信号转接器300及200的不同,两者相同之处于此不再复述。具体地,如图11至图13C所示,第一信号导体11是通过焊接与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311及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312彼此电性连接,且第二信号导体12是通过焊接与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321及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322彼此电性连接。完成焊接后,第一信号导体11位于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311两侧第一信号端子固持壁3111之间,第二信号导体12位于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321两侧第二信号端子固持壁3211之间(如图13C所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端子31在一横向剖面的轮廓大致呈J型,且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312位于连接器绝缘座30的下表面。第二信号端子32在一横向剖面的轮廓大致呈J型,且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322位于连接器绝缘座30的下表面(如图13A所示)。
请参阅图14至图15A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信号转接器400。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之信号转接器40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A为图14之信号转接器40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之信号转接器4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15A为图15之信号转接器40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信号转接器400包括连接器绝缘座40、第一信号端子41及第二信号端子42。具体地,连接器绝缘座4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40a及第二端40b,且第一端40a及第二端40b之间定义为一宽度方向(如图15所示)。连接器绝缘座40包括复数端子收容槽401,其相互间隔排列并以同一列设置在连接器绝缘座40的上表面(如图15所示),且复数端子收容槽401之间分别透过槽壁区隔。
图14至图15A所示实施例的信号转接器400与上述信号转接器300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一信号端子41及第二信号端子42的结构。如图14及图15所示,第一信号端子41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410,其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411,及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412。具体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410通过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412电性连接。此外,第二信号端子42间隔于第一信号端子41,且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420,其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421,及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422,并且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420通过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422电性连接。
特别说明的是,如图14及图15所示,在信号转接器400中,复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411与复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421分别设于复数端子收容槽401。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一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411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干涉部4111,分别凸设于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411的两侧,并干涉相应之端子收容槽401。每一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421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干涉部4211,分别凸设于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421的两侧,并干涉相应之端子收容槽401。
续请参阅图14至图15A,第一信号端子41也包括多个第一信号端子扣合部413,第二信号端子42包括多个第二信号端子扣合部423,且连接器绝缘座400包括多个连接器绝缘座卡合部404。具体地,第一信号端子扣合部413与第二信号端子扣合部423分别扣合连接器绝缘座卡合部404,以固定第一信号端子41及第二信号端子42于连接器绝缘座40(如图14A所示)。
请参阅图16至图18C为设置有信号转接器400的线缆转接结构100。图16至图18C所示实施例的线缆转接结构100与图11至图13C所示的线缆转接结构100大致相同,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内部信号转接器400及300的不同,两者相同之处于此不再复述。具体地,如图17及18A至图18C所示,第一信号导体12是通过焊接与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411及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412彼此电性连接,且第二信号导体12是通过焊接与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421及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422彼此电性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端子41在一横向剖面的轮廓大致呈J型,且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412位于连接器绝缘座40的下表面。第二信号端子42在一横向剖面的轮廓大致呈J型,且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422位于连接器绝缘座40的下表面(如图18A所示)。
请参阅图19至图22C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信号转接器500及设有信号转接器500的线缆转接结构100。图19为本申请设有信号转接器500之线缆转接结构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0为图19之线缆转接结构100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1为图19之线缆转接结构100的横向剖面图,图22为图19之线缆转接结构100的俯视图,图22A为图22之22A-22A线段的剖面图,图22B为图22之22B-22B线段的剖面图,及图22C为图22之22C-22C线段的剖面图。如图19所示,线缆转接结构100包括复数线缆10及信号转接器500,且本实施例的线缆10的详细构造与前述各实施例的线缆10相同,于此不再复述。
续请参阅图19至图22C,信号转接器500包括电路板50、设于电路板50上的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电路板第一连接部512、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及电路板第二连接部522。如图19所示,电路板50具有相对的第一端50a及第二端50b,且第一端50a及第二端50b之间定义为宽度方向。此外,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与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沿电路板50的宽度方向交错设置。具体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通过电路板第一连接部512电性连接,并形成导通回路,且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通过电路板第二连接部522电性连接,并形成导通回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最靠近电路板50之第一端50a的距离小于或大于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最靠近第一端50a的距离。亦即,由电路板50的第一端50a开始依序排列为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的交错次序排列。或者,由电路板50的第一端50a开始依序排列为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的交错次序排列。
如图19及图20所示,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与电路板第一连接部512位于不同层,且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与电路板第二连接部522位于不同层。此外,如图19及图22A至图22C所示,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贯孔513,且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贯孔523。透过第一贯孔513的设置可提供纵向的附着效果,进而增加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与电路板50的附着力。同理,透过第二贯孔523的设置可提供纵向的附着效果,进而增加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与电路板50的附着力。此外,电路板50包括复数电路板定位孔501,设在电路板50的相对二侧,用以定位于对接物。
透过上述信号转接器500的结构,复数第一信号导体12通过焊接与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511与电路板第一连接部512彼此电性连接,且复数第二信号导体12通过焊接与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521与电路板第二连接部522彼此电性连接。
上述实施例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思想,而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技术思想,因此本申请的权利范围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由权利要求书解释,应解释为与上述保护范围相同或等同的所有技术思想均包括在本申请的权利范围内。

Claims (37)

1.一种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连接器绝缘座;
第一信号端子,设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电性连接;以及
第二信号端子,设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并间隔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且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及一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并且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通过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电性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及一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之间定义为宽度方向,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与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沿所述连接器绝缘座的宽度方向交错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最靠近所述连接器绝缘座之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或大于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最靠近所述第一端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2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不对齐于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复数端子收容槽及/或复数线材收容槽,且所述复数端子收容槽及/或所述复数线材收容槽对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还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还包括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卡槽,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卡槽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另一端远离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并具有第一槽口,其中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包括第二信号端子卡槽,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卡槽的一端靠近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另一端远离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并具有第二槽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还包括第一信号端子固持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还包括第二信号端子固持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固持部位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刺破件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之间,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固持部位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刺破件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之间。
8.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还包括复数线材卡合部,分别对应所述复数线材收容槽设置,且每一所述线材卡合部位于相应之所述线材收容槽的正上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信号转接器,还包括保护盖,组接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并遮盖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包括至少一保护盖扣合部,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至少一连接器绝缘座保护盖卡合部,且所述保护盖扣合部扣合所述连接器绝缘座保护盖卡合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包括复数线材固定槽,所述复数线材固定槽对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设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一信号端子扣合部,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至少一第二信号端子扣合部,且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至少一连接器绝缘座卡合部,并且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扣合部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扣合部分别扣合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卡合部。
13.如权利要求5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包括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包括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与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分别设于所述复数端子收容槽。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包括一对第一信号端子固持壁,且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包括一对第二信号端子固持壁,其中所述对第一信号端子固持壁自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的相对二侧纵向延伸并向外倾斜,且所述对第二信号端子固持壁自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部的相对二侧纵向延伸并向外倾斜。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干涉部,分别凸设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焊接件的两侧,并干涉相应之所述端子收容槽。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干涉部,分别凸设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焊接件的两侧,并干涉相应之所述端子收容槽。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或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在一纵向剖面的轮廓大致呈J型。
18.一种线缆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数线缆,且每一所述线缆包括第一信号导体及第二信号导体;以及
信号转接器,包括:
连接器绝缘座;
第一信号端子,设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导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彼此电性连接;及
第二信号端子,设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并间隔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且包括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及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并且所述复数第二信号导体通过所述复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彼此电性连接。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之线缆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包括复数端子收容槽及/或复数线材收容槽,且所述复数端子收容槽及/或所述复数线材收容槽对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导体及所述复数第二信号导体设置。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之线缆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转接器还包括保护盖,组接于所述连接器绝缘座,并遮盖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之线缆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盖包括复数线材固定槽,所述复数线材固定槽对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导体及所述复数第二信号导体设置。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之线缆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导体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部彼此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二信号导体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部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部彼此电性连接。
23.一种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路板;
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
电路板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通过所述电路板第一连接部电性连接;
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以及
电路板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通过所述电路板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第一端及所述第二端之间定义为宽度方向,且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沿所述电路板的宽度方向交错设置。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最靠近所述电路板之第一端的距离小于或大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最靠近所述第一端的距离。
26.如权利要求23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第一连接部位于不同层。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第二连接部位于不同层。
28.如权利要求23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贯孔。
29.如权利要求23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二贯孔。
30.如权利要求23所述之信号转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包括复数电路板定位孔,设在所述电路板的相对二侧。
31.一种线缆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复数线缆,且每一所述线缆包括第一信号导体及第二信号导体;以及
信号转接器,包括:
电路板;
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
电路板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通过所述电路板第一连接部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复数第一信号导体通过焊接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一焊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第一连接部彼此电性连接;
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以及
电路板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电路板上,且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通过所述电路板第二连接部电性连接,并且所述复数第二信号导体通过焊接与所述复数电路板第二焊接部与所述电路板第二连接部彼此电性连接。
32.如权利要求18或31所述之线缆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第一信号线绝缘层、第二信号线绝缘层或线缆外被,且所述第一信号线绝缘层或所述线缆外被包覆所述第一信号导体,所述第二信号线绝缘层或所述线缆外被包覆所述第二信号导体。
33.如权利要求18或31所述之线缆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线缆包括第一信号线绝缘层、第二信号线绝缘层及线缆外被,且所述第一信号线绝缘层包覆所述第一信号导体,所述第二信号线绝缘层包覆所述第二信号导体,并且所述线缆外被包覆所述第一信号线绝缘层及所述第二信号线绝缘层。
34.如权利要求18或31所述之线缆转接结构,还包括外模,且所述外模包覆所述信号转接器与所述复数线缆的一端。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之线缆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包括至少一外模线缆固定部,包覆所述线缆靠近所述信号转接器的一部分。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之线缆转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模包括至少一外模卡合部,设于所述外模的外侧边。
37.如权利要求34所述之线缆转接结构,还包括内模,且所述内模被所述外模包覆。
CN202321503605.3U 2023-04-11 2023-06-13 信号转接器及线缆转接结构 Active CN22051041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363458463P 2023-04-11 2023-04-11
US63/458463 2023-04-1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0419U true CN220510419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65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03605.3U Active CN220510419U (zh) 2023-04-11 2023-06-13 信号转接器及线缆转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0419U (zh)
TW (2) TWM650667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650667U (zh) 2024-01-21
TWM650751U (zh) 2024-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42784B (zh) 电力连接器和电连接器组件及具有它们的系统
CN2599780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KR100567166B1 (ko) 커넥터
TWI763825B (zh) 具有端接於電纜排流線的接地匯流排的電氣裝置
US7794271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wire management member thereof
KR20040100895A (ko) 커넥터 조립체
US7878850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grounding device
CN211700677U (zh) 线缆连接器
CA2493566A1 (en) Patch cord connector
US7892028B2 (en) Cable connector assembly
US5421741A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assembly
US6645001B2 (en) Plug connector with film shaped conductive part
TW202145652A (zh) 包括插孔連接器及插頭連接器之連接器組件
CN220510419U (zh) 信号转接器及线缆转接结构
US4706381A (en) Multi contact connector having ground terminal block connected with tape wires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tape wires to multi contact connector
US11075488B2 (en) Impedance control connector with dielectric seperator rib
WO2008021754A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for coaxial cables
CN110808493B (zh) 电连接器
CN116686172A (zh) 插头连接器及包括插座连接器和插头连接器的连接器组件
CN107437674B (zh) 电连接器
CN107732481B (zh) 线缆连接器
CN217362065U (zh) 垂直对插线对板电连接器总成
CN210006955U (zh) 连接器、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CN218997150U (zh) 电连接器
US20240195101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ground-free cable and connection method of ground-free cab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