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83197U - 一种耳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耳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83197U
CN220383197U CN202321348641.7U CN202321348641U CN220383197U CN 220383197 U CN220383197 U CN 220383197U CN 202321348641 U CN202321348641 U CN 202321348641U CN 220383197 U CN220383197 U CN 2203831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arphone
side wall
clamping
ear clip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4864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林
叶淡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Jin'and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Jin'an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Jin'and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Jin'and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4864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831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831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831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包括第一耳机头、第二耳机头、耳夹和耳机本体,该耳机结构设计巧妙,通过耳夹给予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向内夹持的作用力,使耳机固定夹持在佩戴者的对耳轮上,减少了佩戴者长期佩戴产生的不适感,提高了聆听舒适度;第一耳机头与耳机本体转动连接,可根据不同佩戴者耳甲腔具体的位置转动耳机本体,使耳机本体与佩戴者的耳甲腔适配性更佳,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同时也增加了佩戴舒适度。

Description

一种耳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配件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耳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耳机,一般采用挂耳式或耳塞式耳机,长时间佩戴,耳朵会产生涨痛感,佩戴不舒服,为了使人们在使用时佩戴的更舒适,市面上出现了一种夹耳式耳机,包括耳夹和与耳夹固定连接的耳机本体,通过耳夹将耳机本体固定在耳甲腔内,无需入耳式佩戴,长时间佩戴耳机不会有涨痛感,佩戴更舒适,但是由于每个人耳甲腔的位置均存在差异,而现有夹耳式耳机的耳夹和耳机本体固定连接,因此现有的耳机不能根据佩戴者实际的耳甲腔的位置情况调节耳机本体与耳夹的角度,不能满足所有人的使用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耳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耳机,其中,包括第一耳机头、第二耳机头、连接所述第一耳机头及所述第二耳机头的耳夹、以及与所述第一耳机头旋转连接的耳机本体;所述耳夹、所述第一耳机头和所述第二耳机头之间形成有夹耳空间,所述耳机本体位于所述夹耳空间内。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机还包括旋转组件;所述第一耳机头通过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耳机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耳机头及所述耳机本体二者之一的旋转轴以及形成于另外一者上的且与所述旋转轴适配的环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一耳机头包括第一前壳以及与所述第一前壳配合连接的第一后壳;所述第一前壳包括连接壳以及与所述连接壳连接的按压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连接壳包括第一基体、自所述第一基体边缘朝所述第一后壳延伸设置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二相对自由端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基体、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一卡接部相互围合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卡接部上设置有槽口朝向所述第一后壳的第一卡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连接壳朝向所述耳夹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耳夹的外轮廓线匹配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开口平行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一基体进一步设置有所述按压键适配的安装口,朝所述安装口的轴心延伸的连接部,以及多个朝所述第一后壳延伸的第一配合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安装口中活动设置有弹片;所述弹片的中部设有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壁上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块;多个所述第一凸块均匀分布于所述安装口的外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按压键包括呈板状设置的基板、自所述基板外周边缘朝所述第一后壳延伸设置的第一卡扣件及固定销;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卡扣件构成第一卡扣结构;所述按压键通过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连接壳连接;所述弹片的一端通过所述固定销固定在所述连接部上。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基板的中心进一步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适配的第一定位柱;多个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固定销围绕成以所述第一定位柱为圆心的圆弧状。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一后壳包括第二基体和自所述第二基体边缘朝所述第一前壳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基体与所述第二侧壁相互围合形成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可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配合形成第一容置腔室。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耳夹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耳夹的外轮廓匹配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开口相互配合可围合形成供所述耳夹的一端插入并将其卡紧的第一卡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侧壁的端面内侧成型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围堰;所述第一围堰的外侧面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前壳上的多个所述第一凸块一一对应并配合卡接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凸块构成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前壳通过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与所述第一后壳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耳机头包括第二前壳和与所述第二前壳配合连接的第二后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前壳包括第三基体以及自所述第三基体边缘朝所述第二后壳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整体呈环形设置;所述第三基体与所述第三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三凹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三侧壁朝向所述耳夹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耳夹的外轮廓匹配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三侧壁的外侧表面沿所述第三开口的外边缘设置有朝所述耳夹另一端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内壁上设置有朝所述第二后壳方向凸起的第三卡接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三侧壁的端面内侧设置有多个向所述第二后壳方向凸起的第二配合部,和多个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后壳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交错;多个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围合形成第二围堰。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后壳包括第四基体以及自所述第四基体边缘朝所述第二前壳方向延伸的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整体呈环形设置;所述第四基体与所述第四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可与所述第四凹槽相连通形成第二容置腔室。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四侧壁朝向所述耳夹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耳夹的外轮廓匹配的第四开口;所述第四侧壁的外侧表面沿所述第四开口的外边缘设置有朝所述耳夹另一端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内壁上设有朝所述第二前壳方向凸起的第四卡接部;所述第四卡接部与所述第三卡接部镜像设置;所述第三卡接部与所述第四卡接部配合形成与所述耳夹的另一端卡接的第二卡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四基体的内侧沿所述第四侧壁周向设有多个朝所述第二前壳延伸的第二定位柱;多个所述第二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前壳中的多个所述插接孔一一对应并配合插接;所述第四基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弹性卡片,两个所述弹性卡片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夹包括耳夹杆和分别设置于所述耳夹杆两端的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夹杆由弹性材料制成,且所述耳夹杆整体呈C形或U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夹杆的宽度从其中部到其两端的宽度逐渐变大。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夹杆朝向第一连接头一端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一耳机头的外轮廓相匹配;所述耳夹杆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头一端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二耳机头的外轮廓相匹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头朝向所述耳夹杆的一端外围周向设有第一扣位;所述第一扣位位于所述耳夹杆与所述第一连接头之间且其外径分别小于所述耳夹杆及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连接头朝向所述耳夹杆的另一端外围周向设有第二扣位;所述第二扣位位于所述耳夹杆与所述第二连接头之间且其外径分别小于所述耳夹杆及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外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三前壳以及与所述第三前壳配合连接的第三后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三前壳包括第五基体以及自所述第五基体边缘朝所述第三后壳方向延伸的第五侧壁;所述第五侧壁整体围成一椭圆形的空间;所述第五基体与所述第五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五凹槽。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五侧壁的内壁上周向设有多个第二凸块;多个所述第二凸块围绕所述旋转轴设置。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五基体背离所述第三后壳的外侧面设有朝所述第三后壳方向凹陷的下沉部,和朝背对所述第三后壳的方向突出的凸起部;所述下沉部上设有可供所述第一耳机头放置的空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三后壳包括第六基体以及自所述第六基体朝所述第三前壳方向延伸的第六侧壁;第六侧壁与第五侧壁相对应;所述第六侧壁整体围成一椭圆形的空间;所述第六基体与所述第六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六凹槽;所述第五凹槽可与所述第六凹槽配合连通形成第三容置腔室。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六基体上设置有连接所述第六侧壁二相对侧壁的弧形围栏;部分所述第六基体与所述围栏及部分所述第六侧壁相围合形成圆形的出音腔;所述出音腔与所述第六凹槽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出音腔内设有扬声器。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六基体位于所述出音腔的一侧均匀分布有多个与所述出音腔相连通的出音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六侧壁的端面内侧设置有朝所述第三前壳延伸的第三配合部;所述第三配合部的外侧面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三前壳上的多个所述第二凸块一一对应并适配的第四卡槽;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四卡槽配合卡扣连接;所述第四卡槽与所述第二凸块构成第三卡扣结构;所述第三前壳通过所述第三卡扣结构与所述第三后壳连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旋转轴设置于所述耳机本体的所述第三前壳的外表面;所述旋转轴呈朝所述第一耳机头方向延伸的柱状结构;所述旋转轴远离所述第三后壳的一端外侧设有向外凸起并与所述环壁的自由端端面配合卡接的卡块;所述卡块的形状为与所述旋转轴的外轮廓相适配的弧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旋转轴上穿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并供多根数据线穿过的过线通道;所述过线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室相连通,另一段与所述第二容置腔室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第二基体的外侧表面设有朝所述第一前壳方向内凹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中间设置有朝所述第一前壳方向延伸的所述环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组件外周的角度定位组件,以多角度定位调节所述耳机本体与所述第一耳机头的旋转角度。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角度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环壁二者之一外周的多个定位槽以及设置于另外一者外周且与所述定位槽中任意一个切换配合的定位凸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耳机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旋转组件外周的限位组件,用以限制所述耳机本体与所述第一耳机头的旋转范围。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环壁二者之一外周的限位槽以及设置于另外一者外周且可与所述限位槽滑行的限位凸起。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耳机,其中,所述限位凸起及所述定位凸起的滑动轨迹呈以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为圆心的弧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该耳机结构设计巧妙,通过耳夹给予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向内夹持的作用力,使耳机固定夹持在佩戴者的对耳轮上,减少了佩戴者长期佩戴产生的不适感,提高了聆听舒适度;第一耳机头与耳机本体转动连接,可根据不同佩戴者耳甲腔具体的位置转动耳机本体,使耳机本体与佩戴者的耳甲腔适配性更佳,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同时也增加了佩戴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耳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第一耳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第一前壳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图2中第一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第一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第一耳机头的剖视图。
图7是图1中第二耳机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第二耳机头的立体分解图。
图9是图7中第二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中第二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耳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中耳机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中耳机的剖视图。
图14是图1中耳机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耳机本体的立体分解图。
图16是图14中第三前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中耳机本体的局部剖视图。
图18是图14中第三后壳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中的耳机可以与电子设备搭配实用,通讯的方式可以是蓝牙、NFC、WIFI等无线通信方式。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具有与耳机相对应通信方式并可进行数据传输的设备。其中,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蓝牙无线耳机为例进行解析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耳机100可包括第一耳机头10、第二耳机头20、连接第一及第二耳机头10、20的耳夹30、以及与第一耳机头10旋转连接的耳机本体40。第一耳机头10、第二耳机头20和耳夹30之间形成夹耳空间50。耳机本体40位于夹耳空间50内。
第一耳机头10
请参阅图2,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耳机100的第一耳机头10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耳机头10包括第一前壳11以及与第一前壳11配合的第一后壳12。
第一耳机头10的第一前壳11
请参阅图3和图4,分别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前壳11的立体分解图和结构示意图。第一前壳11包括连接壳111和与连接壳111连接的按压键112。
连接壳111具有第一基体、自第一基体边缘朝第一后壳12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第一侧壁二相对自由端的第一卡接部1111。第一基体、第一侧壁以及第一卡接部1111相互围合形成第一凹槽113。
第一基体具有弧形的外侧面。第一基体进一步设置有与按压键112适配的安装口1112。在一实施例中,该安装口呈圆形设置。安装口1112与第一凹槽113贯通连接。安装口1112中活动设置有弹片1113。弹片1113的内表面低于第一基体的内表面,以方便承载按压键112。弹片1113的中部设置有与第一凹槽113相连通的定位孔1114。第一基体位于安装口1112的内侧边缘设置有朝安装口1112的轴心延伸的连接部1115,和多个朝第一后壳12延伸的第一配合部1116。第一配合部1116的内侧面呈弧形设置。弹片1113与第一配合部1116之间设置有空隙。
第一侧壁整体呈U形设置。第一侧壁的内壁上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块1117。多个第一凸块1117的下表面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第一凸块1117朝向第一后壳12的一面还设有一个或多个凹陷部,以增加第一凸块1117的塑形。多个第一凸块1117设置于第一凹槽113内且均匀分布于安装口1112的外围。
第一卡接部1111上设置有槽口朝向第一后壳12的第一卡槽1118。连接壳111朝向耳夹30的一端设有与耳夹30的外轮廓线匹配的第一开口1119。第一开口1119与第一凹槽113贯通连接。第一卡槽1118位于第一开口1119的内侧,且与第一开口1119平行设置。第一卡槽的中轴线与第一开口的中轴线重合。
按压键112包括呈板状设置的基板1120,在一实施例中基板1120的外形呈与第一安装口1112相适配的圆形。基板1120背离第一后壳12的外侧表面呈与连接壳111同侧表面轮廓大致匹配的弧形。基板1120朝向弹片1113的一面为对接面。对接面为圆形平面。对接面的中心设置有与定位孔1114对应的第一定位柱1121。对接面的外周缘上设有多个与第一配合部1116一一配合卡接的第一卡扣件1122,以及与连接部1115配合的固定销1123。多个第一卡扣件1122与固定销1123围绕成以第一定位柱1121为圆心的圆弧状。第一定位柱1121的直径小于定位孔1114的直径,可使弹片1113活动套设在第一定位柱1121上。第一配合部1116与第一卡扣件1122构成第一卡扣结构。按压键112通过第一卡扣结构和连接壳111连接。
如图4所示,连接壳111与按压键112组装后,第一定位柱1121穿过定位孔1114伸入第一凹槽113中,第一卡扣件1122穿过空隙与第一配合部1116卡扣连接,从而使连接壳111与按压键112相连接,按压键112通过固定销1123将弹片1113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连接壳111上的连接部1115上,组装方便。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文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耳机头10的第一后壳12
请参阅图5,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一后壳12的结构示意图。第一后壳12具有第二基体以及自第二基体边缘朝第一前壳11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第二侧壁整体呈环形设置。第二侧壁与第一侧壁相对设置。第二基体与第二侧壁相互围合形成与第一凹槽113对应的第二凹槽121。
第二侧壁朝向耳夹30的一端设有与耳夹30的外轮廓匹配的第二开口122。第二开口122与第一卡槽1118相对设置。第二侧壁的端面内侧成型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围堰123。第一围堰123的外侧面设有多个与第一前壳11上的多个第一凸块1117一一对应并配合卡接的第二卡槽124。第二卡槽124与第一凸块1117构成第二卡扣结构。第二卡扣结构位于第一前壳11和第一后壳12之间。第一前壳11通过第二卡扣结构可与第一后壳12连接,安装方便。
第二基体的内侧表面位于第二开口122的一侧设有与第二侧壁相连接的第二卡接部125。第二卡接部125连接相对的两侧壁,且其朝背离第一前壳11的方向凹陷形成第三卡槽126,第三卡槽126可供多根电源线穿过。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二基体背对第一前壳11的外侧表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平面上设有一朝第一前壳11方向内凹的内凹部。凹陷部中间成型有朝第一前壳11方向延伸的环壁127。环壁127与第一定位柱1121相对应。环壁127呈柱状。第二卡接部125位于第二开口122与环壁127之间,从而对耳夹30的一端进行定位。环壁127朝向第三卡槽126的一侧设置有供一根或多跟电源线穿过的过线槽128。第二开口122、第三卡槽126和过线槽128均位于同一直线上,走线方便。
第一平面上位于内凹部的两侧分别设有限位凸起129和定位凸起1210。定位凸起1210的上表面低于限位凸起129的上表面。限位凸起129与内凹部的距离小于定位凸起1210与内凹部的距离。限位凸起129与定位凸起1210均呈长条状,且限位凸块129及定位凸起1210均位于环壁127同一直径的延长线上。限位凸起129及定位凸起1210的滑动轨迹呈以环壁127的轴心为圆心的弧形。
如图2所示,第一前壳11与第一后壳12组装后,第一卡槽1118与第二开口122相互配合围合形成供耳夹30的一端插入并将其卡紧的第一卡孔13。第一凹槽113与第二凹槽121相连通配合形成第一容置腔室。可选择地,第一容置腔室内可放置电池23、电路板等元器件中的一种或多种。请参阅图6,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耳机100的第一耳机头10的剖视图,第一前壳11与第一后壳12组装后,第一围堰123插入连接壳111内,且第一围堰123的外侧表面与第一侧壁的内壁相贴合,第一凸块1117与第二卡槽124卡扣连接,连接稳定。环壁127的端面与第一定位柱1121的端面不接触,且环壁127的内侧壁与第一定位柱1121的外侧表面之间留有环形空间。环壁127的中轴线与第一定位柱1121的中轴线重合。
第二耳机头20
请参阅图7及图8,分别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耳机100的第二耳机头20的结构示意图和立体分解图。第二耳机头20包括第二前壳21以及与第二前壳21配合的第二后壳22。第二前壳21与第二后壳22外表呈对称设置。
第二耳机头20的第二前壳21
请参阅图9,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二耳机头20中的第二前壳21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前壳21具有第三基体以及自第三基体边缘朝第二后壳22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第三侧壁整体呈环形设置。第三基体与第三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三凹槽211。第三凹槽211朝背离第二后壳22的方向凹陷。
第三侧壁朝向耳夹30的另一端设有与耳夹30的外轮廓匹配的第三开口。第三侧壁的外侧表面沿第三开口的外边缘设置有朝耳夹30另一端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部212。第一固定部212呈背离第二后壳方向凹陷的弧形结构。第一固定部212内壁上设置有朝第二后壳22方向凸起的第三卡接部213。第三卡接部213呈与第三开口相匹配且相平行的弧形结构。
第三侧壁的端面内侧设置有多个向第二后壳22方向凸起的第二配合部214,和多个开口朝向第二后壳22的插接孔215。插接孔215与第二配合部214相交错。插接孔215的上表面低于第二配合部214的上表面。多个第二配合部214相互围合形成第二围堰。第三侧壁的一端嵌入有第一引脚固定板216。
如图8所示,第三基体的外侧表面设有与人体耳背皮肤相贴合的贴合部217,符合人体工程学,使佩戴者使用更舒服。贴合部217朝第二后壳22的方向向内凹陷。如图9所示,第三基体的内侧表面设置有与第一引脚固定板216相连接的固定块218。固定块218呈U形,且其开口朝向第一引脚固定板216。通过固定块218加强了第一引脚固定板216的稳定性,安装牢固。固定块218的长度小于第一引脚固定板216的长度,且固定块218的中轴线与第一引脚固定板216的中轴线重合。
第二耳机头20的第二后壳22
请参阅图10,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第二耳机头20中第二后壳22的结构示意图。第二后壳22具有第四基体以及自第四基体边缘朝第二前壳21方向延伸的第四侧壁。第四侧壁与第三侧壁相对设置。第四侧壁整体呈环形设置。第四基体与第四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四凹槽221。第四凹槽221朝背离第二前壳21的方向凹陷。
第四侧壁朝向耳夹30的另一端设有与耳夹30的外轮廓匹配的第四开口。第四侧壁的外侧表面沿第四开口的外边缘设置有朝耳夹30另一端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部222。第二固定部222呈背离第二前壳方向凹陷的弧形结构。第二固定部222的内壁上设有朝第二前壳21方向凸起的第四卡接部223。第四卡接部223与第三卡接部213镜像设置。第四卡接部223呈与第四开口相匹配且相平行的弧形结构。第四侧壁的一端嵌入有与第一引脚固定板216对应的第二引脚固定板224。
第四基体的外表面呈向外凸起的弧形。第四基体的内侧沿第四侧壁周向设有多个朝第二前壳21延伸的第二定位柱225。多个第二定位柱225均至少有一部分突出于第四侧壁的端面。多个第二定位柱225与第二前壳21中的多个插接孔215一一对应并配合插接,从而将第二前壳21与第二后壳22固定连接,拆装方便。第四基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弹性卡片226,两个弹性卡片226对称设置,且其中一弹性卡片226位于第二引脚固定板224的一侧。通过两个弹性卡片226相互配合可将电路板或其他电子元件固定扣紧在第四基体的内侧表面,连接稳定。
第二前壳21与第二后壳22组装后,第三凹槽211与第四凹槽221相连通形成第二容置腔室。第二容置腔室内设有电池23。可选择地,该电池23还可以设置在第一耳机头10或耳机本体40内。第二前壳21上的第二围堰插入第四凹槽221中,且第二围堰的外侧表面与第四侧壁的内壁相贴合。第一引脚固定板216的端面与第二引脚固定板224的端面相贴合。如图7所示,第三卡接部213与第四卡接部223配合形成与耳夹30的另一端卡接的第二卡孔24,从而将第二耳机头20与耳夹30的另一端连接。
耳夹30
请参阅图11和图12,分别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耳机100的耳夹30的结构示意图,和耳机100的俯视图。耳夹30包括耳夹杆31和分别设置于耳夹杆31两端的第一连接头32和第二连接头33。第二连接头33的高度小于第一连接头32的高度。
耳夹杆31由弹性材料制成,且耳夹杆31整体呈C形或U形,便于调节夹耳空间的大小。耳夹杆31的宽度从其中部到其两端的宽度逐渐变大。在一实施例中,耳夹杆31的两侧面为向内凹的弧形结构,该弧形结构与人手指头相适配,符合人体工程学,外观美观,简单实用。耳夹杆31朝向第一连接头32一端的外轮廓与第一耳机头10的外轮廓相匹配。耳夹杆31朝向第二连接头33一端的外轮廓与第二耳机头20的外轮廓相匹配。
第一连接头32与耳夹杆31的一端一体成型。第一连接头32朝向耳夹杆31的一端外围周向设有与第一卡孔13配合卡接的第一扣位34。第一扣位34位于耳夹杆31与第一连接头32之间且其外径分别小于耳夹杆31及第一连接头32的外径。
第二连接头33与耳夹杆31的另一端一体成型。第二连接头33朝向耳夹杆31的另一端外围周向设有与第二卡孔24配合卡接的第二扣位35。第二扣位35位于耳夹杆31与第二连接头33之间且其外径分别小于耳夹杆31及第二连接头33的外径。
请参阅图13所示,显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耳机100的剖视图。第一连接头32与第一耳机头10组装后,第一连接头32固定放置在第一容置腔室中,第一卡孔13与第一扣位34相互卡合连接。第二连接头33与第二耳机头20组装后,第二连接头固定放置在第二容置腔室中,第二卡孔24与第二扣位35相互卡合连接。第一耳机头10和第二耳机头20分别与第一连接头32及第二连接头33相连接后,第一耳机头10、第二耳机头20和耳夹30之间形成有夹耳空间50。耳机本体40设置于夹耳空间50内。佩戴时,通过弹性的耳夹30给予第一耳机头10和第二耳机头20向内夹持的作用力,就能使耳机固定夹持在佩戴者的耳廓上,佩戴方便。
耳机本体40
请参阅图14及图15,分别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耳机100的耳机本体40的结构示意图和立体分解图。耳机本体40包括第三前壳41以及与第三前壳41配合的第三后壳42。第三前壳41与第三后壳42对称设置。在一实施例中,耳机本体40还可以与耳夹30一体成型设置,且耳机本体40与耳夹30均由软胶或塑料材料构成。
耳机本体40的第三前壳41
请参阅图16,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耳机本体40的第三前壳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前壳41具有第五基体以及自第五基体边缘朝第三后壳42方向延伸的第五侧壁。第五侧壁整体围成一椭圆形的空间。第五基体与第五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五凹槽411。
第五侧壁的内壁上周向设有多个第二凸块412。第二凸块412朝向第三后壳42的一面设有至少一个凹陷部,以增加第二凸块412的塑形。
如图15所示,第五基体背离第三后壳42的外侧面设有朝第三后壳42方向凹陷的下沉部413,和朝背对第三后壳42的方向突出的凸起部414。下沉部413上设有可供第一耳机头10放置的空间。下沉部413包括与第一耳机头10的第一平面相配合的第二平面,以及连接凸起部414与第二平面的缓冲面。缓冲面呈朝第三后壳42凹陷的弧形。
第二平面的中心设有向第一耳机头10方向延伸并与第一后壳12上的环壁127适配的柱状旋转轴415。多个第二凸块412围绕旋转轴设置。旋转轴415远离第三后壳42的一端外侧设有向外凸起并与第一后壳12内的环壁127配合卡接的卡块416。卡块416的形状与旋转轴415的外轮廓相适配呈弧形。可选择地,该旋转轴415还可以设置于第一后壳12朝向第三前壳41的一侧表面,与其对应的环壁127则设置于第三前壳41与第一后壳12相对的一侧表面。旋转轴415上穿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并供多根数据线穿过的过线通道417。旋转轴415包括两个相互围合成圆柱状的弧形弹性片。两弧形弹性片可在外力挤压作用下产生形变,从而使旋转轴一端的直径变小,便于使旋转轴415以及卡块416穿过环壁127,组装方便。可选的,该旋转轴415还可以为三个或四个或多个弧形弹性片构成,也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其他的连接结构与环壁127转动连接。旋转轴415与环壁127构成旋转组件,实现了耳机本体40与第一耳机头10转动连接。该旋转组件还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传动齿轮组件或其他能够使耳机本体40与第一耳机头10转动连接的其他结构。
第二平面上位于旋转轴415的外周设置有以旋转轴415为轴心的弧形限位槽418。限位凸起129与限位槽418配合滑动。限位槽418的一端为第一限制位,另一端为第二限制位;第一限制位与第二限制位相连通。第一后壳12上的限位凸起129可沿限位槽418在第一限制位与第二限制位之间移动。限位槽418与限位凸起129构成限制耳机本体40在第一耳机头10上旋转角度的限位组件。可选择地,限位槽418还可设置在第一后壳12上的第一平面上。限位槽418呈环壁127为轴心的弧形,与其对应的限位凸起129设置在第三前壳41的第二平面上,且限位凸起129滑动轨迹呈以旋转轴415的轴心为圆心的弧形,从而使耳机本体在第一耳机头上沿预设的轨迹旋转。
第二平面上位于旋转轴415的外周设置有多个以旋转轴415为轴心依次呈弧形排布的定位槽419。弧形限位槽418与多个定位槽419分别位于旋转轴的相对两侧。多个定位槽419均与第一后壳12上的定位凸起1210相适配。多个定位槽构成调节定位部。为了便于旋转,定位槽419的深度小于限位槽418的深度。该定位槽419为倒Ω形或V形或其他与定位件配合的形状。耳机本体40在第一耳机头10上转动时,定位凸起1210与多个定位槽419切换配合。当耳机本体40转动到目标角度时,定位凸起1210与任一定位槽419配合卡合,通过定位凸起1210与任一定位槽419卡合,可实现了耳机本体40多角度定位,使用方便。定位凸起1210与多个定位槽419构成调节耳机本体40在第一耳机头10上角度的角度定位组件。可选择地,多个定位槽419构成的调节定位部还可设置在第一后壳12上的第一平面上。调节定位部呈环壁127为轴心的弧形,与其对应的定位凸起1210设置在第三前壳41的第二平面上,且定位凸起1210滑动轨迹呈以旋转轴415的轴心为圆心的弧形,从而使定位耳机本体在第一耳机头上的任一角度,调节方便,使用灵活。
请参阅图17,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耳机100的局部剖视图。耳机本体40与第一耳机头10组装后,第三前壳41上的旋转轴415的一端插入第一后壳12上的环壁127中,卡块416的底面与环壁127的端面相抵。旋转轴415、环壁127、第一定位柱1121同轴心设置。旋转轴415可在环壁127的内腔中转动。过线通道417的一端与第一耳机头10内的第一容置腔室贯通连接,另一端与第五凹槽411贯通连接,走线方便,外观美观。
耳机本体40的第三后壳42
请参阅图18,显示了本申请实施方式中耳机本体40的第三后壳42的结构示意图。第三后壳42具有第六基体以及自第六基体边缘朝第三前壳41方向延伸的第六侧壁。第六侧壁与第五侧壁相对应。第六侧壁整体围成一椭圆形的空间。第六基体与第六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六凹槽421。
第六基体的外侧面呈向外凸起的弧形。第六基体上设置有连接第六侧壁二相对侧壁的弧形围栏422;部分第六基体与弧形围栏422及部分第六侧壁相围合形成圆形的出音腔423。出音腔423与第六凹槽421相连通。如图15中,出音腔423内还固设有扬声器43。如图18所示,第六基体位于出音腔423的一侧均匀分布有多个与出音腔423相连通的出音孔424。
如图18所示,第六侧壁的端面内侧设置有朝第三前壳41延伸的第三配合部425。第三配合部425的端面与围栏422自由端的端面相齐平。第三配合部425整体呈与第六侧壁适配的椭圆形。第三配合部425的外侧面设置有多个与第三前壳41上的多个第二凸块412一一对应并适配的第四卡槽426;第二凸块412与第四卡槽426配合卡扣连接。第四卡槽426与第二凸块412构成第三卡扣结构。第三卡扣结构位于第三前壳41和第三后壳42之间。第三卡扣结构用于将第三前壳41和第三后壳42固定。
第三前壳41与第三后壳42组装后,第三后壳42上的第三配合部425插入第六凹槽421中。第三配合部425的外侧表面与第六侧壁的内壁相贴合。第二凸块412卡入第四卡槽426中。第五凹槽411可与第六凹槽421相配合连通形成第三容置腔室。第三容置腔室内可安装有电路板、电池23等电子元器件的一个或多个。
该耳机结构设计巧妙,佩戴前先打开耳夹,使第一耳机头、第二耳机头和耳夹之间的夹耳空间变大,便于耳朵进入夹耳空间,佩戴时耳夹自动复原,第一耳机头和耳机本体位于耳朵前侧,第二耳机头位于耳朵后侧,耳夹给与第一耳机头和第二耳机头相互靠近的夹持力,从而使耳机固定夹持在对耳轮上,减少了佩戴者长期佩戴产生的不适感,提高了聆听舒适度;使用时,可根据不同佩戴者耳甲腔具体的位置而转动耳机本体,从而使耳机本体与佩戴者的耳甲腔相适配,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同时也增加了佩戴舒适度。
可选择地,电路板设置于第一耳机头内,扬声器设置于耳机本体内,电池设置于第二耳机头内,或电路板及扬声器均设置于耳机本体内,电池设置于第二耳机头内,以上布局方式不仅可以平衡耳夹两端的重量,使得佩戴者佩戴更舒适,而且通过将扬声器及电路板和电池分开设置可使电池的热量不会直接传递给扬声器与电路板,也能减少其对电路板及扬声器的干扰,体验感更好。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43)

1.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耳机头、第二耳机头、连接所述第一耳机头及所述第二耳机头的耳夹、以及与所述第一耳机头旋转连接的耳机本体;所述耳夹、所述第一耳机头和所述第二耳机头之间形成有夹耳空间,所述耳机本体位于所述夹耳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旋转组件;所述第一耳机头通过所述旋转组件与所述耳机本体转动连接;所述旋转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耳机头及所述耳机本体二者之一的旋转轴以及形成于另外一者上的且与所述旋转轴适配的环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耳机头包括第一前壳以及与所述第一前壳配合连接的第一后壳;所述第一前壳包括连接壳以及与所述连接壳连接的按压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包括第一基体、自所述第一基体边缘朝所述第一后壳延伸设置的第一侧壁、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壁二相对自由端的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一基体、所述第一侧壁以及所述第一卡接部相互围合形成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卡接部上设置有槽口朝向所述第一后壳的第一卡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朝向所述耳夹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耳夹的外轮廓线匹配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卡槽位于所述第一开口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开口平行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体进一步设置有所述按压键适配的安装口,朝所述安装口的轴心延伸的连接部,以及多个朝所述第一后壳延伸的第一配合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口中活动设置有弹片;所述弹片的中部设有定位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的内壁上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凸块;多个所述第一凸块均匀分布于所述安装口的外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键包括呈板状设置的基板、自所述基板外周边缘朝所述第一后壳延伸设置的第一卡扣件及固定销;所述第一配合部与所述第一卡扣件构成第一卡扣结构;所述按压键通过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和所述连接壳连接;所述弹片的一端通过所述固定销固定在所述连接部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中心进一步设置有与所述定位孔适配的第一定位柱;多个所述第一卡扣件与所述固定销围绕成以所述第一定位柱为圆心的圆弧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后壳包括第二基体和自所述第二基体边缘朝所述第一前壳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所述第二基体与所述第二侧壁相互围合形成与所述第一凹槽对应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可与所述第一凹槽相连通配合形成第一容置腔室。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耳夹的一端设有与所述耳夹的外轮廓匹配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一卡槽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卡槽与所述第二开口相互配合可围合形成供所述耳夹的一端插入并将其卡紧的第一卡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的端面内侧成型有向外凸起的第一围堰;所述第一围堰的外侧面设有多个与所述第一前壳上的多个所述第一凸块一一对应并配合卡接的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与所述第一凸块构成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前壳通过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与所述第一后壳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耳机头包括第二前壳和与所述第二前壳配合连接的第二后壳。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前壳包括第三基体以及自所述第三基体边缘朝所述第二后壳方向延伸的第三侧壁;所述第三侧壁整体呈环形设置;所述第三基体与所述第三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三凹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壁朝向所述耳夹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耳夹的外轮廓匹配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三侧壁的外侧表面沿所述第三开口的外边缘设置有朝所述耳夹另一端方向延伸的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内壁上设置有朝所述第二后壳方向凸起的第三卡接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壁的端面内侧设置有多个向所述第二后壳方向凸起的第二配合部,和多个开口朝向所述第二后壳的插接孔;所述插接孔与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交错;多个所述第二配合部相互围合形成第二围堰。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后壳包括第四基体以及自所述第四基体边缘朝所述第二前壳方向延伸的第四侧壁;所述第四侧壁整体呈环形设置;所述第四基体与所述第四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可与所述第四凹槽相连通形成第二容置腔室。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侧壁朝向所述耳夹的另一端设有与所述耳夹的外轮廓匹配的第四开口;所述第四侧壁的外侧表面沿所述第四开口的外边缘设置有朝所述耳夹另一端方向延伸的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的内壁上设有朝所述第二前壳方向凸起的第四卡接部;所述第四卡接部与所述第三卡接部镜像设置;所述第三卡接部与所述第四卡接部配合形成与所述耳夹的另一端卡接的第二卡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基体的内侧沿所述第四侧壁周向设有多个朝所述第二前壳延伸的第二定位柱;多个所述第二定位柱与所述第二前壳中的多个所述插接孔一一对应并配合插接;所述第四基体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一个弹性卡片,两个所述弹性卡片对称设置。
21.根据权利要求18-20任一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夹包括耳夹杆和分别设置于所述耳夹杆两端的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夹杆由弹性材料制成,且所述耳夹杆整体呈C形或U形。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夹杆的宽度从其中部到其两端的宽度逐渐变大。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夹杆朝向第一连接头一端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一耳机头的外轮廓相匹配;所述耳夹杆朝向所述第二连接头一端的外轮廓与所述第二耳机头的外轮廓相匹配。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头朝向所述耳夹杆的一端外围周向设有第一扣位;所述第一扣位位于所述耳夹杆与所述第一连接头之间且其外径分别小于所述耳夹杆及所述第一连接头的外径。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头朝向所述耳夹杆的另一端外围周向设有第二扣位;所述第二扣位位于所述耳夹杆与所述第二连接头之间且其外径分别小于所述耳夹杆及所述第二连接头的外径。
27.根据权利要求22-26任一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本体包括第三前壳以及与所述第三前壳配合连接的第三后壳。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前壳包括第五基体以及自所述第五基体边缘朝所述第三后壳方向延伸的第五侧壁;所述第五侧壁整体围成一椭圆形的空间;所述第五基体与所述第五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五凹槽。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侧壁的内壁上周向设有多个第二凸块;多个所述第二凸块围绕所述旋转轴设置。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基体背离所述第三后壳的外侧面设有朝所述第三后壳方向凹陷的下沉部,和朝背对所述第三后壳的方向突出的凸起部;所述下沉部上设有可供所述第一耳机头放置的空间。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后壳包括第六基体以及自所述第六基体朝所述第三前壳方向延伸的第六侧壁;所述第六侧壁与所述第五侧壁相对应;所述第六侧壁整体围成一椭圆形的空间;所述第六基体与所述第六侧壁相互围合形成第六凹槽;所述第五凹槽可与所述第六凹槽配合连通形成第三容置腔室。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基体上设置有连接所述第六侧壁二相对侧壁的弧形围栏;部分所述第六基体与所述围栏及部分所述第六侧壁相围合形成圆形的出音腔;所述出音腔与所述第六凹槽相连通。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音腔内设有扬声器。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基体位于所述出音腔的一侧均匀分布有多个与所述出音腔相连通的出音孔。
35.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侧壁的端面内侧设置有朝所述第三前壳延伸的第三配合部;所述第三配合部的外侧面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三前壳上的多个所述第二凸块一一对应并适配的第四卡槽;所述第二凸块与所述第四卡槽配合卡扣连接;所述第四卡槽与所述第二凸块构成第三卡扣结构;所述第三前壳通过所述第三卡扣结构与所述第三后壳连接。
36.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设置于所述耳机本体的所述第三前壳的外表面;所述旋转轴呈朝所述第一耳机头方向延伸的柱状结构;所述旋转轴远离所述第三后壳的一端外侧设有向外凸起并与所述环壁的自由端端面配合卡接的卡块;所述卡块的形状为与所述旋转轴的外轮廓相适配的弧形。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轴上穿设有沿其长度方向设置并供多根数据线穿过的过线通道;所述过线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室相连通,另一段与所述第二容置腔室相连通。
38.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基体的外侧表面设有朝所述第一前壳方向内凹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中间设置有朝所述第一前壳方向延伸的所述环壁。
39.根据权利要求2-13或28-38任一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组件外周的角度定位组件,以多角度定位调节所述耳机本体与所述第一耳机头的旋转角度。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定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环壁二者之一外周的多个定位槽以及设置于另外一者外周且与所述定位槽中任意一个切换配合的定位凸起。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还包括形成于所述旋转组件外周的限位组件,用以限制所述耳机本体与所述第一耳机头的旋转范围。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旋转轴与所述环壁二者之一外周的限位槽以及设置于另外一者外周且可与所述限位槽滑行的限位凸起。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及所述定位凸起的滑动轨迹呈以所述旋转轴的轴心为圆心的弧形。
CN202321348641.7U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耳机 Active CN2203831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8641.7U CN220383197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耳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48641.7U CN220383197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耳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83197U true CN220383197U (zh) 2024-01-23

Family

ID=895618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48641.7U Active CN220383197U (zh) 2023-05-30 2023-05-30 一种耳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831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7159946U (zh) 一种耳机
US728976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glasses
KR100824188B1 (ko) 헤드셋
CA3112741C (en) Magnetic bluetooth eyeglasses
CN220383197U (zh) 一种耳机
CN218941308U (zh) 一种夹耳式耳机
KR100962720B1 (ko) 근거리 무선통신용 헤드셋
CN113747302B (zh) 耳机
CN214675626U (zh) 耳机结构
CN210401900U (zh) 智能眼镜
CN220342458U (zh) 耳挂组件及开放式耳机
KR101754032B1 (ko) 머리띠 타입 이어셋
CN220985824U (zh) 开放式耳机
CN215453245U (zh) 耳机
CN210986375U (zh) 头戴式耳机
CN211429499U (zh) 一种入耳式蓝牙耳机
CN216626026U (zh) 一体式蓝牙眼镜结构
CN210670520U (zh) 耳机支架及头戴耳机
CN215526276U (zh) 智能镜腿和智能眼镜
CN210781272U (zh) 一种耳机
CN210120639U (zh) 头戴式耳机
CN220273836U (zh) 一种可调节式耳机
CN219876025U (zh) 耳挂耳机
CN220653512U (zh) 一种有线骨传导耳机
CN219420992U (zh) 一种可调耳机柄及蓝牙耳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