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00941U - 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400941U CN220400941U CN202321964952.6U CN202321964952U CN220400941U CN 220400941 U CN220400941 U CN 220400941U CN 202321964952 U CN202321964952 U CN 202321964952U CN 220400941 U CN220400941 U CN 22040094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ries
- contact spring
- notch
- wire
- spring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nnection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若干个端子,端子包括有第一接线段、第二接线段以及导电片,第一接线段、第二接线段之间设有串联缺口,串联缺口内设有可拔插的串联排,当串联排插入至串联缺口时,若干并列设置的端子之间实现电连接;第一接线段内包括有接线口A、接触弹片A和转动的操作臂,接触弹片A一端位于接线口A处且设有延伸段,操作臂上设有凸缘部和钩接部,延伸段向钩接部延伸并连接在钩接部上;第二接线段内包括有接触弹片B以及两组接线口B和按压杆,接触弹片B的两端分别抵于导电片上,且两端分别位于两组接线口B处,按压杆抵于接触弹片B上。本实用新型具有端子之间的串联功能,且接线方便快捷。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接线端子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
背景技术
在很多电气设备中,经常会用接线端子对线路进行连接。目前的接线端子的导线连接方式大部分通过螺钉压紧导线的方式,即将导线放置于螺钉的下面,然后用螺丝刀拧紧螺钉,导线压紧于螺钉下,这种方式在装配过程中较为麻烦,比较耗费时间、装配不方便,且在旋转螺钉的过程中,螺钉下方的导线容易在滑到螺钉的侧面,使得导线连接实际上是不够牢固的。
同时,现有的接线端子一般是一对一接线,若出线端需要引出多条电线则多条电线需要全部塞在一个接线口内,多条电线叠压在一起,连接不稳定,使用存在局限;且两个端子之间一般是相互独立的,无法实现端子之间的串联,而在检测调节、检修测量等使用场景中,有需求对不同端子之间进行串联。
因此,本申请对现有的接线端子结构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具有端子之间的串联功能,且接线方便快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包括若干个并列设置的端子,所述端子包括有第一接线段、第二接线段以及延伸第一接线段和第二接线段的导电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段、第二接线段之间设有串联缺口,串联缺口内设有可拔插的串联排,当串联排插入至串联缺口时,若干并列设置的所述端子之间实现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线段内包括有接线口A、接触弹片A和转动的操作臂,所述接触弹片A抵于导电片上,其一端位于接线口A处且设有延伸段,所述操作臂上设有凸缘部和钩接部,所述延伸段向钩接部延伸并连接在钩接部上;
所述第二接线段内包括有接触弹片B以及至少两组的接线口B和按压杆,所述接触弹片B的两端分别抵于导电片上,且两端分别位于两组的接线口B处,所述按压杆抵于接触弹片B上并用于推开接线口B处的接触弹片B。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凸缘部和钩接部之间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在转动时对操作臂限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串联缺口内设有接触弹片C,所述接触弹片C抵接在导电片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串联排上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电连接的插接杆,当串联排插入至串联缺口时,所述插接杆抵接在接触弹片C和导电片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若干个所述端子上设置有相异的指示组件,所述指示组件位于串联缺口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指示组件通过卡扣结构设置在端子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在第一接线段设置操作臂联动接触弹片A,使得接线时只需掰动操作臂即可,接线方便快捷,而第二接线段中设有至少两组的接线口B和按压杆,按压杆同样用于方便接线,多个的接线口B则方便引出多条的电线,不必将多条电线塞在同一个接线口中,每条电线独立,连接更加稳定可靠。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接线段和第二接线段之间设有串联缺口,通过将串联排插入到串联缺口中,即可将若干的并列设置的端子之间串联,便于在检测调节、检修测量等使用场景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端子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内部结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1、端子;101、第一接线段;102、第二接线段;103、导电片;104、串联缺口;3、操作臂;301、凸缘部;3011、限位部;302、钩接部;4、接触弹片A;401、延伸段;5、接线口A;6、接线口B;7、接触弹片B;8、按压杆;9、接触弹片C;10、串联排;11、插接杆;12、指示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如图1-3所示,包括若干个并列设置的端子1,参照图1,端子1底部设有轨道卡扣,其是并列卡接在配电箱的轨道(图中未示出)上的。具体的,端子1包括有第一接线段101、第二接线段102以及延伸第一接线段101和第二接线段102的导电片103,第一接线段101、第二接线段102之间设有串联缺口104,串联缺口104内设有可拔插的串联排10,当串联排10插入至串联缺口时,若干并列设置的端子1之间实现电连接;通过上述结构,第一接线段101和第二接线段102之间通过导电片103实现电连接,而串联缺口104位于第一和第二接线段之间,当串联排10插入串联缺口时,串联排就可以将并列设置的端子之间进行连接,便于对端子进行串联,尤其在检测调节、检修测量等使用场景中进行使用,使用场景相比传统的接线端子得到拓展。
进一步的,第一接线段101内包括有接线口A5、接触弹片A4和转动的操作臂3,接触弹片A4抵于导电片103上,其一端位于接线口A5处且设有延伸段401,操作臂3上设有凸缘部301和钩接部302,延伸段401向钩接部302延伸并连接在钩接部上;其中,第一接线段101主要是用于连接进线电线的,具体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沿图3中顺时针转动操作臂3,由于接触弹片A上的延伸部连接到钩接面上,因此,随着操作臂3的转动,钩接部302就会带动延伸部401向上拉起,从而使得接线口A5处的接触弹片A4的端部也被拉起,此时电线就可以插入接线口A中,随后只需将操作臂3复位,延伸部401及接触弹片A在自身弹力的作用下复位,接触弹片A4就可以将电线压在导电片103上,从而实现电连接。在整个对操作臂3转动的过程中,限位部3011用于在转动到指定位置后限位,具体的,限位部3011为一个凸起结构且位于钩接部302和凸缘部301之间,优选钩接部302和凸缘部301之间呈九十度的夹角,而限位部3011刚好呈四十五度的夹角,也即当钩接部302位于下侧抵于导电片103上时,限位部也抵于导电片103上,让操作臂3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稳定;当操作臂3转动九十度后,使得凸缘部301位于下侧抵于导电片103上时,限位部也同样可以抵于导电片103上,让操作臂3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稳定。这样通过转动操作臂3即可实现安装电线的方式相比传统采用螺钉而言更加方便。同时,传统的螺钉在旋转时还容易让电线偏移,使得电线被挤压到侧面而非螺钉的下方,电线不能很好的抵压在下方的导电片上,而本方案这种下压的方式更加简洁,可以将电线稳定的压在导电片103上,使得连接也较为稳定。
进一步的,第二接线段102内包括有接触弹片B7以及至少两组的接线口B6和按压杆8,接触弹片B7的两端分别抵于导电片103上,且两端分别位于两组的接线口B6处,按压杆8抵于接触弹片B7上并用于推开接线口B处的接触弹片B。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在本实施例的基础上,设置更多的接触弹片B和接线口B6,以便于需要引出更多电线的使用场景。本实施例优选两组接线口B和按压杆8,因为两组接线口B和按压杆刚好可以与一个接触弹片B的两端适配,不需要额外增加接触弹片B,结构比较简单,若需要增加更多的接线口B,则适应性的需要增加接触弹片B的数量。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在于,将按压杆8向下挤压,即可推开接触口B处的接触弹片B,此时就可以将电线从接线口B中插入,随后复位按压杆8,接触弹片B也自行复位,就会将电线压在导电片103上,由此接线口A和接线口B中的电线就可以实现电连接。两个接线口B可以引出两条电线,在需要一引多的使用场景时更加方便,相互独立的接线口B相比在一个接线口中塞入多条电线而言,连接也更加可靠。
进一步的,串联缺口104的具体结构参照图3,串联缺口104内设有接触弹片C9,接触弹片C9抵接在导电片103上,串联缺口104内的结构较为简单,在串联排10上的插接杆11插入内部时,接触弹片C9被挤开,同时,接触弹片C的反作用力将插接杆11抵在导电片103上,其即可让并列设置的端子1之间实现电连接。
进一步的,串联排10上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电连接的插接杆11,其中,图1中为插接杆11数量与端子1的数量一致,当串联排10插入至串联缺口时,所有的端子1均串联在一起,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设置两个插接杆、三个插接杆的串联排,其用于串联特点的几个端子1,使用更灵活。
进一步的,若干个端子1上设置有相异的指示组件12,指示组件12位于串联缺口104的一侧,由于多个端子1并列设置,在实际使用中若需要串联中间的某几个端子则不易分辨,因此设置指示组件12,指示组件按顺序排列有数字,在实际使用中需要串联哪些端子就更好识别,操作更简单且不易出错。
进一步的,参照图3,指示组件12通过卡扣结构设置在端子1上,具体为指示组件12上设有卡钩,端子1上设有卡槽,卡钩插入卡槽即可实现连接,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并列设置的端子的数量是根据实际需要会变动的,先安装好所需的端子,然后再通过卡扣结构按顺序安装指示组件12的适用性更好,不论后续需要再安装端子或者拆除端子,后续拆装端子后适应性的再装上指示组件12即可进行适配,十分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包括若干个并列设置的端子(1),所述端子(1)包括有第一接线段(101)、第二接线段(102)以及延伸第一接线段(101)和第二接线段(102)的导电片(10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段(101)、第二接线段(102)之间设有串联缺口(104),串联缺口(104)内设有可拔插的串联排(10),当串联排(10)插入至串联缺口时,若干并列设置的所述端子(1)之间实现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线段(101)内包括有接线口A(5)、接触弹片A(4)和转动的操作臂(3),所述接触弹片A(4)抵于导电片(103)上,其一端位于接线口A(5)处且设有延伸段(401),所述操作臂(3)上设有凸缘部(301)和钩接部(302),所述延伸段(401)向钩接部(302)延伸并连接在钩接部上;
所述第二接线段(102)内包括有接触弹片B(7)以及至少两组的接线口B(6)和按压杆(8),所述接触弹片B(7)的两端分别抵于导电片(103)上,且两端分别位于两组的接线口B(6)处,所述按压杆(8)抵于接触弹片B(7)上并用于推开接线口B处的接触弹片B。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部(301)和钩接部(302)之间设有限位部(3011),所述限位部(3011)用于在转动时对操作臂(3)限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缺口(104)内设有接触弹片C(9),所述接触弹片C(9)抵接在导电片(103)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串联排(10)上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电连接的插接杆(11),当串联排(10)插入至串联缺口时,所述插接杆(11)抵接在接触弹片C和导电片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其特征在于:若干个所述端子(1)上设置有相异的指示组件(12),所述指示组件(12)位于串联缺口(104)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组件(12)通过卡扣结构设置在端子(1)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64952.6U CN220400941U (zh) | 2023-07-24 | 2023-07-24 | 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64952.6U CN220400941U (zh) | 2023-07-24 | 2023-07-24 | 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400941U true CN220400941U (zh) | 2024-01-26 |
Family
ID=896151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964952.6U Active CN220400941U (zh) | 2023-07-24 | 2023-07-24 | 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400941U (zh) |
-
2023
- 2023-07-24 CN CN202321964952.6U patent/CN22040094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914506B (zh) | 一种线束母端子及其卡接结构 | |
CN203674472U (zh) | 一种插接式接线端子组合件 | |
CN112563776A (zh) | 一种压接式接线端子及其使用方法 | |
CN220400941U (zh) | 一种串联式快接端子 | |
CN214013192U (zh) | 一种压接式接线端子 | |
US20160226163A1 (en) | An electrical connector | |
CN209169411U (zh) | 一种直通式智能双进双出模块 | |
CN208637622U (zh) | 一种接线端子排 | |
CN210037929U (zh) | 一种新型端钮盒及电能表 | |
CN111668675B (zh) | 一种电器检测用连接器及应用该连接器的检测装置 | |
CN103855529A (zh) | 一种插接式接线端子组合件 | |
CN110323705B (zh) | 一种插入式母线槽的插接结构 | |
CN209169410U (zh) | 直通式智能单进双出模块 | |
CN208368750U (zh) | 穿墙式接线端子 | |
CN211829402U (zh) | 一种带锁紧装置的插拔式连接器 | |
CN221447492U (zh) | 一种接线组件和空调 | |
CN215343199U (zh) | 一种接线端子的连接片结构 | |
CN220753776U (zh) | 一种两用接线端子 | |
CN221379788U (zh) | 端子 | |
CN211830163U (zh) | 一种电缆附件结构 | |
CN219659087U (zh) | 便于压紧的冷压接线端子 | |
CN218828146U (zh) | 一种便装式双插排端子线 | |
CN220852033U (zh) | 一种led电源驱动盒 | |
CN210037930U (zh) | 一种按压式端钮盒及电能表 | |
CN210898404U (zh) | 一种双终端辅助并线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