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42870U - 按摩设备 - Google Patents

按摩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42870U
CN220442870U CN202321104831.4U CN202321104831U CN220442870U CN 220442870 U CN220442870 U CN 220442870U CN 202321104831 U CN202321104831 U CN 202321104831U CN 220442870 U CN220442870 U CN 2204428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neck massager
neck
support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0483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淑敏
欧阳杰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Xingm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Xingm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Xingm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Xingma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0483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428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428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428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按摩设备,涉及按摩器技术领域。该按摩设备包括颈部按摩器、托件和调节结构,托件与颈部按摩器连接、用于支撑颈部,调节结构与托件可调节连接、用于调节托件与颈部按摩器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该按摩设备既能够确保颈部按摩器与颈部紧密接触,也能在用户取下托件与颈部按摩器时将连接度调松,以提高按摩效果,又能够解放双手,以提高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按摩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按摩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按摩设备。
背景技术
颈部按摩器将中低频电疗、磁疗、红外热灸、枕式牵引四种理疗方式集中在一起,利用传统中医原理,形成一个高效复合能量场,可以舒筋活络,帮助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有效缓解颈部肌肉僵直、疼痛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用户经常会感受到颈椎酸痛,一般会使用颈部按摩器进行舒缓,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将颈部按摩器穿戴在颈椎上之后,有的颈部按摩器需要人为进行手扶,以使颈部按摩器与颈部紧密接触,因此无法解放双手,导致颈部按摩器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有的颈部按摩器类似U型枕,虽然可以解放双手,但是又无法确保颈部按摩器与颈部紧密接触,导致颈部按摩器存在按摩力度欠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摩设备,既能够确保颈部按摩器与颈部紧密接触,以提高按摩效果,又能够解放双手,以提高使用体验。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按摩设备,包括颈部按摩器、托件和调节结构,所述托件与所述颈部按摩器连接、用于支撑颈部,所述调节结构与所述托件可调节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托件与所述颈部按摩器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该按摩设备既能够确保颈部按摩器与颈部紧密接触,以提高按摩效果,又能够解放双手,以提高使用体验。
可选地,所述调节结构包括连接带、第一配合部和第二配合部;所述连接带的第一端与所述颈部按摩器固定连接,和/或,所述连接带的第二端与所述托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配合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连接带上,通过调节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配合连接位置,以对应调节所述连接带的连接松紧度。
可选地,所述连接带的第二端与所述托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于所述颈部按摩器的外壳上,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于所述连接带的一侧带面上;或者,所述连接带的第一端与所述颈部按摩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于所述托件的外壳上,所述第二配合部设置于所述连接带的一侧带面上。
可选地,所述连接带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颈部按摩器和所述托件上,所述连接带包括第一连接带和/或第二连接带;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带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同一侧带面上,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互相压合进行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带的同一侧带面上的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二配合部间隔设置或邻接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带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子带和第二子带,所述第一子带与所述颈部按摩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子带与所述托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子带的第一侧设有所述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子带的第二侧设有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为所述第二连接带的不同侧,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能够互相压合进行配合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数量均为至少一个;当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的数量均为多个时,多个所述第一配合部和多个所述第二配合部一一对应。
可选地,所述第一配合部为魔术贴毛面,所述第二配合部为魔术贴勾面;或者,所述第一配合部为魔术贴勾面,所述第二配合部为魔术贴毛面;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第一侧带面设置有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连接带的第二侧带面设置有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
可选地,所述托件包括气囊,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充放气结构,所述充放气结构与所述气囊通气连接,通过所述充放气结构调节所述气囊的膨胀程度,以对应调节所述托件与所述颈部按摩器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
可选地,所述充放气结构包括气流导管、充气球和泄压阀,所述气流导管与所述充气球连接,所述泄压阀设置在所述气流导管上。
可选地,所述气囊包括两组,两组所述气囊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颈部按摩器的相对两端连接,两组所述气囊的另一端通过气嘴接头连接,所述气嘴接头设有气嘴接口,所述气嘴接口与所述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气嘴接头将两组所述气囊进行气路连通,使所述充放气结构对两组所述气囊进行充放气。
可选地,每组所述气囊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多个囊体;相邻两个所述囊体之间通过导气通道连接;每个所述囊体朝向相邻的所述囊体设有外翻的环形边,相邻两个所述囊体的所述环形边的边缘相互压合连接,并围合形成所述导气通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该按摩设备包括颈部按摩器、托件和调节结构,其中,托件与颈部按摩器连接,以使托件与颈部按摩器能够形成呈圆环结构或U形结构的设备整体,从而使得用户将该按摩设备穿戴在颈椎上之后,无需通过人为进行手扶,进而解放用户的双手,提高使用体验;同时,托件还用于支撑颈部,以分担颈部按摩器因其自重而对用户肩颈产生的压力,从而提高用户在穿戴该按摩设备时的穿戴体验;调节结构与托件可调节连接,调节结构用于调节托件与颈部按摩器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如此一来,便能够通过调节结构适应性调节托件与颈部按摩器佩戴在用户颈部时的连接松紧度,从而确保托件和颈部按摩器能够分别与用户的颈部紧密接触,也能在用户取下托件与颈部按摩器时将连接度调松,进而使得颈部按摩器的按摩力度能够较好的作用在用户的颈椎上,提高按摩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连接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第五实施例提供的按摩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9的气嘴接头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1的囊体的局部放大图。
图标:100-按摩设备;10-颈部按摩器;20-托件;21-囊体;211-气嘴接头;211a-气嘴接口;212-环形边;30-调节结构;31-第一配合部;32-第二配合部;33-连接带;331-第一连接带;332-第二连接带;332a-第一子带;332b-第二子带;34-充放气结构;341-气流导管;342-充气球;343-泄压阀;35-间隔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16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按摩设备100,包括颈部按摩器10、托件20和调节结构30,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连接、用于支撑颈部,调节结构30与托件20可调节连接、用于调节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该按摩设备100既能够确保颈部按摩器10与颈部紧密接触,以提高按摩效果,又能够解放双手,以提高使用体验,用户需要取下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时,可以将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的连接度调松,便于用户取下按摩设备100。
需要说明的是,该按摩设备100包括颈部按摩器10、托件20和调节结构30,其中,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连接,以使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能够形成呈圆环结构或U形结构的设备整体,从而使得用户将该按摩设备100穿戴在颈椎上之后,无需通过人为进行手扶,进而解放用户的双手,提高使用体验;同时,托件20还用于支撑颈部,以分担颈部按摩器10因其自重而对用户肩颈产生的压力,从而提高用户在穿戴该按摩设备100时的穿戴体验;调节结构30与托件20可调节连接,调节结构30用于调节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如此一来,便能够通过调节结构30适应性调节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从而确保托件20和颈部按摩器10能够分别与用户的颈部紧密接触,进而使得颈部按摩器10的按摩力度能够较好的作用在用户的颈椎上,提高按摩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颈部按摩器10的具体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参照现有技术中的颈部按摩器10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这里不作具体限制;关于托件20的具体结构,示例地,托件20可以为塑壳、气囊、者记忆棉或前面至少两种的组合等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设计,这里不作具体限制;关于调节结构30的具体结构,只需使得调节结构30能够起到调节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的作用即可,这里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1至图8、图12至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调节结构30包括连接带33、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连接带33的第一端与颈部按摩器10固定连接,和/或,连接带33的第二端与托件20固定连接;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能够配合连接,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连接带33上,通过调节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配合连接位置,可以对应调节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从而对应调节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
需要说明的是,调节结构30包括连接带33,连接带33与颈部按摩器10和托件20的连接方式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连接带33的第一端与颈部按摩器10固定连接,第二种情况,连接带33的第二端与托件20固定连接,第三种情况,连接带33的第一端与颈部按摩器10固定连接,同时,连接带33的第二端与托件20固定连接,以使托件20能够通过连接带33与颈部按摩器10实现连接,从而使得托件20、连接带33和颈部按摩器10能够形成呈圆环结构的设备整体,连接带33的两端分别与颈部按摩器10和托件20固定连接时,可以方便收纳按摩设备100,避免颈部按摩器10和托件20放在不同位置,其中一者难以找到。
在此基础上,调节结构30还包括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能够配合连接,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连接带33上。
例如,第一配合部31设置于连接带33上,第二配合部32设置于托件20或者颈部按摩器10上,连接带33上的第一配合部31可以与第二配合部32配合连接,使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之间进行连接;或者,可以将第二配合部32设置于连接带33上;或者,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均设置于连接带33上,连接带33的第一端与颈部按摩器10固定连接,连接带33的第二端与托件20固定连接,通过调节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配合连接位置,可以对应调节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
还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能够通过连接带33实现连接,因此,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决定了颈部按摩器10与托件20之间沿连接带33的延伸方向上的有效长度。例如,当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较松时,颈部按摩器10与托件20之间沿连接带33的延伸方向上的有效长度较长,此时,该按摩设备100可以适用于颈围较大的用户;当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较紧时,颈部按摩器10与托件20之间沿连接带33的延伸方向上的有效长度较短,该按摩设备100可以适用于颈围较小的用户。
又由于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中的至少一个设置于连接带33上,因此,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进行配合连接时的实际位置,决定了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例如,当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进行配合连接时的实际位置交叠较浅(即在其重叠方向上互相压合的宽度较窄)时,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较松,此时,该按摩设备100可以适用于颈围较大的用户;当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进行配合连接时的实际位置交叠较深(即在其重叠方向上互相压合的宽度较宽)时,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较紧,此时,该按摩设备100可以适用于颈围较小的用户。
示例地,如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带33的第二端与托件20固定连接,第一配合部31设置于颈部按摩器10的外壳上,第二配合部32设置于连接带33的一侧带面上,如此一来,当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尚未配合连接时,能够便于用户将按摩设备100穿戴在颈椎上,当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进行配合连接时,通过调节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配合连接位置,可以对应调节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
示例地,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带33的第一端与颈部按摩器10固定连接,第一配合部31设置于托件20的外壳上,第二配合部32设置于连接带33的一侧带面上,如此一来,当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尚未配合连接时,能够便于用户将按摩设备100穿戴在颈椎上,当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进行配合连接时,通过调节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配合连接位置,可以对应调节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
相较于连接带33的第二端与托件20固定连接的实施例,对于连接带33的第一端与颈部按摩器10固定连接的实施例来说,第一配合部31设置于托件20的外壳上,第二配合部32设置于连接带33的一侧带面上,由于托件20佩戴的位置在颈部前侧,因此,将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进行配合连接时,用户能够更加方便、快速的找到设置于托件20上的第一配合部31,也能够更加容易调节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配合连接位置。
示例地,如图1和图2、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带33的两端(即连接带33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固定连接在颈部按摩器10和托件20上,连接带33包括第一连接带331和/或第二连接带332,例如,连接带33包括第一连接带331,或者,连接带33包括第二连接带332,或者,连接带33包括第一连接带331和第二连接带332。由于连接带33的实际数量应为两个,因此,当连接带33包括第一连接带331时,第一连接带3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者,第一连接带33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还有一个不设置配合部的连接带33将颈部按摩器10与托件20之间固定连接;当连接带33包括第二连接带332时,第二连接带332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或者,第二连接带33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还有一个不设置配合部的连接带33将颈部按摩器10与托件20之间固定连接;当连接带33包括第一连接带331和第二连接带332,意味着第一连接带331和第二连接带332的数量均为一个。
一种实施例中,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的一侧可以通过一个连接带33固定连接,连接带33上设有第二配合部32,托件20或颈部按摩器10上设有第一配合部31,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的另一侧可以通过连接带33固定连接,连接带33可以设置第一配合部31或第二配合部32,或者,连接带33可以不设置配合部。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带33可以是弹性连接带,可以通过拉伸连接带33来调节连接带33,当连接带33受到的外力消失时,弹性连接带能够恢复至原始长度,这样,当连接带33一体成型,并且连接带33两端固定连接在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上时,可以通过拉伸连接带33,来调节松紧,便于用户佩戴按摩设备100。
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连接带331一体成型,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带331的同一侧带面上,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能够互相压合进行配合连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带331的同一侧带面上,因此,用户只需将第一连接带331进行弯折以实现折叠,便可实现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互相压合。如图1所示,当位于第一连接带331上的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尚未实现连接时,第一连接带331的连接松紧度较松,用户可以经由头部将该按摩设备100穿上或脱下;如图2所示,当用户将按摩设备100穿戴在颈椎上之后,用户只需将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进行配合连接,第一连接带331的连接松紧度便会收紧,再通过调节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配合连接位置,便可使得托件20和颈部按摩器10能够分别与用户的颈部紧密接触。
可选地,第一连接带331的同一侧带面上的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间隔设置或邻接设置。示例地,如图13所示,当第一连接带331的同一侧带面上的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间隔设置时,用户可以对位于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之间的间隔区域35进行弯折,以使第一连接带331能够实现折叠。并且,由于第一连接带331在间隔区域35的实际厚度小于其在设有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配合区域的实际厚度,因此,相较于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邻接设置的实施例,对于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间隔设置的实施例来说,可以使得第一连接带331更易于进行弯折以实现折叠,从而更利于实现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互相压合。
一种实施例中,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的一侧可以通过一个连接带33固定连接,连接带33可以设置第一配合部31或第二配合部32,或者,连接带33可以不设置配合部;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的另一侧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带331固定连接。
可选地,如图14所示,第二连接带332包括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子带332a和第二子带332b,第一子带332a与颈部按摩器10固定连接,第二子带332b与托件20固定连接;第一子带332a的第一侧设有第一配合部31,第二子带332b的第二侧设有第二配合部32,第一侧与第二侧为第二连接带332的不同侧,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能够互相压合进行配合连接。如图14所示,当位于第一子带332a上的第一配合部31和位于第二子带332b上的第二配合部32尚未实现连接时,用户能够便于通过第一子带332a和第二子带332b之间的开口穿上或脱下该按摩设备100;当用户将按摩设备100穿戴在颈椎上之后,用户只需将第一配合部31与第二配合部32进行配合连接,便可使得托件20、连接带33和颈部按摩器10能够形成呈圆环结构的设备整体。
具体实施中,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的一侧可以通过一个连接带33固定连接,连接带33可以设置第一配合部31或第二配合部32,或者,连接带33可以不设置配合部;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的另一侧可以通过第二连接带332固定连接。
可选地,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数量均为至少一个。当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数量均为一个时,已经能够满足调节结构30所需具备的功能需求,包括颈部按摩器10与托件20通过连接带33实现连接,以及通过调节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配合连接位置对应调节连接带33的连接松紧度;当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的数量均为多个时,多个第一配合部31和多个第二配合部32一一对应,可以进一步提高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之间配合连接的稳固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颈部按摩器10与托件2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可选地,如图12所示,第一连接带331的第一侧带面Y1设置有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第一连接带331的第二侧带面Y2也设置有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户可以对位于第一连接带331的第一侧带面Y1的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互相压合进行配合连接,并且,对位于第一连接带331的第二侧带面Y2的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互相压合进行配合连接。由此,便可使得位于第一连接带331的第一侧带面Y1和第二侧带面Y2的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均达到紧密配合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颈部按摩器10与托件20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示例地,如图1至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31为魔术贴毛面,第二配合部32为魔术贴勾面;或者,第一配合部31为魔术贴勾面,第二配合部32为魔术贴毛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还可以为相互配合的卡接孔和凸起,类似于可调节头围的鸭舌帽上的配合结构;或者,第一配合部31和第二配合部32还可以为相互配合的咬合齿和齿条,类似于可调节腰围的皮带上的配合结构。
如图9至图11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托件20包括气囊,调节结构30包括充放气结构34,充放气结构34与气囊通气连接,用户通过充放气结构34调节气囊的膨胀程度,可以对应调节托件20与颈部按摩器10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其中,如图9至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充放气结构34包括气流导管341、充气球342和泄压阀343,气流导管341与充气球342连接,以通过按压充气球342使得气囊逐渐膨胀,泄压阀343设置在气流导管341上,以通过按压泄压阀343使得气囊逐渐收缩。
具体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当用户将该按摩设备100穿戴在颈椎上之后,用户可以通过充放气结构34对气囊进行充气,以使气囊膨胀变形,从而使得托件20和颈部按摩器10能够分别与用户的颈部紧密接触;当用户需要将该按摩设备100脱下时,用户可以通过充放气结构34对气囊进行放气,以使气囊收缩变形,从而使得托件20和颈部按摩器10能够分别与用户的颈部实现分离,便于用户取下按摩设备100。
如图9至图11、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气囊包括两组,两组气囊的一端分别与颈部按摩器10的相对两端连接,两组气囊的另一端通过气嘴接头211连接,气嘴接头211设有气嘴接口211a,气嘴接口211a与气囊的内腔连通,气嘴接头211将两组气囊进行气路连通,使充放气结构34对两组气囊进行充放气。当两组气囊尚未实现连接时(如图9所示),用户能够便于通过两组气囊之间的开口穿上或脱下该按摩设备100,而当两组气囊实现连接之后(如图10和图11所示),用户能够通过一套充放气结构34实现两组气囊的充放气控制,从而节省一套充放气结构34,节约制造成本。
如图9至图11、图1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每组气囊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多个囊体21,相邻两个囊体21之间通过导气通道连接,其中,每个囊体21朝向相邻的囊体21设有外翻的环形边212,相邻两个囊体21的环形边212的边缘相互压合连接,并围合形成导气通道。通过多个囊体21可以灵活调节气囊膨胀变形后其顶部和底部的实际高度,从而使得气囊除与用户的颈部紧密接触以外,还能够与用户的下颌和锁骨适应性接触,可以避免当每组气囊只包括一个囊体21时,气囊沿其外壁和内壁的宽度已经使得托件20和颈部按摩器10分别与用户的颈部紧密接触之后,气囊沿其顶部和底部的高度尚不足以与用户的下颌和锁骨实现接触,从而降低气囊支撑颈部的支撑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Claims (4)

1.一种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颈部按摩器、托件和调节结构,所述托件与所述颈部按摩器连接、用于支撑颈部,所述调节结构与所述托件可调节连接、用于调节所述托件与所述颈部按摩器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
所述托件包括气囊,所述调节结构包括充放气结构,所述充放气结构与所述气囊通气连接,通过所述充放气结构调节所述气囊的膨胀程度,以对应调节所述托件与所述颈部按摩器进行佩戴的连接松紧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放气结构包括气流导管、充气球和泄压阀,所述气流导管与所述充气球连接,所述泄压阀设置在所述气流导管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包括两组,两组所述气囊的一端分别与所述颈部按摩器的相对两端连接,两组所述气囊的另一端通过气嘴接头连接,所述气嘴接头设有气嘴接口,所述气嘴接口与所述气囊的内腔连通,所述气嘴接头将两组所述气囊进行气路连通,使所述充放气结构对两组所述气囊进行充放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按摩设备,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气囊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多个囊体;
相邻两个所述囊体之间通过导气通道连接;
每个所述囊体朝向相邻的所述囊体设有外翻的环形边,相邻两个所述囊体的所述环形边的边缘相互压合连接,并围合形成所述导气通道。
CN202321104831.4U 2023-05-09 2023-05-09 按摩设备 Active CN2204428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4831.4U CN220442870U (zh) 2023-05-09 2023-05-09 按摩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4831.4U CN220442870U (zh) 2023-05-09 2023-05-09 按摩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42870U true CN220442870U (zh) 2024-02-06

Family

ID=897334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04831.4U Active CN220442870U (zh) 2023-05-09 2023-05-09 按摩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428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70665U (zh) 一种多功能语音智能眼罩按摩仪
CN107874973B (zh) 按摩理疗器
US20150290497A1 (en) Posture correcting tool
CN220442870U (zh) 按摩设备
CN208943171U (zh) 危重病人用呼吸面罩
WO2020238988A1 (zh) 按摩器
CN113288732A (zh) 一种用于肢体运动康复的机器人柔性穿戴装置
CN211584165U (zh) 一种按摩帽
KR200332838Y1 (ko) 척추 교정용 에어 벨트
CN211157156U (zh) 一种充气款腹部按摩器
CN215132130U (zh) 一种俯卧位护脸垫
JP2023097992A (ja) クッション
CN211067878U (zh) 按摩器
CN208405302U (zh) 气囊式肢体按摩器
CN211658654U (zh) 一种用于眼部手术的充气式头枕
CN217793578U (zh) 眼罩组件及眼部按摩器
CN218923161U (zh) 一种眼部按摩仪的软垫结构
CN216365656U (zh) 预防压力性损伤的脚趾分离器
CN219398172U (zh) 一种头盔式头部按摩仪
CN220938265U (zh) 牵引枕
CN211024043U (zh) 按摩背带
CN215840319U (zh) 按摩装置
CN210542189U (zh) 一种充气式颗粒颈椎腰椎枕
CN212913496U (zh) 一种可调式偏瘫患者矫形枕
CN210991122U (zh) 真丝按摩眼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