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14181U - 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14181U
CN220414181U CN202321415716.9U CN202321415716U CN220414181U CN 220414181 U CN220414181 U CN 220414181U CN 202321415716 U CN202321415716 U CN 202321415716U CN 220414181 U CN220414181 U CN 2204141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rrel
water
inner cylinder
wall
accommodating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1571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根喜
栗艳兵
刘永启
严春华
陈正宗
蒋斌
蒋雄伟
徐知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Bila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Bila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Bila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Bilan Intelligent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1571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141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141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141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包括外桶、内筒、隔离网桶及排水泵;所述外桶内具有容纳腔,所述内筒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隔离网桶为顶部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隔离网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内筒内;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桶的下方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靠近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置,且所述排水口正对所述内筒的侧部下方设置,所述排水口外部的外桶外壁上安装有一壳体,所述壳体垂直于所述外桶的轴线设置,所述排水泵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穿过所述排水口插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内筒的外壁之间具有间距。本实用新型降低了维修率,延长了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处理、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
背景技术
河流和湖面等水域上经常漂浮一些水藻、落叶甚至生活垃圾等水面垃圾,漂浮的水面垃圾不仅影响市容市貌,更重要的是污染水质,如果不及时处理,会给居民的健康生活带来安全隐患。但广阔的水域上打捞非常耗费时间,尤其是人工打捞速度很慢,打捞效率低、劳动轻度大、非常费力费时,产生高昂的人工成本,因此设计使用垃圾收集设备势在必行。
现有技术中,如专利号:202110990814.4,专利名称:一种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其采用的是双层结构,这种结构中,内筒的侧壁上没有孔位,而在垃圾收集过程中,会出现垃圾堵塞滤网、一些滤孔、隔板上面孔位的情况,由于堵塞情况的出现,会导致水从内筒内的水进入到外桶容纳腔的速度慢,进而导致容纳腔内的水不满,进而在水泵抽水的时候,出现空排现象,也就是水泵空吸,水泵经常空吸的话,会导致水泵容易损坏,进而导致水泵维修率高,使用寿命缩短。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通过使用该结构,减少了空排现象的发生,延长使用寿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包括外桶、内筒、隔离网桶及排水泵;
所述外桶内具有容纳腔,所述外桶的顶部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桶口;
所述内筒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筒为顶部及底部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内筒能够在所述容纳腔内上下移动;
所述隔离网桶为顶部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隔离网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内筒内;
所述外桶的下方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靠近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置,且所述排水口正对所述内筒的侧部下方设置,所述排水口外部的外桶外壁上安装有一壳体,所述排水泵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穿过所述排水口插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内筒的外壁之间具有间距。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筒下方与所述容纳腔底部之间还设有一悬空板,所述悬空板经连接件与所述外桶底部相连,所述悬空板与所述容纳腔之间还设有多块支撑件,每一支撑件的底部抵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面上,所述支撑件的顶部抵于所述悬空板的底面上,所述悬空板与所述容纳腔底部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悬空板的外表面与容纳腔内壁之间具有间距,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悬空板上方的外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筒下方与所述容纳腔底部之间还设有一悬空板,所述悬空板的底面外缘处分别经多块支撑件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相连,所述悬空板与所述容纳腔底部之间具有间距;
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悬空板上方的外侧;
和/或,所述隔离网桶的底部设有一连接杆,所述悬空板上设有一限位孔,所述连接杆的底部穿过所述限位孔并设置于所述悬空板的下方;所述连接杆底部设有一螺头,所述螺头的外径大于所述限位孔的外径。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悬空板的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筒的外表面上设有外浮体,和/或,所述内筒的内壁上设有内浮体。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筒的上方侧壁上设有多个出水孔,多个所述出水孔将所述内筒的外壁与内壁相连通。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环形设置有多个下滑轮,所述下滑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内筒的轴线设置,所述下滑轮的外缘面抵于所述内筒的外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环形设置有多个上滑轮,所述上滑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内筒的轴线设置,所述上滑轮的外缘面抵于所述内筒的外壁上,且所述上滑轮设置于所述下滑轮的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内筒的外壁上设有平行于所述内筒轴线的轴向凸条,所述轴向凸条的中部设有一轴向槽,所述轴向槽平行于所述轴向凸条设置,一个所述下滑轮的外缘面抵于所述轴向槽内壁上。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桶口上设置有环形平衡板,所述环形平衡板的外径大于所述外桶的外径,所述环形平衡板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筒的外径,且所述环形平衡板与所述内筒之间具有微隙;所述内筒的顶部穿过所述环形平衡板设置于所述环形平衡板的上方。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本实用新型中直接在外桶的下方侧壁开设排水口,水泵则设置在外桶的外部,其排水泵的进水端插入到容纳腔内,不设置隔板将容纳腔分隔,这样能够保证容纳腔内水体充足,不会出现水泵空吸的情况出现,能够降低水泵维修率,延长水泵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中在容纳腔的下方设置悬空板,不仅能够对内筒朝下进行支撑,同时,悬空板的设置能够调整外桶内部水流的速度,增加内部水流速度,尽可能的防止堵塞现象的发生,防止水泵空吸的现象,降低维修率,延长使用寿命;
3.本实用新型中在内筒上面设置出水孔,这样能够提高进入到内筒内的水排入到容纳腔的速度,防止水泵空吸现象,降低维修率,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箭头为水流的流动方向);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外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半剖立体结构示意图(纵向剖视);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半剖立体结构示意图(横向剖视)。
其中:1、外桶;2、内筒;3、隔离网桶;4、排水泵;5、容纳腔;6、桶口;7、排水口;8、壳体;9、外浮体;10、内浮体;11、悬空板;12、连接杆;13、支撑件;14、橡胶支撑块;15、出水孔;16、下滑轮;17、上滑轮;18、轴向凸条;19、轴向槽;20、环形平衡板;21、限位孔;22、螺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参见图1~6所示,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包括外桶1、内筒2、隔离网桶3及排水泵4;
所述外桶内具有容纳腔5,所述外桶的顶部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桶口6;
所述内筒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筒为顶部及底部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内筒能够在所述容纳腔内上下移动;
所述隔离网桶为顶部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隔离网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内筒内,所述隔离网桶的侧壁为带有网孔的镂空结构;
所述外桶的下方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排水口7,所述排水口靠近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置,且所述排水口正对所述内筒的侧部下方设置,所述排水口外部的外桶外壁上安装有一壳体8,所述壳体垂直于所述外桶的轴线设置,所述排水泵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穿过所述排水口插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内筒的外壁之间具有间距。
在本实施例中,排水口直接和容纳腔连通,在排水口的外部设置壳体,排水泵安装在壳体内,并且排水泵的进水端穿过排水口插入到容纳腔内,并且排水泵的进水端和内筒的外壁之间具有间距,这种结构中,排水泵在吸水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负压,使得内筒内的水能够快速的排入到容纳腔内,提高内部水流的速度,同时,不再单独的设置隔层将容纳腔分开,不会将排水口和内筒的排水处进行分开,能够提高内部水流的速度,提高内筒的排水速度,能够防止容纳腔内水不满而导致排水泵空吸现象的发生,进而能够降低排水泵的维修率,延长使用寿命。同时,还能够缩短设备正常的高度,适用于更浅的水体使用,提高适用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内筒的顶部设置在桶口的上方,在实际使用时,将外桶放在水里面,桶口低于水面的水位,优选低于水面5cm~10cm,内筒由于自重会朝下移动,初始时内筒顶部的开口处在水面下方,其中,内筒具有浮力,其能够被水推动上浮,这样水面的水就会注入到内筒以及容纳腔内,随着容纳腔以及内筒内水位的上升,内筒的浮力逐渐增大,当内筒的浮力大于内筒承受重力时,内筒会向上移动,使得内筒顶部的开口高于水面,内筒内不再注水,排水泵则会持续的工作进行抽水,通过排水口将容纳腔内的水抽走,当容纳腔内的水位下降到内筒的浮力小于内筒承受重力时,内容向下移动,内筒顶部开口移动到低于水面位置时候,水面的垃圾和水流入内筒的隔离网桶内,容纳腔内的水位再次上升,当水位上升到内筒的浮力大于内筒承受的重力时,内筒再次向上移动,如此反复内筒不断上升和下降,排水泵持续抽水,外桶外的水向内筒中心流动,水面上的垃圾跟随水流流入内筒中的隔离网,内筒不断上下移动会使注入内筒的水流时快时慢,外桶水面向内筒中心产生的水面张力时大时小,从而给正在向内筒中心运动的水面垃圾不断加速,加快了水面垃圾的收集,同时也扩大了所述快速清漂活水设备收集垃圾的辐射面积。水面垃圾流入内筒中的隔离网桶,经隔离网桶过滤,水面垃圾留在隔离网桶内,过滤后的水通过排水泵自外桶的排水口排出,保证水流循环,隔离网桶垃圾收集满后,将隔离网桶的垃圾清理即可。
参见图3、5所示,所述内筒的外表面上设有外浮体9,和/或,所述内筒的内壁上设有内浮体10。其中,可以只在内筒的外表面设置浮体,也可以在内筒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置浮体,其中,浮体为具有浮力的材料制成。在本实用新型中,筒体可以在其内部设置空腔,使其具有浮力,也可以不在其内部设置空腔,直接设置浮体来使其具有浮力,在本实施例中,直接在内筒的内壁和外表面分别设置内浮体和外浮体,使得内筒具有浮力,这样能够便于内筒的加工和组装。通过内、外浮体的设置,在容纳腔内的水位到达一定位置的时候,由于内、外浮体的存在,容纳腔内的水会推动内、外浮体以及内筒朝上移动,使得内筒顶部的开口移动到水面的上方,使得外部的水只能够通过内筒和桶口之间的缝隙进入到容纳腔内,而这个进水速度会比排水泵的排水速度慢,这样排水泵就能够迅速的将容纳腔内的水排出,在容纳腔内的水排出之后,容纳腔内的水位下降之后,水面无法给予内筒朝上的浮力支撑,因此内筒受到自重会朝下移动,进而内筒顶部的开口下降到水面下方,进而水从内筒顶部流入到内筒内,水透过隔离网之后,垃圾被隔离网过滤,而水则从内筒底部的开口流入到容纳腔内,进而容纳腔的水面上升,给予内筒上浮的支撑力,从而使得内筒上升,使得内筒顶部的开口上升到水面上浮,如此循环。
参见图3、5所示,所述内筒下方与所述容纳腔底部之间还设有一悬空板11,所述悬空板的底面外缘处分别经多块支撑件13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相连,所述悬空板与所述容纳腔底部之间具有间距;
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悬空板上方的外侧;
参见图3、5所示,所述隔离网桶的底部设有一连接杆12,所述悬空板上设有一限位孔21,所述连接杆的底部穿过所述限位孔并设置于所述悬空板的下方;所述连接杆底部设有一螺头22,所述螺头的外径大于所述限位孔的外径。
所述悬空板的顶面外缘处设有多个橡胶支撑块14,所述橡胶支撑块正对所述内筒的底面外缘处设置,所述内筒朝下移动时,所述橡胶支撑块对所述内筒的底部进行支撑。
所述内筒的上方侧壁上设有多个出水孔15,多个所述出水孔将所述内筒的外壁与内壁相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在内筒下降到底部的时候,通过橡胶支撑块进行支撑,这样能够对内筒朝下移动的位置进行限位及支撑,同时,采用悬空板的设置,在内筒内的水由上向下流动的时候,水流会首先冲击到悬空板上面,通过悬空板阻挡,这样相当于缩短了排水路径,也减少了排水的空间,使得排水的速度更急,进一步的,内筒移动到底部之后,其底部边缘受到橡胶支撑块的支撑,橡胶支撑块不仅起到一个支撑作用,同时还起到一个弹性缓冲的作用,减少内筒下降过程中产生的冲击力,减少冲击对内筒的损伤,降低维修率,延长使用寿命。同时,在内筒底部抵在橡胶支撑块上面之后,内筒与悬空板之间的高度只有橡胶支撑块的高度,这样内筒与悬空板之间的缝隙小,这样在排水泵抽水的过程中,内筒底部出水的水速更急,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内筒内的水能够顺利的进入到容纳腔内,同时,通过出水孔的设置,内筒内的水还能够从出水孔排出(在垃圾收集过程中,垃圾主要由下至上堆积,因此垃圾更加容易将隔离网桶的底部堵住,上方一般不会堵住,这样水还能够从隔离网桶的上方流入到内筒内,再从内筒上方的出水孔流入到容纳腔内),这样能够内筒内的水流入到容纳腔内的流速,从而保证容纳腔内尽可能的满水,从而防止排水泵出现空吸现象,进而降低排水泵的维修率,延长使用寿命。
其中,每一支撑件处在每一橡胶支撑块的正下方,连接件则处在悬空板的中部,连接件将外桶和悬空板进行连接,连接件则采用螺栓,利用螺栓将外桶和悬空板进行连接,这样悬空板和容纳腔底部之间具有间距,这样又能够保证容纳腔内的水比较多,这样每一次排水泵吸水排出的时候,保证容纳腔内水又比较多,防止容纳腔内的水少,减少排水泵空吸的现象,降低维修率,延长使用寿命。
其中,使用时,隔离网桶和内筒固定,连接杆在限位孔内移动连接,这样在内筒朝上移动的时候,螺头会抵在悬空板的底面上,通过螺头和悬空板限制内筒朝上移动自由度,内筒朝下移动又通过橡胶支撑块进行限位,从而限制内筒上下移动自由度。
参见图3、5、6所示,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环形设置有多个下滑轮16,所述下滑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内筒的轴线设置,所述下滑轮的外缘面抵于所述内筒的外壁上。
其中,通过下滑轮的设置,在内筒上下移动的时候,下滑轮则对内筒进行一个滚动支撑,通过下滑轮对内筒进行一个移动导向,保证内筒顺畅的上下移动,防止其偏移。
参见图3、5所示,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环形设置有多个上滑轮17,所述上滑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内筒的轴线设置,所述上滑轮的外缘面抵于所述内筒的外壁上,且所述上滑轮设置于所述下滑轮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在下滑轮的基础上面,在设置上滑轮,这样下滑轮能够对内筒的下方外壁进行移动导向,上滑轮对内筒的上方进行移动导向,采用上、下滑轮对内筒的上下移动进行导向,使得内筒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移动更加稳定和顺畅。
参见图6所示,所述内筒的外壁上设有平行于所述内筒轴线的轴向凸条18,所述轴向凸条的中部设有一轴向槽19,所述轴向槽平行于所述轴向凸条设置,一个所述下滑轮的外缘面抵于所述轴向槽内壁上。
在本实施例中,轴向凸条的设置,在增加内筒强度的同时,还在其表面设置轴向槽,下滑轮抵在轴向槽的内壁上,这样还能够利用轴向槽及下滑轮限制内筒的周向转动自由度,防止内筒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转动,保证内筒上下移动的稳定性和顺畅性。
参见图1~3、5所示,所述桶口上设置有环形平衡板20,所述环形平衡板的外径大于所述外桶的外径,所述环形平衡板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筒的外径,且所述环形平衡板与所述内筒之间具有微隙;所述内筒的顶部穿过所述环形平衡板设置于所述环形平衡板的上方。
其中,环形平衡板的设置,能够减少水面垃圾自内筒和外桶之间的缝隙进入,同时,由于上、下滑轮限制了内筒的径向移动,这样又能够防止内筒上下移动的时候和环形屏蔽的内壁接触而造成摩擦或者形成阻力影响内筒的上下移动。同时,所述环形平衡板能够增加桶口处的强度,防止外桶变形,并且,还能够隔离桶口处的水流动,保持平衡板上方的水平稳无流动,便于周围的水面垃圾向内筒汇集。
进一步的,还可以在隔离网桶内放置一个拉篮滤网(图中未画出),拉篮滤网包括环形圈及安装在环形圈上的顶部开口的滤网,滤网的顶部和环形圈连接环形圈的顶部具有一拉手,直接将环形圈放在隔离网桶的顶部,滤网则处在隔离网桶内,拉手则处在隔离网桶的上方,这样水和垃圾进入到内筒的时候,会进入到滤网内,通过滤网将垃圾进行收集,当收集到一定程度之后,操作人员直接抓住拉手,将拉篮滤网从隔离网桶取出,并将内部收集的垃圾倒出来,然后再将其放回到隔离网桶内即可,便于垃圾的清理。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比如,两者通过抵接、触接等形成机械的抵靠或抵触的连接方式,两者也可以是直接挂接或者通过中间媒介进行挂装连接等,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Claims (10)

1.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包括外桶、内筒、隔离网桶及排水泵;
所述外桶内具有容纳腔,所述外桶的顶部具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桶口;
所述内筒置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内筒为顶部及底部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内筒能够在所述容纳腔内上下移动;
所述隔离网桶为顶部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隔离网桶可拆卸的安装于所述内筒内;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桶的下方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容纳腔连通的排水口,所述排水口靠近所述容纳腔的底部设置,且所述排水口正对所述内筒的侧部下方设置,所述排水口外部的外桶外壁上安装有一壳体,所述排水泵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穿过所述排水口插设于所述容纳腔内;
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与所述内筒的外壁之间具有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下方与所述容纳腔底部之间还设有一悬空板,所述悬空板的底面外缘处分别经多块支撑件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相连,所述悬空板与所述容纳腔底部之间具有间距;
所述排水泵的进水端设置于所述悬空板上方的外侧;
和/或,所述隔离网桶的底部设有一连接杆,所述悬空板上设有一限位孔,所述连接杆的底部穿过所述限位孔并设置于所述悬空板的下方;所述连接杆底部设有一螺头,所述螺头的外径大于所述限位孔的外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悬空板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悬空板的顶面外缘处设有多个橡胶支撑块,所述橡胶支撑块正对所述内筒的底面外缘处设置,所述内筒朝下移动时,所述橡胶支撑块对所述内筒的底部进行支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外表面上设有外浮体,和/或,所述内筒的内壁上设有内浮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上方侧壁上设有多个出水孔,多个所述出水孔将所述内筒的外壁与内壁相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环形设置有多个下滑轮,所述下滑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内筒的轴线设置,所述下滑轮的外缘面抵于所述内筒的外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壁上环形设置有多个上滑轮,所述上滑轮的轴线垂直于所述内筒的轴线设置,所述上滑轮的外缘面抵于所述内筒的外壁上,且所述上滑轮设置于所述下滑轮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筒的外壁上设有平行于所述内筒轴线的轴向凸条,所述轴向凸条的中部设有一轴向槽,所述轴向槽平行于所述轴向凸条设置,一个所述下滑轮的外缘面抵于所述轴向槽内壁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清漂活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桶口上设置有环形平衡板,所述环形平衡板的外径大于所述外桶的外径,所述环形平衡板的内径大于所述内筒的外径,且所述环形平衡板与所述内筒之间具有微隙;所述内筒的顶部穿过所述环形平衡板设置于所述环形平衡板的上方。
CN202321415716.9U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 Active CN2204141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5716.9U CN220414181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5716.9U CN220414181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14181U true CN220414181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568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15716.9U Active CN220414181U (zh) 2023-06-05 2023-06-05 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141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449177U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固液分离装置
CN209990480U (zh) 一种防堵塞式筛管
CN220414181U (zh) 一种快速清漂活水设备
CN218813597U (zh) 一种外置驱动水面垃圾收集装置
CN219343099U (zh) 一种自清洁水面垃圾收集装置
CN215977184U (zh) 一种悬浮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设备
CN115928676A (zh) 一种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
CN217078669U (zh) 一种浅水区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设备
CN212896272U (zh) 一种水面漂浮垃圾收集装置
CN216664057U (zh) 一种固定式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设备
CN220414180U (zh) 一种适用于小体积水体的快速清漂设备
CN216664056U (zh) 一种水面垃圾自动收集装置
CN211778052U (zh) 一种可防止偏转的漂浮潜水泵
CN210098447U (zh) 一种河床取水管道自动除污装置
CN218813594U (zh) 一种防堵塞水面垃圾收集装置
CN216664055U (zh) 一种用于水面垃圾自动收集的内筒
CN217038630U (zh) 一种鸡排油炸滤油装置
CN215977182U (zh) 一种收集水面垃圾的外桶
CN217015517U (zh) 一种垃圾转运站废水处理装置
CN219897142U (zh) 浮油收集装置
CN116623628A (zh) 一种水面垃圾高效收集装置
CN219081942U (zh) 一种衬氟化工泵的颗粒过滤结构
CN210751517U (zh) 一种过滤机
CN115627741A (zh) 一种防堵塞水面垃圾收集装置
CN219100174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清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