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35573U - 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435573U CN220435573U CN202320606644.XU CN202320606644U CN220435573U CN 220435573 U CN220435573 U CN 220435573U CN 202320606644 U CN202320606644 U CN 202320606644U CN 220435573 U CN220435573 U CN 22043557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connecting rod
- rotating shaft
- rod
- baff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9
- 239000010865 sewag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10000004907 gland Anatomy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3049 sedi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49 pul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24 Flood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06010027336 Menstruation delayed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echanically-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涉及阀门技术领域,该阀门装置包括:挡板、阀门筒体和阀盖,阀门筒体设置在挡板的底部,阀盖活动设置在阀门筒体内,挡板的边沿壁用于固接在污水井的内侧壁上,阀门筒体的外侧壁用于固接在污水井的底部导流槽内;控制杆转轴,控制杆转轴转动连接在挡板的顶部;至少一个第一控制杆和至少一个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第一控制杆的一端固接在控制杆转轴上,第一控制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挡板的来水侧且与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连接;该阀门装置利用现有的来水作为动力驱动运行,不用额外动力输入,完全自动运行无需人为干预,整体结构简单牢固,可靠性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阀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排水系统是处理和排除城市污水和雨水的工程设施系统,是城市公用设施的组成部分。
目前,在城市排水系统的雨污水管道内,当水流较慢时,较大颗粒物容易沉积在管底,造成沉积物堆积,影响水流的流通。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城市排水系统的雨污水管道内,当水流较慢时,较大颗粒物容易沉积在管底,造成沉积物堆积,影响水流的流通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该阀门装置包括:
挡板、阀门筒体和阀盖,所述阀门筒体设置在所述挡板的底部,所述阀盖活动设置在所述阀门筒体内,所述挡板的边沿壁用于固接在所述污水井的内侧壁上,所述阀门筒体的外侧壁用于固接在所述污水井的底部导流槽内;
控制杆转轴,所述控制杆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挡板的顶部;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杆和至少一个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所述第一控制杆的一端固接在所述控制杆转轴上,所述第一控制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挡板的来水侧且与所述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连接;
第二控制杆和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所述第二控制杆的一端固接在所述控制杆转轴上,所述第二控制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挡板的去水侧且与所述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的一端铰接,所述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阀盖连接,所述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能够在所述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重力作用下使所述阀盖延时开启,进而在所述挡板的来水侧蓄积预设量的来水。
优选地,所述阀盖包括阀门盖板、阀门密封片和阀门压盖,所述阀门密封片固接在所述阀门盖板与所述阀门压盖之间,所述阀门密封片的外圆侧面能够与所述阀门筒体的内壁贴合密封连接。
优选地,所述阀门密封片的直径大于所述阀门盖板的直径、所述阀门筒体的内径和所述阀门压盖的直径。
优选地,该阀门装置还包括:
两第一转轴座,两所述第一转轴座对称固接在所述挡板的去水侧壁的中部;
两阀门支臂,所述阀门支臂呈三角形状,两所述阀门支臂的一角端铰接在两所述第一转轴座之间的第一转轴上,两所述阀门支臂的一边固接在所述阀盖上;
两第二转轴座,两所述第二转轴座对称固接在所述挡板的去水侧壁的上部。
优选地,所述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包括:
第一阀门连杆、第二阀门连杆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阀门连杆的一端铰接在两所述阀门支臂的另一角端之间的第三转轴上,所述第二阀门连杆的一端铰接在两所述第二转轴座之间的第四转轴上,所述第一阀门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阀门连杆的另一端均铰接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第一闭锁连杆、第二闭锁连杆和第五转轴,所述第一闭锁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闭锁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闭锁连杆的侧壁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位置,所述第二闭锁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五转轴的侧壁且活动在所述挡板的去水侧壁上,所述第五转轴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两所述第二转轴座上,所述第一闭锁连杆的另一端固接有阻挡件,所述第一闭锁连杆与所述第二闭锁连杆转动形成一条直线时,所述阻挡件能够顶靠在所述第二闭锁连杆的底部;
推拉杆,所述推拉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闭锁连杆侧壁靠近所述第一闭锁连杆的位置,所述推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控制杆的另一端上。
优选地,所述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包括:
穿心杆,所述穿心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控制杆的另一端上;
浮球,所述浮球连接在所述穿心杆的侧壁上部;
延时水箱,所述延时水箱连接在所述穿心杆的侧壁下部,所述延时水箱的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通气孔和通水孔,所述通气孔上设有气阀。
优选地,所述穿心杆的侧壁上部设有外螺纹,所述浮球的内部设有第一穿心孔,所述第一穿心孔的两端均固接有螺母,所述穿心杆贯穿所述第一穿心孔,且两所述螺母螺纹连接在外螺纹上。
优选地,所述延时水箱的内部设有第二穿心孔,所述穿心杆贯穿所述第二穿心孔,所述穿心杆的另一端固接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穿心孔的直径。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杆和所述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两所述第一控制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控制杆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挡板包括中间体挡板和两侧挡板,两所述侧挡板分别连接在所述中间体挡板的两边沿壁上,所述中间体挡板的底部设有半圆槽,所述阀门筒体的外侧壁部分固接在所述半圆槽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其有益效果在于:该阀门装置的挡板的边沿壁用于贴合在污水井的内侧壁上,阀门筒体的外侧壁用于贴合在污水井的底部导流槽内,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能够在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重力作用下使阀盖延时开启,在延时的这段时间内,在污水井内且位于挡板的来水侧会蓄积一定高度的预设量的来水,以在水力的驱动作用下控制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带动阀盖开启,此时,来水会快速的排放,使水流形成脉动冲击,从而达到冲击下游管道沉积物的作用,避免影像水流的流通,该阀门装置利用现有的来水作为动力驱动运行,不用额外动力输入,完全自动运行无需人为干预,整体结构简单牢固,可靠性高。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浮球和延时水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阀盖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的部分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挡板拦截来水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延时水箱被淹没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浮球上升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阀盖开启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阀盖延时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阀盖逐渐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的阀盖关闭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设置在污水井时结构示意图一;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设置在污水井时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杆转轴;2、第二控制杆;3、第二转轴座;4、推拉杆;5、第二闭锁连杆;6、第一转轴座;7、第一闭锁连杆;8、第二阀门连杆;9、第一阀门连杆;10、阀门支臂;11、阀门盖板;12、第一控制杆;13、中间体挡板;14、侧挡板;15、浮球;16、穿心杆;17、气阀;18、延时水箱;19、阀门压盖;20、阀门筒体;21、阀门密封片;22、污水井;23、导流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虽然以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图2、图13和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该阀门装置包括:
挡板、阀门筒体20和阀盖,阀门筒体20设置在挡板的底部,阀盖活动设置在阀门筒体20内,挡板的边沿壁用于固接在污水井22的内侧壁上,阀门筒体20的外侧壁用于固接在污水井22的底部导流槽23内;
控制杆转轴1,控制杆转轴1转动连接在挡板的顶部;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杆12和至少一个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第一控制杆12的一端固接在控制杆转轴1上,第一控制杆12的另一端设置在挡板的来水侧且与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连接;
第二控制杆2和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第二控制杆2的一端固接在控制杆转轴1上,第二控制杆2的另一端设置在挡板的去水侧且与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的一端铰接,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的另一端与阀盖连接,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能够在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重力作用下使阀盖延时开启,进而在挡板的来水侧蓄积预设量的来水。
具体的,为解决在城市排水系统的雨污水管道内,当水流较慢时,较大颗粒物容易沉积在管底,造成沉积物堆积,影响水流的流通,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该阀门装置的挡板的边沿壁用于贴合在污水井22的内侧壁上,阀门筒体20的外侧壁用于贴合在污水井22的底部导流槽23内,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能够在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重力作用下使阀盖延时开启,在延时的这段时间内,在污水井内且位于挡板的来水侧会蓄积一定高度的预设量的来水,以在水力的驱动作用下控制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带动阀盖开启,此时,来水会快速的排放,使水流形成脉动冲击,从而达到冲击下游管道沉积物的作用,避免影像水流的流通,该阀门装置利用现有的来水作为动力驱动运行,不用额外动力输入,完全自动运行无需人为干预,整体结构简单牢固,可靠性高。
如图4所示,优选地,阀盖包括阀门盖板11、阀门密封片21和阀门压盖19,阀门密封片21固接在阀门盖板11与阀门压盖19之间,阀门密封片21的外圆侧面能够与阀门筒体20的内壁贴合密封连接。
阀门密封片21的直径大于阀门盖板11的直径、阀门筒体20的内径和阀门压盖19的直径。
具体的,阀盖起到来水从阀门筒体20通过和截止的作用,关阀时阀门密封片21的外圆侧面与阀门筒体20内壁接触密封,阻止来水从阀门筒体20内通过,并且开关阀盖过程中,阀门密封片21会刮除阀门筒体20内壁粘连的异物,保证密封面的洁净;阀门密封片21直径大于阀门盖板11、略大于阀门筒体20内径和远大于阀门压盖19的直径,使阀门密封片21有一定的形变余量,达到关阀时阀门密封片21有一定的活动量,并且在蓄水后来水的压力作用于阀门密封片21上使其密封性加强,同时,这个形变余量也可以在阀门密封片21与阀门筒体20内壁接面上存在异物时,通过形变包裹住异物从而维持密封效果。
优选地,该阀门装置还包括:
两第一转轴座6,两第一转轴座6对称固接在挡板的去水侧壁的中部;
两阀门支臂10,阀门支臂10呈三角形状,两阀门支臂10的一角端铰接在两第一转轴座6之间的第一转轴上,两阀门支臂10的一边固接在阀盖上;
两第二转轴座3,两第二转轴座3对称固接在挡板的去水侧壁的上部。
具体的,第二转轴座3、第一转轴座6和阀门筒体20刚性连接在挡板上,挡板的边沿壁固接在污水井22的内侧壁上,阀门筒体20的外侧壁固接在污水井22的底部导流槽23内,为各活动机构提供受力基座;
两阀门支臂10的一角端铰接在两第一转轴座6之间的第一转轴上,两阀门支臂10的一边固接在阀盖上,阀门通过绕铰接点上下旋转,起到来水从阀门筒体20通过和截止的作用。
如图5所示,优选地,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包括:
第一阀门连杆9、第二阀门连杆8和第二转轴,第一阀门连杆9的一端铰接在两阀门支臂10的另一角端之间的第三转轴上,第二阀门连杆8的一端铰接在两第二转轴座3之间的第四转轴上,第一阀门连杆9的另一端与第二阀门连杆8的另一端均铰接在第二转轴上;
第一闭锁连杆7、第二闭锁连杆5和第五转轴,第一闭锁连杆7的一端铰接在第二转轴上,第二闭锁连杆5的一端铰接在第一闭锁连杆7的侧壁远离第二转轴的位置,第二闭锁连杆5的另一端穿过第五转轴的侧壁且活动在挡板的去水侧壁上,第五转轴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两第二转轴座3上,第一闭锁连杆7的另一端固接有阻挡件,第一闭锁连杆7与第二闭锁连杆5转动形成一条直线时,阻挡件能够顶靠在第二闭锁连杆5的底部;
推拉杆4,推拉杆4的一端铰接在第二闭锁连杆5侧壁靠近第一闭锁连杆7的位置,推拉杆4的另一端铰接在第二控制杆2的另一端上。
具体的,在阀盖关闭时,水被拦截在挡板的来水侧,同时水压作用在阀盖上的力经阀门支臂10传递到第一阀门连杆9和第二阀门连杆8上,此时第一阀门连杆9和第二阀门连杆8呈一直线,无向外分力,所有力均传递到固定的第二转轴座3上,阀盖无法开启,并且,同样呈一条直线的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确保了第一阀门连杆9和第二阀门连杆8保持直线状态,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自重通过第一控制杆12、控制杆转轴1、第二控制杆2和推拉杆4转化为向上的拉力,拉住第二闭锁连杆5使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不会向下弯曲,同时,第一闭锁连杆7上的阻挡件能够确保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不会向上弯曲,从而保证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保持直线状态,从而确保了阀盖不会开启,形成闭锁状态。
如图3所示,优选地,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包括:
穿心杆16,穿心杆16的一端铰接在第一控制杆12的另一端上;
浮球15,浮球15连接在穿心杆16的侧壁上部;
延时水箱18,延时水箱18连接在穿心杆16的侧壁下部,延时水箱18的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通气孔和通水孔,通气孔上设有气阀17。
穿心杆16的侧壁上部设有外螺纹,浮球15的内部设有第一穿心孔,第一穿心孔的两端均固接有螺母,穿心杆16贯穿第一穿心孔,且两螺母螺纹连接在外螺纹上。
延时水箱18的内部设有第二穿心孔,穿心杆16贯穿第二穿心孔,穿心杆16的另一端固接有限位凸台,限位凸台的直径大于第二穿心孔的直径。
具体的,浮球15、延时水箱18、气阀17、穿心杆16组合成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在通过第一控制杆12、控制杆转轴1、第二控制杆2和推拉杆4的动力传送提供阀盖开启时对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的下压力、延时关闭阀盖时对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的上升力以及关闭阀盖时对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的上升力;
穿心杆16同时穿过浮球15的第一穿心孔及延时水箱18的第二穿心孔使两者串联在一起,使浮球15及延时水箱18可以上下移动,穿心杆16的一端与第一控制杆12的另一端铰接,穿心杆16的侧壁上部设为外螺纹,与浮球15上下两个螺母螺接,调节上下螺母位置,即可改变浮球15高度,达到调整开阀液位高度的作用,穿心杆16的底端为一直径大于第二穿心孔的限位凸台,使延时水箱18不会从穿心杆16上脱落并传递延时水箱18的重力;
延时水箱18的顶部与底部分别开设有通气孔和通水孔,在水位上升淹没延时水箱18过程中,水会从延时水箱18上的通水孔进入,通气孔排气以使水灌满延时水箱18内部,此时,因延时水箱18内部充满与外界同密度的水,延时水箱18总重等于空重,不会抵消太多浮球15的浮力;当水位下降至延时水箱18以下时,延时水箱18总重为空重加内部水的重量,此时延时水箱18相当于一个重锤,重量通过穿心杆16向上传递从而控制阀盖的延时关闭,同时,延时水箱18离开水面后水从延时水箱18的通水孔流出,通气孔的出气量大小就决定了延时水箱18内部水排空的时间,通过调节在通气孔安装的气阀17,就达到了调节延时水箱18内部水排空时间的长短,从而具备了延时可调功能。
优选地,第一控制杆12和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两第一控制杆12设置在第二控制杆2的两侧。
优选地,挡板包括中间体挡板13和两侧挡板14,两侧挡板14分别连接在中间体挡板13的两边沿壁上,中间体挡板14的底部设有半圆槽,阀门筒体20的外侧壁部分固接在半圆槽内。
具体的,中间体挡板13、两侧挡板14、阀门筒体20组合起来形成挡水墙,能够将水阻隔在来水侧,控制来水只从阀门筒体20内通过。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实施时,如图6,来水方向为浮球15侧,此时阀盖关闭,水被拦截在浮球15侧,随着水越积越多,水逐渐淹没延时水箱18,延时水箱18内部开始注水;同时水压作用在阀盖上的力经阀门支臂10传递到第一阀门连杆9和第二阀门连杆8上,此时第一阀门连杆9和第二阀门连杆8呈一直线,无向外分力,所有力均传递到固定的第二转轴座3上,阀盖无法开启,并且,同样呈一条直线的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确保了第一阀门连杆9和第二阀门连杆8保持直线状态,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自重通过第一控制杆12、控制杆转轴1、第二控制杆2和推拉杆4转化为向上的拉力,拉住第二闭锁连杆5使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不会向下弯曲,同时,第一闭锁连杆7上的阻挡件能够确保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不会向上弯曲,从而保证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保持直线状态,从而确保了阀盖不会开启,形成闭锁状态。
如图7所示,水位继续上升,淹没了延时水箱18,延时水箱18的内部充满了水,水位上升到浮球15位置,浮球15开始产生浮力,浮力减去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自重后的升力转化为对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的下压力,当下压力不足以使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发生弯曲时,阀盖不会开启,水位继续上升。
如图8所示,随着水位上升,浮球15升力产生的下压力足够将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向下压弯,但又不足以使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达到压杆失稳状态,即水压传递的分力不足以使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继续弯曲,阀盖只是打开一点,而阀门密封片21仍处于阀门筒体20内,阀门密封片21的外圆侧面与阀门筒体20内壁仍然具有可靠密封,因此水不会泄露,所以水位仍旧继续上升。
如图9所示,此时水位上升到浮球15升力产生的下压力使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弯曲到一定程度,水压传递的分力足够使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继续弯曲,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发生压杆失稳,弯曲角度急剧加大,同时,带动第一阀门连杆9和第二阀门连杆8同样发生压杆失稳,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对阀盖上的阻力迅速小于水压对阀盖的压力,原先的稳定状态立即被打破,阀盖向上翻动开启,蓄积的来水从阀门筒体20快速流出,快速流出的水冲击阀盖,使阀盖保持开启状态,同时快速开启的阀盖产生的作用力传递到穿心杆16上,穿心杆16会快速向下移动,因为惯性原因,穿心杆16会快速穿过延时水箱18,而延时水箱18则会慢慢下落,因此减少了穿心杆16移动时的阻碍,确保了阀盖顺利开启,并且减少了开阀时的冲击力对整个装置的损坏。
如图10所示,随着阀盖的开启,水位迅速下降,当水位下降到延时水箱18以下时,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自重加延时水箱18内部的水的总重量,通过第一控制杆12、控制杆转轴1、第二控制杆2和推拉杆4的动力传送对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产生的上拉力大于阀盖自重对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产生的下压力,从而控制阀盖保持开启状态,同时延时水箱18里的水开始从通水孔溢出,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总重逐渐减小,直到作用到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上的总重小于阀盖自重时,阀盖就会向下关闭,而溢出水的流速,由通气孔的气阀17开启角度控制,继而控制了阀盖保持开启的时间。
如图11所示,随着延时水箱18内部的水逐渐流出,作用在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上的上拉力小于阀盖自重产生的下压力,阀盖逐渐关闭,根据整个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的运行路径,当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向下弯曲角度到达最大时,为拉压力转化临界点,即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总重作用于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上的上拉力会从阻止阀盖关闭转换到辅助阀盖关闭,经过这个临界点,阀盖关闭的力会大大加大,因而阀盖快速关闭,由此带来的冲量大大增加了阀盖关闭的成功率,即使阀盖未成功关闭,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自重对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产生的上拉力产生的强大水平分力,也能够将阀盖关闭至闭锁状态。
如图12所示,阀盖关闭,第一阀门连杆9和第二阀门连杆8与第一闭锁连杆7和第二闭锁连杆5均呈直线状态,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自重作用于第一闭锁连杆7与第二闭锁连杆5上的上升力确保了阀盖闭锁,至此,一个开闭阀循环完成。
该阀门装置利用现有的来水作为动力驱动运行,不用额外动力输入,完全自动运行无需人为干预,整体结构简单牢固,可靠性高,并且在安装到污水井内时,不需要拆除导流槽23,从而在安装过程中,减少了安装的时长。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
Claims (9)
1.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阀门装置包括:
挡板、阀门筒体和阀盖,所述阀门筒体设置在所述挡板的底部,所述阀盖活动设置在所述阀门筒体内,所述挡板的边沿壁用于固接在污水井的内侧壁上,所述阀门筒体的外侧壁用于固接在所述污水井的底部导流槽内;
控制杆转轴,所述控制杆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挡板的顶部;
至少一个第一控制杆和至少一个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所述第一控制杆的一端固接在所述控制杆转轴上,所述第一控制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挡板的来水侧且与所述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连接;
第二控制杆和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所述第二控制杆的一端固接在所述控制杆转轴上,所述第二控制杆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挡板的去水侧且与所述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的一端铰接,所述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的另一端与所述阀盖连接,所述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能够在所述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重力作用下使所述阀盖延时开启,进而在所述挡板的来水侧蓄积预设量的来水;
所述挡板包括中间体挡板和两侧挡板,两所述侧挡板分别连接在所述中间体挡板的两边沿壁上,所述中间体挡板的底部设有半圆槽,所述阀门筒体的外侧壁部分固接在所述半圆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盖包括阀门盖板、阀门密封片和阀门压盖,所述阀门密封片固接在所述阀门盖板与所述阀门压盖之间,所述阀门密封片的外圆侧面能够与所述阀门筒体的内壁贴合密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密封片的直径大于所述阀门盖板的直径、所述阀门筒体的内径和所述阀门压盖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阀门装置还包括:
两第一转轴座,两所述第一转轴座对称固接在所述挡板的去水侧壁的中部;
两阀门支臂,所述阀门支臂呈三角形状,两所述阀门支臂的一角端铰接在两所述第一转轴座之间的第一转轴上,两所述阀门支臂的一边固接在所述阀盖上;
两第二转轴座,两所述第二转轴座对称固接在所述挡板的去水侧壁的上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自动启闭连杆机构包括:
第一阀门连杆、第二阀门连杆和第二转轴,所述第一阀门连杆的一端铰接在两所述阀门支臂的另一角端之间的第三转轴上,所述第二阀门连杆的一端铰接在两所述第二转轴座之间的第四转轴上,所述第一阀门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阀门连杆的另一端均铰接在所述第二转轴上;
第一闭锁连杆、第二闭锁连杆和第五转轴,所述第一闭锁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第二闭锁连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闭锁连杆的侧壁远离所述第二转轴的位置,所述第二闭锁连杆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五转轴的侧壁且活动在所述挡板的去水侧壁上,所述第五转轴的两端分别铰接在两所述第二转轴座上,所述第一闭锁连杆的另一端固接有阻挡件,所述第一闭锁连杆与所述第二闭锁连杆转动形成一条直线时,所述阻挡件能够顶靠在所述第二闭锁连杆的底部;
推拉杆,所述推拉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闭锁连杆侧壁靠近所述第一闭锁连杆的位置,所述推拉杆的另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控制杆的另一端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包括:
穿心杆,所述穿心杆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控制杆的另一端上;
浮球,所述浮球连接在所述穿心杆的侧壁上部;
延时水箱,所述延时水箱连接在所述穿心杆的侧壁下部,所述延时水箱的顶部与底部分别设有通气孔和通水孔,所述通气孔上设有气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心杆的侧壁上部设有外螺纹,所述浮球的内部设有第一穿心孔,所述第一穿心孔的两端均固接有螺母,所述穿心杆贯穿所述第一穿心孔,且两所述螺母螺纹连接在外螺纹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时水箱的内部设有第二穿心孔,所述穿心杆贯穿所述第二穿心孔,所述穿心杆的另一端固接有限位凸台,所述限位凸台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穿心孔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杆和所述水力浮动延时控制机构的数量均为两个,两所述第一控制杆设置在所述第二控制杆的两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06644.XU CN220435573U (zh) | 2023-03-24 | 2023-03-24 | 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06644.XU CN220435573U (zh) | 2023-03-24 | 2023-03-24 | 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435573U true CN220435573U (zh) | 2024-02-02 |
Family
ID=89696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606644.XU Active CN220435573U (zh) | 2023-03-24 | 2023-03-24 | 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435573U (zh) |
-
2023
- 2023-03-24 CN CN202320606644.XU patent/CN22043557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09082882A1 (fr) | Porte à ouverture et à fermeture actionnées par gravité, commandée par le niveau de l'eau | |
CN103850345B (zh) | 偏心水箱式水力自冲洗拦蓄门 | |
CN220435573U (zh) | 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 | |
KR101124771B1 (ko) | 악취 역류 방지장치 | |
CN116428372A (zh) | 一种依靠水力自动开启和自动关闭的阀门装置 | |
US4922556A (en) | Flushing means | |
CN212641714U (zh) | 防倒灌装置 | |
CN101769000A (zh) | 一种双重机械密封地漏芯 | |
RU2577069C1 (ru) | Дренаж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 |
CN211621821U (zh) | 一种带有主副止回阀的新型下水管道 | |
CN209958449U (zh) | 杠杆式t型单向阀 | |
CN213204340U (zh) | 一种加强冲劲的便器冲刷系统 | |
CN113404139B (zh) | 一种大排口真空污水截留器 | |
CN112855957B (zh) | 一种自动泄空阀及利用其的虹吸系统 | |
CN221897627U (zh) | 一种蒸汽管路排水装置 | |
CN217601644U (zh) | 浮控调流阀智慧截流井 | |
CN201406725Y (zh) | 一种多重密封地漏芯 | |
CN221504323U (zh) | 一种防水锤控制装置 | |
CN220959703U (zh) | 一种凝结水负压回收装置 | |
CN210597523U (zh) | 一种防止马桶污水倒流的结构 | |
CN214838621U (zh) | 一种河道单向控制用拍门闸 | |
CN220183968U (zh) | 一种大型地下水电站检修排水过程中防水淹厂房装置 | |
CN201095789Y (zh) | 回转水箱 | |
CN113981919B (zh) | 一种用于大坝生态下泻的虹吸式进水口 | |
CN217759158U (zh) | 一种用于城市排水的分流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