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7166U - 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7166U
CN220507166U CN202321416718.XU CN202321416718U CN220507166U CN 220507166 U CN220507166 U CN 220507166U CN 202321416718 U CN202321416718 U CN 202321416718U CN 220507166 U CN220507166 U CN 2205071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outlet
duct assembly
vortex tongue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1671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吉存
成汝振
刘庆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Qingdao Haier Smart Technology R&D Co Ltd,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ing Electric Co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1671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71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71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71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ir-Flow Control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属于家用电器的技术领域,所述风道组件包括前涡舌和后涡舌,前涡舌与后涡舌连接,前涡舌与后涡舌之间形成导风腔体,导风腔体包括进风通道和与进风通道连通的出风通道,且前涡舌和后涡舌之中的一者上设有至少一个遮挡部分出风通道的挡筋。通过挡筋的设置,能够减小出风通道的面积,使出风通道只能向外吹风,无法向内吸风,从而避免了喘息现象,保证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较为均匀,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家用电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空调设备是目前常见的家用电器之一,其主要由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构成,其中,空调室内机设置在室内并可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调节,空调室内机根据其安装形式可分为立式空调室内机和挂式空调室内机。
空调室内机一般包括机壳、蒸发器、风扇和风道组件,蒸发器、风扇和风道组件均设置在机壳内,且风扇位于蒸发器和风道组件的进风口之间。空调室内机工作时,室内空气在风扇的作用下进入机壳,经过蒸发器换热后,经由风道组件的出风口排出至室内,从而可以实现调节室内空气温度的功能。
然而,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在进行制冷工作过程中,风速较低时出风口容易出现出风不均匀的喘息现象,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以解决现有的空调室内机出风口容易出现出风不均匀的喘息现象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前涡舌和后涡舌,所述前涡舌与所述后涡舌相对设置,所述前涡舌与所述后涡舌连接,所述前涡舌与所述后涡舌之间形成导风腔体,所述导风腔体包括进风通道和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的出风通道;所述前涡舌和所述后涡舌之中的一者上设有至少一个遮挡部分所述出风通道的挡筋。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在前涡舌或后涡舌上设置挡筋,令挡筋遮挡部分出风通道,可以减小气流经过出风通道时的流通面积,从而加快气流经过出风通道时的风速,进而使出风通道只能向外吹风,不会向内倒吸风,避免出现喘息现象,使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更加均匀,还能降低空调室内机运行时的噪音,提高用户体验。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出风通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出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所述出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宽度,所述挡筋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邻。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挡筋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挡筋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距离8倍~10倍。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宽度为所述挡筋沿水平方向的宽度的5倍~6倍。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挡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挡筋沿所述前涡舌或所述后涡舌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挡筋沿水平方向的宽度为10mm~15mm;所述挡筋的高度为20mm~30mm。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述挡筋设置在所述前涡舌上。
作为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前涡舌上的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和所述挡筋沿所述前涡舌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其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具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出风通道的两侧,所述挡筋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内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位置;防护网,所述防护网活动连接在所述出风通道内,所述防护网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竖摆叶。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风道组件中通过挡筋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遮挡部分出风通道,保证出风通道不会出现向内倒吸风的喘息现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挡筋改变气流的流动方向,空调室内机进行制冷工作时,当防护网中的竖摆叶朝向第一侧板,冷风受到挡筋的阻挡效果不会吹向第一侧板,从而使第一侧板表面不会受到冷风影响产生冷凝水,进而保证空调室内机的正常运行。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其包括空调室外机和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中的前涡舌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示意图一;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示意图二;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使用状态图。
通过上述附图,已示出本申请明确的实施例,后文中将有更详细的描述。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申请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申请的概念。
附图标记说明:
10-前涡舌;
11-挡筋;
12-安装孔;
13-支撑件;
20-后涡舌;
30-导风腔体;
31-出风通道;
311-第一出风口;
312-第二出风口;
40-导风件;
41-第一连接轴;
42-第二连接轴;
50-驱动杆;
60-机壳;
61-第一侧板;
62-第二侧板;
70-防护网;
71-竖摆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中的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申请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申请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空调室内机一般由外壳、蒸发器、风扇和风道组件构成,风道组件包括前涡舌和后涡舌,前涡舌与后涡舌相对设置并在前涡舌与后涡舌之间形成导风腔体,导风腔体具有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蒸发器设置在风扇与进风口之间,使外界空气能够在风扇的带动下经过蒸发器换热后进入导风腔体内,再通过出风通道重新流入室内,实现制冷、制热或除湿的目的。
现有技术中,出风通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出风通道通过第一出风口与导风腔体连通,出风通道通过第二出风口与室外连通,且第一出风口的宽度小于第二出风口的宽度,第一出风口处的风速大于第二出风口处的风速。当风速较小导致气流经过第二出风口的流速接近0或等于0时,由于第一出风口的压力要小于第二出风口附近的压力,室内空气会通过第二出风口向第一出风口的方向倒流,使空调室内机出现气流紊乱、出风不均匀的喘息现象,用户的使用体验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其包括前涡舌和后涡舌,前涡舌与后涡舌连接,前涡舌与后涡舌之间形成导风腔体,导风腔体包括进风通道和与进风通道连通的出风通道,且前涡舌和后涡舌之中的一者上设有至少一个遮挡部分出风通道的挡筋。通过挡筋的设置,能够减小出风通道的面积,使出风通道只能向外吹风,无法向内吸风,从而避免了喘息现象,保证空调室内机的出风较为均匀,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下面结合附图阐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
实施例一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爆炸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中的前涡舌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风道组件,结合图1至图5所示,风道组件包括前涡舌10和后涡舌20,前涡舌10与后涡舌20相对设置且相互连接,前涡舌10与后涡舌20之间形成导风腔体30。导风腔体30包括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31,当空调室内机运作时,空气自进风通道进入导风腔体30内,并通过出风通道31排入室内中。
前涡舌10和后涡舌20之中的一者上设有至少一个遮挡部分出风通道31的挡筋11,挡筋11可以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与前涡舌10或后涡舌20加工形成一体件,也可以单独加工完成后通过热压、粘接、焊接、紧固件连接等方式组装在前涡舌10或后涡舌20上,或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其他方式与前涡舌10或后涡舌20连接。
通过设置挡筋11,可以减小出风通道31的面积,增大气流经过出风通道时的风速,提高出风通道内的压强大小,从而使出风通道31只能向外吹风,不会向内吸风,进而避免出现喘息现象,使空调室内机的出风更加均匀,还能够有效降低空调室内机运行时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示意图一。
如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出风通道31具有第一出风口311和第二出风口312,导风腔体30通过第一出风口311与出风通道31连通,出风通道31通过第二出风口312与室内环境连通。在空调室内机正常运作时,气流从导风腔体30内通过第一出风口311流入出风通道31内,并经过第二出风口312排入室内。
其中,第一出风口311的宽度小于第二出风口312的宽度,挡筋11可设置在与第一出风口311相邻的位置。例如,挡筋11与第二出风口312的间距L2为挡筋11与第一出风口311之间距离L1的8倍~10倍。
即,挡筋11遮挡部分第一出风口311,缩小气流通过第一出风口311时的流通面积,以增大气流经过第一出风口311时的风速,进而增大气流经过第二出风口312时的风速,保证气流能够从第二出风口312流出,避免外界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312倒流至出风通道31内。
当然,挡筋11也可以设置在与第二出风口312相邻的位置,缩小气流通过第二出风口312时的流通面积,同样能够实现增大气流经过第二出风口312时的风速的目的,避免第二出风口312处出现喘息问题。
进一步的,挡筋11遮挡第一出风口311的面积大小可根据具体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使挡筋11遮挡第一出风口311面积5%~10%。一方面可以避免挡筋11遮挡第一出风口311的面积过小,导致防喘息的效果较差;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挡筋11遮挡第一出风口311的面积过大,影响空调室内机的正常出风。
可以理解的是,挡筋11可以是矩形、圆形、规则的多边形或非规则的多边形,本实施例对挡筋1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并且,本实施例中挡筋11的数量也不做具体限制,例如,挡筋11设有多个,并沿前涡舌10或后涡舌20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各个挡筋11的具体大小可根据挡筋11的数量进行适应性设置,能够满足遮挡第一出风口311面积的5%至10%即可。
下文以挡筋11设有多个并沿前涡舌10或后涡舌20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所有挡筋11均为大小相等的矩形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出风口311的宽度L0可为挡筋11沿水平方向宽度L的5倍、6倍或5至6之间的任意倍数。
例如,挡筋11在水平方向的宽度L为10mm、15mm或10mm至15mm之间的任意值;相应地,挡筋11的高度H可以为20mm、30mm或20至30mm之间的任意值。
示例性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挡筋11的数量设有21个,每个挡筋的宽度L为12mm、高度H为24mm。
在本实施例中,挡筋11的具体设置位置不做具体限制,挡筋11可以设置在前涡舌10上,也可以设置在后涡舌20上。本实施例以挡筋11设置在前涡舌10上为例进行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施例中关于挡筋11的特征描述同样适用于设置在后涡舌20上。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横截面示意图二。
结合图2、图5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组件还可包括多个设置在前涡舌10上的导风件40,导风件40和挡筋11沿前涡舌10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其中,导风件40可转动地连接在前涡舌10上。具体的,导风件40的一端设有第一连接轴41和第二连接轴42,前涡舌10上设有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的安装孔12,导风件40通过第一连接轴41可转动的插接在安装孔12内,使导风件40可在前涡舌10上做上下摆动动作。
风道组件还包括驱动杆50,驱动杆50竖直设置,驱动杆50可活动的设置在出风通道31内,所有的导风件40均相互平行,各导风件40的第二连接轴42均可转动地连接在驱动杆50上。在空调室内机工作时,可通过驱动杆50的上下运动,同时带动所有的导风件40上下摆动,以控制出风方向。
每相邻的两个安装孔12之间均设有挡筋11,从而使导风件40和挡筋11沿前涡舌10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既能实现遮挡部分第一出风口311的目的,又不会影响各导风件40的转动动作。
另外,如图4所示,前涡舌10上还可设有多个沿高度方向间隔排列的支撑件13,支撑件13的另一端通过螺钉连接在后涡舌20上,对前涡舌10与后涡舌20的连接起到支撑作用,保证导风腔体30的稳定性。
综上,本实施例所提供的风道组件,通过设置在出风通道31内的挡筋11,减小了第一出风口311的出风面积,从而加快了气流经过第一出风口311时的风速,使第二出风口312处不易出现空气倒流至出风通道31内的喘息现象,提高出风的均匀性,并降低空调室内机运行时产生的噪音,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室内机,结合图1至图3所示,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60、蒸发器、风扇、风道组件和防护网70。蒸发器、风扇和风道组件均安装在机壳60内部,风扇位于蒸发器和风道组件的进风通道之间。在空调室内机运作时,室内空气在风扇的作用下被吸入机壳60内,并通过蒸发器的换热后,经过进风通道进入导风腔体30中,再通过出风通道31排入室内,以实现对室内环境制冷或制热的功能。
并且,防护网70可活动的连接在出风通道31内,防护网70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竖摆叶71,可通过防护网70的转动,调整各竖摆叶71的朝向,从而调整气流从出风通道31的流出方向。
其中,本实施例中风道组件与实施例一中的风道组件结构相同,均能够通过设置在前涡舌10或后涡舌20上的挡筋11,遮挡部分出风通道31,避免空调室内机在运行时出现喘息现象。
在空调室内机正常放置时,风道组件中前涡舌10与后涡舌20均竖直设置,导风腔体30也为竖直的腔体,进风通道设置在导风腔体30的底部,用以配合设置在机壳60底部的风扇和蒸发器。
机壳60具有第一侧板61和第二侧板62,第一侧板61和第二侧板62分别设置在出风通道31的左右两侧,第一侧板61与前涡舌10的位置相对应,第二侧板62与后涡舌20的位置相对应,第一侧板61和第二侧板62之间形成机壳开口,从第二出风口312流出的气流可通过机壳开口进入室内。
在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进行制冷工作时,当防护网70中的竖摆叶71朝向第一侧板61的一侧转动时,由于出风通道31的形状影响,部分冷风会吹向第一侧板61,导致第一侧板61表面容易形成冷凝水,冷凝水会沿着第一侧板61表面向下流动至底部的风扇或蒸发器处,从而影响空调室内机的正常运作。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的使用状态图。
结合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挡筋11可设置在出风通道31靠近第一侧板61的一侧。例如,挡筋11设置在前涡舌10上。当竖摆叶71向第一侧板61一侧转动时,受挡筋11的影响,冷风气流不会吹向第一侧板61,从而使第一侧板61表面不会形成凝露,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和二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其包括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通过管路与空调室外机连通。
其中,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室内机与实施例二中的空调室内机结构相同。第一方面,其通过风道组件中设置在前涡舌10上的挡筋11,遮挡部分出通风道,缩小气流经过出风通道31时的流通面积,避免空调室内机出现喘息现象;另一方面,挡筋11还改变了气流的流动方向,在防护网70的竖摆叶71向第一侧板61一侧转动时,冷气流不会吹向第一侧板61,使第一侧板61表面不会形成凝露,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技术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权利要求书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来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涡舌和后涡舌,所述前涡舌与所述后涡舌相对设置,所述前涡舌与所述后涡舌连接,所述前涡舌与所述后涡舌之间形成导风腔体,所述导风腔体包括进风通道和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的出风通道;
所述前涡舌和所述后涡舌之中的一者上设有至少一个遮挡部分所述出风通道的挡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具有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出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进风通道连通,所述出风通道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出风口的宽度,所述挡筋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相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筋与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的距离为所述挡筋与所述第一出风口之间的距离8倍~10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宽度为所述挡筋沿水平方向的宽度的5倍~6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筋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挡筋沿所述前涡舌或所述后涡舌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筋沿水平方向的宽度为10mm~15mm;
所述挡筋的高度为20mm~30mm。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筋设置在所述前涡舌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前涡舌上的导风件,所述导风件和所述挡筋沿所述前涡舌的高度方向依次间隔设置。
9.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所述机壳具有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所述风道组件设置在所述机壳内,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分别位于所述出风通道的两侧,所述挡筋设置在所述出风通道内靠近所述第一侧板的位置;
防护网,所述防护网活动连接在所述出风通道内,所述防护网具有多个间隔布置的竖摆叶。
10.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室外机和与所述空调室外机连接的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
CN202321416718.XU 2023-06-05 2023-06-05 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 Active CN2205071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6718.XU CN220507166U (zh) 2023-06-05 2023-06-05 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6718.XU CN220507166U (zh) 2023-06-05 2023-06-05 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7166U true CN220507166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68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16718.XU Active CN220507166U (zh) 2023-06-05 2023-06-05 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71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1575291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其导风板
WO2020024571A1 (zh)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US7257959B2 (en) Integral type air conditioner
CN109882932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5402811A (zh) 风管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375123B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27288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507166U (zh) 风道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设备
CN208886921U (zh) 空调器
CN106440065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CN109099510A (zh) 空调器
CN209991539U (zh) 壁挂式分体空调及其室内机
CN210688677U (zh)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天花机
CN208652719U (zh) 空调末端设备和空调器
CN101191656A (zh) 柜式空调器室内机蜗壳结构
CN218895461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20506961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15909227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5909369U (zh) 导风板和具有其的空调柜机
KR20130067936A (ko) 공기조화기
CN214198921U (zh) 切换机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9243722U (zh) 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9913231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565572U (zh) 一种风管机
CN220017523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