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92175U - 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92175U
CN220492175U CN202322148737.5U CN202322148737U CN220492175U CN 220492175 U CN220492175 U CN 220492175U CN 202322148737 U CN202322148737 U CN 202322148737U CN 220492175 U CN220492175 U CN 22049217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frequency synthesizer
local oscillation
power supply
synthesizer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48737.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储慧敏
叶英来
陈富丽
朱良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Anhui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Optoelectronic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322148737.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9217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9217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9217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hielding Devices Or Components To Electric Or Magnetic Fiel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包括腔体(1),腔体(1)一侧设有本振腔(2)和功分放大腔(3),腔体(1)另一侧设有供电腔(4),本振腔(2)设在功分放大腔(3)上方,本振腔(2)和功分放大腔(3)之间设有隔板(5),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频率合成器结构,加工简单、结构布局合理、可阻断信号串扰。

Description

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微波元器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雷达、遥控遥测通信、电子对抗、导航、广播电视等领域的发展,系统对频率合成器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由于匮乏的频谱资源和不断扩大的通信容量,对频率源的要求更为严苛,因此,超宽带、低相噪、低杂散和高速变频的频率合成器成为发展的主流。
另一方面,无线技术要求射频信号源有着较高的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在传统的移动通信设备中,晶体振荡器提供信号源,但一旦信道需求增多,相应的晶振的种类和数量也会随之增加,振荡器的体积变大,成本也会大大增加。
而现有的频率合成器结构,腔体内部模块布局不合理,各模块之间互相干扰,存在信号串扰的现象,产生的频率的稳定度和准确度难以保证。
公告号为CN218498347U的实用新型专利,于2023年2月17日公开了名称为一种内腔体式射频二合成器,该合成器,包括腔体底框、两个内导体、多个绝缘支撑、第一输入口、第二输入口、输出口和匹配端,第一输入口、第二输入口、输出口和匹配端依次设置于腔体底框的外部,两个内导体重叠设置于腔体底框的内部,第一输入口和匹配端分别与位于上方的内导体的两端连接,第二输入口和输出口分别与位于下方的内导体的两端连接。该内腔体式射频二合成器,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不可阻断信号串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加工简单、结构布局合理、可阻断信号串扰的频率合成器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该频率合成器结构,包括腔体,所述腔体一侧设有本振腔和功分放大腔,所述腔体另一侧设有供电腔,所述本振腔设在功分放大腔上方,所述本振腔和功分放大腔之间设有隔板。
所述腔体两侧分别设有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通过螺栓固定在腔体上。
所述本振腔内设有第一让线沉槽,所述供电腔内设有第二让线沉槽。
所述隔板上设有过线开口。
所述本振腔和供电腔内均设有凸台,所述凸台端部与盖板内侧抵接,所述凸台上设有第二螺栓安装孔。
所述本振腔端部设有过线槽,所述过线槽连通本振腔和供电腔,所述过线槽端部设有倒角。
所述本振腔上设有接线孔,所述接线孔连通本振腔和供电腔,所述接线孔等间距设置。
所述腔体和隔板上均设有第一螺栓安装孔,所述第一螺栓安装孔在腔体和隔板上均匀分布。
所述腔体底端和侧端均设有射频连接器安装孔,所述射频连接器安装孔两侧设有螺纹孔。
所述腔体一侧上端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位于过线槽侧方,所述连接槽两侧设有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为: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频率合成器结构,腔体内部模块之间采用了隔墙方式阻断信号串扰,各模块独立成腔,提升了隔离效果,消除了信号串扰,保证了频率的稳定度和准确度;内部电路板采用板载形式,配合一体成型的盖板进行封盖设计,采用密封处理,结构整体尺寸小,加工简单,制造成本低,内部各腔之间布局合理,散热快,可靠性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实用新型频率合成器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频率合成器结构的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频率合成器结构的仰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频率合成器结构的右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频率合成器结构的第一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频率合成器结构的第二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腔体;2、本振腔;3、功分放大腔;4、供电腔;5、隔板;6、第一盖板;7、第二盖板;8、第一让线沉槽;9、第二让线沉槽;10、凸台;11、第一螺栓安装孔;12、第二螺栓安装孔;13、过线槽;14、倒角;15、接线孔;16、射频连接器安装孔;17、螺纹孔;18、连接孔;19、连接槽;20、电路板固定螺纹孔;21、电容粘接槽;22、过线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发明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图6所示,该频率合成器结构,包括腔体1,腔体1一侧设有本振腔2和功分放大腔3,腔体1另一侧设有供电腔4,本振腔2设在功分放大腔3上方,本振腔2和功分放大腔3之间设有隔板5。
腔体1采用铝材加工而成,一体化成型,内部具体形状是根据电路板以及各个功能模块在电路板上的布局而确定,内部采用分腔处理,腔体1分为前后两侧,形成一侧的本振腔2和功分放大腔3和另一侧的供电腔4,本振腔2、功分放大腔3和供电腔4均独立成腔,可降低信号串扰,腔体1在需要进信号连接处开槽和开孔,各模块间的隔离效果好。
如图5和图6所示,腔体1两侧分别设有的第一盖板6和第二盖板7,第一盖板6和第二盖板7通过螺栓固定在腔体1上。第一盖板6和第二盖板7用于封闭腔体1的内部结构,保证内部零件或线材不会外露,既提升了安全性,还保证了整体结构的美观;第一盖板6和第二盖板7上均设有用于安装螺栓的连接孔18,连接孔18的位置与腔体1、隔板5和凸台10上的螺栓安装孔位置相适配。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振腔2内设有第一让线沉槽8,供电腔4内设有第二让线沉槽9。本振电路板和供电电路板分别安装至本振腔2和供电腔4之后,由于电路板上有接插性元器件,在本振腔2和供电腔4的相对应处设有让线沉槽,可防止元器件和电路板接触时发生短路现象。
如图1所示,隔板5上设有过线开口22。隔板5可用于对本振腔2、功分放大腔3间进行隔离,降低信号串扰,过线开口22可便于本振腔2和功分放大腔3之间的信号连接处,可方便线材的通过。
如图1和图2所示,本振腔2和供电腔4内均设有凸台10,凸台10端部与盖板内侧抵接,凸台10上设有第二螺栓安装孔12。凸台10设在在本振腔2和供电腔4不会干扰电路板的位置,可防止封装后第一盖板6和第二盖板7因重力原因发生凹陷变形,并加工螺纹孔17可安装螺栓进一步提高第一盖板6和第二盖板7的固定效果。
本振腔2端部设有过线槽13,过线槽13连通本振腔2和供电腔4,过线槽13端部设有倒角14。过线槽13为通槽,过线槽13一侧为微矩形连接器安装口,过线槽13用于放置微矩形连接器引入信号线。过线槽13端部设置的倒角14可降低信号传输线的磨损,延长信号传输线的使用寿命。
本振腔2上设有接线孔15,接线孔15连通本振腔2和供电腔4,接线孔15等间距设置。接线孔15为七个Φ2mm的通孔,方便连接单片机的线缆通过本振腔2和供电腔4之间的隔层。
腔体1和隔板5上均设有第一螺栓安装孔11,第一螺栓安装孔11在腔体1和隔板5上均匀分布。多处设置第一螺栓安装孔11,可提高盖板安装的均匀性,降低连接处的间隙,提高盖板的密封效果。
如图3和图4所示,腔体1底端和侧端均设有射频连接器安装孔16,射频连接器安装孔16两侧设有螺纹孔17。射频连接器安装孔16的深度为4mm,两侧各有一个M2的螺纹孔17,用来安装型号为SSMA-KFD12的射频连接器,主要起信号传输作用。
位于腔体1的右侧壁的射频连接器安装孔16两侧设有两个安装连接器的螺纹孔17,位于腔体1的底端的射频连接器安装孔16设有七个,每个射频连接器安装孔16两侧均设有两个安装连接器的螺纹孔17,共设有十四个螺纹孔17。
如图4所示,腔体1一侧上端设有连接槽19,连接槽19位于过线槽13侧方,连接槽19两侧设有螺纹孔17。腔体1右侧壁设有一个矩形的连接槽19,用来安装型号为J30J-25ZK的微矩形连接器,连接槽19两侧各有一个M2的螺纹孔17,用于在矩形槽安装微矩形连接器插座。
该频率合成器结构,腔体1的整体尺寸不大于124mm×105mm×8mm,在本振腔2内还设有根据电容器外形尺寸设计的用于电容粘接的沉槽,方便了电容载体粘接;腔体1内多处设有用于安装电路板的电路板固定螺纹孔20,可使安装的电路板在腔体1内更加稳定。
如图1-图6所示,该频率合成器结构,腔体1的本振腔2和功分放大腔3采用镀银工艺,其余部分采用黄色导电氧化处理工艺。镀银方式可以保证电路板以烧结的方式固定于腔体1上,也可以烧结射频连接器的接头。第一盖板6和第二盖板7均采用黄色导电氧化处理工艺,采用此工艺可在防止结构件被氧化的同时保证结构件外观的美化。
该频率合成器结构,腔体1内部模块之间采用了隔墙方式阻断信号串扰,各模块独立成腔,提升了隔离效果,消除了信号串扰,保证了频率的稳定度和准确度;内部电路板采用板载形式,配合一体成型的盖板进行封盖设计,采用密封处理,结构整体尺寸小,加工简单,制造成本低,内部各腔之间布局合理,散热快,可靠性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腔体(1),所述腔体(1)一侧设有本振腔(2)和功分放大腔(3),所述腔体(1)另一侧设有供电腔(4),所述本振腔(2)设在功分放大腔(3)上方,所述本振腔(2)和功分放大腔(3)之间设有隔板(5)。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频率合成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两侧分别设有的第一盖板(6)和第二盖板(7),所述第一盖板(6)和第二盖板(7)通过螺栓固定在腔体(1)上。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频率合成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振腔(2)内设有第一让线沉槽(8),所述供电腔(4)内设有第二让线沉槽(9)。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频率合成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5)上设有过线开口(22)。
5.按照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频率合成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振腔(2)和供电腔(4)内均设有凸台(10),所述凸台(10)端部与盖板内侧抵接,所述凸台(10)上设有第二螺栓安装孔(12)。
6.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频率合成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振腔(2)端部设有过线槽(13),所述过线槽(13)连通本振腔(2)和供电腔(4),所述过线槽(13)端部设有倒角(14)。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频率合成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本振腔(2)上设有接线孔(15),所述接线孔(15)连通本振腔(2)和供电腔(4),所述接线孔(15)等间距设置。
8.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频率合成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和隔板(5)上均设有第一螺栓安装孔(11),所述第一螺栓安装孔(11)在腔体(1)和隔板(5)上均匀分布。
9.按照权利要求7所述的频率合成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底端和侧端均设有射频连接器安装孔(16),所述射频连接器安装孔(16)两侧设有螺纹孔(17)。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频率合成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1)一侧上端设有连接槽(19),所述连接槽(19)位于过线槽(13)侧方,所述连接槽(19)两侧设有螺纹孔(17)。
CN202322148737.5U 2023-08-10 2023-08-10 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 Active CN22049217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48737.5U CN220492175U (zh) 2023-08-10 2023-08-10 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48737.5U CN220492175U (zh) 2023-08-10 2023-08-10 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92175U true CN220492175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40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48737.5U Active CN220492175U (zh) 2023-08-10 2023-08-10 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9217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47583B (zh) 一种高集成度砖式tr组件
CN104065345A (zh) 一种紧凑型功率合成平衡式三倍频器
WO2022267822A1 (zh) 天线模组、射频装置和基站
CN105375906A (zh) 限幅单元电路及安装装置、单级限幅电路和限幅器
CN216752467U (zh) 一种双频相控阵射频收发组件
CN220492175U (zh) 一种频率合成器结构
CN115000663A (zh) 一种太赫兹波导结构、中间腔体、电路结构及电子设备
CN117393985B (zh) 一种气密型功率合成装置及实现方法
CN111564681A (zh) 移相器和天线
CN114069183B (zh) 一种气密波导-微带过渡结构
CN208078224U (zh) 玻璃绝缘子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GB1180692A (en) Printed Circuit Assembly with Interconnection Modules
CN1949589B (zh) 半模基片集成波导环形电桥
CN115549721A (zh) 一种小型化数据链射频前端收发组件及其设计方法
CN109921159A (zh) 一种上变频器模块结构
CN112994734B (zh) K频段射频前端四通道天线接口单元板
CN202080215U (zh) 一种电压调节器刷架总成
CN104124922A (zh) 3mm波段信号源及其应用
CN205142162U (zh) 限幅单元电路及安装装置、单级限幅电路和限幅器
CN113766728A (zh) 一种Ku频段下变频模块结构
CN114497948B (zh) 一种毫米波转换结构
CN206211030U (zh) 一种e频段二维相控阵天线架构
CN2914358Y (zh) 半模基片集成波导环形电桥
CN114430288B (zh) 一种基于电子对抗的小型化宽带收发变频模块
CN217240562U (zh) 一种设置滤波间隔的一体式开关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