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19508U - 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19508U
CN220419508U CN202321995490.4U CN202321995490U CN220419508U CN 220419508 U CN220419508 U CN 220419508U CN 202321995490 U CN202321995490 U CN 202321995490U CN 220419508 U CN220419508 U CN 2204195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copper bar
isolating switch
insulator
dri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9549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兰剑
冯英
杜培鹏
王承玉
王超
李德阁
赵晖
杨再勇
王志勇
李玉春
成俊奇
李哲远
李雁
王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filed Critical China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EPRI
Priority to CN20232199549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195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195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195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nd Detecting Electric Faul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包括:支撑装置、短接铜排、至少三个进线侧结构和至少三个出线侧结构;支撑装置的顶部用于可拆卸地且位置可调地设置有至少三台隔离开关,各隔离开关并列且间隔设置;每台隔离开关的进线端均设置一个进线侧结构,每台隔离开关的出线端均设置一个出线侧结构;短接铜排与各出线侧结构远离隔离开关的一端相连接。本实用新型中,支撑装置可设置于地面或者工作平台上,操作简单,每个隔离开关的进线端均设置一个进线侧结构,出线端均设置一个出线侧结构,能够对隔离开关进行短时耐受电流和峰值耐受电流试验,各隔离开关在支撑装置顶部上的位置可调节,能适应不同型号的隔离开关,提高了适用性。

Description

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隔离开关,主要用于户外交流10-40.5kV,50HZ电力系统中,进行负载带电高压线路的换接及隔离带电高压线路与被检修的高压母线或断路器等电气设备的电气隔离。隔离开关主要特点是无灭弧能力,只能在没有负荷电流的情况下分、合电路,其广泛适用于电力、铁路、矿山、油田等领域。隔离开关的工作原理及结构比较简单,但是由于使用量大,工作可靠性要求高,对变电所、电厂的设计、建立和安全运行的影响均较大。
短时耐受电流和峰值耐受电流试验是考核隔离开关在发生短路故障时最为关键也最为严酷的一项试验,是检验隔离开关动热稳定性能的关键。试验布置方式是决定试验能否顺利通过的关键因素之一,现有的试验装置在试验时,直接采用地脚固定设备固定于地面上进行试验,不仅操作复杂,不便于试验的开展,并且受不同型号隔离开关产品体积及接口尺寸差异化的限制,适用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地脚固定设备固定于地面上进行试验的方法操作复杂以及适用性差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支撑装置、短接铜排、至少三个进线侧结构和至少三个出线侧结构;其中,支撑装置的顶部用于可拆卸地且位置可调地设置有至少三台隔离开关,各隔离开关并列且间隔设置;每台隔离开关的进线端均设置一个进线侧结构,每台隔离开关的出线端均设置一个出线侧结构;短接铜排与各出线侧结构远离隔离开关的一端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每个进线侧结构均包括:进线侧铜排和第一绝缘子;其中,进线侧铜排呈平直状且与支撑架的顶部相平行,进线侧铜排的第一端与隔离开关的进线端可拆卸地连接,进线侧铜排的第二端通过第一绝缘子与支撑装置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第一绝缘子与隔离开关的进线端之间的距离=3×相邻两个隔离开关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上述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每个出线侧结构均包括:出线侧铜排和第二绝缘子;其中,出线侧铜排呈L型,出线侧铜排的第一端与支撑装置的顶部相平行且与隔离开关的出线端相连接,出线侧铜排的第二端通过第二绝缘子与支撑装置的侧壁相连接;出线侧铜排的第一端的端部与折弯处之间的距离≥相邻两个隔离开关之间的间距;出线侧铜排的折弯处与第二绝缘子之间的距离≥相邻两个隔离开关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上述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出线侧铜排的第一端与隔离开关的出线端位置可调地相连接;出线侧铜排的第二端与第二绝缘子位置可调地相连接;进线侧铜排的第一端与隔离开关的进线端可拆卸地且位置可调地相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支撑装置包括:两个底座体、两个支撑框和多个支撑杆;其中,两个底座体并列且间隔设置;两个支撑框并列横设于两个底座体之间,各支撑杆均与底座体相平行,每个支撑杆均设置于两个支撑框之间,并且,各支撑杆成排设置;各隔离开关与支撑框相平行,并且,各隔离开关并列且位置可调地设置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上。
进一步地,上述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中的每个支撑杆上均间隔地开设有多个腰型孔,各支撑杆上的各腰型孔的位置均相对应,每个腰型孔的长度方向均与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每个隔离开关与各支撑杆上对应位置处的各腰型孔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每个第一绝缘子均与对应的支撑杆上的腰型孔通过螺栓连接;和/或,与每个第二绝缘子相对应的支撑杆的侧壁均开设有腰型孔,腰型孔的长度方向均与支撑杆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每个第二绝缘子均与对应的腰型孔通过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上述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还包括:驱动机构;其中,各第一绝缘子均设置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中的最边侧的同一个支撑杆上;驱动机构设置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下方且相邻的一排支撑杆上,并且,驱动机构与设置各第一绝缘子的支撑杆相连接,用于驱动该支撑杆移动,以靠近或者远离隔离开关的进线端。
进一步地,上述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连接体、支撑柱、驱动板和传动组件;其中,连接体横设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下方且相邻的一排支撑杆上;驱动板可滑动地设置于连接体,支撑柱的第一端与驱动板相连接,支撑柱的第二端与设置各第一绝缘子的支撑杆相连接;驱动电机设置于驱动板,并且,驱动电机通过传动组件与连接体可滑动地连接,驱动电机用于通过传动组件驱动驱动板沿连接体滑动,进而带动设置各第一绝缘子的支撑杆移动,以使各第一绝缘子靠近或者远离隔离开关。
进一步地,上述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传动组件包括:传动带、主动轮和两个从动轮;其中,连接体沿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向内凹陷的滑槽;两个从动轮可转动地设置于驱动板,并且,两个从动轮一一对应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两个滑槽内;主动轮与驱动电机的驱动端相连接,并且,主动轮与其中一个从动轮通过传动带可转动地连接,用于在驱动电机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带动从动轮转动,以使从动轮在对应的滑槽内滑动,进而带动驱动板沿连接体移动。
本实用新型中,各隔离开关设置支撑装置的顶部,支撑装置可设置于地面或者工作平台上,这样无需采用地脚固定设备固定,操作简单,便于实施,每个隔离开关的进线端均设置一个进线侧结构,每个隔离开关的出线端均设置一个出线侧结构,能够对隔离开关进行短时耐受电流和峰值耐受电流试验,便于试验的开展,并且,各隔离开关在支撑装置顶部上的位置可调节,能够适应不同型号的隔离开关,扩大了使用范围,提高了适用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地脚固定设备固定于地面上进行试验的方法操作复杂以及适用性差等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支撑装置和驱动机构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支撑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支撑装置和驱动机构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中,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5,图中示出了本实施例中该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的优选结构。如图所示,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包括:支撑装置1、短接铜排2、至少三个进线侧结构3和至少三个出线侧结构4。其中,支撑装置1设置于地面或者工作平台上。支撑装置1的顶部(图1所示的上部)用于设置至少三台隔离开关5,并且,每台隔离开关5可拆卸地且位置可调地设置于支撑装置1的顶部,即每台隔离开关5在支撑装置1顶部上的位置可调节,并且,每台隔离开关5与支撑装置1的顶部可拆卸连接。各隔离开关5并列设置,任意相邻两台隔离开关5之间均间隔一定的距离,该距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隔离开关5的数量与进线侧结构3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并且,隔离开关5的数量与出线侧结构4的数量相同且一一对应。每台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均设置一个进线侧结构3,每台隔离开关5的出线端均设置一个出线侧结构4。短接铜排2与各出线侧结构4远离隔离开关5的一端相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各隔离开关5设置支撑装置1的顶部,支撑装置1可设置于地面或者工作平台上,这样无需采用地脚固定设备固定,操作简单,便于实施,每台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均设置一个进线侧结构3,每台隔离开关5的出线端均设置一个出线侧结构4,能够对隔离开关5进行短时耐受电流和峰值耐受电流试验,便于试验的开展,并且,各隔离开关5在支撑装置1顶部上的位置可调节,能够适应不同型号的隔离开关5,扩大了使用范围,提高了适用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地脚固定设备固定于地面上进行试验的方法操作复杂以及适用性差等问题。
参见图1至图3,上述实施例中,每个进线侧结构3均包括:进线侧铜排31和第一绝缘子32。其中,进线侧铜排31呈平直状,并且,进线侧铜排31与支撑装置1的顶部相平行。进线侧铜排31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右端)与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可拆卸地连接,进线侧铜排31的第二端(图1所示的左端)通过第一绝缘子32与支撑装置1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具体地,第一绝缘子32与支撑装置1的顶部垂直连接,第一绝缘子32对进线侧铜排31的第二端进行支撑,使得进线侧铜排31与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第一绝缘子32与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之间的距离=3×相邻两个隔离开关5之间的间距。例如:参见图1和图2,相邻两个隔离开关5之间的间距L1=200mm,那第一绝缘子32与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之间的距离L4=3L1=600mm。
优选的,进线侧铜排31的第一端与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位置可调地相连接,使得进线侧铜排31在隔离开关5上的位置可调节,以便于适应各种不同尺寸、不同型号的隔离开关5。
具体地,进线侧铜排31的第一端开设有腰型孔6,该腰型孔6的长度方向与进线侧铜排3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与腰型孔6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更为具体地,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开设有通孔,紧固螺栓依次穿设于通孔和腰型孔6,紧固螺栓可在腰型孔6内移动,使得进线侧铜排31可在腰型孔6的长度范围内移动,并在调节好进线侧铜排31的位置后,紧固螺栓与螺母相螺接,使得进线侧铜排31与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相对固定。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进线侧结构3的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1至图3,上述实施例中,每个出线侧结构4均包括:出线侧铜排41和第二绝缘子42。其中,出线侧铜排41呈L型,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图1所示的左端)与支撑装置1的顶部相平行,并且,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与隔离开关5的出线端相连接,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图1所示的下端)通过第二绝缘子42与支撑装置1的侧壁相连接。具体地,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与支撑装置1的侧壁相平行,第二绝缘子42垂直地设置于支撑装置1的侧壁,第二绝缘子42对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进行支撑。
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的端部与折弯处之间的距离≥相邻两个隔离开关5之间的间距。并且,出线侧铜排41的折弯处与第二绝缘子42之间的距离≥相邻两个隔离开关5之间的间距。例如:参见图1和图2,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的端部与折弯处之间的距离L2≥L1,出线侧铜排41的折弯处与第二绝缘子42之间的距离L3≥L1
优选的,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与隔离开关5的出线端位置可调地相连接,使得出线侧铜排41在隔离开关5上的位置可调节,以便于适应各种不同尺寸、不同型号的隔离开关5,并能满足多种布置的要求。
具体地,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开设有腰型孔6,该腰型孔6的长度方向与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的长度方向相一致,隔离开关5的出线端与腰型孔6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更为具体地,隔离开关5的出线端开设有通孔,紧固螺栓依次穿设于通孔和腰型孔6,紧固螺栓可在腰型孔6内移动,使得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可在腰型孔6的长度范围内移动,并在调节好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的位置后,紧固螺栓与螺母相螺接,使得出线侧铜排41与隔离开关5的出线端相对固定。
优选的,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与第二绝缘子42位置可调地相连接,以使得第二绝缘子42与出线侧铜排41能够稳定连接,并能满足多种布置的要求。
具体地,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开设有腰型孔6,该腰型孔6的长度方向与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的长度方向相一致,第二绝缘子42与腰型孔6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更为具体地,第二绝缘子42的顶部设置有紧固螺栓,紧固螺栓穿设于腰型孔6并可在腰型孔6内移动,使得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可在腰型孔6的长度范围内移动,并在调节好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的位置后,紧固螺栓与螺母相螺接,使得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与第二绝缘子42相对固定。
各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与短接铜排2相连接。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出线侧结构4的结构简单,便于实施。
参见图1至图5,上述各实施例中,支撑装置1包括:两个底座体(图中未示出)、两个支撑框11和多个支撑杆12。其中,两个底座体并列设置,并且两个底座体之间间隔一定距离。两个底座体可以设置于地面或者工作平台。
两个支撑框11并列横设于两个底座体之间,具体地,两个支撑框11并列设置,每个支撑框11均与两个底座体垂直连接。每个支撑框11可以为四个连接杆依次首尾连接而成的长方形的框体。
各支撑杆12均与底座体相平行,每个支撑杆12均设置于两个支撑框11之间,具体地,每个支撑杆12的两个端部分别与两个支撑框11一一对应地连接。各支撑杆12成排设置,各支撑杆12在两个支撑框11之间设置有至少两排,其中一排置于两个支撑框11之间的最上方,其中一排置于两个支撑框11之间的最下方,其余的各排支撑杆12置于两个支撑框11之间的中间部位。
具体实施时,底座体、支撑杆12和支撑框11均可以为槽钢。并且,底座体、支撑杆12和支撑框11之间为焊接连接,减少占地面积,合理利用空间,搬运方便。
各隔离开关5与支撑框11相平行,具体地,各隔离开关5与底座体相垂直。并且,各隔离开关5并列设置,每个隔离开关5均位置可调地设置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上。也就是说,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上并列设置有多个隔离开关5,每个隔离开关5均与各支撑杆12相垂直,则一个隔离开关5同时与多个支撑杆12相垂直,并且,每个隔离开关5与各支撑杆12位置可调地相连接。
优选的,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中的每个支撑杆12上均间隔地开设有多个腰型孔6,每个腰型孔6的长度方向(图3所示的由左至右的方向)均与对应的支撑杆12的长度方向(图3所示的由左至右的方向)相一致,并且,各支撑杆12上的各腰型孔6的位置均相对应。
每个隔离开关5与各支撑杆12上对应位置处的各腰型孔6通过螺栓连接。具体地,每个隔离开关5的座体均与支撑杆12相垂直且与支撑框11相平行,每个座体上均间隔地开设有多个通孔,通孔的数量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中的支撑杆12的数量相同,并且,各通孔的位置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中的各支撑杆12对应位置的各腰型孔6的位置相对应,每个座体上对应于每个通孔处均设置有一个螺栓,每个螺栓均穿设于对应的通孔和腰型孔6,每个螺栓均在对应的腰型孔6内移动,使得隔离开关5可在腰型孔6的长度范围内移动,并在调节好隔离开关5的座体的位置后,螺栓与螺母相螺接,使得隔离开关5的座体与各支撑杆12相对固定。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杆12上开设腰型孔6,调节好隔离开关5在支撑杆12上的位置后,螺栓穿设通孔和腰型孔6后再与螺母相螺接,实现了隔离开关5与支撑杆12上的位置相对固定,并实现了隔离开关5在支撑杆12上的位置可在腰型孔6的范围内调节,能够适应不同类型和不同尺寸的隔离开关5。支撑装置1的结构简单,便于实施,保证了试验环境下的支撑装置1的强度,保证隔离开关5的安装牢固,减少不必要的晃动。
参见图3至图5,上述各实施例中,每个第一绝缘子32均与对应的支撑杆12上的腰型孔6通过螺栓连接。具体地,在与每个第一绝缘子32相对应的支撑杆12上均开设有腰型孔6,每个第一绝缘子32的底部均设置有连接座,连接座上设置有螺栓,该螺栓穿设于腰型孔6并可在腰型孔6内移动,使得第一绝缘子32可在腰型孔6的长度范围内移动,并在调节好第一绝缘子32的位置后,螺栓与螺母相螺接,使得第一绝缘子32与对应的支撑杆12相对固定。这样,能够调节第一绝缘子32在支撑杆12上的位置,进而保证第一绝缘子32对进线侧铜排31进行稳定支撑,并能满足多种布置的要求。
与每个第二绝缘子42相对应的支撑杆12的侧壁均开设有腰型孔6,腰型孔6的长度方向均与支撑杆1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每个第二绝缘子42均与对应的腰型孔6通过螺栓连接。具体地,每个第二绝缘子42的底部均设置螺栓,螺栓穿设于腰型孔6并可在腰型孔6内移动,使得第二绝缘子42可在腰型孔6的长度范围内移动,并在调节好第二绝缘子42的位置后,螺栓与螺母相螺接,使得第二绝缘子42与对应的支撑杆12相对固定。这样,能够调节第二绝缘子42在支撑杆12上的位置,进而保证第二绝缘子42对出线侧铜排41进行稳定支撑,并能满足多种布置的要求。
优选的,每个第一绝缘子32均与对应的支撑杆12上的腰型孔6通过螺栓连接;和/或,与每个第二绝缘子42相对应的支撑杆12的侧壁均开设有腰型孔6,腰型孔6的长度方向均与支撑杆1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每个第二绝缘子42均与对应的腰型孔6通过螺栓连接。
参见图3至图6,上述实施例中,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还可以包括:驱动机构7。其中,各第一绝缘子32均设置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中的最边侧的同一个支撑杆12上,具体地,各进线侧结构3中的第一绝缘子32均设置在同一个支撑杆12上,该支撑杆12为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中的最边侧的支撑杆,将该支撑杆记为安装支撑杆。
驱动机构7设置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下方且相邻的一排支撑杆12上,并且,驱动机构7与设置各第一绝缘子32的支撑杆12相连接。具体地,将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记为第一排支撑杆,将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下方的一排支撑杆记为第二排支撑杆,第二排支撑杆紧邻第一排支撑杆。驱动机构7设置于第二排支撑杆,并且,驱动机构7与安装支撑杆相连接,驱动机构7用于驱动该支撑杆12移动,即驱动安装支撑杆移动,以使安装支撑杆靠近或者远离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进而带动第一绝缘子32靠近或者远离隔离开关5。
由于进线侧铜排31与隔离开关5和第一绝缘子32均可拆卸地连接,所以,在第一绝缘子32靠近或者远离隔离开关5时,可以更换合适长度的进线侧铜排31,再将进线侧铜排31与隔离开关5和第一绝缘子32进行连接。
参见图3、图4和图6,驱动机构7可以包括:驱动电机71、连接体72、支撑柱73、驱动板74和传动组件75。其中,连接体72横设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下方且相邻的一排支撑杆12上,具体地,连接体72横设于第二排支撑杆上,连接体72与支撑框11相平行,即连接体72与支撑杆12相垂直。更为具体地,连接体72横设于第二排支撑杆中最边侧的相邻两个支撑杆12上,这两个支撑杆12中的其中一个支撑杆12的位置与安装支撑杆的位置相对应。
驱动板74可滑动地设置于连接体72,支撑柱73的第一端(图4所示的下端)与驱动板74相连接,支撑柱73的第二端(图4所示的上端)与设置各第一绝缘子21的支撑杆12相连接,即支撑柱73的第二端与安装支撑杆相连接。具体地,支撑柱73与安装支撑杆相垂直,以形成T型。优选的,支撑柱73相对的两侧均设置有斜杆76,该斜杆76斜设于支撑柱73与安装支撑杆之间。
驱动电机71设置于驱动板74,并且,驱动电机71通过传动组件75与连接体72可滑动地连接,驱动电机71用于通过传动组件75驱动驱动板74沿连接体72滑动,进而带动设置各第一绝缘子32的支撑杆12移动,以使各第一绝缘子32靠近或者远离隔离开关5。
优选的,传动组件75包括:传动带、主动轮751和两个从动轮752。其中,连接体72沿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向内凹陷的滑槽。具体地,两个滑槽分别设置于连接体72相对的两个侧壁,两个滑槽为相对凹陷。每个滑槽均沿连接体72的长度方向延伸。
两个从动轮752可转动地设置于驱动板74,并且,两个从动轮752一一对应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两个滑槽内。具体地,两个从动轮752分别置于连接体72相对的两侧,每个从动轮752均通过转轴与驱动板74相连接,以使从动轮752可自由转动。具体实施时,支撑柱73设置于驱动板74的顶面,从动轮752和连接体72均置于驱动板74的底面。每个从动轮752的轮盘均与驱动板74相平行,并且,每个从动轮752的轮盘均与驱动板74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以及,每个从动轮752均在对应的滑槽内自由转动。
主动轮751与驱动电机71的驱动端相连接,并且,主动轮751与其中一个从动轮752通过传动带可转动地连接,用于在驱动电机71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带动从动轮752转动,以使从动轮752在对应的滑槽内滑动,进而带动驱动板74沿连接体72移动。具体地,主动轮751的轮盘与驱动板74相平行,并且,主动轮751的轮盘与驱动板74之间也间隔一定的距离。
具体实施时,每个滑槽的内壁均具有预设粗糙度,以增大每个从动轮752与对应的滑槽之间的摩擦力。该预设粗糙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本实施例对此不做任何限制。
主动轮751的中心设置有驱动轴,驱动轴与驱动电机71的驱动端相连接,驱动电机71驱动驱动轴转动,进而带动主动轮751转动。主动轮751置于驱动板74的底面的下方,并且,主动轮751与其中一个从动轮752置于同一侧,主动轮751上的驱动轴与该侧的从动轮752上的转轴之间通过传动带可转动地连接,则主动轮751的转动通过传动带带动了转轴转动,即实现了主动轮751与从动轮752之间的同步转动。从动轮752的转动能够使得从动轮752在对应的滑槽内滑动,进而带动驱动板74沿连接体72滑动,驱动板74的滑动带动了另一个从动轮752在对应的滑槽内滑动,从而驱动驱动板74沿连接体72滑动,进而带动支撑柱73沿连接体72滑动,即带动了安装支撑杆沿连接体72滑动,进而带动各第一绝缘子32沿连接体72滑动,以靠近或者远离隔离开关5。
具体实施时,驱动电机71内可以预先设定滑动距离,驱动电机71根据预先设定的滑动距离,驱动驱动板74沿连接体72滑动,以使各第一绝缘子32在滑动至预先设定的滑动距离后停止驱动。
具体实施时,从动轮752为四个,两个从动轮752为一组,两组从动轮752分别置于连接体72相对的两侧,主动轮751与同一侧的一组从动轮752均可转动地连接。
优选的,驱动板74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支杆,两个支杆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设置于驱动板74的侧壁,两个支杆的第二端均为自由端,在驱动板74滑动至所需位置停止滑动后,转动两个支杆,使得两个支杆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每个支杆的第二端均与地面或者平台相接触,则两个支杆与地面或者平台呈三角形分布。这样,在驱动板74滑动至所需位置停止滑动后,两个支杆对驱动板74进行支撑,起到对驱动板74进行制动的作用,防止驱动板74继续滑动。
具体实施时,当驱动板74滑动时,驱动板74的侧壁上还可以设置有托架,将两个支杆转动至托架处,两个支杆放置于托架上,以保证驱动板74的稳定滑动。
具体实施时,驱动板74制动的实施方式也可以为:驱动板74可以开设有螺纹孔,螺栓螺接于该螺纹孔。在地面或者工作平台上可以开设有多个螺栓槽,在驱动板74滑动至所需位置停止滑动后,螺栓再与任一螺栓槽相螺接,以实现对驱动板74的制动,防止驱动板74继续滑动。
可以看出,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7的结构简单,便于实施,并且,驱动机构7驱动安装支撑杆滑动,使得各第一绝缘子32靠近或者远离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能够调节各第一绝缘子32的位置。
优选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和控制装置。其中,输入装置用于输入靠近指令和远离指令。控制装置与输入装置和驱动电机71均电性连接,控制装置用于接收靠近指令和远离指令,并根据靠近指令控制驱动电机71驱动驱动板74沿连接体72滑动,以带动各第一绝缘子32靠近隔离开关5,或者根据远离指令控制驱动电机71驱动驱动板74沿连接体72滑动,以带动各第一绝缘子32远离隔离开关5。
综上,本实施例中,各隔离开关5设置支撑装置1的顶部,支撑装置1可设置于地面或者工作平台上,这样无需采用地脚固定设备固定,操作简单,便于实施,每个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均设置一个进线侧结构3,每个隔离开关5的出线端均设置一个出线侧结构4,能够对隔离开关5进行短时耐受电流和峰值耐受电流试验,便于试验的开展,并且,各隔离开关5在支撑装置1顶部上的位置可调节,能够适应不同型号的隔离开关5,扩大了使用范围,还能满足多种布置距离的要求,也可以满足不同厂家开关高度不同情况下的试验布置需求。该装置安装方便,固定牢靠,能够满足试验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装置(1)、短接铜排(2)、至少三个进线侧结构(3)和至少三个出线侧结构(4);其中,
所述支撑装置(1)的顶部用于可拆卸地且位置可调地设置有至少三台隔离开关(5),各所述隔离开关(5)并列且间隔设置;
每台所述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均设置一个所述进线侧结构(3),每台所述隔离开关(5)的出线端均设置一个所述出线侧结构(4);
所述短接铜排(2)与各所述出线侧结构(4)远离所述隔离开关(5)的一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进线侧结构(3)均包括:进线侧铜排(31)和第一绝缘子(32);其中,
所述进线侧铜排(31)呈平直状且与所述支撑装置(1)的顶部相平行,所述进线侧铜排(31)的第一端与所述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可拆卸地连接,所述进线侧铜排(31)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绝缘子(32)与所述支撑装置(1)的顶部可拆卸地连接;
所述第一绝缘子与所述隔离开关的进线端之间的距离=3×相邻两个所述隔离开关之间的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线侧结构(4)均包括:出线侧铜排(41)和第二绝缘子(42);其中,
所述出线侧铜排(41)呈L型,所述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撑装置(1)的顶部相平行且与所述隔离开关(5)的出线端相连接,所述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绝缘子(42)与所述支撑装置(1)的侧壁相连接;
所述出线侧铜排的第一端的端部与折弯处之间的距离≥相邻两个所述隔离开关之间的间距;
所述出线侧铜排的折弯处与所述第二绝缘子之间的距离≥相邻两个所述隔离开关之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线侧铜排(41)的第一端与所述隔离开关的(5)出线端位置可调地相连接;
所述出线侧铜排(4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绝缘子(42)位置可调地相连接;
所述进线侧铜排(31)的第一端与所述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可拆卸地且位置可调地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1)包括:两个底座体、两个支撑框(11)和多个支撑杆(12);其中,
两个所述底座体并列且间隔设置;
两个所述支撑框(11)并列横设于两个所述底座体之间,各所述支撑杆(12)均与所述底座体相平行,每个所述支撑杆(12)均设置于两个所述支撑框(11)之间,并且,各支撑杆(12)成排设置;
各所述隔离开关(5)与所述支撑框(11)相平行,并且,各所述隔离开关(5)并列且位置可调地设置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中的每个所述支撑杆(12)上均间隔地开设有多个腰型孔(6),各所述支撑杆(12)上的各腰型孔(6)的位置均相对应,每个所述腰型孔(6)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支撑杆(1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
每个所述隔离开关(5)与各所述支撑杆(12)上对应位置处的各腰型孔(6)通过螺栓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绝缘子(32)均与对应的支撑杆(12)上的腰型孔通过螺栓连接;和/或,
与每个所述第二绝缘子(42)相对应的支撑杆(12)的侧壁均开设有腰型孔,所述腰型孔的长度方向均与所述支撑杆(12)的长度方向相一致,每个所述第二绝缘子(42)均与对应的腰型孔通过螺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机构(7);其中,
各所述第一绝缘子(32)均设置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中的最边侧的同一个支撑杆(12)上;
所述驱动机构(7)设置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下方且相邻的一排支撑杆(12)上,并且,所述驱动机构(7)与设置各所述第一绝缘子(32)的支撑杆(12)相连接,用于驱动该支撑杆(12)移动,以靠近或者远离所述隔离开关(5)的进线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7)包括:驱动电机(71)、连接体(72)、支撑柱(73)、驱动板(74)和传动组件(75);其中,
所述连接体(72)横设于位于最上方的一排支撑杆(12)下方且相邻的一排支撑杆(12)上;
所述驱动板(74)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连接体(72),所述支撑柱(73)的第一端与所述驱动板(74)相连接,所述支撑柱(73)的第二端与设置各所述第一绝缘子(32)的支撑杆(12)相连接;
所述驱动电机(71)设置于所述驱动板(74),并且,所述驱动电机(71)通过所述传动组件(75)与所述连接体(72)可滑动地连接,所述驱动电机(71)用于通过所述传动组件(75)驱动所述驱动板(74)沿所述连接体(72)滑动,进而带动设置各所述第一绝缘子(32)的支撑杆(12)移动,以使各所述第一绝缘子(32)靠近或者远离所述隔离开关(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75)包括:传动带、主动轮(751)和两个从动轮(752);其中,
所述连接体(72)沿长度方向上相对的两个侧壁均开设有向内凹陷的滑槽;
两个所述从动轮(752)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驱动板(74),并且,两个所述从动轮(752)一一对应地且可转动地设置于两个所述滑槽内;
所述主动轮(751)与所述驱动电机(71)的驱动端相连接,并且,所述主动轮(751)与其中一个所述从动轮(752)通过传动带可转动地连接,用于在所述驱动电机(71)的驱动下转动进而带动所述从动轮(752)转动,以使所述从动轮(752)在对应的滑槽内滑动,进而带动所述驱动板(74)沿所述连接体(72)移动。
CN202321995490.4U 2023-07-27 2023-07-27 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 Active CN2204195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95490.4U CN220419508U (zh) 2023-07-27 2023-07-27 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95490.4U CN220419508U (zh) 2023-07-27 2023-07-27 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19508U true CN220419508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442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95490.4U Active CN220419508U (zh) 2023-07-27 2023-07-27 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195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49600A (zh) 一种避雷器检测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CN220419508U (zh) 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
CN202405620U (zh) 一种智能试验开关柜
CN117148129A (zh) 开关设备短路故障耐受电流试验装置
CN210273145U (zh) 一种内部接线结构简化的装配式配电柜
CN209979803U (zh) 一种断路器检测装置
US10355460B2 (en) Switchgear with circuit breaker bay(s)
US3215897A (en) Unitary mounting assembly for outdoor switching station
CN203193130U (zh) 一种双杆双台配电自动化开关支架
CN212011694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高压电器柜
CN206389091U (zh) 一种输电线路终端杆塔
CN211017851U (zh) Ggd柜母线槽安装梁
CN108092172A (zh) 一种紧凑型抽出式高压开关柜
CN218102568U (zh) 带有移动式隔离开关的中性点成套装置
US10498112B1 (en) Bus brace assemblies and methods for power distribution systems
US10418751B1 (en) Lug and terminal assemblies, power distribution assemblies, and methods
CN214848324U (zh) 可调节的集成式隔离开关
KR101554903B1 (ko) 차단기와 배전반을 결합하는 어댑터가 적용된 내진 배전반
CN201060783Y (zh) 超高压交流1100kV隔离开关
KR101958804B1 (ko) 오픈 마름모형 애자 패드, 및 오픈 마름모형 애자 패드 기반의 직각 배열 모선 구조를 갖는 dc 배전반
CN216215219U (zh) 气体绝缘封闭式开关设备
CN216450989U (zh) 一种方便安装的配电柜
CN219144054U (zh) 一种便于安装柱上断路器
CN220381981U (zh) 一种模块化高压电力隔离开关
CN210201482U (zh) 一种电力变压器中性点接地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