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87993U - 一种套磨钻 - Google Patents

一种套磨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87993U
CN220387993U CN202321109400.7U CN202321109400U CN220387993U CN 220387993 U CN220387993 U CN 220387993U CN 202321109400 U CN202321109400 U CN 202321109400U CN 220387993 U CN220387993 U CN 22038799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th
base body
water
wall
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0940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宋京新
梁安宁
龙慧玲
宋悠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ilin Moyuan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Guilin Champion Union Diamon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ilin Moyuan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Guilin Champion Union Diamo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ilin Moyuan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Guilin Champion Union Diamo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ilin Moyuan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0940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8799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8799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8799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illing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套磨钻,属于磨削加工领域。包括:锥状基体、钻齿环、连接管、倒角齿环和圆管基体,所述锥状基体为外侧壁上设置有螺旋结构的圆台形管状结构,所述锥状基体的大径端和小径端一一对应与所述圆管基体和所述连接管同轴连接,所述钻齿环套设在所述圆管基体远离所述锥状基体一端,所述倒角齿环设置在所述圆管基体内壁上。本实用新型有利于在低水压的状况下,优化套磨钻的排屑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套磨钻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磨削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套磨钻。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套磨钻,由筒状基体、连接机构、倒角齿环、钻齿环构成,用于套磨加工直径不同的阶梯棒材,棒材的前端直径较大;筒状基体的外径略小于钻齿环的外径,其间隙构成排屑通道;钻齿环设置有贯通内外径的通水/排屑槽;筒状基体的内径,略大于钻齿环的内径,其间隙构成内冷的通水通道,用于冷却和助推排屑。套磨钻加工过程中,其倒角处的粉屑、钻孔处的粉屑,在冷却水助推的作用下,均需要从基体外径与工件之间的缝隙排出,其排屑的高度为已钻进的深度,棒的长度越长,排屑的高度也将越高,由于需要保证钻环的壁厚不能太厚(过厚的壁厚,其套料的出材率降低,功耗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所以缝隙的径向宽度较小,造成排屑效率不高,在低水压状况下,尤其是套料棒较长时,排屑更为困难,套料效率极低;在低水压状况下,大量的水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在钻齿环通水/排屑槽的上部就已经被甩到外径部位,对钻削面施加的冷却水压就更加低,致使钻削的粉屑排屑不畅,极大影响钻进速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套磨钻,增强在低水压状况下的冷却和排屑效果。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套磨钻,包括:锥状基体、钻齿环、连接管、倒角齿环和圆管基体,所述锥状基体为外侧壁上设置有螺旋结构的圆台形管状结构,所述锥状基体的大径端和小径端一一对应与所述圆管基体和所述连接管同轴连接,所述钻齿环套设在所述圆管基体远离所述锥状基体一端,所述倒角齿环设置在所述圆管基体内壁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锥状基体设置成圆台形管状结构,有利于拓宽粉屑的排屑通道,并且螺旋结构有利于助推冷却水向上运动排屑,进一步增强了套磨钻的排屑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钻齿环为管状结构,所述钻齿环上设置有多个钻齿内水槽和钻齿外水槽,所述钻齿内水槽和所述钻齿外水槽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钻齿环的内壁和外壁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钻齿内水槽和钻齿外水槽一方面有利于对钻齿环的内侧壁和外侧壁进行冷却,另一方面有利于将粉屑顺着冷却水从钻齿环的端面排出。
进一步,所述钻齿内水槽和所述钻齿外水槽径向深度大于所述钻齿环壁厚三分之二,且轴向贯穿所述钻齿环,多个所述钻齿内水槽和多个所述钻齿外水槽一一对应且错位设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钻齿内水槽和钻齿外水槽的径向厚度以及错位设置有利于在保证钻齿环强度的同时尽可能使粉屑尽早进入外水槽,以便粉屑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快速排屑的效果。
进一步,所述钻齿内水槽和所述钻齿外水槽为直线型或螺旋型凹槽状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不同形状的钻齿内水槽和钻齿外水槽有利于提高套磨钻的锋利度及寿命等性能。
进一步,所述倒角齿环为由多种齿状结构绕着所述圆管基体内壁设置而成的环状结构,所述倒角齿环设置在所述圆管基体内壁靠近所述锥状基体一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倒角齿环有利于在磨削过程中,根据所需要的倒角区域形状和角度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倒角角度,进而将工件磨削成预定的形状,齿状结构有利于排屑及冷却,提高了加工效率。
进一步,还包括多个进水槽,所述进水槽为设置在所述连接管和所述锥状基体内壁上的条形凹槽状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进水槽有利于将从主轴流出的低压冷却水注入套磨钻内部,并将冷却水引流至倒角齿环以及钻齿环,对加工部位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主视图;
图3为沿图2中剖面线A-A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图2中剖面线B-B剖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右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粉屑排出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中N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9为图7所示结构中O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7至9中的箭头表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锥状基体;2、钻齿环;3、连接管;4、倒角齿环;5、圆管基体;6、进水槽;21、钻齿内水槽;22、钻齿外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套磨钻,包括:锥状基体1、钻齿环2、连接管3、倒角齿环4和圆管基体5,所述锥状基体1为外侧壁上设置有螺旋结构的圆台形管状结构,所述锥状基体1的大径端和小径端一一对应与所述圆管基体5和所述连接管3同轴连接,所述钻齿环2套设在所述圆管基体5远离所述锥状基体1一端,所述倒角齿环4设置在所述圆管基体5内壁上。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由于所述锥状基体1为圆台形管状结构,所以此处所述锥状基体1的大径端是指圆台上直径较大的那一端,即图1中和所述连接管3连接的一端;小径端是指圆台上直径较小的那一端,即图1中和所述圆管基体5连接的一端。
所述圆管基体5为管状结构,所述圆管基体5和机床的主轴同轴连接,使机床主轴带动套磨钻旋转,对工件进行磨削。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提供冷却和排屑的水为低水压供水,此处的低水压供水泛指不采用水泵供水的方式,而是采用自来水管等以自然水压供水的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排屑的过程如下:如图7-9所示,当低水压冷却水经所述进水槽6进入套磨钻内部后,会经过工件与套磨钻内壁之间的间隙从上至下到达套磨钻的工作端面,即所述钻齿环2与工件接触的端面。所述钻齿环2对工件的不断磨削作用下,在工作端面会产生大量粉屑,随着套磨钻的高速旋转,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冷却水会携带着粉屑从工作端面进入所述钻齿环2的外壁与工件之间的间隙,并从这个间隙从下至上排出。当经过所述锥状基体1部位时,由于所述锥状基体1为外壁上设置有螺旋结构的圆台形管状结构,所以粉屑的径向排屑通道宽度增加,且螺旋结构也会助推冷却水向上运动排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锥状基体设置成圆台形管状结构,有利于拓宽粉屑的排屑通道,并且螺旋结构有利于助推冷却水向上运动排屑,进一步增强了套磨钻的排屑效果。
优选的,如图5所示,所述钻齿环2为管状结构,所述钻齿环2上设置有多个钻齿内水槽21和钻齿外水槽22,所述钻齿内水槽21和所述钻齿外水槽22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钻齿环2的内壁和外壁上。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置钻齿内水槽和钻齿外水槽一方面有利于对钻齿环的内侧壁和外侧壁进行冷却,另一方面有利于将粉屑顺着冷却水从钻齿环的端面排出。
优选的,如图1和图5所示,所述钻齿内水槽21和所述钻齿外水槽22径向深度大于所述钻齿环2壁厚三分之二,且轴向贯穿所述钻齿环2,多个所述钻齿内水槽21和多个所述钻齿外水槽22一一对应且错位设置。
其中,需要理解的是:所述钻齿内水槽21和所述钻齿外水槽22错位设置是指在两个相邻的钻齿内水槽21之间设置有一个钻齿外水槽22,在两个相邻的钻齿外水槽22之间设置有一个钻齿内水槽21。
所述钻齿内水槽21和所述钻齿外水槽22轴向贯穿所述钻齿环2意味着钻齿环2的内外径是封闭的,有利于使冷却水完全经由工作端面后排出,有利于在所述钻齿环2内部保持水压使粉屑排出。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钻齿内水槽和钻齿外水槽的径向厚度以及错位设置有利于在保证钻齿环强度的同时,使粉屑尽早进入外水槽,以便粉屑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实现快速排屑的效果。并且,由于内水槽21和外水槽22径向没有贯通钻环2的壁厚,即冷却水没有造成泄压,维持了冷却水的压力,有利于粉屑的排泄。
优选的,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钻齿内水槽21和所述钻齿外水槽22为直线型或螺旋型凹槽状结构。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不同形状的钻齿内水槽和钻齿外水槽有利于提高套磨钻的锋利度和寿命。
优选的,如图3至图5所示,所述倒角齿环4为由多种齿状结构绕着所述圆管基体5内壁设置而成的环状结构,所述倒角齿环4设置在所述圆管基体5内壁靠近所述锥状基体1一端。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倒角齿环有利于在磨削过程中,根据所需要的倒角区域形状和角度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倒角角度,进而将工件磨削成预定的形状,齿状结构有利于排屑及冷却,提高了加工效率。
优选的,如图6所示,还包括多个进水槽6,所述进水槽6为设置在所述连接管3和所述锥状基体1内壁上的条形凹槽状结构。
采用上述优选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进水槽有利于将从主轴流出的低压冷却水注入套磨钻内部,并将冷却水引流至倒角齿环以及钻齿环,对加工部位进行冷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6)

1.一种套磨钻,其特征在于,包括:锥状基体(1)、钻齿环(2)、连接管(3)、倒角齿环(4)和圆管基体(5),所述锥状基体(1)为外侧壁上设置有螺旋结构的圆台形管状结构,所述锥状基体(1)的大径端和小径端一一对应与所述圆管基体(5)和所述连接管(3)同轴连接,所述钻齿环(2)套设在所述圆管基体(5)远离所述锥状基体(1)一端,所述倒角齿环(4)设置在所述圆管基体(5)内壁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套磨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钻齿环(2)为管状结构,所述钻齿环(2)上设置有多个钻齿内水槽(21)和钻齿外水槽(22),所述钻齿内水槽(21)和所述钻齿外水槽(22)一一对应设置在所述钻齿环(2)的内壁和外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套磨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钻齿内水槽(21)和所述钻齿外水槽(22)径向深度大于所述钻齿环(2)壁厚三分之二,且轴向贯穿所述钻齿环(2),多个所述钻齿内水槽(21)和多个所述钻齿外水槽(22)一一对应且错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套磨钻,其特征在于,所述钻齿内水槽(21)和所述钻齿外水槽(22)为直线型或螺旋型凹槽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套磨钻,其特征在于,所述倒角齿环(4)为由多种齿状结构绕着所述圆管基体(5)内壁设置而成的环状结构,所述倒角齿环(4)设置在所述圆管基体(5)内壁靠近所述锥状基体(1)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套磨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进水槽(6),所述进水槽(6)为设置在所述连接管(3)和所述锥状基体(1)内壁上的条形凹槽状结构。
CN202321109400.7U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套磨钻 Active CN22038799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9400.7U CN220387993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套磨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09400.7U CN220387993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套磨钻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87993U true CN220387993U (zh) 2024-01-26

Family

ID=896136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09400.7U Active CN220387993U (zh) 2023-05-10 2023-05-10 一种套磨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8799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3861C (zh) 机床的主轴装置
CN108505955B (zh) 一种护孔卸压内排渣钻杆
CN201618999U (zh) 一种机床用的排屑装置
CN111577163B (zh) 一种双反循环连续排渣钻具
KR20110134880A (ko) 제트 그라우팅을 통한 토양 강화용 dth 햄머 드릴 장치
CN107401378B (zh) 钻头
CN220387993U (zh) 一种套磨钻
CN2645822Y (zh) 一种内冷却车刀
JP2005262348A (ja) 回転刃物体および回転刃物体による孔あけ方法
CN102814526A (zh) 一种钻深孔装置
CN219599170U (zh) 一种锥形刃口钻头
RU96903U1 (ru) Лопастное долото
CN110281040B (zh) 一种细小深孔加工刀具夹持系统
SU1140363A1 (ru) Эжекторна расточна головка
CN219786645U (zh) 一种深孔钻机
CN208416467U (zh) 一种多动力防卡钻螺旋钻杆
CN112211606A (zh) 一种水力切割装置
CN102218678A (zh) 受油装置
CN116197831A (zh) 一种锥形刃口钻头
CN219967629U (zh) 大尺寸硅棒制备用掏棒刀具
CN213510565U (zh) 一种水力切割装置
CN217991038U (zh) 一种自冷却麻花钻
CN210105752U (zh) 一种钻孔装置
CN114233290B (zh) 一种水动力柔性刀具破煤卸压增透装置和方法
CN210359457U (zh) 焊接组合式立铣刀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