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59459U - 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 - Google Patents

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59459U
CN220459459U CN202321384066.6U CN202321384066U CN220459459U CN 220459459 U CN220459459 U CN 220459459U CN 202321384066 U CN202321384066 U CN 202321384066U CN 220459459 U CN220459459 U CN 2204594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nt
capturing
catch
delivery device
cap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8406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腾达
张敏瑶
于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Deno Brain Neurology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8406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594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594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594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edia Introduction/Drainage Providing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一种支架释放装置,用于将血管支架输送到血管内,支架释放装置包括:引导管,具有引导通道;牵引件和具有弹性的抓捕件,抓捕件连接于牵引件并能够随牵引件在引导通道内移动;支架释放装置具有用于输送血管支架的输送形态;支架释放装置具有用于回收未完全从引导通道内释放的血管支架的抓捕形态。介入系统包括支架释放装置和血管支架。能够防止调整血管支架的位置时对血管内壁的损伤。

Description

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
背景技术
血管支架是一种通过介入手术来治疗血管内病变的支架。
血管支架通常通过输送系统进行输送和释放。通过将血管支架沿径向压缩于输送系统的导管内,将导管沿血管推送到支架的目标释放位置,然后将血管支架相对于导管向前推,或者使导管相对于血管支架向后拉,从而使血管支架从导管内释放出来。血管支架从导管内释放出来之后,会自发膨胀至抵靠血管内壁,从而对血管内壁起到支撑作用。
但是现有技术中,血管支架一旦从导管内释放出来后,由于血管支架的自膨胀而贴住血管内壁,此时若前后拉动来调整血管支架在血管内的位置容易使血管支架刮伤血管内壁。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以解决调整血管支架在血管内的位置时容易损伤血管内壁的问题。
一种支架释放装置,用于将血管支架输送到血管内,所述支架释放装置包括:引导管,具有引导通道;牵引件和具有弹性的抓捕件,所述抓捕件连接于所述牵引件并能够随牵引件在所述引导通道内移动;
所述支架释放装置具有用于输送所述血管支架的输送形态,在所述输送形态下,所述抓捕件沿径向被压缩于所述引导通道内,所述抓捕件用于抓捕位于所述引导通道内的所述血管支架的近端;
所述支架释放装置具有用于回收未完全从所述引导通道内释放的所述血管支架的抓捕形态,在所述抓捕形态下,所述抓捕件一部分从所述引导通道的远端伸出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引导通道内,所述引导管远端的管口壁限制所述抓捕件沿径向弹性张开,以使所述抓捕件仍处于抓捕所述血管支架的近端的状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件包括连接部和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具有弹性的抓捕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牵引件,所述抓捕部能够在径向上压缩和张开。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部在不受挤压力的状态下在径向上向内弯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部为单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部至少部分为多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部的至少用于与所述血管支架直接接触的那一层至少部分呈凹凸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部的远端的末端呈卷曲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部的远端的末端向所述抓捕件内部或外部卷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部在不受挤压力的状态下,所述抓捕部的最远端的内径小于所述抓捕部的最大外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件包括多个抓捕爪,多个所述抓捕爪能够靠近以抓捕所述血管支架,也能够张开以释放所述血管支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爪向所述抓捕件的轴线方向弹性弯曲。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件用于抓捕所述血管支架的部件呈网管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抓捕件为编织网管件。
一种介入系统,包括支架释放装置,还包括具有弹性的血管支架;
在所述输送形态下,所述血管支架的整体被压缩于所述引导通道内,且所述血管支架具有沿径向向外扩张的力以将所述抓捕件的至少部分抵压于所述引导管的内壁;
在所述抓捕形态下,所述血管支架的至少部分从所述引导通道的远端伸出,所述血管支架的未被所述抓捕件抓捕的部分沿径向扩张,以使未被所述抓捕件抓捕的部分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被所述抓捕件抓捕的部分的最大径向尺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血管支架为编织网支架。
有益效果:由于支架释放装置在抓捕形态下,抓捕件仍然处于压缩状态,血管支架向外扩张的弹性力使血管支架与抓捕件之间形成充分的摩擦力来限制血管支架相对于抓捕件位移。此时,保持牵引件的位置不动而向远端推动引导管,能够将血管支架重新压缩于引导管内。这样移动引导管来重新调整血管支架的位置后再次释放,就能够防止调整血管支架的位置时对血管内壁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a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支架释放装置处于输送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b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支架释放装置处于抓捕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c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支架释放装置处于释放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d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系统处于输送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e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系统处于抓捕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f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系统处于释放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抓捕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抓捕件在不受外部挤压力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图5、图6、图7和图8分别为本申请的五个实施例中的抓捕件在径向截面内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抓捕件在不受外部挤压力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a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支架释放装置处于输送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b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支架释放装置处于抓捕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c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支架释放装置处于释放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d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系统处于输送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e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系统处于抓捕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f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系统处于释放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支架释放装置;100a、重叠区段;101、引导管;1011、管口壁1011;102、牵引件;103、抓捕件;1031、连接部;1032、抓捕部;10321、抓捕爪;1033、末端边缘;200、介入系统;300、血管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远端”是指,某个元件处于被操作者操作的状态下,该元件在自身的长度方向上远离操作者的一端,“近端”是指,该元件在自身长度方向上靠近操作者的一端。当某个元件不处于被操作者操作的状态下,“远端”和“近端”可以理解为起到区分该元件的不同部位的作用。即“远端”和“近端”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让阅读者更容易的理解对某个元件的描述,其并不作为对该元件结构的限制。具体在本申请的各个附图中,右侧是指“近端”,左侧是指“远端”。
本申请提供一种支架释放装置100和介入系统200,支架释放装置100作为介入系统200的一部分,介入系统200还包括血管支架300,支架释放装置100用于将血管支架300输送到血管内。医生可以通过影像设备观察位于血管内的血管支架300的位置和状态,并在体外可以操作使得血管支架300沿着支架释放装置100的轴向滑动,从而使血管支架300从支架释放装置100内释放至血管内。
图1a、图1b和图1c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支架释放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1a中的支架释放装置100处于输送形态,图1b中的支架释放装置100处于抓捕形态,图1c中的支架释放装置100处于释放形态。
图1d、图1e、图1f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系统200的结构示意图,介入系统200包括图1a、图1b和图1c所示的支架释放装置100,还包括该支架释放装置100所输送的血管支架300。
如图1a所示,支架释放装置包括引导管101、牵引件102和抓捕件103。抓捕件103连接于牵引件102,当牵引件102移动时,牵引件102能够带动抓捕件103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牵引件102可以是实心的导丝,也可以是空心的导管。引导管101具有引导通道,引导通道具体是指引导管101的内腔,牵引件102穿设于引导通道内,并可以在引导通道内沿轴向前后滑动。抓捕件103可以固定连接于牵引件102,从而能够随牵引件102一同在引导通道内移动。
如图1a所示,牵引件102为细长的结构,其前端可以从引导管101的远端伸出,牵引件102的远端弯曲成具有一定的弧度,操作者可以在近端推动牵引件102,并通过沿轴向旋转牵引件102,从而改变牵引件102远端弯曲的方向,来控制牵引件102在血管内前进的方向。
在一个实施例中,抓捕件103具有弹性,如图1a和图1d所示,抓捕件103在引导通道内时处于沿径向压缩的形态。如图1c和图1f所示,当抓捕件103完全从引导通道内释放出来后,能够沿径向展开至更大的尺寸。如图1b和图1e所示,当抓捕件103一部分从引导通道内伸出另一部分位于引导通道内时,抓捕件103伸出引导通道内的那一部分因为弹性而具有沿径向向外张开的趋势,而引导管101远端的管口壁1011会限制抓捕件103沿径向弹性的张开,从而使抓捕件103处于部分压缩部分释放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抓捕件103依然能够依靠摩擦力抓捕住血管支架300的近端。所述的部分压缩部分释放是指,抓捕件103所处的状态介于完全压缩和完全展开之间,而抓捕件103在图1a中可以认为是处于完全压缩的状态,在图1c中可以认为是完全展开的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血管支架300具有弹性,血管支架300能够整体被在径向上被压缩于引导通道内。血管支架300一部分从引导通道内释放出来后,位于引导通道外部的那一部分能够沿径向展开至更大的尺寸。
如图1a和图1d所示,支架释放装置100处于输送形态,抓捕件103和血管支架300均在径向上压缩于引导管101的引导通道内。在输送形态下,抓捕件103沿径向被压缩于引导通道内,抓捕件103用于抓捕位于引导通道内的血管支架300的近端。即血管支架300的近端伸入抓捕件103内并被抓捕件103抓捕。从空间关系上看,抓捕件103至少部分位于血管支架300和引导管101的内壁之间。由于血管支架300和抓捕件103都有弹性,因此血管支架300沿径向向外的弹性支撑力将抓捕件103弹性抵压于引导管101的内壁。
如图1b和图1e所示,支架释放装置100处于抓捕形态,此时抓捕件103至少一部分从引导管101的引导通道内伸出还有一部分保持压缩于引导通道内。抓捕件103具有弹性,其从引导通道内伸出的部分具有沿径向向外张开的趋势,使抓捕件103的外周能够抵靠于引导管101远端的管口壁1011,即引导管101远端的管口壁1011限制抓捕件103沿径向弹性张开,使抓捕件103仍然处于压缩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抓捕件103仍然能够依靠摩擦力抓捕血管支架300的近端。
由于血管支架300从引导管101内伸出后沿径向展开,若展开后抵触于血管内壁,那么前后移动血管支架300来调整血管支架300在血管内的位置可能会划破血管内壁。本申请中,由于支架释放装置100在抓捕形态下,抓捕件103仍然处于压缩状态,血管支架300向外扩张的弹性力使血管支架300与抓捕件103之间形成充分的摩擦力来限制血管支架300相对于抓捕件103位移。此时,保持牵引件102的位置不动而向远端推动引导管101,能够将血管支架300重新压缩于引导管101内。这样移动引导管101来重新调整血管支架300的位置后再次释放,就能够防止调整血管支架300的位置时对血管内壁的损伤。
图1c和图1f中的支架释放装置100处于释放形态。在释放形态,抓捕件103不在受引导管101的限制而自由展开,血管支架300也不在受抓捕件103的约束而能够充分膨胀开。在此状态下,血管支架300与抓捕件103分离,向近端拉抓捕件103能够使抓捕件103远离血管支架300,而使血管支架300保留在血管内。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抓捕件10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抓捕件103整体上呈喇叭状,远端比近端具有更大的尺寸,从而方便血管支架300从抓捕件103远端的开口进入抓捕件103内,也方便抓捕件103在展开后与血管支架300分离。
在一个实施例中,抓捕件103包括连接部1031和抓捕部1032,在轴向上抓捕部1032连接于连接部1031的远端。抓捕部1032用于与血管支架300的近端配合,实现对血管支架300近端的抓捕。抓捕部1032对血管支架300近端的抓捕是指,抓捕部1032可以包围在血管支架300近端的外周,并与血管支架300之间产生摩擦力,在摩擦力的作用下使血管支架300的近端与抓捕部1032不容易脱离。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抓捕部1032是从其与血管支架300配合的功能上定义的,抓捕部1032的具体形态、或者抓捕部1032的长度、或者抓捕部1032与连接部1031的分界位置,可以视其与血管支架300配合的状态的不同而改变。抓捕部1032与血管支架300的配合长度可以视为在轴向上抓捕部1032与血管支架300投影的重叠长度。在图1d和图1e中示出了抓捕部1032与血管支架300的重叠区段100a。
在一个实施例中,抓捕件103在自然展开的形态下,抓捕部1032比连接部1031有更大的径向尺寸。如图1a和图2所示,连接部1031用于固定连接于牵引件102。抓捕件103为管状结构,牵引件102穿设于抓捕件103的管腔,牵引件102的远端和近端分别从抓捕件103的远端和近端穿出,连接部1031固定于牵引件102的外周面。固定的方式不限于粘接、卡接、螺纹连接等方式。以卡接为例,可以在牵引件102上开设环形凹槽,使连接部1031内嵌于环形凹槽内,这样使得抓捕件103不能沿牵引件102的轴向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抓捕部1032具有弹性,其可以在径向上弹性压缩,当撤除对它的轴向压缩力后其可以重新展开至压缩前的大小或形态。本实施例中对抓捕部1032轴向上的弹性不做限定,即它可以在轴向上是可弹性伸缩的,也可以在轴向上不可弹性伸缩。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的抓捕件103在不受外部挤压力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方向aa为抓捕件103的轴向,轴向穿过抓捕件103的中心轴,方向bb为抓捕件103的径向,径向垂直于轴向aa。抓捕件103在不受挤压力的状态下,其抓捕部1032在径向上向内弯曲。本申请中,在径向上向内弯曲的含义不是严格的限制抓捕部1032的延伸方向必须沿着径向bb,即抓捕部1032的延伸方向并不必要垂直于轴向aa,而是可以参照图3所示的在径向上向抓捕件103的内部有一定程度的弯曲即可。
进一步地,自近端至远端的方向,即在图3中自右向左的方向,抓捕件103的外周轮廓尺寸先逐渐在径向上增大,然后又在径向上减小,但最终抓捕件103远端的径向尺寸大于其近端的径向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抓捕部1032可以是单层的,也可以是多层的,或者,抓捕部1032至少部分是单层的,或抓捕部1032至少部分是多层的。
图4、图5、图6和图7分别为本申请的四个实施例中的抓捕件103在径向截面内的示意图。在图4、图5、图6和图7中所示的抓捕件103中,右侧为抓捕件103的近端,左侧为抓捕件103的远端。抓捕件103远端的径向尺寸较小的部位为连接部1031,抓捕件103近端的尺寸较大的部位为抓捕部1032。图4所示的抓捕部1032为单层的,图5所示的抓捕部1032至少部分是双层的。图6和图7所示的抓捕部1032为卷曲的。
如图4所示,自近端至远端的方向,抓捕件103由连接部1031开始向远端延伸,在径向上由尺寸较小的连接部1031逐渐倾斜地沿径向向外、向远端延伸到抓捕部1032。抓捕部1032大致在轴向上以径向尺寸交替的增大减小的方式由近端向远端延伸,延伸到远端的末端后截止,形成单层结构。这样的抓捕件103具有更好的柔顺性,且比较轻薄,可以适应更细小的血管,由于柔顺性好可以适应迂曲复杂的血管,而不对血管产生较强的刺激。
如图5所示,自近端至远端的方向,抓捕件103由连接部1031开始向远端延伸,在径向上由尺寸较小的连接部1031逐渐倾斜地沿径向向外、向远端延伸到抓捕部1032。抓捕部1032大致在轴向上以径向尺寸不变的状态由近端向远端延伸到远端的末端后,又向抓捕件103的内部反向延伸形成双层的抓捕部1032。抓捕部1032位于外层的称为外层,位于内层的称为内层。内层的抓捕部1032由远端开始沿着外层的内壁向近端延伸,并最终固定到外层的内壁上。固定的方式可以为焊接、粘接等。
对于具有多层抓捕部1032的抓捕件103,相邻层之间具有一定的弹性缓冲空间。对于多层的抓捕部1032,抓捕部1032的内层和抓捕部1032的外层可以各自产生一定的独立变形,或者,抓捕部1032的内层可以相对于抓捕部1032的外层产生一定程度的相对移动,特别是抓捕部1032的外层与引导管101相对滑动的过程中可能因为相互作用力而产生较大的弹性形变,而抓捕部1032的内层不直接与引导管101接触,能够更稳定的与血管支架300配合,而不会因为引导管101的滑动而导致抓捕件103与血管支架300的相互配合的形态改变而降低抓捕牢固度或抓捕稳定性。
如图6所示,自近端至远端的方向,抓捕件103由连接部1031开始向远端延伸,在径向上由尺寸较小的连接部1031逐渐倾斜地沿径向向外、向远端延伸到抓捕部1032。与图5所示的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图6所示的抓捕部1032在由近端向远端延伸的同时还在径向上由内向外延伸,从而形成大致在径向上向外鼓起的形态。抓捕部1032延伸至远端的末端后,向抓捕件103的内部卷曲,且将抓捕件103的末端边缘1033卷在内部,这样可以防止抓捕件103的末端边缘1033暴露在外部触碰到血管内壁导致刮伤。由于抓捕部1032的远端的末端呈卷曲状,使抓捕部1032在径向的方向上有更好的弹性,对血管支架300的夹持性更好,可以更稳定的实现抓捕血管支架300,防止与血管支架300意外脱离。
应当理解的是,图5和图6所示的两个实施例中的抓捕部1032中的特征还可以相互组合形成其它的形态,例如,将图6中沿径向向外鼓起的抓捕部1032替换图5中的大致在轴向上以径向尺寸不变形态延伸的抓捕部1032。当然,还可以以其它的方式相互组合。
如图7所示,图7所示的抓捕件103与图6所示的抓捕件103的区别在于,图6所示的抓捕件103的抓捕部1032的远端的末端向抓捕件103内部卷曲,图7所示的抓捕件103的抓捕部1032的远端的末端向抓捕件103外部卷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抓捕部1032的至少用于与血管支架300直接接触的那一层至少部分呈凹凸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抓捕部1032为单层,该单层的抓捕部1032的内表面与血管支架300的外表面直接接触,且直接接触的那一部分呈凹凸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抓捕部1032为双层,外层的抓捕部1032不直接接触血管支架300。或者说,外层的抓捕部1032至少部分是不直接接触血管支架300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血管支架300伸入抓捕件103内腔的长度足够深,例如在轴向上向近端方向超过了图5所示的双层的抓捕部1032,那么血管支架300就可能直接接触到外层抓捕部1032的内侧。由于外层的抓捕部1032与内层的抓捕部1032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例如外层的抓捕部1032沿轴向伸缩时,对内层的抓捕部1032的影响较小,内层的抓捕部1032依然能够稳定的与血管支架300形成接触配合,能够有效的提高内层的抓捕部1032与血管支架300之间接触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抓捕部1032的至少用于与血管支架300直接接触的那一层至少部分呈凹凸状。其中,凹凸状是指,以抓捕部1032的内表面作为研究对象为例,在沿着自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上,抓捕部1032的内表面是凹凸起伏的。
例如,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抓捕部1032是单层的,因此该单层抓捕部1032能够与血管支架300直接接触。可以理解的是,抓捕部1032与血管支架300直接接触的长度也与血管支架300伸入抓捕件103内腔的深度有关,因此抓捕部1032是至少部分能够与血管支架300直接接触。此外,抓捕部1032至少部分呈凹凸状是指,抓捕部1032包括了呈凹凸状的区段,也可能包括其它形状的区段。
例如,在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抓捕部1032至少部分是双层的,因此抓捕部1032的内层能够与血管支架300直接接触,而抓捕部1032的内层呈凹凸状。更确切的说,抓捕部1032的内层至少部分呈凹凸状。在其他实施例中,抓捕部1032的外层的至少部分也可以呈凹凸状。
采用凹凸状的设计,使得抓捕部1032与血管支架300接触的面变的更为粗糙,增加了与血管支架300表面之间的抓捕力,使血管支架300不容易与抓捕部1032脱离。此外,凹凸状的设计还提高了抓捕部1032的弹性变形能力,抓捕部1032弹性抵压于血管支架300的表面,提高了对血管支架300的接触力,也能够使血管支架300与抓捕部1032不容易脱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凹凸状的结构沿着轴向设计为多阶。例如,以一凹一凸为一阶,两阶是指抓捕部1032的表面呈凹—凸—凹—凸状沿轴向延伸。凹凸状的表面对血管支架300有更好的抓捕性,每一阶凹凸结构都能够独立的限制血管支架300与抓捕部1032脱离,设计多阶凹凸结构,相当于设置了多道阻碍血管支架300与抓捕部1032脱离的保护结构,提高了血管支架300与抓捕部1032配合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抓捕部1032在不受挤压力的状态下,抓捕部1032的最远端的内径小于抓捕部1032的最大外径。由于抓捕部1032具有弹性,当其受到挤压力时其形状会产生改变,此时不便于界定抓捕部1032的形状。例如,抓捕部1032在位于引导管101内,受引导管101的约束,抓捕部1032处于压缩形态。又如,抓捕部1032即使位于引导管101外部,若其位于血管内,抓捕部1032的形状依然可能受血管的约束而呈现不同的形态。为此,限定了抓捕部1032在不受挤压力的状态下的形状来描述,更有利于准确的描述抓捕部1032的形状。
图8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抓捕件103在径向截面内的示意图,右侧为抓捕件103的近端,左侧为抓捕件103的远端。抓捕件103远端的径向尺寸较小的部位为连接部1031,抓捕件103近端的尺寸较大的部位为抓捕部1032,抓捕部1032为单层的。
如图4和图8所示,对于具有单层抓捕部1032的抓捕件103,抓捕部1032的最远端就是抓捕件103的末端边缘1033,这些实施例中的末端边缘1033相对比较锋利,因此要尽量避免它们接触血管的内壁。抓捕部1032的最远端的内径是图4和图8中末端边缘1033的内径D1,抓捕部1032的最大内径是D2,D1小于D2,使末端边缘1033相对抓捕部1032的整体外轮廓沿径向向内缩,从而使末端边缘1033不容易接触到血管内壁,防止末端边缘1033损伤血管内壁。
如图4和图8所示,抓捕部1032的末端边缘1033相对于抓捕部1032的邻近于末端边缘1033近端的部位在径向上向内延伸。这样使抓捕部1032的末端边缘1033相对于抓捕部1032的整体外轮廓沿径向向内缩。
而对于图5、图6和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抓捕部1032的末端边缘1033并不是抓捕部1032的最远端,但是图6和图7中通过抓捕部1032的远端的末端卷曲而使末端边缘1033不容易接触到血管内壁,图5中通过末端边缘1033位于抓捕部1032内腔而末端边缘1033不容易接触到血管内壁。
此外,抓捕部1032的外表面较为平滑的过渡,没有明显的棱角,可以降低对血管内壁的刺激。
图9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抓捕件103在不受外部挤压力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抓捕件103包括多个抓捕爪10321。例如,抓捕件103包括抓捕部1032和连接部1031,抓捕部1032包括多个抓捕爪10321,每个抓捕爪10321连接于连接部1031。多个抓捕爪10321能够靠近以抓捕血管支架300,也能够张开以释放血管支架300。
例如,抓捕爪10321为具有弹性的金属件制成,图9所示的形态为抓捕爪10321没有受到外部挤压力自然张开时的形态。抓捕爪10321有四个,四个抓捕爪10321的近端均固定连接于连接部1031,且相对于连接部1031向远端延伸。抓捕部1032张开的状态下,四个抓捕爪10321在径向上间隔使抓捕部1032具有较大的径向尺寸,当抓捕部1032抓捕血管支架300的时,四个抓捕爪10321在径向上靠近使抓捕部1032具有更小的径向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不论抓捕部1032呈图2所示的周向连续的样式,还是图9所示的呈周向上间隔的分布多个抓捕爪10321的样式,上文中参照图4、图5、图6、图7和图8介绍的抓捕部1032对这两种样式的抓捕部1032均适用。
如图9所示,抓捕部1032中的多个抓捕爪10321,他们彼此之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每个抓捕爪10321能够自适应于较好的形态来抓捕血管支架300。也就是说,四个抓捕爪10321的弯曲形态可以不同,其中一个抓捕爪10321的进一步弯曲可以不直接导致其它抓捕爪10321的弯曲形态。各个抓捕爪10321之间相互的影响较小,不会因为周向上某一个位置的抓捕爪10321变形而使相邻的抓捕爪10321受牵拉而变形,保证每个抓捕爪10321独立的抓捕性,提高对血管支架300抓捕的可靠性。
图10a、图10b和图10c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支架释放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10a中的支架释放装置100处于输送形态,图10b中的支架释放装置100处于抓捕形态,图10c中的支架释放装置100处于释放形态。
如图10a、图10b和图10c所示,支架释放装置包括引导管101、牵引件102和抓捕件103。抓捕件103连接于牵引件102,当牵引件102移动时,牵引件102能够带动抓捕件103移动。抓捕件103抓捕部1032包括多个抓捕爪10321,抓捕件103的立体示意图可以参照图9所示。
图10d、图10e、图10f示出了一个实施例中的介入系统200的结构示意图,介入系统200包括图10a、图10b和图10c所示的支架释放装置100,还包括该支架释放装置100所输送的血管支架300。
在一个实施例中,抓捕件103具有弹性,具体地说,至少是抓捕件103的的抓捕爪10321具有弹性。如图10a和图10d所示,抓捕件103在引导通道内时处于沿径向压缩的形态。如图10c和图10f所示,当抓捕件103完全从引导通道内释放出来后,能够沿径向展开至更大的尺寸。如图10b和图10e所示,当抓捕件103一部分从引导通道内伸出另一部分位于引导通道内时,抓捕件103伸出引导通道内的那一部分因为弹性而具有沿径向向外张开的趋势,而引导管101远端的管口壁1011会限制抓捕件103沿径向弹性的张开,从而使抓捕件103处于部分压缩部分释放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抓捕件103依然能够依靠摩擦力抓捕住血管支架300的近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抓捕爪10321向抓捕件103的轴线方向aa弹性弯曲,弹性弯曲是指,当对抓捕爪10321受到沿径向向内的挤压力时抓捕爪10321会进一步沿径向向内弯曲,当撤销对抓捕爪10321的挤压力时抓捕爪10321会沿径向向外弹性复位至未受到挤压力时的形态。通过抓捕爪10321向抓捕件103的轴线方向弯曲,使末端边缘1033在垂直于轴向aa的平面上的投影位于抓捕件103的最大径向尺寸位置处在该平面上的投影所围成的区域内部。也就是说,能够使末端边缘1033不容易直接接触到血管的内壁,防止损伤血管内壁,提高使用的安全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抓捕件103用于抓捕血管支架300的部件呈网管状,或者说抓捕件103用于直接与血管支架300接触的部件呈网管状。也就是说,抓部件的其它部位的不用于直接接触血管支架300的部件可以为其它形状。以图2为例,在图2中的抓部件实际上整个抓捕件103都是呈网管状的。
网管状的网孔的伸缩性好、弹性好、柔性好,适用于复杂弯曲的血管,且对直径细小的血管的适应性也比较好。此外,网孔的设计提高了抓捕部1032表面的粗糙度,降低与血管支架300打滑的程度,对血管支架300的抓捕性更好。此外,在周向上的完整设计,使抓捕部1032的表面平滑过渡没有明显的棱角,降低对血管内壁的刺激或损伤。抓捕部1032的周向上的完整设计,与血管支架300周向360°接触,提高了对血管支架300的摩擦力,对血管支架300的抓捕性更好。
在一些实施例中,抓捕件103可以为编织网管件,也可以是切割网管件。切割网管件是采用金属管材,经过激光等工艺在管材上切除掉余料形成网管件。编织网管件通过若干丝线沿纵横交错的方式编织成网状结构。在一些实施例中,编织网管件的这些丝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对位移以提高网管件的柔顺性,当然这些丝也可以通过固定手段相互固定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一种介入系统200,包括支架释放装置100和具有弹性的血管支架300。如图1d和图10d所示,在输送形态下,血管支架300的整体被压缩于引导通道内,且血管支架300具有沿径向向外扩张的力以将抓捕件103的至少部分抵压于引导管101的内壁。如图1e和图10e所示,在抓捕形态下,血管支架300的至少部分从引导通道的远端伸出,血管支架300的未被抓捕件103抓捕的部分沿径向扩张,以使未被抓捕件103抓捕的部分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被抓捕件103抓捕的部分的最大径向尺寸。
在图1e和图10e所示的状态下,如果血管支架300释放的位置不理想,可以保持血管支架300的位置不变,向远端推动引导管101,从而使血管支架300重新压缩于引导管101内部,然后在通过调节引导管101的位置来调节血管支架300的位置。调节完毕后,可以再次释放血管支架300。当血管支架300的位置达到理想位置时,可以向近端回撤引导管101,完全释放血管支架300,即图1f和图10f所示的状态。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支架释放装置,用于将血管支架输送到血管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释放装置包括:引导管,具有引导通道;牵引件和具有弹性的抓捕件,所述抓捕件连接于所述牵引件并能够随牵引件在所述引导通道内移动;
所述支架释放装置具有用于输送所述血管支架的输送形态,在所述输送形态下,所述抓捕件沿径向被压缩于所述引导通道内,所述抓捕件用于抓捕位于所述引导通道内的所述血管支架的近端;
所述支架释放装置具有用于回收未完全从所述引导通道内释放的所述血管支架的抓捕形态,在所述抓捕形态下,所述抓捕件一部分从所述引导通道的远端伸出另一部分位于所述引导通道内,所述引导管远端具有管口壁,所述管口壁限制所述抓捕件沿径向弹性张开,以使所述抓捕件仍处于抓捕所述血管支架的近端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件包括连接部和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具有弹性的抓捕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牵引件,所述抓捕部能够在径向上压缩和张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部在不受挤压力的状态下在径向上向内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部为单层。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部至少部分为多层。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部的至少用于与所述血管支架直接接触的那一层至少部分呈凹凸状。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部的远端的末端呈卷曲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部的远端的末端向所述抓捕件内部或外部卷曲。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部在不受挤压力的状态下,所述抓捕部的最远端的内径小于所述抓捕部的最大外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件包括多个抓捕爪,多个所述抓捕爪能够靠近以抓捕所述血管支架,也能够张开以释放所述血管支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爪向所述抓捕件的轴线方向弹性弯曲。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件用于抓捕所述血管支架的部件呈网管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捕件为编织网管件。
14.一种介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3任意一项所述的支架释放装置,还包括具有弹性的血管支架;
在所述输送形态下,所述血管支架的整体被压缩于所述引导通道内,且所述血管支架具有沿径向向外扩张的力以将所述抓捕件的至少部分抵压于所述引导管的内壁;
在所述抓捕形态下,所述血管支架的至少部分从所述引导通道的远端伸出,所述血管支架的未被所述抓捕件抓捕的部分沿径向扩张,以使未被所述抓捕件抓捕的部分的最大径向尺寸大于被所述抓捕件抓捕的部分的最大径向尺寸。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介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血管支架为编织网支架。
CN202321384066.6U 2023-06-01 2023-06-01 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 Active CN2204594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4066.6U CN220459459U (zh) 2023-06-01 2023-06-01 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84066.6U CN220459459U (zh) 2023-06-01 2023-06-01 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59459U true CN220459459U (zh) 2024-02-09

Family

ID=898014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84066.6U Active CN220459459U (zh) 2023-06-01 2023-06-01 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594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29738B2 (en) Self-expanding device delivery apparatus with dual function bump
US20090264978A1 (en) Friction-Release Distal Latch Implant Delivery System and Components
EP2944292A1 (en) Stent delivery device
US11253279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vasculature obstruction removal
CA2845552C (en) Distal capture device for a self-expanding stent
CN113262007A (zh) 血管内植入物部署系统
US1176627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neurovascular endoluminal intervention
US11197685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vasculature obstruction removal
US20230233348A1 (e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detachment system with flexible braid section
CN220459459U (zh) 支架释放装置和介入系统
JP2023517039A (ja) 血管内デバイスを圧縮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JP7109413B2 (ja) ステントシステム
US11857211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vasculature obstruction removal
US11172946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vasculature obstruction removal
US20170105857A1 (en) Retrieval of medical devices
JP2017189611A (ja) 異方性シースを有するステント送り出しシステム
JP2020022757A (ja) 管腔内インプラント送達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