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83160U -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83160U
CN220383160U CN202322097702.3U CN202322097702U CN220383160U CN 220383160 U CN220383160 U CN 220383160U CN 202322097702 U CN202322097702 U CN 202322097702U CN 220383160 U CN220383160 U CN 2203831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
reflector
auxiliary
lens group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97702.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宗保
王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97702.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831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831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831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光学成像硬件领域,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摄像模组包括主摄像光学模组及至少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主摄像光学模组包括首端反射件和主透镜;每个次摄像光学模组包括首端辅助反射件和次透镜组;首端反射件能在第一位置和至少一个辅助位置间切换,其中每个辅助位置对应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至少一个辅助位置包括第二位置;当首端反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入射光束依次经过首端反射件和主透镜组;当首端反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入射光束依次经过首端反射件、与第二位置对应的次摄像光学模组的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和第一次透镜组。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能够减少具有多个镜头的终端设备外壳壳体的开孔需求。

Description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学成像硬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搭载单摄像头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已经不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拍照的需求。
现有技术中,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多摄像头摄像模组可以通过切换焦段不同的摄像头或多摄像头协同作业,来捕捉更多的图像细节和深度信息,轻松地根据不同需求获得更高质量的照片或视频。
然而,现有技术中多摄像头摄像模组的每个摄像头均独立存在,使得其在工作时均需配备独立的图像传感器,提高了设计及生产成本;多个摄像头的独立采光需求,也使得搭载多摄像头摄像模组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必须在其壳体上对应设计多个用于采光的孔口,对其外观观感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由于增加镜头保护材料而增加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能够减少具有多个镜头的终端设备外壳壳体的开孔需求。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摄像模组,所述摄像模组包括主摄像光学模组及至少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
所述摄像模组包括主摄像光学模组及至少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所述主摄像光学模组包括首端反射件和主透镜组;
每个所述次摄像光学模组包括首端辅助反射件和次透镜组;
所述首端反射件能在第一位置和至少一个辅助位置间切换,其中每个所述辅助位置对应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所述至少一个辅助位置包括第二位置;
其中当所述首端反射件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入射光束依次经过所述首端反射件和所述主透镜组;并且当所述首端反射件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入射光束依次经过所述首端反射件、与所述第二位置对应的所述次摄像光学模组的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和第一次透镜组。
可选地,所述主摄像光学模组包括末端反射件,每个所述次摄像光学模组包括还包括末端辅助反射件;
其中当所述首端反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末端反射件处于第一对应位置,所述入射光束依次经过所述首端反射件、所述主透镜组和所述末端反射件;并且当所述首端反射件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末端反射件处于第二对应位置,所述入射光束依次经过所述首端反射件、与所述第二位置对应的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的第一次透镜组和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及所述末端反射件。
可选地,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感光元件,所述入射光束经过所述末端反射件后到达所述感光元件。
可选地,所述首端反射件、所述末端反射件、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及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为棱镜,所述棱镜具有物侧面与像侧面;
当所述首端反射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主透镜组主光轴垂直于首端反射件的像侧面并过所述首端反射件的像侧面的光心,所述主透镜组主光轴垂直于末端反射件的物侧面并过所述末端反射件的物侧面的光心;
当所述首端反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首端反射件的像侧面的光心与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的物侧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所述首端反射件的像侧面垂直,所述末端反射件的物侧面的光心与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的像侧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所述末端反射件的物侧面垂直;
所述第一次透镜组的第一主光轴垂直于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的像侧面并过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的像侧面的光心,同时,所述第一主光轴垂直于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的物侧面并过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的像侧面的光心。
可选地,所述首端反射件、所述末端反射件、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及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为反射镜所述反射镜具有反射面;
当所述首端反射件处于第一位置时,主透镜组主光轴穿过所述首端反射件的反射面的光心并与所述首端反射件的反射面成45°夹角,同时,所述主透镜组主光轴穿过所述末端反射件反射面的光心并与所述末端反射件的反射面成45°夹角;
当所述首端反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首端反射件的反射面的光心及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的反射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第一主光轴垂直,所述末端反射件的反射面的光心与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的反射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所述末端反射件的反射面成45°夹角,且所述首端反射件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的反射面的夹角为120°,所述末端反射件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的反射面的夹角为120°;
所述第一主光轴过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的反射面的光心并与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的反射面成45°夹角,同时,所述第一主光轴过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的反射面的光心并与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的反射面成45°夹角。
可选地,所述首端反射件被配置为绕垂直于所述首端反射件的物侧面且过所述首端反射件的物侧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至少一个辅助位置间切换,同时,所述末端反射件被配置为绕垂直于所述末端反射件的像侧面且过所述末端反射件的像侧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与所述第一对应位置及所述至少一个对应位置间切换。
可选地,所述首端反射件被配置为绕与所述首端反射件的反射面成45°夹角且过所述首端反射件的反射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至少一个辅助位置间切换,同时,所述末端反射件被配置为绕与所述末端反射件的反射面成45°夹角且过所述末端反射件的反射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与所述第一对应位置及所述至少一个对应位置间切换。
可选地,所述主透镜组可沿其自身的主透镜组主光轴作平移运动和/或至少一个所述次透镜组中的第一次透镜组可沿其自身的第一主光轴作平移运动。
本申请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具有上述的摄像模组及第一板体;
所述第一板体具有透光区域;
所述主透镜组的主透镜组主光轴与所述透光区域的垂线不平行。
可选地,所述透光区域的垂线与所述第一板体相垂直,所述主透镜组主光轴与所述透光区域的垂线相垂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方案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利用了多种/个光学元件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在主摄像光学模组及至少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间灵活切换,以使得从单一采光窗口进入摄像模组并承载有成像光信号的光源光束能够通过不同的光路进入不同的光学透镜组,从而可以灵活选用合适的光学模组来达到所需的图像处理效果。因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可以仅采用单一采光窗口,在多个光学模组中选择合适的光学模组进行图像处理,在满足多镜头设置的同时减少了对采光窗口的需求,从而减少电子设备壳体开孔数量和面积,减少镜头保护材料的使用,由此减少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摄合一成像模组在主摄像状态下的结构布置及光路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摄合一成像模组在一种辅助摄像状态下的结构布置及光路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多摄合一成像模组在另一种辅助摄像状态下的结构布置及光路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在主摄像状态下的结构布置及光路沿主透镜组主光轴的纵截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当反射件为反射镜时的一种多摄合一成像模组在主摄像状态下的光路的俯视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当反射件为反射镜时的一种多摄合一成像模组在一种辅助摄像状态下的光路的俯视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当反射件为反射镜时的一种多摄合一成像模组在另一种辅助摄像状态下的光路的俯视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当反射件为反射镜时的等效棱镜概念示意图。
附图标记:
1、主摄像光学模组;101、首端反射件;102、末端反射件;
2、次摄像光学模组;201、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2、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3、第二首端辅助反射件;204、第二末端辅助反射件;
3、透镜组;301、主透镜组;3011、主透镜组主光轴;302、第一次透镜组;3021、第一主光轴;303、第二次透镜组;3031、第二主光轴;
4、第一板体;400、垂线;401、透光区域;
501、入射光束;5011、一般入射光线;5012、一般出射光线;
6、感光元件;
7、反射镜;701、反射面;702、等效物侧面;703、等效像侧面;704、第一侧边;705、第二侧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产品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为使本申请的产品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该摄像模组的组成构件、各个构件的不同组合状态、组件系统如何实现其功能等进行详细描述。
目前,搭载单摄像头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已经不再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拍照的需求。而在现有技术中,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多摄像头摄像模组可以通过切换焦段不同的摄像头或多摄像头协同作业,来捕捉更多的图像细节和深度信息,轻松地根据不同需求获得更高质量的照片或视频。
然而,现有技术中多摄像头摄像模组的每个摄像头均独立存在,使得其在工作时均需配备独立的图像传感器,提高了设计及生产成本;多个摄像头的独立采光需求,也使得搭载多摄像头摄像模组的便携式电子设备必须在其壳体上对应设计多个用于采光的孔口,对其外观观感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由于增加镜头保护材料而增加成本。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能够减少具有多个镜头的终端设备外壳壳体的开孔需求。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包括主摄像光学模组1及两个次摄像光学模组。在其他实施例中,次摄像光学模组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主摄像光学模组1包括首端反射件101和主透镜组301。
每个次摄像光学模组包括首端辅助反射件和次透镜组。
首端反射件101能在第一位置和两个辅助位置间切换,其中每个辅助位置对应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2,两个辅助位置包括第二位置与第二个第二位置。多个次摄像光学模组均有与其相对应的辅助位置。
其中当首端反射件101处于第一位置时,入射光束501依次经过首端反射件101和主透镜组301。
并且当首端反射件101处于两个辅助位置中的第二位置时,入射光束501依次经过首端反射件101、与第二位置对应的次摄像光学模组的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和第一次透镜组302。
同样地,当首端反射件101处于两个辅助位置中的第二个第二位置时,入射光束501依次经过首端反射件101、与第二个第二位置对应的次摄像光学模组的第二首端辅助反射件203和第二次透镜组303。
由于采用上述设置,首端反射件101可通过在第一位置和多个辅助位置间的切换,来改变入射光束501的方向,从而使入射光束501射入主摄像光学模组1或其中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2,进而来实现摄像模组在多个镜头间的切换。
且由于首端反射件101承担起切换光路的功能,因此摄像模组包括的主摄像光学模组1及至少一个的次摄像光学模组2仅需共用一个采光窗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主摄像光学模组1包括末端反射件102,两个次摄像光学模组2还包括末端辅助反射件。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次摄像光学模组2也包括末端辅助反射件。
当首端反射件101处于第一位置时,末端反射件102处于第一对应位置,入射光束501依次经过首端反射件101、主透镜组301和末端反射件102。
其中当首端反射件101处于第一个第二位置时,末端反射件102处于第一个第二对应位置,入射光束501依次经过首端反射件101、与第一个第二位置对应的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第一次透镜组302和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及末端反射件102。
并且当首端反射件101处于第二个第二位置时,末端反射件102处于第二个第二对应位置,入射光束501依次经过首端反射件101、与第二个第二位置对应的第二首端辅助反射件203的第二次透镜组303和第二末端辅助反射件204及末端反射件102。
在其他实施例中,当有超过两个的次摄像光学模组时,首端反射件101具有与多个次摄像光学模组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位置,末端反射件102具有与多个次摄像光学模组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二对应位置,多个次摄像光学模组包括有各自的末端辅助反射件。
由于采用上述设置,末端反射件102可在多个对应位置间切换,以接收经过主摄像光学模组1或其中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2后的不同方向传递的入射光束50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5所示,摄像模组还包括感光元件6,入射光束经过末端反射件102后到达感光元件6。
根据摄像模组应用场景的不同,感光元件6可以是CCD(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耦合元件)、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元件)等利用光电效应来将光学图像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成像元件,也可以是胶片等利用化学反应工作的成像元件,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摄像模组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各类设备中。
由于采用上述设置,末端反射件102可以在多个对应位置间切换,以接收经多个不同的透镜组处理后的光束,进而将光束输送至感光元件6。因此,摄像模组的主摄像光学模组1及多个次摄像光学模组2可共用单个感光元件6,从而使应用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等便携式电子设备的摄像模组能够节省主板的相应布置位置需求,进而减小主板的尺寸,从而为其它电子元件腾出一定的布置空间;同时单个感光元件与较小尺寸主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便携式电子设备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3所示,首端反射件101、末端反射件102、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与第二首端辅助反射件203、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与第二末端辅助反射件204可以为棱镜,一般地,棱镜具有物侧面与像侧面。
当首端反射件101位于第一位置时,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垂直于首端反射件101的像侧面并过首端反射件101的像侧面的光心,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垂直于末端反射件102的物侧面并过末端反射件102的物侧面的光心。
当首端反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首端反射件101的像侧面的光心与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物侧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首端反射件101的像侧面垂直,末端反射件102的物侧面的光心与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像侧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末端反射件102的物侧面垂直。
当首端反射件位于第二个第二位置或其它次摄像光学模组的对应位置时,布置方式同上。
第一次透镜组302的第一主光轴3021垂直于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像侧面并过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像侧面的光心,同时,第一主光轴3021垂直于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物侧面并过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像侧面的光心。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及图7所示,首端反射件101、末端反射件102、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与第二首端辅助反射件203、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与第二末端辅助反射件204可以为反射镜一般地,反射镜具有反射面。
当首端反射件101处于第一位置时,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穿过所首端反射件101反射面的光心并与首端反射件10的反射面成45°夹角,同时,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穿过末端反射件102反射面的光心并与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呈45°夹角。
当首端反射件101位于第二位置时,首端反射件101反射面的光心及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反射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第一主光轴3021垂直,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的光心与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像侧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末端反射件102的物侧面垂直,且首端反射件101的反射面与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反射面的夹角为120°,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与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反射面的夹角为120°。
当首端反射件位于第二个第二位置或其它次摄像光学模组的对应位置时,布置方式同上。
第一主光轴3021过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反射面的光心并与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反射面成45°夹角,同时,第一主光轴3021过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反射面的光心并与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反射面成45°夹角。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及图3所示,首端反射件101被配置为绕垂直于首端反射件101的物侧面且过首端反射件101的物侧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第一位置及两个第二位置间切换,同时,末端反射件102被配置为绕垂直于末端反射件102的像侧面且过末端反射件102的像侧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与第一对应位置及两个第二对应位置间切换。
在其他实施例中,首端反射件101与末端反射件102也可实现在更多个位置及对应位置间切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图6及图7所示,首端反射件101被配置为绕与首端反射件101的反射面成45°夹角且过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反射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第一位置及两个第二位置间切换,同时,末端反射件102被配置为绕与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成45°夹角且过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第一对应位置及两个第二对应位置间切换。
在其他实施例中,首端反射件101与末端反射件102也可实现在更多个位置及对应位置间切换。
如上所述,在图1、图2及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利用了棱镜具有的全内反射性质;而在图5、图6、图7所示的两种实施例中,利用了反射镜的一般性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不考虑入射光束501单次经过棱镜/反射镜后图像翻转的情况下,可将反射镜等效为棱镜。如图8所示,反射镜7具有反射面701、等效物侧面702及等效像侧面703。
反射镜具有在靠近一般入射光线5011反方向的第一侧边704与远离一般入射光线5011反方向的第二侧边705,反射面701沿一般入射光线5011的光路反方向且过第一侧边704的投影面为等效物侧面702,反射面701沿一般出射光线5012光路方向且过第二侧边705的投影面为等效像侧面703。
此时,等效物侧面702与棱镜物侧面等效,等效像侧面703与棱镜像侧面等效。因此,在不考虑图像翻转的情况下,反射镜7可与图1、图2及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棱镜进行直接替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与图3所示,首端反射件101被配置为可绕垂直于首端反射件101的物侧面且过首端反射件的物侧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第一位置和对应位置中的第二位置与第二个第二位置间切换,同时,末端反射件102被配置为可绕垂直于末端反射件102的像侧面且过末端反射件102的像侧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第一对应位置及第二位置、第二个第二对应位置间切换。
可选地,使用步进电机等能够精确控制转动参数的电机来驱动首端反射件101及末端反射件102转动,可以实现对首端反射件101及末端反射件转动角度的精确控制,从而不会因转动产生的额外误差对摄像模组的光学精度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透镜组301可沿自身的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作平移运动和/或次透镜组中的第一次透镜组302与第二次透镜组303沿其各自的主光轴作平移运动。
在其他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次透镜组可沿自身的主光轴作平移运动。
可选地,主透镜组301与次透镜组中可以有不能沿其光轴作平移运动的透镜组,此时该透镜组所在的摄像光学模组可视为定焦镜头。
透镜组沿其主光轴所作的运动,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透镜组的整体可沿其主光轴平移,以改变摄像光学模组的近点距离及像距,进而在摄像者及被摄物体不动的情况下获得更长的拍摄距离,从而获得更长的后景深以获得更大的清晰成像范围,消除了单级光圈导致的景深控制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透镜组内的透镜可分别沿其主光轴平移,以实现光学变焦。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如图1及图4所示,该终端设备具有第一板体4及上述的摄像模组。终端设备可以为具有摄像模组的各种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数码相机等,也可以为具有摄像模组的机械式终端,例如胶片相机等。
第一板体4具有透光区域401。在其它实施例中,透光区域可以覆盖有普通保护玻璃、透明树脂等,也可以覆盖有其它光学透镜等光学器件。
首端反射件101与透光区域401相对,入射光束501经过透光区域401后入射到首端反射件10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与第一板体4平行。
图4所提供的一种实施场景中,首端反射件101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相垂直,末端反射件102的物侧面与像侧面相垂直。此时射入物侧面并经像侧面射出的光线发生了90°偏转,同时,构成入射光束501的光线的像发生倒置反转,而入射光束501经主透镜组301射入末端反射件102后发生相同角度的偏转,且其光线的像也发生倒置偏转,从而使构成入射光束501的光线的像恢复为入射时的初始状态,因此首端反射件101与末端反射件102的配合使得摄像模组可在不影响图像方向的情况下移动入射光束。
可选地,可根据摄像模组的各类成像需求,在不影响光束的偏转角度的条件下,对各个反射件进行同等替换。例如,为使入射光束501的光路偏转而成像不发生倒置,反射件可以为五棱镜;为使入射光束501的光路偏转而成像发生左右转置,反射件可以为屋脊棱镜中的阿米西棱镜;根据成像偏转需求,反射件可以为包括屋脊棱镜等在内的光学元件。
可选地,如图5、图6及图7所示,各反射件可以为平面反射镜或直角棱镜反射镜等反射镜;对于直角棱镜反射镜,因其作用面可等效地视作平面反射镜,且具有一定机械稳定性与强度、易于安装,但占用空间较大。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摄像模组的空间布置需求等灵活选用反射镜的种类。同样地,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将反射镜或棱镜混合搭配,以实现特定产品在空间布局、成像需求等综合因素影响下的最优方案。
采用如图1-3及5-7所示摄像模组及如图4布置方式的终端设备,首端反射件101可通过在第一位置和多个辅助位置间的切换,来改变入射光束501的方向,从而使入射光束501射入主摄像光学模组1或其中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2,进而来实现摄像模组在多个镜头间的切换,且由于首端反射件101承担起切换光路的功能,因此摄像模组包括的主摄像光学模组1及至少一个的次摄像光学模组2仅需共用一个采光窗口,使得第一板体4仅需开设单个采光窗口,减少因多处开孔对第一板体4机械强度及外观观感造成的影响。
同时,末端反射件102切换并接收经多个不同的透镜组处理后的光束,进而将光束输送至感光元件6,使得终端设备的主摄像光学模组1及多个次摄像光学模组2可共用单个感光元件6,从而使终端设备能够通过节省主板对于多个感光元件6的相应布置位置需求,进而减小摄像模组的对应主板区的尺寸,从而为主板上的其它电子元件腾出一定布置空间。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可以在仅采用单一采光窗口及单一感光元件的条件下,实现对进入终端设备所使用的摄像模组的光源光束的多种图像处理效果,减少了感光元件的使用及对采光窗口的需求,从而在减少电子设备壳体开孔数量的同时节约较多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任何产品、任何技术特征均是多种可选的技术特征或可选的产品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描述简洁的需要,本文件中无法穷举本发明的所有可替代的技术特征以及可替代的产品,也不便于每个技术特征的实施方式均强调其为可选的多种实施方式之一,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晓:本实施例内的任何技术特征以及任何产品均不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所能想到的任何替代产品。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和“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较为容易地实现或使用本发明。以上描述仅为本发明的一般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所述仅是为了便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的产品,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包括主摄像光学模组(1)及至少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2);所述主摄像光学模组包括首端反射件(101)和主透镜组(301);
每个所述次摄像光学模组(2)包括首端辅助反射件和次透镜组;
所述首端反射件(101)能在第一位置和至少一个辅助位置间切换,其中每个所述辅助位置对应一个次摄像光学模组(2),所述至少一个辅助位置包括第二位置;
其中当所述首端反射件(101)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入射光束(501)依次经过所述首端反射件(101)和所述主透镜组(301);并且当所述首端反射件(101)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入射光束(501)依次经过所述首端反射件(101)、与所述第二位置对应的所述次摄像光学模组(2)的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和第一次透镜组(3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摄像光学模组(1)包括末端反射件(102),每个所述次摄像光学模组(2)包括还包括末端辅助反射件;
其中当所述首端反射件(101)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末端反射件(102)处于第一对应位置,所述入射光束(501)依次经过所述首端反射件(101)、所述主透镜组(301)和所述末端反射件(102);并且当所述首端反射件(101)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末端反射件(102)处于第二对应位置,所述入射光束(501)依次经过所述首端反射件(101)、与所述第二位置对应的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第一次透镜组(302)和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及所述末端反射件(10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感光元件(6),所述入射光束(501)经过所述末端反射件(102)后到达所述感光元件(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端反射件(101)、所述末端反射件(102)、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及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为棱镜,所述棱镜具有物侧面与像侧面;
当所述首端反射件(101)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垂直于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像侧面并过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像侧面的光心,所述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垂直于末端反射件(102)的物侧面并过所述末端反射件的物侧面的光心;
当所述首端反射件(101)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像侧面的光心与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物侧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所述首端反射件的像侧面垂直,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物侧面的光心与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像侧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物侧面垂直;
所述第一次透镜组(302)的第一主光轴(3021)垂直于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像侧面并过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像侧面的光心,同时,所述第一主光轴(3021)垂直于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物侧面并过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像侧面的光心。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端反射件(101)、所述末端反射件(102)、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及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为反射镜所述反射镜具有反射面;
当所述首端反射件(101)处于第一位置时,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穿过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反射面的光心并与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反射面成45°夹角,同时,所述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穿过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的光心并与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呈45°夹角;
当所述首端反射件(101)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反射面的光心及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反射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第一主光轴(3021)垂直,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的光心与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反射面的光心所连直线与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成45°夹角,且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反射面的夹角为120°,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与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反射面的夹角为120°;
所述第一主光轴(3021)过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反射面的光心并与所述第一首端辅助反射件(201)的反射面成45°夹角,同时,所述第一主光轴(3021)过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反射面的光心并与所述第一末端辅助反射件(202)的反射面成45°夹角。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端反射件(101)被配置为绕垂直于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物侧面且过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物侧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至少一个辅助位置间切换,同时,所述末端反射件(102)被配置为绕垂直于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像侧面且过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像侧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与所述第一对应位置及所述至少一个对应位置间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首端反射件(101)被配置为绕与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反射面成45°夹角且过所述首端反射件(101)的反射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至少一个辅助位置间切换,同时,所述末端反射件(102)被配置为绕与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成45°夹角且过所述末端反射件(102)的反射面光心的转动轴转动,以在与所述第一对应位置及所述至少一个对应位置间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透镜组(301)可沿其自身的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作平移运动和/或至少一个所述次透镜组中的第一次透镜组(302)可沿其自身的第一主光轴(3021)作平移运动。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第一板体(4)及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
所述第一板体(4)具有透光区域(401);
所述首端反射件(101)与所述透光区域(401)相对,所述入射光束(501)经过所述透光区域(401)后入射到所述首端反射件(10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透镜组主光轴(3011)与所述第一板体(4)平行。
CN202322097702.3U 2023-08-04 2023-08-04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Active CN2203831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7702.3U CN220383160U (zh) 2023-08-04 2023-08-04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7702.3U CN220383160U (zh) 2023-08-04 2023-08-04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83160U true CN220383160U (zh) 2024-01-23

Family

ID=895624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97702.3U Active CN220383160U (zh) 2023-08-04 2023-08-04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831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78239B1 (ko) 듀얼 렌즈 광학계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듀얼 렌즈 카메라
EP4030233A1 (en) Periscopic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1442257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889435B2 (en) Imaging device having a dual lens optical system
US20090005112A1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configurations for handheld devices
JP2004260787A (ja) イメージセンサモジュール
WO2021136215A1 (zh) 一种摄像方法、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WO2022057196A1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131683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KR20180012688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 기기
TWI762355B (zh) 成像裝置、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0944108A (zh) 一种辅摄模组及具有该辅摄模组的摄像装置
CN211509141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CN220383160U (zh) 摄像模组和终端设备
CN215264216U (zh) 光学成像系统及相关设备
CN112887563B (zh) 镜头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6266007A (zh) 折叠透镜系统及其潜望式摄像模组
WO2022016422A1 (zh) 长焦模组、双摄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395431A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001085A1 (zh) 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12588392U (zh)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188166A1 (zh) 镜头模组、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900211B (zh) 自动聚焦组件、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和自动聚焦方法
WO2021213215A1 (zh) 潜望式摄像模组、多摄摄像模组和摄像模组的驱动方法
CN116136620A (zh) 一种光学镜头、摄像头模组及终端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