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50768U - 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50768U
CN220450768U CN202322261266.9U CN202322261266U CN220450768U CN 220450768 U CN220450768 U CN 220450768U CN 202322261266 U CN202322261266 U CN 202322261266U CN 220450768 U CN220450768 U CN 2204507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ver
flood
auxiliary
gate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6126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枭鸣
朱桂娥
吴巍巍
盛根明
陈佳蕾
王玉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vestigation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SIDRI
Priority to CN20232226126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507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507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507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包括相邻设置的主河道和副河道,主河道外侧设有主河道堤防、主河道和副河道相邻一侧设有共用的河道间堤防,副河道外侧设有副河道堤防;所述主河道上游端连接流域泄洪口,并设有主河道闸门;所述副河道上游端连接流域泄洪口,并设有副河道闸门;所述副河道连接有若干条支河,每条支河上与所述副河道连接处均设有支河闸门。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主河道闸门、副河道闸门和支河闸门达到洪涝统筹兼顾、相机调控的作用,在流域有行洪需求,同时区域有排涝需求时,可以将洪涝分开,避免流域泄洪和区域排涝相互制约影响,避免洪、涝不利遭遇的局面,有效解决洪涝矛盾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洪排涝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
背景技术
在暴雨期间,理论上向骨干河道排水能更好地保障沿线地区的安全,但在沿线地区全力向骨干河道排水的情况下,河道水位迅速上涨并长期居高不下,河道行洪安全受到严峻考验,同时反给沿线区域造成了防洪排涝压力。骨干河道的防洪需要考虑沿线区域的发展及其在防洪排涝期间的安全,沿线区域的排涝则需要考虑对骨干河道的影响,区域的涝水排泄和骨干河道的防洪密不可分,相互制约也相互影响。
现有的洪涝解决办法多为改变调度或者扩大河道规模等,比如通过对骨干河道行洪水位的分级控制实现洪涝水相机调度,满足区域排涝要求;或者通过扩大河道规模增加河道的泄洪除涝能力等,但这些方法下河道泄洪和区域排涝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可以在保障河道高速行洪的同时,统筹兼顾区域涝水排泄,避免暴雨期间出现洪、涝不利遭遇的局面。
其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包括相邻设置的主河道和副河道,主河道外侧设有主河道堤防、主河道和副河道之间设有共用的河道间堤防,副河道外侧设有副河道堤防;
所述主河道上游端连接流域泄洪口,并设有主河道闸门;
所述副河道上游端连接流域泄洪口,并设有副河道闸门;
所述副河道连接有若干条支河,每条支河上与所述副河道连接处均设有支河闸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河道和所述副河道平行设置,所述副河道位于所述主河道一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河道和所述副河道的规模比例为1:1~3: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河道间堤防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洪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河道闸门采用升卧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副河道闸门采用升卧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河闸门采用升卧门或钢坝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河道闸门为一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副河道闸门为一座。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采用两河三堤结构,并在主河道与流域泄洪口相连接处、副河道与流域泄洪口相连接处分别设置主河道闸门、副河道闸门,各支河与副河道相连接处设置支河闸门,通过控制主河道闸门、副河道闸门和支河闸门达到洪涝统筹兼顾、相机调控的作用。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主河道只负责行泄流域洪水,不承担排泄区域涝水的任务,保障流域洪水高速排泄;副河道在区域有排涝需求时,只负责区域排涝,不承担流域行洪任务,保障区域排涝;副河道在区域没有排涝需求时,参与流域行洪,进一步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可以在保障河道高速行洪的同时,统筹兼顾区域涝水排泄,在流域有行洪需求,同时区域有排涝需求时,可以将洪涝分开,避免流域泄洪和区域排涝相互制约影响,避免洪、涝不利遭遇的局面,有效解决洪涝矛盾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的控制逻辑图。
附图标记:
1-主河道堤防;
2-主河道;
3-河道间堤防;
4-副河道;
5-副河道堤防;
6-主河道闸门;
7-副河道闸门;
8-支河;
9-支河闸门;
图中箭头表示水流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须知,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参考图1,包括相邻设置的主河道2和副河道4,主河道2外侧设有主河道堤防1、主河道2和副河道4之间设有共用的河道间堤防3,副河道4外侧设有副河道堤防5;所述主河道2上游端连接流域泄洪口,并设有主河道闸门6;所述副河道4上游端连接流域泄洪口,并设有副河道闸门7;所述副河道4连接有若干条支河8,每条支河8上与所述副河道4连接处均设有支河闸门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采用两岸三堤结构,参考图1,垂直水流方向从上至下依次包括主河道堤防1,主河道2,河道间堤防3,副河道4和副河道堤防5;主河道2通过主河道闸门6与流域泄洪口相连接,副河道4通过副河道闸门7与流域泄洪口相连接,支河8下游通过支河闸门9与副河道4相连接,支河8上游连通区域排水系统,通过控制主河道闸门6、副河道闸门7和支河闸门9的启闭达到洪涝统筹兼顾、相机调控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主河道2和所述副河道4平行设置,所述副河道4位于所述主河道2一侧,可以节省用地、河道行洪较为通畅,主河道2、副河道4可以分别承泄流域洪水、区域涝水,同时便于副河道2承泄一侧区域涝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河道2和所述副河道4的规模比例为1:1~3:1,主河道2和副河道4的规模比例可根据气象、径流和洪水特性等来确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河道间堤防3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洪墙,既能保障安全,也可节省用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河道闸门6采用升卧门。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副河道闸门7采用升卧门。升卧门结构简单,布置容易,操作简便,运行可靠,便于维护,工程造价较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河闸门9采用升卧门或钢坝闸。具体地,对景观要求不高时,选用结构简单,布置容易,操作简便,运行可靠,便于维护,工程造价较低的升卧门;对景观要求较高、且支河8宽度较小时可以采用钢坝闸,结构坚固可靠,抗冲击能力强,坝形美丽,上游水量大时,能够形成瀑布景观和窗帘走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河道闸门6为一座,用于控制主河道2是否参与流域行洪。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副河道闸门7为一座,用于控制副河道4是否参与流域行洪。
工作原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采用两岸三堤结构,参考图1,包括相邻平行设置的主河道2和副河道4,副河道4位于主河道2的一侧,主河道外侧设有主河道堤防1、主河道和副河道之间设有共用的河道间堤防3,河道间堤防3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洪墙,副河道外侧设有副河道堤防5;所述主河道2上游端连接流域泄洪口,并设有主河道闸门6。本实用新型中主河道2只负责行泄流域洪水,不承担排泄区域涝水的任务,保障流域洪水高速排泄。所述副河道4上游端连接流域泄洪口,并设有副河道闸门7;所述副河道4外侧连接有两条支河8,每条支河上与所述副河道连接处均设有支河闸门9。本实用新型中副河道4在区域没有排涝需求时,承担流域行洪任务;在区域有排涝需求时,只负责区域排涝,不承担流域行洪任务,保障区域排涝。主河道闸门6、副河道闸门7和支河闸门均采用升卧门,通过控制所述主河道闸门6、副河道闸门7和支河闸门9的启闭进行洪涝统筹,相机调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运行时,参考图2,当流域需要泄洪时,首先开启主河道2上的主河道闸门6,敞开泄洪;然后判断区域水位是否高于其控制水位,当区域水位低于其控制水位时,打开副河道4上的副河道闸门7,关闭区域对应的支河闸门9,区域内的支河8不向副河道4排涝,副河道4与主河道2一起行洪;当区域水位高于其控制水位时,由于支河8上游连通区域排水系统,关闭副河道闸门7,副河道4停止行洪,开启区域对应的支河闸门9,通过区域内的支河8向副河道4排涝。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可以在流域有行洪需求,同时区域也有排涝需求时,将洪涝分开,避免流域泄洪的高水位影响区域的排涝,区域排涝影响流域行洪的水量等,避免洪、涝不利遭遇的局面,有效解决洪涝矛盾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邻设置的主河道(2)和副河道(4),主河道外侧设有主河道堤防(1)、主河道(2)和副河道(4)相邻一侧设有共用的河道间堤防(3),副河道(4)外侧设有副河道堤防(5);
所述主河道(2)上游端连接流域泄洪口,并设有主河道闸门(6);
所述副河道(4)上游端连接流域泄洪口,并设有副河道闸门(7);
所述副河道(4)连接有若干条支河(8),每条支河(8)上与所述副河道(4)连接处均设有支河闸门(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河道(2)和所述副河道(4)平行设置,所述副河道(4)位于所述主河道(2)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河道(2)和所述副河道(4)的规模比例为1:1~3: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河道间堤防(3)采用钢筋混凝土防洪墙。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河道闸门(6)采用升卧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河道闸门(7)采用升卧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河闸门(9)采用升卧门或钢坝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河道闸门(6)为一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副河道闸门(7)为一座。
CN202322261266.9U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 Active CN2204507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1266.9U CN220450768U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61266.9U CN220450768U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50768U true CN220450768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295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61266.9U Active CN220450768U (zh) 2023-08-22 2023-08-22 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507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10130B (zh) 一种多用途隧洞布置结构
CN111172936B (zh) 适用于引航道下游弯道处的导流栅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20450768U (zh) 一种两河三堤洪涝统筹系统
CN206693187U (zh) 一种溢洪道结构
CN107700442A (zh) 用于鱼道系统的出口结构
CN209025056U (zh) 一种排漂闸与冲砂闸结合结构
CN109537520A (zh) 一种建设项目防排洪设小水库留空库容削峰调洪系统及方法
CN105317027A (zh) 一种组合式泄洪取水方法及其结构
CN212865831U (zh) 一种多功能生态挡潮闸
CN211948311U (zh) 一种组合型冲击消能箱结构
CN113204819A (zh) 感潮水闸闸前橄榄型调蓄湖的布置方法
CN207484431U (zh) 用于鱼道系统的出口结构
CN112502092A (zh) 水闸与泵站双层一体化结构及其运行方法
CN208830255U (zh) 一种集束干线多功能堤防
KR20220152644A (ko) 방조제 내의 물 순환 시스템 및 방법
CN111058422A (zh) 挡泄水结构
CN210529624U (zh) 一种多向适用于河道多层防渗结构
CN213952375U (zh) 水闸与泵站双层一体化结构
CN113139230B (zh) 城市中小型偏流河道潜坝减淤设计方法
CN220550516U (zh) 一种混合坝枢纽布置结构
CN214116324U (zh) 具有可采用明满流过流方式排水箱涵的弃渣场
CN109137848A (zh) 一种排漂闸与冲砂闸结合结构
CN204589952U (zh) 一种组合式泄洪取水结构
CN216839324U (zh) 一种竖缝式鱼道池室的安全防护结构
CN210315934U (zh) 一种多进口涵箱式调节水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