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77917U - 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77917U
CN220477917U CN202321685507.6U CN202321685507U CN220477917U CN 220477917 U CN220477917 U CN 220477917U CN 202321685507 U CN202321685507 U CN 202321685507U CN 220477917 U CN220477917 U CN 22047791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bag ring
air
electromagnetic valve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8550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庆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321685507.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7791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7791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7791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piratory Apparatuses And Protective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机面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其包括面罩主体、固定头带、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所述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固定安装在面罩主体的边缘,并且均位于面罩主体靠近面部的一侧,第一气囊圈被第二气囊圈套设在其内部,所述第一气囊圈与第二气囊圈同时充气膨胀时彼此不能接触;在第一工况中,第一气囊圈保持充气状态,第二气囊圈保持干瘪状态;在第二工况中,第二气囊圈保持充气状态,第一气囊圈保持干瘪状态;在第三工况中,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中的一者执行充气或者放气的动作,另一者保持充气状态。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交替地挤压在患者面部的不同部位,从而避免出现压痕与压疮。

Description

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呼吸机面罩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
背景技术
呼吸机面罩可以帮助人体维持正常的呼吸,增加肺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在佩戴呼吸机面罩的过程中会形成闭合的空间,使输出的氧气准确到达用户的上气道。但是现有的呼吸机面罩的密封条长时间地挤压在患者面部的相同部位,导致患者的面部出现压痕与压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以解决长时间佩戴呼吸机面罩,面罩密封条长时间地挤压在患者面部的相同部位,导致患者的面部出现压痕与压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具体提供下述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包括面罩主体、固定头带、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所述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固定安装在面罩主体的边缘,并且均位于面罩主体靠近面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气囊圈被第二气囊圈套设在其内部,所述第一气囊圈与第二气囊圈同时充气膨胀时彼此不能接触;所述面罩主体通过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覆盖在人的口鼻部,所述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起到密封面罩主体与面部之间的缝隙的作用;在第一工况中,所述第一气囊圈保持充气状态以密封面罩主体与面部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气囊圈保持干瘪状态以解除对面部的压迫;在第二工况中,所述第二气囊圈保持充气状态以密封面罩主体与面部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一气囊圈保持干瘪状态以解除对面部的压迫;在第三工况中,所述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中的一者执行充气或者放气的动作,另一者保持充气状态。
优选地,所述面罩主体与第一气囊圈之间安装有第一密封垫圈,所述第一密封垫圈用于密封面罩主体与第一气囊圈之间的缝隙;所述面罩主体与第二气囊圈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垫圈,所述第二密封垫圈用于密封面罩主体与第二气囊圈之间的缝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囊圈与第二气囊圈通过与自动充放气系统连接实现充放气;所述自动充放气系统包括控制器、气泵、气压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控制器连接气泵、气压传感器、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气压传感器提供的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的内部气压数据通过控制气泵的启停和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开关以实现对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充放气;所述气泵一端与控制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连接,所述气泵用于实现对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充放气;所述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一端分别与控制器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连接,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气压系统的通断;所述气压传感器一端与控制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用于采集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圈内气压信息并且传输给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囊圈通过第一导气管连接第一电磁阀,所述第一导气管一端与第一气囊圈一体成型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磁阀可拆装地连接;所述第二气囊圈通过第二导气管连接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二导气管一端与第二气囊圈一体成型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磁阀可拆装地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气管和第二导气管分别通过第一安全阀和第二安全阀与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连接;当所述第一气囊圈的内部气压超出预设的阈值时,第一安全阀开启,以使得第一气囊圈内部的气体排出至大气中。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提供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在使用时需要用手扶住面罩贴合面部,然后调整固定头带,让面罩主体上的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轻轻贴合在脸上,戴上后医生检查是否存在漏气,第一气囊圈和第二气囊圈交替地挤压在患者面部的不同部位,从而避免患者面部出现压痕与压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图A的局部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视图B的局部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自动充放气系统的系统框图;
图中的标号分别表示如下:
1-面罩主体;
2-固定头带;
3-氧气管;
4-第一气囊圈;40-第一导气管;41-第一密封垫圈;
5-第二气囊圈;50-第二导气管;51-第二密封垫圈;
6-自动充放气系统;60-控制器;61-气泵;62-气压传感器;63-第一电磁阀;64-第二电磁阀;
7-第一安全阀;
8-第二安全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现有的呼吸机面罩由于长时间佩戴,面罩的密封条长时间地挤压在患者面部的相同部位,导致患者的面部出现压痕与压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
如图1~8所示,呼吸机面罩包括:面罩主体1、固定头带2、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
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固定安装在面罩主体1的边缘,并且均位于面罩主体靠近面部的一侧,第一气囊圈4被第二气囊圈5套设在其内部,第一气囊圈4与第二气囊圈5同时充气膨胀时彼此不能接触;面罩主体1通过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覆盖在人的口鼻部,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起到密封面罩主体1与面部之间的缝隙的作用。
在第一工况中,第一气囊圈4保持充气状态以密封面罩主体1与面部之间的缝隙,第二气囊圈5保持干瘪状态以解除对面部的压迫;
在第二工况中,第二气囊圈5保持充气状态以密封面罩主体1与面部之间的缝隙,第一气囊圈4保持干瘪状态以解除对面部的压迫;
在第三工况中,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中的一者执行充气或者放气的动作,另一者保持充气状态。
由于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交替地挤压在患者面部的不同部位,因此可避免患者面部产生压痕与压疮。
进一步地:
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如果直接与呼吸机面罩连接,由于连接可靠性较差,在长期使用后或者受到震动后很容易导致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脱落,从而引发安全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面罩主体1与第一气囊圈4之间安装有第一密封垫圈41,第一密封垫圈41用于密封面罩主体1与第一气囊圈4之间的缝隙;面罩主体1与第二气囊圈5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垫圈51,第二密封垫圈51用于密封面罩主体1与第二气囊圈5之间的缝隙。
第一密封垫圈41和第二密封垫圈51可以使第一气垫圈4和第二气垫圈5更好的匹配连接面罩,第一密封垫圈41和第二密封垫圈51有很好的耐水性、耐候性、耐臭氧性和密封性,因此与面罩主体1连接的同时也可保证面罩良好的密封性能。
进一步地:
在使用时,需要对第一气囊圈4与第二气囊圈5进行充放气,最原始的充气方式是通过人嘴对着产品上的进气嘴来吹气,但是这样费时费力,同时也不卫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第一气囊圈4与第二气囊圈5通过与自动充放气系统6连接实现充放气,自动充放气系统6包括控制器60、气泵61、气压传感器62、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
控制器60连接气泵61、气压传感器62、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控制器60用于根据气压传感器62提供的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的内部气压数据通过控制气泵61的启停和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的开关以实现对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充放气。
气泵6一端与控制器6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连接,气泵61用于实现对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充放气。
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的一端分别与控制器60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连接,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用于控制气压的通断。
气压传感器62一端与控制器6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连接,气压传感器62用于采集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圈内气压信息并传输给传给控制器60。
上述工作原理是:首先,通过气压传感器62采集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圈内气压信息,传给控制器60,其次,控制器60会根据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圈内压力情况控制气泵61的启停和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的开关,以实现对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圈内气压的调整。
进一步地:
对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进行充气或放气时,需要一个引导气体导入或导出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的工具。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第一气囊圈4通过第一导气管40连接第一电磁阀63,所述第一导气管40一端与第一气囊圈4一体成型连接,另一端第一电磁阀63可拆装地连接;
第二气囊圈5通过第二导气管50连接第二电磁阀64,所述第二导气管50一端与第二气囊圈5一体成型连接,保证了面罩的密封性,另一端第二电磁阀64可拆装地连接,例如卡接、螺栓连接、真空吸附连接等等,从而在两者中的一者损坏时便于更换。
第一导气管40和第二导气管50分别是第一气囊圈4与第二气囊圈5与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的连接装置,为气体导入导出提供最佳条件。
进一步地:
如果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充放气系统6发生故障,第一气囊圈4与第二气囊圈5圈内气压高于密封面罩主体与面部之间气压时,呼吸机面罩会出现挤压患者面部的问题,给患者造成不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第一导气管40和第二导气管50分别通过第一安全阀7和第二安全阀8与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连接,当第一气囊圈4的内部气压超出预设的阈值时,预设的阈值是指第一气囊圈63与第二气囊圈64自身的最大安全工作气压,第一安全阀7或第二安全阀8开启,以使得第一气囊圈4或第二气囊圈64内部的气体排出至大气中。
第一安全阀7和第二安全阀8在体系中起到安全保护作用,当第一气囊圈4或第二气囊圈5圈内气压高于第一气囊圈63与第二气囊圈64自身的最大安全工作气压时,第一安全阀7或第二安全阀8打开,将第一气囊圈4或第二气囊圈5中的多余的气体排入大气中,使第一气囊圈4或第二气囊圈5圈内压力恢复到正常,从而保证第一气囊圈4或第二气囊圈5不因压力过高而给患者造成不适。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其特征在于,
包括面罩主体(1)、固定头带(2)、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
所述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固定安装在面罩主体(1)的边缘,并且均位于面罩主体靠近面部的一侧,所述第一气囊圈(4)被第二气囊圈(5)套设在其内部,所述第一气囊圈(4)与第二气囊圈(5)同时充气膨胀时彼此不能接触;
所述面罩主体(1)通过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覆盖在人的口鼻部,所述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起到密封面罩主体(1)与面部之间的缝隙的作用;
在第一工况中,所述第一气囊圈(4)保持充气状态以密封面罩主体(1)与面部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二气囊圈(5)保持干瘪状态以解除对面部的压迫;
在第二工况中,所述第二气囊圈(5)保持充气状态以密封面罩主体(1)与面部之间的缝隙,所述第一气囊圈(4)保持干瘪状态以解除对面部的压迫;
在第三工况中,所述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中的一者执行充气或者放气的动作,另一者保持充气状态;
所述第一气囊圈(4)与第二气囊圈(5)通过与自动充放气系统(6)连接实现充放气,所述自动充放气系统(6)包括控制器(60)、气泵(61)、气压传感器(62)、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
所述控制器(60)连接气泵(61)、气压传感器(62)、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所述控制器(60)用于根据气压传感器(62)提供的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的内部气压数据通过控制气泵(61)的启停和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的开关以实现对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充放气;
所述气泵(61)一端与控制器(6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连接,所述气泵(61)用于实现对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充放气;
所述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的一端分别与控制器(60)连接,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连接,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用于控制气压的通断;
所述气压传感器(62)一端与控制器(60)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连接,所述气压传感器(62)用于采集第一气囊圈(4)和第二气囊圈(5)的内部气压数据并且传输给控制器(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罩主体(1)与第一气囊圈(4)之间安装有第一密封垫圈(41),所述第一密封垫圈(41)用于密封面罩主体(1)与第一气囊圈(4)之间的缝隙;
所述面罩主体(1)与第二气囊圈(5)之间安装有第二密封垫圈(51),所述第二密封垫圈(51)用于密封面罩主体(1)与第二气囊圈(5)之间的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气囊圈(4)通过第一导气管(40)连接第一电磁阀(63),所述第一导气管(40)一端与第一气囊圈(4)一体成型连接,另一端与第一电磁阀(63)可拆装地连接;
所述第二气囊圈(5)通过第二导气管(50)连接第二电磁阀(64),所述第二导气管(50)一端与第二气囊圈(5)一体成型连接,另一端与第二电磁阀(64)可拆装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导气管(40)和第二导气管(50)分别通过第一安全阀(7)和第二安全阀(8)与第一电磁阀(63)和第二电磁阀(64)连接,当所述第一气囊圈(4)或第二气囊圈(5)的内部气压超出预设的阈值时,第一安全阀(7)或第二安全阀(8)开启,以使得第一气囊圈(4)或第二气囊圈(5)内部的气体排出至大气中。
CN202321685507.6U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 Active CN22047791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5507.6U CN220477917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85507.6U CN220477917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77917U true CN220477917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30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85507.6U Active CN220477917U (zh) 2023-06-29 2023-06-29 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7791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65753A (zh) 一种用于转运呼吸道传染病患者的负压头罩
CN208611541U (zh) 无创呼吸机减压面罩
CN220477917U (zh) 一种防压力损伤的呼吸机面罩
CN209361566U (zh) 无创通气专用头罩
CN211486106U (zh) 一种氧气面罩
CN111375109A (zh) 一种防漏气医用面罩
CN209771058U (zh) 一种防漏气医用面罩
CN212437446U (zh) 便于佩戴的疫情防护用口罩
CN213158690U (zh) 一种密封氧气面罩
CN210472754U (zh) 一种密封贴合牢靠且抗菌的临床麻醉面罩
CN210813321U (zh) 呼吸机面罩
CN219208574U (zh) 一种无创呼吸面罩
CN101874912B (zh) 防漏麻醉面罩
CN215780767U (zh) 一种改良呼吸面罩
CN214129846U (zh) 一种麻醉用面罩
CN211049737U (zh) 一种伤口保护装置
CN220938745U (zh) 一种防漏气舒适型呼吸面罩
CN216536444U (zh) 一种适用于小儿的可调节减压阀压力上限的呼吸球囊
CN212327142U (zh) 一种新型老年患者密闭通气面罩
CN214807664U (zh) 一种icu可变性呼吸机面罩
CN210904531U (zh) 无创呼吸机面罩
CN217828582U (zh) 呼吸机吸氧面罩
CN214179275U (zh) 一种舒适安全的隔离衣
CN109966616B (zh) 一种交替受压的呼吸面罩
CN216222018U (zh) 一种术后加压包扎气囊背心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